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 自考教材 第一章精讲共46页文档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章节要点详解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章节要点详解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章节要点详解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章节要点详解,欢迎阅览。
中国现代文学发端于五四运动时期,但以鸦片战争后的近代文学为其先导。
现代文学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现实土壤上的新的产物,同时又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学的一个发展。
恩格斯说法按照恩格斯的说法,意识形态领域内发生的种种新变革、新学说,“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却又往往以“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以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
绪论要点:现代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新的文学形式形成的三条途径,现代文学的阶段划分。
一.思想革命的产生鸦片战争后,人们认识到了中国科技的落后,于是产生了科学(特别是军事科学)救国的思想;而甲午海战的失败,又使人们认识到,若不改变政治体制,先进的科学也难以救国,于是开始了政体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很快又出现了袁世凯的篡权和复辟,这再一次使人们认识到,不彻底扫除封建思想,即使政体改变了,也是不巩固的。
于是,他们发动了一场猛烈的批判封建思想的“思想革命”。
二.新的文学形式形成的途径其途径主要有三条:1.外来形式的民族化2.传统形式的现代化3.中西结合的崭新形式的创造三.现代文学的阶段划分1. 发生期(1917—1920)。
文学革命标志着现代文学的诞生。
这时主要是在批判旧文学的同时开始新文学的创造。
2. 发展第一期(1921—1927)。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的成立、《沉沦》、《女神》、《阿Q正传》的出版和发表,是新文学进入发展期的标志。
特点为百花齐放。
3. 发展第二期(1928—1937)。
“四一二”事变后百花齐放的局面结束,新一个时期也就开始了。
特点为左右分裂,大型作品走向成熟。
4. 发展第三期(1937—1949)。
“七七事变”后,分裂局面结束,代之以统一的抗战文艺运动。
中国现代文学史演示文稿

11
第11页,共133页。
四、中国现代文学前、后期的形成
中国现代文学史记录的是 从1917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期间中国文学的发生 发展情况。 这中间又以抗 战的爆发作为前后期的分 界点
12
第12页,共133页。
抗战改变了现代中国文学的基本格局和走向
•改变了“五四”以来强调个人的文学主张
明丽的抒情基调
《野草》版画
56
第56页,共133页。
《野草》题辞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 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 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梁启超
5
第5页,共133页。
循着民族、国家的现 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两 个方面,继续扩充和 深化“现代化”内涵 的,是鲁迅和周作人
6
第6页,共133页。
1.价值观的转变:民族文化 人格的重构 2.主流社会思潮的转变:西方 思想的传播 3.文学传统的转变:对多元 文学创作的认同 4文学话语权的转变:个人话 语-启蒙话语-大众话语
• 1925年秋,由鲁迅、韦素园、台静农、李霁野、
曹靖华等又组成未名社
39
第39页,共133页。
新月社 • 新月社是在新文学发展
初期稍后一个阶段产生 了重要影响的一个文学 社团
• 1928年3月,新月社 创办《新月》月刊
40
第40页,共133页。
四、早期白话文学创作
• 诗歌:最初的实践领域 • 小说的积极尝试
自考《中国现代学史》资料(全)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号:00537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一、文学革命的背景:(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1、诗界革命:黄遵宪“我手写我口”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小说的社会作用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5、白话谴责小说(二)新文化运动:1、口号:科学与民主(赛先生和德先生)2、阵地:《新青年》二、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一)胡适:1、《文学改良刍议》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2、《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3、《易卜生主义》介绍了易卜生的现实主义思想和个性主义。
4、《谈新诗》主张“诗体的大解放”(二)陈独秀:1、《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三大主义”,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2、《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提出要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
(三)周作人:1、《人的文学》“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
2、《平民文学》“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人生艺术派的主张。
(四)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是一个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
(五)其他倡导者1、钱玄同在文学革命中提出小说、戏剧为文学正宗的主张,斥桐城派、文选派为“桐城谬种”、“选学妖孽”。
2、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增多诗体,重造新韵,分段,使用标点符号等。
3、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六)易卜生:1918年5月《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译载了易卜生的《娜拉》、《国民公敌》等剧本,刊登了胡适的长篇文章《易卜生主义》。
(七)五四时期新文学的文学思潮特点:现实主义是文学主潮、浪漫主义也是这时期一股强大的文学思潮、现代主义文学还只有部分的引进和介绍三、文学革命与封建复古派的论争1、林纾(琴南):《致蔡鹤卿书》《荆生》《妖梦》、蔡元培《答林君琴南函》“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主义”。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四章
第一节
20年代新诗(一)
第二节
20年代新诗概述 徐志摩 闻一多
第一节
20年代新诗概述
一、“初期白话三诗人” 1、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
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胡适是现代白话新诗的倡导者和实 践者,堪称第一“白话诗人”,他 对新诗的贡献在理论建设和创作实 践两个方面。
3、1931—1949年。“爱的哲学”体
系开始瓦解。 略具童话色彩的《分》将教授与屠 夫的孩子从同一个产院的婴儿室 “分”道扬镳的不同前途加以比照, 透露了冰心思想中开始萌生的某种 阶级观念。
第三节
一、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
郁达夫
1945),名文,浙 江富阳人。1945年 9月17日,郁达夫 在苏门答腊被日本 宪兵杀害。1952年, 中央人民政府追认 他为烈士。
作活跃期 3、1926年春—1927年冬:创作沉寂 期
三、20年代文学的特征 1、理性精神的张扬 2、感伤的精神标记 3、个性化的追求 4、创作方法的多样化探索
第二章
第一节
20年代小说(一)
第二节
鲁迅创作道路 《狂人日记》、《阿Q正
传》 第三节 第四节
《呐喊》、《彷徨》 《故事新编》
《谈新诗》(1919年)
,是“五四” 新诗运动的纲领性文件,被茅盾誉 为新诗初期的“一根大柱”。 《尝试集》(1920年3月),是现代文 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别集。 其《人力车夫》一诗较为著名。
容 1、表现农村贫穷、破败的景象和农 民的悲剧命运。 2、对知识分子命运与道路的极大关 注。 3、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4、艺术地总结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经 验教训。
[精选]中国现代文学史 自考教材 第一章--资料
![[精选]中国现代文学史 自考教材 第一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b10ef4f168884868762d645.png)
六、台湾的文学革命
1.阵地、倡导者: 《台湾青年》1920.7创刊,1922年更名《台湾》 杂志,1923《台湾》杂志增刊《台湾民报》半月刊
第二节 鲁迅
一、概述 少年:从小康堕入困顿 求学:弃医从文 1909年归国,对辛亥革命:从热情呐喊到失望彷徨 1918-1927,倡导新文学,以实绩奠定地位。
语丝社、未名社、莽原社,《雨丝》《莽原》《未名》 1927.10,上海,最后十年最为辉煌的战斗生活,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
二、文学团体涌现
7.湖畔诗社:湖畔诗社是现代文学社团。1922年3月在杭州成立。成员为 冯雪峰、应修人、潘谟华、汪静之4人。他们的作品以抒情短诗为主,表 现了新文学运动初期刚刚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的天真烂漫的青少年对美好自 然的向往和对幸福爱情的憧憬,独具一种单纯、清新、质朴的美。鲁迅曾 评价汪静之的爱情诗为“情感自然流露,天真而清新,是天籁,不是硬做 出来的”,评价湖畔诗社是“血的蒸气,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朱自清 说:“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是‘湖畔’的四个年轻人。 8.新月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一个文学社团,它于1923年 成立于北京,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 团,前期以《晨报副刊》作为阵地。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创 办《新月》月刊,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 实秋等。闻一多、徐志摩倡导新格律诗。 莽原社:1925.4-1927.12,北京,鲁迅,高长虹,杂文 未名社:1925.8-1930.4,北京,鲁迅发起,台静农,以译介外国文学 为主,兼及文学创作
自学考试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

• 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和左翼作家之间。自称 “自由人”的胡秋原谈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 由的,民主的,在左翼文学与国民党民族主义文 学之间左右开弓。瞿秋白、冯雪峰著文批判。苏 汶自称代表作家之群的“第三种人”为胡秋原辩 解,展开论战。争论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苏汶等反对政治干涉文学强调文学真实性的独 立地位。左翼的反批评对于文艺与政治关系有所 阐发,却又片面的趋向另一极端。
2
第一节 概述
• 考纲要求:识记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倡 导运动的发起和发展情况 。课本P.87
•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首先由后期创造社 和太阳社成员发起。
3
第一节 概述
• 考纲要求:识记3、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 课本P.88
• 革命文学的倡导者明确以农工大众为我们的对象、使我 们的媒质接近农工大众的用语,但倡导者把文学的功能、 作用归结为对实际革命运动的直接实践作用。把批判矛 头对准了鲁迅、茅盾、叶绍钧、郁达夫等。鲁迅在与创 造社的论争中肯定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他对倡导 无产阶级文学的意见是,当先求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 达,不必忙于挂招牌,针对创造社忽视艺术特性的错误, 他指出“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 艺”。茅盾批评了创造社有革命热情却忽视艺术性,形 成标语口号化,既不能正确表现无产阶级意识,又不为 工农大众所接受。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一章 三十年代文学
(1928-1937)
1
第一节 概述
• 考纲要求:识记1、以“五四”文学革命为 开端的中国新文学,到1928年发生的重要 转折。课本P.87
• 其转折点就是1928年新文学队伍发生的新 的组合以及随之开始的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 学的倡导和论争。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

中国近现代文学史Ⅰ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一门研究“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史的学科,是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课程内容、考核目标和命题,应充分体现史的性质,注意与专科阶段开设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联系和区别。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内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有代表性的部分作品,因此,必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但《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内容比《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课程内容要丰富广泛,对作品的学习要求也有其不同点,是把作品放在史和作家的创作道路中,分析评价其特点、成就和意义。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是:一、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过程;二、历史地、科学地分析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代表作品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三、系统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及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本课程内容为1917年文学革命开始至1949年9月30日止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学史。
现将本课程内容的章节安排以及各个章节的考核目标具体规定如下。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 1917~1920 )“五四”文学革命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了解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黄遵宪等的诗界革命,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裘廷梁等的白话文运动。
“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识记《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的创刊时间(年)、主编姓名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了解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的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及其与文学革命的关系。
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
识记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2月发表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资料汇总.(DOC)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资料1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名词解释:双簧戏:1、 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文学革命”与“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清、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新月社: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