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
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

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
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
一、概述
森林病虫害是指对森林生长和健康造成威胁的病害和虫害。
为了保护森林资源,防止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二、森林病害防治措施
1.健康种子和苗木的选育和繁殖,确保森林起源的健康和免疫性。
2.加强对森林病害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诊断病害,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采用合理的林木配置和森林结构调整,增强森林生态系统对病害的抵抗能力。
4.加强对森林病害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和传播机制的研究,以便制定更有效的防治策略。
5.合理施肥、灌溉和栽培管理,提高森林抗病能力。
6.利用生物防治手段,如引入天敌和捕食性生物等,控制和防治森林病害。
三、森林虫害防治措施
1.森林虫害监测和预警,在虫害季节开展监测,及早发现虫害的蔓延情况。
2.采用森林间伐和人工标本树的建立,排除虫害的繁殖和传播源。
3.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利用天敌和捕食性昆虫来控制虫害的发生。
4.运用化学防治方法,合理选用农药,按照规定和标准进行喷洒,确保防治效果和环境安全。
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请参见附件列表。
法律名词及注释:
1.森林法:指规定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和利用的法律法规。
2.农药管理办法:指规范农药管理的法律法规,包括农药的注册、使用和处置等方面的规定。
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及方法

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及方法1防治技术1.1生物防治技术林业病虫害会对树木生长造成严重威胁,使林业生产面临较大的损失。
近年来,林业生产经济损失逐年上升,需要不断提升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减少病虫害可能造成的危害。
生物防治技术即通过生物手段对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
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实现对病虫害的有效预防,还能够降低病虫害防治成本。
较为常见的生物防治技术主要包括昆虫防治、微生物防治技术及益鸟防治技术。
昆虫防治是利用天敌防治病虫害,对天敌昆虫加强保护,通过维持天敌数量以控制森林害虫;微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芽孢杆菌、球杆菌等细菌,白僵菌、红座菌等真菌防治病虫害,例如白僵菌可有效防治马尾松毛虫;益鸟防治技术是利用山雀、啄木鸟、灰喜鹊等某些鸟类以害虫为主食的特性,通过建立鸟巢等多种方式引进益鸟以防治害虫。
1.2化学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可彻底杀害病虫害根源,有效控制大面积病虫害。
需要采取正确的农药喷洒措施以获取良好的防治效果。
较为常见的杀虫剂主要为爱福丁及锐劲特,杀菌剂主要为多菌灵及百菌清等,杀菌剂又可分为铲除剂、保护剂及内吸剂类型,需结合不同病原选择适宜的杀菌剂。
其中,铲除剂可直接杀死病原,而保护剂可有效保护植物机体,避免受到农药伤害;植物可以直接将内吸剂吸入体内,抑制病虫害。
此外,还可采取土壤消毒方式或植物消毒方式以保护植物。
但值得注意的是,化学物质内普遍存在大量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污染植物及土壤,严重时还会滋生病虫害。
1.3物理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是通过机械方法来消除有害生物,包括捕杀、诱杀、阻隔、涂白及高温治理等。
在中国,阻隔及涂白技术较为常见。
阻隔是将塑料布或毒绳绑扎于林木上以隔离病虫害。
涂白技术是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石灰粉和水,配制为白涂剂,再涂抹于树干上,涂白技术能够避免害虫在树干产卵,实现有虫防虫、无虫防病。
2防治方法2.1营林防治法在播种前,首先需要消除种子上存在的潛在病虫害,铲除病原。
合理使用圃地轮作方式,避免病虫害繁衍,也可以将适量有机肥施入到土壤当中。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措施森林病虫害是指危害森林生态系统的各种病害和虫害。
这些病虫害会导致森林植物生长受限、生态系统失衡甚至引发森林火灾等严重后果,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森林病虫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一、生物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措施是指利用天然的生物控制因子,如天敌、寄生生物和病原微生物,以控制病虫害种群的增长和传播。
其中,引入外来天敌是一种广泛采用的生物防治措施。
通过引入具有捕食或寄生作用的外来天敌,如草地其他害虫的天敌蜘蛛和捕食蚜虫的寄生虫,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二、物理防治措施物理防治措施是采用人为手段对病虫害进行控制的方法。
常见的物理防治措施包括:1. 陷阱和诱捕:设置陷阱或诱捕器来吸引和捕捉病虫害。
陷阱可以利用昆虫性信息素或其他诱导物质来吸引病虫害,将其困住或者杀死。
2. 摧毁虫巢:对于一些会筑巢或建巢的病虫害,如黄委夜蛾和蜜蜂,可以通过摧毁它们的巢穴来控制它们的数量。
3. 温室薄膜覆盖:对于小规模森林苗木的育苗工作,可以使用温室薄膜覆盖来防止病虫害的侵袭。
三、化学防治措施化学防治措施是指使用农药或杀虫剂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这是一种常见和广泛采用的防治方法,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副作用。
因此,在使用化学药剂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选择合适的农药:根据病虫害的种类、程度和所处环境,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
2. 控制农药使用量:合理计算农药的使用量,避免过量施用,以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3. 定期监测和评估:定期对农药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防治措施,提高防治效果。
四、培育抗病虫害品种培育抗病虫害品种是通过育种和遗传改良的方式,培育出对某些病虫害具有抗性的品种。
这种方法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从根源上控制病虫害的危害。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品种的生长性状、抗病虫害能力以及适应性等因素,以确保培育出的品种具有理想的综合抗性能力。
总结起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培育抗病虫害品种等。
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与方法

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与方法
林业病虫害是指对森林生长和发展造成危害的病菌和虫害,严重影响了林木的生存和木材的质量。
为了保护森林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林业病虫害的防治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与方法。
1. 预防措施:做好森林的草灌木和垃圾的清理工作,保持林间的通风和日照条件,及时修剪和修整林木,提高林木的抗病虫能力。
2. 良种育苗:通过选育优质的树种和培育抗病虫品种,提高林木的抵抗力。
加强育苗管理,提供良好的育苗环境,注意病虫害的检查和防治,并加强对育苗过程中的传染病和传染虫害的监控。
3. 森林消毒:采用高温蒸汽、红外线、臭氧、辐射等物理方法对苗床、苗圃、育苗箱具等消毒设备进行消毒,杀死病菌和虫卵,防止病虫的传播和扩散。
4. 生物防治:利用好的天敌或天然对抗病菌和虫害的微生物,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扩散。
使用寄生性昆虫来控制害虫数量,使用无毒的微生物来降低病菌的致病能力等。
5. 化学防治:使用化学药剂来控制病虫害的种群数量。
化学药剂防治存在着环境污染和对非靶标生物的危害等问题,因此需要严格控制药剂的使用量和使用方式,并遵守药剂的安全用药规范。
7. 综合防治:采用多种方法的组合,综合应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生态防治等手段,结合具体的病虫害情况和环境条件,制定综合防治措施,提高防治效果。
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防治技术与方法,结合科学管理和监测措施,不断优化调整,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病虫害的危害,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492023.12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梁燕博(葫芦岛市林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葫芦岛 125000)森林病虫害严重影响森林的正常生长,一旦暴发大规模的病虫害,将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稳定,阻碍动植物的生存发展。
因此,相关工作人员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借助先进科学技术对其进行防治,保证森林的生态环境稳定,促进生态平衡。
1 防治森林病虫害影响的有效举措1.1 科学培育种苗不同种类以及生命状态的植株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是不同的,如果植株的生长环境稳定,活力旺盛,那么,就能很好抵抗病虫害的威胁,实现植物的正常生长。
但如果其本身生命力就比较弱,就很容易遭受病虫害威胁,严重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
基于此,针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要从育苗着手,通过科学的方法选择品质优良,生命力旺盛的苗种。
在选苗阶段,首先要根据后期栽种的地域环境,针对其气候特征、土质环境等进行仔细分析,从而选择最佳的苗种进行栽培。
此外,确定苗种种类之后,要着重选择生命力旺盛的幼苗,从而提升生长存活率,达到防治虫害的目的。
比如在干旱少水的地方就需要选择樟子松之类抗旱能力较强的树种,同时选择生命状态良好的苗种进行栽培,以提升后期生长成活率,达到维持生态环境稳定的目的。
另外,对于苗种的选择,还要对其进行检疫工作,选择健康良好的苗种,以保证栽种的苗种不存在病虫害等问题,更好地完成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为后期植物生长提供稳定的环境。
针对病虫害防治工作除了选择生命力旺盛的植株,进行科学的检疫工作,还要制定相关的制度政策以保证苗种能够正常生长,预防病虫害发生。
1.2 建立完善的育苗培养机制人工林种植区域发生病虫害的主要原因是苗种自身以及植株身上携带的虫卵病菌等,这些病虫在植株生长过程中通过汲取植物营养慢慢发育,最后危害植株生长。
因此,在进行苗种选择之后,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对苗种进行消菌杀毒工作,使苗种携带的各类病菌虫卵被消灭,从源头解决病虫害的问题。
同时,刚种下的苗种比较脆弱,因此,管理人员需要根据林区的环境为苗种建立良好的生长环境,比如为苗种生长提供适宜的湿度、温度、肥度,有效提升苗种的生长存活率,提升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能力。
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与管理措施

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与管理措施林业病虫害是指对森林中树木及其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病虫害问题。
为了防治森林病虫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生物防治技术和管理措施。
下面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生物防治技术及管理措施。
1. 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1)病虫害的监测与预测:通过定期检查和监测,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的趋势和规律,利用气象条件、害虫数量和病害发展情况等因素进行预测,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物理防治技术:利用物理力量,如利用圈栓、网罩等物理障离手段,有效阻断病虫害的传播和侵害,减少病虫害的危害程度。
(3)生物控制技术:引入天敌或者栽培抗虫抗病品种等,借助其他生物的作用来控制害虫和病原体的繁殖和传播。
引入捕食性昆虫或昆虫寄生虫来控制某些害虫的数量。
(4)生物药剂防治技术:利用生物制剂来防治病虫害,如利用微生物杀虫剂、杀菌剂等。
这些生物防治剂一般具有环保、无污染性,对环境和人体无害。
2. 林业病虫害管理措施(1)规范森林经营管理:科学制定森林经营规划,合理组织森林采伐、更新和抚育,保持森林健康,减少病虫害发生。
(2)提高森林环境质量:改善森林生境,增加树种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如改善林分结构、加强植物营养管理等。
(3)加强森林检查与防治:定期巡查和检测森林病虫害发生的情况,及时进行病虫害的防治,防止病虫害的扩散。
(4)建立病虫害监测网络:建立完善的病虫害监测网络,及时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和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控工作。
(5)推广科学防治技术:通过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向林农群众推广科学防治技术,提高他们的防治意识和技能水平,从而提高防治效果。
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与管理措施是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和提高森林质量的重要手段。
通过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更好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保护森林资源的健康和稳定。
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

06
案例分析与防治技术应用
实际森林病虫害的案例分析
松材线虫病
松材线虫病是一种毁灭性的森 林病害,导致松树枯萎和死亡 。分析其传播途径和危害,讨
论防治措施。
松毛虫害
松毛虫是森林中常见的害虫之一 ,对树木造成严重的损害。探讨 其生态习性、危害及防治手段。
森林病害
分析不同类型的森林病害,如叶部 病害、干部病害等,探讨其发生规 律和防治措施。
保护与利用天敌昆虫
01
02
03
天敌昆虫种类
保护和利用森林中存在的 天敌昆虫,如寄生蜂、寄 生蝇等。
天敌昆虫繁育
人工繁育天敌昆虫,进行 野外释放,控制害虫数量 。
生态平衡
维护森林生态平衡,促进 生物多样性,提高天敌昆 虫的控害能力。
05
森林病虫害的综合治理
基于生态系统的综合治理
生态系统服务
通过维持健康的生态系统 服务,包括自然天敌的繁 殖和栖息,提高森林的抗 病抗虫能力。
2023
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
目 录
• 森林病虫害的基本概述 • 森林病虫害的识别与诊断 •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 森林病虫害的预防措施 • 森林病虫害的综合治理 • 案例分析与防治技术应用
01
森林病虫害的基本概述
森林病虫害的定义与分类
森林病害
由生物或非生物因素引起的森林植物病理现象,如树木腐朽 、根腐病、叶斑病等。
生态修复
利用生物技术进行生态修复,如微 生物修复、植物修复等,改善森林 生态环境。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治理
绿色发展
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 ,尽量避免使用化学农药等对
环境有害的防治方法。
科技创新
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

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林业病虫害是指在林木种植和生长过程中,由真菌、细菌、病毒、线虫、昆虫等生物引起的林木疾病和虫害。
病虫害的发生不仅会直接损害树木的生长和产量,还会影响生态环境,甚至引发森林火灾等灾害。
对于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技术至关重要。
以下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
一、生态调控生态调控是指通过调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增加有益生物的种群数量和活动度,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生态调控的主要手段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天敌放虫、生物制剂防治等。
1. 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加森林生物多样性,促进天敌种群多样性和稳定性,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
通过合理开展造林、梳林、树种的多样性配置等措施,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病虫害能力。
2. 天敌放虫利用天敌控制病虫害,是通过放风筝或采用飞虫自然释放技术,引入天敌昆虫、蜘蛛、蜘蛛网等对有害昆虫进行控制。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并且对环境友好,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3. 生物制剂防治生物制剂防治是一种利用有益微生物、细菌等对抗害生物的方法。
常见的生物制剂有林木腐生真菌、林木细菌、林木线虫等。
将这些有益微生物加工成制剂,喷洒在林木上,可以起到预防和治疗病虫害的作用。
二、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指通过改变环境条件、限制病虫害的传播和发展,达到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目的。
物理防治的主要手段包括采用陷阱、防护屏障、温室覆盖等方法。
1. 采用陷阱设置陷阱是一种较为简单有效的物理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可根据不同病虫害的习性和传播途径,选择合适的陷阱类型,如光陷阱、性信息素陷阱、粘虫板等,以吸引和捕捉有害昆虫。
2. 防护屏障在林区建立防护屏障,是一种有效隔离病虫害传播的措施。
可以在林木周围布置防护网或设置隔离带,阻止有害昆虫的外来入侵,减少病虫害的传播扩散。
3. 温室覆盖在特殊情况下,可采用温室覆盖的方法控制林木病害的发生。
通过温室覆盖,可以有效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减少病虫害的传播和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探究
摘要:森林病虫害可导致林木生长不良、产量和质量下降,甚至引起林木或整个树种的枯死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本文在介绍了森林病害的类型及病害发生的原因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与管理措施。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类型成因防治技术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一、林木病害的类型
一是侵染型病害。
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
二是非侵染性病害。
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
三是衰退病。
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著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
森林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两个条件森林病害就无从发生。
二、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我国植物种类占世界第二位,森林病虫的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害虫的多样性、环境条件的复杂性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病虫斗争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即使是一种害虫或病害,但长期防治而不能控制,每年都要付出大量的资金、劳力,但仍有大面积的林木被吃光致死。
究其原因是: (一)森林害虫或病害具有主动传播或依靠自然动力传播和强大的繁殖能力,绝大多数个体被消灭,但剩余个体通过繁殖,数代之后又能迅速传播。
(二)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有林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人工纯林面积的增长,快速回升。
(三)国内外林业生产活动交往为害虫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被害面积有可能随之扩大,日益频繁.随着苗木、木材、接穗等材料的潜带,新的害虫种类可能不断增多。
(四)害虫的遗传特性抗逆能力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动,适应能力不断增强。
即使是一些抗虫(病)的品种也并非一劳永逸,由于长期适应的结果,遗传特性逐渐变异或减退,还需要不断培育新的抗虫品种。
由此可见,有效地防治害虫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三、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与管理
(一)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
预测预报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
各地必须坚持把
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对辖区内的全部森林资源进行病虫害调查监测,要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作为基本目标,确定专人、固定地块、明确对象、指定方法、定时调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坚决避免平时不调查,等到发现已是严重危害的局面。
从发展看,要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为龙头,以省、市重点测报点为骨干,以县级测报点为基础,尽快建立起一个覆盖全国的、健全的预测预报网络体系。
不仅要能够及时掌握全省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发展动态,进行区域性短期预报或预警,而且能够结合林木资源状况、气候气象条件等相关资料,进行主要森林病虫害的长期预报,为我国林业主管部门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做好检疫工作,防止病虫蔓延
在适地适树的原则下,选用优良苗木。
苗木检疫是预防苗木免受某些危险性病虫害的重要措施。
对种子、苗木、其他繁殖材料及木材的调运加强管理,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确保营造健康森林,减少病虫害发生。
同时用科学的方法侦察病虫发生、发展动态,并根据侦察的材料结合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状况,正确推断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趋势,并及时通报。
快速掌握病虫发生情况,避免错过防治的有利时机。
苗木栽定植前要予以检疫,清除苗木上可能携带的危险性害虫,剔除病、弱苗,喷涂保护剂,以确保定植后苗木能正常生长。
当需要从外地订购大量的种苗,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认真开展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和复检工作,认真落实产地检疫合格
证发放制度。
组织森防检疫员对出入木材、苗木严格依法按规定开展检疫检验工作,严令不得放行违规调运的木材出境、过境,力争从源头上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和蔓延,保证林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三)要坚持从基础抓起,从源头抓起,实施科学、综合治理首先要采取营林措施,以营造混交林为重点,解决单一树种问题。
其次是要从品种选择、育苗、造林、采伐、运输等林业生产环节对林业有害生物采取系统预防措施,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从根本有效地治理森林病虫害,逐步实现林业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
三是要及时清理无保留价值的林木,防止林业有害生物扩散蔓延;对常灾区的疏林、迹地,不允许再造人工纯林,防止出现清理、危害、再清理、再危害的恶性循环。
(四)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化学防治只在必需应急时进行,实施靶标防治,尽可能地选用具有选择性、低毒、对环境污染小的药剂,少用或不用广谱性的化学农药,经常变化用药品种和混用配方,以免害虫产生抗药性。
施药方式也应采取涂茎、根施和注射等方法,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五)选择使用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能有效地保护天敌,消灭害虫,对人畜危害小,对环境污染小,相对于化学农药来讲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具有持久性。
如:利用bt乳剂防治国槐尺蠖,每年喷两遍
药即可控制其危害,而用化学农药每代害虫都必须防治两遍以上。
1987年郑州市森林大袋蛾大发生,危害成灾,施用生物农药灭幼脲进行超低容量飞喷防治,防治效果达到98%以上,完全控制了该虫再度大发生,分析原因主要是既消灭了害虫又保护了天敌。
对待森林的病虫害我们要预防为主,并辅以有效的治理,生物治理则是实现可持续控制森林病虫害的重要手段,特别是生物农药如:
1.昆虫病原细菌
苏云金芽胞杆菌(简称bt)是我国化和生产水平最高的生物农药之一,广泛用于防治松毛虫和其他森林食叶害虫的防治。
2.昆虫病原真菌
在森林害虫防治中,以白僵菌应用最为广泛,特别是我国南方许多省份,利用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森林生态环境,在松毛虫低虫口密度下施放白僵菌,实现有虫不成灾。
同时,还用于防治松褐天牛等蛀干害虫。
3.昆虫病原病毒
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cpv)是我国林业应用最多的昆虫病原病毒,生产上常将dcpv、bt和白僵菌等混用防治马尾松毛虫,可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4.昆虫生长调节剂
灭幼脲是我国当前防治森林害虫上应用最多的一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它具有对环境影响小、对天敌安全、有一定后效作用等特点,
因此已作为防治马尾松毛虫主要农药之一。
5. 植物源农药
苦豆碱是我国西北地区广泛分布的野生灌木——苦豆草中所含多种生物碱中的一种。
据初步试验,苦豆碱对松材线虫具极强的杀线活性,而且其毒力随时间而逐渐增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森林病虫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要在保护环境前提下,重视天然的自然控制作用,要充分考虑有害生物种群动态及与之相关的环境,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高除治与预防水平的基本方针。
除治与预防工作技术性强、难度大、要求高,要在深入了解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的内在规律基础上,不断研究出先进除治预防手段,积极引进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不断提升除治预防水平,提高除治预防成效并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