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汇总

合集下载

中医妇科学_终极重点

中医妇科学_终极重点

中医妇科学绪论Ⅰ、中医妇科学的定义、范围与特点妇科学的研究的范围妇女的月经、带下、妊娠、产褥、哺乳的特殊生理。

经、带、胎、产、杂病的防治。

Ⅱ、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妇科医生和医学新专著,是中医妇科学的奠基时期。

《内经》: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

《素问·腹中论》:历史上第一首妇科方剂:四乌贼骨一藘茹丸。

4乌贼骨1茜草《金匮要略》最早设妇产科专篇的医著,开创妇科辨证论治和外治法治疗妇科病的先河。

妇人三篇被称为妇产科学之源头晋王叔和《脉经》首先提出“月经”女性生殖器官解剖Ⅰ、内生殖器官阴道:位于子宫与阴户之间胞宫(子宫、输卵管、卵巢):子宫位于带脉以下,小腹正中,膀胱之后,直肠之前Ⅱ、外生殖器官毛际(阴阜)阴户(四边)玉门(廷孔,阴道口)女性生殖生殖Ⅱ、女性生理特点月经: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月经初潮:第一次月经来潮称为月经初潮月经的量、色、质:经色暗红,经质不稀不稠,不凝固,无血块,无特殊臭气。

绝经:最后一次行经后,停闭一年以上,称为绝经。

两个月来潮一次为并月;三月一潮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行者为避年;终生不潮而却能受孕者为暗经;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为激经、盛胎、垢胎。

天癸: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

经间期:周期的第14~15天,也称氤氲之时,或称的候、真机,即西医的排卵期月经产生的机理:①脏腑与月经:以肾为主导,与肝脾心肺也有一定关系。

肾藏精,主生殖,依赖于肾气的贮藏作用和施泻作用②天癸与月经:天癸主宰月经的潮与止,肾为天癸之源,肾气盛,天癸至,则月事以时下,肾气衰,天癸竭,则月经断绝③肾为冲任之本,冲为血海,任脉与阴脉之海④气血与月经:妇人以血为本,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肾为气血之根⑤经络与月经⑥子宫与月经:子宫为血海,子宫主行月经,肾与胞宫相系,肾司开阖,亦主子宫的藏泻有常。

中医妇产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妇产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妇产科知识点总结一、常见的妇科疾病1.月经不调:包括经期提前、延后、经量过多或过少等情况。

2.痛经:指月经期或经前期出现的腹痛、腰酸等不适症状。

3.子宫肌瘤:是指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肿块。

4.盆腔炎症:包括子宫、卵巢、输卵管以及盆腔周围组织的炎症性疾病。

5.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异位到子宫以外的其他位置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

6.乳腺增生:是指乳腺组织部分或是全部肿胀增生,乳房出现肿块、胀痛等症状。

7.不孕症:是指夫妻双方在正常的性生活条件下一年内未能获得妊娠。

8.妊娠反应:是指孕妇在怀孕初期出现的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

二、中医对妇科疾病的认识1.月经不调:中医认为月经不调是由于肾气不足、肝郁气滞、脾虚湿困、气血运行不畅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月经不调主要以调理气血、清理湿热、疏肝解郁为主。

2.痛经:中医认为痛经是由于气血不调、肝郁气滞、肾虚冲任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痛经主要以调理气血、疏肝解郁、温补肾阳为主。

3.子宫肌瘤:中医认为子宫肌瘤是由于气滞血瘀、肝郁气滞、肾虚不固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子宫肌瘤主要以活血化瘀、疏肝解郁、温补肾阳为主。

4.盆腔炎症:中医认为盆腔炎症是由于湿热瘀滞、气滞血瘀、肝郁气滞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盆腔炎症主要以清热利湿、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为主。

5.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由于气滞血瘀、肝郁气滞、肾虚冲任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以调理气血、疏肝解郁、温补肾阳为主。

6.乳腺增生:中医认为乳腺增生是由于肝郁气滞、瘀血阻络、气血不畅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主要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凉血通络为主。

7.不孕症:中医认为不孕症是由于气血不足、肝肾阴虚、气滞血瘀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不孕症主要以温补肾阳、调理气血、散瘀通络为主。

8.妊娠反应:中医认为妊娠反应是由于肝郁气滞、脾虚湿困、气血不畅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妊娠反应主要以疏肝解郁、清理湿热、调理气血为主。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总结

中医妇科学第一单元 绪论1.《经效产宝》——现存的第一部产科专著2.《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3.《邯郸遗稿》——倡导命门学说4.《景岳全书·妇人规》——主张“阳非有余,阴常不足”5.《傅青主女科》——治妇科着眼于肝脾肾三脏。

第二单元 女性生殖器官1.阴户:又称四边(女性外生殖器); 阴户是防御外邪入侵的第一道门户(门口)(1)防外邪进入 (2)合阴阳入口(3)经带恶露之出口(4)娩出胎儿之产门(两处两入)2. 阴道(产道)(1)防外邪进入(2)交合的器官(3)经带之通道(4)娩出胎儿之通道(两处两入)3. 子门,又名子户。

是指子宫颈口(预防外邪入侵的第二道关口)——孩子的门户是宫颈口(1)排出月经的关口(2)娩出胎儿的关口(两出)4. 子宫,又名女子胞、子处、胞宫、子脏、血室、胞室等。

——孩子的居处是子宫(1)产生排出月经带下(2)孕育,分娩胎儿第三单元 女性生殖生理1.月经初潮:女性第一次月经来潮称初潮。

平均 14 岁,青春期的标志。

2.月经周期:上次月经来潮的第 1 天至下次月经来潮的第 1 天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

一般28~30 天3.经期:正常经期 3-7 天。

4.经量20~60ml,色暗红,质量不稀不稠,不凝固,无血块、无特殊臭气(三不两无)5.绝经:最后一次行经,停经 1 年以上。

平均年龄 49.5 岁。

6.并月:身体无病,但月经定期 2 个月来潮1 次;7.居经:或称季经,身体无病,但月经定期 3 个月来潮1 次;8.避年:身体无病,但月经1年行经1次;正常的9.暗经:终生不潮但却能受孕者;10.激经:又称盛胎或垢胎,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11.月经产生与五脏均有关;最密切的脏腑:肝脾肾 ; 主导作用:肾12.月经产生有关的经络:冲、任、督、带; 最密切:冲、任13.天癸主宰月经的潮与止14.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中心环节);月经产生的因素:脏腑、天癸、气血、经络与胞宫。

中医妇产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妇产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妇产科学重点总结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该书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并记载闭第一首妇科方剂是四乌贼骨一芦茹丸。

2.《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3.《达生篇》中提出的临产六字真言是睡,忍痛,慢临盆。

4.《金匮要略》开创了妇产科辨证论治和处迨法治疗妇科病的先河。

5.宋代:妇产科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妇人血为根本”产妇的生理特点:阴血骤虚,阳气易浮6.胞宫具有行月经和主胎孕的作用。

7.玉门:指阴道口及处女膜。

8.冲任督带与女性的生殖生理:冲任督三脉同起于胞中,而络于带脉。

冲任督带四脉与十二正经相交会,冲脉为血海,为十二经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司人体精血津液,主妊养胞胎;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带脉约束上下行之诸经。

脏腑所化生的气血通过十二正经汇集于冲任督带四脉而作用于奇恒之腑胞宫,最终使得胞宫得以行使其行月经、主胎孕等生殖生理功能。

9.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月月如潮,经常不变,故有“月信〃、"月事"、"月水"之称,以示月经有"节律性”的周期性。

10.第一次来月经称为月经初潮,初潮的年龄多在13~14岁。

11.月经周期一般为2「35天,平均28天。

正常经期为3~7天。

12.正常每月月经量约为30~5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少,低于20ml为月经过少。

13.并月: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并月。

14.居经:身体无病三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居经〃,又称“季经〃。

15.避年:身体无病一年一行者称为“避年〃。

中医妇科学高频考点

中医妇科学高频考点

中医妇科学高频考点分值50分掌握这些重点可以拿到90%以上分值第一单元生理特点女性的生理特点:经、孕、产、乳病理特点: 经、带、胎、产、杂病现存最早的产科专书《经效产宝》宋代最早的产科文献为《胎产书》我国第一部妇科专著《妇人良方大全》宋陈自明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并月,三个月一潮者,称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行者称为“避年”还有终年不来月经却能受孕者,称为“暗经”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称为“激经”又称“盛胎”或“垢胎”每年夏天不来月经称为“歇夏”月经的产生,是女子发育到成熟的年龄阶段,脏腑、天癸、气血、经络协调作用于胞宫的生理现象。

天癸主宰月经的潮与止月经有四个不同时期的生理节律:行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

经间期:周期第14-15天,也称氤氲之时,或称“的候”、“真机”时期,西医称排卵期带下的产生是脏腑、津液、经络协调作用于胞宫的结果。

推算预产期:从末次月经的第一天算起,月数加9或减3,日数加7,阴历则加14.释重感:妊娠末期胎头入盆后,孕妇骤然释重,呼吸变得轻松,但可能感到行走不便和尿频。

弄胎:若月数已足,腹痛或作或止,腰不痛者,此名弄胎。

见红:接近分娩或分娩已发动时,阴道有少量血性分泌物和黏液。

阵痛:从有规律的宫缩开始至产门开全的腹部阵发性腹痛,称为阵痛,开始时阵痛间隔约15分钟,逐渐缩短为5-6分钟,最后2-3分钟,这一现象称开口期,分娩正式发动。

恶露:是产后自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先是暗红色的血性恶露,也称红恶露,约持续3-4天干净;后渐变淡红,量由多渐少,称为浆液性恶露,约7-10天干净;继后渐为不含血色的白恶露,约2-3周干净。

哺乳时间一般以8个月为宜。

第二单元病因病机病机:妇科疾病的主要病机: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督带损伤,胞宫受损与肾、肝、脾三脏有关。

第三单元月经病月经病是以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等发生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或于经断前后出现明显症状为特征的疾病。

中医妇科学重点

中医妇科学重点

中医妇科学重点月经病一、月经先期1.气虚证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固冲调经-补中益气汤2)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调经-固阴煎2.血热型1)阴虚血热型:养阴清热、凉血调经-两地汤2)阳盛血热型:清热降火、凉血调经-清经散3)肝郁化热证:清肝解郁、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二、月经后期1)肾虚型: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大补元煎2)血虚型:补血养营、益气调经-人参养荣汤3)虚寒型:温经扶阳、养血调经-大营煎4)实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5)气滞型:理气行滞、活血调经-乌药汤6)痰湿型:燥湿化痰、活血调经-芎归二陈汤三、月经先后无定期1)肾虚型: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固阴煎2)脾虚型:补脾益气、养血调经-归脾汤3)肝郁型:疏肝解郁、和血调经-逍遥散4、月颠末多1)气虚型:补气升提、固冲止血-安冲汤2)血热型: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3)血瘀型:活血化瘀、固冲止血-桃红四物汤5、月颠末少1)肾虚型: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2)贫血型:补血益气调经-滋血汤3)血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4)血瘀型:活血化瘀、理气调经-通瘀煎六、经期延长1)气虚型:补气升提、固冲调经-举元煎2)虚热型:养阴清热、凉血调经-清血养阴汤3)血瘀型:活血祛瘀、固冲调经-棕蒲散七、经间期出血1)肾阴虚型:滋肾益阴、固冲止血-一阴煎2)脾性虚型:健脾益气、固冲摄血-归脾汤3)湿热型:清热除湿、凉血止血-清肝止淋汤4)血瘀型:活血化瘀、理血归经-逐瘀止血汤8、痛经1)肾气吃亏型:补肾填精、养血止痛-调肝汤2)气贫血弱型:补气养血、和中断痛-黄芪建中汤3)气滞血瘀型:行气活血、祛瘀止痛-膈下逐瘀汤4)寒凝血瘀型: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温经汤5)湿热蕴结型: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九、闭经1)肝肾不足:补肾养肝调经-归肾丸2)气血不足:补气养血调经-人参养荣汤3)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一阴煎4)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调经-血府逐瘀汤5)痰湿阻滞:豁痰除湿、调气活血通经-苍附导痰丸合佛手散10、崩漏1)虚热证:滋阴清热、止血调经-保阴煎2)实热证:清热凉血、止血调经-清热固经汤3)肾阳虚证:温肾固冲、止血调经-右归丸4)肾阴虚证:滋水益肾、止血调经-左归丸合二至丸5)脾虚:补气摄血、养血调经-固本止崩汤6)血瘀:活血化瘀、止血调经-四物汤合失笑散十一、经行泄泻1)脾虚:健脾益气、化湿调经-参苓白术散2)肾虚:温肾扶阳、暖土固肠-健固汤合四神丸十二、经行吐衄1)肝经郁火: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汤2)肺肾阴虚: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汤十三、绝经前后诸症1)肾阴虚:滋肾益阴、育阴潜阳-六味地黄丸2)肾阳虚:温肾壮阳、填精养血-右归丸带下病1)脾虚: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2)肾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3)湿热下注:清利湿热-止带方4)湿毒蕴结:清热解毒除湿-五味消毒饮5)阴虚夹湿:滋阴益肾、清热祛湿-知柏地黄丸妊娠病1、怀胎恶阻1)胃虚: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2)肝热:清肝和胃、降逆止呕-加味温胆汤3)痰湿:化痰除湿、降逆止呕-青竹茹汤二、胎漏1)肾虚:补肾固冲、止血安胎-寿胎丸2)气虚:益气养血、固冲止血-固下益气汤3)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加味阿胶汤三、胎动不安1)肾虚:补肾益气、固冲安胎-寿胎丸2)气虚:益气、固冲、安胎-举元煎3)血虚:补血、固冲、安胎-苎根汤4)血热:清热凉血、固冲安胎-保阴煎5)外伤:益气养血、固肾安胎-加味圣愈汤6)徵瘕伤胎:祛瘀消徵、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四、滑胎1)肾气亏损:补肾固冲安胎-补肾固冲丸2)气血两虚:益气养血安胎-泰山盘石散5、子肿1)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2)肾虚:化气行水-真武汤3)气滞: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六、XXX1)阴虚津亏:滋阴润燥通淋-知柏地黄汤2)心火偏亢:清心泻火、润燥通淋-导赤清心汤3)下焦湿热:清热利湿、润燥通淋-加味五淋散七、难产1)气贫血弱:大补气血-XXX难产方2)气滞血瘀:活血理气、化瘀催产-催生饮产后病1、产后血晕1)血虚气脱:益气固脱-清魂散、独参汤2)血瘀气逆:活血逐瘀-夺命散二、产后腹痛1)贫血:补血益气-肠宁汤2)血瘀: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汤三、恶露不绝1)气虚:益气摄血-补中益气汤2)血热: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保阴煎3)血瘀:活血化瘀、理血归经-生化汤四、产后发热。

【医考速记】中医妇科学高频考点总结

【医考速记】中医妇科学高频考点总结

新东方在线医学网(/)网友分享中医妇科学是中医医师考试中分值占比较高的科目,小编特为考生整理了中医妇科学高频考点总结,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一、中医妇科学沿革1、“男女同姓,其生不藩。

”——指近亲遗传障碍,出自《曲礼》。

2、妇科的别称‘带下医’始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3、我国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是《胎产书》(马王堆帛书)最完备的产科专著是《经效产宝》。

4、‘子宫’名称始见于《神农本草经》。

5、最早设立妇科专篇的著作——《金匮要略》。

6、‘月经’名词始见于《脉经》(晋王叔和)7、‘离经脉’‘居经’‘避年’‘激经’‘五崩’——出自《脉经》8、最早的胚胎学专著——《逐月养胎方》(徐之才)9、‘三冲’学说出自《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10、‘妇人以学为本’的学术观点始见于《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11、刘完素——天癸与肝、脾、肾的关系学说。

12、张子和——‘贵流不贵滞’的祛邪论治学说。

13、李东垣——‘滋阴固气’治疗崩漏学说。

14、朱丹溪——‘清热养血’的安胎学说。

15、‘五不女’学说‘螺、纹、鼓、角、脉’——出自《广嗣纪要?择偶篇》16、清代最有代表性的妇科专著——《傅青主女科》二、女性生殖系1、‘阴道’别称——‘阴户’‘四边’‘廷孔’。

2、‘宫颈’别称——‘子门’。

3、胞宫的生理功能——主司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发动分娩;排泄恶露。

三、女性生殖生理1、WHO定义的女性青春期为10-19岁。

2、青春期三大特征——女性体形与第二性征;生殖器官发育形成;月经来潮具备生育能力。

新东方在线医学网(/)网友分享3、女性生理六期——新生儿期(4周内);儿童期(12岁以前);青春期;性成熟期(18-48);围绝经期;老年期(60岁以上)。

4、围绝经期三个阶段——绝经前期;绝经期(44-54岁);绝经后期。

5、掌握正常月经的生理特征:月经初潮——13-15岁。

月经周期——28-30天。

经期(又称为行经期)——3-7天。

中医妇科整理

中医妇科整理

第一单元绪论中医妇科学定义:运用中医学基础理论与方法,认识和研究妇女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诊治规律,以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主要著作及其对中医妇科学发展的重要影响:内经——奠定了妇科学的理论和临床基础。

金贵要略——最早设妇产科专篇的医著。

诸病源候论——综合性中医病因病理学巨著。

经效产宝——现存理论和方药较完备的产科专著。

妇人大全良方——妇产科史上划时代巨著。

女科证治准绳万氏妇人科景岳全书妇人规女科撮要傅青主女科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最早政府组织编写的妇产科教科书达生篇——临产六字真言医学衷中参西录沈氏女科辑要笺正第二单元女性生殖器官第三单元女性生殖生理一、女性一生各期的生理特点:胎儿期、新生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性成熟期(生育期)、围绝经期、老年期。

二、月经生理:初潮13-14岁,周期21-35天,经期3-7天,经量30-50ml,经色暗红,不稀不稠无血块,无异味。

绝经:最后一次行经后停闭1年以上,45-55岁。

并月: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个月来潮一次。

居经(季经):三个月一潮。

避年:一年一行者。

暗经:终生不潮而能受孕。

激经(盛胎、垢胎):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

月经产生的机理:脏腑、天癸、气血、经络。

月经周期节律:行经期:周期第1-4天,经后期:周期第5-13天,经间期:周期第14-15天,经前期:周期第15-28天。

月经周期的调节:天人相应说肾阴阳转化说肾-天癸-冲任-胞宫轴说脑-肾-天癸-冲任-胞宫轴说心-肾-子宫轴的主调作用说三、带下生理四、妊娠生理:妊娠全程40周,即280天,预产期计算:月数加9/减3,日加7/农历14。

妊娠滑脉—中医候胎重要依据之一—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双胎(骈胎):一孕二胎。

品胎:一孕三胎。

五、临产与产后:临产:孕妇临产或半月数日前,胎腹必下垂,小便多频数。

试胎:妊娠到8-9月时,偶见腹中疼痛,惟不久可自行缓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妇科学)肾虚型-当归地黄饮1 试胎:妊娠八九个月时,或腹中痛,痛定1. )血虚型-大补元煎如常者 22.弄胎:产程正式发动的前一段时间内,可)血寒证:虚寒型-温经汤《金匱》3 强度不增加的出现间隔与持续时间不恒定、实寒型-温经汤《妇人大全》假阵缩)气滞型-乌药汤4 3.临产调护六字真言:睡、忍痛、慢临盆个逍固)天4.崩漏治疗原则:急则治标,缓则治本3三、月经先后无定期(75.治崩三法:塞流、澄源、复旧)肝郁型-逍遥散16.产后三冲:冲心、冲胃、冲肺2 )肾虚型-固阴煎7.产后三病:痉、郁冒、大便难四、月经过多(举保失)产后三急:呕吐、盗汗、泄泻1 )气虚型-举元煎8.地榆、茜草+29.产后用药三禁:禁大汗、禁峻下、禁通利)血热型-保阴煎小便益母草、茜草、三七3)血瘀型-失笑散+ 月经病五、月经过少血红附归天以上,连一、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7 续两个周期))肾虚型-归肾丸12气虚证1. )血虚型-滋血汤13)血瘀型-桃红四物汤)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肾气虚证:固阴煎2 4)痰湿型-苍附导痰丸2六、经期延长(举两桃). 血热型1)阳盛血热型-清经散+阿胶、艾叶、乌贼骨1)气虚型-举元煎)虚热型-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2)阴虚血热型-两地汤 2 藘茹丸)肝郁化热证-丹栀逍遥散3 3)血瘀型-桃红四物合失笑散加味二、月经后期(景物当大).七、经间期出血淋两瘀2)寒凝血瘀型-少腹瘀汤汤1)肾阴虚型-两地汤合二至丸)湿热蕴结型-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3 仁、败酱草2)湿热型-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气血虚弱型-圣愈汤4 3)血瘀型-逐瘀止血汤)肾气亏损型-益肾调经汤5 八、崩漏(左右热血苁上固)十一、经行乳房胀痛)脾虚证-固本止崩汤1 +)肝气郁结-逍遥散麦芽、青皮、鸡内金1 2)肾虚证-肾气虚:加减苁蓉菟丝子丸麦芽、+2)肝肾亏虚-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鸡内金肾阳虚: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十二、经行头痛八面羚珑窍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肝火证-羚角钩藤汤1 )血热证-虚热证:上下相资汤3 2)血瘀证-通窍活血汤实热证:清热固经汤)血虚证-八珍汤+首乌、蔓荆子3 4--逐瘀止血汤)血瘀证十三、经行感冒九、闭经苁蓉煎人府附1)风寒-荆穗四物汤)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1 )风热-桑菊饮2 肾气亏损-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2))邪入少阳-小柴胡汤紫河车3)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十四、经行身痛3 女贞子、制香附白芍、鸡血藤、丹参、血虚-当归补血汤+ 4玉竹)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5血瘀-趁痛散)痰湿阻滞-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参固十五、经行泄泻十、痛经(清少下圣益1)脾虚-参苓白术散)气滞血瘀型-膈下逐瘀汤1.2)肾虚-健固汤)热毒蕴结-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4 草、鱼腥草、薏仁十六、经行浮肿)湿热下注-止带方5 1)脾肾阳虚-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二、带下过少泽泻益母草)气滞血瘀-八物汤2+ )肝肾亏损-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1 河车、麦冬十七、经行吐衄1)肝经郁火-清肝引经汤2)血枯瘀阻-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2)肺肾阴虚-顺经汤妊娠病一、妊娠恶阻()十八、绝经前后诸症11)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脾胃虚弱-香砂六君子汤22)肾阳虚-右归丸)肝胃不和-橘皮竹茹汤3) 肾阴阳俱虚-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二、妊娠腹痛子、何首乌、龙骨、牡蛎)血虚-当归芍药散1 十九、经断复来安知易萆)气滞-逍遥散2 1)脾虚肝郁证-安老汤)虚寒-胶艾汤3 2阿胶、龟甲)肾阴虚证-知柏地黄丸+ 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黄芩、茯苓、泽泻、)湿热下注-易黄汤3+四、胎漏胎动不安(妊娠期间,阴道不时有侧柏、大小蓟痛者为胎少量出血,而无腰酸腹痛下坠者,4)湿毒瘀结-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动不安)保胎+滑石,黄芪、三七)肾虚-寿胎丸1 带下病2)血热-保阴煎一、带下过多五内完知止)气血虚弱-胎元饮3 )脾虚证-完带汤1 )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4 )肾阳虚-内补丸2 五、滑胎(堕胎或小产三次)补枝肾育石)阴虚夹湿-知柏地黄丸3.1)肾气不足-补肾固冲丸)血虚-补中益气加地骨皮3 菟丝、杜仲、+2)肾阳亏损-肾气丸去泽泻4)血瘀-生化汤白术儿枕痛三、产后腹痛瘀3)肾精亏损-育阴汤)血虚-肠宁汤14)气血两虚-泰山磐石散)血瘀-生化汤加益母草2)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5四、产后身痛独黄养身六、子肿(妊娠中晚期,孕妇出现肢体面目肿胀者)1)血虚-黄芪桂枝五物汤1)脾虚-白术散2)风寒-独活寄生汤)肾虚-真武汤2 )血瘀-身痛逐瘀汤合生化汤 3 3)气滞-天仙藤散秦艽、熟地4) 肾虚-养荣壮肾汤+ 鲤鱼汤脾虚腹大-七、子满五、产后恶露不绝生益保七、子淋(妊娠期间出现尿频、尿急、淋漓)气虚-补中益气汤加艾叶、阿胶、益母1涩痛等症)草)阴虚津亏-知柏地黄汤1 )血热-保阴煎2 )心火偏亢-导赤散2+玄参、麦冬3)血瘀-生化汤)湿热下注-加味五淋散3六、缺乳产后病)气血虚弱-通乳散1 一、产后血晕)肝郁气滞-下乳涌泉散2 1)血虚气脱-独参汤3)痰湿阻滞-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血瘀气逆-夺命散2 妇科杂病二、产后发热一、癥瘕1)感染邪毒-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1)气滞血瘀-香棱丸或大黄庶虫丸)外感-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2.白藓皮2)痰湿瘀结-苍附导痰汤合桂枝茯苓丸)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23)湿热瘀阻-大黄牡丹汤+木通、茯苓外用蛇床子散)肾虚血瘀-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4 五、阴疮二、盆腔炎)热毒-龙胆泻肝汤1 急性盆腔炎托里消毒散2)寒湿-阳和汤/ 1)热毒炽盛-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六、子宫脱垂2)湿热瘀结-仙方活命饮苡仁、冬瓜仁+ 金樱、杜仲、续断)气虚-补中益气汤+1 银少下冲慢性盆腔炎黄芪)肾虚-大补元煎+2 丹参、1)湿热瘀结-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 :妇科方剂冬青、忍冬藤、田七片清经熟地地骨皮、丹芍蒿柏与茯苓。

2)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两地汤中用熟地、玄麦胶芍地骨皮。

3)寒湿瘀结-少腹逐瘀汤顺经归地与茯苓、芍药荆芥牡丹皮。

4)气虚血瘀-理冲汤寿胎续寄菟丝胶、胎动不安肾虚妙。

胎元参归芍草炙、杜仲熟地术陈襄。

三、不孕症圣愈四物益参芪、跌仆劳损服后愈。

1清热调血用桃红、四物黄连与莪术、)肾虚:肾气虚证-毓麟珠益以丹皮延胡索、调血清热入香附。

启宫芎夏陈茯苓、苍术香附神曲随。

肾阳虚证-温胞饮或右归丸归肾六味去丹泽、菟丝归杞杜仲连。

肾阴虚证-养精种玉汤毓麟八珍鹿霜胶、菟丝杜仲合用妙。

宫外一号桃芍丹、二号三梭莪术加。

2)肝气郁结-百灵调肝汤或开郁种玉汤中医外科学/)瘀滞胞宫-少腹3膈下逐瘀汤)1. 4)痰湿内阻-苍附导痰丸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瘛疭方》《刘涓子鬼遗四、阴痒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著2.(齐德外科疮疡科4 3.)方》水银皮肤病元朝外科精义之)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加当归、栀子、1.46% =王维德外科全生学截石位,肛门两侧坐骨结节划一条横线,12.以内,当瘘管外口在横线之前距离肛缘3.提出“五善七恶”的著作是(《圣济总录》)4cm 以外或内口在齿线处于外口位置对应。

4cm 外口在横线之后,内口多在后正中齿线处4.正宗派的代表(陈实功)外科正宗;全生;心得派代表(高锦庭)派的代表(汪洪绪),三度,二度5-10cm 13.脱肛:一度3-5cm疡科心得集10cm以上膏药―适用于一切外科病症初起、已成、5.肾子马口属小肠,阴囊属肝,14.溃后各个阶段。

油膏―肿疡期;溃疡期。

箍玉茎属肝,(附睾、睾丸)属肾,子系(精索)属肝围药―肿疡初期促其消散。

酊剂―疮疡未溃及皮肤病。

洗剂―适用于急性、过敏性皮肤一、疖病)热2内治:1)暑热浸淫证―清暑汤加味-6.蛇头疔-指旁;蛇头疔-指尖;蛇肚疔指肚;1.)3-毒蕴结证―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托盘疔-整个手掌;足底疔-足底;红丝疔)体4阴虚毒恋―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加减急性淋巴管炎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虚毒恋-小-头面;流火-内发丹毒7.-躯干;抱头火丹)21臀部)初期:千捶膏金黄散玉露2.外治:-腿足部;赤游丹毒)溃后:九一丹、太乙膏3成脓:切开排脓女子乳头属肝,贴乳房属肾;8.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三、痈疮疡)火毒凝结证―仙方活命饮加减21.内治:1)热胜肉腐证―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加皮肤炎症在急性阶段若仅有红斑、丘疹、9. )气血两虚证―托里消毒散加减水泡而无渗液,宜用洗剂、粉剂、乳剂;若减3 有大量渗液或明显红肿,则用溶液湿敷为八二丹、溃后:金黄膏2)2.外治:渗液与糜烂很宜。

皮肤炎症在亚急性阶段,1)初起:)脓尽:生肌散、白玉膏少,红肿减轻,有鳞屑和结痂,则用油剂为金黄膏、红油膏3 宜。

皮肤炎症在慢性阶段,有浸润肥厚、角化过度时,则用软膏为主四、有头疽火毒凝结证-黄连解毒汤合仙方1)1.117310.内痔好发于肛门齿线以上、、点处;内治:)湿热壅解证-仙方活命饮加12、赘皮外痔多发生于62点处;血栓性外痔活命饮加减)气虚毒3好发于肛缘、12、6点处;肛裂好发于43)阴虚火炽证-竹叶黄芪汤减9 点处;肛瘘瘘管外口多于点前面(截滞证-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9、3 石位))溃脓2外治:1)初期:金黄膏、千捶膏2.)收口期:白玉膏、9%烧伤面积计算:头、面、颈11.;双上3期:八二丹、金黄膏;18%=2*9%肢阴外括包后前躯干生肌散5*9%+1%;双下肢包括臀部27%=3*9%.)气滞热壅证-瓜蒌牛旁汤加减2内治:1)1.五、丹毒)正虚毒恋证-热毒炽盛证-透脓散加减3 )托里消毒散加减。

内治:1.1)风热毒蕴证-普济消毒饮加减2 龙胆泻肝汤或化肝脾湿火证-柴胡清肝汤、二、乳漏斑解毒汤加减3)湿热毒蕴证-萆薢渗湿汤)胎火蕴毒证-犀角地黄汤4合五神汤加减)腐蚀法,用八二丹或七三丹药捻,外治: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1 生肌玉红脓尽后改用生肌散、外敷红油膏。

)3八、瘰疬2)垫棉法膏,必须使创面从基底部长起)挂线法切开疗法4 )阴1.内治:1)气滞痰凝证-开郁散加减2 虚火旺证-六味地黄丸合清骨散加减3三、乳癖(乳腺增生病)逍二)气血两虚证-香贝养营汤加减)21)肝郁痰凝证-逍遥蒌贝散加减内治:冲任失调证-二仙汤合四物汤22.外治:1)初起:冲和膏、阳和解凝膏))后期:七三中期:冲和膏、阳和解凝膏3脾丹栀逍遥生-2 脾丹1肝火偏旺四、乳衄丹、八二丹、红油膏、白玉膏、生肌散-归脾汤虚失统九、褥疮)肝郁痰凝证-神效栝蒌五、乳岩内治:1)冲任失调-二仙汤合开郁散1.)散合开郁散22内治:1)气滞血瘀证-血府逐瘀汤加减气血两亏证)正虚毒赤证-八珍汤加减3)蕴毒腐溃证-生脉散、透脓散合萆薢渗湿汤4)脾虚胃弱证-参苓白5)气血两虚证-托里消毒散加减加减3 -人参养荣汤加减术散或理中汤加减或撒1)初起外擦红灵酒或红花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