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中考文言文阅读集锦大全(真题)之三
中考文言文试卷答案

中考文言文试卷答案2006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题(课改实验区)[三](15分)14.(3分)(1)从:听从或:采纳、听从(答“学习、跟从”也可)(2)罔:迷惑或:迷惑不解、迷惑而无所得(3)好:喜爱或:喜好、喜欢 (每小题1分)15.(4分)(1)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见闻学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好处的。
(2)只是思考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
(“殆”翻译为“有害”或“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均可) 16.(4分)第①则: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第②则:择友之道17.(4分)要点:好学就是勤奋学习,学习新知,巩固旧知’。
(答出要点得2分,扣住要点又能联系实际可得满分)2007年芜湖市初中语文毕业学业考试17、(2分)(1)通“避”,躲避。
(1分)(2)眼泪。
(1分)18、(4分)(1)由此可见,人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所厌恶的有比兀亡更严重的事。
(2分)(2)弘范于是用接待宾客的礼节来会见文天祥。
(2分)19、(4分)①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2分)②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
(2分)20、(1分)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或“舍生取义者也”)21、(4分)甲文:通过比喻引出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
(2分)乙文:以时间为顺序,通过对话、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
(2分)2008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14、①嗜:“爱好”或“特别爱好”“喜欢”②走:跑③汤:热水15、(1)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2)我求学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像这样。
16、作者从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不在意生活的贫困。
17、(1)得书之难(2)求师之诚(3)求学之苦18、参考示例:(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3)学习要敢于发问(4)学习要有主动性(5)学习要勤奋刻苦(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
2008年芜湖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17.(3分)(1)跟从,随从 (2)第二年 (3)下雨(各1分)18.(4分)(1)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06年全国各地区100套中考试卷中精选的文言文专项试题集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06年全国各地区100套中考试卷中精选的文言文专项试题集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06年全国100套中考试卷专项汇编——文言文阅读篇江苏省阜宁县城东初中孔凡勇2006年无锡市考试语文试题3.解释下列文段中加点的词。
(3分)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废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①適②等③死(二)(11分)王翦将兵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
少而好兵,事秦始皇。
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
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
”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
”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①势壮勇,其言是也。
”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
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
龟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
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
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②,大破李信军,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
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
李信果辱秦军。
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目:“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
”始皇曰:“为③听将军计耳。
”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大破荆军。
注:①果:果断。
②顿舍:停止。
③为:惟。
8.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4分)①少而好兵——②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③于是引兵而西——④李信果辱秦军——9.下列句中的“以”与“寡人以不用将军计”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始皇以为贤勇D.扶苏以数谏故10.翻译下列句子。
(3分)①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
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儿何人而足?’11.你怎样看待王翦由“谢病”而重新“将兵”大破“荆军”的举动?试结合义段作简要分析。
2006年各地中考文言文试题汇编(80多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2006年各地中考文言文试题汇编(80多页)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06年各地中考文言文试题汇编一、(安徽课改)《论语》四则①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②孔子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
”(《季氏》)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④子夏日:“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注释】①[友谅]与诚信的人交朋友。
谅,诚信。
②[便辟]习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却邪恶不正。
③[善柔]善于阿谀奉承,内心却无诚信。
④[便佞]善于花言巧语,而言不符实。
⑤[所亡]自己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
亡,同“无”。
⑥[所能]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1)择其善者而从之(2)学而不思则罔(3)可谓好学也已矣15,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2)思而不学则殆。
16.按要求填写下面的表格。
(4分)17.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第④则内容的理解。
(4分)答案:14.(3分)(1)从:听从或:采纳、听从(答“学习、跟从”也可) (2)罔:迷惑或:迷惑不解、迷惑而无所得(3)好:喜爱或:喜好、喜欢(每小题1分)15.(4分)(1)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见闻学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好处的。
(2)只是思考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
(“殆”翻译为“有害”或“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均可)(每小题2分)16.(4分)第①则: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第②则:择友之道(每空2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17.(4分)要点:好学就是勤奋学习,学习新知,巩固旧知’。
(答出要点得2分,扣住要点又能联系实际可得满分)二、(安徽非课改)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006年中考语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阅读试题集

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测试卷(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学校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_一、基础(20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6分)对峙.()颓.然()绮.丽()蜷.伏()侥.幸()提.防()中.看()湛.蓝()怂.恿()剽.悍()犀.利()湮.没()2、下列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3分)A、无记于事寡不敌众清澈斑斓B、疙疙瘩瘩眼花瞭乱娴熟伫立C、略胜一筹悄无声息眺望糟蹋D、沸沸扬扬参差不齐酿蜜遨翔3、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3分)(1)深黑的样子。
()(2)形容差得很远。
()(3)有条理,不混乱的样子。
()4、记叙文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下面文句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请你在句子后面的括号中说明。
(4分)(1)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2)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5、试说明下边句中的加点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4分)(1)“荔枝也许..是世上最鲜最美的水果”一句中“也许”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连.向来不大喜欢它的张婶也.说:‘可惜,可惜,这样好的一只小猫。
’”一句中的“连”、“也”两字能否删去?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40分)(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6——10题(14分)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
2006年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2006年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岳阳楼记(节选)》[甲] 范仲淹二岁而孤①,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②,辄以水沃③面;食不给,啖④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⑤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范仲淹有志子天下》)注释:①孤:很小的时候死了双亲。
②昏怠:昏沉困倦。
③沃:浇,这里当“洗”讲。
④啖:吃。
⑤谗:说别人坏话。
[乙]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节选)》)1.试解释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含义。
(1)(或)夜昏怠或:__________(2)(辄)以水沃面辄:__________(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__________ 心:__________2.在[乙]文“或异二者之为”一句中,“二者”指的是( )。
A.前文中“霪雨霏霏”与“春和景明”这两种景象。
B.迁客骚人们在“霪雨霏霏”时的“感极而悲”与“春和景明”时的“喜洋洋”这两种心情。
C.“居庙堂之高”者与“处江湖之远”者这两种人。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两种人生态度。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2)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文中,表现范仲淹“发愤苦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两个选段的内容说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作者怎样一种情怀?并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2006年黑龙江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含答案与翻译)

2006年黑龙江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选文的作者——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八大家”之列。
(1分)5、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2分)6、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
(1分)盖竹柏影也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①念无与为乐者念:——②相与步于中庭步:——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
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①作者描绘的世界:②作者的心境:【参考答案】4、苏轼,唐宋。
(答完全正确者得1分;否则,不得分)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6、盖/竹柏影也7、①考虑,想到②散步(或漫步、走、行走)8、①(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9、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
②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2006河北邯郸)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分)晖:备:9、翻译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分)10、将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写在下面。
(2分)11、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
2006年四川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5篇(含答案与翻译)

2006年四川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甲】宋陈谏议①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
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
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
谏议遽召子,曰:“汝为贵臣②,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
戒仆养之终老。
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之风。
【乙】范式字巨卿,少游学于太学,与汝南③张劭为友。
劭字元伯。
二人并告④归乡里。
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尊亲。
”乃共克期日。
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zhuàn)以候之。
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信之诚也?”对曰:“巨卿信士,必不违约。
母曰:“若然,当为尔酿酒。
”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⑤拜饮,尽欢而别。
【注释】①陈谏议:姓陈,谏义是官名。
②贵臣:朝延中的重臣。
③汝南:古地名。
④告:指告假。
⑤升堂:登上大厅。
3. 根据上下文语境, 为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2 分 )(l) 而偿其直. A. 不弯 B. 故意 C. 通“ 值” D. 竟然(2) 将过.尊亲 A. 经过 B. 交往 C. 过于 D. 拜访答 :(1) (2)4. 将选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 )(1)“彼马何以不见?” 仆言为陈尧咨售贾人矣。
译文 :(2) 后期方至 , 元伯具以白母 , 请设馔以候之。
译文 :5. 甲乙两段文字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甲文侧重表现了;乙文侧重表现了。
(2 分 )6:甲乙两段文字告诉我们的道理在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 ? 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4 分 )答: 【参考答案】3.(2分)(1)C(2)D4.(4分)(1)(2分)“那马为什么不见了呢?”仆人告诉他说(那马)被陈尧咨卖给商人了。
(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言”“售”各计0.5分)(2)(2分)后来约定的时间将到,元伯把(约定的事)全部告诉母亲,请求(母亲)安排酒食等候他。
2006610122326_175143.doc

06年中考文言文阅读题10篇2006年中考文言文复习题(课内)《幼时记趣》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掌握读音,注意写法)(1)余忆童稚时()(2)见藐小微物,比细察其纹理()(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4)果如鹤唳云端()(5)怡然称快()(6)于土墙凹凸处()(7)以土砾凸者为邱()()(8)凹者为壑()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_____ _____ _____(2)故时有物外之趣_____ _____ _____(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_____ _____(4)徐喷以烟_____(5)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_____ _____ (准确解释文言词语)3.选出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准确翻译文言语句)(1)故时有物外之趣A.因此有时有与众不同的乐趣B.过去经常有与众不同的乐趣C.因此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D.过去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2)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A.果真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赞好B.如果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就会令人高兴得连声赞好C.果真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非常高兴的样子D.如果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显出非常高兴的样子4.汉语中某些动物的叫声有其相对固定的词来描绘,如本文中的“鹤唳”。
请写出下列动物的叫声。
马_____ 犬_____ 狼_____ 虎_____ 猿_____ 狮_____ 鸟_____5.填空。
(1)《幼时记趣》选自_____ ,作者_____ ,字_____ ,_____ 代作家。
(2)本文围绕_____ 这一中心,生动地描述了儿童时代_____ 、_____ 、_____ 的趣事。
(3)出自《幼时记趣》的成语有:(1)_ (2)_____ (3)_____ (文学常识、中心意思、沿用至今的成语知识记忆)二、阅读理解(一)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_____ ,_____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中考文言文阅读集锦大全(真题)之三一、(衡阳)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①饮少辄.醉。
辄: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翼然:20.翻译下面句子。
(3分)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翻译:。
21、根据作者对文中饮酒赏景的描述,下面对“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欣赏山水自然景色的乐趣,必须借助喝酒才能在心里领会得到。
B.山水的景色领会在心里,陶醉于喝酒之中。
C.欣赏山水得到乐趣,心中畅快,自然酒兴大发。
D.欣赏山水自然景色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之中。
(五)广陵太守陈登得病,胸中烦懑①,面赤不食。
佗脉之曰:“府君胃中有虫数升,欲成内疽②,食腥物所为也。
"即作汤二升,先服一升,斯须尽服之,食顷,吐出三升许虫,赤头皆动,半身是生鱼脍也,所苦便愈。
佗曰:“此病后三期当发,遇良医乃可济救。
”依期果发动,时佗不在,如言而死。
注:①[烦懑]:烦躁郁闷②[内疽]:腹内一种肿胀坚硬的毒疮。
(节选自《华佗传》)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
(2分)A.斯须尽服之.。
之:B.遇良医乃.可济救。
乃:23.请你根据对文意的理解,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2分) ( )A.华佗看了陈登的面相和为他切脉后,就判定他胃中有虫数升,并告诉他生虫的原因。
B.华佗给陈登服药很有讲究,先服一升,过一会儿再服一升,效果很好,说明华佗很懂药理。
C.陈登服药后,吐出三升左右的红头虫子,虫子半身就是他平常吃下去的生鱼片。
D.陈登病好后,华佗预言三年后又会复发,遇良医才可得救。
后来果如华佗所言,说明华佗真是神医。
答案:19.①就②象鸟展开翅膀的样子评分标准:2分。
②题的“翼”是名词作状语,一定要解释准确,否则不给分。
参考答案:20,远望那长满茂盛树木的山峰和显得幽深秀丽的山谷,就是琅琊山。
评分标准:3分。
“蔚然”和“深秀”是主要计分点。
翻译正确各计1分,整个句子翻译通顺计1分。
参考答案:21.D评分标准:2分。
参考答案:22.A代“药汤”评分标准:2分。
每题1分参考答案:23.C评分标准:2分二、(湖州)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9题。
(8分)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分)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3分)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9.阅读全文,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0-22题。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20.选出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邴原少孤孤:失去父亲B.一则羡其不孤羡:羡慕C.二则羡其得学其:代词,自己D.师恻然曰恻然:悲伤或同情的样子。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3分)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22短文写了两个人物,邴原和老师,请任选其中的一个人物,说说你对他的看法。
(3分)答案:17参与古代祭祀用的祭品18略19从战前、战时和战后三方面回答20C21略22言之有理即可三、(淮安)阅读下文,完成18~2l题。
(16分)陈涉世家(节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 ”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8.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度.已失期/ 宁信度.,无自信也B.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既克,公问其故.D.固以.怪之矣/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①失期,法皆斩。
译文:②天下苦秦久矣;译文:③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译文:20.下列各句中不能表现....陈胜的谋略的一项是(3分) [ ]A.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B.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C.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D.(又间令吴广)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21.读贾谊《过秦论》中的一段文字,结合上文内容,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陈胜)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天下云集响应,赢(赢:提,背)粮而景(景:同“影”,像影子一样)从。
山东(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①这段文字与《陈涉世家》(节选)中陈胜怎样的预见相一致?请你把陈胜的预见写出来。
(2分)答:②两段文字写的都是陈胜、吴广起义,但在表现内容上各有侧重,请分别说明。
(2分)答:答案:18.C19.①误了期限,按照(奏稿的)法律,都要被杀头。
(意对即可) ②全国百姓苦于秦朝统治已经很久了。
(意对即可) ③士兵们(或:士兵中)到处谈论(晚上发生的事情),都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
(意对即可)20.A2l.①号程天下的百姓反抗秦朝的统治,会得到很多人的响应。
②《陈涉世家》中这段文字侧重写起义的原因和策划(谋划)的经过;《过秦论》中的这段文字侧重写起义的影响和起义引发的结果。
(意对即可)四、(黄冈非课改)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嗽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良.多趣味 (2) 林寒涧肃.(3)属.引凄异 (4)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0.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2分)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译文:11.填空:文中用“ ”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2分)12.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3分)【相关链接】新华网三峡工地5月20日专电(记者江时强、刘诗平)2006年5月20日14时,三峡坝顶上激动的建设者们见证了大坝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的历史性时刻。
至此,世界规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坝终于在中国长江西陵峡全线建成。
三峡大坝建成后,大坝本身就是一道壮丽的景观。
北京三峡游的线路一直在追踪三峡大坝的建设进程。
导游词:答案:9.(1)真(或实在) (2)寂静 (3)连续 (4)快(4分,每小题1分)10.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2分,如关键词漏译或错译,酌情扣分)1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2分,每处1分)12.示例: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
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 景风格迥异。
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
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
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3分,三峡风光介绍2分,时代变化1分。
如语言不简洁连贯,不生动优美,酌情扣分)三峡大坝新姿五、(黄冈课改)阅读《五柳先生传》,完成3~ll题。
(11分)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草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日: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j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8.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1)亦不详.其姓字( ) (2)每有会.意( ) (3)期.在必醉( ) (4)其言兹若入之俦.乎( )9.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2分)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我的译文:10.文章结尾提到“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2分)我的理解:11.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以小传的形式,向你的家人或同学简要介绍五柳先生(含生活状况、性格特点、志向情趣等方面)。
(3分)我的介绍:答案:8 . ( l )知道; ( 2 )休会.领会;(3 )期望,希望;(4)辈,同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