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经济体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兼论中国国有
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政治经济学_一种分析框架

国际政治经济学2010年第12期Array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一种分析框架*钟飞腾内容提要 作者构建了一种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
跨国公司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传统议题,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多以及投资政策的自由化,需要一种新的分析框架来理解跨国公司与民族国家的关系演变。
跨国公司及其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家间、国家内部流动时,因利益分配产生的政治博弈以及管理这类资本流动的政策工具就成为关注重点。
投资流动导致的分配差异是政治博弈的原因,而政治博弈能否进行以及效果如何,则要看管理投资流动的政策。
因此,分析对外直接投资的作用时,需要结合分配性与政策工具两者进行,从利益和制度两个变量来思考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的互动关系。
该分析框架有助于我们突破国内、国际分野,从更为均衡的角度考察投资流动与制度变革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国际政治经济学;对外直接投资;分配性;政策工具;分析框架作者简介 钟飞腾,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北京 邮编:100007)中图分类号 D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9550(2010) 12-0137-15*!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的匿名评审专家对本文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和建议,特此致谢。
#137#在国际政治经济学文献中,跨国公司研究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相伴而生。
推动国际政治经济学诞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跨国公司影响世界政治经济的能力,甚至出现过民族国家让位于跨国公司的担忧。
20世纪7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第一代学者在审视跨国公司时,无一例外把跨国公司看做当时国际体系中的新行为体,并强调了其挑战民族国家政策和国际经济体系稳定的特性。
随后,世界经济中的跨国公司日益增多,对外直接投资(FD I)也呈现起飞的态势,20世纪80年代被称做是一个投资引导贸易的时代,而诸多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政策也不像以往那样富有对抗性。
时至今日,跨国公司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对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的结果。
国际政治经济学(IPE)

IPE重点整理一、名词解释:1.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是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出现在西欧封建制度向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反映这个时期商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
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两个阶段。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李斯特等。
其主要的理论观点有:生产力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关税是保护国内工业的主要手段;其主要的经济政策主张包括货币即财富、国际干预经济两大点。
2.相互依存:随着全球范围内各国经济联系加强,非国家行为体的发展,相互依存理论应运而生。
它是指跨国界的货币、商品、人员和信息流动所导致的国家之间或不同国家的行为体之间相互影响为特征的情形。
相互依存并不意味着互利、“非零和”和完全平等。
其主要特性是敏感性与脆弱性。
相互依存是自由主义者在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提出的有广泛影响的三种学说之一。
3.国际机制:指导国际行为的明示的和含蓄的原则、规范、规则和程序,国际机制在某个国际关系领域内,行为体围绕机制形成相互预期。
这里面的行为体是指国际关系中各种政府和非政府行为主体。
它们既是机制的创造者,也受到机制的制约。
机制中的原则反映了行为体的观念和信仰。
规范是指以权利和义务方式确立的行为标准,规则是指对某些行为的专门禁止,决策程序是指决定和执行共同政策的习惯做法。
4.结构性权力和联系性权力:苏珊斯特兰奇的“结构性权力分析法”把权力分为结构性和联系性两种。
联系性权力是指甲国依靠权力让乙国去做本来不愿做的事情的能力,经典现实主义主要集中在对这种权力的研究上。
结构性权力比联系性权力更加重要,结构性权力的核心是国家,它包括四个方面:安全结构、金融结构、生产结构、知识结构。
5.新依附P205二战后,出现了以跨国公司投资为基础的“新依附”。
代表人是多斯桑托斯。
特征是:(1)工业发展主要依靠出口产业,因为出口能赚取外汇来购买资本货物。
(2)工业发展为国际收支的波动所左右,这往往导致附属国在国际收支上出现赤字。
第八讲 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第八讲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一、跨国投资CNPC(中石油)的海外投资v.s. CIC(中国投资公司)的海外投资?1、资本国际流动的三种形式:商品资本流动、货币资本流动和生产资本流动。
商品资本的国际流动表现为国际贸易,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表现为国际间接投资,而生产资本的国际流动则表现为国际直接投资。
1)国际直接投资:指投资者以取得企业经营权或者经营控制权为手段,以获取多重效益为目的,在国外从事制造业、商业、服务业和金融业的一种投资行为。
2)国际间接投资:主要是指国际收支表中金融资产交易项下的投资活动,具体包括国际信贷、国际有价证券投资、国际融资租赁等。
3)本质区别:国际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取投资收入或资本利得,而FDI的核心目标则是得到对投资企业的直接控制权。
2、国际直接投资的特点作为生产资本国际化实现形式的国际直接投资,与作为货币资本国际化实现形式的国际间接投资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国际直接投资的投资者拥有企业的控制权;2)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3)投资周期长、风险大;4)主要通过MNCs进行。
3、国际直接投资的类型(1)按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产权的程度:独资经营、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和合作开发等形式(2)按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的方式:股权参与式的国际直接投资和非股权参与式的国际直接投资(3)按照投资者是否建立新企业:创建新企业与控制现有国外企业(4)按照投资主体与其投资企业之间国际分工的方式:水平型投资、垂直型投资和混合型投资。
(5)按照投资主体的性质:私人直接投资(民间直接投资)和国家直接投资(官方直接投资)4、二战后国际投资的迅速发展1)FDI日益扩大:战后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高潮:2)FDI单向流动变为对向流动;(以前:发达国家—发展中;现在双向的)3)发展中国家FDI日益活跃;4)区域内相互投资日趋扩大;5)FDI部门结构变化(以前:原材料、农产品等;现在服务产业比例上升)6)跨国并购成为一种重要的FDI形式5、当前国际投资的特点1)投资来源国结构和投资流向地区结构的变化2)投资地区分布的高度不平衡A.集中于发达国家,特别全球经济的三大核心地区(比例是80%)B.其次集中于新兴市场(emerging economies)(10大新兴市场)C.原因:接近市场是对外投资的一个主因。
新兴市场经济体与对外投资研究

新兴市场经济体与对外投资研究第一章:引言新兴市场经济体是指相对较新的、经济实力强大且有潜力的国家,这些国家在不断发展中,因此对外投资也日益增加。
本文将探讨新兴市场经济体与对外投资之间的关系,以及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和全球市场的影响。
第二章: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对外投资形势自1990年代初期以来,新兴市场经济体对外投资额不断增加,已经超过发达国家。
这些国家主要通过跨国并购、绿地投资和合作开发等方式进行对外投资。
亚洲国家和地区如中国、印度和东南亚地区是迅速崛起的新兴市场经济体,而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则是最近注重对外投资的新兴市场经济体。
第三章: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对外投资动机经济迫使新兴市场经济体寻找新的投资机会,而且这些国家也在加强国际竞争力。
这些国家通过对外投资获得先进技术、高质量的产品和客户资源,并入手稳定它们自己的经济发展。
新兴市场经济体还通过对外投资收集有关国际经济规则和标准的信息,以便使其适应未来的竞争环境。
第四章: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对外投资挑战新兴市场经济体对外投资也面临着各种挑战。
这些挑战来自投资项目本身、目标市场和政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其中最重要的挑战是政治风险和对外投资的监管、反垄断的限制。
新兴市场经济体在进行对外投资时需要面对目标市场的文化、法律和商业规则的不同之处。
政治环境方面,新兴市场经济体正在逐步提高其政治地位,但政治压力和国内经济不稳定性仍可能影响对外投资。
第五章:新兴市场经济体对全球市场的影响新兴市场经济体对全球市场的影响显而易见。
它们对全球经济系统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贡献。
其中最重要的是,它们强化了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它们改善了全球价格和物流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
由于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实力强大且对外投资规模不断增加,它们正在逐渐取代发达国家地位。
这一趋势还在继续,预计未来将对全球市场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第六章:结论新兴市场经济体正在通过对外投资加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同时也对全球市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根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报告, 在上世纪70年代,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占 全球贸易的1/5。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 这一比例已上升到1/3。在所有行业中,制
造业中的企业内贸易比重更大,有的行业 达到了3/4以上,特别是技术密集型行业和
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行业,企业内贸易占
有更加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跨国公司
在上述两个命题的基础上,该理论的基本结论是: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的,并且是可以预测的。
根据坎持韦尔等人的研究,发展中国家跨 国公司的海外直接投资遵循下面的发展顺 序:首先是在周边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充 分利用种族联系;随着海外投资经验的积 累,种族因素重要性下降,逐步从周边国 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扩展直接投资;最后, 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之上,为获取更先进的 复杂制造业技术开始向发达国家投资。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在分析方 法上存在较严重的缺陷。邓宁用人均GDP作为经济
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进而与一国的国际投资地位 联系起来,这是值得推敲的。
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国家在人均GDP方面往往表现 出较大的差异,而人均GDP相同的国家也很难保证 就是处在相同的经济发展阶段。
此外,净对外投资这个相对概念并不能够真正反映 一国国际投资地位,位于吸引FDI和对外投资低端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空客的第一个型号 A300的生产中,这样的分工就开始了:含驾 驶舱的机头段、中机身下半部分和发动机挂架 由法国航宇公司生产,机翼主体由英国航宇公 司生产,机身的其余部分和垂尾由德国空中客 车工业公司生产,机翼前后缘和各活动翼面由 荷兰福克联合航空技术公司生产,客舱门、起 落架舱门和平尾由西班牙航空公司生产,这些 部件从欧洲各地运往德国或法国,在汉堡或图 卢兹的总装线上加以组装。而在后续机种的开 发和生产中,美国、日本、中国等地的全资子 公司也参与其中。
经济学博士论文题目与选题

经济学博士论文题目与选题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
关于经济学的论文该如何选题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经济学博士论文题目与选题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国际经济学论文题目推荐1、电子商务经济学与国贸易理论和政策研究2、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3、对话与合作:环境问题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4、汉语国际推广:关于孔子学院的经济学分析与建议5、共赢性博弈论6、东亚经济一体化主导问题研究7、罗伯特?吉尔平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8、国际政治经济学范式论9、外商直接投资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10、国际海洋争端解决机制的经济学分析:一个“适当论”的视角11、日本海外资源战略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12、IMF援助效果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13、1997-1999国际金融危机传播的空间计量经济学分析14、国际私法法经济学分析评述15、美元霸权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探析16、中东金融体系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17、干散货国际海运的经济学分析18、全球铁矿石定价机制中的中国因素研究19、铁矿石国际贸易的经济学分析20、美国新型保护主义的动力机制21、《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模式探论22、论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中的理论教学与经验实证教学——以罗伯特?卡伯版国际经济学第十五章部分内容为例23、“霸权稳定论”与当代国际经济法——一种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的诠释24、试析国际政治经济学与国际机制论25、霸权稳定论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26、论国际私法的价值取向——法经济学视角下的利益追求27、论中国问题意识在国际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28、国际价值论在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兼谈新编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体系29、论国际营销学与国际经济学对RCA的不同把握30、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小国理论——依附论理论体系的批判性解读31、产业经济学理论对提高浙江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兼论产业基地建设32、构建马克思主义的国际经济学33、论国际旅游经济学的演进与发展34、论国际关系研究的经济学视角35、依附论与拉美国际政治经济学36、论比较优势的微观实现机制——兼论国际贸易理论与微观经济学由分离到统一37、论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印关系38、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流派——重商主义、经济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39、当代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政治经济学方法与“霸权稳定论”——评《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40、经济政策、汇率和资本流动——论芒德尔对国际宏观经济学的贡献41、论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局限性、逻辑起点与微观基础42、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学研究的突破和创新——读《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学的构建》43、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意义44、《国际经济学》案例教学探析45、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以霸权稳定论为视角46、论当代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术分野与发展前沿:基于英美学派局限性的视角47、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意义48、西方国际关系研究中对地区主义的不同理论解释述评49、国内-国际相互转型的政治经济学——兼论中国国内变迁与国际体系的关系(1978~2007)50、对外开放深化经济安全何在?——评《经济发展安全论——全球化的国际政治经济学》51、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政治经济学——兼论中国参与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战略选择52、论印度在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中的作用——基于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53、美国知识产权强保护政策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基于霸权稳定论的视角54、新兴经济体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兼论中国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风险55、论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流派56、论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关系的结构性衍变——一种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的理解57、“文明冲突”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58、对外贸易利益的效用分析与价值分析59、致力于构建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大厦——评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经济学》60、当代经济民族主义论析(摘要)——关于民族主义的一项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61、服务贸易开放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基于不同组成部分的比较研究62、国际经济学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分析63、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实践64、绿色壁垒对进口国的福利影响65、国际经济学中的套利与平价理论66、国际经济学中套利与平价理论刍议67、国际经济合作思想及其对世界经济再平衡的启示宏观经济学论文题目1、生产率冲击与经常项目失衡--基于新开放宏观经济学框架的研究2、新开放宏观经济学框架下经济稳定的动态分析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税收结构优化研究--基于实验宏观经济学方法4、对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分析5、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分歧与融合6、主流宏观经济学的“麻烦”能解决么?7、美国金融负债产生的非生产性GDP--经济虚拟化和危机的宏观经济学8、浅析宏观经济学中微观基础问题的若干问题9、基于宏观经济学视角下产业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10、对宏观经济学数学化的思考11、罗默关于“宏观经济学困境”的困境--基于“理论三分法”的分析12、休生养息与强筋健骨--卡莱斯基宏观经济学与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模式13、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大国模型”--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演变14、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影响分析15、国际金融与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研究16、中国货币之谜:假说17、存量流量一致性模型原理方法的综述研究--后凯恩斯主义学派对宏观经济学的新探索18、问题导向型的知识建构方案设计--以“宏观经济学”为例19、宏观经济学的创新与调控方向的转变探讨20、在常识的基础上重构宏观经济学21、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22、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危机与未来分析23、贫困救济的宏观经济学思考--以英国《济贫法》为例24、商品与信用:货币理论的两种本质观--兼论宏观经济学的重建25、我国行为人认知特征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基于行为宏观经济学的分析26、经济核算原理在现代制造业定量研究中的应用27、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对比与结合28、当前宏观经济学的盲点29、关于宏观经济学理论及其发展趋势的探讨30、试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关系31、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模型与估算--中国特色宏观经济学理论32、宏观经济学中理论的应用33、关于我国宏观经济学分析34、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借鉴与启示35、布兰查德对宏观经济学的贡献36、20x年岭南宏观经济学研讨会37、浅谈宏观经济学的内在缺陷及科学方法论的构建38、探究金融危机时期宏观经济学理论受到的威胁及反思39、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团队简介40、生态宏观经济学研究新进展41、由诺贝尔奖看当前宏观经济学的发展42、宏观经济学重构发展的实证研究43、对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一体化趋势的思考44、从“宏观经济学的麻烦”看行为宏观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45、宏观经济学中的消费与投资46、贸易条件与经常项目的动态变化关系47、反思宏观经济学区块链带来新启示48、论微观、中观、宏观经济学49、罗伯特·巴罗对宏观经济学的贡献50、基于宏观经济学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51、宏观经济学的重构发展52、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调控--兼对当代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的批判53、从宏观经济学百年简史看“宏观经济学的麻烦”54、DSGE会使宏观经济学“大一统”吗?55、香樟系列推文之2:DSGE与宏观经济学56、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模型与问题57、宏观经济学演进:一个新视角58、宏观经济学的存量流量一致模型研究59、基于宏观经济学视角的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60、宏观经济学中的经济理论研究61、阿莱西纳对政治宏观经济学的贡献62、刍议宏观经济学中的微观基础63、宏观经济学中金融市场影响经济的分析64、对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及其发展趋势的探讨65、宏观经济学视角下经济增长理论和政策66、试论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危机和未来67、互联网改变就业的宏观经济学机理68、意大利货币循环学派对宏观经济学的贡献69、基于主体建模方法及其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应用70、新供给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一个发展方向71、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理论探索72、全球金融危机与宏观经济学思潮转变73、浅析房地产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联性74、论宏观经济政策对金融市场发展的促进作用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1、我国绿化工程监理微观环境分析2、知识产权对微观经济的作用机理研究3、外生驱动互联网消费增长的微观空间计量研究4、房地产市场反周期宏观调控政策绩效的微观探析5、劳动力成本上升对现代服务业企业升级的影响研究--基于微观企业财务层面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例6、宏微观因素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7、经济责任审计促进经济增长的微观途径--基于“中国之谜”中政府官员的作用8、中级微观经济学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9、基于半鞅过程的中国股市随机波动、跳跃和微观结构噪声统计特征研究10、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宏观表象和微观基础11、货币政策、所有制差异与商业信用再配置--兼论新常态背景下供给侧治理的微观路径12、微观权力、自我技术与组织公民行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后现代分析13、增值税转型对我国微观经济的影响14、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市场定位微观制度因素分析--以某村镇银行和某小额贷款公司为例15、城乡关系重构下乡村人口城镇化微观进程研究--基于家庭流动人口的视角16、微观商业视角下的微信经济17、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18、微观开放性视角下创造力的多层次影响机制探究19、农户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微观决策20、微观经济与企业管理探讨21、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内就业的影响--基于温州微观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22、房产税、房价与住房供给结构--基于上海、重庆微观数据的分析23、基于微观经济学方法的网格资源分配管理模型研究24、森林转型的微观机制--以重庆市山区为例25、我国纺织业企业创新与生产率关系的微观测度26、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域下资源配置的微观机制27、基于微观企业数据的产业空间集聚特征分析--以杭州市区为例28、从微观管理视角浅析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的问题29、“双创”背景下非正规就业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微观分析--基于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视角30、我国众筹融资的微观机理及宏观效应31、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综述32、利率调控对房地产营销市场波动的微观作用机制探究33、中国对外并购的绩效研究--基于制造业上市企业的微观分析34、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因素分析--来自微观企业层面的证据35、市场微观结构下高频交易流动性--基于我国商品期货市场的实证研究36、工商行政管理在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中的职能与作用37、典型平原农区土地非农化对乡村发展影响的微观机理38、贫困地区特色农业规模经营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微观农户视角的分析39、中国政策性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宏观与微观解构40、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新视角--微观产品质量角度41、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微观运行障碍调研与政府责任分析--以吉木萨尔县为例42、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微观经济分析--基于价格机制与制度结构的视角43、微观视角下煤炭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44、优化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微观运行机制的策略研究45、低碳经济政策失灵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基于微观经济个体的视角46、税制改革推动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微观作用机理研究--基于增值税转型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47、论宏观调控与微观自主的辩证平衡48、基于微观动力视角我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49、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拓展会计与财务研究新领域50、以“供给管理”激发微观活力实现经济发展动力转型。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的中国对外投资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的中国对外投资近年来,中国对外投资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加速进入全球舞台。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中国企业面临的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
一、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自1990年代初以来,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全球化的进程、新技术的出现和全球贸易的自由化都导致了全球经济的集中化趋势。
在这个新的环境中,中国的经济高度依赖出口,人民币国际化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也在加速。
同时,全球政治经济机构的复杂性和世界经济的变化加剧了国际竞争和互动关系,中国对外投资的能力和水平也迅速提高。
二、中国对外投资的意义中国在国际主要经济体中对外投资的规模和增长水平都在迅速扩大。
中国对外投资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在全球市场中增强其竞争力,更是为了获取先进技术和优质资源,并且让中国的企业在海外拓展更广泛的业务机会。
首先,中国对外投资使中国企业开拓更广泛的市场。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大量的公司开始寻求新的市场,并与各国合作做生意。
中国的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可以进一步开拓更广泛的市场,并增强其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其次,中国对外投资有助于获取先进技术和优质资源。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的资源和技术都在集中,中国可以通过对外投资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技术,完善其自身的生产工艺和对国际市场的认知,提高其产品和服务质量。
最后,中国对外投资有助于促进两国间长期合作。
中国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可以与比自己更强大的国家的企业进行合作,实现双赢的局面。
同时,这种合作也有利于加深两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两国之间的长期和谐发展。
三、中国对外投资的挑战然而,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障碍。
首先,一些国外政治和贸易限制会对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造成影响。
近几年来,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和贸易进行了很多限制,同时对中国的对外投资也会有所限制。
这些限制可能会对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造成一些不利影响。
其次,国际市场对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进行了一些反垄断和反不合理交易制裁,这也为中国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及其发展概述

二、垄断优势理论
(一)理论的提出与主要内容 (二)理论评价
15
二、垄断优势理论
(一)理论的提出与主要内容 – 垄断优势理论也称特定优势论,是产业 组织理论在跨国公司和直接投资领域应 用研究的结果,是关于跨国公司凭借其 特定的垄断优势从事国外直接投资的一 种跨国公司理论。 –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学者海默在他的 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对外 直接投资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了垄断优 势论。
17
– 海默认为,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能够说明证 券资本的国际流动,但它不能解释二战后发达国家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以及与投资相联系的企业技术和 管理才能的转移。 – 海默因此提出,一个企业或公司之所以对外直接投 资,是因为它有比当地同类企业或公司有利的特定 优势。 – 这种“企业特定优势”(Firm-specific Advantage),即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垄断优势,拥 有这种优势比在当地生产能够赚取更多的利润。
7
模型假设: (1)世界仅由甲国(接受外来投资国) 和乙国(对外投资国)组成,甲为资本稀缺 国,乙为资本富裕国; (2)资本受边际产出递减规律支配, 即在其他要素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继续追加 资本,则追加资本的单位产出率将递减; (3)两国国内经济均处于完全竞争状 态,资本的边际收益率等于资本的边际产出 率。
20
2.局限性 主要表现在:垄断优势理论的研究对 象主要是美国少数技术经济实力雄厚、独具 对外扩张能力的大型跨国公司,对于中小企 业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则没有进 行分析。 而现实情况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 来,许多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也积极进行对 外直接投资,特别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企 业也加入到国际直接投资的行列中来。
10
一、麦氏模型和“双缺口”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o w t h e Ri s e o f t h e Ne x t S u pe r p o we r Cha l l e n g e s Am e r i c a n
重要 。2 0 1 0年 , 新兴市场 国家跨 国公 司对外 直接投资流 国公 司进行研 究 , 发现其共 同特征是 政府在企 业跨 国经 出量 增长 2 1 %。与之形 成鲜 明对 比的是 , 发 达国家跨 国 营中扮演重要 角色 : 新兴 经济体 国家在对外投 资逐渐 扩
公 司的对外投资 只有其 2 0 0 7 年 高峰时期 的一半 。 目前 , 大 的基础上 , 对传统 的国有经济进行 了股份制改革 , 在一 新兴市场 国家跨 国公 司对外投 资的流 出量 已占全球外 国 些具有 战略意义 的行业形成 了一批 由国家控股 的大型国 直接投资流 出量 的 2 9 %。在全球前 2 0 位投资 国 ( 母国 ) 有企业 ( S t a t e O w n e d E n t e r p r i s e s ) , 这些 国有企业又被称
一
、
新兴经济体 跨国公 司
之 中, 新兴市场的跨 国公司 占据 6个席 位。在全球 7 7 0 0
2 0 0 8 年 以来 , 国际金融危机 的冲击使欧美 国家对外 家跨 国公 司 ( MN C s )中 , 新兴 经济 体 国家跨 国公 司 的
0 0 0 家 。[ 2 2 0 0 6 年, 波士顿 咨询公 司列 出了 投 资能 力 明显 下 降 , 全球 F D I[ 外国 ( 商 )直 接 投 资 ] 数 目已超过 2 的格 局出现一些 新变化 , 这 种趋势在 中短期有 可能进一 新兴经济体 国家来 自工业产 品、 耐用消费 品和 电讯 、 制药
步加 强。首 先 , 各 国国有跨 国公 司成为全球 F D I 流入 的 和信息技术等领域 的前 1 0 0位公 司。这些公司通过 出口
重要来源 。 目前在世界 范围内至少有 6 5 0 家各 国的 国有 方式进 行 国际化 经营 , 还通过 跨 国并 购方式积极 推进跨 跨 国公司 , 这些跨 国公 司的海外分支机构有 8 5 0 0 家 。尽 国化 发展 。1 9 8 5— 2 0 0 5年 , 这1 0 0 家 企业 中有 5 7 % 的 ] 管各 国国有跨 国公 司数量 占全球跨 国公 司数量 的比重不 企业 的并购活动是在发达 国家进行 的。【
并在对发达 国家 市场的并 购行为 中呈现 出明显 的资产 寻 a n dt he Wo r l d) 一书 中指 出,“ 中国公 司”的基本特 征包 求动 机 ( As s e t . s e e k i n g Mo t i v e s ) 。有数 据 显示 , 自2 0 0 5 括 以下几个方面 : ( 1 )中国工业正处于迅速发展 阶段 , 严 年 以来 , 以发 展 中经济 体和转 型经济体 跨 国公 司为并 购 重 消耗并威胁 到世界 资源 的可持续发展 ; ( 2)工业 和政
到1 %, 但在 2 0 1 0年 , 其F D I 投 资总额 占全球 F D I 流入总
新兴 经济体 国家跨 国公 司足指来 自新兴 经济体 、 进
Hale Waihona Puke 额 的 比重达 到 1 1 %。f 】 其次 , 金融危 机后 新兴 经济 体成 行对外直接投资和在一个或多个 国家从事价值增值活 动 为世界 直接投资 的新力 量 。2 0 1 0 年, 流人发 展 中和转 型 并对跨 国界 经营活动进行 有效控制 的国际化企业 。[ 4 】 尽 经济体 的外 国直 接投资首 次超过全球 流入量 的一半 , 排 管新兴经济体 国家 的跨 国公 司在来源 国、 所选择 的产业 、 名前 2 0 位 的外 国投资东道 国 中有一半 是发展 中或转型 竞争 优势 、 目标 市场和 国际化路径等 方面表现 出较高 的 经济体 。最后 , 新 兴经济体 在对外投 资的流 出中也 日渐 异质性 , 但学 者们 通过对 比较 成功 的新兴经济体 国家跨
国企业海外经 营与发 展 时的敌 意。 同时, 发展 中国家要 主动 争取 国有企业与其他投 资行 为体 的平等地位 , 确保 公平竞争 。
关键词 - 新型 “ 国家资本主义”; 国家控制 实体 ; 对外直接投 资 中图分类号 : F 2 7 9 .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C N 6 1 . 1 4 8 7 ( 2 0 1 4 ) 0 8 . 0 0 6 8 — 0 5
基金项 目: 2 0 1 1 年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 目 “ 当前 中国企业跨 国经营 的国外政治风险及对策研究”( 批准文号 : 1 1 B GJ 0 1 0) 。
一
6 8—
为 “ 国家 控制 实 体 ”( S t a t e C o n t r o l l e d . E n t i t i e s ) , 已成 为 菲雪曼 ( T e d F i s h ma n n) 在其 《 中国公 司 》( C h i n a , I n c . :
新 兴经 济体跨 国公司对外直接 投 资 的国际政治经济学
— —
兼论 中国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 资的政 治风 险
黄 河 华琼飞 谢 玮
摘要 : 近 年来 , 以国有企 业为代表 的新 兴经济体 国家跨 国公 司对 外直接 投 资因遭遇一些 国家设 置的 “ 国家
安全”屏 障而屡屡 失败。西方 国家普遍认 为 , 这些 “ 国家控制 实体”代表 了一种 不 同于以往 国有经济类型 的新 型 “ 国家资本 主义” , 是使俄 罗斯、 中国和 巴西等新兴 经济体 国家获得成 功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 式。该模
式不 同于英美等 国所 谓的 “ 民主 资本 主义模 式 ” , 并对其构成 了挑 战。许 多发达 国家计划采取 一些新政策和新 措施 , 对新兴 经济体 国有跨 国公 司所主导的 F DI 进 行限制。本文认为 , 从我 国应对跨 国投 资 “ 非传统政 治风 险” 的角度 来看 , 通过政 策扶 持等手段促进 中小企 业发展 , 壮大 民营经济 , 鼓励 民营企业走 出去 , 可以减 少他 国对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