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古诗原文
[春望古诗原文]春望古诗
![[春望古诗原文]春望古诗](https://img.taocdn.com/s3/m/9516bbee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d7.png)
[春望古诗原文]春望古诗(1) [春望古诗]春望古诗《春望》这首诗是安禄山起兵叛唐为背景所作,表明了当时诗人百感交集的心情。
《春望》唐代: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春望》注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春望》鉴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
“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
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古诗春望的意思全解

古诗《春望》意思全解
《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
以下是古诗《春望》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国都遭侵但山河依旧,长安城里的杂草和树木茂盛地疯长。
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当时国家动荡不安的感慨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景色中的凄凉和萧条,同时也表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奈。
初中古诗:《春望》译文和注释

【导语】杜甫(712-770),字⼦美,⾃号少陵野⽼,世称“杜⼯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唐代伟⼤的现实主义诗⼈,杜甫被世⼈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李商隐与杜牧即“⼩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合称“⼤李杜”。
他忧国忧民,⼈格⾼尚,他的约1400余⾸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春望 唐代:杜甫 国破⼭河在,城春草⽊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烽⽕连三⽉,家书抵万⾦。
⽩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河依旧;春天来了,⼈烟稀少的长安城⾥草⽊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封抵得上万两黄⾦。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释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河在:旧⽇的⼭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深:指⼈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古时边防报警的烟⽕,这⾥指安史之乱的战⽕。
三⽉:正⽉、⼆⽉、三⽉。
抵:值,相当。
⽩头:这⾥指⽩头发。
搔:⽤⼿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经受,承受。
簪:⼀种束发的⾸饰。
古代男⼦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簪⼦横插住,以免散开。
创作背景 天宝⼗四年(755)七⽉,太⼦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德。
杜甫闻讯,只⾝⼀⼈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德⼆年春,⾝处沦陷区的杜甫⽬睹了长安城⼀⽚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传诵千古的名作。
鉴赏 “国破⼭河在,城春草⽊深。
”诗篇⼀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林⽊荒芜。
小学语文-小学生古诗——春望

小学语文-小学生古诗——春望[唐]杜甫国破①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②连三月③,家书抵④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⑤不胜簪⑥。
【注释】①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② 烽火:指战争。
③ 连三月:形容延续了很长时间。
④ 抵:值。
⑤浑欲:简直要。
⑥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大意】长安沦陷了,国家破碎了,虽然山河依旧在,但在大好春光里,昔日繁荣美丽的京都,草木却丛生,一片荒凉。
感伤国事衰败面对繁花,难以控制内心的伤痛泪水不住地流,因怨恨亲人离散,听到悦耳的鸟鸣,也不禁暗自心惊。
立春以来战火不断,已经蔓延三个月,家里音讯难得,一封家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都无法插上簪子了。
【赏析】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
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萧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此论颇为妥帖。
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链接】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
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高考古诗词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

高考古诗词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高考古诗词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春望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春望》译文及注释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注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春望》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
“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
爱国古诗《春望》杜甫赏析_古诗大全

精心整理爱国古诗《春望》杜甫赏析_古诗大全春望朝代:唐代译文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
深:茂盛;茂密。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感时:感伤时局。
恨别:悲伤,悔恨离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互文,译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ū)州城外羌村短:少。
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浑:简直。
欲:将要;就要。
不:禁不住。
胜:能承受。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束发,所以用簪。
鉴赏语句赏析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以写长安城里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此论颇为妥帖。
“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Fū)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人目睹沦陷,明无人矣。
,两意相反。
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
”(《唐音癸签》卷九)“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一般解释是,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
作者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并运用互文手法,可译为“感时恨别花溅泪,感时恨别鸟惊心”。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
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直到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春望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解】: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韵译】: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评析】: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
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此论颇为妥帖。
“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九年级古诗文赏析《春望》

九年级古诗词复习(八上)(一)《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这漫天烽火,早又阳春三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
独立苍茫,无言搔首,白发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2.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中那个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①“破”字用得好,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②“深”字用得好,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使人满目凄然。
3.细读一二句,说说杜甫望见了那些景像?这是一种什么抒情手法?京城的荒凉和春天的绚丽景象。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一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
5.首联中“城春草木深”的景象有什么用意?融情于景,表现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的景象,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的反差,突出战乱对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的灾难。
6.从全诗来看“白头搔更短”的原因是什么?国家残破(忧国),惦念远方亲人的安危(思家)7.欣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都是使动用法,作者通过花鸟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像烟雾一样,朦朦胧胧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
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歌女不知道亡国的遗恨,在秦淮河对岸的酒店还唱着亡国的《玉树后庭花》。
1.前两句写了那些景象?诗的首句写了轻轻的暮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可感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
2.两个“笼”字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两个“笼”字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寂、迷茫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