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

合集下载

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森林病虫害是指森林中虫害、病害对森林健康和生产发展造成的危害和损失。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森林病虫害的频发和严重程度不断增加,给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

1. 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稳定。

森林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维持气候平衡、保护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功能。

森林病虫害会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森林退化和土地沙化,进一步恶化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

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可以保护森林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2. 保障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

森林提供了丰富的木材、草药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财富。

森林病虫害对森林资源的破坏会导致木材产量下降、野生动植物灭绝等问题,严重影响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

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可以保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护人类社会的经济稳定和人民的生活质量。

3. 维护生态安全和人民健康。

森林病虫害会影响空气质量和水质,对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一些森林病虫害还会传播人畜共患病,威胁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可以保障人民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在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中,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

建立完善的森林病虫害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了解和掌握森林病虫害的发展情况和趋势,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2. 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加强对森林病虫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探索有效的防治方法和技术手段。

加强对抗病虫害的耐性和抗性优良品种的培育,提高森林病虫害的抵抗力和抗逆能力。

3. 加强检疫和隔离措施的落实。

加强对进出口木材、种苗和野生动植物等的检疫,防止外来病虫害的传入和扩散。

加强森林区域的隔离措施,切断病虫害的传播途径,防止病虫害在森林间的传播和蔓延。

4. 加强宣传教育和群众参与。

加强对森林病虫害防治意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防治能力。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
森林病虫害是指在森林中大量发生并严重危害森林健康的病虫害现象。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特点有以下几点:
1. 多样性:森林病虫害种类繁多,包括真菌、细菌、病毒以及多种昆虫和螨虫等。

它们能够影响森林的树木、植被和土壤等各个环节。

2. 快速传播:森林病虫害具有快速传播的特点,它们通过气候、环境、昆虫载体等途径迅速传播到其他地区,导致病虫害范围不断扩大。

3. 高度破坏性:森林病虫害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性很高,它们能够导致森林植被大面积凋落,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为了综合防治森林病虫害,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综合防治技术:
1. 防治措施综合运用:综合利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手段进行防治,例如土壤改良、物理障碍、化学药剂喷洒、生物防治等。

2. 生态平衡调控:通过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病虫能力,调整病虫害发生和传播的平衡,例如合理利用天敌、增加病虫害天敌的数量和种类,建立生态平衡。

3. 种植抗病虫品种:选择适应性强、抗病虫性能好的树种进行森林建设,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机会。

4. 加强监测与预警:加强对森林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以避免病虫害的扩散。

5. 强化宣传教育:通过加强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森林从业人员和公众的防治意识和能力,在森林病虫害发生时能够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综合防治森林病虫害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工作,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和努力。

只有通过综合手段,加强监测和预警,应用适当的技术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和减轻森林病虫害的危害,保护森林资源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和实践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和实践

342023.10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和实践王 芳(甘肃白龙江插岗梁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甘肃 陇南 746010)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急需加大生态建设力度。

然而,随着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森林害虫也日益增加,因此,如何对森林害虫进行有效控制已成为当前的主要任务。

在造林过程中,有害生物不但会对林业产品的生长产生严重的威胁,也会对当地的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1 林业有害生物控制中的若干问题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和省际的苗木运输越来越频繁,害虫间的相互影响也越来越大。

森林中的害虫越来越多,对植物的伤害也越来越大,导致害虫很容易在特定的地方暴发,带来严重的影响,亟须进行整治,再加上这些年来,林业的有害生物控制的重点问题是人工林业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很弱,如果受到有害的动物入侵,几乎无法阻止。

1.1 技术条件差、基础设施差随着有害动物数量不断增加,林业企业、经营单位还未采取有效的措施,依靠现有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手段难以进行害虫控制。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监控和预测,就会使更多的害虫滋生,给森林带来更大的损害。

某林场的经营范围为1.37×104公顷,主要经营桉树、松树和杉木,由于害虫防控技术较差,所以林场采取了一些常规的方法——使用大量的杀虫剂。

这种方法可以在短时期内遏制害虫的繁殖,但从长期来看,这种方法并不明智,因为不但会增加害虫的抵抗力,还会造成天敌害虫的死亡,让害虫的防效变得越来越困难。

1.2 各行业协作不力,长期见效不明显目前,我国的林业经营单位缺乏一套比较统一的防范措施,在前期实施的时候,未进行过植物检疫,也没有考虑到林木种子本身有没有感染,再加上在育秧过程中没有仔细地考虑害虫的控制,很难进行害虫的防治工作。

根据调查,森林中的有害物种之所以会如此频繁地出现,是由于其繁殖力很强,繁衍速度很快。

其特征随着周围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发生改变,而且在最短的时期内能迅速对新的情况进行调整。

2 常见的林业有害生物创新控制策略2.1 常见树种的有害生物控制方法第一,马尾松病虫害的监控和控制。

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及方法

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及方法

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及方法1防治技术1.1生物防治技术林业病虫害会对树木生长造成严重威胁,使林业生产面临较大的损失。

近年来,林业生产经济损失逐年上升,需要不断提升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减少病虫害可能造成的危害。

生物防治技术即通过生物手段对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

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实现对病虫害的有效预防,还能够降低病虫害防治成本。

较为常见的生物防治技术主要包括昆虫防治、微生物防治技术及益鸟防治技术。

昆虫防治是利用天敌防治病虫害,对天敌昆虫加强保护,通过维持天敌数量以控制森林害虫;微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芽孢杆菌、球杆菌等细菌,白僵菌、红座菌等真菌防治病虫害,例如白僵菌可有效防治马尾松毛虫;益鸟防治技术是利用山雀、啄木鸟、灰喜鹊等某些鸟类以害虫为主食的特性,通过建立鸟巢等多种方式引进益鸟以防治害虫。

1.2化学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可彻底杀害病虫害根源,有效控制大面积病虫害。

需要采取正确的农药喷洒措施以获取良好的防治效果。

较为常见的杀虫剂主要为爱福丁及锐劲特,杀菌剂主要为多菌灵及百菌清等,杀菌剂又可分为铲除剂、保护剂及内吸剂类型,需结合不同病原选择适宜的杀菌剂。

其中,铲除剂可直接杀死病原,而保护剂可有效保护植物机体,避免受到农药伤害;植物可以直接将内吸剂吸入体内,抑制病虫害。

此外,还可采取土壤消毒方式或植物消毒方式以保护植物。

但值得注意的是,化学物质内普遍存在大量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污染植物及土壤,严重时还会滋生病虫害。

1.3物理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是通过机械方法来消除有害生物,包括捕杀、诱杀、阻隔、涂白及高温治理等。

在中国,阻隔及涂白技术较为常见。

阻隔是将塑料布或毒绳绑扎于林木上以隔离病虫害。

涂白技术是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石灰粉和水,配制为白涂剂,再涂抹于树干上,涂白技术能够避免害虫在树干产卵,实现有虫防虫、无虫防病。

2防治方法2.1营林防治法在播种前,首先需要消除种子上存在的潛在病虫害,铲除病原。

合理使用圃地轮作方式,避免病虫害繁衍,也可以将适量有机肥施入到土壤当中。

新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的运用

新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的运用

新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的运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技术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

在林业领域,有害生物防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传统的防治方法往往效果有限,甚至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新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的运用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一、激光技术激光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激光可以精确地瞄准有害生物,对其进行精确打击,减少了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激光技术还能够在较大范围内进行防治,提高了效率。

目前,激光技术在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中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二、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也有巨大的潜力。

通过基因编辑,可以设计出特定的抗虫抗病树种,从而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降低防治成本。

基因编辑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害虫的生态特性,从而减少其对森林的危害。

基因编辑技术还面临着伦理和安全等诸多问题,需要谨慎对待。

三、纳米技术纳米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也有着巨大的潜力。

纳米材料可以被设计成具有特定的杀虫杀菌功能,可以高效地防治有害生物,同时对环境影响较小。

纳米技术还可以用于制备高效的缓释剂,提高防治效果的持久性。

纳米技术的安全性和环境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

四、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通过利用天然的微生物或植物提取物来对抗有害生物,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生物技术还可以通过调节生态系统内部的平衡来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从而减少对森林的损害。

新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的运用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这些新技术不仅提高了防治效果,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也降低了防治成本,对于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新技术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推广,以确保其在实践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新技术可以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带来更多的突破。

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与管理措施

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与管理措施

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与管理措施林业病虫害是指对森林中树木及其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病虫害问题。

为了防治森林病虫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生物防治技术和管理措施。

下面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生物防治技术及管理措施。

1. 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1)病虫害的监测与预测:通过定期检查和监测,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的趋势和规律,利用气象条件、害虫数量和病害发展情况等因素进行预测,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物理防治技术:利用物理力量,如利用圈栓、网罩等物理障离手段,有效阻断病虫害的传播和侵害,减少病虫害的危害程度。

(3)生物控制技术:引入天敌或者栽培抗虫抗病品种等,借助其他生物的作用来控制害虫和病原体的繁殖和传播。

引入捕食性昆虫或昆虫寄生虫来控制某些害虫的数量。

(4)生物药剂防治技术:利用生物制剂来防治病虫害,如利用微生物杀虫剂、杀菌剂等。

这些生物防治剂一般具有环保、无污染性,对环境和人体无害。

2. 林业病虫害管理措施(1)规范森林经营管理:科学制定森林经营规划,合理组织森林采伐、更新和抚育,保持森林健康,减少病虫害发生。

(2)提高森林环境质量:改善森林生境,增加树种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如改善林分结构、加强植物营养管理等。

(3)加强森林检查与防治:定期巡查和检测森林病虫害发生的情况,及时进行病虫害的防治,防止病虫害的扩散。

(4)建立病虫害监测网络:建立完善的病虫害监测网络,及时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和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控工作。

(5)推广科学防治技术:通过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向林农群众推广科学防治技术,提高他们的防治意识和技能水平,从而提高防治效果。

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与管理措施是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和提高森林质量的重要手段。

通过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更好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保护森林资源的健康和稳定。

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

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
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06
案例分析与防治技术应用
实际森林病虫害的案例分析
松材线虫病
松材线虫病是一种毁灭性的森 林病害,导致松树枯萎和死亡 。分析其传播途径和危害,讨
论防治措施。
松毛虫害
松毛虫是森林中常见的害虫之一 ,对树木造成严重的损害。探讨 其生态习性、危害及防治手段。
森林病害
分析不同类型的森林病害,如叶部 病害、干部病害等,探讨其发生规 律和防治措施。
保护与利用天敌昆虫
01
02
03
天敌昆虫种类
保护和利用森林中存在的 天敌昆虫,如寄生蜂、寄 生蝇等。
天敌昆虫繁育
人工繁育天敌昆虫,进行 野外释放,控制害虫数量 。
生态平衡
维护森林生态平衡,促进 生物多样性,提高天敌昆 虫的控害能力。
05
森林病虫害的综合治理
基于生态系统的综合治理
生态系统服务
通过维持健康的生态系统 服务,包括自然天敌的繁 殖和栖息,提高森林的抗 病抗虫能力。
2023
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
目 录
• 森林病虫害的基本概述 • 森林病虫害的识别与诊断 •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 森林病虫害的预防措施 • 森林病虫害的综合治理 • 案例分析与防治技术应用
01
森林病虫害的基本概述
森林病虫害的定义与分类
森林病害
由生物或非生物因素引起的森林植物病理现象,如树木腐朽 、根腐病、叶斑病等。
生态修复
利用生物技术进行生态修复,如微 生物修复、植物修复等,改善森林 生态环境。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治理
绿色发展
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 ,尽量避免使用化学农药等对
环境有害的防治方法。
科技创新

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

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

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病虫害是对森林健康和发展造成威胁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病虫害防治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森林保护中。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病虫害问题。

I. 病害防治技术森林病害是指由真菌、细菌、病毒或其他病原体引起的森林病害。

病害防治技术包括预防、监测和治理三个方面。

预防措施-选择抗病品种和树种:选择抗病性强的树种和品种,能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保持环境卫生:森林管理者应定期清除病害源,包括感染的树木和枯木,以避免病害扩散。

-合理施肥:适量施肥,保持土壤肥力,提高植物的抵抗力。

监测方法-使用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在森林病害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引入天敌、寄生物或天然病原体,控制病害的传播和发生。

-建立病害监测系统:通过建立病害监测网,在发现病害早期进行及时监测和报告,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化学防治:在特定情况下,通过使用农药等化学物质来控制病害。

然而,化学防治应慎重使用,以免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机械防治:通过采用物理方法,如剪枝、刮皮、烧毁等,摧毁病害源,以控制病害的传播。

-土壤改良:通过改良土壤环境,提高植物的生长条件,增强其抵抗病害的能力。

II. 昆虫害防治技术森林昆虫害是指森林中由昆虫引起的破坏性害虫。

为了控制昆虫害,需采取以下防治技术。

预防措施-选择抗虫品种和树种:选择对特定害虫具有较强抗性的树种和品种,以降低害虫发生的概率。

-调整植被结构:合理进行森林植被结构调整,避免单一树种连片种植,减少害虫的滋生环境。

监测方法-利用性信息物质诱捕:通过使用昆虫的性信息物质,如性信息素等,吸引害虫到特定区域,以便更好地进行监测和防治。

-大型监测设备:利用雷达、红外线摄像等技术,对害虫进行实时监测,以及时掌握害虫的分布和数量。

-生物防治:通过引入天敌、寄生虫、寄生植物等,控制害虫的数量和传播速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杨亚利(重庆市九龙坡区林场)引言森林病虫害泛指危害森林的昆虫,是对林业有害的生物,其不仅阻碍林木生长发育,造成枯死,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经济上和生态效益的损失。

通过大量的汇总分析,森林病害大致可以分为侵染型森林病害、非侵染型森林病害和衰退型森林病害。

病虫害防治是林业工作的核心之一,必须以系统工程和可持续控制为指导,以保护森林资源与维护生态安全为基础,坚持预防与治理相结合,防治与营林并重的原则,通过倡导群防意识,加强依法防治,利用科学支撑,加大资金投入,采取有效的防治技术来达到遏制病虫害的扩散。

1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害虫的多样性与复杂的环境给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带来了众多困难,虽然我国每年都投入大量人力、财力来进行虫害防治,但是效果却不明显,仍然有大量林木被病虫危害致死。

其原因主要为:1.1森林病虫害传播能力强大多数森林害虫都有很强的繁衍能力,虽然消灭了大多数个体,剩下的其他个体又会继续繁衍,之后进行传播,其传播能力惊人,主要通过自动传播和依靠自然动力进行传播,因此人类在进行防治时总是顾此失彼。

1.2人工纯林增长为病害提供生长条件病虫害不断发生的重要原因是当前人工纯林的不断增长。

随着当前林业生产发展的进步,出现了很多人工林。

由于人工林缺乏科学的林木选择而致使种植林木为病害提供了很好的生长条件。

1.3环境的变化增加了害虫的适应能力害虫的遗传抗逆特性随着所处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从而使其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不断增强。

此外,有些抗虫品种由于长期使用,害虫产生遗传特性逐步变异,已经开始适应,因此,森林防治还应不断研究及培养新型的抗虫品种。

2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现状2.1危险性病虫害不断增加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许多地区遭到了如美国白蛾等各种带有危险性病虫害侵入,虽然当时采取了一些相对有效的措施,暂时得到了缓解,但是由于这些危险性病虫害的繁殖与可再生能力很强,还是难以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2.2森林病虫害面积不断扩大当前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给病虫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特别是人造林持续增大、树种单一,加剧了病虫害发生,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当前状况。

2.3病虫害种类不断增多由于森林病虫害工作相当困难,导致了森林病虫害种类迅猛发展,有些是各地相互传播,有些是我国尚未发现的新型害虫。

3森林病虫害防治实例3.1基本情况某社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情况十分严重。

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林业资源总量的增加、杨树品种单一性等原因,病虫害数量及种类逐渐增多,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已成为我社区林业生态建设健康发展的主要制约因子之一。

对社区林果业已造成较大危害。

3.2防治对象主要防治种类:根据社区近年来林业病虫害发生、危害情况,主要监测对象包括杨树星天牛、落叶松叶蜂、松扁叶松、刺槐蚜、杨树腐烂病、核桃举肢蛾、核桃卷叶蛾及苹果绵蚜、苹果蠹蛾、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病。

3.3防治目标防治任务全社区计划防治林业病虫害8500亩,其中:经济林1500亩左右。

全年林业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6.5‰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到90%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96%以上。

3.4防治组织建设社区林业病虫害防控体系包括社区林业站1个,全社区有专业技术人员1名,专职防治员3名,兼职信息员10名。

社区将配备车载远射程风送式喷雾机1台、推车式高压喷雾机1台、背负式机动喷雾器2台、防护服1套。

3.5防治方法与措施全社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遵循“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坚持“谁管理、谁组织、谁负责”和“谁经营、谁防治”的原则,以持续控灾、增强森林的自控能力为目标,采取集中防治与分散防治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运用人工、生物、化学等防治措施,保证防治效果,把林业病虫害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3.5.1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责任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的社会公益性救灾活动,关系到林业建设成果的安危,直接影响到全社区的生态环境建设。

各村居要成立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村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各村居明确一名副主任为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兼职信息员,并保持队伍的稳定;社区林业站要定期开展技术培训,使其适应病虫害防治工作需要。

积极筹措资金,确保工作开展资金筹措按国家投入为主,地方投入为辅的原则。

同时要坚持“谁投入,谁治理”的原则,积极组织动员广大农户认真开展防治工作。

3.5.2提高业务素质,加强督促检查社区林业站要定期做好对护林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提高摘要: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各种生物与非生物的影响,有些影响对树木、森林是有利的,有的则会造成不利影响,这种不利的影响带来的病虫害会导致树木生理、组织与形态出现异常现象,使林木生长不良、质量下降,给林木生长带来极大的阻碍。

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必须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以保护森林资源与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为目标,通过防治结合来达到有效遏制其扩散蔓延。

阐述了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和当前森林病害防治工作的现状,并通过某地区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实例来探讨森林病虫害有效防治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林木(下转第157页)!!!!!!!!!!!!!!!!!!!!!!!!!!!!!!!!!!!!!!!!!!!!!!!他们认虫、查虫、报虫的能力,使其适应病虫害防治工作需要。

加强督促检查,确保资源安全,林业站要定期不定期督查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全面加强技术指导、检查和督促,确保全社区森林资源安全。

4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4.1苗木选定预防在适地适树的原则下,选用优良苗木。

苗木检疫是预防苗木免受某些危险性病虫害的重要措施。

对种子、苗木、其他繁殖材料及木材的调运加强管理,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确保营造健康森林,减少病虫害发生。

同时,用科学的方法,侦察病虫发生、发展动态,并根据侦察的材料结合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状况,正确推断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趋势,并及时通报。

快速掌握病虫发生情况,避免错过防治的有利时机。

苗木栽定植前要予以检疫,清除苗木上可能携带的危险性害虫,剔除病、弱苗,喷涂保护剂,以确保定植后苗木能正常生长。

苗木栽定植前要予以检疫,清除苗木上可能携带的危险性害虫,剔除病、弱苗,喷涂保护剂,以确保定植后苗木能正常生长。

4.2调查林木病虫害在确定造林地后,对周围原有林木病虫害种类、数量及危害程度要进行调查,同时要调查天敌情况,清除无培育价值的病虫木,以防树木交叉感染。

在害虫生长季节,尽量避免树冠喷洒化学药剂,保护自然界天敌种群,以控制虫害发生。

建立起永久性病虫害档案,每年发生期结束后,加以汇报和分析,预测病虫害发生趋势,以便及早采取措施。

4.3建立监测标准地对新造林地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块作为永久性的监测标准地,并确定20~30株标准树,在定期观测整个生长季节的标准树状况,并记载为害程度。

此外,还应在林地中进行踏查,用于补充标准地观察的不足,从而对整个林地的病虫有个具体的了解记载。

4.4调整林分郁闭度有些病虫喜欢在郁闭度较高的林分中生长,也有喜欢在郁闭度较低的林分。

因此,要适时对林分的郁闭度进行调节,从而有效抑制病虫种类发生,保证林木旺盛生长。

在林木郁闭前,有条件的区域应间作农作物,同样也要避免病虫害交叉感染。

5结束语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任务,必须先要明确虫害发生的原因,通过分析后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充分做好苗木检疫工作,防止虫害蔓延,同时要不断创新,利用先进有效的防治技术来造福人类,打造清新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1]孙东辉.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相关技术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0):105.[2]张标宏.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J].绿色科技.2012,(05):202.[3]赵晓影.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技术[J].科技.2009,(11):03.(上接第149页)4.3空水冷却系统充分利用现有高压变频器设备的散热途径,不需要对高压变频器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只需在此基础上配置相应的风道、热交换器、水管道及相应的仪表,其散热效率比单纯使用开式自然风冷有很大的提高,且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

5引风机对高压变频器旁路的要求引风机是电厂锅炉机组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其稳定性、可靠性直接影响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一旦这些关键辅助设备由于高压变频器故障,则导致锅炉负荷大幅下降,甚至引起锅炉停机,这将引起电厂重大损失,因此需在高压变频器故障时,应自动切换至工频状态,满足引风机运行要求。

采用自动工频旁路,当变频器出现故障或停机检修时,采用外部真空断路器把变频器从系统中脱离出来,便于变频器的维护与修理,工频旁路原理图见图4。

其中1QF 、2QF 、3QF 为真空断路器。

当变频器运行时,1QF 与2QF 闭合,3QF 断开。

变频器故障时,断开1QF 与2QF ,3QF 闭合,电机继续运行。

其中要求:3QF 与1QF 、2QF 不能同时闭合,因此在机械与电气上实现互锁。

6结束语火电厂引风机变频器改造,具有节能降耗的明显作用,但引风机变频器的可靠性,稳定性,可维护性应满足电厂运行的要求。

我们从短路水平,冷却系统及自动旁路切换的工作原理多方论证设计条件的满足,因此能保证锅炉的连续可靠运行。

参考文献:[1]电力工程电气设计手册电气一次部分.中国电力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