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d_第二章 五四文学革命之回顾
第一节: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

第一节:“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伟大的开端。
早在“五四”以前几年,中国知识界中就出现了一个思想启蒙运动。
这个运动是在内忧外患交迫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新的阶级力量有所增强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但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未能改变从鸦片战争以来逐步形成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军阀,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窃取了国家政权,对内实行独裁统治,阴谋恢复帝制;对外迎合帝国主义的侵略需要,不断出卖国家主权,签订丧权辱国条约。
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继续进行着他们长期以来已在进行的革命活动,但在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联合压制下,屡遭挫折。
国内政治局面极为混乱,连“民国”的招牌也有岌岌不可保之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逐渐活跃,资产阶级力量有显著增长,无产阶级也随着壮大起来,自发性的罢工不断发生。
中国各阶级力量的对比正在起着有利于革命运动的变化。
在这个形势推动下,接受了西方新思潮影响的先进知识分子,眼看到封建军阀日益倒行逆施,帝国主义又乘间加紧对中国的掠夺,内忧外患,交相煎逼,而旧文化和旧思想又严重地阻碍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因此奔走呼号,致力于新的思想启蒙工作,以唤醒民众,挽救民族危亡的局面。
这个启蒙运动后来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传播的条件下,转化成为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新青年》(第一卷原名《青年杂志》)便是适应这一启蒙运动要求而诞生的一个重要刊物,一九一五年九月创刊于上海。
当时袁世凯正扮演帝制丑剧,提倡尊孔读经,利用孔子学说作为麻醉人民、拥护帝制的工具。
《新青年》一开始就高举反对封建文化的旗帜。
创刊号上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向青年提出“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点希望。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首先,五四文学革命发生在五四运动之后,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伟大的爱国主义革命运动,它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高潮。
五四运动的爆发是由于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签订《凡尔赛条约》而引发的,使得中国的领土主权受到了侵犯,国家面临着危机。
五四运动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也唤醒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
其次,五四文学革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五四运动期间,当时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积极参与了运动,他们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封建思想的愚昧,呼吁倡导新文化,提倡民主、科学和现代化。
在这种背景下,一批新文学作品开始涌现,这些作品不再受传统文学的影响,而是以现实生活为素材,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文学风格。
文学革命的主要成就包括新文学的崛起和新文学运动的兴起。
在五四文学革命之后,一大批新文学作家开始崭露头角,他们以现代化的思想和手法创作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作品,如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子夜》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形式上突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而且在内容上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命运的关怀,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石。
最后,五四文学革命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使得中国文学走出了封建传统,开始了现代化的探索和创新。
五四文学革命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血液,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五四文学革命也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包括五四运动的背景、文学革命的起源、文学革命的主要成就和对中国文学的深远影响。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和发展,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持。
第二章 五四文学革命之回首回头回忆

第二章¡°五四¡±文学革命之回顾引子:“五四”文学革命先驱掠影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发端第二节文学革命的经过第三节文学革命的意义第四节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第五节文学革命后新文学社团的涌现第六节“五四”新文学的实绩与光影附录一:“五四”文学革命之检讨附录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检讨引子:¡°五四¡±文学革命先驱掠影一、陈独秀(1879¡ª1942)二、胡适(1891¡ª1962)三、鲁迅(1881¡ª1936)一、陈独秀(1879¡ª1942)二、胡适(1891¡ª1962)三、鲁迅(1881¡ª1936)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发端一、《新青年》二、陈独秀《敬告青年》三、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一、《新青年》1、《新青年》简介2、《新青年》的特色3、《新青年》的文化实践1、《新青年》简介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具有影响力的杂志,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16开,每月一号,每6号为一卷。
1915年9月15日创刊,名《青年杂志》,每期印1000份。
1916年9月,改名为《新青年》。
1917年发行量最大时达15000份以上。
1916年底,陈独秀应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将编辑部迁至北京。
由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及鲁迅等轮流编辑。
1918年后,该刊物改为同人刊物。
1920年迁至上海出版,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
1921年春,迁广州出版,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
断续出版到1926年7月停刊。
2、《新青年》的特色(1)它的读者定位是¡°青年¡±,确立了自己¡°新鲜活泼¡±的形象。
(2)它迅速集结了当时各种¡°新式¡±知识者,形成一个新的实践阵营。
第二讲 五四文学革 命的兴起

四、文学革命之后的二十年代文学 胡适:白话新诗-《尝试集》
、 诗 歌 的 发 展
1
郭沫若:自由诗体-《女神》 汪静之等:浪漫派诗歌-《湖畔》 冰心等:小诗-《春水》《繁星》 徐志摩等:新格律诗 李金发等:象征主义诗歌-《微雨》
Hale Waihona Puke 胡适:白话新诗 特点:诗行较 鸽子 短,大体整齐;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 即事感兴、即 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 景生情;言之 看他们三三两两, 有物,平实淡 回环来往, 远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惊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徐志摩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李金发等:象征主义诗歌 ——《有感》
如残叶溅血在我们脚上, 开你户牖使其羞怯,征尘蒙
生命便是死神唇边的笑。 其可爱之眼了。 半死的月下,载饮载歌 此是生命之羞怯与愤怒么? 如残叶溅血在我们脚上 生命便是死神唇边的笑
动推向高潮。
3、思想主张
1)陈独秀与《新
青年》:明确提 出科学与民主、 反对旧道德,提 倡新道德。
2)胡适与《文学 改良刍议》:反 对文言,提倡白 话;反对旧文学,
提倡新文学。
3)周作人与《人 的文学》:明确了 新文学的核心内 容 — 人的文学,
即平民的文学。
4、文学实绩 鲁讯《狂人日记》、《药》等
小说
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 刘半农《相隔一层纸》
诗 歌
郭沫若《凤凰涅槃》、《匪徒颂》
相隔一层纸 —— 刘半农
屋子里拢着炉火, 老爷分付开窗买水果, 说“天气不冷火太热, 别任它烤坏了我。”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 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 “要死”! 可怜屋外与屋里, 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教学)五四文学革命

(二):1917初-1918初-倡导时期。
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了胡适《文学 改良刍议》一文,这是文学革命公开发难的第 一个信号。此文是胡适1916年文学革命 ‚八事‛思想的系统阐述,尽管文章语气比起 《寄陈独秀》的信已变得委婉,‚革命‛已变 成‚改良‛,但是胡适以历史进化的眼光,反 对旧文学言文分离的现象,并且主张文学语言 同口语的接近,提出白话文学应为‚中国文学 之正宗‛,这些思想还是得到了新文学倡导者 的积极响应和较高评价。
黄遵宪首倡‚诗界革命‛,在内容上黄遵 宪主张诗歌应有鲜明的时代感,诗人应写 自己独特的感受:‚用今人所见之理,所 用之器,所遭之时势,一寓之于诗。务使 诗中有人,诗外有事,不能施之于他日, 移之与他人。‛。(黄遵宪:《先兄公度 先生事实述略》,《中国历代文选》第4 册,第30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版。)
先进知识分子关注的重点开始从 政体向思想革命、从政治觉悟向 伦理觉悟转移,这标志着一场新 的文化运动的兴起,为稍后的文 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准备了理论 条件和思想基础。
二、文学革命的经过 及主要内容
(一):1917年1月前-酝酿阶段。
《新青年》同人在宣传新思潮,开展启蒙运动的 同时,已经注意到了文学革命的必要性。《新青 年》创刊后不久,针对国内文坛状况,陈独秀就 发表了《现代欧洲文艺史谭》等文,介绍西方近 代文艺思潮从古典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 到写实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的演进过程, 并在与张永言的通讯中明确表示了文学改革的愿 望:‚吾国文艺,犹在古典主义、理想主义时代, 今后当趋向写实主义。文章以纪事为重,绘画以 写生为重,庶足挽今日浮华颓败之恶风。‛(陈 独秀:《答张永言信》,《青年杂志》1915年12 月第1卷第4号。)这一主张曾得到一些人士的赞 同。
第二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及初期新文学创作[12页]
![第二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及初期新文学创作[12页]](https://img.taocdn.com/s3/m/11a8faf1a6c30c2258019ea0.png)
中国现代文学发端于“五四”运动时 期,但以鸦片战争后的晚清文学为其先导。 晚清文学的繁荣和当时西方文学的大量译 介在思想内容以至文学形式方面,都为 “五四”以后新文学的萌生做了必要的准 备。
第一节 “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和意 义
○晚清文学的繁荣 ○西方文学的译介 ○《新青年》与文学革命的正式提出 ○文白之争———新文学与旧文学较量的开端
四、现代散文的发生与发展
1918年4月《新青年》开辟了“随感录” 专栏,刊发短小的时评或杂感,这是现代 散文最早出现的品种。它是“五四”思想 革命和文学革命的产物,是适应当时急遽 的战斗要求而产生的。
思考题
1.晚清文学的繁荣对“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产 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2.《新青年》在文学革命中发挥了什么样的重要 作用?
一、晚清文学的繁荣与“五四”文学革命
清嘉庆以后,清朝政府日渐衰微,国 内各种矛盾空前尖锐,社会危机四伏。外 国资本主义的大炮,打开了闭关自守的封 建帝国的大门,中国社会逐步发生根本性 变化。
二、西方文学的译介与“五四”文学革命
外国文学的大量介绍,也是“五四” 文学革命的一个重要内容。1918年5月, 《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刊登了 《娜拉》、《国民公敌》等剧本,产生很 大影响。
第二节 新文学初期的创作两大初期白话
小说作家群 ○《一只马蜂》———初期白话剧本的代表作 ○现代散文的发生与发展
一、白话新诗的尝试与开局
“但开风气不为师”的胡适 胡适是安徽绩溪人。幼时就读于家塾, 习四书五经。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4年在 康奈尔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后,入哥伦比 亚大学读哲学,师从杜威,深受其影响。
二、现代小说的创新与初期成就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一、“五四” 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背景和标志 五四”
1917年发生的文学革命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和现代文学的 开始。 文学革命的背景和动因是新文化运动,本质是企求中国现代 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文学革命的性质与导向、成就与局限都与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给国人带来了民 主、共和的曙光。但不久之后,革命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为复辟帝 制做思想文化准备。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逆流,并于1915年当上 了中华帝国的皇帝。袁世凯复辟失败后,北洋军阀统治中国,更加黑暗, 1917年又发生了张勋复辟。 至“五四”前夕,先进的知识分子总结晚清历次变革的经验教训,意识 到中国要向现代社会转变,建立名副其实的民主共和制度,必须在意识 形态,尤其是价值观念领域彻底反对封建伦理思想,击溃尊孔复古逆流, 他们相信只有国民精神的解放才会有社会的革新进化,根本上要在传统 文化的劣根上动手。声势浩大而激进的新文化运动就是在这种精神启蒙 救国热望中掀起的。
(二)标志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开始, 《青年杂志》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以此 为开端。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三)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要为中国重新创建一套适应中国建立现代化民主国家的思想文化和价 值体系,因而它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批判旧文化和积极建设新文化。 (1)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政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主编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等思想,此后《新青年》大力 提倡民主(德先生DEMOCRACY)与科学(赛先生SCIENCE)易白沙、陈独秀、李大钊、 吴虞等纷纷发表文章,攻击孔教,斗争焦点在反封建纲常伦理。 评价:新文化运动对传统采取猛烈攻击的态度,来不及区分传统文化中合理成分和可供现 代转化运用的部分,有矫枉过正的倾向,对西方文化径直急取,有负面影响,但那是为了 打破封建思想制酷,重新建立新的思想文化体系。 (2)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思想文化。 思想先驱们在勇猛地批判封建伦理道德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向青年宣传近代西方的各种思 想学说。卢梭的民约论、弥尔的自由论、叔本华的自我意志学说、尼采的超人学说、易卜 生的个性主义、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等等,都在《新青年》以及后起的一些刊物上得到 了介绍。当时的思想先驱们在介绍这些形形色色的思想学说时,虽然还缺乏历史的、系统 的分析和批判,但他们看重的是这些学说中与中国封建伦理相对立的因素,并且将这些学 说作为反对中国封建伦理的思想武器而介绍到中国来,却是不容置疑的,值得肯定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第二讲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六、文学革命的历程与发展
1、 1915——1918年是五四文学革命的“首倡期” (1)发端是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提出“民主”和“科学” 的口号; (2)1917年《青年杂志》北移,改名《新青年》,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 围绕杂志,形成了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反封建思 想文化战线; (3)1917年初文学革命正是揭开帷幕。1917年1月在《新青年》2卷5号上发表了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列举“八事”作为文学改良的突破口,即须言之有物, 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 仗,不避俗语俗字。同年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了著名的 “三大主义”,对整个封建旧文学宣战: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 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 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4)刘半农、钱玄同等人响应,刘从改革韵文、散文,使用标点符号等方面提 出许多建设性意见;钱从语言文字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历史必然 性,并激烈指责旧文学为“选学妖孽、桐城谬种”。
九、文学革命的意义
1、在内容上,体现着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充溢 着觉醒的时代精神。文学革命彻底批判、否定了整个封建制 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始终贯穿、体现了现代“人”的观念 不断解放的思想,以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探索社会解放 道路为启蒙思想主题;以农民、平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 等人物形象代替了主人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2、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种种传统的 文学思想作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物加以否定,代之 以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思想; 3、在语言与形式上,摒除了文言文和僵化的传统文学格式, 用白话写作,广泛吸收运用多样化的文学样式、手法,促使 文学语言和形式更加适合于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 创造了既与世界文学发展相联接,又具有民族特色的崭新的 现代文学语言和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五四¡±文学革命之回顾引子:“五四”文学革命先驱掠影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发端第二节文学革命的经过第三节文学革命的意义第四节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第五节文学革命后新文学社团的涌现第六节“五四”新文学的实绩与光影附录一:“五四”文学革命之检讨附录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检讨引子:¡°五四¡±文学革命先驱掠影一、陈独秀(1879¡ª1942)二、胡适(1891¡ª1962)三、鲁迅(1881¡ª1936)一、陈独秀(1879¡ª1942)二、胡适(1891¡ª1962)三、鲁迅(1881¡ª1936)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发端一、《新青年》二、陈独秀《敬告青年》三、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一、《新青年》1、《新青年》简介2、《新青年》的特色3、《新青年》的文化实践1、《新青年》简介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具有影响力的杂志,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16开,每月一号,每6号为一卷。
1915年9月15日创刊,名《青年杂志》,每期印1000份。
1916年9月,改名为《新青年》。
1917年发行量最大时达15000份以上。
1916年底,陈独秀应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将编辑部迁至北京。
由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及鲁迅等轮流编辑。
1918年后,该刊物改为同人刊物。
1920年迁至上海出版,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
1921年春,迁广州出版,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
断续出版到1926年7月停刊。
2、《新青年》的特色(1)它的读者定位是¡°青年¡±,确立了自己¡°新鲜活泼¡±的形象。
(2)它迅速集结了当时各种¡°新式¡±知识者,形成一个新的实践阵营。
(3)它的话语资源不曾为那些急切谋求社会政治变革的近代知识者所共享。
3、《新青年》的文化实践《新青年》及其同仁的文化实践表现为破坏与建设两个维度,即抨击旧文化,输入新文明:(1)抨击旧文化:首先展开在对中国思想传统的祖师爷孔子的重新评判,展开在对封建礼教的抨击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的重新估定。
(2)输入新文明:即新文化的建设方面,主要体现为从西方输入文明的¡°欧化¡±战略和相应的西方思潮的引介。
二、陈独秀《敬告青年》陈独秀于创刊号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标出六项要求:“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退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迷信的”三、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他们所非难本志的,无非是破坏孔教,破坏国粹,破坏贞洁,破坏旧伦理,破坏旧艺术,破坏旧宗教,破坏旧文学,破坏旧政治这几条罪案,本社同人当然直认不讳。
但是追本溯源,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谟克拉西和赛因斯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迫压,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新青年》1919年1月15日第六卷第一号第二节文学革命的经过一、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二、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三、刘半农与钱玄同的“双簧”四、林纾《致蔡鹤卿书》五、蔡元培《答林君琴南函》六、严复《涵芬楼古文钞·序》七、与“学衡派”的论争一、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1月1日《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正式拉开¡°五四¡±文学革命的序幕。
◆文中曰: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烂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二曰,不摹仿古人◆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
周秦有周秦之文学,汉魏有汉魏之文学,唐宋元明有唐宋元明之文学。
此非吾一人之私言,乃文明进化之公理也。
◆即以文论,有《尚书》之文,有先秦诸子之文,有司马迁班固之文,有韩柳欧苏之文,有语录之文,有施耐庵曹雪芹之文。
此文之进化也。
◆试更以韵文言之。
击壤之歌,五子之歌,一时期也。
三百篇之诗,一时期也。
屈原荀卿之骚赋,又一时期也。
苏李以下,至于魏晋,又一时期也。
江左之诗流为排比,至唐而律诗大成,此又一时期也。
老杜香山之¡®写实¡¯体诸诗(如杜之《石壕吏》《羌村》,白之《新乐府》),又一时期也。
◆诗至唐而极盛,自此以后,词曲代兴。
唐五代及宋初之小令,此词之一时代也。
苏柳辛姜之词,又一时代也。
◆至于元之杂剧传奇,则又一时代矣。
凡此诸时代,各因时势风会而变,各有其特长。
◆吾辈以历史进化之眼光观之,决不可谓古人之文学皆胜于今人也。
左氏史公之文奇矣。
然施耐庵之《水浒传》视《左传》《史记》,何多让焉。
《三都》《两京》之赋富矣。
然以视唐诗宋词,则糟粕耳。
◆此可见文学因时进化,不能自止。
唐人不当作商周之诗,宋人不当作相如子云之赋。
即令作之,亦必不工,逆天背时,违进化之迹,故不能工也。
◆吾每谓今日之文学,其足与世界¡®第一流¡¯文学比较而无愧色者,独有白话小说(我佛山人,南亭亭长,洪都百炼生三人而已。
)一项。
此无他故,以此种小说皆不事摹仿古人,而惟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故能成真正文学。
其他学这个,学那个之诗古文家,皆无文学之价值也。
今之有志文学者,宜知所从事矣。
八曰不避俗语俗字◆吾惟以施耐庵曹雪芹吴趼人为文学正宗,故有‘不避俗字俗语’之论也。
◆盖吾国言文之背驰久矣。
自佛书之输入,译者以文言不足以达意,故以浅近之文译之,其体已近白话。
其后佛氏讲义语录尤多用白话为之者,是为语录体之原始。
及宋人讲学以白话为语录,此体遂成讲学正体。
(明人因之。
)当是时,白话已久入韵文,观唐宋人白话之诗词可见也。
及至元时,中国北部已在异族之下,三百余年矣。
(辽,金,元)此三百年中,中国乃发生一种通俗行远之文学。
文则有《水浒》《西游》《三国》之类,戏曲则尤不可胜计。
(关汉卿诸人,人各著剧数十种之多。
吾国文人著作之富,未有过于此时者也。
)◆以今世眼光观之,则中国文学当以元代为最盛,可传世不朽之作,当以元代为最多。
此可无疑也。
当是时,中国之文学最近言文合一。
白话几成文学的语言矣。
使此趋势不受阻遏,则中国几有一‘活文学出现’,而但丁、路得之伟业,几发生于神州。
◆不意此趋势骤为明代所阻,政府既以八股取士,而当时文人如何李七子之徒,又争以复古为高,于是此千年难遇言文合一之机会,遂中道夭折矣。
然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
”《文学改良刍议》文风平和◆开首曰:¡°今之谈文学改良者众矣,记者末学不文,何足以言此。
然年来颇于此事再四研思,辅以友朋辩论,其结果所得,颇不无讨论之价值。
因综括所怀见解,列为八事,分别言之,以与当世之留意文学改良者一研究之。
¡±◆ ¡°结论¡±部分又曰:¡°上述八事,乃吾年来研思此一大问题之结果。
远在异国,既无读书之暇晷,又不得就国中长者质疑问难,其所主张容有矫枉过正之处。
然此八事皆文学上根本问题,一一有研究之价值。
故草成此论,以为海内外留心此问题者作一草案。
谓之刍议,犹云未定草也。
伏惟国人同志有以匡纠是正之。
¡±二、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1日《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一文。
◆开首即言:¡°今日庄严灿烂之欧洲,何自而来乎。
曰,革命之赐也。
¡±◆又言:¡°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
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
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
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贵族文学,藻饰依他,失独立自尊之气象也。
古典文学,铺张堆砌,失抒情写实之旨也。
山林文学,深晦艰涩,自以为名山著述,于其群之大多数无所裨益也。
陈氏于文末呼吁:¡°吾国文学界豪杰之士,有自负为中国之虞哥左喇桂特郝卜特曼狄铿士王尔德者乎。
有不顾迂儒之毁誉,明目张胆以与十八妖魔宣战者乎。
予愿拖四十二生的大炮,为之前驱。
¡±三、刘半农与钱玄同的¡°双簧¡±◆文学革命之反响,可谓应者寥寥。
◆1918年3月15日《新青年》第四卷第三号发表钱玄同化名复古派文人王敬轩的《王敬轩君来信》,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文学革命谬加指责,再由《新青年》编辑刘半农以记者名义发表《复王敬轩书》,详加驳斥,嬉笑怒骂,极尽嘲讽调侃之能事。
◆史称“双簧”。
四、林纾《致蔡鹤卿书》林纾首先攻击《新青年》“废孔孟,铲伦常”,此为信之主题。
关于文学部分,他说天下唯有真学术真道德,始足独树一帜,使人景从。
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合文法,不类闽粤为无文法之啁啾。
据此则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
若水浒、红楼皆为白话之圣,并足为教科之书。
不知水浒中之辞吻,多采岳珂之《金陀萃编》,红楼亦不止为一人手笔。
作者均博极群书之人,总之,非读破万卷,不能为古文,亦并不能为白话。
该文文辞秀茂,也是一时传诵之作。
五、蔡元培《答林君琴南函》(1)北京大学教员曾有以¡°废孔孟,铲伦常¡±教授学生者乎?北京大学教授曾有于学校以外发表其¡°废孔孟,铲伦常¡±之言论者乎?(2)北京大学是否已尽废古文而专用白话,白话是否果能达本书之义?大学少数教员提倡白话文学,是否与引车卖浆者所操之语相等?蔡元培提出办大学两主张:(1)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无论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