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针阔混交林木本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
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水热通量研究的开题报告

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水热通量研究的开题
报告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鼎湖山位于南岭山脉中部,是华南地区重要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该地区的针阔叶混交林覆盖率较高,是该地区的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的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受到了大量的影响。
因此,对该区域的生态系统进行水热通量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有助于提高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以鼎湖山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该地区的水文、气象、土壤等生态环境数据,并应用相关物理模型和方法,分析该生态系统的水热通量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收集鼎湖山生态环境气象、水文、土壤等相关数据;
2.建立生态系统水热通量测量系统,并记录监测数据;
3.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
4.通过物理模型和统计方法,分析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的水热通量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三、预期成果
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
1.建立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水热通量数据库,并分析该生态系统的水热平衡特征、植被蒸腾和土壤水分含量等生态环境指标的时空变化;
2.分析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的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水热通量的影响,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3.提供针对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水热通量变化的管理和调控措施,促进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杉阔混交林择伐空间结构二元分布特征

杉阔混交林择伐空间结构二元分布特征生态结构评价是评估和研究主要林分混交林空间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混交林的空间结构,也就是说森林分布的不同结构元素的间距或方向,影响其森林特征、生态角色、生态功能的起居状况。
因此,评估混交林的空间结构,是评价林分植物生态学特征的重要依据。
1. 混交林空间结构的重要性混交林空间结构是森林生态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不仅反映了森林的植物群落结构,而且它也反映了物种间的竞争、动态变化,因为植物群落中的每一种物种都有自己独特的起居状况,这些起居状况可能会对它们的竞争有极大的影响。
因此,研究混交林的空间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森林的生态学现象,增加对森林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性。
2. 混交林空间结构的二元分布特征混交林空间结构的二元分布是比较重要的研究内容,按照树状分布的特征,它可以分为线阵排列和簇状分布,前者表示树木比较分散,而后者表示树木紧密簇生,常见的混交森林空间结构包括草地、植物活动地、繁忙的森林道路等。
通过研究一棵树的面积比例,以及阵列的排列方式,可以评价森林的植物群落结构。
3. 混交林空间结构的评价方法用以评估混交林空间结构的方法有多种,其中比较常用的有:一种是如果树木比较分散,使得树种之间或同种之间的生长尺寸过分偏差,我们就可以使用树种视线来表示森林的空间结构。
另外一种则是使用树高综合指数或有效轮廓来表示森林的林分植物生态学特征。
还有一种是用树木空间分布的几何特征,例如极坐标分布、多次距离分布和轴对称分布来评估混交森林的空间结构。
综上所述,混交林的空间结构评价是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用来评价林分植物生态学特征的重要依据。
其评估方法多种多样,有树种视线评价、树高综合指数或有效轮廓评价,以及采用不同几何特征,例如极坐标分布、多次距离分布和轴对称分布等方面来评估混交林的空间结构,为森林的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
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荷木种群动态变化

㊀Guihaia㊀Mar.2019ꎬ39(3):403-410http://www.guihaia-journal.comDOI:10.11931/guihaia.gxzw201802022引文格式:陈青ꎬ李萌姣ꎬ李瑶ꎬ等.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荷木种群动态变化[J].广西植物ꎬ2019ꎬ39(3):403-410.CHENQꎬLIMJꎬLIYꎬetal.PopulationdynamicsofSchimasuperbainalowersubtropicalevergreenbroad ̄leavedforest[J].Guihaiaꎬ2019ꎬ39(3):403-410.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荷木种群动态变化陈㊀青1ꎬ2ꎬ李萌姣1ꎬ2ꎬ李㊀瑶3ꎬ沈㊀浩1∗(1.中国科学院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管理重点实验室ꎬ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ꎬ广州510650ꎻ2.中国科学院大学ꎬ北京100049ꎻ3.华南农业大学ꎬ广州510540)摘㊀要:荷木(Schimasuperba)是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中的优势种ꎬ为了解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群落构建机制ꎬ该研究分析了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0hm2样地中荷木种群在2005 2017年间的动态变化ꎬ并从径级和生境两个方面分析了其死亡率的分布特征ꎮ结果表明:(1)荷木种群个体数量从2005 2017年呈现出减少的态势ꎮ(2)在径级方面ꎬ荷木的死亡率和相对生长率的变化在不同径级区间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ꎮ径级在1~10cm范围的荷木相对生长率大并迅速下降ꎬ死亡率上升且维持在较高水平ꎻ径级在10~50cm范围的荷木随着径级增大ꎬ相对生长率减缓ꎬ然后下降ꎬ而死亡率不断下降ꎻ在50cm以上的径级范围内ꎬ荷木相对生长率小㊁死亡率大ꎮ(3)不同生境中ꎬ2010年各个生境死亡率相差不大ꎬ2015年高海拔生境(高坡㊁山脊㊁高谷)死亡率大于低海拔生境(低坡㊁低谷)ꎬ2017年则为低海拔生境大于高海拔生境ꎮ(4)荷木的死亡率与土壤中酸碱度呈正相关关系ꎬ而与土壤有机质㊁总氮㊁总磷㊁有效钾㊁有效氮含量呈负相关关系ꎮ关键词:径级ꎬ死亡率ꎬ相对生长率ꎬ种群生态ꎬ生境中图分类号:Q948.15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0 ̄3142(2019)03 ̄0403 ̄08PopulationdynamicsofSchimasuperbainalowersubtropicalevergreenbroad ̄leavedforestCHENQing1ꎬ2ꎬLIMengjiao1ꎬ2ꎬLIYao3ꎬSHENHao1∗(1.KeyLaboratoryofVegetationRestorationandManagementofDegradedEcosystemsꎬSouthChinaBotanicalGardenꎬChineseAcademyofSciencesꎬGuangzhou510650ꎬChinaꎻ2.UniversityofChineseAcademyofSciencesꎬBeijing100049ꎬChinaꎻ3.SouthChinaAgriculturalUniversityꎬGuangzhou510640ꎬChina)Abstract:Schimasuperbaisadominantspeciesinthelowersubtropicalevergreenbroad ̄leavedforestcommunityatDinghushan.Inordertounderstandtheconstructionmechanismoflowersubtropicalevergreenbroad ̄leavedforestcom ̄munityꎬwehaveestablisheda20hm2forestbiodiversitymonitoringplotatDinghushanNationalNatureReserve.Theda ̄tapresentedinthispaperarebasedonfourfieldinvestigationsofallS.superbaindividualsfrom2005to2017.Wefur ̄收稿日期:2018-04-2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70446)[Supportedbythe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31370446)]ꎮ作者简介:陈青(1991-)ꎬ女ꎬ安徽铜陵人ꎬ硕士研究生ꎬ主要从事群落生态学研究ꎬ(E ̄mail)shouwang_shears@163.comꎮ∗通信作者:沈浩ꎬ博士ꎬ副研究员ꎬ主要从事保护生态学和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ꎬ(E ̄mail)shenhao@scbg.ac.cnꎮtheranalyzedthe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ofitsdeathrateaccordingtodiameterclassandhabitattype.Theresultswereasfollows:(1)ThenumberofS.superbaindividualswaslargelyreducedfrom2005to2017.(2)MortalityrateandgrowthrateofS.superbashoweddifferentpatternsdependingondiameterclass.Therelativegrowthrateoftheindi ̄vidualsof1-10cmDBHwashighandrapidlydecreasedꎬwhilethemortalityrateincreasedandmaintainedatahighlevel.WiththeincreaseofDBHclassꎬtherelativegrowthrateoftheindividualsof10-50cmDBHroseanddecelera ̄tedꎬandthendecreasedꎬwhilethemortalityratedecreased.Themortalityrateofthoseindividualsabove50cmDBHwaslargewhilethegrowthratewaslittle.(3)Themortalityrateoftheindividualsineachhabitatin2010wasnotappar ̄entlydifferent.Howeverꎬin2015ꎬthemortalityrateofindividualsinhigh ̄altitudehabitats(highslopesꎬridgesꎬandvalleys)wasgreaterthanthoseinlow ̄altitudehabitats(lowslopesandvalleys)ꎬwhilethoseinlow ̄altitudehabitatsin2017werehigherthanthoseinthehigh ̄altitudehabitats.(4)ThemortalityratewassignificantlypositivelycorrelatedwithsoilpHandnegativelycorrelatedwithsoilorganicmatterꎬtotalnitrogenꎬtotalphosphorusꎬavailablepotassiumꎬandavailablenitrogencontent.Keywords:diameterclassꎬmortalityrateꎬrelativegrowthrateꎬpopulationecologyꎬhabitat㊀㊀种群动态变化是指种群的大小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和变化规律ꎬ它一直是种群生态学研究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Andrzejczyk&Brzezieckiꎬ1995)ꎮ其研究主要通过编制种群生命表(李清河等ꎬ2009)㊁存活曲线㊁谱分析法(伍业钢和韩进轩ꎬ1988)㊁动态模型法(Tilmanetal.ꎬ1994ꎻRhodesetal.ꎬ1996)等方法ꎮ生命表可以表示死亡率㊁存活率等重要信息ꎬ存活曲线直观且常见ꎮ谱分析法一直作为昆虫种群动态变化的研究方法ꎮ伍业钢和韩进轩(1988)首次将其用于森林种群动态变化研究中ꎮ针对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ꎬTilmanetal.(1997)在Levins模型(Levinsꎬ1969)的基础上ꎬ提出了Tilman多物种集合模型ꎮRhodesetal. (1996)将其分为空间隐含模型和空间显含模型ꎮ树木的死亡是森林群落中的一种普遍现象(Riceetal.ꎬ2004)ꎮ树木的死亡会使群落物种组成和群落格局等发生变化ꎬ进而影响演替进程(Mencuccinietal.ꎬ2005)ꎮ树木死亡也会造成环境因子的变化:如林窗增加㊁土壤成分改变㊁森林区域气候的变化等(Dasetal.ꎬ2007)ꎮ死亡树木的凋落物会参与到生态系统的循环中ꎬ是森林元素循环的重要环节ꎬ也是调节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动态的重要机制(McCoy&Gilloolyꎬ2008ꎻLewisetal.ꎬ2004)ꎮ树木的死亡一般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而形成的(Marbaetal.ꎬ2007)ꎬ长期因素如个体竞争㊁病虫害㊁气候变化㊁土壤水分条件变化㊁突发干扰等ꎬ突发因素如突发性的火灾㊁虫灾㊁天气干扰等(Brandtꎬ2013)ꎮ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一种典型的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植被类型(彭少麟ꎬ1998)ꎮ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0hm2样地(简称 鼎湖山大样地 )是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的核心样地之一(叶万辉等ꎬ2008)ꎮ因为当地人文环境的影响ꎬ鼎湖山很好地保存了400多年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性森林群落的结构特征ꎮ针对鼎湖山大样地群落构建机制ꎬ已从群落(王志高等ꎬ2008ꎻ林国俊等ꎬ2010ꎻ叶万辉等ꎬ2008ꎻLietal.ꎬ2009ꎻWangetal.ꎬ2009)㊁种群遗传(Wangetal.ꎬ2012)㊁进化(Peietal.ꎬ2011)等方面进行了研究ꎮ魏识广等(2008)对鼎湖山大样地的格木种群动态进行了分析ꎬ结果显示该群落中的格木正处于加速增长状态ꎮ荷木(Schimasuperba)隶属于山茶科(Theaceae)木荷属ꎬ大乔木ꎬ叶革质ꎬ椭圆形ꎬ在两面明显ꎬ边缘有钝齿ꎻ叶柄长1~2cmꎮ花白色ꎬ生于枝顶叶腋ꎬ常多朵排成总状花序ꎬ花柄长ꎬ苞片早落ꎻ萼片半圆形ꎬ长2~3mmꎻ花瓣长1~1.5cmꎮ蒴果直径1.5~2cmꎮ花期6 8月(张宏达和任善湘ꎬ1998)ꎮ荷木是鼎湖山大样地中极为重要的建群种和优势种(叶万辉等ꎬ2008)ꎬ对鼎湖山森林群落的构建和其它物种的空间分布都有重要作用ꎬ故而其在鼎湖山大样地的分布和动态变化在南亚热带的森林群落构建中十分具有代表性ꎮ因404广㊀西㊀植㊀物39卷此ꎬ对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荷木种群的死亡㊁分布㊁数量变化的研究ꎬ对于探究该群落的构建机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ꎮ本研究以鼎湖山大样地的荷木种群为对象ꎬ分析其从2005 2017年期间的种群动态变化并探究可能的原因ꎬ研究结果不仅有利于探讨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群落构建机制ꎬ而且对于该地带的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有重要意义ꎮ1㊀材料与方法1.1研究区自然概况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2ʎ30ᶄ39ᵡ 112ʎ33ᶄ41ᵡEꎬ23ʎ09ᶄ21ᵡ 23ʎ11ᶄ30ᵡN)地处广东省肇庆市东北部ꎮ该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南端ꎬ接近热带(吴厚水ꎬ1982)ꎮ其年平均气温为20.9ħꎬ雨季月降水量均超过200mmꎬ旱季月降水量不到100mmꎬ土壤类型为赤红壤㊁黄壤和山地灌丛草甸土(叶万辉等ꎬ2008)ꎮ彭少麟等(1998)将鼎湖山森林群落的演替划分为六个阶段:(1)针叶林ꎻ(2)以针叶树种为主的针阔混交林ꎻ(3)以阳生阔叶树种为主的针阔混交林ꎻ(4)以阳生植物为主的常绿阔叶林ꎻ(5)以中生植物为主的常绿阔叶林ꎻ(6)中生群落ꎮ本研究中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处于鼎湖山森林群落演替的第五阶段ꎮ1.2研究样地概况1.2.1大样地的设置㊀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0hm2监测样地于2005年根据CTFS(CentreforTropicalScience)样地建设标准(Conditꎬ1998)在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区建立ꎮ鼎湖山大样地是我国第一批森林生物多样性固定监测样地之一(叶万辉等ꎬ2008)ꎮ1.2.2大样地五种生境的划分㊀将鼎湖山大样地划分为五种生境类型ꎬ参考因素有海拔(H)㊁坡度(S)的中值㊁和凹凸度(C)(练琚愉等ꎬ2015)ꎮ具体如下:高坡(higherslopeꎬHS)ꎬS>median(S)ꎬȡmedian(H)ꎬC>0ꎻ高谷(highergullyꎬHG)ꎬS>median(S)ꎬHȡmedian(H)ꎬC<0ꎻ山脊(mountainridgeꎬMR)ꎬSɤmedian(S)ꎬHȡmedian(H)ꎻ低坡(lowerslopeꎬLS)ꎬH<median(H)ꎬC>0ꎻ低谷(lowergullyꎬLG)ꎬH<median(H)ꎬC<0ꎮ1.3野外调查2005年鼎湖山大样地建立之后完成了首次调查ꎬ随后分别于2010年㊁2015年进行了两次复查ꎮ野外调查中ꎬ标记样地内胸径(DBH)ȡ1cm的全部植物个体ꎬ记录其编号㊁胸径㊁坐标㊁生长情况等信息ꎮ本研究中荷木的全部个体信息均提取自这三次调查的数据库ꎮ另外ꎬ为了记录荷木种群的现况ꎬ2017年对鼎湖山大样地中所有胸径(DBH)ȡ1cm的荷木个体进行了补充调查ꎬ同样记录上述信息ꎮ1.4数据统计分析所有数据用Excel13.0和SPSS21.0进行统计与分析ꎬ其中计算的指标包括:死亡率(mortalityrate)=(本次存活个体数-上次存活个体数)/(上次存活个体数ˑ年数)ꎻ相对生长率(relativegrowthrateꎬRGR)=[lg(本次胸径)-lg(上次胸径)]/ [lg(上次胸径)ˑ年数]ꎻ死亡率的变异系数(coeffi ̄cientofvariationꎬCV)=(标准差/平均值)ˑ100%ꎮ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检验荷木死亡率与土壤因子(酸碱度㊁有机质㊁有效钾㊁总磷㊁总氮和有效氮)的相关性ꎬP<0.05表示有显著相关性ꎬP<0.01表示有极显著相关ꎮ2㊀结果与分析2.1鼎湖山大样地荷木种群的整体动态在2005年㊁2010年和2015年三次调查中ꎬ鼎湖山大样地的荷木种群个体径级结构(图1)均为正态分布ꎬ表明荷木的个体大部分位于中径级阶段ꎬ而小径级与大径级的个体数则相对较少ꎬ即中径级个体储备型(叶万辉等ꎬ2008)ꎮ2005年鼎湖山大样地的荷木有2287株个体ꎬ随后于2010年略微减少到2199株ꎬ但2015年迅速下降到745株ꎬ死亡率显著增加ꎮ2015 2017年期间荷木死亡率有所下降ꎬ但其个体数量依然在减少ꎮ2.2不同径级的荷木个体数量的动态变化按照径级分段并计算死亡率ꎬ可以看出鼎湖山大样地荷木的各径级的个体死亡率总体呈U型5043期陈青等: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荷木种群动态变化图1㊀2005 2017年鼎湖山大样地荷木种群径级分布Fig.1㊀DBHclassdistributionsofSchimasuperbaatDinghushanplotfrom2005to2017图2㊀2005年 2017年鼎湖山大样地荷木种群动态变化Fig.2㊀PopulationdynamicsofSchimasuperbaatDinghushanplotfrom2005to2017(图3)ꎬ即小径级(0~25cm)和大径级(50~85cm)的死亡率较大ꎬ均超过0.5ꎬ而中等径级(25~50cm)个体的死亡率较小ꎬ均小于0.5ꎮ其中ꎬ55~85cm径级中的大径级个体在2010年存活数量较少ꎬ在2015年全部死亡ꎬ故死亡率达到1ꎮ对鼎湖山大样地历年荷木个体胸径计算变异系数CV=SD/mean(图4)ꎬ发现呈逐渐下降趋势ꎬ特别是在2010 2015年迅速下降ꎮ2.3不同生境中荷木个体数量的动态变化从图5可以看出ꎬ2010年各个生境死亡率相差不大ꎬ2015年开始出现差异ꎬ高海拔生境(高坡㊁山脊㊁高谷)死亡率大于低海拔(低坡㊁低谷)ꎬ2017年低海拔生境大于高海拔ꎮ这是因为高海拔图3㊀各径级(2010年调查数据)荷木的死亡率(2015年调查数据)比较Fig.3㊀Comparisonofmortalityrates(2015)fordifferentDBHclasses(2010)inSchimasuperba图4㊀荷木胸径变异系数的变化Fig.4㊀Coefficientofvariation(CV)inDBHofSchimasuperba的荷木先受到虫害的影响ꎬ竞争力较弱的树已经死亡ꎬ环境筛选中剩下的荷木存活能力强ꎬ由此造成2017年统计的时候ꎬ其死亡率较低海拔的小ꎮ2.4荷木种群动态变化原因的初步探究2.4.1荷木个体死亡率和相对生长率的关系㊀对荷木死亡率和相对生长率按照径级分组并作折线图(图6)ꎮ从图6可以看出ꎬ(1)径级在1~10cm范围的荷木个体相对生长率逐渐下降至最低点ꎬ死亡率上升达到第一个峰值ꎻ(2)径级在10~50cm范围的荷木相对生长率减速上升至峰值后开始下降ꎬ而死亡率不断降低ꎻ(3)在50cm以上的径级范围内ꎬ荷木个体的相对生长率小ꎬ而死亡率大ꎮ2.4.2荷木个体死亡率和土壤因子的关系㊀对荷木604广㊀西㊀植㊀物39卷图5㊀历年不同生境荷木死亡率对比Fig.5㊀ComparisonofmortalityrateofSchimasuperbaatdifferenthabitatsoveryears图6㊀2010年各径级荷木在2015年死亡率和相对生长率比较Fig.6㊀Comparisonofmortalityratesandrelativegrowthrates(RGR)in2015ofSchimasuperbaamongvariousDBHclassesin2010死亡率和环境因子做Pearson相关分析ꎬ结果见表1ꎮ由表1可知ꎬ荷木个体的死亡率和土壤中酸碱度为正相关关系ꎬ而和土壤有机质㊁总氮㊁总磷㊁有效钾㊁有效氮含量呈负相关ꎮ说明荷木适宜在酸性土壤中生存ꎬ同时土壤中的有机质㊁有效钾㊁总磷㊁总氮㊁有效氮含量越高ꎬ越有利于荷木的存活ꎮ3㊀讨论与结论3.1鼎湖山大样地荷木种群的整体动态变化在森林群落中ꎬ乔木优势种和建群种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其演替状况ꎬ这是因为优势种和建群种的动态变化能够决定其群落的构建和特征(Niꎬ2001)ꎮ张宏达等(1955)指出ꎬ由于荷木是阳性树种ꎬ不耐阴ꎬ只能作为先锋树种向林缘发展ꎬ而不能在鼎湖山森林群落中发展下去ꎬ说明该群落发展处于不平衡状态ꎬ即荷木已达到成熟的阶段ꎬ并开始走下坡路ꎮ这与其幼苗的更新能力较差有关ꎮ彭少麟和方炜(1995)提出了鼎湖山常绿阔叶林的演替趋势为黄果厚壳桂-锥栗-厚壳桂-荷木群落向黄果厚壳桂-厚壳桂群落方向进行ꎮ本研究进一步发现ꎬ在2005 2017年之间ꎬ鼎湖山大样地荷木的个体数量持续降低ꎬ特别是2015年统计的下降速度最快ꎬ死亡率最高ꎮ其重要值由2005年的第2位(叶万辉等ꎬ2008)降为2017年的第8位ꎬ这些均证实了张宏达等(1955)及彭少麟和方炜(1995)的推论ꎮ3.2不同径级的荷木个体数量动态变化树木的径级和年龄呈正相关关系ꎬ因此在野外调查和研究中ꎬ出于条件的限制和成本的考虑ꎬ常常会使用径级代表年龄森林群落的树木个体年龄ꎮ而不同径级的树木死亡率往往并不均衡ꎮ刘万德等(2010)对海南霸王岭林区的热带雨林的研究表明ꎬ树木死亡主要集中于胸径小于30cm的树木ꎮ梁军等(2011)对昆嵛山天然林13a演替动态的研究表明ꎬ死亡树木中ꎬ胸径小于10cm的幼树所占比例较高ꎮ本研究结果表明鼎湖山大样地荷木中径级小于25cm的幼树和大于50cm的老树死亡率较高ꎮ径级大于55cm时ꎬ死亡率为100%ꎮ这符合Nep ̄stadetal.(2007)在亚马逊森林的研究结果:大树的死亡率高于小树的死亡率ꎮ大树因为繁殖消耗和自然衰老使得大树更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Muelleretal.ꎬ2005)ꎮ但根据梁军(2011)的研究ꎬ在虫灾的干扰下ꎬ幼树的死亡情况会更严重ꎮ在2010 2015年期间ꎬ鼎湖山大样地森林受到虫灾干扰ꎮ因此在本文的研究结果中ꎬ幼树和老树死亡率高ꎬ而青壮年树木得以在干扰中存活ꎬ使得荷木种群的变异系数逐年变小ꎬ胸径离散度缩小ꎮ3.3不同生境中荷木个体数量的动态变化在生境异质性强的森林群落中ꎬ种群的分布7043期陈青等: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荷木种群动态变化表1㊀荷木死亡率和土壤因子之间的相关性Table1㊀CorrelationanalysisbetweenmortalityrateofSchimasuperbaandsoilfactors土壤因子Soilfactor酸碱度pH有机质Totalorganicmatter有效钾Availablepotassium总磷Totalphosphorus总氮Totalnitrogen有效氮Availablenitrogen死亡率Mortalityrate0.157∗∗-0.146∗∗-0.134∗∗-0.160∗∗-0.158∗∗-0.190∗∗㊀注:∗∗表示在0.01水平(双侧)上极显著相关ꎮ㊀Note:Asterisk(∗∗)indicatessignificantcorrelationbetweenmortalityrateandsoilfactorsat0.01level.格局和生存状态往往与其所处的生境密切相关ꎮ不同的生境下植物群落会呈现不同的群落特征(王立龙等ꎬ2015)ꎮ生境因子会导致群落树木死亡率的变化和功能群结构的变化从而改变群落结构和物种生存状态(刘万德等ꎬ2010ꎻ周光霞等ꎬ2016)ꎮ本研究结果表明ꎬ尽管2010年各个生境中荷木的个体死亡率相差不大ꎬ但是到2010年荷木死亡率急剧增高ꎬ而且高海拔生境(山脊㊁高坡㊁高谷)的死亡率明显大于低海拔生境(低坡㊁低谷)ꎬ这可能与2005 2015年期间鼎湖山地区爆发的虫灾有关ꎮ鼎湖山大样地高海拔生境的林窗平均面积和林窗空隙率均大于低海拔生境(隋丹丹等ꎬ2017)ꎬ而已有研究表明林窗生境的荷木遭受虫食损失率更大(王宏伟和蔡永立ꎬ2009)ꎬ这可能是导致本研究中高海拔生境荷木在遭受虫灾后死亡率更大的原因ꎮ而在2017年ꎬ低海拔生境的荷木个体死亡率大于高海拔生境ꎬ这一方面与计算死亡率的基数有关ꎬ因为2010年高海拔生境幸存下来的荷木个体显著减少ꎻ另一方面低海拔生境的虫灾影响相比高海拔生境相对滞后于低海拔生境ꎻ最后还可能与荷木的阳性特征(不耐阴)密切相关(张宏达等ꎬ1955)ꎮ3.4荷木种群数量变化原因的初步探究如前文所示ꎬ鼎湖山大样地荷木种群数量在2005 2017年之间发生了巨大变化ꎮ树木的死亡一般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Franklinetal.ꎬ1987)ꎮ导致荷木死亡的原因有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ꎮ在鼎湖山大样地的荷木种群中ꎬ主要生物影响因素有植食者㊁种间和种内竞争等ꎬ以及非生物因素包括地形和土壤因子ꎮ在研究中ꎬ径级在1~10cm范围的荷木相对生长率大ꎬ死亡率大ꎮ这是因为幼年荷木细胞活性强ꎬ相对生长率大ꎬ而不如成年树木稳定(吴可等ꎬ2010)ꎮ径级在5~10cm范围的荷木相对生长率不断下降ꎬ而死亡率不断上升ꎬ可能是由于这个年龄的荷木对虫灾等环境干扰比较敏感ꎮ径级10~50cm的荷木相对生长率减速上升至峰值后开始下降ꎬ而死亡率不断降低ꎮ这是因为青壮年荷木对干扰的抵抗能力最强ꎬ幸存荷木个体的生长性能得到恢复ꎮ而老年荷木ꎬ即50cm以上的径级范围的荷木数量少㊁死亡率大ꎬ相对生长率小ꎮ随着年龄增加ꎬ树木的功能器官逐渐衰老ꎬ相对生长率变小ꎬ不仅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差ꎬ而且也会随着自然衰老而死亡ꎮ鼎湖山大样地的荷木受到环境中土壤因子的影响很大ꎮ荷木的死亡率与土壤中酸碱度呈正相关ꎬ和土壤有机质㊁总氮㊁总磷㊁有效钾㊁有效氮含量呈负相关ꎮ这与安树青等(1997)对南京紫金山森林群落植物的研究结果类似ꎮ安树青等(1997)研究发现土壤酸碱度㊁厚度㊁含水量㊁有效氮和速效磷对北亚热带森林群落有着重要影响ꎮ而地处珠江三角洲边缘的鼎湖山自然保护区降水中氮沉降量也由20世纪80年代的36kg hm ̄2 a ̄1(黄忠良等ꎬ1998)上升到了90年代的38kg hm ̄2 a ̄1(周国逸和闫俊华ꎬ2001)ꎬ这一沉降量与欧洲和北美的一些高氮沉降区的氮沉降量相当ꎮ而氮沉降可能会加剧亚热带森林土壤酸化(Luetal.ꎬ2014)ꎮ因此荷木死亡的可能原因是受到鼎湖山土壤环境的干扰ꎬ这些土壤因子会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以及荷木根部的根际环境(刘菊秀等ꎬ2003)ꎬ从而间接影响荷木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ꎬ影响荷木的生长能力和防御能力ꎮ804广㊀西㊀植㊀物39卷在当前气候环境下ꎬ对于鼎湖山大样地荷木种群13a来的动态变化和影响因子的研究可以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南亚热带森林的群落构建和演替过程ꎬ对于预测种群发展ꎬ提高森林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价值ꎮ参考文献:ANSQꎬWANGZFꎬZHUXLꎬetal.ꎬ1997.Effectsofsoilfac ̄torsonspeciesdiversityinsecondaryforestcommunities[J].JWuhanBotRes15(2):143-150.[安树青ꎬ王峥峰ꎬ朱学雷ꎬ等ꎬ1997.土壤因子对次生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J].武汉植物学研究ꎬ15(2):143-150.]ANDRZEJCZYKTꎬBRZEZIECKIBꎬ1995.Thestructureanddynamicsofold ̄growthPinussylvestris(L.)standsintheWigryNationalParkꎬnorth ̄easternPoland[J].Vegetatioꎬ117(1):81-94.BRANDTAJꎬKROONHꎬREYNOLDSHLꎬetal.ꎬ2013.Soilheterogeneitygeneratedbyplant ̄soilfeedbackshasimplica ̄tionsforspeciesrecruitmentandcoexistence[J].JEcolꎬ101(2):277-286.CHANGHTꎬRENSXꎬ1998.FloraReipublicaePopularisSini ̄cae[M].Beijing:SciencePressꎬ49(3):1-251.[张宏达ꎬ任善湘ꎬ1998.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ꎬ49(3):1-251.]CHANGHTꎬWANGBSꎬZHANGCCꎬetal.ꎬ1955.ThestudyontheplantcommunityofDinghuMountaininGuangdongProvince[J].ActaSciNatUnivSunyatseniꎬ(3):159-227.[张宏达ꎬ王伯荪ꎬ张超常ꎬ等ꎬ1955.广东高要鼎湖山植物群落之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ꎬ(3):159-227.]CONDITRꎬ1998.Tropicalforestcensusplots:Methodsandre ̄sultsfromBarroColoradoIslandꎬPanamaandacomparisonwithotherplots[M].Berlin:Springer:23-55.DASAJꎬBATTLESJJꎬSTEPHENSONNLꎬetal.ꎬ2007.Therelationshipbetweentreegrowthpatternsandlikelihoodofmortality:AstudyoftwotreespeciesintheSierraNevada[J].CanJForResꎬ37(3):580-597.FRANKLINJFꎬSHUGARTHHꎬHARMONMEꎬ1987.Treedeathasanecologicalprocess[J].Bioscienceꎬ37(8):550-556.GUYYꎬZHANGSQꎬLIXYꎬetal.ꎬ2013.RelationshipbetweendiameteratbreastheightandageofendangeredspeciesPopuluseuphraticaOliv[J].JTarimUnivꎬ25(2):66-69.[顾亚亚ꎬ张世卿ꎬ李先勇ꎬ等ꎬ2013.濒危物种胡杨胸径与树龄关系研究[J].塔里木大学学报ꎬ25(2):66-69.]HUANGZLꎬKONGGHꎬWEIPꎬ1998.PlantspeciesdiversitydynamicsinDinghuMountainforests[J].ChinBiodiversꎬ6(2):116-121.[黄忠良ꎬ孔国辉ꎬ魏平ꎬ1998.鼎湖山植物物种多样性动态[J].生物多样性ꎬ6(2):116-121.]LEVINSRꎬ1969.Somedemographicandgeneticconsequencesofenvironmentalheterogeneityforbiologicalcontrol[J].EntomolSocAmBullꎬ15(3):237-240.LEWISSLꎬPHILLIPSOLꎬSHEILDꎬetal.ꎬ2004.Tropicalforesttreemortalityꎬrecruitmentandturnoverrates:Calcu ̄lationꎬinterpretationandcomparisonwhencensusintervalsvary[J].JEcolꎬ92(6):929-944.LILꎬHUANGZLꎬYEWHꎬetal.ꎬ2009.SpatialdistributionsoftreespeciesinasubtropicalforestofChina[J].Oikosꎬ118(4):495-502.LIQHꎬGAOTTꎬLIUJFꎬetal.ꎬ2009.TheagestructureandlifetableofrareeremophyteHelianthemumordosicumpopu ̄lation[J].BullBotResꎬ29(2):176-181.[李清河ꎬ高婷婷ꎬ刘建锋ꎬ等ꎬ2009.荒漠珍稀灌木半日花种群的年龄结构与生命表分析[J].植物研究ꎬ29(2):176-181.]LIANJYꎬCHENCꎬHUANGZLꎬetal.ꎬ2015.CommunitycompositionandstandageinasubtropicalforestꎬsouthernChina[J].BiodiversSciꎬ23(2):174-182.[练琚愉ꎬ陈灿ꎬ黄忠良ꎬ2015.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成熟度群落特征的比较[J].生物多样性ꎬ23(2):174-182.]LIANGJꎬSUNZQꎬZHUYPꎬetal.ꎬ2011.13 ̄yearssuccessiondynamicofKunyushannaturalforest[J].JCentSUnivForTechnolꎬ31(1):9-17.[梁军ꎬ孙志强ꎬ朱彦鹏ꎬ等ꎬ2011.昆嵛山天然林13年演替动态[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ꎬ31(1):9-17.]LINGJꎬHUANGZLꎬZHULꎬetal.ꎬ2010.BetadiversityofforestcommunityonDinghushan[J].ActaEcolSinꎬ30(18):4875-4880.[林国俊ꎬ黄忠良ꎬ竺琳ꎬ等ꎬ2010.鼎湖山森林群落β多样性[J].生态学报ꎬ30(18):4875-4880.]LIUJXꎬZHOUGYꎬZHANGDQꎬ2003.ThecumulativeeffectsofacidrainonthesoilandresponsesofSchimasuperbaatDinghushan[J].ChinEnvironSciꎬ23(1):90-94.[刘菊秀ꎬ周国逸ꎬ张德强ꎬ2003.酸雨对鼎湖山土壤的累积效应及荷木的反应[J].中国环境科学ꎬ23(1):90-94.]LIUWDꎬZANGRGꎬDINGYꎬetal.ꎬ2010.MortalityofwoodyplantsintropicalmonsoonrainforestsofBawanglingNationalNatureReserveonHainanIslandꎬSouthChina[J].ChinJPlantEcolꎬ34(8):62-72.[刘万德ꎬ臧润国ꎬ丁易ꎬ等ꎬ2010.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季雨林树木的死亡率[J].植物生态学报ꎬ34(8):62-72.]LUXKꎬMAOQGꎬGILLIAMFSꎬetal.ꎬ2014.Nitrogendepo ̄sitioncontributestosoilacidificationintropicalecosystems[J].GlobChangeBiolꎬ20(12):3790-3801.MARBANꎬDUARTECMꎬAGUSTISꎬ2007.Allometricscalingofplantlifehistory[J].ProcNatlAcadUSAꎬ104(40):15777-15780.MCCOYMWꎬGILLOOLYJFꎬ2008.Predictingnaturalmortalityratesofplantsandanimals[J].EcolLettꎬ11(7):710-716.MENCUCCINIMꎬMARTINEZ ̄VILALTAJꎬVANDERKLEINDꎬetal.ꎬ2005.Size ̄mediatedageingreducesvigourintrees[J].EcolLettꎬ8(11):1183-1190.MUELLERRCꎬSCUDDERCMꎬPORTERMEꎬetal.ꎬ9043期陈青等: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荷木种群动态变化2005.Differentialtreemortalityinresponsetoseveredrought:Evidenceforlong ̄termvegetationshifts[J].JEcolꎬ93(6):1085-1093.NEPSTADDCꎬTOHVERIMꎬRAYDꎬetal.ꎬ2007.MortalityoflargetreesandlianasfollowingexperimentaldroughtinanAmazonforest[J].Ecologyꎬ88(9):2259-2269.NIJꎬ2001.PlantfunctionaltypesandbiomesofChinaatare ̄gionalscale[J].ActaBotSinꎬ43(4):419-425.[倪健ꎬ2001.区域尺度的中国植物功能型与生物群区[J].植物学报ꎬ43(4):419-425.]PEINCꎬLIANJYꎬERICKSONDLꎬetal.ꎬ2011.Exploringtree ̄habitatassociationsinaChinesesubtropicalforestplotusingamolecularphylogenygeneratedfromDNAbarcodeloci[J].PLoSONEꎬ6(6):e21273.PENGSLꎬFANGWꎬ1995.StudiesondynamicsofCastanopsischinensisandSchimasuperbapopulationinforestsuccessionofDinghushanmountain[J].ActaPhyto ̄ecolSinꎬ19(4):311-318.[彭少麟ꎬ方炜ꎬ1995.鼎湖山植被演替过程中椎栗和荷木种群的动态[J].植物生态学报ꎬ19(4):311-318.]PENGSLꎬFANGWꎬRENHꎬetal.ꎬ1998.ThedynamicsonorganizationinthesuccessionalprocessofDinghushanCryp ̄tocaryacommunity[J].ActaPhytoecolSinꎬ22(3):245-249.[彭少麟ꎬ方炜ꎬ任海ꎬ等ꎬ1998.鼎湖山厚壳桂群落演替过程的组成和结构动态[J].植物生态学报ꎬ22(3):245-249.]RHODESOEꎬCHESSERRKꎬSMITHMHꎬ1996.Populationdynamicsinecologicalspaceandtime[M].Chicago:Uni ̄versityofChicagoPress:122-123.RICEKJꎬMATZNERSLꎬBYERWꎬetal.ꎬ2004.PatternsoftreediebackinQueenslandꎬAustralia:theimportanceofdroughtstressandtheroleofresistancetocavitation[J].Oecologiaꎬ139(2):190-198.SUIDDꎬWANGYꎬLIANJYꎬetal.ꎬ2017.Gapdistributionpatternsinthesouthsubtropicalevergreenbroad ̄leavedforestofDinghushan[J].BiodiversSciꎬ25(4):382-392.[隋丹丹ꎬ王悦ꎬ练琚愉ꎬ等ꎬ2017.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窗分布格局及其成因[J].生物多样性ꎬ25(4):382-392.]TILMANDꎬLEHMANCLꎬYINCꎬ1997.Habitatdestructionꎬdispersalꎬanddeterministicextinctionincompetitivecom ̄munities[J].AmNatꎬ149(3):407-435.TILMANDꎬMAYRMꎬLEHMANCLꎬ1994.Habitatdestructionandtheextinctiondebt[J].Natureꎬ371:65-66.WANGHWꎬCAIYLꎬ2009.Spatialvariationsininsecther ̄bivoryleavesinsubtropicalevergreenbroadleavedforest[J].JShanghaiInstTechnol(NatSciEd)ꎬ9(2):110-114.[王宏伟ꎬ蔡永立ꎬ2009.昆虫取食常绿阔叶林木荷叶片的空间变化[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ꎬ9(2):110-114.]WANGLLꎬWANGLꎬZHANGLFꎬetal.ꎬ2015.StructureanddynamiccharacteristicsofGymnocarposprzewalskiiindifferenthabitats[J].ChinJPlantEcolꎬ39(10):980-989.[王立龙ꎬ王亮ꎬ张丽芳ꎬ等ꎬ2015.不同生境下濒危植物裸果木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J].植物生态学报ꎬ39(10):980-989.]WANGZFꎬLIANJYꎬHUANGGMꎬetal.ꎬ2012.GeneticgroupsinthecommonplantspeciesCastanopsischinensisandtheirassociationswithtopographichabitats[J].Oikosꎬ121(12):2044-2051.WANGZGꎬYEWHꎬCAOHLꎬetal.ꎬ2008.Spatialdistributionofspeciesdiversityindicesinamonsoonever ̄greenbroadleavedforestatDinghushanMountain[J].BiodiversSciꎬ16(5):454-461.[王志高ꎬ叶万辉ꎬ曹洪麟ꎬ等ꎬ2008.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指数空间分布特征[J].生物多样性ꎬ16(5):454-461.]WANGZGꎬYEWHꎬCAOHLꎬetal.ꎬ2009.Species ̄topographyassociationinaspecies ̄richsubtropicalforestofChina[J].BasicApplEcolꎬ10(7):648-655.WEISGꎬLILꎬLIUHGꎬetal.ꎬ2008.AnalysesofthedynamicstateofErythrophleumfordiipopulation[J].EcolEnvironꎬ17(1):285-289.[魏识广ꎬ李林ꎬ刘海岗ꎬ等ꎬ2008.鼎湖山格木种群动态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ꎬ17(1):285-289.]WUHSꎬ1982.DinghuMountainNatureReserveinhydro ̄thermalconditionanditsrelationshipwithecologicalenvi ̄ronment[J].TropGeogrꎬ2(4):14-20.[吴厚水ꎬ1982.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水热状况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J].热带地理ꎬ2(4):14-20.]WUKꎬYINMFꎬZHOUYBꎬetal.ꎬ2010.CurrentannualgrowthrateofforestvolumeinBaishilaziNationalNatureReserve[J].JNWForUnivꎬ25(6):203-206.[吴可ꎬ殷鸣放ꎬ周永斌ꎬ等ꎬ2010.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蓄积连年生长率的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ꎬ25(6):203-206.]WUYGꎬHANJXꎬ1988.Aspectralanalysisofthepopulationdynamicsofkoreanpineinthemixedbroad ̄leavedPinuskoraiensisforest[J].ChinJEcolꎬ7(1):19-23.[伍业钢ꎬ韩进轩ꎬ1988.阔叶红松林红松种群动态的谱分析[J].生态学杂志ꎬ7(1):19-23.]YEWHꎬCAOHLꎬHUANGZLꎬetal.ꎬ2008.Communitystructureofa20hm2lowersubtropicalevergreenbroad ̄leavedforestplotinDinghushanꎬChina[J].JPlantEcolꎬ32(2):274-286.[叶万辉ꎬ曹洪麟ꎬ黄忠良ꎬ等ꎬ2008.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0公顷样地群落特征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ꎬ32(2):274-286.]ZHOUGXꎬHUANGLXꎬZANGXWꎬetal.ꎬ2016.EffectsofhabitatheterogeneityoncommunityfunctionaldiversityofDinghuMountainevergreenbroad ̄leavedforest[J].Guihaiaꎬ36(2):127-136.[周光霞ꎬ黄立新ꎬ臧晓蔚ꎬ等ꎬ2016.生境异质性对鼎湖山常绿阔叶林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J].广西植物ꎬ36(2):127-136.]ZHOUGYꎬYANJHꎬ2001.Theinfluencesofregionalatmos ̄phericprecipitationcharacteristicsanditselementinputsontheexistenceanddevelopmentofDinghushanforeste ̄cosystems[J].ActaEcolSinꎬ21(12):2002-2012. [周国逸ꎬ闫俊华ꎬ2001.鼎湖山区域大气降水特征和物质元素输入对森林生态系统存在和发育的影响[J].生态学报ꎬ21(12):2002-2012.]014广㊀西㊀植㊀物39卷。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时空格局变化研究

摘 要 :以 研 究 区 1 9 9 1年 及 1 9 9 9年 的 L n st ad a TM 假 彩 色 合 成 影 像 为 原 始 数 据 ,通 过 G S软 件 的辅 助 并 结 合 地 面 - I
收 稿 日期 :2 0 0 0 6— 6—2 9
基 金 项 目 :中 国 博 士后 科 学 基 金 资 助 项 目(0 33 4 3 20 0 3 8 )
作 者简 介 :彭
通 讯作 者 :魏
月 (9 8 ) 1 7 一 ,男 ,湖南 湘 西人 ,硕 士 研 究 生 ,主 要从 事 景观 生 态 学 研 究
20 0 7年 4月
A p . 2 07 r 0
文 章编 号 :1 0 5 7 f0 70 —0 6 0 0 0— 4 12 0 )2 0 5— 5
鼎 湖 山 自然保 护 区森 林 景 观 时空格 局 变化 研 究
彭 月 , 魏 虹 , 朱 韦 , 田 晓锋 , 熊春 妮
林、 灌丛 和其 它林地 .
2 研 究 方 法 和 路 线
本文 以研究 区域 1 9 9 1年和 1 9 9 9年 的 TM 影像 为基 础数 据 , 合研 究 区域 的地 形 图 、 M 数 据 、 结 DE 土地 利用 数据 、行政 图以及 有关 的文 字资料 ,根据 制定 的景 观 分类 系统 ,在 E D MAGE 8 6、 R AS I . ARC E VI W 3 2、AR G S9 0等软件 的支 持下 , . C I . 编制 了本 区域 的 景 观类 型 图 ( 图 1 如 ,景 观 分 为 :常 绿 阔 叶林 、针 叶 林 、 阔混交林 、 丛 、 他林地 、 针 灌 其 非林 地 和水域 7 ) 类 .然后 利用 F AG TA . R S TS3 3软件 包和 AR VI W C E 3 2软 件进行 空 间数 据计 算 ,最后选 取其 中具 有代 表性 的格局 指数 对景 观格局 进行 分析. .
鼎湖山马尾松针阔叶混交林土壤有效氮动态的初步研究

第21卷第3期2001年3月生 态 学 报ACT A ECOLOGICA SINICA V o l.21,N o.3M ar.,2001鼎湖山马尾松针阔叶混交林土壤有效氮动态的初步研究莫江明,彭少麟,方运霆,郁梦德,孔国辉,张佑昌(中国科学院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广东肇庆鼎湖 52607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大基金(39899370)和中国科学院院长基金资助项目收稿日期:1998-12-26;修订日期:2000-11-20作者简介:莫江明(1964~),男,广东人,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森林生态系统和自然保护区的研究。
摘要:用离子交换树脂袋法测定了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马尾松针阔叶混交林土壤有效氮变化情况。
鼎湖山马尾松针阔叶混交林土壤各季节平均总有效氮(铵态氮+硝态氮)在18.87~93.20L g/d ・g 干树脂之间,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点。
然而,这些季节性变化根据土层和有效氮组分的不同而异。
总有效氮主要由铵态氮组成(>90%)。
总有效氮和铵态氮在土层0~10cm 和10~20cm 之间各个季节均无显著的差异,但硝态氮在春、夏两季差异较大,尤其在夏季两土层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P <0.05)。
在本研究样地中,硝化速率受铵态氮供应的影响不甚明显。
与同一地区的马尾松纯林和阔叶混交林比较,硝态氮为:针叶纯林<针阔叶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铵态氮则为:针阔叶混交林〉针叶纯林>阔叶混交林。
关键词:有效氮;离子交换树脂法;马尾松针阔叶混交林;鼎湖山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dynamics of bio -available nitrogen in soils of pine -broadleaf mixed forest in Dinghuashan Biosphere Re -serveM O Jiang -M ing,PENG Shao-Lin,FANG Yun-T ing ,YU M eng -De,KONG Guo-Hui,ZHANG Yuo-Chang (Ding hushan For est E cosystemR esearch S tation ,Chinese A cademy of Sc iences ,Z haoqing ,Guang dong 526070,China )Abstract :T he dy namics o f bio -available nitro gen in soils of pine-bro adleaf mix ed for est in Dinghushan Bio-spher e Reserv e w er e studied using the io n ex cha ng e resin ba g method.T he t otal available nit ro gen (N O 3--N +N H 4--N )in differ ent sea so ns r anged fr om 18.87to 93.20L g /d ・g dry r esin a nd show ed significant ly seasonal v ar iation depending on differ ent co mponent s o f available nitr og en and a t different depth o f so il.It w as the highest in the spring seaso n.T he ava ilable nitr og en in soil w as m ostly composed of ammonium ni-tr og en (>90%).No significa nt differ ences in so il ammo nium N concentrat ions bet ween the t wo studied soil la yer s (0~10cm ,10~20cm ).How ever ,t her e wer e significant differ ences in nitrat e N concent rations in sum mer betw een the tw o layer s.T he positive cor relatio n betw een amm onium N and nitr ate N in this for est w as significant o nly in one season.Key words :available N ;io n exchange r esin ba g metho d ;pine -bro adleaf mix ed for est ;Ding hushan文章编号:1000-0933(2001)03-0492-06 中图分类号:Q 948 文献标识码:A 除了温度和雨水外,氮素是限制植物生长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
广东鼎湖山3个树种在不同群落演替过程中的遗传多样性

广东鼎湖山3个树种在不同群落演替过程中的遗传多样性王峥峰;王伯荪;张军丽;李鸣光【期刊名称】《林业科学》【年(卷),期】2004(40)2【摘要】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方法对木荷、锥栗、厚壳桂在广东省鼎湖山3个不同群落:针叶林群落,针阔叶混交林群落,常绿阔叶林群落中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其中木荷和锥栗样品分别在上述3个群落中采集到,总样品数都为48个;厚壳桂样品只在针阔叶混交林群落和常绿阔叶林群落中采集到,总样品数为40个.研究中把各物种同一群落中的所有个体视为一亚种群.木荷的AFLP分析结果表明,4组引物对分别扩增出24、27、40和27条带,其中分别有15、23、23和16条是多态性带,其3个亚种群的平均遗传多样性分别是0.353、0.336、0.304;锥栗的AFLP分析结果为4组引物对分别扩增出27、20、33和39条带,其中分别有15、15、18和26条是多态性带,其3个亚种群的平均遗传多样性分别是0.197、0.297、0.311;厚壳桂的AFLP分析结果为4组引物对分别扩增出23、30、42和31条带,其中分别有12、19、37和18条是多态性带,其2个亚种群的平均遗传多样性分别是0.285、0.295.上述结果的产生既是这3个物种的生物学特性的反映,也是不同群落微环境不同的反映.【总页数】6页(P32-37)【作者】王峥峰;王伯荪;张军丽;李鸣光【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州,510650;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广州,510275;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广州,510275;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广州,5102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54+1;S718.46【相关文献】1.短柄枹种群在不同群落演替过程中的遗传多样性 [J], 顾奇萍;金则新;李钧敏;楼文燕2.广东黑石顶自然保护区马尾松群落演替过程中的材积和生物量动态 [J], 杨清培;李鸣光;李仁伟3.鼎湖山厚壳桂Cryptocarya chinensis不同年龄级种群遗传多样性 [J], 高三红;王峥峰;张军丽;田胜尼4.鼎湖山厚壳桂Cryptocarya chinensis不同年龄级种群遗传多样性 [J], 高三红;王峥峰;张军丽;田胜尼5.广东省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球孢白僵菌遗传多样性研究 [J], CAI Yue;NIE Yong;WU Qianqian;HUANG Bo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届江西省重点中学联盟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地理参考答案

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地理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答案】1.D2.B 3.D【解析】1.从图中可知,工艺美术陈设陶瓷产业产值2020和2021年均最高,但增速为(185.17—173.26)/173.26=0.068最慢.故选D.2.M集团致力于艺术、绿色、智能高质量发展,引领了陶瓷产业发展的新风尚,结合选项分析,“发展先进工艺,促进绿色发展”符合其发展方向,B正确。
首创国内陶瓷薄板不是为了“完善产品类型”,陶瓷薄板不一定受市场喜爱,因此不一定达到“快速占领市场”的目的,A错误。
“减少原料投入,降低生产成本”不是主要目的,不符合其发展方向,C错误。
“挖掘文化内涵,提升创新水平”不符合其发展方向,D错误。
故选B。
3.提高研发能力主要依靠科技,C答案错误,高铁主要以客运为主,对陶瓷产业扩大市场范围和提高运输效率作用不大,A,B答案错误。
高铁的开通有利于改善优化景德镇陶瓷产业的营商环境,D答案正确。
【答案】4.C5.A 6.B【解析】4.注意题干不包括。
在自然界,冰的成因、晶体大小以及气泡、泥沙含量、水质均影响透明度,一般在净水环境下,没有水流的影响,冰的透明度会高。
ABD包括,不符合题意;河道深浅与冰的品质无关,C不包括,符合题意。
故选C。
5.冰雪大世界一般每年11月下旬开始施工建设,而采冰场12月当冰层厚度达30厘米以上,才能开始采冰作业,所以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施工建设前期冰块来源于存储的上一年冬季的冰块,A答案正确。
6.哈尔滨由于纬度高,冬季白昼时间短,白天能够用于采冰的时间短,因此多选择在凌晨三四点开工主要是为了延长工作时间,而不是抢占较好的采冰地点B正确、D错误;哈尔滨冬季无论白天还是黑夜,气温都很低,气温变化不大,冰块不易融化,易保存,A错误;夜间采冰,光线差,安全性低,C错误;综上分析,故选B。
【答案】7.C8.A【解析】7.广东省肇庆市位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其稳定的森林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又据材料和示意图可知,鼎湖山分布着典型森林植被演替序列的3种森林类型,分别是马尾松人工林、马尾松针阔混交林、季风常绿阔叶林。
鼎湖山森林群落β多样性

鼎湖山森林群落β多样性林国俊;黄忠良;竺琳;欧阳学军【摘要】β多样性反映了环境被物种分割的程度或生境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南亚热带,植被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而当前对其β多样性的研究则相对缺乏.以鼎湖山一条10m×1160m植被样带数据为基础,从不同尺度单元研究了鼎湖山森林群落β多样性.发现:(1)β多样性依赖于尺度,对于南亚热带森林群落要得到比较稳定可靠的β多样性测度数据,乔木层取样尺度应该在10m×20m附近,而灌草层应该在2m×20m或相应面积以上.(2)数量数据β多样性测度总体上优于二元属性数据测度,对于数量属性数据测度应给予更多的关注,而Cody指数则能指示群落交错区.(3)鼎湖山样带β多样性随海拔呈现不规律变化的格局,而沿纬度梯度,鼎湖山森林群落βc大于东灵山森林群落,与Rapoport法则预测结果一致.【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0(030)018【总页数】6页(P4875-4880)【关键词】β多样性;样带;空间尺度;分层;鼎湖山【作者】林国俊;黄忠良;竺琳;欧阳学军【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州,510650;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州,510650;中国科学院鼎湖山树木园,肇庆,526070;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州,510650;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中国科学院鼎湖山树木园,肇庆,526070【正文语种】中文多样性的测度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基础,β多样性的测度不但可以指示生境被物种分隔的程度、比较不同地段的生境多样性,还是理解生态系统功能的关键[1],同时β多样性的研究有助于种-面积曲线累积速率的研究以及生态位理论和中性理论的验证[2]。
大尺度的β多样性研究还有助于揭示物种的分布类型[3]以及推算全球不同地区生物生产力差异[4-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stract: On t he basis of m easuring the w oody species co mposit ion in Schi ma sup er ba and Pi nus massoniana community of a perm anent plant transect , w hich is 10 m 1 200 m along a altit ude f rom 50~ 480 m abov e sea level, on Dinghushan Biosphere Reserv e, t he quant it y tr ait s, t he distr ibution in vert ical layers and spatial patt ern of t he dom inant w o ody species w ere analyzed, t he regenerat ion st rat eg y and st ruct ure tr ait s o f t he comm unit y w ere st udied. T he result s are as fo llow s: t he spat ial patt erns of t he wo od species in arbor layer and shr ub layer w ere agg reg ated distr ibutio n ex cept P. massoniana w hich w er e random dist ribut ion in mat ure lay er and o ld layer. T he populat io n o f S. sup er ba w as st able in t he co mmunit y , w here individuals w er e dispersed in ver tical layers ev enly. T he populat ion of P . m assoni ana w as on declining tr end, no individuals appeared in seedling layers. T he shrub species use dif f erent r eg enerat ion strat egy w it h t hat t he t ree species use. T here are m uch more seedlings of shrub species t han t hat of tr ee species. T he much mo re gro w th resist ance o f arbor species appeared at t he st ag es f rom seedling t o juvenile. Fo r t he shrub species, g row t h resistance w as high in each st ag e. M eanw hile, t he similarit y index using space resour ces am ong the shrub species w as hig her t han t hat in t ree layer. Sam e result w as concluded fr om species com pet it ion, to o. In g ener al, w it h gr ow ing , t he t rend of agg regat io n of populat ion in tr ee
100039; 510275)
830000; 4.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广东
摘
要 : 通过对鼎湖山植物样带针阔混交林群落 主要木本植物种群 数量特征 、 垂直 分布和水平 分布格局 进行
分析 , 探讨了主要木本植物种群发展趋势 和种群 维持机 制 。 结果表 明 : 荷木 ( Schima sup er ba ) - 马 尾松 ( Pi nus mas soniana) 群落中 , 除马尾松随机分布外 , 其他主要乔木和灌木种群基本呈聚集分布 。 荷木是 稳定种群 , 在垂直空间分布较均匀 ; 马尾松是衰 退种群 , 垂直 空间分 布相对 较均匀 , 在当 年生幼苗 和苗木 层没有 个体 出 现 。 灌木显示出与乔木不同的更新策略 , 与乔木相比 , 灌木有大量的当年生幼苗和幼苗库 , 其当年生幼苗数量 是乔木的 19 倍 。 若以相邻龄级个体数量比表示生长阻力 , 则乔木幼苗进入幼树阶段所受到的生长阻力较大 , 灌木在任何龄级都受到了较大的生长阻力 。 同时 , 灌木层 植物种群的空间资源利用相似性和竞争强度高于乔 木层种群 。 从聚集度指标看 , 随着龄级增加 , 乔木层种群聚集度逐渐减少 , 灌木层聚集度逐渐增加 。 关键词 : 针阔混交林 ; 种群结构 ; 空间分布格局 ; 聚集指数 ; 鼎湖山 中图分类号 : S718 文献标识码 :
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的研究是当前保护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植物个体在某一区域的定居必然 会形成一定的空间格局, 种群格局是种群对环境长期适应和选择的结果, 通常反映着一定环境因子对个 体行为、 生存和生长的影响 。不同功能群的物种 , 其个体相对多度的差异及其在群落中的空间分布方 式是其采取不同更新策略的结果, 也是群落物种多样性维持的基础[ 2 3] 。鼎湖山的针阔混交林是植物群 落向中生性常绿阔叶林地带性植被发展的中间过程
A
文章编号 :
1000- 2006( 2006) 05- 0034- 05
The Regeneration Strategies and Spatial Pattern of Woody Species in the Mixed Coniferous and Broadleaf Forest in Dinghu Mountains
种子库和幼苗试验。研究中选取该样带的一段 ( 61 个 10 m 10 m 连续分布区 , 坡 向为南偏东, 海拔 50 2~ 281 m ) , 选择荷木- 马尾松群落的样方资料进行分析。 植被调查方法见文献 [ 6] ; 当年生幼苗调查于 2003 年 10 月进行: 在样带每个 10 m 10 m 的样方中 心, 设置一个 1 m 1 m 的小样方, 除去样方内的所有幼苗, 用以测定当年生幼苗 , 以后每月测定小样方 内出现的幼苗种类和数量并除去鉴定过的幼苗个体, 时间持续 1 a 。 1 3 数据处理方法 将群落内木本植物分乔木和灌木两种功能群 , 分别各选重要值为前 8 位的植物种进行分析。乔木 按径级进 行划 分为: % . 当年 生幼 苗; & . 幼 苗 ( D BH < 1 cm 的 非当 年生幼 苗 ) ; ∋. 幼树 ( D BH = 1~ 2 5 cm ) ; (. 小树 ( D BH = 2 5~ 7 5 cm) ; ) . 中树( D BH = 7 5~ 22 5 cm) ; ∗ . 大树 ( D BH > 22 5 cm ) 6 个相 对年龄级[ 7 8] 。灌木按径级划分为 : % . 当年生幼苗 ; & . 幼苗 ( D BH < 1 cm 的非当年生幼苗 ) ; ∋. 小灌木 ( D BH = 1~ 2 0 cm ) ; (. 大灌木 ( D BH > 2 0 cm) 4 个相对龄级。为了便于分析 , 将各样方资料统一换算 为以 100 m 中数量为标准。 空间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计算方法参见文献[ 9 10] , 聚集度指标使用负二项分布 K 值 。 研究中以龄级代表不同高度空间资源状态, 种群分布格局计算及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的计算利用 dps 软件完成。 用乔木和灌木各相邻龄级数量比表示低龄级向上一龄级发展时所受到的生长阻力, 即: 生长阻力= | 1- ( 相邻高龄级的个体数量 / 相邻低龄级的个体数量 ) | 。该数值越大, 表示生长阻力越大。
收稿日期 : 2005- 11- 15 修回日期 : 2006- 05- 12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 39899370) ; 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 ( K Z951- B1- 110) 作者简介 : 史军辉 ( 1965- ) , 男 , 博士生。 * 通讯作者 ( Corresponding A ut hor) : 黄忠良 , 男 , 研究员。
鼎湖山针阔混交林木本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
史军辉
1, 2, 3
, 黄忠良 , 周小勇 , 张
肇庆
1*
4
池
1, 2
, 欧阳学军
1, 2
,李
林
广州
1, 2
( 1.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 广东 3. 新疆林业科学研究院 , 新疆 乌鲁木齐
526070;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北京
34
2006 年
总第 125 期
史军辉等 : 鼎湖山针阔 混交林木本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
layer w as decrease and t he r ev erse result w as fo und in t he shrub lay er . Key words: M ix ed coniferous and bro adleaf fo rest ; Populat ion st ruct ure; Spatial pat t ern; Ag g regat io n index ; Dinghu m ount ain
[ 4] [ 1]
, 处于种群动态和更新速率相对较快阶段。通过
对该针阔混交林种群数量特征分析 , 了解种群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格局以及该森林群落不同功能群植 物的更新策略, 进而探讨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维持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1 1
材料与方法
研究区概况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广东省肇庆市东北部( 112!30∀39#~ 112 !33 ∀41 #E, 23!09 ∀21 #~ 23 !11 ∀30#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