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高考文言文阅读中的常用词语集释
文言词语及其释义

文言词语及其释义
文言词语是中文古代的书面语言中使用的词汇,与现代汉语有明显的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其释义:
1. 夫:句首发语词,相当于“夫子”、“先生”。
2. 尔:你。
3. 曷:何,为什么。
4. 故:事故,变故。
5. 鲜美:鲜艳美丽。
6. 望其项背:看到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
7. 辞:言辞,也就是文章或言谈。
8. 虽:即使。
9. 愚人:愚蠢的人。
10. 唯:只。
11. 相: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帮助、辅助的意思。
12. 犹且:尚且。
13. 是以:因此。
以上只是一部分常见的文言词语,文言词语有很多,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中常用的102个常用词解释及出处

文言文中常用的102个常用词解释及出处1.鲜【xiǎn】:少、没有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李密《陈情表》2.逮【dài】:赶上、及、到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
——宋濂《阅江楼记》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
——刘安《嫦娥奔月》3.剧:厉害,很,非常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柳宗元《蝜蝂传》4.卒:最后,最终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5.诚:确实,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6.盍、曷:何不何不,表示反问或疑问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论语《李生论善学者》7.鳏:老年人没有妻子常以鳏旷多感,或谋新匹。
——李朝威《柳毅传》8.孤:少年丧父修不幸,生四岁而孤。
——欧阳修《泷冈阡表》9.亡:丢掉,丢失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
——吕不韦《人有亡斧者》10.俟:等待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佚名《静女》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11.秩:古代官吏的俸禄交阯有橘,置长官一人,秩三百石,主岁贡御橘。
——《太平御览·果部·卷三》12.因:沿袭、承袭昔汉受天下于秦,因秦之制,而不害为汉。
——苏轼《永兴军秋试举人策问》13.岁:年,一年为一岁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庄子·逍遥游》14.何以:凭借什么—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15.孰若:与……相比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劝学》16.向使:假若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苏洵《六国论》17.如何:怎么样齐侯曰:“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穀同好,如何?”——左丘明《齐桓公伐楚盟屈完》18.奈何:为什么、怎么办?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19.若何:什么样其素若何?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蕙披霜。
文言文 词语解释大全

文言文词语解释大全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其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和理解,了解其中的词语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为大家整理一份文言文词语解释大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作品。
一、人物篇1. 君子:指有品德、有才能的人;也可以指尊称对方为贵族或上层人士。
2. 妇人:指成年的女子。
3. 贤士:指道德高尚、有才能的人。
4. 后妃:指君王的妻妾。
5. 夫人:指男子的妻子或尊夫人。
6. 丞相:古代官职,指朝廷的最高宰相。
7. 大臣:指朝廷中的高级官员。
8. 败将:指战败的将领。
9. 逆贼:指背叛国家、造反叛乱的人。
二、政治篇1. 君权:指君主的权力。
2. 臣民:指国家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3. 朝廷:指君主的居所,也泛指政府机构。
4. 官职:指官员的职位和级别。
5. 德政:指君主施行的公正、仁爱的政策。
6. 封爵:指授予贵族爵位。
7. 传国玺:指表明君主继位的印章。
8. 立储:指任命皇储或太子。
9. 城池:指城市和要塞。
三、国家篇1. 天子:指君主,亦称为“君王”。
2. 大业:指君主的重大事业或国家的盛世。
3. 同盟:指不同国家或势力之间的联盟。
4. 贫富:指社会上的贫穷和富裕。
5. 山川:指国家的地理山脉和河流。
6. 郡县:指古代的行政区划单位。
7. 境界:指国家的边疆和疆土。
8. 区域:指国家划分的地理单位。
9. 疆土:指国家的领土范围。
四、军事篇1. 将领:指带兵打仗、统率军队的人。
2. 兵马:指士兵和战马。
3. 旌旗:指军队中的旗帜。
4. 战鼓:指军队中用来传递指令和鼓舞士气的鼓声。
5. 战车:指古代用来作战的车辆。
6. 战斗:指军队之间的交战。
7. 阵法:指军队排列战斗的阵势和战术。
8. 兵器:指用于战斗的武器和装备。
9. 战败:指战斗中被敌人打败。
五、社会篇1. 士人:指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2. 婿妇:指女子的丈夫。
3. 仆人:指富人或有权势者的仆从。
4. 百姓:指普通人民,泛指没有特殊身份的人。
高考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教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因为。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
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1.狱:案件,案情。
监狱:监管案件。
2.脱:①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事既未然,脱可免祸”。
②连词,表假设,倘若、如果。
3.第:①只,只是,只要;②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级。
(单独的“最”也可表示等级)4.独:若在疑问句中,表反问,难道、怎么。
高考文言阅读常用词语归类整理

高考文言阅读常用词语归类整理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w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w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w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
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高考文言文常考字注解及例句

高考文言文阅读注解及例句一、重点词。
1.是:这。
2.必:一定。
3.贷:①借出、借入;②宽容、宽免。
4.风、化:教育感化,教化。
5.荷:担子,担负。
6.禁:皇帝居住的地方。
7.期:整。
例:期年,虽欲言,无可进者。
8.夙:①早晨;②平时。
9.咨:叹息。
10.苟:①如果;②随便。
11.执:捉拿。
12.邀:①迎接,拦截;②求取.13.游:①游玩,游览;②游历,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14.趣、趋:①快走②奔向,追求③通“促”,催促。
15.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6.矫:假托,假传。
17.质:①作人质;②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③次序,按次序。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
20.造:拜访。
21.宜:①应该,②合适。
22.诣:①到……去。
②拜访23.让:①谦让;②责备。
例:平原君让魏公子。
24.独:若在疑问句中,表反问,难道、怎么。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同样用法的还有“宁”“顾”。
25.善:①交好;②善于。
26.绳:①准则,法度;②约束,制裁;③称赞。
27.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28.比:表示时间:①等到;②近来。
做动词:①勾结;②并列。
29.旨:要义。
例:旁通黄老之旨。
30.适:①刚刚;②如果;③到。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彼乐土。
31.且:①将要;②表并列。
32.识:①知道、记得。
例:汝识之乎②标记。
例:封识宛然。
33.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34.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③因为。
35.对:回答或对话。
36.中: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37.工:①官吏②工匠;③精巧,擅长。
文言文120个实词解释

高考常见120个实词目录1.爱2.安3.被4.倍5.本6.鄙7.兵8.病9.察10.朝11.曾12.乘13.诚14.除15.辞16.从17.殆18.当19.道20得21度22非23复24负25盖26故1、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保护〕?师说?译:因为爱自己的孩子,所以找好教师来教他。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阿房宫赋?译:秦朝统治者喜欢繁华奢侈,别人也顾念自己的家啊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齐桓晋文之事?译:齐国虽然狭小,但我何必(也没有)吝惜到舍不得一头牛的地步呢。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爱莲说?5古之遗爱也〔恩惠〕译:古人留下的恩惠6爱而不见 , 搔首踯躅〔隐蔽,躲藏〕?诗经静女?【少女成心躲在城角,“爱而不见〞,男子急得坐立不安,“搔首蜘蹰〞】推导提示:“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保护〞。
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2、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于安闲之地。
〔平安〕译:为什么把我放在平安清闲的地方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译:然后得到一夜的安稳睡眠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译:就应当抚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译: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译:将军您迎顺曹操,想要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想要那里的归宿呢〕7衣食所安〔养生〕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推导提示:“安〞的本义即“平安、安定〞;“平安〞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抚慰〞等义。
3、被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译:禹、汤这样的贤君也曾遭受过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赤壁之战?译:诚信而被疑心,忠诚而被毁谤,能没有怨恨吗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史记•陈涉世家?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屈原列传?译:披头散发,在江畔边走边吟咏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杨修之死?一天白天,(曹操)正在大帐中睡觉的时候,被子掉到地上了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登泰山记?推导提示:“被〞的本义就是“被子〞。
(全)高考语文文言知识点:文言文常用词集释

高考语文文言知识点:文言文常用词集释+古今异义的双音词100个常用词集释一、表时间的常用词1.朔:农历的每月第一天。
2.望:农历的每月十五。
3.晦:农历的每月最后一天。
4.少间、少时:稍过片刻,过了一会儿。
5.斯须:一会儿,一刻工夫。
6.未几:不久。
7.既而:一会儿。
8.俄、俄而:一会儿,不多久,片刻。
9.翼日、翌日:次日,第二天。
10.食顷:一顿饭工夫。
11.少顷:一会儿,一刻工夫。
12.逾时:过了一会儿。
13.有顷:过了一会儿。
14.顷刻:一会儿,不多久。
15.须臾:极短的时间,片刻。
16.向:从前,先前,往昔。
17.良久:很久。
18.夕:傍晚,日落的时候。
19.曩:以往,过去,从前。
20.他日:往后的某一天。
21.不日:往后没几天。
22.夜阑:深夜。
23.旦日:第二天。
24.旦旦:天天。
25.夙、旦:早晨。
26.已而:不久。
27.暝:日落,天黑。
28.寻:不久。
29.间:一会儿。
30.久之:时间过了很久。
31.无何:不多久。
32.是日:这一天。
33.亭午:正午。
34.夜分:半夜。
二、传记文中的常用词A1.哀:同情(吾哀之)。
2.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B1.逋:①逃亡,逃跑;(逋逃)②拖延,迟延。
(逋慢)2.鄙:边疆,庸俗,谦词(指自己)。
3.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
4.北:打了败仗往回跑。
5.悖:违背。
6.弼:辅佐。
7.薄:靠近(日薄西山),轻视、看不起。
8.比:勾结(朋比为奸);比较(与天地兮比寿);认为与-----一样(自比于乐毅管仲);并列,挨着(鳞次栉比);及,等到(比去,以手阖门);接连地(比三年日蚀。
)9.报:断狱,;报答,报复;给回信,答复(谁可使报秦者);报告,告知(遣使者还报);报应;酬报。
10.俾:使。
11.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C1.存:看望,问候(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抚恤(养幼少,存诸孤);思念;2.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文阅读中的常用词语集释第一类:官职变迁类1、贬降职《旧唐书·刘禹锡传》:“~连州刺史。
”2、谪被罚流放贬职《岳阳楼记》:“滕子京~守巴陵郡。
”3、徙调职《史记·淮阴侯列传》:“~齐王信为楚王。
”[辨]在调职的意义上,“迁”表示升官,“左迁”则表示降职。
“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
在《史记》《汉书》中,这两字的区别尤为明显。
4、知主持《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产其将~政矣。
”5、判高职位或出任地方官《宋史·韩绮传》:“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相州。
”6、任担负、担任《史记·蒙恬传》:“恬~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7、授授给、给予《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朱轮军,即军中拜~。
”8、辟(bi)征召《晋书·谢安传》:“初~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当初受司徒府的征召,拜官为著作郎。
)9、举推荐、推举《左传·襄公三年》:“~其偏,不为党。
”(偏:指任副职的人)10、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史记·贾谊传》:“孝文帝说之,超~,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11、除任命,授职李密《陈情表》:“~臣洗马。
”(洗马,官名)12、提提拔《北史·魏收传》:“~奖后辈,以名行为先。
”(名行:名望和德行)13、坐因犯……罪或错误《汉书》:“群臣~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余人。
”此外还有一些短语,也是与官职变迁有关,比如说“以荫补 +(某官名)”,意思是“靠先人的业绩补缺做 +(某官名)”。
第二类:古今同形异义类卑鄙【今义】品性低劣。
【古义】卑,出身卑微,鄙,鄙陋.常用作谦词。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不过【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古义】不超过。
如: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
(《廉颇蔺相如列传》)不必【今义】事理或情理上不需要。
【古义】不一定.如:是故弟于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不好【今义】坏。
【古义】不美丽。
好,容貌美。
如:是女子不好。
(《西门豹治邺》)初一【今义】农历每月第一天。
【古义】刚刚一开始.如: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赤壁之战》)从而【今义】表顺接的连词。
【古义】从,跟从:而,连词,连接的后一部分补述前面动作行为的目的。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处分【今义】对犯罪的或犯错误的人给以处罚。
【古义】处置、处理,如: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雀东南飞》)从事【今义】①做某种事情。
②(按规定)处理。
【古义】可以泛指一般属官。
如: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伶官传序》)大风【今义】巨大的风。
【古义】麻风病。
如:可以已大风。
(《捕蛇者说》)地方【今义】①指各省、市、县,与“中央”相对。
②指非军事的部门、团体等,与“军队”相对。
③区域。
④部分。
【古义】地,土地;方,方圆。
如: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
(《毛遂自荐》)斗争【今义】指对抗或奋斗行为。
【古义】吵闹、打架。
如: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羌村三首》)多谢【今义】对人表示感谢之辞。
【古义】多多劝告。
谢,劝告。
如: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孔雀东南飞》)反复【今义】①一次又一次,重复。
②忽而这样;忽而那样。
【古义】扭转形势,回复到原先的状态。
如: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屈原列传》)风流【今义】①有业绩、有才华的。
②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
③指与男女间的放荡行为有关的。
【古义】①杰出的人物或功业;英俊、杰出。
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②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
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逢迎【今义】迎合、巴结。
【古义】迎接;如:新妇识马声,蹑瞬足相逢迎。
(《孔雀东南飞》)非常【今义】表程度很深的副词;【古义】意外事故.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感激【今义】因得到帮助而对人产生好感。
【古义】受感动而激奋。
如: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出师表》)更衣【今义】换衣服。
【古义】上厕所,讳饰的说法。
如: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赤壁之战》)故事【今义】前后连贯、有吸引力,可用来讲述的事情。
【古义】先例、旧事。
如: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豪杰【今义】才能杰出的人。
【古义】①有声望有地位的人。
如: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陈涉起义》)②同今义。
何苦【今义】何必,表示不值得;【古义】哪怕、怎怕、怕什么。
如: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活人【今义】活着的人。
【古义】养活人,救活人。
如:丽土之毛足以活人者多矣。
(《甘薯疏序》)或者【今义】表示选择的连词或副词。
【古义】有的人,有些人。
如:或者曰:“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闲廛未尽居也。
”(《治平篇》)横行【今义】行动蛮横,依仗暴力胡作非为。
【古义】纵横驰骋。
如: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赤壁之战》)即使【今义】表假设关系的让步连词.【古义】即,副词,就、便;使,派·、让。
如: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
(《西门豹治邺》)交通【今义】①往来通达。
③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古义】①勾结,如:因具富厚,交通王侯.(《论贵粟疏》)②交互相通。
如: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结束【今义】发展或进行到最后阶段,不再继续。
【古义】整理好装束。
如: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面出。
((冯婉贞))鞠躬【今义】弯身行礼。
【古义】恭敬谨慎地,如:鞠躬尽瘁,死向后已。
(《后出师表》)具体【今义】不抽象,不笼统。
【古义】具,具备,体,形体。
如:亦雁荡之具体而微者。
(《雁荡山》)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区域。
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会计【今义】管理帐目收支等财务工作的人。
【古义】会,聚会;计,商议。
如: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西门豹治邺》)慷慨【今义】①大方,不吝啬。
②充满正气,意气激昂。
【古义】意气风发,情绪激昂。
如: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五人墓碑记》)可怜【今义】①值得怜悯。
②不值一提。
古义;①可爱。
如: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雀东南飞》)②值得同情。
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优炭贱愿天寒。
(《卖炭翁》)可以【今义】能够。
【古义】可,可以;以,凭借,用来。
如: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赤壁之战》)开张【今义】商店开始营业。
【古义】不闭塞,广泛。
如: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老大【今义】同辈或同伙中排行第一或地位最高的人。
【古义】年龄大。
如: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琵琶行》)南面【今义】南方,表方位。
【古义】南,向南;面,面对,朝向。
如: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
(《柳敬亭传》)烈士【今义】为正义、为革命献出生命的人。
【古义】指有志于建立功业的人。
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美人【今义】美貌女子。
【古义】指美貌女子,也可特指歌伎、宫妃。
如: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指宫妃)及左右。
(《廉颇蔺相如列传》)前进【今义】向前行动或发展。
【古义】前,走上前;进,献上。
如:相如前进缶。
(《廉蔺列传》)亲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古义】内亲外戚,包括父母、伯叔、子侄及母、妻家中的人。
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归去来辞》)其实【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古义】①它的果实。
如: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②那实际情况,如: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六国论》)秋天【今义】秋季。
【古义】秋,秋天;天,天空。
如:秋天漠漠向昏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妻子【今义】配偶(女方)。
【古义】妻和子女。
如: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赤壁之战》)肉食【今义】肉类食物。
【古义】食肉。
“肉食者”,指生活优裕的大官。
如: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山东【今义】山东省。
【古义】指战国时秦国殽山函谷关以东的楚、赵等六国。
如: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过秦论》)稍稍【今义】稍微。
【古义】渐渐地。
如: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口技》)束手【今义】无办法,与“无策”连用。
【古义】投降。
如: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赤壁之战》)虽然【今义】表示让步关系的连词。
【古义】虽然如此,尽管这样。
虽,虽然;然,如此,这样。
如: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唐睢不辱使命》)所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古义】①……的原因。
如:此其所以败也。
(《察今》)②用来……的办法(手段、工具等)。
如:而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
(《治平篇》)无论【今义】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的连词。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牺牲【今义】为正义而死。
【古义】作为祭品的牲畜,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曹刿论战》)宣言【今义】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的文告。
【古义】公开扬言。
如: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廉茼列传》)学者【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古义】求学的人。
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以往【今义】过去。
【古义】从这里起到那里。
如: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蔺列传》)以致【今义】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的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古义】用来招请、招集。
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过秦论》)一切【今义】全部的。
【古义】一律,一概。
如: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采草药》)殷勤【今义】热情而周到。
【古义】关切、问候。
如: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赤壁之战))因为【今义】表原因的连词。
【古义】于是写作了。
如: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琵琶行》)有意【今义】有心思;故意。
【古义】①愿意。
如: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②有某种想法、打算。
如:将军岂有意乎? (《荆轲刺秦王》)约束【今义】限制使不越出范围。
【古义】盟约。
如: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丈人【今义】指岳父。
【古义】老人、长辈。
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荷纂丈人》)丈夫【今义】妻之配偶。
【古义】男子。
如:丈夫处世兮立功名。
(《群英会蒋干中计》)指示【今义】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古义】指给人看。
如:璧有瑕,请指示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至于【今义】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②表示另提一事。
【古义】至,动词,表动作,到;于,介词,介绍出动作涉及的对象。
如:屈原至于江滨。
(《屈原列传》)智力【今义】指人的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