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总结完美打印版
中医妇科学-执业医师总结

经行乳房胀痛 肝气郁结或痰湿阻滞,遇经前、经期冲脉气血充盛,郁滞更甚,令乳络不畅
肝气郁结
舒肝理气 和胃通络
逍遥散加麦芽、 青皮、鸡内金
柴胡 当归 白芍 白术 茯苓 炙甘草(烧生姜 薄荷)
肝肾亏虚
滋肾养肝 和胃通络
一贯煎/滋水清肝饮 加麦芽、鸡内金
生地 当归 枸杞 北沙参 川楝子
六味+桂枝、附子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延胡索 川楝子 木香 槟榔
肝经郁火 清肝调经 清肝引经汤
肺肾阴虚 滋阴养肺
顺经汤/ 加味麦门冬汤
经行吐衄 血热而冲气上逆,迫血妄行所致
当归 白芍 生地 丹皮 黄芩 栀子 白茅根 川栋子 茜草 牛膝 甘草 当归 熟地 白芍 沙参 茯苓 丹皮 黑荆芥
茯苓-桂枝 白术 甘草
阴虚血燥
养阴清热 调经
加减一阴煎
气滞血瘀
理气活血 祛瘀通经
血府逐瘀汤 膈下逐瘀汤
人参 黄芪 白术 茯苓 当归 白芍 熟地 陈皮 肉桂 远志 五味子 甘草
地骨皮 生地 知母 麦冬 白芍 熟地 甘草 桃仁 红花 川芎 赤芍 牛膝 当归 生地 柴胡 枳壳-桔梗 甘草
桃仁 红花 川芎 赤芍 当归 丹皮 五灵脂 延胡索 香附 乌药 枳壳 甘草
补气摄血 固冲止崩
固本止崩汤/固冲汤
人参 黄芪 白术 黑姜 熟地 当归
补肾益气 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 固冲止血 党参、黄芪、阿胶
温肾益气 右归丸加党参、黄芪 固冲止血 田七
熟地 枸杞 寄生 肉苁蓉
当归 菟丝子 覆盆子 焦艾叶 熟地 山茱萸 枸杞 杜仲
当归 山药 菟丝子
附子 鹿角胶 肉桂
龙骨-牡蛎 黄芪 白术 萸肉 海螵蛸 白芍 五倍子 茜草 棕边碳
中医妇科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妇科科知识点总结中医妇科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知识点:一、生理期1. 月经月经是妇女生理周期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是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和出血。
月经周期正常为28天左右,但也存在个体差异。
月经的周期和量都可以反映与女性身体健康状况相关的信息。
2. 卵泡期卵泡期是指月经后,在下一个排卵之前的这段时间,此时卵巢内的卵泡开始发育。
3. 排卵期排卵期是指卵巢内的卵子成熟并释放,进入输卵管,准备受精。
4. 黄体期排卵后卵巢内的卵泡残迹形成黄体,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为受精卵提供生长所需的环境。
二、病理期1. 闭经闭经是指女性停经的现象,可能由各种生殖系统疾病或其他非妇科因素引起。
2. 崩漏崩漏是指月经过多或不断,常见于病后、久病、素体虚弱者或内分泌失调引起。
3. 痛经痛经是指在月经来潮时,出现下腹或腰骶部刺痛、绞痛等症状的情况。
4. 不孕症不孕症是指女性在正常性生活一年以上未能怀孕的现象,常见原因包括输卵管疾病、内分泌紊乱、子宫肌瘤等。
5. 妇科肿瘤妇科肿瘤包括卵巢肿瘤、子宫肌瘤、宫颈癌等,中医有自己的治疗方法。
三、常见疾病及治疗1. 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女性最常见的生殖器官肿瘤之一,主要表现为月经紊乱、腹痛腹块等症状。
中医治疗子宫肌瘤常采用活血化瘀、理气养血等方法。
2. 卵巢囊肿卵巢囊肿是卵巢内的囊性肿物,可能对月经产生影响,甚至影响生育。
中医治疗卵巢囊肿常以温疏肝胆、祛痰软坚为主。
3. 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组织异位引起的一种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下腹疼痛、月经不规律、不孕等症状。
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常以行气活血、调经止痛为主。
4. 宫颈炎宫颈炎是常见的妇科疾病,多由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白带异常、盆腔疼痛、月经不调等症状。
中医治疗宫颈炎常以清热解毒、祛湿止痒为主。
5. 经前综合症经前综合症是指月经前一周以及月经期间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症状的疾病,如情绪低落、头痛、乳房胀痛等。
中医治疗经前综合症常以活血化瘀、调理气血为主。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总结

中医妇科学第一单元 绪论1.《经效产宝》——现存的第一部产科专著2.《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3.《邯郸遗稿》——倡导命门学说4.《景岳全书·妇人规》——主张“阳非有余,阴常不足”5.《傅青主女科》——治妇科着眼于肝脾肾三脏。
第二单元 女性生殖器官1.阴户:又称四边(女性外生殖器); 阴户是防御外邪入侵的第一道门户(门口)(1)防外邪进入 (2)合阴阳入口(3)经带恶露之出口(4)娩出胎儿之产门(两处两入)2. 阴道(产道)(1)防外邪进入(2)交合的器官(3)经带之通道(4)娩出胎儿之通道(两处两入)3. 子门,又名子户。
是指子宫颈口(预防外邪入侵的第二道关口)——孩子的门户是宫颈口(1)排出月经的关口(2)娩出胎儿的关口(两出)4. 子宫,又名女子胞、子处、胞宫、子脏、血室、胞室等。
——孩子的居处是子宫(1)产生排出月经带下(2)孕育,分娩胎儿第三单元 女性生殖生理1.月经初潮:女性第一次月经来潮称初潮。
平均 14 岁,青春期的标志。
2.月经周期:上次月经来潮的第 1 天至下次月经来潮的第 1 天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
一般28~30 天3.经期:正常经期 3-7 天。
4.经量20~60ml,色暗红,质量不稀不稠,不凝固,无血块、无特殊臭气(三不两无)5.绝经:最后一次行经,停经 1 年以上。
平均年龄 49.5 岁。
6.并月:身体无病,但月经定期 2 个月来潮1 次;7.居经:或称季经,身体无病,但月经定期 3 个月来潮1 次;8.避年:身体无病,但月经1年行经1次;正常的9.暗经:终生不潮但却能受孕者;10.激经:又称盛胎或垢胎,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11.月经产生与五脏均有关;最密切的脏腑:肝脾肾 ; 主导作用:肾12.月经产生有关的经络:冲、任、督、带; 最密切:冲、任13.天癸主宰月经的潮与止14.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中心环节);月经产生的因素:脏腑、天癸、气血、经络与胞宫。
中医妇科学总结范文

中医妇科学总结范文一、中医妇科学的基本理论1.阴阳平衡:中医妇科学认为,妇女的身体机能与男性有所不同,以阴为主。
只有阴阳平衡,才能保持妇女身体的健康。
2.经络系统:中医妇科学认为,妇女的经络系统较为复杂,女性特有的经脉和经络对妇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3.脏腑系统:中医妇科学研究妇女疾病时,注重人体脏腑系统的整体性,认为脏腑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对妇科疾病有着重要的影响。
4.气血调理:中医妇科学强调气血的调理是妇科保健的重要手段。
良好的气血循环可以促进妇女的生理功能正常运行。
5.病因病机:中医妇科学强调病因病机的分析,认为人体的疾病是由于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导致的,通过对疾病的病因病机分析,可以找到适合的治疗方法。
二、中医妇科学常见疾病的防治和调理1.月经不调:中医妇科学认为,月经不调是由于气血不畅或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
调理方法包括调节饮食起居,缓解情绪压力,同时配合中药治疗以促进气血的流通。
2.痛经:痛经多由于寒凉侵袭或气滞血瘀引起,调理方法包括保持温暖,避免寒冷刺激,调整饮食结构,同时配合中药治疗以促进经络畅通。
3.不孕不育:中医妇科学将不孕不育归为"男虚女寒"、"气滞血瘀"、"痰湿内蕴"等类型,调理方法包括调节生活作息,保持良好的心情,进行中药调理以促进生殖系统功能的恢复。
4.妇科炎症:中医妇科学强调调整内分泌,增强抵抗力,调理子宫环境,改善患者体质,同时通过中药治疗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5.子宫肌瘤:中医妇科学认为,子宫肌瘤是血瘀气滞、痰湿内蕴等所致,调理方法包括调节饮食,促进气血的循环,同时采用中药治疗以缩小肌瘤。
三、中医妇科学的特点和优势1.辨证论治:中医妇科学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病因等,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调理整体性:中医妇科学注重调理整体性,即综合考虑人体的内外因素,通过调节气血、阴阳、脏腑系统等,实现身体的整体平衡。
中医妇科进修总结及工作计划

中医妇科进修总结及工作计划(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学习总结、教学总结、活动总结、实习总结、军训总结、工作计划、述职报告、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y, learning summary, teaching summary, activity summary, internship summary, military training summary, work plan, debriefing report, experience, other model essays, etc.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中医妇科进修总结及工作计划中医妇科进修总结及工作计划汇总5篇工作计划与总结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管理工作,它为我们提供了制定计划、实现目标和反馈结果的有效手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妇科学总结

中医妇科学一、中医妇科学沿革1、“男女同姓,其生不藩。
”——指近亲遗传障碍,出自《曲礼》。
2、妇科的别称‘带下医’始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3、我国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是《胎产书》(马王堆帛书) ,最完备的产科专著是《经效产宝》。
4、‘子宫’名称始见于《神农本草经》。
5、最早设立妇科专篇的著作——《金匮要略》。
6、‘月经’名词始见于《脉经》(晋?王叔和)7、‘离经脉’‘居经’‘避年’‘激经’‘五崩’——出自《脉经》8、最早的胚胎学专著——《逐月养胎方》(徐之才)9、‘三冲’学说出自《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10、‘妇人以学为本’的学术观点始见于《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11、刘完素——天癸与肝、脾、肾的关系学说。
12、张子和——‘贵流不贵滞’的祛邪论治学说。
13、李东垣——‘滋阴固气’治疗崩漏学说。
14、朱丹溪——‘清热养血’的安胎学说。
15、‘五不女’学说‘螺、纹、鼓、角、脉’——出自《广嗣纪要*择偶篇》16、清代最有代表性的妇科专著——《傅青主女科》二、女性生殖系1、‘阴道’别称——‘阴户’‘四边’‘廷孔’。
2、‘宫颈’别称——‘子门’。
3、胞宫的生理功能——主司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发动分娩;排泄恶露。
三、女性生殖生理1、WHO定义的女性青春期为10-19岁。
2、青春期三大特征——女性体形与第二性征;生殖器官发育形成;月经来潮具备生育能力。
3、女性生理六期——新生儿期(4周内);儿童期(12岁以前);青春期;性成熟期(18-48);围绝经期;老年期(60岁以上)。
4、围绝经期三个阶段——绝经前期;绝经期(44-54岁);绝经后期。
5、掌握正常月经的生理特征:月经初潮——13-15岁。
月经周期——28-30天。
经期(又称为行经期)——3-7天。
月经量——50-80ml。
6、正常月经质色描述:色红略暗,质地正常,不凝结,无血块,无异味。
7、绝经——最后一次行经后,停经一年以上。
8、并月——身体正常无病,月经两月一次。
中医妇科重点大总结

中医妇科重点大总结第一篇:中医妇科重点大总结第一章1、“带下医”是最早的妇产科医生,扁鹊2、《黄帝内经》记载了首张妇科药方:四乌贼骨—茹丸。
3、中医专科的分化始于汉代,设太医令;唐代设太医署;宋代设太医局。
4、临产六字要诀:睡、忍痛、慢临盆。
第二章1、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
月经病: 凡月经的周期、经期或经量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或绝经前后出现一系列症状的病症,统称为月经病。
2、《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3、月经的生理现象:(1)初潮一般13~14岁之间,可早至11~12岁,也可迟至16岁。
(2)周期月经有明显的节律。
两次月经第一天的间隔时间为一个月经周期。
一般为28~30天。
(3)经量、经色、经质一般经期第2~3天经量最多,总量约为30~80ml,经色黯红,初时较浅,量多时经色加深,将净时渐淡。
经质稀稠适中,不凝固,无血块,无臭气。
(4)绝经以停经一年以上的最后一次月经位标志。
45~55,也可早至40晚至57岁。
4、天葵:天葵源于先天,属阴精,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作用。
5、冲任二脉:冲脉、任脉与督脉皆起于胞中,一源而三歧,属奇经。
6、妊娠五个月可用听诊器听到胎心音,胎动120~160次/分,胎心率多为150~160次/分。
7、预产期的计算是以末次月经第一天的日期为基数,月数加9(或减3),日数加7(阴历则加14),前后14天分娩属正常。
8、影响分娩的因素:产力、产道、胎儿和产妇的精神心理因素。
9、分娩结束后,产妇的全身脏腑、气血与胞宫逐渐恢复到正常未孕状态的一段时期称为产褥期,一般需要6周。
10、分娩后,子宫内的淤血浊液经阴道排除,称为恶露。
中医妇科总结知识点

中医妇科总结知识点在中医妇科学中,有许多重要知识点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和保护女性健康。
下面我将结合中医妇科学的专业知识,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对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妇女朋友们有所帮助。
一、妇女生殖生理1. 妇女月经周期:妇女正常的月经周期为28天左右,但也有个别妇女周期为26-30天,属于正常变异范围。
月经周期的长短和规律性是评价妇女生殖健康的重要标志,不规则的月经周期表明妇女的生殖功能可能出现问题。
2. 月经量和质量:正常月经周期内应出现3-7天的月经期,每次月经的出血量为20-80ml,颜色应鲜红,如出现血块、色淡或色紫黑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3. 卵巢的生理功能:卵巢是妇女身体的重要生殖器官,主要功能是产生卵子和分泌女性激素。
正常情况下,卵巢应该定期排卵,分泌适量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维持妇女生殖系统的正常功能。
4. 子宫的生理特点:子宫是妇女的重要生殖器官,具有收缩和蠕动功能,负责胚胎的着床和胎儿的生长。
在月经周期内,子宫壁会有一定的变化,如厚度和内膜的脱落等。
二、妇女生殖健康1. 妇女生殖系统疾病的发病原因:妇女生殖系统常见疾病的发病原因包括内分泌失调、感染、情志不畅、饮食不当、气血不足等多种因素。
中医学认为,女性生殖系统的疾病主要与“气血阴阳”的失调有关。
2. 妇女生殖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断:妇女生殖系统常见疾病包括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盆腔炎、月经前期综合征等。
这些疾病在临床上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临床表现、妇科检查和B超检查等。
3. 妇女生殖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妇女生殖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主要包括调节生活作息,合理膳食,加强体育锻炼,保持精神愉悦等。
在治疗上,中医学主要通过调理气血、滋阴养血、和解气机等方法,通过中药治疗或针灸疗法来调理患者的身体状况。
三、中医妇科治疗技术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妇科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常用于调理妇女的气血阴阳,滋养生殖系统,调节月经周期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妇科学复习提纲●总论1.《素问·腹中论》中记载的治疗血库经闭第一首妇科方剂是四乌贼骨—芦茹丸。
2.《达生篇》中提出的临产六字真言是睡忍痛,慢临盆。
3.胞宫具有排出月经和孕育胎儿的作用。
4.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月月如潮,经常不变,故有“月信”、“月事”、“月水”之称,以示月经有“节律性”的周期性。
5.第一次来月经称为月经初潮,初潮的年龄多在13~14岁。
6.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天,平均28天。
正常经期为3~7天。
7.正常每月月经量约为30~5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少,低于20ml为月经过少。
8.并月: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并月。
9.居经:身体无病三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居经”,又称“季经”。
10.避年:身体无病一年一行者称为“避年”。
11.暗经:终生不潮但是能受孕的,称为暗经。
12.激经: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称为“激经”,又称“盛胎”、“垢胎”。
13.天癸:是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
14.月经产生的主要机理是:肾-天癸-冲任-胞宫轴。
●月经病1.月经病的治疗原则:一是重在治本以调经;二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2.试述月经病的治疗原则答:①重在治本调经②临证中要分清先病和后病③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崩漏: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症,是指经血非时爆下不止或淋漓不净,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
塞流:即止血,用于崩漏之际,急当塞流止血防脱。
澄源:即正本清源,亦是求因治本,是治疗崩漏的重要阶段。
一般用于出血缓解后的辨证论治。
复旧:即固本善后,是巩固崩漏治疗的重要阶段,用于止血后恢复健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选择不同的治法,如补肾、扶脾、疏肝,三经同调一调整月经周期,或促排卵使身体恢复正常。
1.最有意义的检查:诊刮和病检。
●闭经1.闭经:女子年逾16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已建立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或月经停闭超过了3个月经周期者,称为闭经。
中医学称之为“经闭”、“不月”、“月事不来”、“经水不通”。
2.西医根据闭经部位的分为:子宫性闭经、卵巢性闭经、垂体性闭经、下丘脑性闭经、其他内分泌异常性闭经。
3.治疗原则: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虚实夹杂,补中有通,攻中有养。
●痛经: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
11.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无器质性病变痛经者,又称功能性痛经。
以青少年女性多见。
2.继发性痛经:由于盆腔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或宫颈狭窄等引起的为继发性痛经,多见于育龄期妇女。
3.病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月经病小结1.鉴别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及崩漏。
答:月经先期是月经周期的缩短,在经量和行经时间上无明显改变。
经期延长是行经时间的延长,经量和行经周期正常。
而崩漏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的失常。
2.鉴别月经后期、月经过少及闭经。
答:月经后期是指月经周期的延长,在行经和经量上若不合并其他病无明显改变。
月经过少主要是指经量发生改变,变少,每月低于20mL。
闭经则指是女子年满十六岁月经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建立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或月经停闭超过了3个月经周期,月经无的来潮。
3.血瘀导致的月经病有: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崩漏、闭经、痛经。
●带下病1.广义带下病:泛指经带胎产杂等妇科疾病,因为多发生在带脉以下,故称带下病。
2.狭义的带下分为病理性和生理性。
3.生理性带下:属于妇女体内的一种阴液,是由胞宫盛润于阴道的白色或透明,无特殊气味的黏液,其量不多。
见于月经期前后、排卵期、妊娠带下量增多而无其它不适症状者。
4.病理性带下(带下病):指带下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1.阴道炎的鉴别①念珠菌性阴道炎——凝乳状、或豆腐渣样、质稀薄而有臭气。
外阴奇痒难忍。
②滴虫性阴道炎——灰黄或黄绿色,稀薄,或成脓性状,腥臭味,有泡沫。
③细菌性阴道病——淡黄色或血样脓性赤带,质稀。
外阴坠胀,灼热或疼痛。
④老年性阴道炎——稀薄淡黄,或赤白,甚者为脓性。
阴道烧灼感。
●妊娠病: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称为妊娠病,又称“胎前病”。
简述妊娠期的用药原则:俊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以及一切有毒药品,都应慎用或禁用。
恶阻: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者,称之。
亦称为“子病”、“病儿”、“阻病”。
1.胞阻:即妊娠腹痛,指妊娠期,因胞脉阻滞或失养,发生小腹疼痛者。
异位妊娠:凡孕卵在子宫体外着床发育。
称为“异位妊娠”。
包括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阔韧带妊娠、宫颈妊娠、及子宫残角妊娠。
宫外孕:指子宫以外的妊娠,不包括宫颈妊娠和子宫残角妊娠。
1.异位妊娠以输卵管妊娠最常见,其中又以输卵管壶腹部妊娠最常见。
2.病机本质:少腹血瘀实证。
3.西医学认为慢性输卵管炎是异位妊娠的主要原因(XZ)4.临床表现:①停经:多在六周左右;②腹痛;③阴道不规则流血;④晕厥与休克。
25.简述异位妊娠破裂的急症处理。
答:①患者平卧,立即测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及观察患者神志。
②急查血常规、血型及交叉配血,或做回收自身血准备。
③立即给予吸氧输液。
必要时输血。
④有条件者可同时服用参附汤回阳救逆,或服生脉散合宫外孕Ⅰ号方以益气固脱,活血化瘀。
⑤若经以上处理休克仍不能纠正者,应立即手术。
●胎漏、胎动不安(病案分析)1.胎漏:妊娠期间阴道有少量出血,时出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酸、腰痛、小腹下坠者称为胎漏,亦称“胞漏”或“漏胎”。
2.胎动不安: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腰痛、小腹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
3.七大流产:先兆流产、难免流产、不全流产、完全流产、稽留流产、习惯性流产、流产合并感染。
1.流产: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g而终止者,称为流产。
2.堕胎:凡妊娠12周以内,胚胎自然殒堕者称为“堕胎”。
3.小产:妊娠12~28周内,胎儿已成形而自然殒堕者,称为小产。
4.暗产:怀孕一月不知其已受孕而殒堕者,称为“暗产”。
5.发病机理:冲任损伤,胎结不实,胎元不固。
治疗原则:下胎益母。
●滑胎1.滑胎:凡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者,称为“滑胎”,亦称“数堕胎”、“屡孕屡堕”。
产后病: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称为产褥病。
1.产褥期: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出乳腺外恢复至孕前状态的一段时间,约需6~8周,此期称为“产褥期”,又称“产后”。
2.小满月:即产后一月,即弥月。
3.大满月:即产后3月(百日)为大满月。
4.新产日:产后7日称为新产日。
5.历代医家将产后危急病症概括为三冲,即冲心、冲肺、冲胃;三病,即病痉、病郁冒、大便难;三急,即呕吐、盗汗、泄泻。
6.产后病的病因可概括为:①亡血伤精,②元气受损,③瘀血内阻,④外感柳荫或饮食房劳所伤。
病机:多虚多瘀。
产后“三审”: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的盛衰;再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和饮食多少,以察胃气的强弱。
1.产后出血:胎儿娩后24小时内阴道出血量超过500Ml,称为产后出血。
2.西医产后出血常见的病因及治疗原则。
答:病因:①最常见:子宫收缩乏力;②胎盘因素:胎盘滞留、胎盘粘连、胎盘植入、胎盘膜残留;③软产道损伤:会阴、宫颈、阴道损伤。
④凝血功能障碍:妊娠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等。
治疗原则:针对出血原因,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失血性休克;防止感染。
1.产后发热: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称为产后发热。
2.生理现象:产后1~2日内,由于阴血骤虚,阳气外浮,而见轻微发热,而无其他症状者,此乃营卫暂时失于调和,一般可自行消退。
●产后腹痛1.儿枕痛: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小腹疼痛,称为产后腹痛。
其中因瘀血引起者,称儿枕痛。
3产后血性恶露持续10天以上,仍淋漓不尽者,称“产后恶露不绝”。
又称“恶露不尽”、“恶露不止”。
1.恶露:分娩后从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
2.血性恶露:色鲜红、量较多,主要为血液的恶露,持续约3~7天。
3.浆液性恶露:恶露色淡红,量由多渐少,称为浆液性恶露,持续约7~10天。
4.白恶露:不含血色的恶露,约2~3周干净。
5.子宫复旧:子宫在胎盘娩出后逐渐恢复至未孕前状态的过程,称为子宫复旧。
需6~8周时间。
妇科杂病●癥瘕●盆腔炎1.概念: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炎症,称为盆腔炎。
可见于“热入血室”、“带下病”、“经病疼痛”、“妇人腹痛”、“癥瘕”、“不孕”等病中。
2.急性盆腔炎的分类(病理改变):急性子宫内膜炎、急性输卵管炎、输卵管积脓、输卵管卵巢脓肿、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急性盆腔腹膜炎。
不孕症:凡婚后未避孕、有正常性生活、同居两年而未受孕者,称为不孕症。
全不产:从未妊娠者古称“全不产”,西医称原发性不孕。
断续:有过妊娠而后不孕者,称断续,西医称继发性不孕。
月经病一、月经先期:当地补阴经1.气虚证1)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2)肾气虚证:固阴煎或归肾丸2.血热型1)阳盛血热型-清经散2)阴虚血热型-两地汤3)肝郁化热证-丹栀逍遥散二、月经后期:要补当温经1)肾虚型-当归地黄饮2)血虚型-大补元煎3)血寒证:虚寒型-温经汤《金匱》或艾附暖宫丸;实寒型-温经汤《妇人大全》4)气滞型-乌药汤5)痰湿型-芎归二陈汤4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三、月经先后无定期;要固定1)肝郁型-逍遥散2)肾虚型-固阴煎3)脾虚型-归脾汤四、月经过多:保举笑1)气虚型-举元煎2)血热型-保阴煎+地榆、茜草3)血瘀型-失笑散+益母草、茜草、三七五、月经过少:苍滋归逃1)肾虚型-归肾丸2)血虚型-滋血汤3)血瘀型-桃红四物汤4)痰湿型-苍附导痰丸六、经期延长:原地红1)气虚型-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2)虚热型-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3)血瘀型-桃红四物合失笑散加味七、经间期出血:清淤地1)肾阴虚型-两地汤合二至丸2)脾气虚型-归脾汤3)湿热型-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4)血瘀型-逐瘀止血汤八、崩漏:上清虫子左右固1)脾虚证__固本止崩汤2)肾虚证__肾气虚: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党参、黄芪、阿胶肾阳虚: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3)血热证__虚热证:上下相资汤实热证:清热固经汤4)血瘀证__逐瘀止血汤5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九、闭经:四人血重阴1)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2)肾气亏损__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3)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4)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5)痰湿阻滞-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6)寒凝血瘀-文静唐(妇人大全)十、痛经:圣清调少膈1)气滞血瘀型-膈下逐瘀汤2)寒凝血瘀型-少腹瘀汤汤3)湿热蕴结型-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仁、败酱草4)气血虚弱型-圣愈汤5)肾气亏损型-益肾调经汤6)阴虚内含-文金堂(金匮要略)经行泄泻:健身1)脾虚-参苓白术散2)肾虚-健固汤合四神丸经行吐衄:清静1)肝经郁火: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汤2)肺肾阴虚: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汤或加味麦门冬汤经行乳房胀痛:逍遥观肝气郁结:逍遥散+麦芽、青皮、鸡内金肝肾亏虚:一贯煎/滋水清肝饮+麦芽、鸡内金胃虚痰滞-四物汤合二陈汤去甘草经行头痛:通林珍肝火证:羚角钩藤汤血瘀证:通窍活血汤痰湿中阻-半夏白术天麻汤血虚证:八珍汤+首乌、蔓荆子经行感冒:采金菊6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风寒:荆穗四物汤风热:桑菊饮邪入少阳:小柴胡汤经行身痛:趁痛补血虚:当归补血汤+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血瘀:趁痛散经行浮肿:淤八肾脾肾阳虚: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气滞血瘀:八物汤+泽泻益母草经行口糜-阴虚火旺-知柏地黄汤胃热熏蒸-凉膈散经行风疹块血虚-当归饮子风热-消风散经行发热肝肾阴虚-蒿芩地丹四物汤血气虚弱-补中益气汤瘀热壅阻-血府逐瘀汤经行情志异常-心血不足-甘麦大枣汤肝经郁热-胆汁逍遥散痰火上扰-生铁落饮十一、绝经前后诸症:左右二仙汤1)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2)肾阳虚-右归丸3)肾阴阳俱虚-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十二、经断复来:老子黄皮脾虚肝郁证:安老汤肾阴虚证:知柏地黄丸加阿胶、龟甲7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湿热下注:易黄汤加黄芩、茯苓、泽泻、侧柏、大小蓟湿毒瘀结: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加黄芪、三七绝经后骨质疏松1)肾精亏虚-左归丸2)阴虚内热-知柏地黄丸3)阴阳两虚-二仙汤+菟丝子、五味子、肉苁蓉、杜仲、茯苓4)脾肾两虚-大补元煎十三、带下病——1带下过多:补完带五百1)脾虚证-完带汤2)肾阳虚-内补丸3)阴虚夹湿-知柏地黄丸4)热毒蕴结-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仁5)湿热下注-止带方2带下过少:归营肝肾亏损: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血枯瘀阻: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十四、妊娠病一、妊娠恶阻:香橘1)脾胃虚弱-香砂六君子汤2)肝胃不和-橘皮竹茹汤二、妊娠腹痛:爱玲要归1血虚:当归芍药散2气滞:逍遥散3虚寒:胶艾汤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异位妊娠:手术为主三、胎漏胎动不安:寿元保枝1)肾虚:寿胎丸2)血热:保阴煎8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3)气血虚弱:胎元饮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四、滑胎:石桂英固气肾气不足:补肾固冲丸肾阳亏损:肾气丸去泽泻+菟丝、杜仲、白术肾精亏损:育阴汤气血两虚:泰山磐石散脾肾虚弱:安奠二天汤血热:保阴煎合二至丸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五、子肿:武术天1)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2)肾虚:化气行水-真武汤3)气滞: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六、子淋:到柏林1)阴虚津亏:知柏地黄汤2)心火偏亢:导赤散+玄参、麦冬3)湿热下注:加味五淋散十五、产后病二、产后发热:中华防毒1)感染邪毒: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2)外感: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3)血虚:补中益气加地骨皮4)血瘀:生化汤三、产后腹痛:宁化1)血虚:补血益气-肠宁汤2)血瘀: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汤加益母草四、产后身痛:黄荣独痛1)血虚:黄芪桂枝五物汤2)风寒:独活寄生汤9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3)血瘀:身痛逐瘀汤合生化汤4)肾虚:养荣壮肾汤+秦艽、熟地五、产后恶露不绝:补报生1)气虚:补中益气汤加艾叶、阿胶、益母草2)血热:保阴煎3)血瘀:生化汤六、缺乳:通漏下气血虚弱:通乳散(参芪归麦通吉梗)肝郁气滞:下乳涌泉散痰湿阻滞: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七、产后抑郁-心脾两虚-归脾汤瘀血内阻-调经散肝郁气结-逍遥散十六、妇科杂病一、癥瘕:香附黄肾气滞血瘀:香棱丸或大黄庶虫丸痰湿瘀结:苍附导痰汤合桂枝茯苓丸湿热瘀阻:大黄牡丹汤+木通、茯苓肾虚血瘀: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二、急性盆腔炎:五仙活热毒炽盛: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湿热瘀结:仙方活命饮+苡仁、冬瓜仁慢性盆腔炎:银甲膈少冲湿热瘀结: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丹参、冬青、忍冬藤、田七片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寒湿瘀结:少腹逐瘀汤气虚血瘀:理冲汤二、不孕症:玉金与少启1)肾虚:10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填精益髓-毓麟珠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化湿固精-温胞饮或右归丸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2)肝气郁结:百灵调肝汤或开郁种玉汤3)瘀滞胞宫:少腹/膈下逐瘀汤4)痰湿内阻:苍附导痰丸三、阴痒:柏地龙1)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加当归、栀子、白藓皮2)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外用蛇床子散四、阴疮:龙阳热毒:龙胆泻肝汤寒湿:阳和汤/托里消毒散五、子宫脱垂:补中元气虚:补中益气汤+金樱、杜仲、续断肾虚:大补元煎+黄芪脏躁:1、甘麦大枣汤加枣仁、柏子仁,兼痰浊加胆南星、茯苓、郁金、石菖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