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史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六 二十年代文学论争
1、与国故 论古文白话之消长》 、《致蔡鹤 卿书》,指责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覆孔 孟、铲伦常”。提出“文言不当废,白话不当 用”。林纾还发表模仿古人的文言小说《荆生》、 《妖梦》诅咒文学革命领袖。 蔡元培在《答林琴南书》中给予驳斥,并重申 “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支持文学革命与新思潮的传播。《新青年》全文 转载《荆生》并逐句批驳。
赫胥黎
3、周作人《人的文学》以西方资产阶级人 道主义为基础,直接的理论来源,是当时 日本文坛兴起的“白桦派”人道主义文学 理论。
志贺直哉
武者小路实笃
4、易卜生主义
1918年,《新青年》第 4卷第6号出了一期《易卜 生专号》,发表《娜拉》、 《国民公敌》等三篇剧作, 都是以反传统、反专制、 提倡个性自由、妇女解放 为宗旨,与“五四”精神 相吻合。在“五四”运动 高潮中,译介易卜生作品 和宣扬易卜生主义更蔚然 成风。
《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 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 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 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 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 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 会文学。 三大主义的文学革命纲领,涉及了文学的 创作方法、平民化、社会功能等同样是本 质性的问题 。
五 外国文艺思潮的启发与影响
1、胡适受意象派影响: 胡适根据“意象派”诗人庞德关于诗歌要 靠具体意象的主张提出写“具体性”,“能 引起鲜明扑人的影象”的“新诗”。
2、严复《天演论》翻译自赫胥黎《进化论 与伦理学》,将生物进化论发展为社会历 史进化论。胡适、陈独秀的文学史观也是 来自于西方的社会进化思想。
(4)各种文学题材创作出现 小说:鲁迅《狂人日记》(《新青年4卷5 号)、《孔乙己》、《药》,叶圣陶《这 也是一个人》,冰心《斯人独憔悴》,王 统照《春雨之夜》、郁达夫《沉沦》 散文:周作人的美文 诗歌:胡适《尝试集》、郭沫若《女神》、 刘半农《相隔一层纸》、汪静之《蕙的风》
第01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教案
(一)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
五四时期著名的文学社团。 月成立于北京。 五四时期著名的文学社团。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 年 月成立于北京 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 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 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 世英、 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 王 统照12人 文学研究会宣称要“研究介绍世界文学, 统照 人。文学研究会宣称要“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 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将文艺当做高兴时的游戏 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 “ ……文 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 现在已经过去了。 文 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般问题 般问题’’ 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 般问题’’ 在创作中表现出现实主义的特色,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会 在创作中表现出现实主义的特色,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会 的创作为“人生派” 为人生”的文学。 的创作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主要刊物是改 革后的《 小说月报》 和新创办的《 文学旬刊》 革后的 《 小说月报 》 和新创办的 《 文学旬刊 》 ( 后改为 文学周报》 月刊。它是五四时期规模最大、 《文学周报》)、《诗》月刊。它是五四时期规模最大、 影响最广的文学社团。 影响最广的文学社团。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因《小 年 一二八”事变后因 说月报》停刊而自动解散。 说月报》停刊而自动解散。
教案
钱玄同在一封致《新青年》的公开信中, 钱玄同在一封致《新青年》的公开信中, 指斥一味摹仿六朝骈文的文选派文人和一味摹 仿唐宋古文的桐城派文人为“选学妖孽” 仿唐宋古文的桐城派文人为“选学妖孽”和“桐城 谬种” 谬种” 。 “双簧信”:钱玄同 (王敬轩) 双簧信” 王敬轩) 双簧信 刘半农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次大规模革命性运动,也是中国百年来最有影响力的青年运动之一。
作为五四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四文学革命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1. 社会背景五四运动爆发之前,中国正处于民族危机和国家危亡之中。
旧的封建社会秩序逐渐崩溃,传统文化形态受到冲击,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使得中国人民急需寻求改变现状的出路。
2. 文学革命的理论基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得益于新文化运动的思潮影响。
新文化运动倡导“实事求是”、“民主与科学”,提倡人本主义和民族解放。
这些思潮对新兴的文学运动起到了推动作用,激发了一大批文学青年的文艺创作热情。
3. 文艺团体的建立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离不开文艺团体的积极参与。
一批有识之士秉持着“文学革命”、“文艺解放”的思想,纷纷组建文学研究会、文学社团等组织,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发展。
二、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展1. 文学创新的突破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展表现在文学创新的突破上。
革命前的中国文学陷入了保守和僵化的局面,而五四文学革命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开始追求个性、自由和现实主义,注重以人为本的表达方式,提倡真实、生活化的创作。
2. 文学理论的革新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展还推动了中国文学理论的革新。
五四文学革命之前,中国文学理论主要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
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文学理论经历了一系列革新与探索,提出了一些新的文学观念和表达方式,如白话文运动、现实主义等。
3. 文学思潮的多元化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展使得中国文学思潮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由于五四文学革命的推动,不同文艺团体和作家们开始以不同的理论观点创作文学作品,出现了不同的文学流派和风格,如新小说、新诗、新戏剧等,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多元发展。
结论: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对于中国文学和文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人的文学”的观念地提出,标志着文学革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平民文学》中,周 作人又提出“为人生的文学”的口号,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原则,进一步发展了 “人的文学”的主张。这两篇文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意味着现代作家已 经从“非人的”古代文学中走出来,进入到“重新发现人”、建设人、弘扬人的个性的新时代。 1920年1月4日,李大钊发表《什么是新文学》,提出“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 文学,不是为个人造名的文学”,指出文学要以“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优美的文 艺,博爱的精神”为“土壤根基”,发展了文学的现实主义思想。现实主义文学以此奠基。
❖对于怎样建设新诗、新小说、新散文、新戏剧,文学革命的先驱们也进行了探讨。关于新诗 的理论文章有胡适的《谈新诗》,俞平伯的《白话诗的三大条件》,康白情的《新诗的我见》, 周无的《诗的将来》;关于小说,有胡适的《论短篇小说》,周作人的《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 发达》,刘半农的《诗与小说精神上的革新》;关于散文,有周作人的《美文》;关于戏剧, 有傅斯年的《戏剧改良各面观》等。这些文章注重借鉴外国文学的创作经验,结合新文学理论 和创作的实际经验,对各种文体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促进了新文学创作的发展。
❖在批判旧文学方面,钱玄同的态度最为激烈,他指斥文选派文人和桐城派文人为“选学妖 孽”、“桐城谬种”,从语言进化的角度指出白话取代文言是历史的必然。胡适则认为文言是 死掉了的语言文字。周作人从人道主义出发,指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属于“非人的文学”。 另外,他们还对当时盛行的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文学及旧戏曲,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周作人写 了《论黑幕》,鲁迅写了《关于〈小说世界〉》,专门批判黑幕小说同封建复辟思想同气相求 的本质,蝴蝶鸳鸯派小说的游戏消遣的文学观,为新文学创作和理论建设扫清障碍。 钱玄同 和刘半农为了能使文学革命思想能够在社会上迅速产生广泛影响,还在1918年春的《新青年》 上发表了著名的“双簧信”。钱玄同化名王敬轩,仿照旧文人的口吻,汇集了反对新文学和白 话文的种种观点和言论,写成一封致《新青年》的信,由刘半农复信逐一批驳,此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全套课件253P)

《小说月报》——二十年代文坛第一刊
立场与宗旨
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 创造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简章》 将文艺当做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 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人相信 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与人生很切 要的一种工作。 ——《文学研究会宣言》
势 种 《 《 《 《 ( 社 留 当 田 吾 郁 员 东 月 一 物 《 。 创 创 共 异 洪 创 学 时 汉 、 达 有 京 成 九 , 创 先 造 造 廿 军 在 等 夫 郭 立 二 水 造 造 生 张 , 显 后 月 周 六 突 日 日 沫 于 一 》 , 资 、 最 示 》 , 办 刊 报 期 起 本 若 日 年 平 初 出 等 》 创 都 成 季 》 》 ) 之 有 的 本 七 成 一 刊 、 造 是 、 仿 , 刊 、 、 、
新月社
1923年由胡适、陈源、徐志摩、 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 起,成员多为英美留学生。新 月社成员较复杂,本来不是一 个专门的文艺团体,带有文化社交俱乐部的性质, 1925年,徐志摩接偏《晨报副刊》,1926年4月在 《晨报》副刊上开辟《诗镌》栏目,宣称“要把创 格的新诗当作一件认真事情做”。在徐志摩的周围 形成了一个诗人群,成为新月诗派,包括闻一多、 朱湘等诗人。
创 造 社
立场与主张
只是本着我们内心的要求,从事文艺的活 动罢了。——郭沫若
创造社转向
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 1925年“五卅”为界,分 前后两期,“五卅”后, 冯乃超、彭康、朱镜我、 李一氓、阳翰笙等进步作 家加入创造社,随着革命 形势的发展变化,郭沫若 等又提出了“革命文学” 的口号。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一、清末民初的中国文学现代化背景(一)中国文学现代化起点1、历史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1917年前的近20年(满清覆灭、民国初建)外: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内:魏源等洋务派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梁启超的“戊戌变法”;孙中山的辛亥革命。
2、文化机制变革影响文学(由社会的变革而推动),为文学变更提供条件。
梁启超:“第一期,器物不足……第二期,制度不足……第三期文化不足。
”①法律对从事文学活动者和报刊繁荣的基本保障②现代出版业平民化③自由撰稿人队伍的出现(二)文学观念变革1、梁启超“诗界革命”:三标准——“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
”说明此诗界革命是革其精神而非革其形式,其保留诗歌旧形式的革命终不彻底。
“小说界革命”:《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过分夸大小说的社会作用,只看重小说的启蒙、新民的工具作用。
“文界革命”:成就最大“新文体”(政论文章):借鉴日本和“欧西”的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文字介于文言白话之间,“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具有很强鼓动力,宣扬其思想言论。
有意用于破桐城古文义法。
2、黄遵宪——于诗界革命走得更远,白话文运动的先导者“言文合一”,“我手写我口”——主张用俗话作诗“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主张用新思想和新材料3、王国维他没有梁任公提倡革命的煽动力,却具有真正的文学新品质。
引入叔本华和康德的哲学思想进入文学的精神世界,较之同时代人由进化论进入文学,更迫近文学本体。
在文学观念上,将文学从“文以载道”中解放出来,成为独立的存在,则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4、周氏兄弟《摩罗诗力说》、《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文章者,国民精神之所寄也”:蕴含后来中国现代文学“重铸民族灵魂”的思想。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白话文学”论 “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 “人的文学” • 对现代散文文体的理论确认 • 《美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鲁迅:冷峻犀利 • 郭沫若:雄奇豪放 • 郁达夫:袒露自怜 • 冰心:明丽晶莹 • 朱自清:精美秀雅 • 周作人:冲淡自然 • 闻一多:浓烈沉郁 • 庐隐:激切质直 • 徐志摩:潇洒空灵
中国现当代文学
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
• 1、理性精神的显现 • 2、感伤情调的流行 • 3、个性化的追求 • 4、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中国现当代文学
思考题
一、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二、为什么说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 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三、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 和文 学社团兴起的情况。 四、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胡适与周作人 的文学 观念与理论?
• 两个关键人物: 陈独秀 、胡适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民主与科学的提倡 ➢ 在新文化运动中,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等为代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 坚决反对旧道德、旧思想,试图建立新道德、新思 想,培养独立自由的人格,推进中国社会由近代向 现代的转型。 ➢ 他们以启蒙主义思想和启蒙主义思想家为楷模,义 无反顾地反叛封建文化,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 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思想武器, 也给文学以精神核心。 ➢ 主要阵地是《新青年》。
胡适
“今日我国之急需,……一曰归纳的理论二曰 历史之眼光;三曰进化之观念。”
中国现当代文学
★介绍西方文学 ➢ 胡适:“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
名著入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然后乃有自己 创造之新文学可言也。” ➢ 鲁迅:“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 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我们要运 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3)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3)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4)使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
附:五四新文学之“新”:
新思想,新观念,新主题,新内容,新人物
新语言,新形式,新传播,新队伍,新成绩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一、文学社团的活跃
五四时期文学社团活跃的原因:思想活跃、言论自由、现代出版业的发展等
二、文学研究会
2.与学衡派的论争: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对立
1922年1月,东南大学教授吴宓、梅光迪、
胡先骕等在南京创办《学衡》杂志。学衡
派学贯中西,深受新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主张“昌明国粹,融化新知”,批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认为只有继承传统才能建设新文学,思想倾向稳健保守。他们的观点受到新文学阵营的反击,以鲁迅的驳斥最为尖锐。他发表了《估〈学衡〉》,对学衡派进行了嘲讽和批判。论争体现了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对立
发起人:
郑振铎、沈雁冰、瞿世英、王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许地山、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
缘起:
我们发起这个会,有三种意思,要请大家注意:
一,是联络感情。
二,是增进知识。
三,是建立著作工会的基础。
(《文学研究会宣言》)
宗旨:
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文学研究会简章》)
提出文学改良“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胡适(1891-1962),原名洪骍,字适之,
安徽绩溪人。1910年留学美国,从学于杜威,
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1917年在
《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出版《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l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离开北平,后转赴美国。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诸方面都有成就。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白话文学史》等。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 是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是一次彻底的 反帝反封建的文化革命运动,它高举反对旧道德,提倡新 道德的旗帜,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 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了思想武器,也给文学以精神核心。
戏),破坏旧宗教(鬼神),破坏旧文学,破坏旧政治(特权人 治),这几条罪案。这几条罪案,本社同人当然直认不讳。但是追
本溯源,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
(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 ),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 天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那孔教、礼法、贞节、旧
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1912 年 5 月开始启用国立北京大 学。
自1916年蔡元培掌北大以后,风气大为改变。
梁漱溟在《五四运动前后的北京大学》中评价蔡元培: “今天的新中国必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其造端,而新民主义革命 则肇启于五四运动。但若没有当时的北京大学,就不会有五四运 动的出现,而若非蔡先生长校,亦即不可能有当时的北京大学。”
伦理、旧政治。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那旧艺术、旧宗教。
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Hale Waihona Puke 《新青年》是个综合性的学术刊物,每号约100页, 6号为1卷。
期号 时间 性质 地点
1卷1号~3卷6号 4卷1号~6卷6号 7卷1号~7卷6号 8卷1号~9卷6号
1915、9、15~ 1917、8、1 1918、1、5~ 1919 1919、12、1~ 1920
《新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由陈独秀主撰的《新青年》在 上海创刊。创刊时名为《青年杂志》,1916年9月从二卷一号起正 式改名《新青年》。《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 起。
陈独秀(1879-1942),安徽人,中共 早期领导人之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陈独秀在《新青年》的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 一文,劝告青年改变观念,并提出了六条标准:
1920 年北洋政府教育部终于承认以白话为“国语”, 通令国民学校采用。
第二节
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胡适说:“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名 著入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然后乃有自己创造新文学 可言也。”——《论译书寄陈独秀》
鲁迅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称为新人,没有拿 来的,人不能自称为新文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 出眼光,自己来拿”。——《拿来主义》 文学革命的发动者们通过作品翻译来介绍外国文艺 思潮,向闭塞的中国文坛吹进新鲜的现代气息。大规模 的文学翻译活动,实际上构成了文学革命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
民主和科学是两面大旗。 五四新文化运动正式开端的标志是: 1915年9月《新青年》杂志的创刊。
“一校一刊”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北京大学,早年的北京 大 学 英 译 为 Peking Imperial University ( 皇 家大学)。北大源于1862年
的同文馆,1902年并入1898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必读书目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 学》、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文学研究会宣言》、蔡元培《答林 琴南书》。
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期问题
1917.1-1927.12年以五四文学 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 1928.1-1937.6年左翼革命文学、 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
3、以鲁迅为首的《语丝》派与以陈西滢为首的 “现代评论派”之间的论战。
“现代评论派”(鲁迅提出)多由一批欧美留学归国的自
㈠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㈡进步的而非退守的; ㈢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㈣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㈤实利的而非虚无的; ㈥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在《新青年》6卷1号中的《新青年罪案 之答辩书》中说:
“他们(指守旧派)所非难本志的,无非是破坏孔教,破坏礼法,
破坏国粹,破坏贞节,破坏旧伦理(忠孝节),破坏旧艺术(中国
张‘文学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旗上大 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胡适,祖籍安徽绩溪,原名洪
骍,谱嗣糜,后来改名适,字适
之。1910年,第二批庚款赴美留 学生。1917年1月从美国寄来《文
创造社
3、新月社
新月之名,来源于泰戈尔的《新月集》,1923年改社团在北
京开始活动,1924年正式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 梁实秋等,多系英美留学生。出版的期刊先后有《诗镌》、《新
月》、《诗刊》,新月社主要探讨新格律诗的创作,对新诗进行了
有意义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讨,推动了新诗形式上的发展与繁荣。 推崇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强调文学表现人性的纯
品散文成就最高。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任意而谈,无所顾
忌”的“语丝体”。 “语丝文体” 的特点:“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
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要竭力加以排击”。(鲁迅语)
第四节
20年代文学论争
五四文学革命为新文学的发展开道,必然要与守旧 的文学思想与势力发生冲突和斗争。20年代的文学论争 主要体现在新文学的意识、语言与封建的旧文学传统之 间的分歧与斗争。表现在与“学衡派”的论战,与“甲 寅”复古论调的论战,以鲁迅为首的“语丝派”与以陈 西滢为首的“英美派”知识分子之间的论战等。
正与文学的形式革新。预示着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第一个以“英美派”
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新文化团体的诞生,不仅仅是一个文化团体,还 可以说是一个政治团体。1926年前后解散
4、语丝社
语丝社于 1924 年 11 月在北京成立,因《语丝》杂志而得名,
是“五四”后一个重要的社团。以鲁迅、周作人为中坚,成员有
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等。语丝社提倡散文,注重社 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以简短犀利的思想杂感、社会批评随笔、小
最终,白话文取得了胜利。
1918年5月《新青年》的第4卷5号正式完全改用白 话。 1919 年 1 月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创办 的《新潮》月刊(英文名The Renaissance意即文 艺复兴)积极响应。
京沪四大报纸副刊:北京的《晨报》副刊、《京报》副刊、 上海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 悟》(显示着新文学的创作实绩)。
个人刊物 同人刊物 同人刊物
上海 北京 北京、上海 上海 广州
1920~1922、7、 机关刊物 1 中共中央理论刊 物
不定期季刊(4期、1923~1926 5号)
文学革命的的兴起与发展过程
标志: 1917年1月《新青年》第2卷5号刊出了胡 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文中提到了文学革命从“八 事”入手的主张。
学改良刍议》。1922年任北大文
科学长抗战中胡适曾任驻美大使。 1946年任北大校长,49年离开大
陆赴美。 1957年当选为台湾中
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去世。 胡适:(1891—1962)
胡适著作:
诗集《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中国 哲学史大纲》、《胡适文存》12卷, 《五十 年来之中国文学》、《白话文学史》等。在学 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 求证”的治学方法
2、创造社
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发起人为郭沫若、张资平、 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办有刊物《创造》、《创造周 报》。创作上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崇尚自我,注重个性, 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1926年后,创作社一些成员投身 革命活动,由浪漫主义转入现实主义,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 学。成员上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李一氓、 阳翰生等人,从表现“内心的要求”到“表同情于无产阶 级”,思想明显“左倾”,1929年被查封。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教学内容
这一章主要介绍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也就
是现代文学的起始。第一节讲文学革命兴起与发
展的过程;第二节讲新文学社团与流派;第三节
讲五四文学论争;第四节讲胡适、周作人与新文
学初期的理论建设;第五节讲五四文学革命的历
史意义。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同学们对五四文学革命 兴起的条件、理论建构及创作情况 有初步的了解。 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经过;鲁迅 与现代评论派的论争;新文化阵 营与《甲寅》派的论争;文学研 究会、创造社的概念。 鲁迅与现代评论派分歧的要害,陈独 秀、胡适、周作人的理论对文学革命 的功绩。
第三节
1、文学研究会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1932年解体。是五四新文学运 动中成立的第一个纯文学社团。发起人为周作人、郑振
铎、叶绍钧、茅盾等12人。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
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创作上主张“为人生” 的艺术。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主要刊物为 《小说月报》。
2、新文学阵营与“甲寅”复古论调的论战
章士钊(1881-1973)字行严,号孤桐。湖南长沙 人,曾是北洋军阀政府文化统治机构的掌权者,担任
司法总长等职务。1914年在东京创办《甲寅》(周
刊)。他在1923年发表《评新文化运动》一文,从逻 辑学、语言学、文化史等方面论证文言文的优势,攻 击新文化运动与白话文。郁达夫、成仿吾、沈雁冰等 人有理有据地对守旧复古思潮进行反击。
胡 适 手 迹
发展:北大学生及章门弟子的支持。
蔡元培在《我在教育界的经验》一文中谈及北大的革新时说:
“旧教员中如沈尹默、沈兼士、钱玄同诸君,本已启革新的端绪;自陈独秀
君来任学长,胡适之、刘半农、周豫才、周启明诸君来任教员,而文学革命、思 想自由的风气,遂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