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常识:物质组成、构成的描述
初中化学化学物质知识点整理

初中化学化学物质知识点整理化学物质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它们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并通过化学反应相互转化。
在初中化学中,学生需要了解不同种类的化学物质及其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下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化学物质知识点整理:1.元素: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是构成所有物质的基本成分。
目前已知的元素有118种,其中92种是自然界存在的,其余是人工合成的。
常见元素有氢、氧、碳、铁、铝等。
元素以化学符号表示,如H代表氢元素,O代表氧元素。
2.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以上不同元素的原子以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化合物有固定的化学式,如水的化学式为H2O,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2、常见化合物有水、盐、糖等。
3.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质混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物质,其成分比例可以随时变化。
混合物没有固定的化学式,如空气、海水等。
4.酸、碱、盐:酸是指具有酸性的化合物,常见的酸有盐酸、硫酸等;碱是指具有碱性的化合物,常见的碱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盐是酸和碱中和反应产生的化合物,具有中性。
5.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其中发生氧化的物质叫做还原剂,发生还原的物质叫做氧化剂。
氧化剂通常含有氧元素,如氯氧化剂;还原剂通常含有金属元素,如铁还原剂。
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反应中的重要类型。
6.水:水是生命的基础,也是一种重要的化合物。
水的化学式是H2O,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水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在常温常压下是液体状态。
水的凝固点是0°C,沸点是100°C。
7.盐和碳酸盐:盐是由酸和碱中和反应生成的化合物,其中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碳酸盐是一种重要的盐,由碳酸和金属元素组成,如钠碳酸盐(小苏打)、钙碳酸盐(大理石)等。
8.金属与非金属:金属是一类具有金属光泽、导电性和延展性的元素,如铁、铝、铜等;非金属是一类不具有金属性质的元素,如氢、氧、碳等。
初中化学知识点大全及总结

初中化学知识点大全及总结一、基本概念与定义1. 物质: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实体,具有质量和体积。
2. 元素: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3.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的原子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净物质。
4.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质混合而成,各组成部分保持其原有性质。
5. 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稳定粒子。
6. 原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7. 离子: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原子或分子。
二、化学符号与方程式1. 元素符号:代表元素的简写,如H代表氢,O代表氧。
2. 化学式:表示化合物组成的符号表达式,如H2O表示水。
3.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方程,如水的电解反应:2H2O → 2H2 + O2。
三、化学反应类型1. 合成反应:两种或以上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如:A +B → AB。
2.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以上不同物质的反应,如:AB → A + B。
3. 置换反应:一种元素与一种化合物反应,取代该化合物中的部分元素,如:A + BC → AC + B。
4. 双置换反应: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如:AB + CD → AD + CB。
四、物质的分类1. 纯净物:由单一种类的分子或离子组成的物质。
2.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没有固定化学式。
3. 氧化物:由氧元素与其他元素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4. 酸:在水溶液中能释放出氢离子(H+)的物质。
5. 碱:在水溶液中能释放出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6. 盐:由酸中的氢离子被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取代而形成的化合物。
五、物质的性质1. 物理性质:不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熔点、沸点等。
2.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六、实验基本操作1. 观察:使用眼睛或其他感官观察物质的外观和变化。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一、物质的组成1.微观组成:物质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组成。
2.宏观组成:物质由元素和化合物组成。
3.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4.特点:互为同位素,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5.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6.定义: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以固定的比例结合成的纯净物。
7.分类: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
四、物质的分类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2.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3.溶液: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存在于溶剂中。
4.浊液: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分为悬浊液和乳浊液。
5.胶体: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分散质粒子介于1-100nm之间。
五、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熔点、沸点等。
2.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六、物质的鉴别与分析1.鉴别:根据物质的性质差异进行区分。
2.分析: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
七、物质的制取与合成1.制取:通过化学反应或物理方法获取物质。
2.合成:通过化学反应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成新的物质。
八、物质的用途与环境保护1.用途:根据物质的性质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
2.环境保护: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防止环境污染。
综上所述,物质的组成与分类涉及元素、化合物、纯净物、混合物等多种概念,以及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鉴别、分析、制取、合成等方面的知识。
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世界,为学习化学和其他科学领域奠定基础。
习题及方法:1.习题:区分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方法:根据纯净物的定义,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
因此,选项B蒸馏水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
2.习题:下列哪种物质属于化合物?方法: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以固定的比例结合成的纯净物。
物质的结构必考知识点归纳

物质的结构必考知识点归纳物质的结构是化学和物理学中的基础概念,它涉及到原子、分子、晶体等微观粒子的组成和排列方式。
以下是物质结构的必考知识点归纳:1. 原子结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而电子在原子核周围以特定的轨道运动。
2.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元素列表,它展示了元素的周期性和族性。
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其原子序数决定。
3. 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通过共享、转移或吸引电子而形成的连接。
主要类型有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4. 分子结构: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稳定结构。
分子的几何形状和化学性质受其原子排列和化学键类型的直接影响。
5. 晶体结构:晶体是由原子、离子或分子按照一定规律排列形成的固体。
晶体结构的类型包括立方晶系、四方晶系、六方晶系等。
6. 晶格缺陷:晶格缺陷是晶体中原子排列的不规则性,包括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
这些缺陷会影响晶体的物理性质。
7. 非晶体与准晶体:与晶体相比,非晶体没有长程有序的原子排列,而准晶体则具有长程有序但不具备传统晶体的周期性。
8. 纳米材料:纳米材料是指具有纳米尺度(1-100纳米)的材料,它们展现出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如量子效应、表面效应等。
9. 超分子化学:超分子化学研究分子之间通过非共价键(如氢键、π-π堆叠等)形成的复杂结构和功能。
10. 材料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材料的宏观性质,如硬度、弹性、导电性等,与其微观结构紧密相关。
例如,金属的导电性与其自由电子的分布有关。
11. X射线晶体学:X射线晶体学是一种用于确定晶体结构的技术,通过测量X射线在晶体中的衍射模式来解析原子的位置。
12. 扫描隧道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是一种能够观察到原子尺度表面结构的仪器,它利用量子隧道效应来探测样品表面的电子态。
这些知识点是物质结构领域的基础,对于理解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反应机制至关重要。
九年级物质构成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物质构成知识点总结物质构成是化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研究了各种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了解物质的构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化学变化和反应的过程。
在九年级的化学学习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物质构成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九年级化学的课程。
1. 元素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它是由相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
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我们可以找到多种元素的信息,如元素的名称、符号、原子序数、原子量等。
目前,已经发现了118种元素,其中92种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其他的是人工合成的。
2.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
化合物的组成比例是通过它的化学式来表示的,化学式由元素的符号和下标表示。
例如,H2O表示水分子,其中H代表氢元素,O代表氧元素,2代表氢元素的个数。
3. 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不同的物质混合在一起而形成的。
混合物可以通过物理方法进行分离,比如过滤、蒸发等。
和化合物不同,混合物的组成比例可以不固定,可以随意改变。
4. 原子核结构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原子核周围围绕着电子云,电子带负电荷。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中,电子的质量可忽略不计。
5. 原子序数和原子量原子序数是指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也是元素的特征之一。
原子量是指一个元素中质子和中子的总质量,可以找到相对原子质量和标准原子质量两种。
6. 分子结构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以共价键连接在一起的。
共价键是通过原子间的电子共享形成的。
分子的结构影响着物质的性质和反应能力。
7. 离子结构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正离子带正电荷,由失去一个或多个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形成。
负离子带负电荷,由获得一个或多个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形成。
离子的结构也会影响物质的性质和反应能力。
8. 化学键化学键是将原子连接在一起的力量。
主要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
离子键是由带正电荷和带负电荷的离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形成的。
化学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知识点

化学知识点: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考点1 物质的组成1. 元素——宏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统称。
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因为微粒的含义要比原子广泛。
2. 分子、原子、离子——微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
(1)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单原子分子、双原子分子、多原子分子)(2)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3)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基:中性原子团)3.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的结构不同的单质特别提醒:1. 离子与基团:2. 同位素与同素异形体:[知识规律]物质到底是由分子、原子还是离子构成?这与物质所属的晶体类型有关。
如金刚石(C) 、晶体Si 都属原子晶体, 其晶体中只有原子;NaCl 、KClO3属离子晶体,其晶体中只有阴阳离子;单质S 、P4属分子晶体, 它们是由原子形成分子,进而构成晶体的。
具体地:(1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晶体):①非金属单质:如H2、X2、O2、O3、N2、P4、S 、C60、稀有气体等②非金属氢化物:如HX 、H2O 、NH3、H2S 等③酸酐:如SO2、CO2、SO3、P2O5、N2O5等④酸类:如HClO4、HClO 、H2SO4、H3PO4、H2SiO3等⑤有机物:如烃类、烃的衍生物、糖类、氨基酸等⑥其它:如NO 、N2O4、Al2Cl6等(2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原子晶体):稀有气体、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碳化硅、石墨(混合型晶体)等;(3 )由阴阳离子构成的物质(离子晶体):绝大多数盐、强碱、低价金属氧化物。
(4 )由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的物质(金属晶体):金属单质、合金考点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比较:(1 )特征:有无新物质生成(2 )本质:有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3 )现象:物理变化→大小、形状、状态改变化学变化→发光、发热、变色、析出沉淀等(4 )典型实例:物理变化:⑴升华⑵萃取⑶分液⑷蒸馏(分馏)⑸吸附⑹渗析⑺盐析⑻胶体聚沉⑼电泳⑽金属导电(11) 焰色反应(12 )电离等化学变化:⑴风化⑵裂化⑶硫化⑷老化⑸炭化⑹干馏⑺脱水⑻蛋白质变性⑼水解⑽同素异形体互变(11 )电解(12) 熔融盐导电(13) 电解质溶液导电(14) 水泥硬化等。
化学重要知识点

化学重要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相互关系的科学。
下面将介绍一些化学中的重要知识点。
1.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以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2.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原子是化学中最小的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元素按照原子数增序排列的表格,具有周期性特征。
3. 化学键和分子结构: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连接,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以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物质。
4. 配位化学和配合物:配位化学研究的是金属离子与周围的配体之间的结合关系和性质。
配合物是含有有机或无机配体与金属离子结合形成的复合物。
5. 化学反应和化学平衡: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的变化。
化学平衡是指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达到一定比例时的状态。
6. 酸碱中和和pH值:酸和碱是化学反应中常见的物质,酸具有质子供体性质,碱具有质子受体性质。
酸碱中和是酸和碱中的质子交换反应。
pH值是用于测量溶液酸碱性的指标。
7.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被称为氧化,获得电子的过程被称为还原。
在化学反应中,氧化和还原总是同时发生。
8. 化学能和热力学: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被称为化学能。
热力学研究的是能量的传递和转化关系。
9. 化学动力学:化学动力学研究的是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
反应速率受到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10. 热力学和平衡:热力学和平衡研究的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反应达到稳定状态的过程。
11. 溶液和溶解度: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相体系。
溶解度是溶质在特定温度下在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最大量。
12. 配位化学和金属络合物:配位化学研究的是金属离子与有机或无机配体结合形成的络合物。
13. 催化剂和催化反应:催化剂是能够提高化学反应速率但不参与反应的物质。
催化反应是通过添加催化剂来促进反应进行。
14. 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学研究的是碳元素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合成方法。
物质的构成知识点总结

物质的构成知识点总结物质的构成知识点总结物质是初中化学的重要载体,也是初中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物质的构成知识点总结,欢迎参考借鉴。
分子和由分子构成的物质:(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能独立存在的微粒,它保持着这种物质的化学性质。
分子有一定的大小和质量;分子间有一定距离;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物理变化是分子运动状态改变的结果),分子间存在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和在一些分子间存在氢键。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固态时均为分子晶体)。
如:干冰、水、硫酸等。
原子和原子构成的物质:(1)原子是参加化学变化的最小微粒。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间重新组合,是原子运动形态的变化。
原子有一定的种类、大小和质量,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间有一定间隙,原子不停地运动着,原子间有一定的作用力。
(2)由原子构成的晶体,如金刚石、晶体硅等。
离子和由离子构成的物质: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绝大多数盐类,强碱,低价金属氧化物等都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注:离子和原子在结构和性质上均不相同。
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即由同种分子或微粒组成,有固定的组成和一定的性质。
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即由不同种分子或微粒组成,无一定的组成,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三态变化、金属导电、蒸馏和分馏、挥发和升华、吸附和盐析、电泳、潮解、溶液及盐的焰色反应、粉碎、凝聚等。
物理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沸点、溶解度、导电性等。
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般都伴随着物理变化,但化学变化占优势。
如:风化、老化、裂化、裂解、硝化、磺化、钝化、酯化、皂化、水泥的硬化、硬水的软化、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等;脱水、脱氧、脱氢、脱硫等;干馏、燃烧、粉尘的爆炸等;电解、电镀、原电池反应、电化学腐蚀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常识:物质组成、构成的描述
一、化学常识:高中化学百科知识点:物质组成、构成的描述
⒈ 物质由元素组成: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⒉ 物质由粒子(分子、原子、离子)构成。
例如:
⑴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⑵金是由金原子构成的。
⑶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⒊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如: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二、高考化学必备知识点:高中化学百科知识点:物质组成、构成的描述
1.元素——宏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统称。
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因为微粒的含义要比原子广泛。
2.分子、原子、离子、“基”、“根”、“碳正离子”——微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
★原子(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2)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等)和分子的基本粒子。
(3)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
(4)原子的概念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从哲学的角度首先提出来的。
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说。
目前人类对原子结构的
认识正在不断地深入。
注意:化学反应的本质就是原子的重新排列和组合。
★离子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①离子的种类:②离子的生成途径:③存在离子的物质:离子化合物:NaCl、CaC2、C17H35COONa;电解质溶液中:盐酸、稀硫酸等;金属晶体中:钠、铁、铜等。
注意:在金属晶体中只有阳离子,而没有阴离子。
分子、原子、离子均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基本单元,是化学研究的微观对象。
★分子: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完整理解分子的概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分子是一种粒子,它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如:水、氧气、干冰、蔗糖等就是由分子组成的物质。
②分子有质量,其数量级约为10—26kg。
③分子间有间隔,并不断运动着。
④同种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性质不同。
⑤每个分子一般是由一种或几种元素的若干原子按一定方式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
⑥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把分子分成⑦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此作用称作分子间作用力(又称范德华力),它是一种较弱的作用力。
★“基”、“根”、“碳正离子”“基”是指分子中除去一个原子或原子团以后剩下的原子团(也可能是单个原子),它是电中性的,通常不能稳定存在,如—NO2硝基、—CH3甲基、—SO3H磺酸基等(注意磺酸基不能写成—HSO3)。
“根”是带电的原子团,能稳定存在,如“NO2—”亚硝酸根离子,
“HSO3—”亚硫酸氢根离子,它们各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根”与“基”的区别在于是否带电荷。
“根”与“基”的电子式也不同。
如羟基—OH的电子式为,甲基的电子式为,而氢氧根OH-的电子式为,甲基正离子CH3的电子式为。
3.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
子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为
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的结构不同的单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