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之路】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延伸阅读6-3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6.3 尚贤

文本梳理·夯实基础
【语言梳理薄】 一、名句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要想使贤才众多,关键在于使贤才富 有、尊贵,使他们得到尊敬和荣誉。 答案: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 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2.墨子“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超越了世袭地位和财富的政治生 态。 答案:故官无常贵 而民无终贱
【文本自测区】 一、阅读文中语段,完成1、2题。
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 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 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 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 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他大胆地提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的观点, 这种思想超越了统治者世代承袭地位和财富的政治状态,为出身社会下层的人 才进入管理阶层开启了诱人的前景,突破了任人唯亲的弊政。
2.作者写让“国之良士”增多必须“富之贵之、敬之誉之”时为什么提到“善 射御之士”?“善射御之士”与“国之良士”有什么区别? 【点拨】(1)作者提到“善射御之士”是采用了类比的方式。作者认为,国家要 想使“善射御之士”增多就必须“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同样,国家要想使 “国之良士”增多,也要“富之贵之、敬之誉之”。
【点拨】在春秋以前,基本上依据宗法血缘的“世卿世禄”制度的规定来进行 任官和封赏,所谓“亲亲”“立嫡以长不以贤”。 春秋中后期,政治、军事斗 争日趋激烈,贤能人才的作用日益突出,各国统治者开始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如晋文公虽仍“昭旧族,爱亲戚”,但更重视“明贤良”“赏功劳”,以至 “左右皆卿才 ”。吴公子季札甚至说:“君子务在择人。” 真正系统地提出 “尚贤”思想的是孔子。孔子不仅论述了“尚贤”的重要作用、贤能的标准, 而且也提出了识贤的原则和用贤的策略。而孔子的“尚贤”还局限在贵族阶级 内部,与一般平民无涉。 墨子在继承孔子“尚贤”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 社会现实,又发展了这种“尚贤”思想,在选贤、用贤、众贤等方面提出了较 为系统的理论观点和具体方案,含有平等选拔人才的民主因素和合理使用人才 的思想,这是具有创新意义的,体现了其思想的进步性。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6.3 尚贤

动词, 尚 副 词,通 “倘”
副词,尚 且、况且 形 容词, 自负、骄傲
五、古今异义
1.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 古义:指__在__高__位__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成人,区别于“小孩儿” 2.上之所.以.使下者 古义:_表__凭__借__或__依__据__,__用__来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文白对译 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
先生墨子说:“现在的为国家执掌政权的王公大人,都想要
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 国家富有、人民众多、刑罚政治清明,然而国家没有得到富有却得到
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 贫穷,人民没有得到众多却得到减少,刑罚政治没有得到清明有序却
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 大臣和接班人的。所以得到了士智谋就不会穷尽,身体就不会疲劳,
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 名声树立而功业有成,美好的东西得到彰显而丑恶的东西不会产生,
则由得士也。” 这都是因为得到了士啊。”
是故子墨子言曰:“得意,贤士不可不 所以先生墨子说:“国君称心如意的时候,不能不提拔有才德
高墙深宫,宫墙既立,谨上为凿一门。 人家有高高的围墙、深深的庭院,院墙建成之后,只在上面开一个门。
有盗人入,阖其自入而求之,盗其无自出。 有盗贼进来了,只要关上他进来的那扇门来捉他,盗贼就无从逃走。
是其故何也?则上得要也。 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君王把握了执政的要领。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 “所以古代的圣王执政,给有德的人安排职位,
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避 盘算说:‘起初我依赖的是离君王近,现在君王提拔有道义的人不躲避
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先秦诸子选读》配套文档:第六单元+《墨子》选读+一、+Word版含答案.docx

作者简介墨子(约前468—前376),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
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其繁琐的“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主要的反对派之一。
他的“非攻”思想体现了当时人民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向。
他的“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是对当权贵族“繁饰礼乐”和享乐奢侈生活的抗议。
他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主张,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贵族的世袭制和儒家的亲亲尊尊,试图用上说下教的方法,“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
探究了知识和逻辑等问题,制定了作为认识真理准则的三表,强调善与用,志与功的统一。
弟子很多,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尤重艰苦实践,服从纪律。
其学说对当时思想界影响极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其体系中的“非命”“务实”的观点为后学所发展,而其中有关宗教迷信的形式,则为他们所克服。
现存《墨子》53篇,是研究墨子及其学说的基本材料。
背景扫描因连年战争,社会动荡不安,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经过长时间艰苦的探索与实践,墨子终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生观,即“行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中》),实现“兼相爱,交相利”、国泰民安的理想社会。
单元导读本单元内容有三节。
《兼爱》宣扬“兼相爱、交相利”(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互相使对方得利)。
墨子认为,自爱而不相爱是天下祸篡怨恨的根源,“兼相爱、交相利”则是消除祸篡怨恨的妙药。
《非攻》认为“亏人自利”是不仁不义之举,而攻打别国是最大的不仁不义,因为它给人们造成的伤害最大。
《尚贤》认为崇尚有才德的士是国家政治的根本,治理天下应该崇尚和任用有才德的人。
这三篇文章的主题在墨子的思想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且富有现实意义。
一、兼爱释文题“兼爱”是墨子的基本思想,所谓“兼爱”就是跳脱自爱的狭小圈子,一律平等、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
墨子寻求世乱的根源,将它归结为一种自私的爱,即自爱而不相爱。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6.3 尚贤2-人教版

课后作业:
综合墨子的“兼爱、非攻、 尚贤”思想,谈一谈如何立 身处世。
谢谢
④节用。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 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欲。认为 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
三学 学习文言 学习文化 学习做人
三做 做高考人 做文明人 做健全人
贤即人才
1.新编《辞海》对“人才”的解释是: 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
C.举今公上义举,义辟不.私辟.怨远
D.禹有举能.益则于举.阴之方之中
解析:A项,根本;从根本上。B项,从事;征服 。C项,通“避”,回避,躲避;通“避”,避免,免 除。D项,均为“提拔”。
答案:D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 译文:(1)这样以后国家的善于射箭驾车的人 才可能多起来。
(2)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
译文:(2)皇上用来驱使臣下的,只有尚贤事能 这一件事。
二学 学习文言 学习文化
二做 做高考人 做文明人
文化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
社会的大转型时期。这时周天子已失 去了往日的辉煌,旧的政治、经济秩 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 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 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迅速的变 更中。到处充满着大国攻小国、大家 篡小家、强凌弱、众暴寡、诈谋愚、 贵傲贱的不合理现象。甚至出现下层 人民被迫“易子而食”的惨状。
2.人才,就是指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 进行了创造性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行 业或某一工作上做出较大贡献的人。
3.王鹏在《用人之道》中说:“人才, 有脑力劳动者,也有体力劳动者;在有学 历、文凭的人员中有,在无学历、无文凭 的人员中也有。只要知识丰富,本领高强 ,对社会进步有贡献者,皆可成为人才。
【状元之路】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延伸阅读6-2

延伸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①。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②为不善,无所不至。
见君子而后厌然③揜④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心,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选自《礼记·大学》) 注:①谦(qiè):通“慊”,心安理得的样子。
②闲居:避人独居。
③厌然:掩藏的样子。
④揜:通“掩”。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谓诚.其意者诚:使……真诚。
B.如恶恶臭.,如好好色臭:气味。
C.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谨慎地对待。
D.揜其不善而著.其善著:写下。
解析:D项,著,显示、表现。
答案:D12.选出对本段文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A.发自内心,真实无欺,真诚做人,这是君子的立身之本。
B.小人多行不义必自毙。
C.人前真诚可贵,人后真诚更难得。
D.“慎其独”最能考验一个人是否真诚。
解析:B项文中无据。
答案:B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富润屋,德润心,心广体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需要注意的重点词语有:中,内心;外,外在的言行。
(2)句式为感叹句,翻译时应注意。
需要注意的重点词语有:严,严厉可怕。
(3)需要注意的重点词语有:润,装饰。
答案:(1)这就是说内心有什么样的诚意,必定会通过外在的言行表现出来。
【状元】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过关检测(三)

过关检测(三) (检测范围:第四、五单元)(时间:90分钟 满分:120分)一、基础知识(21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白:表白,陈说。
卜筮然后..决大事 然后:表顺承,而后。
B .其说甚尔.尔:通“迩”,近。
凿户牖以为..室 以为:把……作为。
C .孰与骋.能而化之 骋:放任,放纵。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从事:做事。
D .夫轻诺必寡.信 寡:少,缺少。
其死也坚强..坚强:强固有力,不可动摇或摧毁。
解析:A 项,白:显著。
C 项,骋:施展,发挥。
D 项,坚强:僵硬。
答案:B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听.而斫之 听;任意。
引.之盈贯 引:拉开弓。
B .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记载。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劝:劝说。
C .且夫擅.一壑之水 擅:占有、据有。
予适.有幽忧之病 适:适逢。
D .无聚禄以望.人之腹 望:本指月满,引申为满。
其可以为法.也 法:仿效,借鉴。
解析:B 项,劝:勤勉,努力。
答案:B3.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 水浅而.舟大也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D.⎩⎪⎨⎪⎧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学不可以已. 解析:A 项,第一个“焉”是语气助词,放在句中表停顿;第二个“焉”是疑问代词,当做“怎么、哪里”讲。
B 项,第一个“于”是介词,表被动;第二个“于”是介词,表比较。
C 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并列关系;第二个“而”是连词,表转折关系。
D 项中“已”都译为“停止”。
答案:D4.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 .故往贷粟于监河侯B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C .我之谓也D .日夜相代乎前解析:A 、B 、D 三项均为介宾短语后置句,C 项为宾语前置句。
【状元】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高考链接1

高考链接1.(2013·浙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论语·宪问》)______________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敞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者。
(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1)补出上面的材料的空缺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解析:颜子箪食瓢饮的典故在《论语》选读部分已学过,故第一空应很容易联想到。
填第二空需结合语境,“皆”字表明此处是对上文的总结,可由上文内容推断出答案。
答案:颜子恶衣恶食(2)解析:解答此题,应先读懂材料,注意到材料体现的是两个方面的内容,需从两点回答。
答案:①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故处贫难,处富易,这是孔子对人之常情的承认。
②处于贫穷时不仅要保持气节,更要安贫乐道,处于富有时不仅要不骄傲,更要谦逊好礼。
2.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多见而识之。
”(《论语·述而》)②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禹闻善言,则拜。
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之,乐取于人以为善。
”(《孟子·公孙丑上》)(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要想事业有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就必须勤奋学习,多闻多见,掌握丰富的知识。
B.儒家认为,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而且要对批评者心怀感激。
C.孟子引用子路、禹、舜的事迹,目的就是劝诫人们要勇于检讨自己的缺点,发现别人的优点。
最新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先秦诸子散文》达标习题6.3尚贤及答案

*三、尚贤一、夯基训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逮至远鄙..郊外之臣远鄙:边远的小邑B.四鄙之萌.人闻之萌:通“氓”,民C.列.德而尚贤列:按照某种次序排列D.以劳殿.赏殿:宫殿项,殿,定、评定。
2.下列各项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A.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B.今上举义不辟贫贱C.美章而恶不生D.莫不敬惧而施项,辟,通“避”,回避;C项,章,通“彰”,明显、显著;D项,施,通“惕”,警惕。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将在于众.贤而已A.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B.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C.不义不富.D.今上举义不辟贫贱..C项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众,使……众多;富,使……富有。
A项,贤,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有才德的人。
B项,佐,动词活用为名词,辅助的人、帮手。
D项,贫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贫穷低贱的人。
4.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B.贤士不可不举C.夫尚贤者,政之本也D.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C、D三项均为判断句,B项是被动句。
5.下列句子停顿不当的一项是( )A.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
B.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
C.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D.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
项,应为“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
”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原才
曾国藩
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
民之生,庸弱者戢戢①皆是也。
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
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
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
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
”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
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②为口说而播为声气。
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③为习尚。
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
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
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④,所从来久矣。
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
”彼自尸于高明之地⑤,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同“反”)谢曰:“无才。
”谓之不诬.,可乎?否也!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
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⑥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
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注:①戢戢:聚集众多的样子。
②腾:传播。
③蒸:兴起、渐成。
④雠:应答、响应、应验。
⑤自尸于高明之地:尸,主事、居位。
高明,地位显贵。
⑥一命:官阶之最低者。
周制:任官自一命至九命,九命为最高。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君:拥戴
B.其风.民也皆以义风:教化
C.谓之不诬.,可乎?诬:欺骗
D.而坏风俗,而贼.人才贼:杀害
解析:D项,贼:摧残。
答案:D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作者“陶铸人才以移风易俗”观点的一组是()
①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
②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③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
④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
⑤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
⑥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
A.①③④B.②④⑤
C.②⑤⑥D.③④⑤
解析:②是说风俗的影响和作用,⑤表达对士大夫的希望,⑥是希望自己的主张能收到成效。
答案:A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不过是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
B.作者认为选拔人才,强调君王应担负主要责任,为臣者应当谨慎地“循是为之”。
C.众人的追求,会形成大势所趋的局面,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
D.作者反驳了在势君子“天下无才”的谬说,认为所有官吏都有选拔人才的职责。
解析:B项错。
作者认为选拔人才、转移风气是君臣上下的当务之急,“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非全体动员不可。
答案:B
13.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是从哪里产生的呢?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罢了。
(2)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来说,起初很微弱,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
(3)他的智能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使之成材。
参考译文:
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是从哪里产生的呢?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罢了。
百姓们中间,平庸懦弱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有一两位贤能有智能的人,大家就会拥戴他们并听从他们的教导;特别贤能有智能的人,拥戴他们的人就特别多。
这一两个人的心向于仁义,众人便和他们一起追求仁义;这一两个人的心倾向名利,众人便和他们一起奔竞名利。
众人所奔赴的,就形成大势所趋,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所以说:“摇撼天下万物的,没有比风来得迅速强劲了。
”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来说,起初很微弱,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
古代的帝王治理天下,使贤能智能的人都居要职、掌权势,他们教化人民也都用仁义道德,所以那时社会规范统一而风尚相同。
世道教化衰微后,前面所说的那一两个人并不全在重要的职位上,但他们的志向主张,势必不能不从口中极力宣扬出来、广为传播而造成声势。
那么众人也势必不能不听从他们的号召,渐渐形成习俗风尚。
这样,他们志同道合的跟随者就聚集增多,一时的人才就从这里产生出来了。
倡导仁义的人,他的追随者会为仁义而死,义无反顾;号召功利的人,他的追随者也会为功利而牺牲,决不回头。
(周易卦文言说:)“水向潮湿的地方流,火接近干燥的东西烧。
”没有什么感召是得不到感应的,这种情况已经由来很久了。
现在掌握权势的君子,往往说:“天下没有人才。
”他们身居高位显贵,不能用自己的理想去转变风尚、造就当代人才,却反而推辞说“没有人才”,认为这不是自欺欺人的话,行吗?不行的!十户人家的小城,其中如果有崇尚仁义的君子,他的智能足以改变十个人,就一定能选拔十人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他的智能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
那么,移风易俗和栽培
造就一代人才,并非仅仅是身居显贵之人的事,凡是有一官半职的人,都有责任参与此事。
主宰国家行政的人采取我的主张,并且念兹在兹,就会谨慎选择能共同维护帝位的人才;士大夫采取我的主张,并且念兹在兹,就会戒慎恐惧谨慎自己的志向,担心想法偶有不当,因而败坏风尚和摧残人才。
照这方法去做,几十年以后,可能有收到成效的一天吧?这就不是我所能预见的了。
语言表达
14.把下面4句话按适当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成为语义连贯的一段话。
墨学沉睡了2000年,这2000年,正好是中国帝王集权专制的2000年。
____________墨家作为中国最富创造力的古代精华,其复兴与重新受到重视,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①当封建专制面临解体时,思想上的专制罗网也被撕开一角。
②墨家的道义,注定其本质精神无法苟合于集权的专制政体。
③墨家的重兴,必然是等待君主集权制的崩溃。
④墨子的学说,在晚清时期重新被重视,这绝不是偶然。
解析:本题所排序内容位于语段中间,排序时应注意与前面内容及后面内容的衔接,同时注意所排句子间的逻辑关系。
答案:②③④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