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

合集下载

中医妇科学课件

中医妇科学课件
黯有块,块下痛减;胸胁、乳房胀痛;舌紫黯或有瘀点, 脉弦或弦涩有力。 治则: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方药:(1)膈下逐瘀汤
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枳壳、延胡索、五 灵脂、丹皮、乌药、香附、甘草
(2)加味乌药汤 乌药、香附、木香、延胡索、砂仁、甘草 加减:疼痛剧烈可加镇静之品,勾藤、合欢皮、琥珀
2024/2/26
13
3、湿热蕴结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痛拒按,痛连腰骶,或平时 小腹痛,至经前疼痛加剧,经量多或经期长,经色紫红,质 稠或有血块,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则: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清热调血汤
牡丹皮、黄连、生地、当归、川芎、白芍、红花、桃 仁、莪术、香附、延胡索。 加减:疼痛剧烈,白芍改赤芍,加川楝子等理气药。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黄,粘稠,有臭气,或伴阴部瘙痒, 或灼热感;胸闷心烦,口苦咽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 腻,脉濡数。
治则:清热利湿止带 方药:止带方
黄柏 茵陈 栀子 猪苓 茯苓 泽泻 车前子 丹皮 赤芍 牛膝
2024/2/26
33
5、湿毒蕴结型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 状如米泔,臭秽难闻;口苦咽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 腻,脉滑数。
2024/2/26
28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量:多—虚证 时多时少—实证
色:白—虚证、寒证
黄—湿证居多
淡黄—虚证
黄绿如脓—湿热重证
赤—湿热伤络
黑—虚损不足
质:稀薄—虚证
粘稠—实证
气味:无臭味—虚证
气味腥臭—寒湿
奇臭—热(湿热重证、湿毒内盛)
治疗:
健脾、升阳、除湿
2024/2/26
29

中医妇科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妇科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妇科理论试题及答案中医妇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以及妇女特有疾病的防治。

中医妇科理论试题及答案的编写旨在帮助学生和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妇科的基本知识。

以下是一份中医妇科理论试题及答案的示例:一、单项选择题1. 中医妇科学中的“四期”指的是以下哪四期?A. 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更年期B. 排卵期、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C. 妊娠期、哺乳期、更年期、绝经期D. 排卵期、月经期、绝经期、更年期答案:A2. 中医认为,妇女的生理特点与哪项因素关系最为密切?A. 气血B. 阴阳C. 脏腑D. 经络答案:A3.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妇科学中常见的病因?A. 外感六淫B. 内伤七情C. 饮食不节D. 遗传因素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1. 以下哪些属于中医妇科学中的“带下病”?A. 白带过多B. 月经不规律C. 黄带过多D. 赤带过多答案:A、C、D2. 中医妇科学中,治疗月经不调的方法包括:A. 调理气血B. 温经散寒C. 清热解毒D. 活血化瘀答案:A、B、D三、填空题1. 中医妇科学认为,妇女的“三虚二实”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肝虚、脾虚、肾虚、心实、肺实2. 中医妇科学中,治疗带下病常用的中草药有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黄连、黄芩、黄柏四、简答题1. 简述中医妇科学中“冲任”的概念及其在妇女生理中的作用。

答案:冲任是中医妇科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冲脉和任脉,这两条经脉在妇女的生理功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冲脉起于下腹部,沿腹部中线向上,与生殖系统密切相关,有调节月经和孕育胎儿的作用。

任脉则位于腹部正中线,与妊娠和分娩密切相关,被认为是妇女生殖健康的关键。

在中医理论中,冲任的调和被认为是妇女健康的基础。

2. 描述中医妇科学中治疗不孕症的一般原则。

答案:在中医妇科学中,治疗不孕症的一般原则包括辨证论治、整体调理和治未病。

《中医妇科学》教学大纲全套

《中医妇科学》教学大纲全套

第七节脏躁【目的要求】1.熟悉:脏躁定义、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2. 了解:脏躁的诊断。

【教学内容】1,脏躁定义、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主要为五脏之阴不足,五志之火内动,上扰心神所致,以甘润滋养为主,以甘麦大枣汤加味。

2.脏躁诊断要点:本病以哭笑无常、悲伤欲哭为主,应与经行情志异常区别。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和CAI辅助教学。

第十三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目的要求】1,掌握女性内外生殖器解剖。

2. 了解骨盆底解剖。

【教学内容】内外生殖器与骨盆底解剖。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和CAI辅助教学。

第十四章女性生殖系统生理【目的要求】1.掌握生殖器官的周期性变化与月经、性周期的调节——下丘脑-- 垂体-卵巢轴。

2.熟悉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及其激素、影响女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内分泌腺和激素。

3.中西医月经理论的对应关系。

【教学内容】1.女性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

2.卵巢激素及其周期性变化。

3.生殖器官的周期性变化与月经。

4.性周期的调节——下丘脑--垂体一卵巢轴。

5.影响女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内分泌腺和激素。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和CAI辅助教学。

第十五章妊娠生理【目的要求】1.掌握胎儿发育过程。

2.熟悉受精与受精卵的着床与发育。

3. 了解妊娠期母体的变化。

【教学内容】1.受精与受精卵的着床和发育。

2.胎儿发育、妊娠期母体的变化。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和CAI辅助教学。

注意:内容较多的课程尽量以章为主,但必须涵盖所有节的内容。

内容较少的课程如任选课等可以稍作详细,写到相关章节。

三.课时分配教学内容讲课时数实验内容实验时数第一章绪论2见习1妇科体格检查与2第二章女性生殖器解剖位置1辅助检查及其功能第三章女性生殖生理2第四章妇科病因病机1见习2临床妇科病史及2第五章妇科疾病的诊断要点1四诊采集第六章妇科疾病的治法概要1第七章预防与保健第八章月经病16见习3月经病临床见习2第九章带下病2见习4带下病临床见习2第十章妊娠病10见习5妊娠病临床见习2第十一章产后病6第十二章妇科杂病8见习6妇科杂病临床见2附论第一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2习与生理附论第二章卵巢功能的周期性22变化与调节见习7计划生育附论第三章妊娠生理2合计5614四、大纲使用说明1.《中医妇科学》大纲主要适用于大学七年制中医硕士及五年制中医本科教育。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
2、提出黄芩、白术乃安胎妙药。 3、产后病当以大补气血为先。
八、明代
• 万密斋《广嗣纪要》: 认为清心寡欲是种子妙法。 “五不女”—螺、纹、鼓、角、脉
• 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 对妇科疾病论述甚详,内容丰富。
• 李时珍《本草纲目》 “天人合一”理论解释月经 提出 “逆经”、“暗经”。
九、清代与民国
十、建国至今、展望末来
• 建立中医学院 • 出版六版教材 • 中专—大专—大位不正 宫颈癌 花粉素引产
知识影响格局,格局决定命运!
知识影响格局,格局决定命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王叔和《脉经》提出了“居经”、“避年”之说 并详细描述了月经脉、胎孕脉、及 产时的“离经脉”。
• 南齐褚澄《褚氏遗书》提出节育及晚婚。 • 北齐徐之才《逐月养胎法》对孕期各月的
饮食居处、精神心理等提出了很有 意义的指导。 • 隋代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书中有妇人病8卷, 损伤冲任为认为妇产科的主要病机。
• 清代将妇产科统称妇人科、女科。 • 傅山《傅青主女科》:
认为妇科病主要在于肝、脾、肾三脏。 提出 “经本于肾”。 产后主张攻补兼施—生化汤。 • 亟斋居士《达生篇》: 提出临产六字真言“睡、忍痛、慢临盆” • 吴谦《医宗金鉴》 • 陈念祖《女科要旨》 • 唐容川《血证论》 •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成就最大,是当时一部杰出的作品
七、金元时代
• 刘完素: 1、提出少女着重补肾、中年着 重调肝、绝经期着重理脾的理论。
2、治法主张寒凉。 3、灵活运用四物汤。 • 张子和: 1、凡看妇人病,入门先问经。 2、善用吐、下法驱逐痰水以治
月经病。 • 李 杲: 调补脾胃治疗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 朱丹溪: 1、丹溪验死胎法。

中医妇科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妇科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妇科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哪项不是中医对妇科疾病的基本认识?A. 妇科疾病多由女性生殖系统的病理变化引起B. 妇科疾病可以通过中药治疗C. 中医强调调理身体整体平衡来治疗妇科疾病D. 中医只能缓解妇科疾病的症状答案:D2.中医学对于妇科疾病的诊断依据主要是通过哪种方法?A. 检查血液指标B. 通过听诊、触诊等手段进行体格检查C. 通过X光、CT等影像学检查D. 望、闻、问、切等四诊法进行辨证答案:D3.对于妇科常见疾病子宫肌瘤,中医治疗的重点在于:A. 解除疼痛症状B. 手术切除肿瘤C. 调理气血,调整内分泌D. 使用化疗药物答案:C4.下列哪种中药常用于中医治疗妇科炎症?A. 阿司匹林B. 红霉素C. 当归D. 氯霉素答案:C5.使用中药治疗妇科疾病时,中医强调的原则是:A. 随意搭配B. 出现疾病即用药C. 辨证施治,个体化用药D. 使用西药与中药联合治疗答案:C二、问答题1.请简述中医对于妇科疾病的病因和病机认识。

中医认为妇科疾病通常由于女性生殖系统的病理变化引起。

常见的病因有气滞、血瘀、湿邪等,病机上多表现为气滞血瘀、寒凝湿滞。

中医强调人体内部的阴阳、气血等平衡状况对妇科健康的重要性,因此治疗妇科疾病时注重调理整体平衡。

2.中医如何进行妇科疾病的诊断?中医诊断妇科疾病主要依据是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法进行辨证。

望诊主要通过观察面色、舌苔、舌质等,闻诊主要是通过闻取气味,问诊是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和病史,切诊则是通过脉诊等方法获取病人的脉象情况,用以辨证施治。

3.请简述中医如何治疗常见的妇科疾病子宫肌瘤。

中医治疗子宫肌瘤的重点在于调理气血,调整内分泌。

中医常常采用中药汤剂或者中药颗粒的形式进行治疗,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桃仁等,具体用药剂量和配方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处理。

此外,中医还可以结合针灸、艾灸等物理疗法来协助治疗。

4.中医治疗妇科炎症时,常使用哪些中药?常用于中医治疗妇科炎症的中药主要有当归、益母草、苍术等。

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和针灸治疗学

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和针灸治疗学

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和针灸治疗学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凭借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体系,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而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以及针灸治疗学则是中医学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几个临床学科。

本文将分别对这些学科进行简要介绍。

中医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内脏疾病的中医学科。

它基于中医理论,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从整体和个体的角度来认识和治疗疾病。

中医内科学强调个性化的治疗方式,注重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以及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中医外科学则是研究外科疾病的中医学科。

相比于西医外科学,中医外科学注重以整体观念来认识疾病,并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进行治疗。

在中医外科学中,病因论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辨证施治,寻找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利用中药、中成药等中医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妇科学是研究妇科疾病的中医学科。

由于妇科疾病与女性的生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密切相关,中医妇科学着重从整体、综合的角度来看待妇科疾病。

在治疗上,中医妇科学强调调整内分泌平衡,改善气血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中医儿科学是研究儿童疾病的中医学科。

在中医儿科学中,考虑到儿童生长发育的特殊性,治疗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中医儿科学注重整体观念,通过辨证施治来治疗儿童疾病。

此外,中医儿科学还强调预防为主,通过中医养生保健,增强儿童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针灸治疗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疗法之一。

针灸治疗学以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针具,刺激穴位和经络,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或缓解病症的效果。

针灸治疗学不仅可以治疗某些特定的疾病,还可以改善人体的整体健康状态。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和针灸治疗学作为中医学中的重要学科,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们通过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帮助人们更好地治愈疾病,维护健康。

我们应当高度重视这些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妇科试题及答案

中医妇科试题及答案

中医妇科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医妇科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科?A. 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B. 妇科疾病的预防C. 妇科疾病的护理D. 妇科疾病的康复答案:A2. 中医妇科学中,以下哪项不是常见的妇科疾病?A. 月经不调B. 盆腔炎C. 乳腺炎D. 子宫肌瘤答案:C3. 在中医理论中,妇科疾病的发病机制通常与哪些因素有关?A. 气血失调B. 脏腑功能失调C. 情志因素D. 以上都是答案:D二、填空题4. 中医妇科学认为,________是导致妇科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答案:情志因素5. 中医妇科学中,治疗月经不调常用的中药方剂有________和四物汤。

答案:逍遥散三、简答题6. 简述中医妇科学中,治疗盆腔炎的常用方法。

答案:中医妇科学治疗盆腔炎通常采用中药内服、外敷、针灸、拔罐等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辨证施治。

7. 论述中医妇科学中,如何通过调整饮食来预防妇科疾病。

答案:中医妇科学认为,合理调整饮食是预防妇科疾病的重要手段。

应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变化,选择适宜的食物,避免过食寒凉、辛辣、油腻等不利于身体健康的食物。

四、论述题8. 论述中医妇科学在现代妇科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中医妇科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妇科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为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而且通过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原则,为患者提供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中医妇科学还强调预防为主,提倡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来预防妇科疾病的发生。

五、案例分析题9. 某女性患者,35岁,主诉月经量少,周期延长,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

请根据中医妇科学理论,分析其可能的病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疗建议。

答案:根据患者的症状,可能的病因为肾精不足,气血两虚。

治疗上可采用补肾养血的方法,如服用六味地黄丸、八珍汤等中药方剂,同时配合适当的体育锻炼和饮食调理,以增强身体素质,改善症状。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总论◎绪论中医妇科学:定义:运用中医学基础理论与方法,认识和研究妇女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诊治规律,以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特点:理论独特;病种特有;内治重“调”;节欲防病。

发展*马王堆帛书《胎产书》是我国最早的以胎产命名的产科专著。

*《素问·腹中论》中已有了历史上第一首妇科方剂“四乌贼骨一蔍茹丸”,用以治疗妇女血枯经闭。

*晋王叔和撰《脉经》首先提出“月经”之名。

*昝殷著《经效产宝》是我国现存理论和方药较完备的产科专著*孙思邈将不孕症概括为“全不产”(原发性不孕症)和“断续”(继发性不孕症)*陈自明编成妇产科专著《妇人大全良方》首先提出“妇人以血为基本”的学术观点。

*《广嗣纪要·择偶篇》指出“五不女”(螺、纹、鼓、角、脉),即生殖器畸形者不能婚配。

内生殖器:指生殖器官内藏部分,包括阴道、胞宫。

胞宫的功能:出纳精气,通脑髓,联五脏,主司子宫,使子宫具有行经和种子育胎的正常功能。

胞宫与子宫的区别(胞宫包含子宫)①定义不同-胞宫:女性特有的内生殖器官的概称。

子宫:女性特有的生殖器官。

②功能不同-胞宫:出纳精气,通脑髓,联五脏,主司子宫,使子宫具有行经和种子育胎的正常功能。

子宫:孕育胚胎,胎儿和产生月经。

③解剖位置不同-胞宫:不具体。

子宫:位于骨盆腔中央,在膀胱与直肠之间。

④来源不同-胞宫:首见《内经》。

子宫:首见《活人书》◎女性生殖生理月经生理月经周期两次月经第一天的间隔时间为一个月经周期平均28天经期正常在3~7天,多数在3~5天月经的量、色、质量:30~50ml,色:暗红,质:不稀不稠,不凝固,无血块,无特殊臭气。

月经期表现行经前可出现胸乳略胀,小腹略坠,腰微酸,情绪易波动绝经妇女一生中最后一次行经后,停闭一年以上。

年龄45~55岁并月:尚有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个月来潮一次者。

居经/季经:三个月一潮者。

避年:一年一行者,暗经:终生不潮而却能受孕者。

激经/盛胎/垢胎: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言1、中医妇科学定义: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妇女解剖生理、病因病机特点、诊断辨证规律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2、中医妇科学的研究范围:经、带、胎、产、杂3、夏商周萌芽时期:主要有关于不孕不育、难产和胎教理论的记载;《列女传》最早提出胎教理论;4、夏春秋战国里程碑时期:《黄帝内经》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女子胞和与之相关的子门、胞脉、胞络。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同时记载了治疗血枯经闭的第一药方:四乌贼骨芦茹丸;《神农本草经》最早提出子宫这个脏器的名称。

5、秦汉时期:《金匮要略》开创了我国医学史上最早使用阴道清洗和阴道纳药治疗妇科疾病的先河并奠定做衣服科治疗学的基础。

6、魏晋唐时期:晋·王叔和《脉经》首见月经之名,且论述最为详尽;首次提出各种特殊的月经现象,如:“居经”“避年”“激经”隋·巢元芳《诸病源候论》标志中医妇科学的初步形成。

咎殷·《经效产宝》为第一部妇产科专著。

7、宋代: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

8、明清民国时期:清·斋居士《达生篇》临产六字箴言“睡忍痛,慢临盆”第二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1、子宫,又名女子胞、胞宫、胞脏、子脏、子处、胞室、血室。

2、子宫的功能是:排出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排出恶露),特点是亦藏亦泻,藏泻定时。

3、阴道是连接子宫与阴户的通道,也是胎儿娩出的通道,故又称产道、子肠。

4、阴户:又称四边、产户,指女性外阴,包括阴道前庭及其两侧的大小阴唇,前面的阴蒂和后面的阴唇系带,会阴。

5、《诸病源候论》“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属玉门。

”6、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月经来潮标志女性发育成熟;月经周期一般28~30天;每次月经持续的时间称经期,正常为3~7天。

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胎儿者称为“激经”。

7、月经产生机理:月经的产生是肾——天葵——冲任——子宫相互调节,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作用下,子宫定期藏泻的结果。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人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8、天葵:天葵者,葵水也,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作用,天葵源于先天,男女皆有,由肾中之真阴所化生,在肾气的推动下趋于成熟。

天葵是月经产生的动力。

9、月经周期的四个阶段:1)月经期即行经期,此期血海由满而溢,血室正开,子宫泻而不藏,通过阳气的疏泄,胞脉通达,推陈出新,使经血从子宫下泄,故气血以下为顺;2)经后期即阴长期,血室已闭,子宫藏而不泄,通过神奇的封藏,蓄养阴精,使经血长,为“重阴”阶段;3)经间期经过经后期的蓄养,阴精充沛,冲任气血充盛,重阴必阳,在肾气的推动下,阴阳转化,阴精化生阳气,出现氤氲之侯,乐育之时,的候;4)经前期阳长期,经前期后,阳气逐渐增长,达重阳状态,此期阴精与阳气皆充盛,子宫胞脉气血满盈,已为孕育做好准备。

若胎元已结,则肾气封藏,子宫继续藏而不泄;若未孕育,则在阳气的鼓动下,子宫胞脉通达,泻而不藏,经血得以下泄。

10、带下:广义带下为泛指带脉以下的疾病,即妇女经、带、胎、产、杂病;狭义的带下指女子阴中流出的液体。

11、生理性带下:为润泽于阴户和阴道内无色无臭。

粘而不稠的液体。

12、受孕前提:肾气充盛,天葵成熟,冲任二脉功能协调,子宫藏泻有期,月经正常。

其条件为男女生殖之精适时结合。

13、正常孕妇整个妊娠期约289天,即10个妊娠月;预产期的推算,是从末次月经的首日开始算起,月数加9(或减3),日数加7(阴历则加14)。

14、足月临产的特征:胎位下移,腰腹阵痛,下腹坠胀而有便意,隐刀有少量血水排出(见红)。

15、产褥期:分娩结束后,产妇的脏腑与胞宫逐渐恢复到正常未孕的状态,此期间需要6周,称为产褥期。

16、恶露:分娩后从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称为恶露。

17、正常分娩者,产后半小时即可开始哺乳。

第三章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1、妇科疾病的病因:淫邪因素;情志因素;生活因素;体质因素;环境因素;病理产物致病。

2、病机: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子宫、胞脉、胞络受损。

第四章妇女疾病的诊断概要1、妊娠病的辨证要点:首先要辨明是胎病抑或母病;其次要辨别胎之可安与不可安;最后结合脏腑气血进行辨证。

2、产后病“三审”: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的盛衰;再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和饮食的多少,以察胃气的强弱。

并结合脏腑气血进行辨证。

第五章妇科疾病的治疗方法1、根据妇女血常不足、气常有余的特点,治疗时要注意固护精血。

2、滋肾补肾的代表方有:杞菊地黄丸、真武汤、内部丸、肾气丸。

补益气血法包括:补气固摄;养血益精。

调理奇经包括:温补奇经;滋养奇经;通理奇经;镇安奇经;固摄奇经。

月经病总论1、月经不调: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间期、经量的病变;月经不调主要指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等。

2、月经病的治疗原则重在:治本调经。

3、月经病的治疗大法及思路:1)辨病之先后,治病求本,先病经者,当先调经;先病病者,当先治病;2)辨标本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3)辨月经周期,因势利导。

证型/病机治法方药一、月经先期1、定义:月经周期缩短,经行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天一行者,且连续两个周期以上,称为月经先期。

2、总病机: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二、月经后期1、定义:月经周期延迟,经行错后7天以上,甚至3~5月一行者,称为月经后期。

2、治疗原则:和血行滞、温经养血,疏通经脉气机三、月经先后无定期1、定义:月经周期延长或缩短,即经行提前或错后7天以上,先后不定,称为月经先后不定期。

2、病因病机:肝肾功能失常,冲任气血失调,血海蓄溢不循常道。

3、治则治法:以疏肝补肾为治本之法。

四、月经过多1、定义:每次经行血量较平常明显增多者,称为月经过多。

(总量超80ml,且连续两个周期以上)2、病因病机: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3、治则治法:月经期重在止血,非经期理气和血,安冲治本。

五、月经过少1、定义:月经周期规律,月经量明显减少,或经行时间缩短至1·2天,经血量也少,甚至点滴而下。

六、经期延长1、定义: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行持续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至淋漓不净达半月之久,称为经期延长。

七、经间期出血1、在月经间期,出现周期性阴道少量出血者,称为经间期出血。

2、病机:肾阴虚;湿热;血瘀3、治则治法:滋肾养血为主。

八、闭经(月经病第一重点!)1、定义:原发性闭经:女子年龄超过16岁而无月经来潮者。

继发性闭经:月经周期建立后,在正常绝经年龄前,月经停止来潮6个月以上者;或月经稀发,按自身原来月经周期计算,停经三个月以上者。

2、病机:虚:肝肾不足;气血亏虚;阴虚血燥。

实:血瘀气滞;痰湿阻滞。

3、治则治法:虚者补而通之;实者泻而通之。

(古人诊治闭经以血枯、血隔分虚实)附:多囊卵巢综合症(PCOS)1、病机: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及肾上腺等的内分泌活动异常,导致卵巢长期不能排卵。

2、临床表现:闭经、月经稀发或不规则子宫出血及不孕、多毛、肥胖等症状,双侧卵巢呈多囊性增大。

九、崩漏(月经病第二重点!)1、定义:月经非时而下,量多如注,或淋漓不尽者称为崩漏。

突然大量出血为崩中,日久淋漓不尽为漏下。

2、病因病机: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导致月经非时妄行3、诊断要点:月经的周期,经期及经量发生严重紊乱。

月经周期紊乱,常可在停经数周或数月后发生出血,量多如注,暴下不止;或淋漓不断,甚至屡月不净,出血量多,迁延日久者可见贫血症状。

4、崩漏需做的检查:妇检;生殖内分泌;B超;诊刮5、崩漏与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的鉴别:三者以月经周期、经期或经量的改变为主要症状的月经病,但月经先期,经期延长和月经过多症状的发生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即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但经血能自行停止。

崩漏出血没有规律性,出血往往不能自行停止。

6、治崩三法:塞流、澄源、复旧由于崩漏发病缓急不同,出血的新久各异,治疗崩漏尚须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灵活掌握塞流、澄源、复旧三法。

塞流:即是止血,是治疗崩漏的紧急措施。

暴崩之际,急当止血防脱固气。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互相依存,失血过多,必致气虚,气虚不摄,必致新的出血,暴崩下血,气无所附,可导致血竭气脱的危重症候,故塞流之崩漏治疗的第一步,若出血势急量不减者,宜急症处理。

澄源:即正本清源,亦是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这是治疗崩漏的重要阶段。

一般用各种止血药后,待出血量逐渐减少或停止时,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运用清热、补肾、滋肾、益气、健脾、祛瘀等法。

复旧:即固本善后,血止后当以调理月经周期为治本之法。

治崩漏三法又不可截然分割,塞流需澄源,澄源当以固本。

治崩宜长提固涩,不宜辛温行血;宜养血理气,不可偏于固涩。

青春期患者重在补益肾气,固涩冲任;育龄期患者重在疏肝养肝,调理冲任,绝经前后期患者重在滋肾健脾,调摄冲任。

十、痛经(月经病第三重点)1、凡在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上腹、阴部,甚则剧痛昏厥,称为通经。

原发性通经:生殖道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继发性通经: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或宫颈狭窄引起的痛经。

2、痛经的治疗原则:调理冲任气血十一月经前后诸证特点:伴随月经周期出现,其多发生在经前或经期,经行或经后症状逐渐消失。

1经行乳房胀痛定义:每于行经前或正值经期、经后出现乳房作胀,或乳头胀痒疼痛,甚至不能触衣者。

鉴别:若乳房有结节或肿块,经后不能消失者,应与乳腺增生症或乳房肿瘤相鉴别。

2经行泄泻3经行浮肿4经行头痛5经行发热6经行身痛7经行吐衄8经行口糜9经行风疹块10经行情志异常十二、绝经前后诸症(月经病第四重点)1、涵义:妇女在绝经期前后的一段时期内,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目浮肢肿、皮肤蚂蚁走样感、情志不宁等症状,称为绝经前后诸证。

2、病因病机:肾虚为致病之本。

3、治则治法:平调肾中阴阳,治以益肾宁心为主。

4、《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人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5、诊断:年龄;病史;症状;体征;辅查带下病(相当重要)1、定义:是指带下量多,色质气味异常,伴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