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笔记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复习笔记妇产科特殊检查与常用诊断技术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复习笔记:妇产科特殊检查与常用诊断技术细目一:妇科检查一、双合诊二、三合诊一、双合诊妇科双合诊,是盆腔检查中最重要的一项检查。
方法:检查者一手戴手套,食、中两指或食指伸入阴道内,了解阴道宫颈情况; 随后将阴道内两指放在子宫后方,并上抬,同时另一手在腹部配合检查子宫的情况,当两指移至阴道侧穹窿,腹部的手移向相应的一侧,则检查附件情况。
【习题】盆腔检查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是()A.双合诊B.三合诊C.基础体温测定D.阴道脱落细胞检查E. 诊断性刮宫【正确答案】A二、三合诊经阴道、直肠、腹部联合检查称为三合诊。
了解后位子宫大小、子宫后壁、子宫直肠陷凹骶骨韧带及骨盆腔后部病变。
方法:检查者一手戴手套,将食指伸入阴道内,中指伸入直肠,了解子宫或附件与直肠的关系,及直肠的情况。
细目二:妇科特殊诊断技术一、基础体温测定二、阴道脱落细胞检查三、活体组织检查四、诊断性刮宫术五、阴道后穹隆穿刺一、基础体温测定1.定义:基础体温(BBT)是指机体处于静息状态下的体温。
2.测定方法每日清晨醒后,不说话,不起床,不活动,将体温表放于舌下测定口腔体温5 分钟,每日测量时间固定,一般需连续测3 个月经周期。
3.临床应用检查不孕原因,指导避孕和受孕,协助诊断妊娠,协助诊断月经失调。
基础体温测定二、阴道脱落细胞检查1.应用:了解体内性激素水平,可用于闭经、功血诊断。
2.涂片种类及标本采集(1)阴道涂片:了解卵巢功能。
(2)宫颈刮片(防癌涂片):早期发现宫颈癌。
①方法:窥器暴露宫颈,以无菌干棉球轻轻拭去宫颈表面黏液,在宫颈外口鳞柱交界处,以宫颈外口为圆心用木质刮板轻轻刮取一周,均匀涂在玻片上,固定、染色、镜检。
②阴道细胞学诊断标准(巴氏分级):1级:正常;H级:炎症;皿级:可疑癌;W级:高度可疑癌;V级:癌。
下列有关阴道脱落细胞检查描述错误的是()A.可采用阴道涂片检查B.可了解卵巢功能C.临床应用于闭经、宫血D.宫颈刮片为早期发现宫颈癌的重要方法E.阴道细胞巴氏皿级为高度可疑癌【正确答案】E三、活体组织检查1.外阴活组织检查(1)适应证:确定外阴白色病变的类型及排除恶性病变;外阴部赘生物或久治不愈的溃疡需明确诊断及排除恶性病变。
中医妇科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妇科师承跟师笔记
作为一名中医妇科师,我有幸跟随一位资深的中医师学习。
在这段时间里,我记录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以下是我的跟师笔记:
1. 诊断方法:中医妇科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外在表现,以及询问病史、症状等信息,综合分析得出诊断结果。
2.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妇科疾病多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常见的病因包括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生活作息不规律等。
病机上,中医强调阴阳失衡、气血瘀滞等因素。
3. 治疗方法:中医治疗妇科疾病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中药治疗、针灸、艾灸、拔罐等。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白芍等,具有调经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
针灸和艾灸可以调节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4. 调理养生:中医强调预防胜于治疗,因此对于妇科疾病的调理养生非常重要。
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营养的均衡,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此外,适当的运动和按摩也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舒缓症状。
5. 医患沟通:作为中医师,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要耐心倾听患者的病情描述,了解她们的需求和担忧,并给予恰当的建议和安慰。
同时,要及时向患者解释治疗方案和药物的作用,增强她们的信心和合作意愿。
中医妇科学笔记 (9)

女性生殖功能的调节与周期性变化卵巢的功能及周期性变化大纲要求:1.卵巢功能的周期性变化2.卵巢分泌的激素及其功能一、卵巢功能的周期性变化1.卵泡的发育及成熟:卵泡发育成熟,并移行至卵巢表面,呈透明的小泡状,称成熟卵泡。
成熟卵泡B 超仪显示直径约为18~25mm左右。
2.排卵:排卵一般发生在28天的月经周期中间,或下次月经前14天左右。
排卵可由两侧卵巢轮流发生,或持续见于某一侧卵巢。
3.黄体的形成和萎缩:若卵子受精,则黄体继续发育为妊娠黄体,到妊娠10周后其功能被胎盘取代。
若卵子未受精,黄体于排卵后9~10天(即月经周期第24~25天)开始萎缩,黄体消退,细胞变性,性激素的分泌量也减退,约至周期的28天子宫内膜不能维持而脱落,形成月经来潮。
二、卵巢分泌的激素及其功能卵巢主要合成及分泌两种性激素,即雌激素和孕激素,也分泌少量的雄激素。
1.雌激素主要生理作用为:(1)能促进卵泡的发育。
如:不足,将致卵泡发育停止而闭锁。
(2)能促使子宫发育,子宫内膜增生,肌层增厚;能增加子宫平滑肌对催产素的敏感性和收缩力;能使子宫颈管黏液分泌量增多,质变稀薄,易拉成丝状,以利精子通过。
(3)能促进输卵管发育,并加强输卵管节律性收缩,有利于孕卵的输送。
(4)使阴道上皮细胞增生和角化,细胞内糖原增多,保持阴道呈弱酸性。
(5)促进乳腺腺管细胞增生,乳头、乳晕着色,乳房组织中脂肪积聚,通过对催乳素分泌的抑制而抑制乳汁分泌。
(6)对丘脑下部和垂体的反馈调节,有抑制性负反馈,也有促进性正反馈作用,即抑制脑垂体促卵泡素的分泌,促进脑垂体产生黄体生成素,因而间接对卵巢功能产生凋节作用。
(7)促进水与钠的潴留。
(8)促进骨中钙的沉积,加速骨骺闭合。
2.孕激素为雄激素和雌激素合成的中间体,故卵巢、睾丸、肾上腺皮质和胎盘内均有孕激素存在,孕激素分泌量至排卵后7~8天黄体成熟时达高峰,每24小时分泌量可达30mg,以后逐渐下降,黄体的后半期急剧下降,月经来潮前达最低水平。
中医妇科学重点复习笔记

诸论1、春秋战国时代,扁鹊专门从事妇产科的医疗工作,称为“带下医”2、汉代“女医”(或“乳医”),师古称之为“视产乳之疾者”3、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胎产书》4、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中的妇人3篇,提出阴道冲洗和纳药的外治法5、唐代妇产科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出现了我国现存理论较完备的产科专著,即昝殷的《产宝》6、宋代发展为独立专科,九科之中有产科7、清代傅山著《傅青主女科》,吴谦《医宗金鉴》内有“妇科心法要诀”女性的生理特点 一、 阴户,又名“四边”——女性阴蒂、大小阴唇、阴唇系带及阴道前庭的部位。
玉门,又名“龙门”“胞门”——外生殖器的阴道口及处女摸的部位。
生育胎儿 、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关口也是“合阴阳”的入口 防止外邪入侵的关口(第一道门户) 阴道,又名子肠。
是娩出胎儿、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通道,是合阴阳、禁闭子精、防御外邪的处所子门,又名子户。
——子宫颈口部位。
主持排出月经、分泌带液、娩出胎儿的关口胞宫,又称女子胞、子处、子宫、子脏、血室、胞室等,是女性的重要内生殖脏 器。
记载最早见于《内径》 排出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功能二、月经,称它为“月事”“月信”“月水”初潮:14岁左右,早至11周岁,迟至18周岁健康女子一般到49岁左右月经闭止,称为“绝经”“断经”,女子46~52岁绝经 一般为28日左右,但在21-35日也属正常,正常者为3-7日,多 数为4-5日,一般行经总量50-80ml经色:正常多为暗红色, 较淡 加深 淡红 经质:正常是不稀不稠,不凝结,无血块,无特殊气味。
(有部分女性经前和经期有轻微的腰酸、小腹发胀、情绪变化)“并月”2个月一至“居经”“季经”3个月一至“避年”一年一行“暗经”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月经周期 机制:“肾气—天癸—冲任—胞宫”“激经”“盛胎”“垢胎”受孕之初,按月行经而无损于胎儿的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的多少:督脉的调节、带脉的束约月经的产生:“血海满盈、满而自溢”三、1、量:生理性带下量不多,润滑如膏,不致外渗带下2、色:无色透明的,有的略带白色3、质地:黏而不稠,滑润如膏,无异臭气味4、功能:肾精下润之液,具有濡润、补益的作用,充养和濡润前阴空四、产育(一)分娩:怀孕末期,即孕280日左右,胎儿及胎衣自母体产出1、计算方法按末次月经第一日算起,月份数加9(或减3),日数加7,月数算同上,日数加14(围产期:孕期28周到生后1周)2、分娩先兆胎位下降,小腹坠胀,有便意感,或“见红”等,“试胎”妊娠八九个月时,或腹中痛,痛定仍然如常者。
中医妇科笔记.

中医妇科学月经病一、月经先期:1、脾气虚:补脾益气,摄血调经。
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2、肾气虚证;补益肾气,固冲调经。
固阴煎或归肾丸2、血热证;阳盛血热:清热凉血调经。
清经散肝郁血热:疏肝清热,凉血调经。
丹栀逍遥散阴虚血热;养阴清热调经。
两地汤。
二、月经后期:1、肾虚证;补肾养血调经。
当归地黄汤1、实寒证:温经散寒调经。
温经汤。
虚寒证;扶阳祛寒调经。
温经汤。
2、血虚证;补血益气调经。
大补元煎3、血寒证:虚寒:扶阳祛寒调经。
(金匮)温经汤或艾附暖宫丸实寒:温经散寒调经.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4、气滞;理气行滞调经。
乌药汤三、先后无定期:1、肝郁;疏肝理气调经。
逍遥散2、肾虚;补肾调经。
固阴煎四、月经过多;1、气虚;补气摄血固冲。
举元煎或安冲汤2、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保阴煎3、血瘀证;活血化瘀止血。
失笑散五、月经过少:1、血虚;养血益气调经。
滋血汤或小营煎2、肾虚;补肾益精,养血调经。
归肾丸或当归地黄饮3、血瘀;活血化瘀调经。
桃红四物汤或通瘀煎4、痰湿;化痰燥湿调经。
苍附导痰丸或二陈加芎归汤六、经期延长:1、血瘀;活血祛瘀止血。
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2、虚热证;养阴清热止血。
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茹丸或固经丸3、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调经。
举元煎七、经间期出血:1、肾阴虚;滋肾养阴,固冲止血。
两地汤合二至丸或加减一阴煎2、湿热:清利湿热,固冲止血。
清肝止淋汤3、血瘀;化瘀止血。
逐瘀止血汤八、崩漏:1、脾虚;补气摄血,固冲止崩。
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2、肾虚肾气虚:补肾益气,固冲止血。
加减苁蓉菟丝子丸肾阳虚:温肾益气,固冲止血。
右归丸肾阴虚: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左归丸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3、血热虚热:养阴清热,固冲止血。
上下相资汤实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清热固经汤4、血瘀;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
九、闭经:1、气血虚弱;益气补血调经。
人参养荣汤2、肾气亏损;补肾益气,调理冲任。
加减苁蓉莵丝子丸3、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复习笔记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复习笔记
细目一中医妇科学定义及范围
定义;
范围;
熟悉中医妇科学的特点。
细目二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
要点:
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主要著作;
这些著作对中医妇科学发展的重要影响
续表1
习题
最早设妇科专篇的医著是
A.《黄帝内经》
B.《金匮要略》
C.《脉经》
D.《千金要方》
E.《景岳全书》
【正确答案】B
妇科第一张方剂,四乌贼骨一藘茹丸出自哪本书()
A.薛己《女科撮要》
B.张景岳《妇人规》
C.《内经•素问•腹中论》
D.万全《广嗣纪要》
E.《金匮要略》
【正确答案】C 妇产科独立分科于()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金元时期
E.明清时期
【正确答案】C。
中医妇科学-妇科疾病的病因-笔记

中医妇科学-妇科疾病的病因-笔记听说99%的同学都来这里充电吖病因1.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收引,主凝滞,易使气血阻滞不通。
外寒:是指寒邪由外及里,伤于肌表、经络、血脉,或经期、产后血室正开,进而发生经行发热、经行身痛、痛经、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产后身痛、不孕症等病证。
内寒:肾脾阳虚。
1.虚寒之象和血脉收缩、血流迟滞;2.代谢障碍,产生阴寒性病理产物,如水湿、痰饮。
易导致闭经、多囊卵巢综合征、月经后期、痛经、带下病、子肿、宫寒不孕。
2.热邪外热:经行发热、经行头痛、妊娠小便淋痛、产后发热等病证;热邪结聚冲、任、胞中:产褥热、盆腔炎或盆腔脓肿、阴疮、乳痈等病证。
内热: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崩漏、经行吐衄、胎漏、产后恶露不绝、阴疮等病证。
3.湿邪外湿:带下、阴痒或盆腔炎等。
内湿:经行浮肿、经行泄泻、闭经、多囊卵巢综合征、带下病、子肿、子满、产后身痛、不孕症等。
七情内伤“气机逆乱”。
情志因素导致妇科病,以怒、思、恐为害尤甚。
1.怒月经后期、闭经、痛经、不孕、癥瘕。
2.思闭经、月经不调、痛经。
3.恐月经过多、闭经、崩漏、胎动不安、不孕。
生活失度1.房事所伤:房劳多产、房事不禁、房事不洁。
2.饮食失宜:包括饮食不节(过饥、过饱)、饮食不洁和饮食偏嗜3.劳逸失常劳力、劳神过度——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崩漏;孕期过劳——致流产、早产;产后过劳——恶露不绝、缺乳和子宫脱垂。
过于安逸——“逸则气滞”——月经不调或难产。
跌仆损伤孕期——堕胎、小产或胎盘早期剥离;撞伤头部——经行头痛、闭经或崩漏;损伤阴户——外阴血肿或撕裂。
体质因素妇科疾病与体质关系密切。
用你发财的小手点个在看、转发、点赞吧。
中医妇科学(中级)-中药学绪论笔记

第一单元中药产地道地药材:青海的大黄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内蒙的黄芪山西的党参山东的阿胶浙江的贝母江苏的薄荷广东的陈皮、砂仁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河南的地黄、山药、菊花、牛膝四川的黄连、川芎、贝母、乌头第二单元中药炮制常用的炮制方法:修治:纯净药材、粉碎药材、切制药材;水制:漂洗、闷润、浸泡、喷洒、水飞;火制:炒、炙、烫、煅、煨、炮、燎、烘等八种;水火共制:蒸、煮、炖、潬、淬等;其他:制霜、发酵、精制、药拌。
第三单元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有毒无毒等。
第四单元中药配伍与用药禁忌一、配伍: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
二、用药禁忌:1、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2、十九畏: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尚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3、妊娠用药禁忌:慎用药包括通经祛瘀、行气破瘀及辛热滑利之品,如桃仁、红花、牛膝、大黄、枳实、附子、干姜、肉桂、木通、冬葵子、瞿麦等。
禁用药包括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子、大戟、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斑蝥、雄黄及砒霜等。
第五单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用法:1、先煎:难溶于水的金石、矿物及介壳类药物,如磁石、赭石、寒水石、生铁落、生石膏、紫石英、龙骨、牡蛎、海蛤壳、瓦楞子、珍珠母、石决明、紫贝齿、龟甲、鳖甲等,零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如附子、乌头等。
2、后下:气味芳香之品,如薄荷、青蒿、香薷、木香、砂仁、沉香、白豆蔻、草豆蔻等,另久煎可破坏有效成分的,如钩藤、大黄、番泻叶等。
3、包煎:粘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如蛤粉、滑石、青黛、旋覆花、车前子、蒲黄及灶心土等。
4、另煎:贵重药材,如人参、西洋参、羚羊角及鹿茸等。
5、熔(烊)化:某些胶类药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龟甲胶、鳖甲胶、蜂蜜及饴糖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十余天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
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后7日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
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三个周期以上者。
月经过多: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而周期基本正常者。
以30~50ml为适宜,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
月经过少: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两天,甚至点滴即净者。
经期延长: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至淋漓半月方尽者。
经间期出血:两次月经中间,即氤氲之时,出现周期性的少量阴道出血。
崩漏: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证,指经血非时爆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
闭经:女子年逾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以建立后又中断六个月以上或月经停闭超过了3个月经周期者。
痛经: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
带下病:指带下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带下过多: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及局部症状者。
带下过少:指带下量明显减少,导致阴中干涩痒痛,甚至阴部萎缩者。
恶阻: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者。
妊娠腹痛:妊娠期,因胞脉阻滞或失养,发生小腹疼痛者。
异位妊娠:凡孕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育。
胎漏:妊娠期间有少量阴道出血,时出时至,或淋漓不断,而无腰痛,腹痛,小腹下坠者。
胎动不安:妊娠期间出现腰痛,腹痛,小腹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现者。
胎萎不长:妊娠四五个月后,孕妇腹形与宫体增大明显小于正常妊娠月份,胎儿存活而生长迟缓者。
胎死不下:胎死腹中,历时过久,不能自行产出者。
子满:妊娠5~6个月后出现腹大异常,胸膈满闷,甚则全身俱肿,喘息不得卧者。
子肿:妊娠中晚期,孕妇出现肢体面目肿胀者。
子晕:妊娠期出现以头晕目眩,状若眩冒为主症,甚至眩晕欲厥。
子嗽:妊娠期间,咳嗽不已。
产后血晕: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晕眼花,不能起坐,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痰涌气急,心烦不安,甚则神昏口噤,不省人事。
(可与西医产后出血,羊水栓塞互参)产后痉病:产褥期内,突然发生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则口噤不开,角弓反张者。
产后发热: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它症状者。
病名首见宋代《妇人大全良方》病因:感染邪毒,外感,血瘀,血虚产后腹痛: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小腹疼痛。
其中因淤血引起者,称儿枕痛。
宋代《妇人大全良方》首次提出“儿枕腹痛”。
主要病机是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
产后小便不通:新产后,产妇发生排便困难,小便点滴而下,甚则闭塞不同,小腹胀急疼痛者。
又称产后癃闭鉴别诊断产后小便淋痛:两者均有产后排尿困难。
产后小便淋痛以小便频急涩痛欲出未尽为特征,或伴有恶寒发热,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白细胞。
产后小便不通为点滴而下,或闭塞不通,但无尿痛,尿常规检查无异常。
产后小便淋痛:产后出现尿频尿急,淋漓涩痛。
产后身痛: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肢体或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者者。
产后恶露不绝:产后血性恶露持续10天以上,仍淋漓不尽者。
1.主要病机为冲任为病,气血运行失常。
2.证治分类○1气虚证:补中益气汤加艾叶、阿胶、益母草○2血瘀证:生化汤加益母草、炒蒲黄○3血热证:保阴煎加益母草、七叶一枝花、贯众妊娠病: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
病因病机:○1阴血虚○2脾肾虚○3冲气上逆○4气滞治疗原则:以胎元正常与否为前提。
胎元正常者,宜治病与安胎并举。
安胎之法,以补肾健脾,调理气血为主。
妊娠期用药原则: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及一切有毒之品,都应慎用或禁用。
产后病: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
产褥期: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至孕前状态的一段时期,称产后,亦称产褥期,一般约需六周。
产后三病:病痉,病郁冒,大便难。
产后三冲:冲心,冲胃,冲肺。
产后三急:呕吐,盗汗,泄泻。
产后病的病因病机:○1亡血伤津○2元气受损○3淤血内阻○4外感六淫或饮食房劳所伤“多虚多淤”产后三审:即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的盛衰;再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和饮食多少,以查胃气的强弱。
产后病的治疗原则: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产后三禁:即禁大汗以防亡阳,禁峻下以防亡阴,禁通利小便以防亡津液一.月经病1.月经先期1.1.气虚证1.1.1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补中参草术归陈,芪得升柴用更神;升阳举陷功独擅,气虚发热亦堪斟。
1.1.2肾气虚证:固阴煎景岳书中固阴煎,三补人参远志兼;炙草菟丝五味子,益肾固冲调经先。
1,2血热证1.2.1阳盛血热症:清经散水火太旺清经散,地骨白芍茯苓丹;熟地青蒿黄柏并,先期量多服之安。
1.2.2阴虚血热证:两地汤(两地胶芍麦玄参)火旺水亏两地汤,芍药元参生地黄;地骨阿胶麦冬肉,先期量少效非常。
1.2.3肝郁血热证:丹栀逍遥散逍遥散用芍归柴,苓术甘草姜薄皆;解郁疏肝脾亦理,丹栀加入热能排。
2.月经后期2.1肾虚证:当归地黄饮景岳当归地黄饮,山萸山药杜仲引;再加牛膝炙甘草,滋肾养血通经灵。
2.2血虚证:大补元煎大补元煎用山药,山萸熟地加枸杞;当归杜仲人参草,滋补肝肾益血气。
2.3血寒证2.3.1虚寒证:温经汤《金匮要略》温经汤用桂萸芎,归芍丹皮姜夏冬;参草阿胶调气血,暖宫祛瘀在温通。
2.3.2实寒证: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妇人良方温经汤,川芎牛膝人参当;桂芍莪术丹皮草,温经行滞效力彰。
2.4气滞证:乌药汤乌药汤中当归草,香附木香五药找。
3月经先后无定期3.1肝郁证:逍遥散3.2肾虚证:固阴煎3.3肝郁肾虚:定经汤定经汤用归地芍,菟丝茯苓及山药;柴胡芥穗疏肝气,月经无定期之好。
4月经过多4.1气虚证:举元煎景岳书中举元煎,参芪炙草升术添;升阳举陷摄气血,血崩血脱服之敛。
4.2血热证:保阴煎加地榆、茜草、马齿苋保阴煎中两地芩,柏草芍药续断行;经来量多并烦渴,清热凉血功效灵。
4.3血瘀证:失笑散加益母草、三七、茜草失笑蒲黄五灵同,祛瘀止痛建奇功。
5.月经过少5.1肾虚证:归肾丸景岳书中归肾丸,杜仲枸杞菟丝含;三补茯苓当归合,调经益肾治同源。
5.2血虚证:滋血汤滋血汤中含四物,参芪茯苓山药入。
5.3血瘀证:桃红四物汤5.4痰湿证:苍附导痰汤苍附导痰叶氏方,陈苓夏草南星姜;川芎神曲枳壳当,痰浊经闭此方商。
6.经期延长6.1气虚证:举元煎加阿胶、炒艾叶、乌贼骨6.2血热证6.2.1虚热证:两地汤6.2.2湿热证:固经丸固经丸用椿根皮,芩柏归芍香附依;滋阴清热起沉疴,崩中漏下此方宜。
6.3血瘀证: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7经间期出血7.1肾阴虚证:两地汤7.2湿热证:清肝止琳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清肝止淋当归芍,生地丹柏大红枣;黑豆牛膝香附配,亦可方中加阿胶。
7.3血瘀证:逐瘀止血汤逐瘀止血生地黄,桃仁赤芍生大黄;枳壳丹皮当归尾,龟板醋制共合方。
8崩漏8.1脾虚证:固本止崩汤固本止崩熟地归,参术黑姜与黄芪;血崩昏暗晕在地,急服此方解虚危。
8.2肾虚证8.2.1肾气虚证: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党参、黄芪、阿胶加减苁蓉菟丝子,熟地当归覆盆子;艾叶寄生枸杞子,固冲止血益肾气。
8.2.2肾阳虚证:右归丸加党参、黄芪、三七右归丸中地附桂,山药萸肉菟丝归;杜仲鹿角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
8.2.3肾阴虚证:左归丸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左归丸=三补+枸、菟、鹿、龟、牛8.3血热证8.3.1虚热证:上下相资汤崩漏虚热用人参,沙参玄参麦冬存;玉竹五味车前子,熟地枣皮牛膝增。
8.3.2实热证:清热固经汤清热固经栀芩榆,生地地骨藕节榈;龟板牡蛎阿胶草,经血淋漓此方与。
8.4血瘀证: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瘀阻胞宫桑仁仙,灵脂益母柏三茜;三泻三炭滑石通,萆薢加入效当先。
9闭经9.1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人参养荣十全陈,五味远至去川芎。
9.2肾气亏虚: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9.3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景岳加减一阴煎,三地知芍麦甘草。
9.4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桔赤芍熬;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
9.5痰湿阻滞: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汤加当归、川芎10痛经10.1气滞血瘀证:膈下逐瘀汤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元胡甘;归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
10.2寒凝血瘀证:少腹逐瘀汤少腹逐瘀小茴香,延胡没药芎归姜;官桂赤芍蒲黄脂,经黯腹痛急煎尝。
10.3湿热瘀阻证: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苡仁、败酱草清热调血四连丹,桃红莪术香附延。
10.4气血虚弱证:圣愈汤四物汤加参芪10.5肾气亏虚证:益肾调肝汤调肝汤益肾调肝巴戟天,杜仲续断乌药添;地芍归艾益母草,补肾养血效果好。
经后腹痛调肝汤,山药阿胶草萸当;白芍巴戟共七味,疏肝止痛效非常。
11月经前后诸证11.1经行乳房胀痛11.1.1肝气郁结证:逍遥散加麦芽、青皮、鸡内金11.1.2肝肾亏虚证:一贯煎加麦芽、鸡内金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少佐川楝泄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
(简便记忆:一贯沙枸,当地零麦。
)11.2经行头痛11.2.1肝火证:羚角钩藤汤俞氏羚角钩藤汤,桑菊茯神鲜地黄;贝草竹茹同芍药,肝热生风急煎尝。
11.2.2血瘀证:通窍活血汤通窍全凭好麝香,桃红大枣老葱姜;赤芍川芎酒大黄,表里痛经第一方。
11.2.3血虚证:八珍汤加首乌、蔓荆子11.3经行感冒11.3.1风寒证:荆穗四物汤11.3.2风热证: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凉解表轻疏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11.3.3肝入少阳证: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百病此方宗。
11.4经行发热11.4.1肝肾阴虚证:蒿芩地丹四物汤11.4.2血气虚弱证:补中益气汤11.4.3瘀热壅阻证:血府逐瘀汤加丹皮11.5经行身痛11.5.1血虚证:当归补血汤加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11.5.2血瘀证:趁痛散趁痛归芪术甘草,桂心独活薤白炒;温中散寒生姜加,牛膝壮腰疗效好。
11.6经行口糜11.6.1阴虚火旺证:知柏地黄汤加蒲黄、田七11.6.2胃热熏蒸证:凉膈散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竹叶蜜煎疗膈热,中焦燥实服之消。
11.7经行泄泻11.7.1脾虚证: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薏砂仁,甘桔淮山扁豆陈,再加莲子枣汤送,健脾渗湿此方珍。
11.7.2肾虚证:健固汤健固人参用五钱,白术一两苓三钱;薏米三钱巴戟五,经前泄泻十剂安。
11.8经行浮肿11.8.1脾肾阳虚证: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11.8.2气滞血瘀证:八物汤加泽泻、益母草八物汤中有四物,延胡川楝槟榔木。
11.9经行风疹块11.9.1血虚证:当归饮子当归饮子用四物,首乌防芥兼祛风;疏肝泄风用白藜,芪草扶正益气凶。
11.9.2风热证:消风散消风散中用荆防,蝉蜕胡麻苦参苍;膏知蒡通归地草,风疹湿疹服之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