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重点

合集下载

中医妇科学_终极重点

中医妇科学_终极重点

中医妇科学绪论Ⅰ、中医妇科学的定义、范围与特点妇科学的研究的范围妇女的月经、带下、妊娠、产褥、哺乳的特殊生理。

经、带、胎、产、杂病的防治。

Ⅱ、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妇科医生和医学新专著,是中医妇科学的奠基时期。

《内经》: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

《素问·腹中论》:历史上第一首妇科方剂:四乌贼骨一藘茹丸。

4乌贼骨1茜草《金匮要略》最早设妇产科专篇的医著,开创妇科辨证论治和外治法治疗妇科病的先河。

妇人三篇被称为妇产科学之源头晋王叔和《脉经》首先提出“月经”女性生殖器官解剖Ⅰ、内生殖器官阴道:位于子宫与阴户之间胞宫(子宫、输卵管、卵巢):子宫位于带脉以下,小腹正中,膀胱之后,直肠之前Ⅱ、外生殖器官毛际(阴阜)阴户(四边)玉门(廷孔,阴道口)女性生殖生殖Ⅱ、女性生理特点月经: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月经初潮:第一次月经来潮称为月经初潮月经的量、色、质:经色暗红,经质不稀不稠,不凝固,无血块,无特殊臭气。

绝经:最后一次行经后,停闭一年以上,称为绝经。

两个月来潮一次为并月;三月一潮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行者为避年;终生不潮而却能受孕者为暗经;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为激经、盛胎、垢胎。

天癸: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

经间期:周期的第14~15天,也称氤氲之时,或称的候、真机,即西医的排卵期月经产生的机理:①脏腑与月经:以肾为主导,与肝脾心肺也有一定关系。

肾藏精,主生殖,依赖于肾气的贮藏作用和施泻作用②天癸与月经:天癸主宰月经的潮与止,肾为天癸之源,肾气盛,天癸至,则月事以时下,肾气衰,天癸竭,则月经断绝③肾为冲任之本,冲为血海,任脉与阴脉之海④气血与月经:妇人以血为本,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肾为气血之根⑤经络与月经⑥子宫与月经:子宫为血海,子宫主行月经,肾与胞宫相系,肾司开阖,亦主子宫的藏泻有常。

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

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

要求熟记方剂:
1、两地汤方用干地,胶芍玄参地骨皮;月经先期因虚热,清经凉血复滋阴。

完带汤方重健脾,双术参淮草陈皮;柴芍车前黑荆芥,脾虚湿困带下宜。

2、解毒活血汤《医林改错》
解读活血连翘甘,升散退热柴胡根;红花归地桃仁芍,枳壳散结邪瘀分。

3、苍术导痰丸:苍术导痰丸茯苓,陈夏甘枳药南星;生姜苍术和香附,痰湿经少或闭经。

4、膈下逐淤行气滞,台乌香附延胡枳;甘草丹皮芎归芍,逐瘀桃红配灵脂。

10、少腹逐瘀小茴香,芎归桂花与干姜;延胡灵脂蒲黄没,祛寒化瘀效力强。

中医妇科学重点

中医妇科学重点

一,月经疾病1.月经提前气虚症(1)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起舒陈,生柴参曹党贵身;养阳擅长提拉和下沉,因气虚引起的发烧也值得一浇。

(2)肾气虚证:盖茵汤精制月经酥,三补人参,远志。

烤do丝和五味子,补肾,先固定潮红,调节月经。

血热综合征(1)养生血热证:清精散水火台清精粉,地骨白烧Fu陵丹;可以预先使用熟地黄,青蒿和黄柏。

(2)阴虚血热证:两地汤(两地胶少麦玄参)火和水缺乏两种汤,牡丹和人参是生地黄。

地骨阿胶麦冬肉事先没有什么效果。

(3)肝郁血热证:丹脂逍遥散属于灵少,柴胡,甘草。

加入少许薄荷姜,丹芝具有缓解抑郁的良好效果。

2.月经推迟(1)肾虚综合征:当归地黄汤杜仲,由杜仲引入。

加入牛膝和甘草以滋补肾脏,滋养血液,通畅通道。

(2)血虚证:大补元汤大步元用山药水煮,准备山楂和枸杞的根茎。

当归,杜仲。

人参草滋补肝肾,滋养血气。

(3)血冷综合症虚寒证:温经汤《金匮要略》采用冬愈少皮pi归桂胸。

神草阿胶调节气血,温宫,祛瘀。

感冒综合症:温经汤“妇女大凉凉”妇女凉方温经汤,川xi牛膝根人参;桂梢黄姜黄皮毛可以有效地加热通道并延缓运动。

气滞证:吴耀堂在五姚塘发现了五种药物,当归,香附子和奥克兰草。

3.月经不规律3.1肝郁综合征:逍遥散3.2肾虚综合征:谷阴汤3.3肝郁肾虚:定精汤定精汤加归dis烧,土司Por,山药。

柴胡芥末耳可舒缓肝气,且月经不规律。

4.月经4.1气虚证:以元健为例在景月书中,给出了袁健,加上了神起草;上升的太阳捕获并吸收了气血和血液,而血液崩溃并失去了收敛。

4.2血热证候:宝银汤加山茱San,茜草和马齿Port。

宝银汤有柏木和牡丹丹参两处。

它具有清除月经过多和烦躁不安的热量并冷却血液的作用。

4.3血瘀证:丢笑粉加益母草,三七和芥末蒲黄五灵通失灵,活血化瘀,止痛。

5.月经减少5.1肾虚综合征:归肾丸净月树的桂神丸中含有杜仲。

补骨脂和当归三种补品,调节月经,有益肾脏。

5.2血虚证:滋血汤滋血汤含有人参,黄芪,po和山药四种成分。

中医妇科学重点复习笔记

中医妇科学重点复习笔记

诸论1、春秋战国时代,扁鹊专门从事妇产科的医疗工作,称为“带下医”2、汉代“女医”(或“乳医”),师古称之为“视产乳之疾者”3、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胎产书》4、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中的妇人3篇,提出阴道冲洗和纳药的外治法5、唐代妇产科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出现了我国现存理论较完备的产科专著,即昝殷的《产宝》6、宋代发展为独立专科,九科之中有产科7、清代傅山著《傅青主女科》,吴谦《医宗金鉴》内有“妇科心法要诀”女性的生理特点 一、 阴户,又名“四边”——女性阴蒂、大小阴唇、阴唇系带及阴道前庭的部位。

玉门,又名“龙门”“胞门”——外生殖器的阴道口及处女摸的部位。

生育胎儿 、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关口也是“合阴阳”的入口 防止外邪入侵的关口(第一道门户) 阴道,又名子肠。

是娩出胎儿、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通道,是合阴阳、禁闭子精、防御外邪的处所子门,又名子户。

——子宫颈口部位。

主持排出月经、分泌带液、娩出胎儿的关口胞宫,又称女子胞、子处、子宫、子脏、血室、胞室等,是女性的重要内生殖脏 器。

记载最早见于《内径》 排出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功能二、月经,称它为“月事”“月信”“月水”初潮:14岁左右,早至11周岁,迟至18周岁健康女子一般到49岁左右月经闭止,称为“绝经”“断经”,女子46~52岁绝经 一般为28日左右,但在21-35日也属正常,正常者为3-7日,多 数为4-5日,一般行经总量50-80ml经色:正常多为暗红色, 较淡 加深 淡红 经质:正常是不稀不稠,不凝结,无血块,无特殊气味。

(有部分女性经前和经期有轻微的腰酸、小腹发胀、情绪变化)“并月”2个月一至“居经”“季经”3个月一至“避年”一年一行“暗经”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月经周期 机制:“肾气—天癸—冲任—胞宫”“激经”“盛胎”“垢胎”受孕之初,按月行经而无损于胎儿的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的多少:督脉的调节、带脉的束约月经的产生:“血海满盈、满而自溢”三、1、量:生理性带下量不多,润滑如膏,不致外渗带下2、色:无色透明的,有的略带白色3、质地:黏而不稠,滑润如膏,无异臭气味4、功能:肾精下润之液,具有濡润、补益的作用,充养和濡润前阴空四、产育(一)分娩:怀孕末期,即孕280日左右,胎儿及胎衣自母体产出1、计算方法按末次月经第一日算起,月份数加9(或减3),日数加7,月数算同上,日数加14(围产期:孕期28周到生后1周)2、分娩先兆胎位下降,小腹坠胀,有便意感,或“见红”等,“试胎”妊娠八九个月时,或腹中痛,痛定仍然如常者。

中医妇科学重点

中医妇科学重点

中医妇科是一门临床学科,它利用中医理论来了解女性的解剖,生理,病因和发病机理,研究妇科疾病的治疗规律,以及预防和治疗女性的特定疾病。

十个历史时期:1.夏商周时期-胚胎期-甲骨铭文;历史记录中的剖腹产;周易妊娠;原始的优生观点—列女传的胎教(最早),曲礼的男女同姓,其生不藩。

2.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妇科的基础时期,妇科医生带头发展妇科;胎儿分娩记录最早的胚胎发育;内部经典:基本理论,临床疾病和综合症,最早描述女性独特的生殖器官,记录了第一个妇科处方(四个鱿鱼骨和鲁如丸)。

3.秦、汉时期,最早的妇产科病历(秦),痛经理论和崇仁度代(Chong Ren Du DAI);草药经典中指定了88种妇产科疾病,紫色石英带中首次出现“子宫”的名称。

中京黄金医院是第一个设立妇科专科的部门,奠定了妇科治疗学的基础,华佗进行了针灸和药物流产,并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女医生”:易真,春玉妍(汉)4.在三个王国,两个金朝和南北朝时期,豆类和胚胎学的发展-豆类科学和胚胎学的发展-“月经”和特殊月经的名称首先出现在“经脉”中晋代,它记录了妊娠脉搏和产妇脉搏;怀孕各个时期的保健要点-北齐徐之才按月开养胎法;晚婚和良好的教育-楚国遗忘的南齐5.隋唐五代时期-专业化倾向-隋朝的疾病起源学说是病理学的伟大著作,标志着中医妇科的初步形成。

唐井小蟾堡是现存最完整的妇产科。

唐的紧急处方包括女性处方作为第一卷,这是崇尚起源的意思。

6.宋代妇产科分为独立的部门,妇产科发展迅速。

陈子明的《妇女完全处方》:历史上第一本关于妇产科相结合的专着,内容全面,系统。

这是妇产科史上的划时代的作品。

它总结了南宋以前的40多种医学书籍,并附有家庭传世处方和亲身经历。

这表明中医妇科已经形成。

关于产科的专着很多,记录了异常胎儿位置的助产方法。

7.辽,夏,金元朝-兴起了各种各样的思想流派-金元朝的四位大师;8,明代肾脏治生殖理论的不断深化-妇科的学术发展,专着有:薛Ji对妇女科的总结和对妇女处方的校对和注解;万全对广西的总结;王肯堂的证候和治疗标准-妇科;张洁斌的《经月全书》-妇女规则-最全面的理论和最完整的妇科疾病。

中医妇科重点

中医妇科重点

第一章绪言1、夏春秋战国:《黄帝内经》最早描述女子胞和子门、胞脉、胞络。

治疗血枯经闭的第一药方:四乌贼骨芦茹丸2、秦汉:“女医”最早产科专著《胎产书》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3、魏晋南北朝及隋代:晋·王叔和《脉经》提出“居经”“避年”“激经”;产时“离经脉”4、宋代:妇产科发展为独立专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

5、明清民国:明末清初,傅山《傅青主女科》第二章&第三章女性的生殖脏器及生理特点1、子宫,女子胞《内经》《素问.五藏别论》、胞宫《女科百问》子脏、子宫《神农本草经》子处《灵枢.五色》血室《金匮要略方论》2、冲任督脉与胞宫:冲、任、督三脉下起胞宫,上与带脉交会。

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精血充盛使行经、胎孕任脉:“阴脉之海”:气通使胞宫行经、带下、胎孕督脉:与任脉同主女子孕育带脉:约束冲、任、督脉维持胞宫生理作用3、天葵:男女皆有,源于先天,藏之于肾,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

人体发育到一定时期,肾气旺盛,肾中真阴不断得到充实,天葵逐渐成熟。

可认为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

4、“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人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5、月经周期一般28~30天;经期,正常为3~7天。

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胎儿者称为“激经”“盛胎”“垢胎”。

6、月经产生机制:1)月经产生的主要环节是:肾气—天癸—任通冲盛—血溢胞宫,月经来潮。

2)女性14岁左右,随着肾中精气的充盛,天癸逐渐成熟,并通过天癸的作用,促成月经的来潮,肾气盛在月经产生的机理中起主导作用。

3)天癸是促使月经产生的重要物质,对冲任发挥重要生理作用。

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

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

1、周朝《列女传》首见“胎教”的记载。

2、内经记载了第一个治疗血枯经闭、调经种子药方—四乌贼骨—虑茹丸。

3、五不女:螺、纹、鼓、角、脉。

是对妇女生理缺陷的论述。

4、亟斋居士著达生篇,论述了临产六字真言:睡、忍痛、慢临盆。

5、阴道:又称产道,意指胎儿分娩时所经之道路。

6、阴道的功能:阴道是防御外邪入侵的关口,是排出月经、分泌带下的通道、是阴阳交合的器官,又是娩出婴儿,排出恶露的通道,阴道可反映妇女脏腑、精气津液的盛衰。

7、胞宫:是女性特有的内生殖器官的概称,胞宫的功能涵盖内生殖器官的功能。

8、子宫:是女性特有的生殖器官,位于带脉以下,小腹正中,前邻膀胱,后有直肠,下口连接阴道。

9、青春期:从月经初潮至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的时期称青春期。

10、绝经:妇女一生中最后一次行经后,停闭1年以上,称为绝经。

年龄一般为45~55岁。

11、特殊月经: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为激经,又叫盛胎或垢胎。

12、月经的产生机制: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的月经机制。

1、肾气盛是起主导作用和决定性作用的2、天癸至天癸是促成月经产生的重要物质3、任通冲盛任脉通,太冲脉盛,是月经产生机制的又一重要环节,也是中心环节4、血溢胞宫,月经来潮5、月经产生机制有关的因素:督脉调节,带脉约束;气血是化生月经的物质基础;脏腑为气血之源。

13、天癸:男女皆有,是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

天癸来源于先天,为先天之阴精,藏之于肾,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而逐渐趋于成熟泌至,此后又随肾气的虚衰而竭止。

天癸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对冲任、胞宫的作用方面。

“天癸至”则“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天癸竭,则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说明天癸是促成月经产生和孕育胎儿的重要物质,即在天癸“至”与“竭”的生命过程中,天癸始终存在,并对冲任、胞宫起作用。

中医妇科学重点

中医妇科学重点

中医妇科学重点月经病一、月经先期1.气虚证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固冲调经-补中益气汤2)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调经-固阴煎2.血热型1)阴虚血热型:养阴清热、凉血调经-两地汤2)阳盛血热型:清热降火、凉血调经-清经散3)肝郁化热证:清肝解郁、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二、月经后期1)肾虚型: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大补元煎2)血虚型:补血养营、益气调经-人参养荣汤3)虚寒型:温经扶阳、养血调经-大营煎4)实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5)气滞型:理气行滞、活血调经-乌药汤6)痰湿型:燥湿化痰、活血调经-芎归二陈汤三、月经先后无定期1)肾虚型: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固阴煎2)脾虚型:补脾益气、养血调经-归脾汤3)肝郁型:疏肝解郁、和血调经-逍遥散4、月颠末多1)气虚型:补气升提、固冲止血-安冲汤2)血热型: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3)血瘀型:活血化瘀、固冲止血-桃红四物汤5、月颠末少1)肾虚型: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2)贫血型:补血益气调经-滋血汤3)血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4)血瘀型:活血化瘀、理气调经-通瘀煎六、经期延长1)气虚型:补气升提、固冲调经-举元煎2)虚热型:养阴清热、凉血调经-清血养阴汤3)血瘀型:活血祛瘀、固冲调经-棕蒲散七、经间期出血1)肾阴虚型:滋肾益阴、固冲止血-一阴煎2)脾性虚型:健脾益气、固冲摄血-归脾汤3)湿热型:清热除湿、凉血止血-清肝止淋汤4)血瘀型:活血化瘀、理血归经-逐瘀止血汤8、痛经1)肾气吃亏型:补肾填精、养血止痛-调肝汤2)气贫血弱型:补气养血、和中断痛-黄芪建中汤3)气滞血瘀型:行气活血、祛瘀止痛-膈下逐瘀汤4)寒凝血瘀型: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温经汤5)湿热蕴结型: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九、闭经1)肝肾不足:补肾养肝调经-归肾丸2)气血不足:补气养血调经-人参养荣汤3)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一阴煎4)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调经-血府逐瘀汤5)痰湿阻滞:豁痰除湿、调气活血通经-苍附导痰丸合佛手散10、崩漏1)虚热证:滋阴清热、止血调经-保阴煎2)实热证:清热凉血、止血调经-清热固经汤3)肾阳虚证:温肾固冲、止血调经-右归丸4)肾阴虚证:滋水益肾、止血调经-左归丸合二至丸5)脾虚:补气摄血、养血调经-固本止崩汤6)血瘀:活血化瘀、止血调经-四物汤合失笑散十一、经行泄泻1)脾虚:健脾益气、化湿调经-参苓白术散2)肾虚:温肾扶阳、暖土固肠-健固汤合四神丸十二、经行吐衄1)肝经郁火: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汤2)肺肾阴虚: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汤十三、绝经前后诸症1)肾阴虚:滋肾益阴、育阴潜阳-六味地黄丸2)肾阳虚:温肾壮阳、填精养血-右归丸带下病1)脾虚: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2)肾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3)湿热下注:清利湿热-止带方4)湿毒蕴结:清热解毒除湿-五味消毒饮5)阴虚夹湿:滋阴益肾、清热祛湿-知柏地黄丸妊娠病1、怀胎恶阻1)胃虚: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2)肝热:清肝和胃、降逆止呕-加味温胆汤3)痰湿:化痰除湿、降逆止呕-青竹茹汤二、胎漏1)肾虚:补肾固冲、止血安胎-寿胎丸2)气虚:益气养血、固冲止血-固下益气汤3)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加味阿胶汤三、胎动不安1)肾虚:补肾益气、固冲安胎-寿胎丸2)气虚:益气、固冲、安胎-举元煎3)血虚:补血、固冲、安胎-苎根汤4)血热:清热凉血、固冲安胎-保阴煎5)外伤:益气养血、固肾安胎-加味圣愈汤6)徵瘕伤胎:祛瘀消徵、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四、滑胎1)肾气亏损:补肾固冲安胎-补肾固冲丸2)气血两虚:益气养血安胎-泰山盘石散5、子肿1)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2)肾虚:化气行水-真武汤3)气滞: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六、XXX1)阴虚津亏:滋阴润燥通淋-知柏地黄汤2)心火偏亢:清心泻火、润燥通淋-导赤清心汤3)下焦湿热:清热利湿、润燥通淋-加味五淋散七、难产1)气贫血弱:大补气血-XXX难产方2)气滞血瘀:活血理气、化瘀催产-催生饮产后病1、产后血晕1)血虚气脱:益气固脱-清魂散、独参汤2)血瘀气逆:活血逐瘀-夺命散二、产后腹痛1)贫血:补血益气-肠宁汤2)血瘀: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汤三、恶露不绝1)气虚:益气摄血-补中益气汤2)血热: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保阴煎3)血瘀:活血化瘀、理血归经-生化汤四、产后发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是2007年8月1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敏如。

研究范围: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施治等。

中医妇科学就是要运用这些基本理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系统地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特有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中医妇科学传统的研究范围,包括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子嗣、临产、产后、;乳疾,症瘕、前阴诸疾及杂病等项。

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规律,男女基本相同。

但妇女在脏器方面有胞宫,在生理上有月经、胎孕、产育和哺乳等特有的功能,必然在病理上就会发生经、带、胎、产、杂等特有的疾病。

如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妇人方》说:“妇人之别有方者,以其胎妊、生产、崩伤之异故也,所以妇人别立方也。

”由此说明,妇女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有其特殊的方面,必须进行专门的研究和讨论。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说:“男妇两科同一治,所异调经崩带症,嗣育胎前并产后,前阴乳疾不相同。

”这是对中医妇科疾病范围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病理研究:
中医妇科学对妇科疾病的病理机转研究可以概括三个大方面:脏腑功能失常影响冲任为病;气血失调影响冲任为病;直接损伤胞宫影响冲任为病。

妇科病机与内科、外科等其他各科病机的不同点,就在于妇科病机必须是损伤冲任(督带)的。

在生理上胞宫是通过冲任(督带)和整个经脉联系在一起的,在病理上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等只有损伤了冲任(督带)的功能时,才能导致胞宫发生经、带、胎、产、杂诸病。

历代医家多是以此立论的。

《诸病源候论》论妇人病,凡月水不调候五论、带下候九论、漏下候七论、崩中候五论,全部以损伤冲任立论;《校注妇人良方》称:“妇人病有三十六种,皆由冲任劳损而致,盖冲任之脉为十二经之会海。

”《医学源流论》说:“凡治妇人,必先明冲任之脉冲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脉之海,此皆血之所从生,而胎之所由系,明于冲任之故,则本源洞悉,而候所生之病,则千条万绪,以可知其所从起。

”李时珍更明确地说:“医不知此,罔控病机。

”说明必须突出“冲任损伤”在妇科病机中的核心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