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共68页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的兴起与发展(2012)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 动力:“五四”新文化运动(见课本 P17) 1、历史背景与机遇 ① 封建帝制结束。 ② 民族工业发展。 ③ 新型知识者群体出现。 ④ 现代出版业发展。 ⑤ 以“思想”与“写作”作为体现自 身独立价值的新选择。 ⑥军阀统绐下既混乱而又比较自由的 历史氛围。
第三节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一、“五四”前后文学社团与期刊 (一)文学研究会(见课本P23) 是建立最早、实力也最雄厚的一 个文学社团,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 发起人有周作人、沈雁冰、叶绍钧等, 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 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 在文学 主张上比较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在 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他们的创 作被称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 文学。会刊有《小说月报》、 《文学 旬刊》、 《诗》《戏剧》月刊等。
陈独秀
胡适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对胡适的评价—— 蒋介石:“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 伦理中新思想的代表。” 唐德刚《胡适杂忆》:“胡适之先生的 了不起之处,便是他原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 开山宗师,但是经过五十年之考验,他既未 流于偏激,亦未落伍。始终一贯地保持了他 那不偏不倚的中流砥柱的地位。开风气之先, 据杏坛之首;实事求是,表率群伦,把我们 古老的文明,导向现代化之路。熟读近百年 中国文化史,群贤互比,我还是觉得胡老师 是当代第一人! ” 李敖《李敖编胡适语粹新序》:“在启 蒙人物中,胡适是最稳健、最优秀、最高瞻 远嘱、最具潜德幽光的哲人智者。” 季羡林:“在中国近代史上,胡适是一 个起过重要作用但争议又非常多的人物。”
第二节 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全套课件253P)

《小说月报》——二十年代文坛第一刊
立场与宗旨
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 创造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简章》 将文艺当做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 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人相信 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与人生很切 要的一种工作。 ——《文学研究会宣言》
势 种 《 《 《 《 ( 社 留 当 田 吾 郁 员 东 月 一 物 《 。 创 创 共 异 洪 创 学 时 汉 、 达 有 京 成 九 , 创 先 造 造 廿 军 在 等 夫 郭 立 二 水 造 造 生 张 , 显 后 月 周 六 突 日 日 沫 于 一 》 , 资 、 最 示 》 , 办 刊 报 期 起 本 若 日 年 平 初 出 等 》 创 都 成 季 》 》 ) 之 有 的 本 七 成 一 刊 、 造 是 、 仿 , 刊 、 、 、
新月社
1923年由胡适、陈源、徐志摩、 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 起,成员多为英美留学生。新 月社成员较复杂,本来不是一 个专门的文艺团体,带有文化社交俱乐部的性质, 1925年,徐志摩接偏《晨报副刊》,1926年4月在 《晨报》副刊上开辟《诗镌》栏目,宣称“要把创 格的新诗当作一件认真事情做”。在徐志摩的周围 形成了一个诗人群,成为新月诗派,包括闻一多、 朱湘等诗人。
创 造 社
立场与主张
只是本着我们内心的要求,从事文艺的活 动罢了。——郭沫若
创造社转向
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 1925年“五卅”为界,分 前后两期,“五卅”后, 冯乃超、彭康、朱镜我、 李一氓、阳翰笙等进步作 家加入创造社,随着革命 形势的发展变化,郭沫若 等又提出了“革命文学” 的口号。
知识框架: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文学思潮

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1917-1927)即: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框架: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准备•第二节文学革命的发生•第三节外来文艺的影响•第四节新文学社团与流派•第五节文学思想论争•第六节文学革命的意义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准备——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涉及内容: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文学变革。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的时间:19世纪末--1917年文学革命前,总计20年的时间,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是中国“五四”文学革命(或现代文学)发生的准备阶段。
•意义:有了这个现代化发生期的基础,才有了“五四”后32年文学在现代化道路上的迅速发展。
一、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情形1、社会变革对文学的促进1)法律对从事文学活动者和报刊繁荣的基本保障。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言论、著作、出版等自由,这样文学活动和创办报刊有了法律保障。
2)现代出版业逐步兴盛。
到了清末民初,中国现代出版事业的重心由官办出版业转移到了民营出版业,由此现代出版业具有了大众化、平民化、民主的特征,中国现代出版业的繁盛为现代知识分子提供了理性交往的空间,为文化和文学的普及奠定了传播基础。
3)现代社会分工在文学创作队伍方面率先实现。
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传统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的路子被阻断,社会出现了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自由撰稿人队伍,出现了职业作家群。
这样知识分子传统地位和角色就发生了转换。
4)大量读者群的培养。
文学平民化、大众化的价值取向,使传统的文学接受主体发生变化,文学成为了民众参与文化的重要工具,在接受与反馈中中国现代文学培养了多样化的读者群。
文学接受队伍扩大。
二、晚清以来的文学观念的变革1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晚清开始)的观念变革,首先归功于梁启超。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出于启蒙主义宣传的目的,很快注意到西方文学格局的不同,开始为小说和戏剧争取正统的文学地位。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一、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五四文学革命思想、文化领域的大变革,必然带来文学领域的大变革。
启蒙思想受到语言、文字等表达工具的限制,僵死的文言文严重妨碍了新鲜、深邃的启蒙思想表达,因此,五四新文化运动自然过渡到五四文学革命。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1915年)——P18标志:1915年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于上海创刊。
内容:1、批判旧思想文化体系——批判孔教封建专制思想——2、建设新思想文化体系——宣传西方近现代思想学说—口号:1、——民主(Demcracy)2、——科学(Science)评价:1、矫枉过正2、缺乏系统的评判三、五四文学革命(1917年)——P18标志: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内容:1、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形式)2、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内容)文章:1、——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八事”2、——1917年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评价:1、——五四文学革命的一个发难信号。
2、——把晚清以来的文学改革运动推向了高潮。
四、《新青年》反封建思想文化战线及其主要观点:P19下▲人物:钱玄同、刘半农(双簧信)、傅斯年、鲁迅、周作人等人。
▲批判旧文学:①钱玄同——“选学妖孽,桐城谬种”②周作人——“非人的文学”▲建设新文学:①胡适:1918年4月《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10字做为文学革命的宗旨。
②周作人:《人的文学》——强调个性主义与博爱主义;革命与礼法的统一的文学《平民的文学》——普通与真挚,普通人真实思想感情。
③康白情:《新诗的我见》④傅斯年:《戏剧改良各面观》⑤欧阳予倩:《与之戏剧改良观》等文章。
第二节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略)P22下第三节新文学社团与流派(1921年)1、现实主义:“为人生而艺术”—#文学研究会P23————语丝社P24、莽原社、未名社P24(鲁迅支持影响下的社团)2、浪漫主义:“为艺术而艺术”—#创造社P4——弥洒社、浅草—沉钟社P243、鲜明特色团体:#湖畔社p25;#新月社P25;第四节 20年代的文学论争一、外部:反对封建复古派的斗争1、双簧信与反对林纾(琴南)国粹派的斗争(1917-1919)P262、与封建复古主义“学衡派”的斗争(1922)P263、与“甲寅派”的斗争(1925)P26章士钊《甲寅周刊》依靠政权力量推行封建文化——鲁迅《十四年读经》4、对鸳鸯蝴蝶派与黑幕小说的批判茅盾《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金钱游戏的文艺观。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白话文学”论 “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 “人的文学” • 对现代散文文体的理论确认 • 《美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鲁迅:冷峻犀利 • 郭沫若:雄奇豪放 • 郁达夫:袒露自怜 • 冰心:明丽晶莹 • 朱自清:精美秀雅 • 周作人:冲淡自然 • 闻一多:浓烈沉郁 • 庐隐:激切质直 • 徐志摩:潇洒空灵
中国现当代文学
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
• 1、理性精神的显现 • 2、感伤情调的流行 • 3、个性化的追求 • 4、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中国现当代文学
思考题
一、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二、为什么说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 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三、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 和文 学社团兴起的情况。 四、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胡适与周作人 的文学 观念与理论?
• 两个关键人物: 陈独秀 、胡适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民主与科学的提倡 ➢ 在新文化运动中,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等为代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 坚决反对旧道德、旧思想,试图建立新道德、新思 想,培养独立自由的人格,推进中国社会由近代向 现代的转型。 ➢ 他们以启蒙主义思想和启蒙主义思想家为楷模,义 无反顾地反叛封建文化,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 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思想武器, 也给文学以精神核心。 ➢ 主要阵地是《新青年》。
胡适
“今日我国之急需,……一曰归纳的理论二曰 历史之眼光;三曰进化之观念。”
中国现当代文学
★介绍西方文学 ➢ 胡适:“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
名著入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然后乃有自己 创造之新文学可言也。” ➢ 鲁迅:“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 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我们要运 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二讲 五四文学革 命的兴起

四、文学革命之后的二十年代文学 胡适:白话新诗-《尝试集》
、 诗 歌 的 发 展
1
郭沫若:自由诗体-《女神》 汪静之等:浪漫派诗歌-《湖畔》 冰心等:小诗-《春水》《繁星》 徐志摩等:新格律诗 李金发等:象征主义诗歌-《微雨》
Hale Waihona Puke 胡适:白话新诗 特点:诗行较 鸽子 短,大体整齐;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 即事感兴、即 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 景生情;言之 看他们三三两两, 有物,平实淡 回环来往, 远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惊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徐志摩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李金发等:象征主义诗歌 ——《有感》
如残叶溅血在我们脚上, 开你户牖使其羞怯,征尘蒙
生命便是死神唇边的笑。 其可爱之眼了。 半死的月下,载饮载歌 此是生命之羞怯与愤怒么? 如残叶溅血在我们脚上 生命便是死神唇边的笑
动推向高潮。
3、思想主张
1)陈独秀与《新
青年》:明确提 出科学与民主、 反对旧道德,提 倡新道德。
2)胡适与《文学 改良刍议》:反 对文言,提倡白 话;反对旧文学,
提倡新文学。
3)周作人与《人 的文学》:明确了 新文学的核心内 容 — 人的文学,
即平民的文学。
4、文学实绩 鲁讯《狂人日记》、《药》等
小说
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 刘半农《相隔一层纸》
诗 歌
郭沫若《凤凰涅槃》、《匪徒颂》
相隔一层纸 —— 刘半农
屋子里拢着炉火, 老爷分付开窗买水果, 说“天气不冷火太热, 别任它烤坏了我。”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 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 “要死”! 可怜屋外与屋里, 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胡适(18911962)
胡适在文中提出要确认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 宗地位,宣称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以建设新文学是历史发展 的必然趋势。
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 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表明了更强 烈的文学革命立场。文中提出“三大主义” 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 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 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 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 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 学。” 陈独秀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 持批判否定的态度,并从启蒙的角度抨 击旧文学与“阿谀夸张、虚伪迂阔之国 民性”互为因果,主张以“革新文学” 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钱、刘二人的“双簧信”
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化名 王敬轩给《新青年》写信,模 仿旧文人口吻,将他们反对新 文学与白话文的种种观点、言 论加以汇集。
钱玄同
刘半农写复信《复王 敬轩书》,逐一辩驳。 此举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摆出了 与旧文学对峙的主战姿态。
刘半农
2、后期(1918-1921):
(三)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 胡适《尝试集》、郭沫若《女神》、汪静之 《惠的风》。 鲁迅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 小说《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标志着 现代短篇小说的成熟。文学研究会作家冰心、叶 绍钧、王统照、许地山、庐隐等的“问题小说” 以及鲁彦、许杰、彭家煌、蹇先艾等的“乡土小 说”;创造社郁达夫、郭沫若、张资平等的“浪 漫抒情小说”。 散文则有周作人的“美文”,鲁迅的《野草》 等。
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 封建主义的批判必然地会转向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
(一)文学革命的内容: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 湖畔诗社: 湖畔诗社:
•
1922年成立于杭州的新诗团体,成员有 年成立于杭州的新诗团体, 年成立于杭州的新诗团体 应修人、潘谟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 应修人、潘谟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 他们以“专心致志做情诗”为特色。 他们以“专心致志做情诗”为特色。
思考题
• 1、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 、 特征。 特征。 • 2、中国现代文学产生的历 、 史背景因素有哪些? 史背景因素有哪些?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文学研究会 2、创造社 3、语丝社 4、新月诗派 5、林蔡之争 6、甲寅派 7、文学改良刍议 8、学衡派 9、整理国故 10、 10、林译小说
•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 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 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 ; • “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 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 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 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 • "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 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 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 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 一是启蒙性 • 二是语言形式上白话化 • 三是体裁大解放
• 四是面向世界的开放性文学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发 起
胡适
陈独秀
• 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 年 月 胡适发表《 良刍议》一文, 良刍议》一文,提出文学改良之 八事” “八事”。 • 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 年 月 陈独秀发表《 革命论》 提出文学革命“ 革命论》 ,提出文学革命“三 大主义” 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