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框架: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文学思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

(1917-1927)

即: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框架: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准备

•第二节文学革命的发生

•第三节外来文艺的影响

•第四节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第五节文学思想论争

•第六节文学革命的意义

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准备

——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涉及内容: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文学变革。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的时间:19世纪末--1917年文学革命前,总计20年的时间,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是中国“五四”文学革命(或现代文学)发生的准备阶段。

•意义:有了这个现代化发生期的基础,才有了“五四”后32年文学在现代化道路上的迅速发展。

一、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情形

1、社会变革对文学的促进

1)法律对从事文学活动者和报刊繁荣的基本保障。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言论、著作、出版等自由,这样文学活动和创办报刊有了法律保障。

2)现代出版业逐步兴盛。到了清末民初,中国现代出版事业的重心由官办出版业转移到了民营出版业,由此现代出版业具有了大众化、平民化、民主的特征,中国现代出版业的繁盛为现代知识分子提供了理性交往的空间,为文化和文学的普及奠定了传播基础。

3)现代社会分工在文学创作队伍方面率先实现。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传统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的路子被阻断,社会出现了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自由撰稿人队伍,出现了职业作家群。这样知识分子传统地位和角色就发生了转换。

4)大量读者群的培养。文学平民化、大众化的价值取向,使传统的文学接受主体发生变化,文学成为了民众参与文化的重要工具,在接受与反馈中中国现代文学培养了多样化的读者群。文学接受队伍扩大。

二、晚清以来的文学观念的变革

1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晚清开始)的观念变革,首先归功于梁启超。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出于启蒙主义宣传的目的,很快注意到西方文学格局的不同,开始为小说和戏剧争取正统的文学地位。

2、“三界革命”

★诗界革命:黄遵宪——“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今”

★文界革命:梁启超在1899年提出文界革命的口号,旨在提倡白话文,实现“文言一致”,打破桐城派古文的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

★小说界革命:梁启超——“新民自新小说始”。重点表达了他小说新民救国的主张。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

3、戏剧观念的更新:重视其开启民智作用(P7-8):

代表人物陈独秀及其观点

4、白话文运动(语言观念变革)

文体观念革命背后有着相应的“言文合一”的语言观念变革的意愿诉求。

最早提出“言文合一”的是黄尊宪,他认为言文合一使西方国家文化普及,科技发达,社会进步,中国言文分离是落后的根源,是愚民的工具。认为文言误国。

之后胡适提出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主张。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一时代应有一时代之文学”,“今日之文学应以白话文为正宗”的观点。主张做“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的“言文合一”的“活文学”。号召使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

5、真正体现出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观的,是王国维,他最早提出“纯文学”概念及超功利文学观。

6、新的文学观念的产生:鲁迅、周作人的文学“立人”思想。

三、文学革命前的文学作品

(一)散文

◆政论散文:

以梁启超成就最高,他是本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创造了一种新文体-----“报章体”。如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新民说》等。

◆革命派散文

本时期重要的革命派散文,如章太炎、邹容、陈天华、秋瑾等人的创作。以章太炎(有学问的革命家)成就最高;辛亥革命后的散文家有章士钊。

革命派散文家: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

(二)话剧

◆“戏剧改良”走了两条不同的探索道路:

◆一是旧剧改良,将时代政治热情与外来的审美要素注入京剧,对程式讲究的戏曲进行改良;

◆一是文明戏——在话剧中渗透戏曲因素的表演。

(三)小说

◆本时期小说的发展道路则是曲折的、多元素的,形式上是逐渐改良,内容是严肃与游戏并存。

1、清末小说

◇梁启超、蔡元培等人的政治小说

宣传政治观念,关注社会问题。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等。

◇李伯元、吴沃尧等人的谴责小说

讽刺带谩骂。出现了四大谴责小说:刘鹗的《老残游记》、吴趼(jiǎn)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

◇清末域外小说翻译运动:

林纾为清末民初翻译界的主将,林纾的翻译小说哺育了一代新文学作者。

·林纾的《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迦因小传》等,

·周作人兄弟的《域外小说集》等。

2、民初小说

市井通俗言情、奇侠、黑幕小说,倡导文学是消遣的游戏的金钱的文学观念。满足市民阶层的需求。

◇民初小说的主流是鸳鸯蝴蝶派,最有影响的是被誉为“五虎将”的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四大说部”:徐枕亚的《玉梨魂》,张恨水的《啼笑因缘》,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李涵秋的《广陵潮》等。民初小说以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最为著名。

◆总之,晚清文学曾一度繁荣,也曾充满了革新的朝气,但因为这种革新缺乏强大的社会基础,并且维新派人士只是把文学作为自己的宣传工具,不重视文学艺术自身的特性,在政治热情消退之后,文学又向着旧的封建传统回转。所以近代文学变革总体上仍囿(yòu)于传统文学内部的结构调整变通,中国需要一个更加彻底的文学革命运动。

第二节文学革命的发生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

•文学革命的直接的背景和动因是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的性质与导向、成就与局限都与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宗旨息息相关,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新文化的阵地:《新青年》

1915年,《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新文化运动由此开始。 1916年9月第二卷改名《新青年》,1917年初移址北京。发刊词《敬告青年》提出“民主”和“科学”,以对抗家长专制的封建文化,开启了一场思

想启蒙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新青年》集结激进知识分子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

A、重新评价孔子与传统文化

B、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二、“五四”新文学运动

1、文学革命的发动:(标志:两篇文章)

(1)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发难文章,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