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 自考教材 第一章

合集下载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 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2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3 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

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4 新月社: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5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6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

13年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

13年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名词解释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2、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3、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

4、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5、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创造社1、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2、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

3、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新月社1、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2、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

3、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语丝社1、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2、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3、《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1、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自考《中国现代学史》资料(全)

自考《中国现代学史》资料(全)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号:00537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一、文学革命的背景:(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1、诗界革命:黄遵宪“我手写我口”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小说的社会作用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5、白话谴责小说(二)新文化运动:1、口号:科学与民主(赛先生和德先生)2、阵地:《新青年》二、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一)胡适:1、《文学改良刍议》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2、《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3、《易卜生主义》介绍了易卜生的现实主义思想和个性主义。

4、《谈新诗》主张“诗体的大解放”(二)陈独秀:1、《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三大主义”,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2、《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提出要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

(三)周作人:1、《人的文学》“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

2、《平民文学》“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人生艺术派的主张。

(四)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是一个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

(五)其他倡导者1、钱玄同在文学革命中提出小说、戏剧为文学正宗的主张,斥桐城派、文选派为“桐城谬种”、“选学妖孽”。

2、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增多诗体,重造新韵,分段,使用标点符号等。

3、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六)易卜生:1918年5月《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译载了易卜生的《娜拉》、《国民公敌》等剧本,刊登了胡适的长篇文章《易卜生主义》。

(七)五四时期新文学的文学思潮特点:现实主义是文学主潮、浪漫主义也是这时期一股强大的文学思潮、现代主义文学还只有部分的引进和介绍三、文学革命与封建复古派的论争1、林纾(琴南):《致蔡鹤卿书》《荆生》《妖梦》、蔡元培《答林君琴南函》“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主义”。

[精选]中国现代文学史 自考教材 第一章--资料

[精选]中国现代文学史 自考教材 第一章--资料
2.文学观念的颠覆性 文以载道——人的文学、文人生的文学、为艺术的文学、平民的文学 3.形式手法的多样性、创新性 文学语言: 文体形式:全面革新 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 4.视野的开放性 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面向世界,又不脱离传统
六、台湾的文学革命
1.阵地、倡导者: 《台湾青年》1920.7创刊,1922年更名《台湾》 杂志,1923《台湾》杂志增刊《台湾民报》半月刊
第二节 鲁迅
一、概述 少年:从小康堕入困顿 求学:弃医从文 1909年归国,对辛亥革命:从热情呐喊到失望彷徨 1918-1927,倡导新文学,以实绩奠定地位。
语丝社、未名社、莽原社,《雨丝》《莽原》《未名》 1927.10,上海,最后十年最为辉煌的战斗生活,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
二、文学团体涌现
7.湖畔诗社:湖畔诗社是现代文学社团。1922年3月在杭州成立。成员为 冯雪峰、应修人、潘谟华、汪静之4人。他们的作品以抒情短诗为主,表 现了新文学运动初期刚刚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的天真烂漫的青少年对美好自 然的向往和对幸福爱情的憧憬,独具一种单纯、清新、质朴的美。鲁迅曾 评价汪静之的爱情诗为“情感自然流露,天真而清新,是天籁,不是硬做 出来的”,评价湖畔诗社是“血的蒸气,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朱自清 说:“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是‘湖畔’的四个年轻人。 8.新月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一个文学社团,它于1923年 成立于北京,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 团,前期以《晨报副刊》作为阵地。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创 办《新月》月刊,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 实秋等。闻一多、徐志摩倡导新格律诗。 莽原社:1925.4-1927.12,北京,鲁迅,高长虹,杂文 未名社:1925.8-1930.4,北京,鲁迅发起,台静农,以译介外国文学 为主,兼及文学创作

自学考试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

自学考试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
• 考纲要求:领会和简单应用4、关于“文艺自由” 的论争。课本P.89
• 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和左翼作家之间。自称 “自由人”的胡秋原谈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 由的,民主的,在左翼文学与国民党民族主义文 学之间左右开弓。瞿秋白、冯雪峰著文批判。苏 汶自称代表作家之群的“第三种人”为胡秋原辩 解,展开论战。争论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苏汶等反对政治干涉文学强调文学真实性的独 立地位。左翼的反批评对于文艺与政治关系有所 阐发,却又片面的趋向另一极端。
2
第一节 概述
• 考纲要求:识记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倡 导运动的发起和发展情况 。课本P.87
•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首先由后期创造社 和太阳社成员发起。
3
第一节 概述
• 考纲要求:识记3、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 课本P.88
• 革命文学的倡导者明确以农工大众为我们的对象、使我 们的媒质接近农工大众的用语,但倡导者把文学的功能、 作用归结为对实际革命运动的直接实践作用。把批判矛 头对准了鲁迅、茅盾、叶绍钧、郁达夫等。鲁迅在与创 造社的论争中肯定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他对倡导 无产阶级文学的意见是,当先求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 达,不必忙于挂招牌,针对创造社忽视艺术特性的错误, 他指出“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 艺”。茅盾批评了创造社有革命热情却忽视艺术性,形 成标语口号化,既不能正确表现无产阶级意识,又不为 工农大众所接受。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一章 三十年代文学
(1928-1937)
1
第一节 概述
• 考纲要求:识记1、以“五四”文学革命为 开端的中国新文学,到1928年发生的重要 转折。课本P.87
• 其转折点就是1928年新文学队伍发生的新 的组合以及随之开始的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 学的倡导和论争。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

中国近现代文学史Ⅰ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一门研究“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史的学科,是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课程内容、考核目标和命题,应充分体现史的性质,注意与专科阶段开设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联系和区别。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内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有代表性的部分作品,因此,必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但《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内容比《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课程内容要丰富广泛,对作品的学习要求也有其不同点,是把作品放在史和作家的创作道路中,分析评价其特点、成就和意义。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是:一、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过程;二、历史地、科学地分析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代表作品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三、系统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及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本课程内容为1917年文学革命开始至1949年9月30日止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学史。

现将本课程内容的章节安排以及各个章节的考核目标具体规定如下。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 1917~1920 )“五四”文学革命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了解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黄遵宪等的诗界革命,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裘廷梁等的白话文运动。

“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识记《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的创刊时间(年)、主编姓名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了解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的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及其与文学革命的关系。

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

识记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2月发表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目录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1)1 双簧戏: (10)2 文学研究会: (10)3 创造社: (10)4 新月社: (10)5 语丝社: (11)6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 (11)7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11)8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11)9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12)10 左联: (12)11 中国诗歌会: (12)12 京派 (12)13 论语派: (13)14 文协: (13)15 孤岛文学 (13)16 七月诗派: (13)17 九叶诗派: (14)18 战国策派: (14)第二章鲁迅 (15)1 分析《呐喊》、《彷徨》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深刻批判 (15)2 分析《呐喊》中的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 (15)3 简析《呐喊》中对辛亥革命的描写及其思想意义 (16)4 分析评价《狂人日记》的思想艺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 175 分析评价《阿Q正传》的思想及其艺术成就 (18)6 分析《彷徨》中祥林嫂、爱姑、子君等妇女形象和妇女问题的提出 (19)7 分析《彷徨》中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知识分子形象和在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 (20)8 分析评价《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21)9 分析《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地位 (23)10 分析鲁迅杂文的思想特色 (23)11 分析鲁迅后期杂文的思想特点 (24)12 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鲁迅杂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25)13 简析《故事新编》中的古人形象 (26)14 简析《故事新编》的艺术特点 (26)15 简析《野草》的思想内容 (27)16 简析《野草》的艺术特色 (28)17 简析《朝花夕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8)18 简析《朝花夕拾》的人物形象 (29)第三章郭沫若 (30)1 分析评价《女神》所表现的“五四”时代精神 (30)2 简述郭沫若小说的基本倾向和创作特色 (31)3 分析《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 (31)4 分析评价《女神》在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及不足 .. 325 分析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作的基本思想 (33)6 分析郭沫若历史剧的悲剧精神 (33)7 分析《屈原》中爱国诗人屈原形象 (34)8 简述《屈原》的浪漫主义特色和诗情 (34)9 简述《屈原》的现实战斗意义 (35)第四章1917年-1927年的文学创作 (36)1 分析评价《尝试集》的思想和艺术形式及其地位与不足 (36)2 分析评价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特色与风格 (37)3 分析评价《倪焕之》的思想和艺术 (37)4 分析叶圣陶现实主义小说的特色和风格 (38)5 简析许地山早期短篇小说的特点 (39)6 简析许地山后期小说《春桃》等作品的现实主义特色 (40)7 简析许地山的散文集《空山灵雨》的思想和艺术 (41)8 简析王统照的长篇小说《山雨》的思想 (41)9 简析王统照小说创作的风格 (42)10 简析冰心的“问题小说”的发展 (42)11 简析诗集《繁星》《春水》的思想和形式 (43)12 简析《寄小读者》的思想和形式 (43)13 简析朱自清以事传情类散文的思想艺术特点 (45)14 简析朱自清借景抒情类散文的思想艺术特点 (45)15 简析朱自清对现代散文的贡献 (45)16 分析朱自清散文的创作特色 (46)17 简析《海滨故人》的思想和风格 (47)18 简析庐隐小说题材和思想特点 (47)19 简析《沉沦》的思想 (48)20 分析评价郁达夫小说的思想 (48)21 分析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 (49)22 分析郁达夫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50)23 分析闻一多爱国主义诗篇的内容 (50)24 简述闻一多在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51)25 分析评价闻一多诗歌“三美”的新格律诗理论主张及其创作实践 (51)26 分析评价徐志摩的前期诗集的思想 (52)27 简述徐志摩后期诗集的思想 (53)28 分析徐志摩诗的艺术特点 (54)29 简述冯文炳小说的思想特色 (55)30 简述冯文炳小说的艺术特色 (55)31 简述冯至的《作日之歌》的思想艺术特色 (56)32 简述冯至的《十四行集》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56)第五章茅盾 (57)1 分析评价《蚀》三部曲的思想内容 (57)2 简析《动摇》中的胡国光形象 (58)3 简析《蚀》的艺术特点 (59)4 分析《子夜》的思想内容 (59)5 分析《子夜》里吴荪甫的形象 (60)6 简析《子夜》里赵伯韬的性格特征和形象意义 (61)7 简析《子夜》的艺术特色 (61)8 分析评价《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62)9 简析《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6310 简析《白杨礼赞》、《风景谈》的思想艺术特色 (64)第六章老舍 (66)1 分析老舍小说的创作特色 (66)2 通过祥子的悲剧分析《骆驼祥子》这部小说的思想 (67)3 分析祥子的形象 (68)4 简析老舍长篇小说《二马》的思想和幽默特色 (70)5 简析《猫城记》思想的复杂性 (70)6 简析老舍长篇小说《离婚》的思想和艺术 (71)7 简析老舍短篇《月牙儿》《断魂枪》等的艺术成就 (72)8 简析《骆驼祥子》中虎妞形象及其对祥子悲剧的意义 (72)9 分析《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 (73)10 简析《四世同堂》中祁老者的形象 (74)11 简析《四世同堂》中祁瑞宣的性格 (75)12 简析《四世同堂》的结构特点 (76)13 简析《四世同堂》的文化反思色彩 (76)14 分析《四世同堂》的思想内容 (77)第七章巴金 (79)1 简析巴金《灭亡》的思想内容和杜大心形象 (79)2 简析巴金早期表现社会革命的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 (79)3 简析《激流三部曲》的思想内容 (80)4 简析巴金小说创作风格的演变 (80)5 《还魂草》是风格转变的代表作。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1917——1927年 “20 年代文学 /五四时期的文学” 1928——1937年 ‘30年代文学” 1937 ——1949年 “40年代文学 ”
教案
五四文学革命



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 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时期,陈独秀主编的《新青 年》( 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 第一卷原名《青年杂志》 1917年 迁至北京。 )为主要阵地,兴起 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 思想启蒙运动。 这场文学革命运动的主要内容是 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 学,提倡新文学。
小 结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破旧 立新
如何 “破旧”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1月 从“八事”入手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 明确提出“三大主义” 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信”,1918年3月 假借“王敬轩”之名来扩大事态 …… ……



如何“立新”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文学革命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
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 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是新文 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必 然转向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它反对文言, 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在中国 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 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开始。
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之一

胡适


胡适(1891——1962), 安徽绩溪人,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开创性的重要人物,具 有深远的影响。 1910—1917年留学美国, 1915年由康奈尔大学转入哥 伦比亚大学研究院,随杜威 研究哲学,深受其影响。 1916年10月,在致陈独秀 信中胡适首次用了“文学革 命”一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新旧文学之争
1.林纾:《论古文之不当废》《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致蔡鹤卿太史 书》,反对胡适的白话文主张。发表文言小说《荆生》《妖梦》,咒骂 文学革命人物。 -----“吾辈已老,不能为正其非,悠悠百年,自有能 辩之者”。 2.学衡派:东南大学梅光迪、吴宓、胡先骕,创办《学衡》杂志,自称 “寝馈西洋文学”,又满脑子“国粹”,复古思潮。鲁迅《估“学衡” 》,揭破他们所谓“学贯中西”的伪装。 3.甲寅派:1925年之后,章士钊时任段祺瑞政府的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 ,创办《甲寅》杂志。胡适《老章又反叛了!》
清新恬淡与讽刺幽默的统一
四、杂文
1.概况:650多篇,130多万,16部杂文集,数量最多,贯穿始终。深 邃犀利,内容丰富。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2.前期杂文:5集。 创作的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 主要内容: 3.后期杂文:11部集子----《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创作的指导思想:匕首与投枪。 主要内容: 4.鲁迅杂文的主要艺术成就: (1)善于抓取类型,画出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使议论和形象相结合 (2)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展开逻辑严密的论点;--------
《出关》:老子
《故事新编》的写作特点:
《起死》:庄子
1.依据古籍和容纳现代,古今交融
2.将古人写活,侧重于对古人性格、精神和心理状态的开掘 3.运用“油滑”手段
三、《野草》《朝花夕拾》
《野草》
1.写作背景:1924-1926年,24篇 2.主要思想内容: (1)勇敢面对黑暗,韧性的战斗精神 (2)内心斗争和自我剖析 (3)对病态社会和黑暗现实进行无情的真边和批判 3.艺术上的探索和主要艺术成就: (1)诗与散文的结合
二、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狂人日记》:
1.时间、地位:1918.5《新青年》,“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 2.《狂人日记》的主题思想 (1)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 本质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 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 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小环境→大环境; 现实、历史的具体“吃人”→封建礼教吃人 个别→所有中国人 (2)强烈的反抗和变革的精神 “从来如此,便对么?”“救救孩子” 3.《狂人日记》的创作方法 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
二、文学团体涌现
7.湖畔诗社:湖畔诗社是现代文学社团。1922年3月在杭州成立。成员为 冯雪峰、应修人、潘谟华、汪静之4人。他们的作品以抒情短诗为主,表 现了新文学运动初期刚刚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的天真烂漫的青少年对美好自 然的向往和对幸福爱情的憧憬,独具一种单纯、清新、质朴的美。鲁迅曾 评价汪静之的爱情诗为“情感自然流露,天真而清新,是天籁,不是硬做 出来的”,评价湖畔诗社是“血的蒸气,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朱自清 说:“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是‘湖畔’的四个年轻人。 8.新月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一个文学社团,它于1923年 成立于北京,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 团,前期以《晨报副刊》作为阵地。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创 办《新月》月刊,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 实秋等。闻一多、徐志摩倡导新格律诗。 莽原社:1925.4-1927.12,北京,鲁迅,高长虹,杂文 未名社:1925.8-1930.4,北京,鲁迅发起,台静农,以译介外国文学 为主,兼及文学创作
第三节 小说创作
一、概述
1.新潮作家群: “五四”时期,在《新潮》月刊( 1919年元月创刊)上
发表小说的作家群。主要作家有:汪敬熙、杨振声、叶绍钧、俞平伯、 罗家伦、欧阳予倩等。“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倾向。
2.问题小说:是指五四以后的几年间(1919-1925)年形成的一种小说
第一节 概述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五四”文学革命
1.背景:“五四”新文化运动
2.主要内容: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3.倡导者: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八事”(1917.1《新青年》)正式揭 开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帷幕,提出白话文学为正宗。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1917.2《新青年》) 刘半农、钱玄同:“双簧信”,通过“辩论” 扩大影响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增多诗体”“重造”,分段,使 用标点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张我军《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
《糟糕的台湾文学界》 《为台湾的文学界一哭》
第二节 鲁迅
一、概述 少年:从小康堕入困顿 求学:弃医从文 1909年归国,对辛亥革命:从热情呐喊到失望彷徨 1918-1927,倡导新文学,以实绩奠定地位。 语丝社、未名社、莽原社,《雨丝》《莽原》《未名》 1927.10,上海,最后十年最为辉煌的战斗生活,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 编辑《萌芽》《前哨》《十字街头》 培养青年革命作家:叶紫、柔石、殷夫、萧军、萧红、沙汀 、艾芜 思想上:进化论、个性主义 贡献、地位: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 毛泽东:“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揭露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吃人:反封建 1.封建科举制度“吃人”:《孔乙己》《白光》(陈士成,屡次落榜精神 异常失足落水) 2.封建礼教“吃人”:《祝福》《明天》(单四嫂子,死守妇道,迷信, 宝儿死去) 3.封建思想意识、愚民政策“吃人”:《药》(华老栓)《阿Q正传》 4.“看客”的“吃人”:《示众》(群像描写,穷极无聊,国民劣根性) 5.封建伦理道德的陈腐虚伪“吃人”: 《高老夫子》:原名高干亭,改字“尔础”,从里到外全都被一层虚假 包围着,打牌、看戏、喝酒 《肥皂》:四铭,对街上的女乞丐起邪念
二、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呐喊》:1923年,14篇:《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 《 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 社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 题意: 《彷徨》:1926年,11篇:《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 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 》《离婚》 题意:
第一章 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 (1917-1927)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鲁迅 第三节 小说创作 第四节 诗歌创作 第五节 散文创作 第六节 戏剧创作
第一节 概述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五四”文学革命 二、文学社团涌现 三、新旧文学之争 四、“五四”文学的发展阶段 五、“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六、台湾的文学革命
2.《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 (1)深刻总结了辛亥革命之所以归于失败的教训 (2)暗示了辛亥革命更深层次的悲剧:没有真正唤醒民众 (3)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画出了国人的灵魂,暴露了国民的弱点 3.《阿Q正传》的艺术风格: (1)外冷内热 (2)以讽抒情 (3)形喜实悲
《呐喊》《彷徨》的总主题:
文体形式:全面革新
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 4.视野的开放性
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面向世界,又不脱离传统
六、台湾的文学革命
1.阵地、倡导者: 《台湾青年》1920.7创刊,1922年更名《台湾》 杂志,1923《台湾》杂志增刊《台湾民报》半月刊 最早三篇:陈炘《文学与职务》:旧文学是“死文学”,提倡白话文 甘文芳《现实社会の文学》:已不需要“有闲文学” 陈瑞明《日用文鼓吹论》“日用文宜以简便为宜” 《台湾民报》:“台湾新文学运动的摇篮” 2.推进:黄呈聪《论普及白话文的新使命》 黄朝琴《汉文改革论》
二、文学团体涌现
5.弥洒社:是一个中国现代文学社团。1922年成立于上海,由胡山源等 创办。1923年3月开始出版《弥洒》月刊(共出六期),后又出《弥洒 创作集》,1927年春停止活动。弥洒社推崇创作灵感,提倡“无目的 无艺术观”,不规定统一的文学观,强调文学作品只是作家情绪之流、 灵感的表现,创作上从自我心灵世界出发,偏重于内心世界的剖白, 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6.浅草-沉钟社:一般都认为浅草社是沉钟社的前身。两个团体的旨趣和 追求,也是一致的。浅草社成立于1922年,沉钟社成立于1924年, 主要成员是冯至、陈鹤翔。刊物《浅草》季刊、《沉钟》周刊,致力 于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特点朴实而带点悲凉,有浪漫主义色彩。鲁迅 曾誉之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学》
二、文学团体涌现
1.文学研究会:1921.1,北京 2.创造社:1921.7,东京 3.语丝社:鲁迅曾领导和支持过的文学社团。成立于1924年 11月,办 有《语丝》 (多载杂文、散文)周刊,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主 要成员有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他们没有独立的政治主张,主要 从事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以散文为主,形成了一种泼辣幽默的语丝文 体,又称“语丝文体”。 4.南国社:中国现代早期综合性文艺团体。前身为南国电影剧社,领导 人田汉。设有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五部,以戏剧活动为 主。主要成员有田汉、欧阳予倩、徐志摩、徐悲鸿、周信芳等。1924 年,田汉与其妻易漱瑜受新文化运动影响创办文艺刊物《南国半月 刊》,“南国”的名称从此流传下来。1927年冬,南国电影剧社改组 为南国社。
四、“五四”文学的发展阶段
1.萌芽期:1917-1920年 2.创作活跃期:1921-1926年 3.沉寂期:1926春-1927年冬
五、 “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1.内容的批判性、主题的启蒙性、人物的平凡性
内容:彻底批判、否定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
主题: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 人物: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农民、平民、新型知识分子 2.文学观念的颠覆性 文以载道——人的文学、文人生的文学、为艺术的文学、平民的文学 3.形式手法的多样性、创新性 文学语言:
《阿Q正传》 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署名巴人,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 共九章。 1.阿Q的思想性格特征: 不觉悟的落后农民
不敢正视现实:夸耀先前的阔,设想儿子的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