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合集下载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的兴起与发展





三、与“甲寅派”的斗争(1925年) 章士钊《评新文化运动》《评新文学运动》 高一涵的《新文化运动的批评》 胡适《老章又反了》 郁达夫《咒<甲寅>十四号<评新文学运动>》 成仿吾《读章氏<评新文学运动>》 鲁迅《十四年的“读经”》
四、对“鸳鸯蝴蝶派”和“黑幕小说”的 批判 1、对“鸳鸯蝴蝶派”(又称“礼拜六派”) 的批判 2、对“黑幕小说”的批判 周作人《论黑幕》

(三)新月社 新月社1923年由徐志摩、闻 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起。 以《诗镌》作为活动阵地,1925 年开始形成新月诗派,后出版 《新月》月刊、《诗刊》季刊等。 这是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团 体,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影 响较深。倡导新格律诗,闻一多 提出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 筑美”三美主张。
第四节 20年代文学论争

一、对“国粹”派林纾的斗争 (1917年—1919年) 林纾《论古文之不当废》:“知腊 丁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亦自有 其不宜废者。吾识其理,乃不能 道其所以然” 。

胡适写给《新青年》的公开信: “林先生为古文大家,而其论 ‘古文之不当废’,‘乃不能道 其所以然’,则古文之当废也, 不亦既明且显耶?”

(四)语丝社 语丝社因创办《语丝》周刊 而得名,1924年11月17日成立 于北京。以鲁迅、周作人为中坚, 成员有钱玄同、林语堂等。发表 杂感、时评、小品,重社会批评 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 体被称为“语丝体”,文风幽默 泼辣,对后来散文创作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五)湖畔诗社(参见课本P78) 湖畔诗社1922年春成立于杭 州,因出版四人合集《湖畔》而 得名。成员有冯雪峰、潘漠华、 应修人、汪静之等。1922年5月 出版汪静之《惠的风》,1923年 出版诗合集《春的歌集》。所作 诗多为歌唱大自然的清新美丽和 友情、爱情的纯真,诗中真纯的 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是五四个性 解放精神的别一表现形式。

02.第一章 文学革命

02.第一章 文学革命

一是鹤山坪石墙院

鹤山坪石墙院位于重 庆江津市南郊,原是 杨氏乡绅的私宅。抗 战时期陈独秀在此度 过了他64年人生的最 后一段时光。自此, “石墙院”作为陈独 秀先生晚年生活的客 观载体备受注目。
陈独秀墓

墓碑无语,鲜花寄怀。 被辟为“安徽省少先队 教育基地”、“安庆市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 陈独秀墓,在历经风风 雨雨、几次修复之后, 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游 客。
钱玄同生平
钱玄同生于1887年,浙江
吴兴,生长在苏州。 1906年入日本早稻田学习 师范;1910年回国在中学 教书;1913年秋到北平任 北京师范高师附中国文教 员;1916年任北京大学教 授;1927年任北京师范大 学国文系主任。主讲“音 韵学”、“说文研究”、 “经学史略”;1939年病 逝于北平德国医院,五十 三岁。
钱玄同的文学贡献
提倡白话文; 主张新式标点注
音符号; 提倡用阿拉伯字 记数; 用纪元记年; 中文横排等;

桐城派古文大将林琴南,封建 顽固势力的代表,于1919年2 至3月《新申报》上写了一篇 文言文小说《荆生》 、《妖 梦》 ,咬牙切齿地映射攻击了 《新青年》的几个人。小说中 有一个浙江人金心异,便是映 射钱玄同。


五、五四文学革命的成功和意义
1.五四文学革命的成功
五四文学革命彻底改革了中国文学的面貌,此后中国出现 了从内容到形式全新的文学:胡适、郭沫若等人的白话诗问世 了;鲁迅的内容深切、形式新颖的小说问世了;戏剧改革进一 步深入;白话散文也应运而生。1918年1月,《新青年》开始逐 步全刊改用白话,其他刊物随后也逐步使用白话,1920年1月, 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国民学校低年级国文科改授国语(白话), 白话书面语的正宗地位也得到官方的承认。至此,五四文学革 命大获成功。

中国现当代文学 2五四文学革命

中国现当代文学 2五四文学革命


1916年10月,在致陈独秀信中胡适首
次用了“文学革命”一词

信曰:‚年来思虑观察所得,以为今日
欲言文学革命,须从八事入手。‛

所谓“八事”,即‚须言之有物‛、
‚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
‚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
语‛、‚不用典‛、‚不讲对仗‛、
‚不避俗语俗字‛。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刊登在 1917 年1月出版的《新青年》2卷5号上
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
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三大主义的文学革命纲领,涉及了文学的创作
方法、平民化、社会功能等同样是本质性的问 题。
周作人(1885——1967)

对文学革命理论建设作出了重 要贡献。
《人的文学》 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本,批判封 建时代的文学为“非人的文学”

志而得名(1914年5月,《甲寅》月刊
在东京创刊,两年后出至十期停刊)

其主要人物是当时北洋军阀政运动之方式是也。号曰运动。必
且期望大众彻悟。全体参加可知。独至 文化为物。其精英乃为最少数人之所独 擅。而非土民众庶之所共喻。 章士钊《评新文化运动》
三、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实绩


贵报之文,十九皆嵌入西洋字句。某意 贵报诸子必多留学西洋。沐浴欧化,于 祖国文学,本非所知,深恐为人耻笑, 于是先发制人,……
鄙人非反对新文学者。不过反对贵报诸 子慎勿蹈之也。
王敬轩《给新青年编辑的一封信》


先生说‚能笃于旧学者,始能兼采新 知‛;记者则以为处于现在的时代,非 富于新知,具有远大眼光者,断断没有 研究旧学的资格。否则弄得好些:也不 过造就出几个‚抱残守缺‛的学究来, 犹如乡下老妈子,死抱了一件红大布的 嫁时棉袄,说它是世间最美的衣服,却 没有见过绫罗锦绣的面;请问这等陋物, 有何用处? 刘半农《复王敬轩书》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一、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五四文学革命思想、文化领域的大变革,必然带来文学领域的大变革。

启蒙思想受到语言、文字等表达工具的限制,僵死的文言文严重妨碍了新鲜、深邃的启蒙思想表达,因此,五四新文化运动自然过渡到五四文学革命。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1915年)——P18标志:1915年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于上海创刊。

内容:1、批判旧思想文化体系——批判孔教封建专制思想——2、建设新思想文化体系——宣传西方近现代思想学说—口号:1、——民主(Demcracy)2、——科学(Science)评价:1、矫枉过正2、缺乏系统的评判三、五四文学革命(1917年)——P18标志: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内容:1、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形式)2、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内容)文章:1、——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八事”2、——1917年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评价:1、——五四文学革命的一个发难信号。

2、——把晚清以来的文学改革运动推向了高潮。

四、《新青年》反封建思想文化战线及其主要观点:P19下▲人物:钱玄同、刘半农(双簧信)、傅斯年、鲁迅、周作人等人。

▲批判旧文学:①钱玄同——“选学妖孽,桐城谬种”②周作人——“非人的文学”▲建设新文学:①胡适:1918年4月《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10字做为文学革命的宗旨。

②周作人:《人的文学》——强调个性主义与博爱主义;革命与礼法的统一的文学《平民的文学》——普通与真挚,普通人真实思想感情。

③康白情:《新诗的我见》④傅斯年:《戏剧改良各面观》⑤欧阳予倩:《与之戏剧改良观》等文章。

第二节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略)P22下第三节新文学社团与流派(1921年)1、现实主义:“为人生而艺术”—#文学研究会P23————语丝社P24、莽原社、未名社P24(鲁迅支持影响下的社团)2、浪漫主义:“为艺术而艺术”—#创造社P4——弥洒社、浅草—沉钟社P243、鲜明特色团体:#湖畔社p25;#新月社P25;第四节 20年代的文学论争一、外部:反对封建复古派的斗争1、双簧信与反对林纾(琴南)国粹派的斗争(1917-1919)P262、与封建复古主义“学衡派”的斗争(1922)P263、与“甲寅派”的斗争(1925)P26章士钊《甲寅周刊》依靠政权力量推行封建文化——鲁迅《十四年读经》4、对鸳鸯蝴蝶派与黑幕小说的批判茅盾《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金钱游戏的文艺观。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一、清末民初的中国文学现代化背景(一)中国文学现代化起点1、历史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1917年前的近20年(满清覆灭、民国初建)外: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内:魏源等洋务派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梁启超的“戊戌变法”;孙中山的辛亥革命。

2、文化机制变革影响文学(由社会的变革而推动),为文学变更提供条件。

梁启超:“第一期,器物不足……第二期,制度不足……第三期文化不足。

”①法律对从事文学活动者和报刊繁荣的基本保障②现代出版业平民化③自由撰稿人队伍的出现(二)文学观念变革1、梁启超“诗界革命”:三标准——“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

”说明此诗界革命是革其精神而非革其形式,其保留诗歌旧形式的革命终不彻底。

“小说界革命”:《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过分夸大小说的社会作用,只看重小说的启蒙、新民的工具作用。

“文界革命”:成就最大“新文体”(政论文章):借鉴日本和“欧西”的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文字介于文言白话之间,“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具有很强鼓动力,宣扬其思想言论。

有意用于破桐城古文义法。

2、黄遵宪——于诗界革命走得更远,白话文运动的先导者“言文合一”,“我手写我口”——主张用俗话作诗“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主张用新思想和新材料3、王国维他没有梁任公提倡革命的煽动力,却具有真正的文学新品质。

引入叔本华和康德的哲学思想进入文学的精神世界,较之同时代人由进化论进入文学,更迫近文学本体。

在文学观念上,将文学从“文以载道”中解放出来,成为独立的存在,则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4、周氏兄弟《摩罗诗力说》、《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文章者,国民精神之所寄也”:蕴含后来中国现代文学“重铸民族灵魂”的思想。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胡适(18911962)
胡适在文中提出要确认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 宗地位,宣称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以建设新文学是历史发展 的必然趋势。
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 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表明了更强 烈的文学革命立场。文中提出“三大主义” 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 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 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 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 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 学。” 陈独秀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 持批判否定的态度,并从启蒙的角度抨 击旧文学与“阿谀夸张、虚伪迂阔之国 民性”互为因果,主张以“革新文学” 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钱、刘二人的“双簧信”
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化名 王敬轩给《新青年》写信,模 仿旧文人口吻,将他们反对新 文学与白话文的种种观点、言 论加以汇集。
钱玄同
刘半农写复信《复王 敬轩书》,逐一辩驳。 此举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摆出了 与旧文学对峙的主战姿态。
刘半农
2、后期(1918-1921):
(三)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 胡适《尝试集》、郭沫若《女神》、汪静之 《惠的风》。 鲁迅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 小说《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标志着 现代短篇小说的成熟。文学研究会作家冰心、叶 绍钧、王统照、许地山、庐隐等的“问题小说” 以及鲁彦、许杰、彭家煌、蹇先艾等的“乡土小 说”;创造社郁达夫、郭沫若、张资平等的“浪 漫抒情小说”。 散文则有周作人的“美文”,鲁迅的《野草》 等。
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 封建主义的批判必然地会转向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
(一)文学革命的内容: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zxj现代文学史第01章 五四文学革命.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zxj现代文学史第01章 五四文学革命.


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 易名《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新青年》成为 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 《新青年》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明确提出了“民主”(德 先生)和“科学”(赛先生)的口号,并比之为舟车之两轮,若 无此两轮则社会无以前进。
周作人
封建思想寄寓在古文中间,几千年来,

五、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1、在内容上彻底批判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 化体系;始终贯穿、体现了现代“人”的观念不断解 放的思想,以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探索社会解放 道路为启蒙思想主题;以农民、平民劳动者、新型知 识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了旧文学主人公帝王将相、才 子佳人。 2、文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学语言获得了解放, 文体形式经历了全面革新,奠定了 20 世纪中国文学的 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 3、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地借 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 又不脱离传说的开放性现代文学。
根深蒂固,没有经过廓清,所以荒谬的 思想与晦涩的古文,几乎融合为一,不 能分离。(《思想革命》)封建思想寄 寓在古文中间,几千年来,根深蒂固, 没有经过廓清,所以荒谬的思想与晦涩 的古文,几乎融合为一,不能分离。 (《思想革命》)
二、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过程
随长聘被一 后,陈任九 迁《独命一 至新秀为六 北青为北年 京年北京底 。》大大, 编文学蔡 辑科校元 部学长培 ,
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 《文学革命论》,提出了著名的“三大主 义”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旗文学,建设
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 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 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30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30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的兴起与发展
1917-1949年中国现代文学的三个历史阶段
一、1917-1927年以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 学;
二、1928-1937年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 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
三、1937-1949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开端 以及承继、发展的多地域、多元化、大众 化的40年代文学;
中国白话文学的运动 当然不完全是我们几 个人闹出来的,因为 这里的因子是很复杂 的。我们至少可以指 出这些最重要的因子: 第一是我们有了一千多年的白话文学作品……
第二是我们的老祖宗在两千年之中,渐渐的 把一种大同小异的“官话”推行到了全国的 绝大部分……第三是我们的海禁开了,和世 界文化接触了,……此外,还有几十年的政 治原因。
(胡适:《逼上梁山》)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
1917年1月还在美国时,就在《新青年》 (第2卷第5号)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一文,提出文改良“八事”主张,此文是五四 文学革命的“一个‘发难’的信号”,也是这 场革命的第一篇宣言。
《文学改良刍议》
“八事”主张:“一曰: 须言之有物。二曰,不 摹仿古人。三曰,须讲 求文法。四曰,不作无 病之呻吟。五曰,务去 滥调套语。六曰,不用 典。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表现“人”
文学革命的发展
二,新文学刊物的发展
1918年1月,《新青年》编辑部扩大,4卷1期 改由陈独秀、钱玄同、胡适、李大钊、沈尹默 (鲁迅)等轮流主编
1919年1月,北京大学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 办了《新潮》月刊,一起提倡白话文。
京沪四大报纸副刊:北京《晨报》副刊、《京 报》副刊、上海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 《民国日报》副刊《觉悟》

外来文艺思潮的影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大雨(1905--1997)
第三节 文学革命初期理论建设
一、为文学革命寻找根据,证明其必 然性与合理性。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 钱玄同《寄陈独秀》、《寄胡适之》 傅斯年《文学革命申议》、《文言合一草 议》
傅斯年(1896-1950)
二、胡适的理论: 侧重从语言、形式方面为文学革命寻找突破口
王统照(1897-1957)
孙伏园(1894-1966年)
文学研究会主办《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
《俄国文学研究》特号 《法国文学研究》特号 《被损害民族的文学》专号 《泰戈尔号艺术而艺术——浪漫
就在那天下午,在达夫的房 间里聚谈了一次,大家的意思也 都赞成用“创造”的名目,暂出 季刊,将来能力充足时再用别的 形式。出版的时期愈早愈好,创 刊号的材料,就在暑假期中准备 起来。这个会议或者可以说是创 造社的正式成立,时候是一九二 一年七月初旬,日期是那一天我 不记得了。 ——郭沫若:《创造十年 学生 时代》
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刘半农的“双簧 信”;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周作人:《人的文学》、《思想革命》 《平民的文学》 《每周评论》、《新潮》
钱玄同(1887-1939)
刘半农(1891-1934)
集中力量摧毁旧文学阵地:
批判“黑幕派”:与封建复辟思 想同气相求 批判鸳鸯蝴蝶派:游戏的消遣的
1914年23岁的胡适
初任北大教授
20世纪30 年代与妻子江冬秀的合影
手持美英加入反日同盟的文 件在白宫前留影
1961年,在书房会见友人
《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的第一篇宣言(1917年1
月)
• 一、须言之有物。 • 二、不模仿古人。 • 三、须讲求文法。
• 四、不作无病之呻吟。
• 五、务去滥调俗语。 • 六、不用典。
二、文学社团的兴起
1、文学研究会: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社团。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在来今雨轩的全体合影
为人生——写实
“本会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 ——《文学研究会简章》 三,是建立著作工会的基础。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
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 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治文 学的人也当以这事为他终身的事业,正同劳农一样。所以 我们发起本会,希望不但成为普通的一个文学会,还是著 作同业的联合的基本,谋文学工作的发达与巩固;这虽然 是将来的事,但也是我们的一个重要的希望。 ——《文学研究会宣言》
3、1926-1927,革命形势发生巨变,创作沉寂。对于
“革命文学”的理论提倡和最初的创作实践,为下一时 期无产阶级文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文学特色:
理性精神的显现 感伤情调的流行
个性化的追求
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需掌握知识点:
1.《新青年》杂志对文学革命的贡献 2.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2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学习内容:
1.文学革命发生与发展的过程; 2.外来思潮与文学社团;
3.初期文学理论建设;
4.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阅读书目: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周作人:《人的文学》 《文学研究会宣言》
第一节 文学革命发生与发展的过程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动
(一)胡适与《文学改良刍议》
(二)与“学衡派”的论辩(1922年)
《学衡》杂志封面。 文化大师陈寅恪, 下左图为胡先骕, 中为梅光迪,右为 吴宓。
(三)与“甲寅派”的论争(1925年)
《甲寅》杂志封面
章士钊(1881-1973)
四、文学革命的实绩
(一)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二)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
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
3、新月社: “要把创格的新诗当作一件认真事情做”
徐志摩(1897-1931 )
闻一多(1899-1946年)
梁实秋(1903-1987)
陈西滢(1896-1970) 凌叔华(1900-1990)
朱湘(1904-1933)
陈梦家(1911-1966)
方令孺 (1898-1976)
林徽因(1904-1955)
• 七、不讲对仗。
• 八、不避俗字俗语。
(二)陈独秀与《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的第二 篇宣言(1917年2月)
三大主义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 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
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
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二、文学革命的响应
周作人(1885-1967)
朱希祖(1879—1944)
蒋百里(1882-1938)
瞿世英(1901-1976)
耿济之(1898-1947)
郭绍虞(1893-1984)
郑振铎(1898—1958)23岁
茅盾(1896-1981) 25岁
叶圣陶(1894-1988)27岁
许地山(1893-1941)
的局面。 (三)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四)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
第二节 外国作品的译介和 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一、外国作品的译介
1、比较有计划地翻译欧美重要作家的名著。
2、翻译介绍的重心由英、法文学转向俄国文学,转 向东欧、北欧以及被压迫的弱小民族的作品。 3、翻译外国文学时,既注意介绍西方文艺复兴以来 文学史的变迁,也十分关注文学思潮的最新趋向。
成仿吾、郭沫若、郁达夫、王独清
张资平(1893-1959) 田汉(1898—1968) 郑伯奇(1895-1979)
李初梨(1900-1994)冯乃超(1901-1983)穆木天(1900-1971)
“我们的主义,我们的思想,并不相同,也不必强求相 同。我们所同的,只是本着我们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艺的 活动罢了。” ——郭沫若:《编辑余谈》,《创造季刊》第一卷第二期
金钱主义的
批判旧戏曲:宣扬封建思想道德、 团圆模式
专门发表鸳鸯蝴蝶派小说的阵地: 1921年革新前的《小说月报》和 刊物《礼拜六》
功绩:为新文学创作与理论建设扫清了道路。
三、文学革命的论争
(一)对"国粹"派林纾的斗争(1917年-1919年)
《论古文白话之消涨》《致蔡鹤卿太史书》
《答林琴南书》 《荆生》、《妖梦》 人身攻击、政治要挟
3.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戏”
4.林蔡之争、《学衡》派、《甲寅》派 5.易卜生主义、“五四”前后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 6.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湖畔诗社等社团 7.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思考题:
(1)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2)为什么说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学革 新运动?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3)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和文学社团 兴起的情况。 (4)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胡适与周作人的文学观念与 理论?
2、1923年,《自己的园地》
强调尊重创作个性 3、对现代散文文体的理论确认
(1885-1967)
1921年6月《美文》
第四节 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第一个十年文学的三个阶段:
1、1917-1919,文学革命初期。创作刚刚萌芽,是准 备阶段。
2、1919-1926,思想最解放,创作最活跃。第一代重
要作家登上文坛,创作流派开始形成,各种文体有了较 大发展,新文学初步站稳脚跟。
1、“白话文学”论 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 1918年4月《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2、“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白话文学史》 3、主张采用写实主义
《易卜生主义》、《谈新诗》
三、周作人的理论:探讨新文学的思想建 设
1、“人的文学”
1918年12月《人的文学》 1919年1月《平民文学》
人的文学.do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