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的定义和发展史
中医妇科____讲稿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医妇科学的定义、范围与特点:定义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基础理论与方法,认识和研究妇女的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诊治规律,以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它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主干课程之一。
范围女性生殖器官解剖、生理、病因病机特点,妇科病的诊断辨证、治法、预防;常见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妇科杂病的诊断、辨证论治与预防;西医妇产科基础理论,现代检查和诊断方法、产科生理;计划生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中医妇科学的学术特点生殖健康为中心中医妇科学具有特色和优势:理论特色:重视肾、肝、脾、天癸、气血、冲任、胞宫。
病种特有:经、带、胎、产、乳,尤其在调经、助孕、安胎方面有优势和特色。
关注母亲健康。
张景岳称“基址”,“求子者必先求母”,保障母子健康。
“母子医学”第二节中医妇科学的发展史10 个历史时期夏、商、周时期——萌芽阶段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妇科学奠基时期秦、汉时期—已具中医妇科学雏形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脉学与胚胎学发展隋唐五代时期——趋向专科化两宋时期—独立分科,产科迅速发展辽夏金元时期——各家学说蜂起明代——肾主生殖理论深化清代、民国时期现代一、夏、商、周时期——萌芽阶段甲骨文中所载21种病中有“疾育”(妇产科病)“坼剖而产”(剖腹产)——《史记》最早记载不孕不育症,“妇孕不育”,“妇三岁不孕” ——《周易》“种子”和避孕的药物——《诗经》、《山海经》原始的优生观点——《列女传》最早记载“胎教”《曲礼》“男女同姓,其生不藩”二、春秋战国时期——奠基时期出现了妇科医生“带下医”《胎产书》最早记载胚胎发育,也是最早以胎产命名的产科专著《黄帝内经》:基础理论(生殖器官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诊法、治则);临床病证(经闭、崩、带下、子瘖、死胎、胎病、产后大出血、产后发热、癥瘕、不孕);记载首张妇科药方(四乌贼骨一芦茹丸——通涩兼用、补肾活血、通补奇经,也是妇科病食疗第一方。
中医妇科学总结

养血益气
八珍汤酌加枸杞何首乌
肝火
养阴清热,柔肝熄风
杞菊地黄丸酌加苦丁茶夏枯草白蒺藜
血瘀
调气活血,化瘀通络
通窍活血汤
5经行发热
肝郁化火
疏肝解郁、凉血清热
丹栀逍遥散加黄芩 钩藤
肝肾阴虚
滋阴清热、凉血调经
二地汤加白薇
气血虚弱
瘀热壅阻
益气固表、甘温除热
养血活血、化瘀清热
补中益气汤
血府逐瘀汤去川芎加丹皮
6经行身痛
复旧:即固本善后,血止后当以调理月经周期为治本之法。
治崩漏三法又不可截然分割,塞流需澄源,澄源当以固本。治崩宜长提固涩,不宜辛温行血;宜养血理气,不可偏于固涩。青春期患者重在补益肾气,固涩冲任;育龄期患者重在疏肝养肝,调理冲任,绝经先后期患者重在滋肾健脾,调摄冲任。
十、痛经(月经病第三重点)
1、 凡在经期或者行经先后,浮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者痛引腰骶、上腹、阴部,甚则剧痛昏厥,称为通经。原发性通经:繁殖道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
2、病因病机: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导致月经非时妄行
3、诊断要点: 月经的周期, 经期及经量发生严重紊乱。 月经周期紊乱, 常可在停经数周或者数月后发生出血, 量多如注, 暴下不止;或者淋漓不断,甚至屡月不净,出血量多,迁延日久者可见贫血症状。
4、 崩漏需做的检查:妇检;繁殖内分泌;B超;诊刮
5、 崩漏与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的鉴别:
七、经间期出血
1、在月经间期,浮现周期性阴道少量出血者,称为经间期出血。
2、病机:肾阴虚;湿热;血瘀
3、治则治法:滋肾养血为主。
八、闭经(月经病第一重点!)
1、定义:原发性闭经:女子年龄超过16岁而无月经来潮者。
中医妇科学重点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认识女性的解剖、生理与病因病机特点,研究妇科疾病疹疗规律,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十个历史时期:1. 夏、商、周时期—萌芽阶段-甲骨文疾育;史记剖腹产;周易孕育;原始的优生观点—列女传的胎教(最早),曲礼的男女同姓,其生不藩。
2. 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妇科学奠基时期-出现了妇科医生-带下医;胎产书最早记载胚胎发育;内经:基础理论,临床病证,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记载首张妇科药方(四乌贼骨一芦茹丸)。
3. 秦、汉时期—已具中医妇科学雏形-最早的妇产科病案(秦);难经创命门学说及冲任督带理论;本草经所收药物中指明治疗妇产科病有88种并在紫石英条首见“子宫”之名;仲景金匮要略最早设妇科专篇,奠定妇科治疗学基础,有经带胎产杂病分类与辨证论治,并开创了外治法治疗妇科病的先河;华佗实施针刺与药物堕胎;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女医”:义姁,淳于衍(汉)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脉学与胚胎学发展-晋《脉经》首见“月经”之名和特殊月经,记载妊娠脉、临产脉;妊娠各期保健要点-北齐徐之才《逐月养胎方》;晚婚优育-南齐《褚氏遗书》5. 隋唐五代时期—趋向专科化-隋诸病源候论为病理学巨著,标志中医妇科学的初步形成;唐经效产宝是现存产科最完备者;唐备急千金要方列妇人方为卷首,为崇本之义。
6. 两宋时期—独立分科,产科迅速发展-世界上最早的独立分科:设置产科和产科教授;7. 辽夏金元时期—各家学说蜂起-金元四大家;8. 明代—肾主生殖理论深化-妇科学术发展,专著较多:薛己《女科撮要》、《校注妇人良方》;万全《广嗣纪要》;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理论最全面,妇科病完备。
对命门学说的发挥:赵献可《医贯》描述命门“水火”;张介宾《类经》。
李时珍对月经和奇经的认识、9. 清代、民国时期—中西汇通-清代:妇产科专著:傅山《傅青主女科》影响最大;萧赓六《女科经纶》;亟斋居士《达生篇》;沈尧封《沈氏女科辑要》;教科书-吴谦《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
中医妇科的发展历程

中医妇科的发展历程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妇科学是利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妇女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相应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中医妇科学是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中逐渐建立和充实起来。
(一)夏商周时期——萌芽阶段《周易》中有“妇孕不育”“妇三岁不孕”的记载,说明当时对流产和不孕已经产生了重视。
《列女传》说:“太任,王季娶以为妃……及其有身,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子,而生文王。
”提出了胎教理论的雏形。
夏、商、周时代,中医妇产科学已有了萌芽。
(二)春秋战国时期——奠基时期,确立中医学理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有“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这说明在战国时期,中医学对妇科就已经有了比较专业的研究。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明确提出近亲结婚有害于后代的繁殖,提及有关优生学的相关理论。
这个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巨著,确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同时提出了妇女的解剖、月经生理、妊娠诊断等基本理论,还初步论述了一些妇女疾病的病理,如血崩、月事不来、带下、不孕、肠覃、石瘕等。
《内经》还记载了第一个治疗血枯经闭、调经种子药方四乌贼骨一芦茹丸。
(三)秦汉时期——中医妇科学雏形马王堆出土的《胎产书》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以胎产命名的产科专著。
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妇人三篇》是我国最早妇科专著.其内容包括了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妇科杂病等诸多病症,.其理、法、方、药悉备,内治外治俱全,设方30余首,丸、散、膏、丹俱在。
为临床妇产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发展王叔和著成的《脉经》使诊脉的理论与方法系统化、规范化了,其中在妇产科方面,提出了“居经”、“避年”之说,指出“尺中不绝,胎脉方真”及脉辨男女,描写了产时“离经脉”。
南齐褚澄著《褚氏遗书》,提倡晚婚节育,“阴阳之气完实而交合,则交而孕,孕而育,育而为子,坚壮强寿。
中医妇科学课件-妇科学·绪论及发展史PPT课件

02
中医妇科学发展史
中医妇科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起源
中医妇科学源于古代医家对妇女疾病的观察和治疗经验,最早可 追溯至《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
早期发展
随着医学的进步,中医妇科学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 治疗方法,如《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等著作对妇科疾病 的病因、病理、证候进行了阐述。
中医妇科学的独立成科与发展
100%
子肿
妊娠期间出现肢体肿胀。治疗原 则以健脾利水、养血安胎为主。
80%
子痫
妊娠期间出现抽搐、昏迷等症状 。治疗原则以平肝熄风、豁痰开 窍为主。
产后病的治疗原则
02
01
03
产后腹痛
产后出现下腹疼痛。治疗原则以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为主。
产后发热
产后出现发热症状。治疗原则以清热解毒、养血活血 为主。
中医妇科学的重要性
• 总结词:中医妇科学在维护女性健康、促进生育健康、防治妇科疾病等方面具 有重要意义。
• 详细描述:中医妇科学在维护女性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女性的生理特点 与男性不同,她们在经期、孕期、产期等阶段需要特殊的照顾和调理。中医妇 科学针对女性的生理特点和常见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调理和治疗方法,帮助女 性保持健康状态。此外,中医妇科学在促进生育健康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通 过正确的调理和治疗,中医妇科学可以帮助女性顺利度过孕期和产期,保障母 婴健康。同时,中医妇科学在防治妇科疾病方面也具有显著疗效。许多妇科疾 病在西医治疗时需要手术或使用激素类药物,而中医妇科学则通过内服中药、 针灸、推拿等非侵入性手段进行治疗,对于一些常见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盆 腔炎、子宫肌瘤等有较好的疗效。
预防保健
中医妇科强调预防为主,通过饮食 调理、运动锻炼、情志调护等手段, 提高女性健康水平。
中医妇科学--妇科学·绪论及发展史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脉学与胚胎学
• 晋《脉经》首见“月经”之名和特殊月经(居经、 避年、激经),记载妊娠脉、临产脉
• 妊娠各期保健要点 北齐徐之才《逐月养胎方》 • 晚婚优育 南齐《褚氏遗书》 :“合男子必当其
年……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皆欲阴 阳气完实而交合,则交而孕,孕则育,育而为子, 坚壮强寿。”
发展简史
定义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基础理论与方法,认 识和研究妇女的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诊治 规律,以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它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中 医药院校的主干课程之一。
09个历史时期
• 夏、商、周时期——萌芽阶段 • 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妇科学奠基时期 • 秦、汉时期—已具中医妇科学雏形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脉学与胚胎学发展 • 隋唐五代时期——趋向专科化 • 两宋时期—独立分科,产科迅速发展 • 辽夏金元时期——各家学说蜂起 • 明代——肾主生殖理论深化 • 清代、民国时期
世界上最早的独立分科:设置产科和产科 教授;
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第一部内容全 面的妇产科专著,总结了南宋以前40多种 医籍,附以家传验方和自己经验而成。
标志着中医妇科学已经形成
产科专著众多,记载对异常胎位的助 产方法。
七、辽夏金元时期——各家学说蜂起
金元四大家对妇产科的观点: 刘完素——泻火通经,尤提出根据妇女不同生理阶
李时珍对月经和奇经的认识
九、清代、民国时期
妇产科专著: 傅山《傅青主女科》影响最大 萧赓六《女科经纶》 亟斋居士《达生篇》“睡 忍痛 慢临盆” 沈尧封《沈氏女科辑要》 教科书:吴谦《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
一、夏、商、周时期——萌芽阶段
• 甲骨文中有“疾育”(妇产科病) • “坼剖而产”(剖腹产)——《史记》 • “妇孕不育”,“妇三岁不孕” —— 《周易》 • “种子”和避孕的药物——《诗经》、《山海经》 • 原始的优生观点——《列女传》的“胎教”
中医妇科整理

第一单元绪论中医妇科学定义:运用中医学基础理论与方法,认识和研究妇女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诊治规律,以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主要著作及其对中医妇科学发展的重要影响:内经——奠定了妇科学的理论和临床基础。
金贵要略——最早设妇产科专篇的医著。
诸病源候论——综合性中医病因病理学巨著。
经效产宝——现存理论和方药较完备的产科专著。
妇人大全良方——妇产科史上划时代巨著。
女科证治准绳万氏妇人科景岳全书妇人规女科撮要傅青主女科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最早政府组织编写的妇产科教科书达生篇——临产六字真言医学衷中参西录沈氏女科辑要笺正第二单元女性生殖器官第三单元女性生殖生理一、女性一生各期的生理特点:胎儿期、新生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性成熟期(生育期)、围绝经期、老年期。
二、月经生理:初潮13-14岁,周期21-35天,经期3-7天,经量30-50ml,经色暗红,不稀不稠无血块,无异味。
绝经:最后一次行经后停闭1年以上,45-55岁。
并月: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个月来潮一次。
居经(季经):三个月一潮。
避年:一年一行者。
暗经:终生不潮而能受孕。
激经(盛胎、垢胎):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
月经产生的机理:脏腑、天癸、气血、经络。
月经周期节律:行经期:周期第1-4天,经后期:周期第5-13天,经间期:周期第14-15天,经前期:周期第15-28天。
月经周期的调节:天人相应说肾阴阳转化说肾-天癸-冲任-胞宫轴说脑-肾-天癸-冲任-胞宫轴说心-肾-子宫轴的主调作用说三、带下生理四、妊娠生理:妊娠全程40周,即280天,预产期计算:月数加9/减3,日加7/农历14。
妊娠滑脉—中医候胎重要依据之一—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双胎(骈胎):一孕二胎。
品胎:一孕三胎。
五、临产与产后:临产:孕妇临产或半月数日前,胎腹必下垂,小便多频数。
试胎:妊娠到8-9月时,偶见腹中疼痛,惟不久可自行缓解。
中医妇科学

并详细描述了月经脉、胎孕脉、及
产时的“离经脉”。
南齐褚澄《褚氏遗书》提出节育及晚婚。
北齐徐之才《逐月养胎法》对孕期各月的 饮食居处、精神心理等提出了很有
意义的指导。
隋代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书中有妇人 病8卷,
损伤冲任为认为妇产科的主要病机。
五、唐代
设立了“太医署” 孙思邈《千金要方》将妇人方列于卷首
十、建国至今、展望末来
建立中医学院 出版六版教材 中专—大专—大学—硕士—博士—博士后 科研成果不断:宫外孕
胎位不正 宫颈癌 花粉素引产
重视妇人临产及产后护理。 昝殷《产宝》为我国现存理论较完备的产
科专著,记述了妇人妊娠至产后诸 疾治法。
六、宋代
妇产科已发展成为独立专科 杨子建《十产论》—叙述了各种异常胎位的复位手法和
助产方法。 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在妇产科方面成就最大,是
当时一部杰出的作品
七、金元时代
刘完素: 1、提出少女着重补肾、中年着
治疗:四乌贼骨一藘茹丸
三、秦汉时代
医事制度上设有“女医”。 有药物堕胎记载。 《胎产书》现存最早妇产科专著。 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三篇,书中许多经验和方剂至
今有效。 华佗—诊断并处理胎死不下。 《神农本草经》记载了许多妇产科用药,
紫石英治女子风寒在子宫
四、魏晋南北朝及隋代
王叔和《脉经》提出了“居经”、“避年” 之说
重调肝、绝经期着重理脾的理论。
2、治法主张寒凉。
3、灵活运用四物汤。
张子和: 1、凡看妇人病,入门先问经。
2、善用吐、下法驱逐痰水以治
月经病。
李 杲: 调补脾胃治疗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朱丹溪: 1、丹溪验死胎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妇科学的定义和发展史
◆ 为什么要另立中医妇科学
人体脏腑气血经络的活动功能男女基本相同。
但妇女在脏器解剖上有胞宫,在生理上有月经、胎孕、产育和哺乳等特点,在病理上有经、带、胎、产、杂病等疾病,致使妇女在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也有其特殊变化。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妇科学研究范围包括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子嗣、妊娠、临产、产后、乳疾、癓瘕、前阴诸疾及杂病等。
◆ 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简史
中医妇科学是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逐渐形成、发展和充实的。
现把中医妇产科学的发展史分为十个阶段:
1.夏、商、周时代(公元前2197~公元前770年)我国远古时代的祖先,在劳动和生活中积累了药物和医疗技术,到了夏、商、周时代已有关于难产和种子、胎教理论记载。
如《史记·楚世家》中有“胸剖而生契”的难产记载。
《山海经·西山经})中有服“骨蓉”避孕的记载。
《烈女传》有胎教的记录。
2.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在这一时期著名医家扁鹊因曾专门从事过妇产科的医疗工作,当时被称为“带下医”(妇科医生)。
《内经》中也有妇科方面的理论记载,为中医妇产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左传》中有“庄公寤生”的难产记载。
还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记载,明确提出近亲结婚有害于后代,这一观点比英国的达尔文1858年的相关论述要早2500多年,而且对今天的优生学研究也有意义。
3.秦汉时代(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秦代,已有妇产科病案的记载。
据《史
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太仓公浮于意首创“诊籍”,其中“韩女内寒月事不下”及“王美人怀子而不乳”的病案,都是妇产科最早的病案。
到了汉代,妇产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医事制度上设有“女医”,药物堕胎、联体胎儿、手术摘除死胎等首见记载,并出现了一批妇产科专著。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胎产书》,是现存的最早妇产科专著,书中对妊娠按月养生提出一些见解,反映了当时对妊娠、胎产卫生的认识。
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的妇人三篇,论述了妊娠呕吐、妊娠腹痛、产后发热、热入血室、带下、经闭、癓瘕等病的证治,并提出阴道冲洗和纳药的外治法。
当时的许多经验和方药至今有效。
与张仲景同代的医学家华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外科专家,不仅成功地进行了开腹手术,也成功进行了摘除死胎的手术。
《后汉书·华佗传》说:一伦曰:‘死胎枯燥,执不自生。
’使人探(远取)之,果得死胎,人形可识,但其色已黑。
伦之绝技,皆此类也。
”可见当时的妇产科已发展到了相当水平。
4.魏晋南北朝及隋代(公元220~公元618年)这一时期,主要是脉学和病源证候学的成就,推动了妇产科学的发展。
晋代王叔和所著《脉经》,根据《难经》独取寸口的原则,总结了公元3世纪以前的脉学知识,使诊脉的理论与方法系统化、规范化了。
其中在妇产科方面,提出了“居经”、“避年”之说,指出“尺中不绝,胎脉方真”及脉辨男女,描写了产时“离经脉”,即“怀娠离经,其脉浮,设腹痛引腰脊,为今欲生也”。
隋代(公元610年),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当时中医病理学巨著,包括内、外、妇、儿、五官五科。
书中有妇人病八卷,前四卷论妇科病,包括月经、带下、前阴、乳房诸病,后四
卷论产科病,按照妊娠、将产、难产及产后分类,逐项讨论了病因、病机及临床所见,内容颇为丰富。
5.唐代(公元618~公元907年)唐代继隋制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医事制度,设立了“大医署”,这是唐朝最高的医学教育机构和医疗机构,专门培养医药人才。
医学发展特点是逐渐趋向专科化。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所著《千金要方》中将妇人胎产列于卷首。
广泛地讨论了求子、妊娠、产难、胞衣不出、月经、带下及杂病,还精辟地论述了临产及产后护理等内容。
王焘所著的《外台秘要》还记载了若干堕胎断产的方法,并已注意到节制生育问题。
此时,妇产科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出现了我国现存理论较完备的产科专著,即咎殷著的《产宝》。
6.宋代(公元 960~公元 1279年)宋代妇产科已发展成为独立专科。
在国家医学教育规定设置的九科之中有产科。
如《元丰备对》载:“太医局九科学生额三百人……产科十人……。
”这一时期出现一些重要妇产科专著。
如杨子建著的《十产论》,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朱瑞章的《卫生家宝产科备要》,李师圣的《产论》,郭稽中的《妇人方》等。
此期,在妇产科方面成就最大的是陈自明和他的著作《妇人大全良方})。
该书系统地论述了妇产科常见疾病,还特别谈到了对难产的处理。
是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著,是当时一部杰出的作品,一直风行300多年,对后世医家也有巨大影响。
7.金元时代(公元1115~公元1234年;公元1271~公元1368年)金元时代是医学百家争鸣时期,医学流派开始兴起,刘、张、李、朱四大家对妇产科从不同角度作出了贡献。
元代医学设13科,有产科1门。
金元四大家的学术发展,开扩了对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思路。
如刘完素著《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胎产论说:“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
”对妇女生理作出了规律性阐述,成为少女着重补肾、中年着重调肝、绝经期着重理脾的理论根据。
张子和著《儒门事亲})认为“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善用汗、吐、下三法以驱病,这种观点也常用于妇科。
该书还记载了钩取死胎的成功案例,该书卷7的内伤形说:“又一妇人临产……子死于腹……急取秤钩,续以壮绳……钩其死胎……。
”开创了中医产科器械手术助产的先河。
李果认为“内伤脾胃,百病始生”,治病着重应用补脾升阳除湿之法,此法也广泛用于妇科而收到较好的效果。
其所著《兰室秘藏》所论:“妇人血崩,是肾水阴虚,不能镇守包络相火,故血走而崩也。
”对今天月经病(主要是“功血”)的治疗是有指导意义的。
朱震亨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治疗上重视保存阴精,对妇科胎前病、产后病提出的一些治疗原则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朱震亨在《格致余论》受胎论中说:“阴阳交媾,胎孕乃凝,所藏之处,名曰子宫,一系在下,上有两歧,一达于左,一达于右。
”第一次明确描写了子宫的形态。
8.明代(公元 1368~公元 1644年)明代的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设13科,据明史《百官志》记载有妇人科。
此期间妇科专著较多。
有薛己著的《薛氏医案》、《女科撮要》、《校注妇人良方》。
万全著的《广嗣记要》、《妇人秘科》。
王肯堂著的《证治准绳·女科》。
武之望著的《济阴纲目》。
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奇经八脉考》和《濒湖脉学》赵养葵著的《邯郸遗稿》。
张介宾著的《景岳全书》等。
这些妇产科专
著和有关论述,对妇科疾病均有精辟论述,大大丰富了妇产科学的内容。
其中《万氏妇人科》、《广嗣纪要》、《女科证治准绳》、《景岳全书·妇人规》可称当时妇产科的佳作。
9.清代与民国(公元 1636~公元 1949年)清代将妇产科统称为妇人科或女
科。
清代妇产科的著作较多,流传也较广。
如傅山著的《傅青主女科》,萧赓六著的《女科经纶》,亟斋居士著的《达生篇》,陈梦雷等编著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妇科20卷,吴谦等编著的《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陈念祖著的《女科要旨》,沈尧封著的《沈氏女科辑要》,陈士择的《石室秘录}),徐大椿的《兰台轨范》,叶天士的《叶天士女科》,沈金鳌的《女科三尺》,吴道源的《女科切要》,陈莲舫的《妇科秘诀大全)},阎成斋的《胎产心法》,汪朴斋的《产科心法》,单养贤的《胎产全书》,张曜孙的《产孕集》,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唐容川的《血证论)}等,对妇产科学的发展均有着较大影响。
民国时期比较大的妇科著作有张锡纯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还有张山雷笺正的《沈氏女科辑要笺正》。
清代以近的妇产科专著,现存不下数十种,在理论和实践中影响较大的首推《傅青主女科》、《达生篇》、《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和《沈氏女科辑要》。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妇科学的发展(公元1949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事业得到很大的发展,中医妇科学进一步得到整理和提高。
1956年以后各省市相继建立了中医学院,连续编写了五版《中医妇科学》统一教材,出版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妇科学》、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妇科学》,各地还先后编写了一批内部教材和妇科专著。
开展了博士、硕士不同层次的医学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中医妇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