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中医妇科学教案
中医学中医妇科学教学设计

典型病例分析与讨论
1 2 3
病例选择
选取典型的中医妇科病例,包括常见病、多发病 和疑难杂症等,确保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各类妇 科疾病的诊疗方法。
病例分析
引导学生对病例进行深入分析,包括病因、病机 、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案等,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病例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病例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 解和看法,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概述近现代中医妇科在理论、临床和 教学等方面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
女性生理与病理特点
女性生理特点
阐述女性的生理结构、生理功能及生理 周期等特点,强调女性生理与男性的差 异。
VS
女性病理特点
分析女性常见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如月 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等。
妇科常见疾病及辨证施治原则
妇科常见疾病
教学内容调整
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和学科发展动态 ,适时调整教学内容,确保教学的时
效性和实用性。
教学方法创新
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如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以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临床实习优化
加强与实习医院的合作与沟通,优化 临床实习安排和管理,提高学生的临
床实践能力。
06
教师团队建设与培训
教师团队组成及职责分工
团队组成
中医妇科学教学团队由资深中医妇科 专家、教育专家、临床医师和青年教 师等多领域人员组成。
职责分工
专家负责课程设计和教学指导,教育 专家负责教学方法研究和改进,临床 医师提供临床案例和实践经验,青年 教师负责具体教学任务和学生辅导。
教师培训内容与形式
培训内容
包括中医妇科学理论知识、临床技能、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等。
中医妇科病学教学设计

阐述治疗产后病的治则治法,如补虚 化瘀、通利血脉等,并列举常用的中 药方剂,如生化汤、少腹逐瘀汤等。
带下治则与常用方药
阐述治疗带下病的治则治法,如健脾 祛湿、清热解毒等,并列举常用的中 药方剂,如完带汤、易黄汤等。
产后治则与常用方药
介绍安胎养胎的治则治法,如补肾固 冲、益气养血等,并列举常用的中药 方剂,如泰山磐石散、胎元饮等。
深入学习中医经典著作
01
鼓励学生继续研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
著作,夯实中医理论基础。
加强临床实践能力
02
建议学生多参与临床实习和实践活动,积累临床经验,提高临
床技能水平。
注重医德医风培养
03
强调医德医风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尊重患者、关爱患者,培养
良好的医德医风。
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1 2
中医妇科病学是研究妇女特有生理、病理变化及生育、产育 等问题的中医学分支学科。
研究范围
涵盖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妇科杂病等,以及 女性生殖系统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和保健等方 面。
学科特点
注重整体观念,强调脏腑经络与气血的调和,运用四诊八纲 进行辨证论治,以及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 。
堕胎、小产
凡妊娠12周内,胚胎自然殒堕者。
滑胎
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3次以上者。
产后恢复与调理
产后身痛
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肢体或关 节酸楚、疼痛、麻木、重着者。
产后发热
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 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 状者。
05
04
03
02
01
产后恶露不绝
产后血性恶露持续10天以上,仍 淋漓不尽者。
中医妇科科学教学设计

针对不同证候类型,制定相应的治则治法,如补肾、疏肝、活血 化瘀等。
方药选择与加减变化
根据治则治法,选择合适的方剂,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加减 变化。
典型案例分析讨论
月经病案例分析
选取月经不调、痛经等典型 月经病案例,分析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过程及预后转归
。
01
02
妊娠病案例分析
选取妊娠恶阻、妊娠腹痛等 妊娠病案例,分析妊娠期生 理特点与病理变化的关系, 探讨中医妇科在妊娠期疾病
影像学技术
B超、CT、MRI等影像学技术可辅助中医妇科医生更准确地了解 病变部位、范围和性质。
实验室检查
通过血液、尿液等实验室检查,可辅助中医妇科医生判断患者内环 境及激素水平,为辨证施治提供依据。
分子生物学技术
基因测序、蛋白质组学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有助于深入了解妇科疾病 的发病机制和个体差异,为中医妇科提供精准治疗策略。
THANKS
漏下血等症状。
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在妇科应用
针灸疗法
通过针刺、艾灸等方法,可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治疗妇科疾病 如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等。
推拿疗法
运用推拿手法在人体特定部位和穴位上进行操作,可以疏通经络、 行气活血,对妇科疾病如乳腺增生、产后缺乳等有良好疗效。
拔罐疗法
拔罐可以通过负压作用在人体表面造成局部充血或瘀血,从而达到通 经活络、行气活血的效果,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
05
临床实践技能培养与案例分 析
四诊技能在妇科实践中的运用
望诊技能
掌握望面色、望舌、望 排出物等技巧,判断病
情寒热虚实。
闻诊技能
通过听声音、嗅气味等 方法,了解患者病状及
妇科中医疾病课件教案

妇科中医疾病课件教案教案标题:妇科中医疾病课件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妇科中医疾病的常见病因和症状。
2. 掌握妇科中医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3. 培养学生对中医治疗妇科疾病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常见的妇科中医疾病及其诊断治疗方法。
难点:中医疾病诊断和治疗原则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内容和安排:1. 妇科中医疾病的分类和特点介绍(20分钟)- 介绍妇科中医疾病的分类,如月经不调、痛经、不孕不育等,并讲解其特点和常见症状。
2. 妇科中医疾病的诊断方法(20分钟)- 介绍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等四诊法,并结合具体病例进行讲解和示范。
3. 妇科中医疾病的治疗原则(20分钟)- 讲解中医治疗妇科疾病的基本原则,如调经、活血、补气等,并介绍常用的中药治疗方法。
4. 案例分析和讨论(20分钟)- 结合实际病例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和诊断治疗方案制定。
教学方法和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配合图片、图表等辅助材料,生动形象地介绍妇科中医疾病的相关内容。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和深入。
3. 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的讨论,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教学评价和反馈:1.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妇科中医疾病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情况,撰写一份妇科中医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以检验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3. 学生反馈,鼓励学生就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不断改进教学质量。
教学反思和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课堂实际情况,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满意度。
中医妇科学教学设计妇女病的中医诊疗

教学内容与目标
教学内容
中医妇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常见妇女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及预防调护;中医妇科常用方剂和药物的应用;中医妇科特色疗法的 操作等。
教学目标
掌握中医妇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常见妇女病的中医诊 疗方法;了解中医妇科的学术动态和发展趋势;具备运用中医药理论和方法防 治妇女病的能力。
劳逸失度
过度劳累或安逸少动 ,均可导致气血运行 不畅,引发妇女病。
禀赋不足
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 失养,可导致脏腑功 能失调,引发妇女病 。
中医对妇女病病机的认识
01
脏腑功能失调
妇女病的病机多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如肝失疏泄、脾 失健运、肾精亏损等。
02
气血不和
气血不和是妇女病的常见病机之一,包括气滞血瘀、气 虚血瘀、气血两虚等。
优势和方法,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
02 03
适应妇女病诊疗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妇女健康观念的转变,妇女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 病情复杂多样。学习中医妇科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妇女病诊疗 的需求,提高临床疗效。
培养中医妇科人才
通过系统的中医妇科学教学,培养具备扎实中医药理论基础和临床技能 的中医妇科人才,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病理
妇女病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气血失 调、脏腑功能失常以及冲任督带损伤 等方面。
妇女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妇女病的临床表现各异,常见的症状包括月经失调、带下异常、妊娠反应、产后 病症以及局部或全身症状等。
诊断
妇女病的诊断需结合四诊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必要时 还需借助现代医学检查手段以明确诊断。
02
中医妇科学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中医妇科学的定义、范围,了解妇科生理病理的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中医理论分析、诊断和治疗妇科疾病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医妇科学的兴趣,树立为中医事业贡献力量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1. 中医妇科学的定义和范围。
2. 妇科生理病理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难点1. 中医妇科学定义和范围的深入理解。
2. 运用中医理论分析、诊断和治疗妇科疾病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教师讲解中医妇科学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病例,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3. 讨论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工具1. 板书或多媒体课件。
2. 中医妇科学教材。
3. 临床病例资料。
六、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导入:介绍中医妇科学的定义和范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中医妇科学的定义: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妇科生理病理及其疾病预防、治疗的专门学科。
3. 讲解中医妇科学的范围:包括经、带、胎、产和杂病。
4. 举例说明妇科生理病理的基本知识,如月经不调、带下病、胎漏、产后病等。
5. 课堂讨论:针对某一具体病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和诊断。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内容,巩固学生对中医妇科学的基本知识。
2. 讲解中医妇科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3. 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中医理论诊断和治疗妇科疾病。
4. 学生分组讨论,针对不同病例,提出自己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5.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
七、教学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医妇科学的定义、范围及妇科生理病理的基本知识。
2. 强调运用中医理论分析、诊断和治疗妇科疾病的重要性。
3.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内容,并撰写一篇关于中医妇科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案的论文。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中医妇科学》教学大纲全套

第七节脏躁【目的要求】1.熟悉:脏躁定义、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2. 了解:脏躁的诊断。
【教学内容】1,脏躁定义、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主要为五脏之阴不足,五志之火内动,上扰心神所致,以甘润滋养为主,以甘麦大枣汤加味。
2.脏躁诊断要点:本病以哭笑无常、悲伤欲哭为主,应与经行情志异常区别。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和CAI辅助教学。
第十三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目的要求】1,掌握女性内外生殖器解剖。
2. 了解骨盆底解剖。
【教学内容】内外生殖器与骨盆底解剖。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和CAI辅助教学。
第十四章女性生殖系统生理【目的要求】1.掌握生殖器官的周期性变化与月经、性周期的调节——下丘脑-- 垂体-卵巢轴。
2.熟悉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及其激素、影响女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内分泌腺和激素。
3.中西医月经理论的对应关系。
【教学内容】1.女性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
2.卵巢激素及其周期性变化。
3.生殖器官的周期性变化与月经。
4.性周期的调节——下丘脑--垂体一卵巢轴。
5.影响女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内分泌腺和激素。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和CAI辅助教学。
第十五章妊娠生理【目的要求】1.掌握胎儿发育过程。
2.熟悉受精与受精卵的着床与发育。
3. 了解妊娠期母体的变化。
【教学内容】1.受精与受精卵的着床和发育。
2.胎儿发育、妊娠期母体的变化。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和CAI辅助教学。
注意:内容较多的课程尽量以章为主,但必须涵盖所有节的内容。
内容较少的课程如任选课等可以稍作详细,写到相关章节。
三.课时分配教学内容讲课时数实验内容实验时数第一章绪论2见习1妇科体格检查与2第二章女性生殖器解剖位置1辅助检查及其功能第三章女性生殖生理2第四章妇科病因病机1见习2临床妇科病史及2第五章妇科疾病的诊断要点1四诊采集第六章妇科疾病的治法概要1第七章预防与保健第八章月经病16见习3月经病临床见习2第九章带下病2见习4带下病临床见习2第十章妊娠病10见习5妊娠病临床见习2第十一章产后病6第十二章妇科杂病8见习6妇科杂病临床见2附论第一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2习与生理附论第二章卵巢功能的周期性22变化与调节见习7计划生育附论第三章妊娠生理2合计5614四、大纲使用说明1.《中医妇科学》大纲主要适用于大学七年制中医硕士及五年制中医本科教育。
中医妇科学基础知识与疾病教学设计

实践教学
安排实验、实训、临床见习等 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的实
践能力和技能培养。
现代化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平 台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 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考核与评价
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
的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
02
女性生理与解剖特点
女性生理特点
经带胎产
产后感染案例
分析产后感染的典型案例,包括感染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 疗过程。
产后出血案例
分析产后出血的典型案例,包括出血原因、临床表现、止血措施和 预后评估。
产后抑郁案例
分析产后抑郁的典型案例,包括心理社会因素、临床表现、心理干 预和药物治疗。
辨证论治与预防调护
01
辨证论治原则
根据中医理论,阐述产后病的辨证论治原则,如补虚祛瘀、清热解毒、
07
产后病教学设计
产后生理及产后病概述
产后生理变化
包括子宫复旧、恶露排出、乳汁分泌等生理过程 ,以及产后气血津液的变化。
产后病概念
阐述产后病的定义、发病机制和影响因素,如产 后感染、产后出血、产后抑郁等。
产后病分类
根据病因、病理和临床表现,对产后病进行分类 ,如产后发热、产后腹痛、产后身痛等。
常见产后病案例分析
湿热下注型带下病
主要表现为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绿如脓,质稠有臭味,小 腹疼痛,口苦咽干等。治疗以清热利湿、解毒止带为主。
辨证论治与预防调护
辨证论治
根据带下病的不同证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如健脾除湿、补肾滋阴、清热利 湿等。同时,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预防调护
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不洁性交;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油腻之品;适 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和免疫力;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刺激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论第一章绪言第一节中医妇科学的定义、范围教学目的 1.掌握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了解中医妇科学的范围。
教学重点 1.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中医妇科学的范围。
教学难点:1.中医妇科学定义和范围。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
教具板书或多媒体。
教学内容 1.中医妇科学的定义:它是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妇科生理病理及其疾病预防治疗的专门学科。
2.中医妇科学的范围:包括经、带、胎、产和杂病。
小结 1.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中医妇科学的范围:布置作业 1.请熟记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请简述中医妇科学的范围。
复习提问 1.请说出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中医妇科学包括哪些内容?第二节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教学目的 1.了解十大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的发展概况。
2.掌握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代表性著作的名称、作者。
教学重点 1.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简史。
(1) 夏、商、周时代(2)春秋战国时代(3)秦汉时代(4)魏晋南北朝及隋代(5)唐代(6)宋代(7)金元时代(8)明代(9)清代与民国(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妇科学的发展。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教具板书或多媒体。
讲授 2学时。
教学内容 1.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简史。
(1)夏、商、周时代——中医妇科学的萌芽。
(2)春秋战国时代——中医妇科学的产生:《黄帝内经》中,较详细地论述了妇女月经的生理病理以及妊娠诊断等。
(3)秦汉时代——妇产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对妇科疾病作了专题研究,论述了热入血室、脏躁、经闭、痛经、漏下、转胞、阴吹等症,并开创了妇科冲洗和阴道纳药的先河。
(4)魏晋南北朝及隋代——妇产科的著作成就:徐之才的《逐月养胎法》对胎儿逐月发育的叙述较为详尽。
(5)唐代——建立了较完备的医事制度等,产科及妇科专著涌现,孙思邈《千金要方》把妇人卷置于全书之首,昝殷的《产宝》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产科专著。
(6)宋代——妇科成为独立的专科: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在妇科方面有调经、众疾、求嗣三门。
(7)金元时代——金元四大家对妇产科分别从不同角度做出了贡献。
《丹溪心法》中载有妊娠切脉法和验死胎法,对妊娠病的治疗认为胎前应“清热养血”提出黄芩、白术为安胎圣药。
(8)明代——妇科专著较多:《证治准绳·女科》内容丰富博采各价之说加以发挥并对小产特别重视,张景岳的《景岳全书·妇人规》对妇科的生理病理提出不少卓越的见解,并在明确理法的前提下创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
(9)清代与民国——妇产科的著作较多,流传也广。
《傅青主女科》该书立论强调肝脾肾对妇女生理病理特点的作用,对产后病的治疗,有很多独到之处。
亟斋居士的《达生篇》书中记述胎产时应注意的要点,特别提出临产六字真言“睡、忍痛、慢临盆”,吴谦的《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等在妇科方面也有较大的贡献。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妇科学的发展。
中医妇科学规划教材编写了第六版,培养了一大批中医妇科人才,临床上中西医相结合取长补短,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
教学难点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代表性著作的名称、作者。
掌握要点《逐月养胎法》、《千金要方》、《妇人大全良方》、《景岳全书·妇人规》、《傅青主女科》、《达生篇》、《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的产生年代及作者。
小结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代表性著作《逐月养胎法》、《千金要方》、《妇人大全良方》、《证治准绳·女科》、《景岳全书·妇人规》、《傅青主女科》、《傅青主女科》、《达生篇》、《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
布置作业 1.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代表性著作的名称、作者有哪些? 提问 1.请说出《傅青主女科》的产生年代及作者。
2.请说出《妇人大全良方》的产生年代及作者。
第二章女性的解剖生理特点第一节女性生殖器官的解剖教学目的 1.掌握胞宫的解剖位置、形态及生理作用。
2.熟悉阴户、玉门的解剖位置与生理作用。
3.熟悉阴道、子门的解剖位置与生理作用。
教学重点 1.胞宫的别名、解剖位置、形态与功能。
2.阴户、玉门的位置及生理作用。
3.阴道、子门的位置及生理作用。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2.结合临床见习。
教具板书或多媒体。
讲授 1学时。
教学内容 1.胞宫的别名:女子胞、子宫、子脏、血室。
解剖位置:在带脉以下,小腹正中,前邻膀胱,后有直肠,下口连接阴道。
形态:在未受孕时,形似一个倒置的梨形。
功能:胞宫是女子排出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
2.阴户、玉门的位置及生理作用。
3.阴道、子门的位置及生理作用。
教学难点 1.胞宫的解剖位置、形态与功能。
掌握要点 1.胞宫的解剖位置。
2.胞宫的形态。
3.胞宫的功能。
小结 1.胞宫的解剖位置。
2.胞宫的形态。
3.胞宫的功能:胞宫是女子排出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
布置作业 1.胞宫的解剖位置、形态是什么?2.胞宫的功能是什么?提问 1.请简述胞宫的解剖位置、形态。
2.试述胞宫的功能。
第二节女性的生理特点教学目的 1.掌握女性不同于男性的生理特点。
2.熟悉月经的生理现象。
3.掌握月经的产生与天癸、脏腑、血气、经络、胞宫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月经的生理现象。
2.月经的产生机理。
(1)天癸与月经(2)脏腑与月经(3)血气与月经(4)经络与月经。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教具板书或多媒体。
教学内容 1.月经的生理现象:(1)月经初潮和绝经的大致年龄:健康女子,一般到了十四岁左右月经开始来潮成为“初潮”初潮年龄可早自11~12岁迟至18岁前后。
绝经年龄到49岁前后。
(2)月经的周期一般为28天左右,在28~35天之间亦属正常(3)经期一般为3-5天,亦有长达6~7天者。
2.月经的产生机理:(1)天癸与月经:天癸是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具备生殖能力,以及产生月经的基本物质天癸至则月经来潮(2)脏腑与月经:肾、肝、心、脾、胃在月经的产生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3)血气与月经:气血协调,血脉通畅,血海按时满盈,月经才能如期来潮。
(4)经络与月经: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它与冲、任、督、带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冲、任二脉的作用下,与十二经脉互相联系,才能有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功能。
教学难点 1.月经的产生机理。
(1)天癸与月经的关系(2)脏腑与月经的关系(3)血气与月经的关系(4)经络与月经的关系。
掌握要点月经的产生机理。
小结 1.月经的生理现象。
2.月经的产生机理。
(1)天癸与月经(2)脏腑与月经(3)血气与月经(4)经络与月经。
布置作业 1.什么叫月经?2.月经的产生机理是什么?提问 1.什么叫月经?2.试分别叙述月经与天癸、月经与脏腑、月经与血气、月经与经络的关系。
第三节妊娠与产育教学目的了解受孕、妊娠、产后及哺乳期的生理特点。
教学重点 1.妊娠的机理。
2.妊娠的生理现象。
3.预产期的计算方法。
4.临产时的特征。
5.产后机体的变化。
6.乳汁产生的机理。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2.结合临床见习。
教具板书或多媒体。
讲授 1学时。
教学内容 1.妊娠的机理:肾气盛,天癸成熟,任通冲盛,月事以时下,两精结合而受孕。
2.妊娠的生理现象: 停经、早孕反应、乳头乳晕着色、六脉平和滑利,按之不绝,迟脉尤甚,尚须结合妊娠试验、B超、妇科检查等协助诊断。
3.预产期的计算方法:月份加9或减3,日期加7,农历加14。
4.临产时的特征。
5.产后机体的变化。
6.乳汁产生的机理。
教学难点 1.妊娠的机理。
妊娠的生理现象。
乳汁产生的机理。
掌握要点 1.妊娠的机理。
妊娠的生理现象。
乳汁产生的机理。
小结 1.妊娠的机理。
2.妊娠的生理现象。
3.预产期的计算方法。
4.临产时的特征。
5.产后机体的变化。
6.乳汁产生的机理。
布置作业 1.妊娠的机理是什么?2.乳汁产生的机理是什么?提问 1.试述妊娠的机理。
2.试述乳汁产生的机理。
第三章女性的病理特点第一节病因教学目的熟悉导致妇科疾病发生的主要病因及其致病特点。
教学重点 1.外感因素:寒、湿、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2.情志因素:怒、思、恐的致病特点。
3.生活因素:房劳多产、饮食失节、劳逸过度、跌仆损伤。
4.体质因素:不同的体质决定着疾病的种类、性质、转归,并与预后有密切相关。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2.结合临床见习。
教具板书讲授 2学时。
教学内容 1.外感因素:寒、湿、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2.情志因素:怒、思、恐的致病特点。
3.生活因素:房劳多产、饮食失节、劳逸过度、跌仆损伤。
4.体质因素:不同的体质决定着疾病的种类、性质、转归,并与预后有密切相关。
教学难点 1.外感因素:寒、湿、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2.情志因素:怒、思、恐的致病特点。
掌握要点 1.外感因素:寒、湿、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2.情志因素:怒、思、恐的致病特点。
小结 1.外感因素:寒、湿、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2.情志因素:怒、思、恐的致病特点。
布置作业 1.寒、湿、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有哪些?2.怒、思、恐的致病特点有哪些?提问 1.导致妇科疾病发生的主要病因有哪些?2.试述寒、湿、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3.请简述怒、思、恐的致病特点?第二节病机教学目的掌握妇科疾病发生的主要病机。
教学重点 1.脏腑功能失常。
2.气血失调。
3.直接损伤冲任与胞宫。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教具板书或多媒体。
讲授 2学时。
教学内容 1.脏腑功能失常2.气血失调。
3.直接损伤冲任与胞宫。
教学难点区别气病与血病的不同机理。
掌握要点 1.脏腑功能失常。
2.气血失调。
3.直接损伤冲任与胞宫。
小结 1.脏腑功能失常。
2.气血失调。
3.直接损伤冲任与胞宫。
布置作业 1.区别气病与血病的不同机理。
2.脏腑功能失常所引起的妇科疾病的病理特点有哪些? 提问 1.怎样区别气病与血病的不同机理?2.请阐述脏腑功能失常所引起的妇科疾病的病理特点?第四章妇科疾病的诊断要点第一节四诊要点教学目的 1.掌握四诊在妇科临床上的应用。
2.熟悉经、带、胎、产各种病症变化的临床意义。
教学重点 1.问诊:包括问年龄、主诉、现病史、月经史、带下、胎产史、既往史、家族史、个人生活史等。
2.望诊:包括望月经、望带下、望恶露、望前后二阴等。
3.闻诊:包括听声音、嗅气味等。
4.切诊:包括切脉(常脉与病脉)和触诊(触按胸腹有无包块及包块的性质)。
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
教具板书或多媒体。
讲授 2学时。
教学内容 1.问诊:包括问年龄、主诉、现病史、月经史、带下、胎产史、既往史、家族史、个人生活史等。
2.望诊:包括望月经、望带下、望恶露、望前后二阴等。
3.闻诊:包括听声音、嗅气味等。
4.切诊:包括切脉(常脉与病脉)和触诊(触按胸腹有无包块及包块的性质)。
教学难点 1.望诊:包括望月经、望带下、望恶露、望前后二阴等。
2.闻诊:包括听声音、嗅气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