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表内除法PPT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案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案一. 教材分析《表内除法(一)》是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在进行除法运算时,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如对于除法的理解不够深入,计算方法不够熟练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拓展,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
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学生对于除法运算的掌握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练习题。
3.教学道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教学道具,如分水果、分零食等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物品平均分给其他人,引出除法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除法的算式和运算方法,让学生初步认识除法,并讲解除法的基本原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除法运算的练习,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除法运算的顺序和规则,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通过游戏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巩固除法运算的方法和技巧。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时如何计算价格等,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提醒学生注意事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适量的除法运算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单元《表内除法(一) 4初步认识除法》教案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单元《表内除法(一) 4初步认识除法》教案一. 教材分析《表内除法(一)》是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单元的内容,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除法,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和简单运算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起点,对于学生后续学习复杂的除法运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建立起除法的初步认识,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运算,具备一定的数学运算基础。
他们在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关于平均分物的经验,对于除法概念有一定的认知。
但是,学生对于除法的本质理解还比较模糊,对于除法算式的组成和运算规律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的基本概念。
2.学生能够运用除法计算表内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除法的基本概念,学会表内除法的计算方法。
2.难点: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本质,能够灵活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除法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采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掌握除法运算。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除法算式卡片、实物道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2.学具准备:学生作业本、铅笔、橡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平均分物的情境,如分水果、分玩具等,让学生感受到除法的必要性,引出除法概念。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除法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除法算式,如6÷2=3,解释除法算式的含义,让学生初步认识除法。
同时,教师讲解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如被除数、除数、商等。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案(共9课时)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案(共9课时)一. 教材分析《表内除法(一)》是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四单元的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除法的基础知识,学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除法的基本概念、除法算式的组成、除法与乘法的联系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除法的含义,会进行简单的除法运算,并能运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基本知识,对数学运算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学习除法时,可能会对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产生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引导学生,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除法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会进行简单的除法运算,并能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会进行简单的除法运算。
2.教学难点:学生对除法算式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除法知识,准备相关教学案例和练习题。
2.学生准备:提前复习乘法知识,准备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分水果、分配物品等,引导学生思考除法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除法的基本概念,如除法算式的组成、除法与乘法的联系等,让学生初步认识除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简单的除法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除法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如除法接力、除法拼图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除法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购物时的折扣、分配物品等,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表内除法》是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主要包含除法的基础知识和运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起点,对于学生后续学习除法的深入理解和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例题,引导学生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学会用除法解决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加减法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除法这一概念,学生可能是第一次接触,可能会感到陌生和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本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学会用除法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学会用除法解决问题。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除法和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学会灵活运用除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动的情景和实际例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包含生动的图片和实际例题。
2.准备一些实际的物品,如苹果、铅笔等,用于直观演示。
3.学生准备课本、笔、练习本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动的情景,如分苹果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多的苹果分给每个人?从而引出除法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实际的例题,如分苹果、分铅笔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用除法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除法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同时,教师巡视课堂,给予个别学生指导。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巩固除法知识。
20秋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一)(教案)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

20秋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案)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和掌握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除法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认识除法的含义。
本单元内容包括平均分和认识除法两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认识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第二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在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的含义。
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本单元是在学生会用1~6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到“平均分”,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层面。
这些都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1. 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初步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 使学生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在初步认识除法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实际操作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习惯和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1. 加强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
除法来源于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的活动,把一个整体分成相等的几份是除法含义的实质。
教材在教学除法前先安排学生进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知道平均分—把一些物体每几个分一份,分成几份—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个—初步形成平均分的概念”的过程,学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对“平均分”获得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为认识除法的含义积累较丰富的感性经验。
2. 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平均分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除法的含义。
把一些物体分得同样多,求可以分成几份,或者求每一份是多少,都可以用除法计算。
教材通过各种具体的操作活动,以及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白把一些物体分成相等的几份,虽然分的过程可能有所不同,但结果都是平均分,都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从而从整体上初步理解除法的实际意义。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表内除法》教学设计(9课时)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表内除法》教学设计(9课时)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主要让学生掌握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共有9课时,内容包括:除法的认识、除法算式的读写、表内除法的计算、除法的应用等。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理解除法是一种分配运算,掌握表内除法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加减法,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在学习除法时,可能会对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产生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认识除法,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等活动,掌握除法的运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表内除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表内除法。
2.教学难点:除法的运算规律,以及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认识除法,感受除法的意义。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究除法的运算方法。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激励评价法:注重对学生的激励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黑板、粉笔、除法算式卡片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除法算式卡片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2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分水果、分配物品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配这些物品?引入除法概念。
2. 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除法算式,如6÷2=3,引导学生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关系,讲解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3. 操练(8分钟)学生分组进行除法运算,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引导学生发现除法的运算规律。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单元教案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基础内容。
本单元通过具体的实例,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基本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除法运算,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加减法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在学习除法时,可能会对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产生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逐步掌握除法运算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基本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除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基本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除法运算。
2.难点:理解除法的含义,掌握除法运算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除法的含义。
2.游戏教学法:运用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除法运算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黑板、粉笔、课件、数学卡片等。
2.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如小动物分食物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小动物们怎样才能把食物平均分给每个小伙伴呢?从而引出除法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课件或讲解,使学生明确除法的基本概念,如被除数、除数、商等。
同时,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掌握除法运算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除法运算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游戏,如除法接力赛、除法拼图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有关除法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讲解和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2017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教案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材分析2017.10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有: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
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
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
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
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
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
三、教学要求: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五、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六、教学课时安排:例1、例2: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体每几个分成一份 .. .1课时例3: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 ....................... .1课时例4:两种分法对比 ............................ .... .1课时例5、例6:除法的含义,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 ..1课时练习八 .................................. .2课时例7: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 .................. . ..1课时练习九 .............................. .... .2课时复习 ................................... ..1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3根一份,分成了( 4 )份;
每4根一份,分成了( 3 )份;
小试牛刀(教材P43想想做做) 1. 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
2. 先圈一圈,再填空。
(1) 10块
( 2)
,每2块一份,分成了( 5)份。
9块
( 3)
,每3块一份,分成了( 3 )份。
15块
,每5块一份,分成了( 3)份。
3.
15个
平均分成4份,每份( 3 )根。
小试牛刀(教材P44想想做做) 1. 先分一分,再填空。 (1)
8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里,每盘放( 4)个。
(2)
9棵白菜,平均放在3个筐里,每筐放( 3 )棵。
2.
8根
,平均分给4只免,每只兔分得( 2)根。
3.
10个
,平均分给5只松鼠,每只松鼠分得( 2)个。
(3)
( 30 )个山楂,每( 6 )个串一串,串成了 ( 5 )串。
6.先圈一圈,再填空。
每2只放在1个标本盒里展览,需要( 4 )个标本盒。 圈一圈略
7.
12
6
4
3
2
1
8.
8把香蕉,每只小猴分2把,可以分给( 4 )只小猴。
9.
15个小朋友排队,每5人一队,可以排成(
3 )队。
10.
先用圆片分一分,再和同学交流。 每人先分1个,照 这样接着再分。 每人分4个, 正好分完。
8个
,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 4 )个。
小试牛刀(教材P44试一试) 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平均分成3份、 4份呢?先分一分,再说一说。 平均分成2份,每份( 6 )根;
平均分成3份,每份( 4 )根;
(1) (2)
18个 18个
,每只松鼠分3个,可以分给( 6 )只松鼠。 ,每只松鼠分6个,可以分给( 3 )只松鼠。
11.
一共有( 12 )支铅笔。可以每( 2 )支一份,分成 ( 6 )份;还可以每( 3 )支一份,分成( 4 )份。 (最后4△△△△△△上面的△可 以拼成( 2 )个 。
分一分略
(2)
9支铅笔,平均放在3个笔袋里,每个笔袋放( 3 )支。 分一分略
(3)
12个排球,平均放在4个竹筐中,每个竹筐放( 3 )个。 分一分略
归纳总结:
知道平均分成的份数,分得的结果应该同样 多,而没有剩余。
(讲解源于《点拨》)
夯实基础(教材P51练习八) 2. 3 12 3 4 12 4 3 4 3
四
表内除法(一)
1.认识平均分(1)
SJ 二年级上册
1
课堂探究点
1.认识平均分 2.把物体每几个分一份,求分成的份数
2
课时流程
探索 新知
课堂 小结
当堂 检测
课后 作业
探究点 认识平均分
1
把 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先用 圆片分一分,再和同学交流。
一堆2个, 一堆4个。
每堆都是 3 个。 一堆1个, 一堆5 个。
应该是3个圆。
四
表内除法(一)
认识平均分(一)
SJ 二年级上册
作业习题
作业提升方向
1.体验平均分的含义
2.运用平均分解决问题
作业提升练
5.看图填一填。 (1)
( 12 )个梨,每( 4 )个放一盘,放了( 3 )盘。
(2)
( 10 )条鱼,每( 5 )条放在一个鱼缸里,放了 ( 2 )个鱼缸。
√
3.先圈一圈,再填空。 (1)
8本书,每2本一份,可以分成( 4 )份。
圈一圈略
(2)
12只小鸡,每4只一堆,可以分成( 3 )堆。 圈一圈略
(3)
12个苹果,每个小朋友分3个,可以分给( 4 ) 个小朋友。 圈一圈略
归纳总结:
平均分: 1.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2. 把物体每几个分一份,求分成的平均数,
四
表内除法(一)
2.平均分(2)
SJ 二年级上册
妈妈买了10支铅笔,要分给林林和木木两个人,他们每 个人能分到几根铅笔?
2×( 5 )=10
1
课堂探究点
把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
2
课时流程
探索 新知
课堂 小结
当堂 检测
课后 作业
探究点 把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
3
把8个桃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
,每人分3个,可以分给( 5)人。
小试牛刀(选题源于《典中点》)
1.把△△△△△△△△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 (1) _△__△△△△△△△_ (2) 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 略
2.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在下面的□里打“ √”。
每堆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每堆2个: 还可以怎样平均分? 每堆1个:
探究点 把物体每几个分一份,求分成的份数
2
有8个桃,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先在图中分一分,再和同学交流。
每2个桃 圈一份。
一共圈出4份,可 以分给4个小朋友。
8个
,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 4 )人。
小试牛刀(教材P43试一试) 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每3根、4根 一份呢?先分一分,再说一说。 每2根一份,分成了( 6 )份;
4
20 20 20
4 4 5 5
5
4
20
5
4
易错辨析(选题源于《典中点》 )
2.
6朵花,平均插在2个花瓶里,每瓶插( 3 )朵。
用12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
4×3=12
6×2=12
用18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
6×3=18
9+9=18
用相同的小正方形拼成不同的正方形:
……
2×2=4 3×3=9
4×4=16
5×5=25
……
小试牛刀(选题源于《典中点》) 1.先分一分,再填一填。
(1)
8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 4 )个。
也就是把物体平均分。
(讲解源于《点拨》)
夯实基础(教材P51练习八) 1. 2 10 5 2 2 5 10 5
易错辨析(选题源于《典中点》 )
4.判断下面的分法是否是平均分,是的打“√”,不是的打“×”。
(1) ○○○ ○○○
(2) △△ △△
○○○
△△
○○
(× )
(√)
辨析:没有掌握平均分的实质导致认识错误,在(1)中,最后一组
4. 15个
,能平均分成几份?先分一分,再说一说。
平均分成3份,每份5个。
平均分成5份,每份3个。
用8个相同的小正方
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能
找到不同的拼法吗?
用 12 个、 18 个相同的
小正方形也能拼成不同长 方形吗?先拼一拼,再和同学说说是怎样想的。 要拼成一个正方形,最少需要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形? 先说一说,再试着拼一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