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_五四文学革命

合集下载

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资料(可编辑)

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资料(可编辑)

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朱栋霖“现代文学”部分绪论一、中国历史的分期与中国文学的分期(一)中国的历史分期古代:1840年鸦片战争前,分远古、中古、近古近代:1840年?1919年现代:1919年-1949年当代:1949年后(二)中国文学分期的几个概念中国文学:包含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文学。

古代(古典)文学:先秦??清朝末期的文学(1840年前)。

近代文学:1840年-1917年的文学,是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过渡时期。

是文学现代性的累积时期。

现代文学:1917年??1949年创作的文学40年代前称“新文学”。

也有的将1917年后的文学统称为现代文学,如朱栋霖编教材。

当代文学:1949年7月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以后创作的文学5O年代后期提出这一概念,70年代前与新中国文学、“建国以来的文学”、“建国后文学”等名称可互指。

近现代文学:一般指的是1840年后的文学。

现当代文学:是现代、当代文学的合称。

晚清以来中国文学:一般指1840年后的中国文学近百年来中国文学:一般泛指的是近现代、当代文学。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在80年代后期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将近代、现代、当代文学整合成一个整体看待,以揭示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关于现代文学课程:1932年周作人在清华大学讲新文学的源流,是现代文学作为学科研究的开始;1940年代,朱自清把现代文学作为中文系课程开设,一直延续至今。

现为中文及相关专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

二、中国现代文学释义(一)中国:民族性、传统性。

历史的传统文化和文学的承传(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具有中国的民族性。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影响艺术的三因素:种族、时代、环境。

(二)现代:现代性,时间上的不可逆性;文学中精神和思想的现代性;文学价值上的原创性;语言上使用白话文;文体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

(现代性是一种社会现象,标志着一种断裂或一个时期的当前性或现在性,它既是一个量的范畴,一个可以界划的时间断,同时又是一个质的概念,即根据某种变化的特质来标识这一时段。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史》导言__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史》导言__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1906年,李叔同、曾孝谷在日本东京发起 成立了春柳社, 1908年,王钟声演出了根据英国同名小说 改编的戏剧《迦因小传》,该剧标志着国内新 兴话剧的萌芽。
教案
5、语言载体革命: 提倡“俗语”、白话,是许多知识分子的 共识,几乎形成了一个白话文运动。最早提 出这一观点的是黄遵宪,他主张“言文合 一”。以后如裘廷梁、陈荣衮、梁启超等都 提倡写作白话文章,只不过,惟有梁启超是 从文学的角度去提倡这一观点的,而其他的 主要是从维新的社会角度出发。他们的主张 为以后的五四白话文运动打下了基础。

李贽:“童心”,“道不离人,人不
离道”,“人道即是天道”、“吃饭 穿衣,即是人伦物理”,“人必有私”
朱 熹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大裂变, 梁启超倡“新民”说。 所谓“新民”,就是新的 “人”的观念。 这是对中国社会现代化与人 的观念的现代化的呼唤。
梁启超故居,位于广东 江门市新会茶坑村
20世纪中国文学和“人”的发现
教案
二)、戏剧: 这一时期,进行了戏剧改良运动,主要 走了两条不同的探索道路,一是汪笑侬式的 旧剧改良:将时代政治热情与外来的审美要 素注入京剧,对程式讲究的戏曲进行改良;
教案
二是春柳社在日本演出的新派剧和上海春阳社等在话剧当 中渗透戏曲因素的表演,统称为“文明戏”。
“文明戏”特点:
a、剧作的革命色彩浓烈 ;
教案
第四节
文体叙述的创新
学习要点: 该时期出现的“南社”诗歌团体;“戏剧 改良”;“新文体”的散文;“政治小说”;翻 译的外国小说;民初各种言情通俗小说等等。
教案
一)、诗歌 : 1909年成立的南社是这一时期最有影响 的诗歌社团,代表人物如高旭、马君武等等: 他们的诗歌在内容上以反清为主要特色,在诗 歌艺术上并无任何创新之处,并且,他们还在 宗盛唐之音、还是倾向江西诗派上发生过大的 争执。从黄遵宪倡导“我手写我口”到五四时 期,胡适尝试写作白话新诗期间,诗歌并没有 取得多少实质性现代化成就。

中国现当代文学 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 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根据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教育部“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制定(朱栋霖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上)模块一:20年代文学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教学设计:课前布置重点文献预习。

课堂讲授从文献解读入手,表述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和发生过程。

知识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端。

教学要点:人的观念与文学的发展。

中国文学现代化开端的具体表现。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西方思潮的内外在关系。

重点:1、重点文献:《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红楼梦评论》。

2、“人”的观念的演变,是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3、中国文学现代化开端的具体表现。

4、推动中国文学现代化观念变革的代表人物及其历史贡献。

5、在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20年里各文体创新的努力及其局限。

难点:以“人”的观念的演变重新阐释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

思考题:1、为什么说“人”的观念的演变是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2、简述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具体表现及其特点。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教学设计:在重点文献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讲授和提问的方式分析“五四”文学革命的性质和过程。

知识点:《新青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

教学要点:五四文学革命的过程,内容,意义。

教学要求:五四文学革命产生必然性、历史价值和得失反思。

重点:1、重点文献:《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人的文学》。

2、五四文学革命的时代背景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3、五四文艺思潮与论争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4、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及新文学社团流派对五四文学的推动作用。

难点:五四文学革命的复杂社会背景及其发生的内在历史逻辑。

思考题:1、为什么说五四文学革命标志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确立?2、简介《文学改良刍议》与《文学革命论》的主要内容并比较二者的不同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大纲一、说明(一)命题依据及原则、命题依据本课程的考核依据《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案大纲,以及由朱栋霖等主编的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教材而制定。

、命题原则①按照教案大纲规定的教案目的、教案要求和教案内容进行考核;②考核内容覆盖面%,突出课程的重点内容、基本知识和基本应用;③考核内容的难易程度适中;④兼顾各个能力层次,在一份试卷中,各层次题目所占分数比例建议为:基础知识占%,理解与分析占%,能力题占%。

(二)课程考核要求主要考核教案大纲所规定的要求学生了解、掌握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学现象、文学思潮、作家作品的能力。

二、大纲内容(一)课程考核内容及说明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了解:人的发现与文学史构成、晚清文化机制的变化对文学的影响。

识记:“诗界革命”、“文界革命”、;鸳鸯蝴蝶派;“戏剧改良”的主要内容;分析:“小说界革命”的基本主张;中国文学现代性文学观念的孕育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一、五四文学革命了解:五四文学革命的新文化背景。

识记:《新青年》。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的内容和标志意义。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等文学主张二、五四文学思潮与论争识记:五四主要文学思潮。

与以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文人的斗争;与学衡派、甲寅派等复古派的论争;新文化统一战线内部的论争。

三、新文学社团流派识记:各新文学社团成立的时间、地点、代表人物、艺术主张、刊物、宗旨等;新月社对新诗格律化的追求、语丝社对散文多元形态的贡献;各社团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影响。

分析:五四文学基本特征:理性精神的张扬。

感伤的精神标记。

个性化的追求。

创作方法的多样化。

第二章年代小说(一)一、年代小说概述识记:五四“为人生”派的小说创作;“问题小说”;乡土小说;浪漫抒情小说等创作现象。

分析:鲁迅与乡土小说的关系。

二、叶绍钧、许地山识记:叶绍钧短篇小说代表作《潘先生在难中》;长篇小说《倪焕之》。

中国现代文学史--五四文学革命

中国现代文学史--五四文学革命
• 2、 “人的文学”的主张,对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理论建设和文学创作, 产生重要影响,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主要内容。同时,其影响所 及辐射至今。 周作人《平民文学》的主要内容: 1、 提出“普遍”和“真挚”的原则,强调应以普遍的真挚的文体, 写普遍的真挚的思想与事实; 2、 应着眼于写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 其中”的主张。
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滥觞。 • 1919年5月,《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为李大钊编辑的“马克思研究
号”。 • 从1920年9月第八卷第一号起,《新青年》由陈独秀与上海共产主义
小组编辑,1923年6月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刊物。(季 刊)
2019/11/12
中国现代文学史
文学革命的标志和主要内容
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以闻一多、徐志摩为 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后期提出“健康”与“尊严”的口号,以梁实秋和徐志摩 为理论向导,继续探索诗艺。
2019/11/12
中国现代文学史
•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 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文艺思想接 近于文学研究会。《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 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 出了重要的贡献。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 谈,无所顾忌”。
• 批判“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以及旧戏曲。
2019/11/12
中国现代文学史
胡适的文学理论
• “白话文学论”和历史的文学观论, 相辅相成,筑起胡适的文学思想 (同时也是文学革命的指导思想)的基本架构
• 《文学改良刍议》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 主要内容:
• 1、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 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 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 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扩展阅读
“人”的发现 许志英、倪婷婷:《“五四”:人的文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作家受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 意象派→胡适 欧洲文艺复兴、写实主义文学→陈独秀 西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白桦派” →周作人 马克思主义理论、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李大钊 社会进化思想→进化的文学史观念
第二节 五四文学思潮与论争
文学研究会:是最早成立的大型文学社团。 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 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 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 许地山、王统照等12人。该会刊物有《小 说月报》、《文学旬刊》、《诗》月刊等, 并出版《文学研究会丛书》。该会主张 “为人生而艺术”,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 方法。(忽略了文学的娱乐作用)
小结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破旧 立新
如何 “破旧”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1月 从“八事”入手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 明确提出“三大主义”
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信”,1918年3月 假借“王敬轩”之名来扩大事态
…… ……
如何“立新”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1918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新文学阵营 VS《甲寅》派
“甲寅派”以1925年复刊的《甲寅》杂 志而得名。
其主要人物是当时北洋军阀政府的教育 总长兼司法总长章士钊。
章士钊从逻辑学、语言学、文化史等方 面来论证文言文的优越,归结为“国性 群德,悉存文言,国苟不亡,理不可 弃”。追随附和他的人甚至公开宣扬要 取消“白话文学”这一名词。
陈独秀于1917年2月在《新 青年》发表了《文学革命 论》,更为鲜明、坚定地提 出了文学革命的主张。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1、诗界革命:黄遵宪(反对拟古复古、提倡“我手写我口”)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二、“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2、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三、《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创刊时间:1915年主编姓名:陈独秀四、“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1、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因为旧文学中充斥着封建礼教道德的思想内容,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2、而文学革命的开展,批判旧文学观念和旧文学中封建思想道德观念,新文学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内容,也大大推动了思想革命更深入地开展;3、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相辅相成,使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成为自有中国以来最彻底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旧文学的革命。

五、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1、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1917年2月,《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3、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六、鲁迅:《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1918年)七、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对文学革命的影响:1、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用白话写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新文学应建立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2、鲁迅:《狂人日记》小说对封建主义揭露、批判所达到的高度3、郭沫若的新诗,体现了“五四”反抗叛逆、破旧创新的精神八、了解文学革命在创作上的初步成绩和白话文运动的胜利:1、《新青年》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的白话新诗,《新潮》上叶绍钧、汪敬熙、杨振声等的白话新小说和康白情、俞平伯的新诗,都是文学革命的最初实绩。

南京大学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南京大学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前言本课程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

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思潮流变和作家创作的研究来揭示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动因与特征。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史,具备对现当代文学作家及创作进行一定的分析评价能力。

课程内容中国现当代文学(上)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意义和初期新文学创作教学内容1.1背景与意义1.2晚清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1.3《新青年》的重要作用及“文学革命”口号的正式提出1.4“五四”新文学进程中封建复古势力的反扑1.5“五四”新文学初期的创作实践基本要求了解“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意义,分析总结初期新文学创作的特点与规律。

第二章鲁迅出现的意义及鲁迅文学创作价值和文学史地位教学内容1.1鲁迅出现的文学史意义1.2鲁迅的文学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及地位。

1.3鲁迅文学创作在艺术上的价值和意义基本要求了解鲁迅出现的意义,重点掌握鲁迅文学创作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第三章郭沫若新诗创作的价值,史剧创作的地位及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教学内容1.1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独特价值1.2史剧创作1.3郭沫若的文学主张及对创造社的影响基本要求了解郭沫若新诗创作的价值,重点掌握其史剧创作的地位及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

第四章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历史贡献教学内容1.1文学研究会的作家组成1.2创造社的主要作家:郭沫若、郁达夫。

共同特点、倾向:主观抒情、浪漫、激进、情绪化基本要求了解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的作家组成,及各自创作特点和流派特点。

第五章新月社、语丝社等其他社团的独特贡献及新文学创作的繁荣教学内容1.1新月社出现的意义:(以新诗创作为主的社团)1.2语丝社:(以散文创作为主的社团)1.3其他社团:基本要求了解新月社、语丝社等其他社团的独特贡献,体会新文学创作的繁荣及其特点。

第六章革命文学运动的兴起与三十年代文学思潮流派教学内容1.1革命文学的兴起1.2蒋光慈(赤)在革命文学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16年10月,在致陈独秀 信中胡适首次用了“文学革 命”一词。
❖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2卷5号上 发表了重要文章《文学改良刍议》,从 文学进化论的立场提出“一时代有一时 代之文学”的文学发展观,论证文学变 革的必要性,明确地提出了以“白话文 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的主张。
《文学改良刍议》
❖ 翻译的热潮
1.1918年,《新青年》第四卷第六号推出《易卜生专号》,主 旨在反传统、反专制、提倡个性自由、妇女解放等; 2. 沈雁冰、郑振铎与《小说月刊》的相关栏目, 《小说月报》 是20年代文坛的第一刊物,陆续发表众多的外国文学翻译作 品; 3 .西方文学思潮、哲学思潮陆续被介绍到中国;
❖ 五四作家的融合与创造
新文学阵营 VS《学衡》派
1922年,新文学阵营又与《学衡》派进行斗争。
❖ 1921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 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其观点态度 相近,而被称为《学衡》派。他们留学西洋, 在美国受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思潮影响,尊崇 中国的古圣先哲,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 标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穿西装的复古派” 行批评之职事”,批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 命,思想倾向稳健保守。
妹妹你是水 ——应修人
《希望》
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 希望花开好。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急坏看花人, 苞也无一个。
眼看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风回, 祝汝满盆花!
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之一 陈独秀
❖ 安徽怀宁人,出身“书香门 弟”,17岁参加县考中秀 才,但厌恶旧八股,醉心于 新学问而东渡日本留学。
❖ 1902年加入留日学生团体 “青年会”,1903年回上 海与章士钊等人办《国民日 报》。
扩展阅读
❖ “人”的发现 许志英、倪婷婷:《“五四”:人的文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 作家受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 意象派→胡适 欧洲文艺复兴、写实主义文学→陈独秀 西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白桦派” →周作人 马克思主义理论、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李大钊 社会进化思想→进化的文学史观念
第二节 五四文学思潮与论争
❖ 周作人:《人的文学》,1918 在“灵”与“肉”的统一中表现“人”
❖ 周作人:《平民文学》,1919 “人生的艺术派”,“以真为美,美即在其中”
❖ 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1920 “为社会写实”,而“不是为个人造名”
❖ 如何建设新诗、新小说、新戏剧
❖ 最终成果:北洋政府教育部认可白话为“国语”, 并于1920年下令国民学校采用语体文教学
❖ 四次新旧之争:
❖ 1919,《国故》VS《新青年》《新潮》 ❖ 1919,蔡元培、李大钊等 VS 林纾 ❖ 1922,新文学阵营 VS《学衡》派 ❖ 1925,新文学阵营 VS《甲寅》派 ❖ (新文学阵营内部的分化与蜕变:“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
进”)
《国故》VS《新青年》《新潮》
❖ 1913年3月,北京大学的旧派人物刘师培、黄侃等 人创办《国故》杂志,与《新青年》、《新潮》抗 衡。
小结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 破旧 ❖ 立新
如何 “破旧”
❖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1月 从“八事”入手
❖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 明确提出“三大主义”
❖ 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信”,1918年3月 假借“王敬轩”之名来扩大事态
❖ …… ……
如何“立新”
❖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1918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 章士钊:《评新文化运动》《评新文学运动》
新文学阵营的内部分化
❖ 胡适1919年提倡《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到 1923年大力提倡“整理国故”,引起了“问题与主 义之争”,侧面也预示着新文学倡导者自身逐渐成 熟,新文学、新文化运动的不断深入。
第三节 新文学社团流派
至1925年,文学社团与相应的刊物多达一百多个,这标志着新文学 已由少数先驱的提倡转为群力建设。
❖ 文章提出,文学改良要从“八事”入手, 即:“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 “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 “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 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文诗集: 胡适《尝试集》
《蝴蝶》 ——胡适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鲁迅的《呐喊》,郭沫若的《女神》,郁达夫的“自叙传”抒 情小说,问题小说,问题剧,小诗,随笔杂感等等都吸收了西 方文学思潮的影响。
日本“私小说”的影 响
郁达夫的“自叙 传”抒情小说
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潜意识、心理描写)
❖ 20年代的文学论争主要体现在新文学的意识、语 言与封建的旧的文学传统之间的分歧。
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与意义
新诗的理论文章:胡适的《谈新诗》;
小说理论:胡适的《论短篇小说》;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第四卷第5号)发 表了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5号)正式完全 改用了白话。
❖ 最早开始“尝试”的是诗歌,最早取 得成绩的是小说,散文、尤其是戏剧 发展成熟较晚。
❖ 闻一多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湖畔诗社: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 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出 版合集《湖畔》多以爱情诗为主。
过伊家门外 —汪静之
我冒犯了人们的指谪[zhe], 一步一回头地瞟我意中人;
我怎样欣慰而胆寒呵。
潘漠华、冯雪峰、应修人、汪静之四诗
人,专事爱情诗写作,相继推出诗歌合 集《湖畔诗集》、《春的歌集》,掀起 了“五四”爱情诗创作的一个新高潮。
不过,陈独秀对国风、楚辞直到元曲、明清 小说是充分肯定的,他的“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 典文学”的实际意义并非是全盘否定古典文学, 而是将锋芒指向“明之前后七子”及桐城派的仿 古主义。
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之一 周作人
❖ 周作人对文学革命理论建设 作出了重要贡献。
❖ 1918年在《新青年》发表 《人的文学》,以人道主义 思想为本,批判封建时代的 文学为“非人的文学”;倡 导新文学应是人的文学,其 根本目标在于能使人性得以 健全发展 。
背景
❖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 ❖ 西方文艺思潮的介入; ❖ 梁启超的新民说和近代革命文学; ❖ 三大文学革命:诗界、文界、小说界革命的
影响; ❖ 外国文艺作品的翻译(林纾、周氏兄弟)
现代文学的分期
1. 发生期
(1898年—1917年)
五四文学革命
2. 迅速发展期(现代文学30年)
(1917年—1949年)
❖ 1919年1月在《每周评论》 发表《平民的文学》,进而 提出“为人生的文学”的口 号。
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之一 李大钊
❖ 李大钊发表重要文章《什么是新 文学》(《星期日》第26号,1920 年1月4日)。
❖ 文章中提出“我们所要求的新文 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不是 为个人造名的文学”,这样的文 学要以“宏深的思想、学理,坚 信的主义,优美的文艺,博爱的 精神”作为“土壤根基”。
❖ 文学研究会:是最早成立的大型文学社团。 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 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 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 许地山、王统照等12人。该会刊物有《小 说月报》、《文学旬刊》、《诗》月刊等, 并出版《文学研究会丛书》。该会主张 “为人生而艺术”,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 方法。(忽略了文学的娱乐作用)论》,更为鲜明、坚定地提 出了文学革命的主张。
《文学革命论》及“三大主义”
❖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 情的国民文学;
❖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 的写实文学;
❖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 的社会文学。”
创造社作品特色
❖ 创造社作品大都侧重于自我表现,带有浓厚 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对病态心理的描写 往往成为作家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反抗情 绪的主要形式。
❖ 重视作家自身“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 全与美,推崇文学创造的直觉和灵感,重视 文学的美感作用。
❖ 后期思想左倾严重,1929年被当局查封。
❖语丝社:1924年成立于北京,因出版《语丝》 周刊而得名。鲁迅被称为“语丝派主将”。
新文学阵营 VS《甲寅》派
❖ “甲寅派”以1925年复刊的《甲寅》杂 志而得名。
❖ 其主要人物是当时北洋军阀政府的教育 总长兼司法总长章士钊。
❖ 章士钊从逻辑学、语言学、文化史等方 面来论证文言文的优越,归结为“国性 群德,悉存文言,国苟不亡,理不可 弃”。追随附和他的人甚至公开宣扬要 取消“白话文学”这一名词。
❖ 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原因及过程
❖ 外国文学的译介 ❖ 五四作家的融合与创造
❖ 20年代的文学论争(新旧之争)
❖ 1919,《国故》VS《新青年》《新潮》 ❖ 1919,蔡元培、李大钊等 VS 林纾 ❖ 1922,新文学阵营 VS《学衡》派 ❖ 1925,新文学阵营 VS《甲寅》派
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原因及过程
蔡元培、李大钊等 VS 林纾
1.对林纾为代表的老牌守旧分子的批判
新文学阵营
(蔡元培、李大钊、鲁迅)
❖ 近代翻译文学先驱林纾介绍西方文学卓 有建树。(他不懂外文,却与人合作,一 生中翻译了欧美小说180种,共1200多 万字。)
❖ 林纾视文学革命为洪水猛兽。为维护封建 道统,他撰文《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 《致蔡鹤卿太史书》对白话文大加讨伐,攻 击北京大学的新派人物“覆孔孟,铲伦常”, 表示要“拼我残年极力卫道”。
1917——1927年 “20 年代文学 /五四时期的文学” 1928——1937年 ‘30年代文学”
1937 ——1949年 “40年代文学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