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20年代小说-概说
[整理版]2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小说)
![[整理版]2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d5375900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6d.png)
2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小说)第一节:"五四"小说文学正宗地位的确立及概况晚清时期刊载小说的重要刊物《绣像小说》"五四"时期小说转型的多种原因:1、社会变革的推动。
中国的小说历来被视为"小道",不能与诗文同登文学大雅之堂。
在清代,正统的士大夫文体中仍拒用小说的词汇和典故。
但到了清末民初,小说从文学边缘地位向中心地位的移动已然开始。
1902年梁启超发起"小说界革命",进一步提高小说在民众心目中的位置。
另外,因上海等东南沿海城市开埠,印刷、报刊业的长足进步,使小说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出版传播手段,才形成了新的市民读者群体。
而报纸、书局向文学家支付稿酬也自近代小说始,稿费制度遂养成中国第一代以写作为生的职业小说家。
2、新式的教育产生了一代青年学生读者、作者群(包括留学生读者、作者),假如没有这样的群体,也就无法设想现代短篇小说先行革新的可能,因旧市民读者原本是没有读短篇的习惯的。
3、白话文运动的成功。
"五四"文学革命从白话代替文言人手,1918年《新青年》4卷5号改版,一律使用白话和新式标点;接着,商务印书馆的老牌《小说月报》也改用白话;1920年初,当时的教育部明令小学施行国语教育,这对叙述语言特别适用白话的小说的推广,自然起了巨大的作用。
4、西洋小说的影响。
西洋小说的引人,对中国小说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的推动力,是明显的,这可以追溯到163种"林译小说"的历史性作用,古文家林纾(琴南)用文言意译的西欧小说,因其早而开风气,因其对世界小说的大量输入而引发读者对中国小说正宗位置的首肯。
从观念到文体,外国翻译小说的影响至深至巨,它们表现在小说的形式、叙事、语言各个方面。
旧的从头道来的"某生体"被扬弃了,小说可以从一个场面、一句对话插入,可以从后面发生的事情倒写上去,可以是日记、书信,叙述者的那种全知的、无所不在的面目正在改变,欧化的白话也在兴起。
现代文学史第三讲20年代小说一

问题小说作家(二)庐隐(1898——1934)
1、她是文学研究会的首批会员。创作一开始多为问题小 说,第一篇小说《一个著作家》1921年《小说月报》第 12卷上发表。随后又写了《两个小学生》《一封信》 《灵魂可以卖吗?》等。但都不太出色。
2、1921年以后她以自己和自己的朋友生活为蓝本,写出 了短篇《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以及中篇《海滨 故人》,才真正显示出她的个性:用哀伤的笔调叙写五 四一代青年复杂的感情世界,尤其是表现一代青年女性 追求民主解放和爱情幸福最后却只能尝到苦果的实际情 景。
• (3)离异。平衡再次被打破。
• “贼”入室。 “他是苦难人”,不是“贼”。 (4)“弃妇”。流落南洋。当秘书。另外给采 珠工人传播宗教。 由采珠而人生感受。 “他对前途一点都不灰心,且要更加奋勉” (5)丈夫忏悔,请求原谅。 “我的行为本不求人知道……”
• (6)归来。丈夫却无颜相见,“已经到槟榔屿 了”。 “为爱情么?为爱而离开我?”
• 5、艺术特征:许地山小说体现在三个方面:一、 异域色彩。故事背景多发生在缅甸、马来亚等地, 即使是国内也多在福建、广东,弥漫着旖旎的热 带风情及异域色彩。二、爱情线索。故事多以男 女爱情贯穿其中,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封建家庭扼 杀青年爱情的罪恶,写出青年的叛逆反抗,另一 方面将人世的“爱”寄托在达天知命的宗教理想 上。三、宗教氛围。许地山精通教义,作品中不 仅有多种宗教场所的展示:乞食会、教堂、礼拜 等,作品还有宗教哲学内涵。
冲破了社会伦理规范,在底层人的生活困境中突出人物的 善良。
许地山
二、作品赏析
• 1、思想内容:《缀网劳蛛》的主人公尚洁是童养媳,逃离婆家, 同曾帮助过她的可望结婚,但他们之间并没有真正的爱情。尚洁 出于慈悲之心搭救受伤的盗贼,遭到丈夫的妒嫉而被刺伤。丈夫 要与她离婚,她只身到土华岛,内心坦然,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 尚洁对此并不感到多大痛苦,她认为命运的偃蹇和亨通,对于生 活并没有多大关系,犹如被虫蛀伤的花朵,剩余的部分,仍会开 得很好看。丈夫在牧师的启迪下,夫妇重归于好。丈夫到海岛受 苦偿过,她也不挽留,心情依旧坦然,过着安闲宁静的生活。别 人都为她高兴,她也并不感到格外的兴奋,她对人生有自己的看 法。
20年代小说概述

第三章第一节20年代小说概述第二节叶绍钧许地山冰心第三节郁达夫第一节20年代小说概述20年代小说创作界,“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是其中重要的一支。
主要作家是文学研究会及与之相近的未名社、语丝社的一些成员。
20年代人生写实派小说家直接师承了“文学革命”倡导期《新青年》、《新潮》作家群的传统。
鲁迅的一些小说,实际上表现就是深刻的社会问题,鲁迅《狂人日记》1918年5月《新青年》上发表,以深刻的反封建的内容和新颖别致的艺术形式,猛烈地震撼了当时的文坛。
它是公认的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
(当然,序言是用文言写成的,旧小说向新小说过渡的痕迹)。
之后,创作一发而不可收,到1926年就出版了《呐喊》和《彷徨》两部小说集。
既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创者,又是中国20年代最优秀的小说家。
胡适曾在1919年7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一篇题为《一个问题》的小说,写一位青年由于社会和长辈的压力而早婚早育,结果为家庭所累,未老先衰。
作者借这个青年的嘴提出了“人生在世,究竟是为什么的?”这样一个虽似抽象却又与社会发展极有关系的问题。
(喜欢研究问题)陈衡哲1917年6月,她在《留美学生季报》第四卷第二号上发表一篇白话作品《一日》。
反映美国一所女子大学学生们一天的生活,很生动,但属写生、速写一类。
自己说:“既无结构,亦无目的,所以只能算是一种白描,不能算为小说”。
1918年10月,她又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二篇现代白话小说《老夫妻》,赞咏家庭温暖。
作品比较平淡,缺乏时代精神,却是《新青年》上刊载的第二篇现代白话小说。
1920年,又在《新青年》上发表《小雨点》《波儿》。
《小雨点》是中国现代最早的童话小说。
《波儿》描写的是美国一个贫民家庭的生活艰辛,体现了作者对贫病者的深切同情。
《巫峡里的一个女子》诉说的是一个受婆婆压迫,与丈夫逃到山峡里生活,后又失去丈夫的女子的经历,写出了独处者的孤寂、恐怖和恍惚。
《西风》童话。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现代女作家:陈衡哲端庄秀丽,一股书卷气直面袭来。
35第三章 20年代小说 (二)

.
• 乡土小说的特色
• 一,坚守写实主义创作方法,是乡土小说家共同 的特色。 他们大多注意人物和环境的关系,善于刻画人 物性格,以坚实的笔触,叙写了家乡农村真实 的状况,揭示了现代文明的“死角”,在表现 农民的善良、纯朴的同时,不回避农民身上的 “劣根性”,并把批判的矛头直接对准封建制 度和封建文化。
.
• 二,浓郁的地域生活风貌与气息,是乡土 小说又一特色。
乡土小说家把故乡农村的生活风貌带进了中国 现代小说,特别对农村生活的封建遗俗和恶劣 民风,进行了具有现代意义的表现和批判。
许杰
• 许杰(1901-1993), 原名许世杰,字士仁, 浙江天台县城关清溪村 人。20年代主要的代表 性乡土小说有《惨雾》、 《赌徒吉顺》和《出 嫁的前夜》
第三章 20年代小说 (二)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一节 20年代 小说概述
20年代小说概述
• 20年代的小说创作界,“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 说是其中重要的一支,最早是以问题小说的面貌 出现的。
• 在现代小说史上最早显露出流派风范的,是1923 年左右在鲁迅小说影响下,由文研会和未名社、 语丝社一些作家创作的乡土小说。
.
• 浪漫抒情派小说的共同美学特征:
• 1,侧重自我表现,主观色彩浓厚。这派作家多把 小说作为作家的“自叙传”,喜用第一人称叙事。
• 2,不注重事件的外部描写,侧重宣泄、表现作家 的情绪、感受、心境、心态(特别是变态性心理 和肉欲苦恼),以此作为结构小说的线索,因此 这类小说又被称为“情绪小说”、“情调小说” 等。
• 前期创造社的一些小说家力主忠于自己“内心的 要求”,标举自我情绪的审美表现,在20年代的 小说界,别立新宗,另辟蹊径,开拓出现代小说 新的园地——浪漫抒情的小说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三章

第三章20年代小说(二)第一节20年代小说概述一、20年代小说创作的总体状况20年代小说从体裁上来看,主要是短篇小说。
从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看,则有“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和“为艺术”的浪漫抒情小说之分。
1、“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在20年代的小说创作界,“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是其中重要的一支。
做出成绩的主要是在鲁迅影响下的文学研究会和未名社、语丝社的一些成员。
他们师承文学革命的传统,从各种角度触及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
与之相关的文学现象与潮流有:(1)问题小说(2)乡土小说2、(“为艺术”的)浪漫抒情小说与“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相对峙的,是前期创造社和与之相近的其他社团的一些小说家。
他们不注重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再现,而是力主忠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标举自我情绪的审美表现,开拓了现代小说的新的园地:浪漫抒情的小说创作。
产生的原因和背景:明显受西方文学的影响。
代表作家:如郁达夫、郭沫若、张资平等。
二、问题小说20年代的人生写实派小说直接师承了“文学革命”倡导期《新青年》、《新潮》作家群的传统。
在《新青年》发表小说的鲁迅,及在《新潮》发表小说的罗家伦、叶绍钧、俞平伯、汪敬熙、杨振声等,在《晨报》发表小说的冰心,在《每周评论》发表小说的胡适等,首开问题小说的先河。
代表作家与作品冰心:《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超人》等叶绍钧:《这也是一个人?》《潘先生在难中》《多收了三五斗》许地山:《命命鸟》《缀网劳蛛》《商人妇》等。
(许地山创作初期的问题小说,外表浪漫,骨子里写实。
1928年后变为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王统照:《沉思》、《微笑》庐隐:《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等问题小说五四启蒙思想,造就了“思考的一代”,青年作家积极思考现实人生,尖锐提出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这是五四前后三四年间的一股小说“题材热”。
“问题小说”是充满各种矛盾的社会现实和写实派作家热心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碰撞的产物,也是五四启蒙精神和作家的人生思考相结合的产物,它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精神心理的需求。
中国现代文学史20年代小说-郁达夫

3.30年代以后,隐逸思想有所抬头,作品内
容有所改变。 代表作:《迟桂花》、《东梓关》
三、郁达夫的小说主题:
1.突出表现五四
青年对人性解放 的追求和被生活 挤出轨道的“零 余者”的哀怨。
“零余者”人物形象
形象来源: 零余者,亦称“多余的人”或“多余人”,
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 典型。屠格涅夫 创作了典型“多余人”形象。
“桂花吗?这茶叶里的还 是第一次开的早桂,现 在在开的迟桂花,才有 味哩!因为开得迟,所 以日子也经得久。”
的“文眼”,具有 深刻的象征意义。 迟桂花的特点是开 得晚,却经得久, 具有清香、朴素、 耐久的品性,
(1)散文化的叙事风格和内敛却又 强烈的情感色彩
故事性相当单纯,表达也如生活本身一样质朴自然,
月光下的翁家山,又不相同了。从树枝里筛下来的千 条万条的银线,象是电影里的白天的外景。不知躲在 什么地方的许多秋虫的鸣唱,骤听之下,满以为在下 急雨。白天的热度,日落之后,忽然收敛了,于是草 木很多的这深山顶上,就也起了一层白茫茫的透明雾 障。山上电灯线似乎还没有接上,远近一家一家看得 见的几点煤油灯光,仿佛是大海湾里的渔灯野火。一 种空山秋夜的沉默的感觉,处处在高压着人,使人肃 然会起一种畏敬之思。
《沉沦》是郁达夫的第一个小
说集,也是新文学运动以来最早的
白话短篇小说集。 “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受日本“私 小说”影响较大,作品不以情节见
长,疏于结构安排而擅长心理和情
绪的宣泄。充满感伤情调,笔调自
然,语言清新,具有强烈的主观抒
情色彩。
《沉沦》文例
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可怜。 他的早熟的性情,竟把他挤到与世人绝不相容的境地去,世人与 他的中间介在的那一道屏障,愈筑愈高了。
二十年代文学概述

周作人散文概况
周作人的散文按体裁划分,大致有三类:一是杂感,二是小品文, 三是书牍札记。杂感,多是作者在“五四”潮流涌动下创作的。这类作 品,尤其是作者的早期杂感,取材广泛,思想锐利,能抨击时弊,其中 代表作有《祖先崇拜》、《沉默》、《碰伤》等。周作人一生创作的小 品文数量相当多,而且最能代表他散文的独有风格。他的这类作品,虽 然着意于琐细而又不惹人注目的草木虫鱼之类的小题材,但是作者却能 够全神贯注于对象之中,并细致入微地表现它们,从而使这类文章具有 幽隽淡远的特有意趣。平和闲雅的情趣是周作人这类散文所表现的中心, 广征博引,知识丰厚,语言朴实无华,不重藻饰,构成了他此类作品的 重要特色。他的这类散文密切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可以使人增长知识, 开阔眼界。这类作品的代表作有《乌篷船》、《故乡的野菜》、《苦雨》 等。周作人的书犊札记写得也很有自己的特色,这类作品的代表作有 《我的杂学》等。
二十年代小说
二、自叙传抒情小说:
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作者相 对集中于创造社。他们受欧洲浪漫主义和日本 “私小说”的影响,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 从事于文艺运动”,这些小说创作具有一些共 同的美学特征:自我的写真; 感伤的抒情; 结 构的散文化;流丽、清新的文笔。自叙传抒情 小说作为一股创作潮流是从1921年郁达夫出版 小说集《沉沦》开始的,郁达夫是其代表作家, 并影响了一批作家。
叶圣陶
• 小说艺术成就:(一)对“灰色人生”的冷静 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 征;(二)结构多变、精于布局,讲究结尾饶 有余味 ;(三)其小说文字整饬、严谨、平 实、纯正,对国外小说的借鉴了无痕迹,语言 无欧化成分,也无文白交杂现象,十分讲究规 范化。
• 许地山(1893~1941),男,现代作 家、学者。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 的家庭。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 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1922年往美国 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 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 士学位。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 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 等。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 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一生著作 颇多,主要作品有《辍网劳蛛》(短 篇 小 说 集 , 1925 年 ) 、 《 商 人 妇 》 (短篇小说集,1925年)、《春桃》 (短篇小说集,1935年)、 《空山 灵雨》(散文集,1925年)、
第二讲 二十年代小说(一)

第一节 、 20年代小说概述
2、创作方法: 基本倾向于现实主义,它反映和揭示的社会 问题有现实社会基础,而当它试图回答和解决 社会问题时,则表现出较明显的主观理想色 彩,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因素。问题小说作家 们真诚的想给生活在灰色人生中的人们以快乐 和希望,作家们不惜从主观臆想,去建造一些 美妙然而虚幻的空中楼阁,从而影响了作品的 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
第一节 、 20年代小说概述
“问题小说”的特点: 1、内容方面: “五四”问题小说集中、广泛地反映那个时 代的社会现实,尤其记录了人们的思想和精神 状况,因此,问题小说已超出了文学的范畴, 具有了历史文献的价值。但问题小说中非文学 因素过多,社会问题被摆在首要位置,问题小 说的认识价值超过甚至损害了它的审美价值。
第一节 、 20年代小说概述
问题小说形成的原因:
首先,它根植于新旧交替的时代,是社会变革与思想启蒙运动的 产物。 “五四”运动造就了“思考的一代” ,造成了中国历史上少 有的思想解放的活跃的局面,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成为当时最响亮 的口号。 其次, “问题小说”的兴起与当时作家们的社会责任感密切相关, “五四”作家继承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关注现实、经世致用的传统, 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因此, “问题小说”具有鲜明的启蒙主义性质, 是作家们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 第三, “问题小说” 还受了外国文学的深刻影响。俄国文学 “提出问题的文学”(车尔尼雪夫斯基、托尔斯泰、契科夫), 北欧文学(安徒生、易卜生)、印度文学(泰戈尔)
第一节 、 20年代小说概述
庐隐:《海滨故人》《象牙戒指》 “自叙传”的手法 聚首言欢到风流云散、各奔东西的过程,包括了 他们的求学、工作、生活、婚嫁等方面,宣泄了寻 求人生价值和自我价值的郁闷心里,流露出强烈的 女性意识和现代意识。袒露了五四知识女性中相当 一部分人半新半旧的二重性格与心态,受过新式教 育,有知识、有文化,而生活在封建的、旧的社会 环境中,使不少新女性仍然重复着旧的悲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缀网劳蛛》
主人公尚洁原是童 养媳,后与帮助她逃 离婆家的长孙可望结 婚。 小说表现了宗教的慈 爱、博爱与道德、人 性的冲突,表现了顺 其自然,与世无争的 观点。 对人生和命运的隐喻: 人生如网,任其而过, 与世无争,顺应天命。
“我像蜘蛛,命运就是我的网。蜘蛛把一切有毒无 毒的昆虫吃入肚里,回头把网组织起来。它第一次 放出游丝,不晓得要被风吹到多远;可是等到粘着 别的东西的时候,它的网便成了。 它不晓得那网什么时候会破,和怎样的破发。 一旦破了,它还暂时安安然然地藏起来;等有机会 再结一个好的。 ...... 人和他的命运,又何尝不是这样?所有的网都 是自己组织得来,或完或缺,只能听任自然罢了”。
艺术特点:
提问:与庐隐 小说比较
不事情节铺排,重写人 物的心理活动; 宣扬爱的哲学,以女性 的温婉之心来观照生活; 风格清新、飘逸、感伤; 语言典雅秀逸、清丽淡 远、含蓄疑练、诗情洋 溢
二、许地山
许地山(1893-1941) 笔名落华生。祖籍广 东,生于台湾,文学 研究会成员。 主要作品: 《命命鸟》、《缀网 劳蛛》、《春桃》等。
第三章 20年代小说(二)
第一节
20年代小说概述
一、问题小说
周作人:提出一种问 题,借小说来研究它, 求人解决的,是问题 小说
1、时间: 1918—1920 2、代表性作家: 叶绍钧 许地山 冰心 庐隐 王统照等 3、题材: 家庭伦理、婚姻痛苦、女子地位、儿童问题、 青年问题、国民性改造等
《春桃》
标志着许地山走上了现实 主义的创作路向。 写春桃、李茂、向高之间 的情感纠葛。 春桃尤若一个得道高僧, 超越了凡世的清规戒律。 春桃心中,已无男女,众 生平等,丈夫已非丈夫, 媳妇已非媳妇,一切皆空。 慈爱与宽容,超越世俗的 观念,已经成为了宗教的 “空”的观念。
三、叶绍钧
叶绍钧(1894- 1988)原名圣陶,江 苏苏州人,小说家、教 育家,文学研究会发起 人之一,早期问题小说 家。 主要作品: 《潘先生在难中》、 《倪焕之》等。
小说多以教育界、学 校生活为题材,称为 “教育小说家”。通 过对知识分子弱点的 关注和审视,对教育 界的黑暗内幕,把批 判的矛头指向整个旧 的社会。
《潘先生在难中》:
写一个小学校长潘先生唯唯诺诺、庸俗猥琐、 甘心屈辱、苟安侥幸而又表里不如一的奴性 人生,小说指向的是扭曲人性、污染灵魂、 铸造灰色人生的灰色时代。
老程除了种莱,也还打鱼卖。四五月间,霪雨之后,河 里满河山水,他照例拿着摇网走到河边的一个草墩上— —这墩也就是老程家的洗衣裳的地方,因为太阳射不到 这来,一边一棵树交荫着成一座天然的凉棚。水涨了, 搓衣的石头沉在河底,呈现绿团团的坡,刚刚高过水面 ,老程老像乘着划船一般站在上面把摇网朝水里兜来兜 去;倘若兜着了,那就不移地的转过身倒在挖就了的荡 里,——三姑娘的小小的手掌,这时跟着她的欢跃的叫 声热闹起来,一直等到蹦跳蹦跳好容易给捉住了,才又 坐下草地望着爸爸。
冯沅君(淦女士):
以抒情独白和大胆袒露内心的写法,细微表 现一个青春期女子的爱情生活:
“我很想拉他的手,但是我不敢,我只敢在间 或车上的电灯被震动而失去它的光的时候,因 为我害怕那些搭客的注意。可是我们又自己觉 得很骄傲。我们不客气的以全车中最尊贵的人 自命。”
2、浅草—沉钟
主要成员:陈翔鹤、冯至、林如稷、陈炜谟 等
与冰心并称为“文坛双星”。
庐隐(1899-1934) 原名黄淑仪,黄英, 福建闽侯人,文学研 究会会员,1921年开 始文学创作,曾任北 京女子中学校长。是 五四时期具有代表性 的女作家
课堂延展 福州三才女: 庐隐、冰心、林徽因
庐隐:《海滨故人》
《海滨故人》:写露莎等 主题:人生是什么? 五位青年女性在海滨聚会 情感基调:恨、疑 到遭遇风流云散的过程。 女性意识、现代意识 露莎和她的好友玲玉、莲 裳、云青、宗莹苦苦地对 人生的探索。她们作为五 四走出封建大家庭的新女 性,追求个性解放,但还 缺乏与旧势力抗争的勇气, 真实的反映了五四后女性 冲破家庭走向社会后的新 矛盾和困惑。
提问:与前述乡土小说的区别?
开启了中国田园牧歌乡土小说的先河,影响 30年代京派创作,影响沈从文——汪曾祺
第二节
冰心 叶绍钧 许地山
一、冰心
冰心(1900-1999) 原名谢婉莹,生于福 建省福州市一个海军 军官家庭。现代小说 家、散文家、诗人、 儿童文学家。
小说创作以问题小 说开始,主要是探究 人生的意义,如 《斯人独憔悴》 《两个家庭》 《秋分秋雨愁煞人》 《去国》等
《超人》中的何彬 后来小说的题材开始 关注广阔的社会生活, “茫茫的大地上,岂 以创作去改良人生, 止人类有母亲?凡一 具有敏锐的社会意识。 切有知有情,无不有 如《超人》、《烦 母亲,有了母亲,世 闷》、《悟》等 。 上便随处种下了爱的 种子”。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 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 —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倾斜成一块平坦的 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同教书先生(自然不 是我们的先生)用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 前竖着三四根只有抄梢还没有斩去的枝桠吊着 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 么意义。
提问:鲁迅的乡土小说特点?
4、历史评价 为文坛带来清新的泥土气息,突破了五四以 来写知识青年的相对狭小天地,从关心个人 到关注社会和民众,拓宽了新文学的反封建 题材。艺术上比问题小说更成熟。浪漫抒情文学
文学观念与“为人生”派不同,力求忠于自 己内心的要求,标举对自我情绪与性灵的审 美表现,潇洒叛逆不羁。 (一)创造了独特的文体: 1、自叙传小说 2、情绪小说 3、散文化与诗化 4、浪漫主义的基调加上现代主义的音符
(二)流派
1、创造社 郁达夫:《沉沦》、《迟桂花》 张资平:《冲击期化石》(新文学第一步长 篇小说) 陶晶孙:《木犀》 叶灵凤:《鸠绿媚》
创造社创作特点:
受到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的影响,强调“本 着内心的要求,从事文艺活动”,同时受到 20年代日本“私小说”的影响。小说主张再 现作家的生活和内心心境,不强调对外部世 界的描写,侧重作者心灵、心境的大胆敞露, 揭示个人内心隐秘和灵与肉的冲突,尤其是 处在变态社会中人的变态性心理,以此作为 向封建旧道德和礼教宣战。
《竹林的故事》
写河边竹林旁一户人家,父 母和三姑娘以打鱼、种菜过 日子,怡然自得,其乐融融。 后来父亲去世,三姑娘和母 亲仍以卖菜为生。三姑娘内 心纯洁无暇,自然优美,即 使是卖菜的商品交换,也是 一种情感交流,丝毫不沾染 金钱气息。通篇小说充满了 平静如水、恬淡如山的诗意 和牧歌情调。
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 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 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 家呼他老程。
作品特点:
1、写缅甸、印度等异 域生活,充满了南国 情趣。 2、作品风格独特,卓 然不群,具有宗教情 怀,在宗教氛围中探 讨女性的命运。 3、情节上多贯穿爱情 主线。 《命命鸟》写一对缅 甸青年加陵和敏明的 殉情自尽的爱情故事: 投湖自尽。“好像新 婚的男女携手入洞房 那般自在”
小说揭露封建婚姻制 度的罪恶,宣扬人生 是苦,涅槃最乐的宗 教精神。
二、乡土小说
鲁迅: “凡在北京用笔写出 他的胸臆……侨寓文 学” 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 将“乡间的死生、泥 土的气息,移在纸上” “隐现着乡愁”
1、时间: 1923年左右
2、代表性作家: 王鲁彦、彭家煌、许杰、许钦文、台静农、 废名、蹇先艾等
3、代表性作品: 王鲁彦《菊英的出嫁》 展示了奇特的封建陋习,获得了民俗研究价 值 蹇先艾《水葬》 着墨于贵州落后野蛮的习俗
布置作业:
1.阅读郁达夫作品《沉沦》、《迟桂花》 2.比较两部作品
3、冯文炳(废名)——另类乡土小说
原名冯文炳,湖北黄 梅县人。小说集有 《竹林的故事》、 《桃园》、《莫须有 先生传》、《枣》、 《桥》等。
具有反朴归真的人生态 度和肃穆静观的审美态 度,小说具有传统文学 的余韵,有唐人绝句的 诗词意境。 用冲淡、质朴的笔调表 现未被现代社会污染的 宗法制农村世界 创造了田园抒情诗式样 的小说范式
4、问题小说的特征: 时代气息和针对性强;哲理性强;对问题的探索肤 浅,通常“只问病源,不开药方”;社会功利化追 求所导致的观念化和抽象化倾向。 5、代表性作品 鲁迅的《狂人日记》、《药》、《伤逝》,罗家伦 的《是爱情还是苦痛》,叶圣陶的《这也是一个 人》,冰心的《斯人独憔悴》、《最后的安息》, 胡适的《一个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