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传说故事的文化解读

合集下载

嫦娥奔月的故事解读

嫦娥奔月的故事解读

嫦娥奔月的故事解读嫦娥奔月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神话故事之一,它以古代传说中的嫦娥仙子为主角,讲述了她为了拯救人间而选择奔月的故事。

这个故事有着深刻的寓意和象征意义,也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念。

故事中的嫦娥是一个富有善良和美丽的仙子,她生活在天宫,和丈夫后羿一起守护人间。

然而,由于一系列的不幸事件,人间的百姓面临着巨大的灾难。

百姓们生活困苦,饥荒和瘟疫肆虐,他们不得不向嫦娥仙子求助。

在人们的希望和祈祷下,嫦娥决定牺牲自己,前往月亮上寻求神仙的力量来拯救人间。

她喝下了一种仙丹,并在一片霞光中变成了一只白兔,腾空而起,最终登上了月亮。

嫦娥奔月的故事充满了浪漫和悲壮。

首先,故事中的嫦娥仙子是正义和善良的代表。

她放下自己的幸福和安逸,选择为人间苦难而奋斗,展现了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

她不顾自己的安危,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奔月,这种牺牲精神令人敬佩。

其次,故事中的月亮寓意着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美好愿望和追求。

人们常说“圆月代表团圆”,月亮是一个象征着温暖与和平的象征物。

在嫦娥奔月的故事里,月亮成为人们心灵的寄托,也成为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嫦娥奔月的故事也有着深刻的哲理思考。

它提醒我们,要有勇气面对困难并为之奋斗。

嫦娥的选择是艰难的,但她没有退缩,也没有畏惧,而是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拯救人类的使命中。

这种勇敢和坚定的态度给予了我们启示,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和挑战,我们都应该坚定信心,勇往直前。

同时,故事还告诉我们要保持善良和同情心。

嫦娥仙子之所以选择帮助人间,是因为她对人们的苦难感同身受,她怀着深深的同情之情。

这种同情心是一种美德,也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品质。

嫦娥奔月的故事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成为了中秋节的重要象征。

每年的中秋节,人们都会赏月、吃月饼、共享团圆之乐,与嫦娥的故事相互呼应。

通过这个故事,中秋节不仅成为了人们传承中华文化的方式之一,更成为了团圆、祈福和美好生活的象征。

总之,嫦娥奔月的故事展现了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勇气的品质,同时也教导我们要保持善良和同情心。

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解读

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解读

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解读嫦娥奔月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传说,讲述了一个女子嫦娥因为偷食了长生不老药而被流放到月亮上的故事。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则神话,更是承载了中华民族对永恒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本文将对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进行解读,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首先,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长生不老、永恒美丽的向往。

在神话中,嫦娥因为食用了仙丹,被迫流放到月亮上,永远与世隔绝。

这种境遇让人们联想到人类对于长生不老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对于时间的无法逆转和生命的有限性。

而嫦娥在月亮上化作仙女,永驻人间,体现了对美丽、纯洁和永恒的追求。

这种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并被广泛地体现在诗歌、绘画以及其他艺术形式中。

其次,嫦娥奔月中所表现的家国情怀也是这个故事的重要主题。

根据神话故事,嫦娥之所以选择奔月,是为了挽救人类免遭灾难。

这种牺牲精神和为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弃个人利益的观念,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高尚品德。

嫦娥奔月的故事可以联想到其他许多英雄和良士的故事,例如《岳阳楼记》中的岳飞等,他们都是愿意为了国家的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

这种家国情怀与嫦娥奔月故事中嫦娥的牺牲精神相契合,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表达了国民对于忠诚、勇敢和担当的追求。

此外,嫦娥奔月的故事还表达了人类对于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嫦娥在神话中被描述为美丽动人的女子,她的丈夫后羿则是英俊勇猛的英雄。

然而,由于诸多原因,他们被迫长时间分隔两地。

嫦娥以自己的方式,飞向了月亮,希望能够与丈夫永远在一起。

这种对于爱情的执着和牺牲是人们对于爱情美好理想的追求。

嫦娥奔月的故事中强调了爱情的力量和伟大,使得这个故事具有了浪漫主义色彩。

嫦娥奔月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重要故事,通过其表达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承。

嫦娥奔月的故事中反映了人类对于长生不老、永恒美丽的向往,表达了家国情怀和对于爱情的追求。

嫦娥奔月的文化交流与跨文化解读

嫦娥奔月的文化交流与跨文化解读

嫦娥奔月的文化交流与跨文化解读嫦娥奔月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一个著名的故事,讲述了嫦娥嫁给了后羿后吃下了长生不老药后飞升至月宫,并成为了月宫的仙女。

这个故事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仅仅是一段神话故事,也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美好向往。

嫦娥奔月的故事源自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属于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这个故事中有许多元素代表着中国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首先,嫦娥的飞升代表着人们对长寿和不朽的向往,月宫是仙境的象征,让人们留连忘返。

此外,故事中的后羿也代表着勇气和决心,他为了追求妻子嫦娥不惜射下九个太阳,因此也体现了传统的英雄主义精神。

嫦娥奔月这个故事不仅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内涵,也以不同的形式得到了其他文化的传承和解读。

在东亚地区,如日本和韩国,嫦娥奔月的故事也有所流传,虽然会有一些细微差异,但整体上仍然体现着对美好生活和向往仙境的共同情感。

在西方国家,嫦娥奔月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解读,许多作家和学者将其视为一种文化符号,探讨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嫦娥奔月的文化交流使得这个故事在跨文化背景下产生了新的解读和理解。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使得人们对这个故事有着不同的解读角度和侧重点。

在中国文化中,嫦娥奔月被视为美好生活和人们对完美世界向往的象征。

而在西方文化中,嫦娥奔月被一些学者解读为对个人自由和追求的象征。

这种跨文化的解读让嫦娥奔月的故事更加充满了活力和深意。

除了在文学作品中被解读和传承外,嫦娥奔月的故事还通过其他形式在文化交流中得到了传播。

例如,在中国传统画中,经常可以看到描绘嫦娥奔月的场景。

这些艺术作品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了嫦娥奔月的美丽和神秘,让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这个故事的魅力。

同时,嫦娥奔月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一种重要的符号,出现在各种文化节日和庆祝活动中,为人们带来欢乐和美好的愿景。

总之,嫦娥奔月的文化交流与跨文化解读丰富了这个故事的内涵和意义。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他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这个故事都有着共同的情感共鸣。

月宫奇缘:嫦娥故事与现实解读

月宫奇缘:嫦娥故事与现实解读

月宫奇缘:嫦娥故事与现实解读中秋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与这个节日紧密相联的,当属嫦娥与月宫的传说。

嫦娥奔月的故事,成了家喻户晓的经典。

然而,除了美丽的神话故事,我们也可以从现实的角度,深入了解嫦娥、月宫的来龙去脉。

第一章传说中的嫦娥1.1 嫦娥的由来嫦娥,古代神话中的美丽女神,是月宫的主人。

传说她原本是地球上的一个普通女子,却因食下仙丹而变成仙女,被逐步送上月宫,成了月亮上的女神。

1.2 嫦娥的使命在月宫中,嫦娥的主要任务是服侍王母娘娘,并负责盛装的天宫晚会。

她美丽无比,仙姿飘逸,被誉为月宫中的“花仙子”。

1.3 嫦娥的抉择嫦娥与丈夫后羿的故事也是传说中的一大亮点。

后羿射下九个太阳,被封为“神射手”,而他们的故事也被人们传颂。

第二章嫦娥与现实2.1 嫦娥奔月的科学解释传说中,嫦娥奔月是因为她食下了仙丹。

然而,现实中,嫦娥号探测器的发射与嫦娥奔月的故事不无关系。

嫦娥号的发射和探测月球,正是现代中国航天事业的一部分。

2.2 月亮上的嫦娥嫦娥号是中国自主研制的探月探测器,于2007年发射,成功实现了人类航天历史上的“嫦娥奔月”壮举。

嫦娥号的探测使命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中国人民对月球科学的探索。

2.3 从嫦娥号到嫦娥计划嫦娥号的成功发射和探测,为中国的深空探测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此以后,嫦娥计划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开始了一系列深空探测的探险之旅。

第三章月宫的真相3.1 月宫:现实中的月球基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月球探测逐渐成为国际航天事业的热点。

各国纷纷计划建设月球基地,以便进行更深入的科研和探索。

3.2 月球居民的设想科学家们也开始构想月球居住的可能性,探讨在月球上建立永久居所的可能性。

这个设想虽然尚处于理论阶段,但它代表了人类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嫦娥奔月的故事,既是美丽的传说,也是现实科技的一部分。

通过对嫦娥故事的解读,我们不仅可以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能感受到现代科技的无限可能。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嫦娥奔月的意思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嫦娥奔月的意思

文章标题:嫦娥奔月:古代神话故事的深意一、嫦娥奔月的传说我国古代神话故事中,嫦娥奔月是一个广为人知的传说。

在这个故事中,嫦娥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因为误食仙药而飞升到了月宫,成为了月宫中的仙女。

传说中,嫦娥的丈夫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造成天下大旱,为了拯救百姓,后羿向西王母借来了长生不老的仙药。

贪图美丽的嫦娥偷偷尝了这仙药,由此飞天而去,终日终夜在月宫中度过,成为了神话故事中的传奇女子。

二、嫦娥奔月的意义1. 美丽与禁忌嫦娥奔月的故事,揭示了人类对美丽的向往和对禁忌的挑战。

嫦娥因为对美丽的贪求,违背了天命,最终带来了遗憾和离别。

这启示我们,美丽固然动人,但对于美的追求需谨守底线,不可因为一时的欲望放纵自己。

2. 忠诚与牺牲嫦娥的故事中,她为了丈夫后羿和天下百姓,选择了牺牲。

这展现了一个忠心耿耿、舍己为人的形象,启示了我们矢志不渝、舍己为人的精神。

3. 相知与离别嫦娥与后羿的相知相守,也表现了古代男女之间的深情厚谊。

但是最终的离别,也让我们明白了,相聚固然美好,但离别却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个人观点从嫦娥奔月的故事中,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中感悟整个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些重要价值观念。

古人对美的向往和对道德的坚持,让我们明白了在现代社会中,美丽与道德、利益与忠诚之间的平衡是多么的重要。

嫦娥奔月的故事还表现了古代的男女情感的表达和团聚与离别的主题,这也引发我们对于情感、家庭、人际关系的思考。

总结来说,嫦娥奔月这一古代神话故事,不仅仅是简单的传说,更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髓。

它以其深刻的内涵和博大的情感,一直影响着我国人的情感和思想。

对待美、对待道德、对待家庭,这些传统价值观念对我们现代人依然有深刻而深远的意义。

以上,就是我对我国古代神话故事嫦娥奔月的一些见解和理解,希望能帮助到您更深入地理解这个主题。

文章总字数:3714字四、嫦娥奔月的现代解读嫦娥奔月的故事虽然发生在古代,但是其中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着深刻的意义。

嫦娥奔月课件ppt

嫦娥奔月课件ppt

THANK YOU
古代中国的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的起源和特点
其他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是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现 象和社会生活的理解。
除了嫦娥奔月,还有许多其他的神话 传说,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等,这 些故事都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和寓意。
嫦娥奔月的故事
嫦娥奔月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之一 ,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女子因误食仙丹 而飞升月亮的故事。
嫦娥奔月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嫦娥奔月的故事背景 • 嫦娥奔月的历史文化背景 • 嫦娥奔月的科学解读 • 嫦娥奔月的教育意义 • 嫦娥奔月的未来展望
01
嫦娥奔月的故事背景
嫦娥的起源
嫦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她被描绘为一位美丽、纯洁、善良的 女子。
在民间传说中,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吃了仙丹而飞升到月亮上,成为月宫中的 仙女。
传承中华文明
嫦娥奔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件传播民族文 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弘扬民族精神
嫦娥奔月故事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有助 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促进文化交流
将嫦娥奔月的故事融入课件,有助于在国际交流中传播中华文化, 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
提高科学素养
中国嫦娥奔月计划介绍
目的
探索月球资源、研究月球地质构 造和环境、为未来深空探测打下
基础。
发展历程
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 、嫦娥四号以及嫦娥五号探测器 成功发射,实现了对月球的环绕
、降落和取样返回等任务。
未来计划
继续开展月球南极探测、建立月 球基地等深空探测任务。
04
嫦娥奔月的教育意义

小学二年级语文中的古代神话故事解读

小学二年级语文中的古代神话故事解读

小学二年级语文中的古代神话故事解读古代神话故事是中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孩子们在学习中逐渐了解到很多具有深远历史和文化内涵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既给他们带来了乐趣,同时也寓教于乐。

本文将解读小学二年级语文课程中的古代神话故事,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作品。

1. 《嫦娥奔月》故事背景:相传古代中国有位名叫后羿的神射手,他偷走了神仙的长生不老药,被玉帝逐出了天界。

为了保护长生不老药,后羿将其交给了自己的妻子嫦娥保管。

嫦娥为了防止药物落入坏人之手,最终飞升到了月亮上。

解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珍贵的财物应该保护好,不被坏人所夺取。

同时也告诉我们有时候,为了更高尚的目标,我们需要做出一些牺牲和舍弃,就像嫦娥舍弃了家庭的温暖而选择了升仙的道路。

通过这个故事,孩子们可以明白责任和勇气的重要性。

2. 《盘古开天辟地》故事背景:盘古是古代中国神话中的创世神,他用巨斧劈开了天地,形成了天、地和万物。

盘古的身体化成了大地,头发化成了山川,眼睛变成了太阳和月亮。

解读:这个故事寓意着天地万物的起源,让孩子们明白世界的创造和命运的运转。

同时,故事中还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要珍惜并爱护我们的环境。

通过学习《盘古开天辟地》,孩子们可以感受到宇宙的神奇和自然的伟大。

3. 《神箭手李广》故事背景:李广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著名英雄,他是一位出色的射箭手。

有一天,王母娘娘赏赐给了李广三支神箭,李广用这三支神箭射中了凶恶的蛇妖,拯救了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解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勇敢和正义的力量是无穷的。

李广用自己的聪明和勇敢战胜了凶恶的蛇妖,保护了百姓的安全。

通过学习《神箭手李广》,孩子们可以明白正义和勇敢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善恶的判断和对正义事业的追求。

4. 《牛郎织女》故事背景:这是一则关于爱情的神话传说。

牛郎和织女分别是天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因为牛郎和织女私奔而被玉帝惩罚分隔开来,只能在每年的七夕相会一次,这一天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解读

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解读

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解读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嫦娥奔月是一个耳熟能详的传说。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仙女嫦娥在月宫中度过的生活以及她最终成为月亮上的仙女的经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进行解读。

古代中国文化中,月亮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们常常将月亮与女性联想在一起,将月亮神化为一个美丽的女神。

嫦娥作为一个具有传奇故事的女神,成为了月亮的化身。

她既是人们心目中的美丽仙女,又是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角色。

嫦娥的故事始于她与丈夫后羿的相遇。

后羿是一个勇猛善战的英雄,他不仅精通射箭,而且拥有不死之身。

然而,后羿贪婪的心态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

他得到了一种神奇的长生不老药,但他不愿与嫦娥分享。

嫦娥为了保护这种宝贵的药物,决定将其吞下,以免被后羿夺走。

嫦娥吞下长生不老药后,她开始变得轻盈飘逸,最终飞升至月亮。

从那时起,她在月宫中生活,成为了月亮宫殿的女主人。

嫦娥在月宫中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她的美丽和善良依然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这个神话故事中有几个重要的主题。

首先,嫦娥的牺牲精神令人钦佩。

她为了保护长生不老药而放弃了世间的一切,包括与丈夫的相伴。

这种奉献精神在古代中国文化中被视为高尚的品德。

其次,嫦娥的故事反映了人类对永生的追求。

后羿贪婪地追求长生不老的药物,而嫦娥则用自己的生命来保护它。

这种追求永生的欲望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然而,嫦娥的悲剧提醒着我们,追求永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牺牲和失去。

最后,嫦娥奔月的故事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

嫦娥放弃了在人间的生活,选择在月亮上独自生活。

她在月亮上拥有自由,没有世俗的束缚。

这种自由的追求鼓舞了古代人们对自由和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

总的来说,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传说。

它通过一个女性的形象,展示了古代人们对美、善、自由和永生的向往。

嫦娥的故事可以让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追求永生的价值,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在嫦娥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人性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这使得这个神话故事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嫦娥奔月传说故事的文化解读摘要:嫦娥奔月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神话传说故事之一。

2007年10月“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使这一古老神话在当代又引起广泛的议论和思考。

嫦娥身上集中体现着人们的理想与愿望,也体现着人们的审美追求。

奔月故事反映了先民们对于宇宙自然的丰富幻想和神奇想象。

嫦娥奔月传说故事演变过程中显示出中国人的崇月心态与折桂情结。

人们由嫦娥奔月之后的仙界生活引发联想与感慨,突出地表现出人世间的伦理意识;在对嫦娥其人的认识与理解方面体现了人道主义的思想倾向和人性精神。

在人类文化史上,世人的欲望在仙凡之界游走,反复互动而没有止境,嫦娥奔月故事的流传也不会停息,还将不断演绎出新的内容。

关键词:嫦娥奔月;文化解读;神话传说嫦娥奔月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神话传说故事之一。

2007年10月“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成功发射,使这一古老神话在当代又引起广泛的议论和思考,嫦娥这一位神话中的女性形象在今天更闪耀出新的光彩。

重新回顾嫦娥奔月的传说故事并从文化的角度予以解读,对于继承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精华,促进当代文化事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嫦娥奔月传说故事的源起与异说嫦娥奔月传说故事由来已久,《文选·月赋》李善注谓《归藏》中已有记述,但《归藏》是殷商时期的《易》,早已失传。

如今可以看到的关于奔月故事最早的文字记述,见于《淮南子·览冥训》。

其文云:“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

羿妻姮娥窃之奔月。

”高诱注云:“姮娥,羿妻。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①这是奔月故事最基础的版本。

据此可知,嫦娥故事的原始传说即具有神话的性质。

西王母本是神话人物,西王母提供不死之药以及嫦娥服不死药而成仙并奔入月中的情节,都是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神话是远古先民的口头创造,故事的产生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故事的流传又具有较大的重塑性。

因此,后世文人在记述这样的传说时,对故事源起的认定与考索便又有各种不同的解说。

关于嫦娥,西汉以后的文献记述多是附和《淮南子》,认定嫦娥是后羿之妻。

张衡《灵宪》云:“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

将往,枚筮之于有黄。

有黄占之曰:‘吉。

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

’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②这里的记述除沿袭《淮南子》之外,又增加了嫦娥奔月之前占卜及奔月之后化为月中蟾蜍的说法。

傅玄《拟天问》云:“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兴福降祉。

”③这里未明言月中有嫦娥,却又增加了玉兔捣药的内容,实为奔月故事的发展。

于是,后世流传的奔月故事中说嫦娥有蟾蜍、玉兔为伴,皆肇始于张衡和傅玄。

干宝《搜神记》记述嫦娥故事,基本上照抄张衡《灵宪》之文④。

刘勰《文心雕龙》云“按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羿毙十日,嫦娥奔月”⑤,江淹《遂古篇》赋序云“十日并出尧之间兮,羿乃毙日事岂然兮,嫦娥奔月谁所传兮”⑥,都重复《淮南子》的神话故事,这说明南北朝时期嫦娥故事已经相当流行。

关于嫦娥生活的时代,是与对后羿的认定紧密相连的。

《淮南子·本经训》云:“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

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

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⑦《山海经》中也记述有后羿为民除害的事迹。

《海外南经》记云:“羿与凿齿战于畴华之野,羿射杀之。

在昆仑虚东。

羿持弓矢,凿齿持盾。

”⑧《大荒南经》记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天,海水南入焉。

有人曰凿齿,羿杀之。

”⑨以上各处所记述的猰貐、凿齿等本是怪兽名,实指世间像怪兽一样的恶人。

凿齿既然能持盾同羿作战,他当是远古时期的部落酋长,野蛮残暴而恣意掠夺,对以尧为代表的开化较早的部落构成严重威胁。

于是羿奉尧之命战胜了他,为民除掉了祸害,成为民众敬仰的英雄。

根据这样的记述,后羿当是尧时人。

由于他使弓善射,于是在神话故事中就附会说他把天上的十个太阳射落九个。

郭璞注《山海经·大荒东经》所谓“羿射十日,中其九日”,王逸注《楚辞·天问》亦云“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都说依据《淮南子》,可知《淮南子》所记事实是后羿故事的原始版本,关于后羿所处的时代明确指定为尧时。

然而,古籍所记后羿故事多有异说。

赵翼《陔余丛考》云:“古来名羿而善射者不一人。

《吕览》:黄帝时大挠作甲子,胡曹作衣,夷羿作弓,是黄帝时有羿也。

许慎《说文》云:羿,帝喾射官。

贾逵亦云,帝喾赐羿弓矢,使司射,是帝喾时有羿也。

《淮南子》:尧使羿诛凿齿……是尧时有羿也。

而夏时亦有羿,则《左传》所云是也。

”⑩由此可知,传说中的后羿至少有四个,其生活的时代有黄帝时、帝喾时、尧时和夏时。

后羿的故事既然如此扑朔迷离,与后羿相关的嫦娥故事的源起也就变得非常复杂,以至于嫦娥是否为后羿之妻也被人提出质疑。

古代曾经有一种说法,谓奔入月中的女子是结璘,而不是嫦娥。

对此,明代徐应楸《玉芝堂谈荟》曾有考辨,他引道家著作《上清紫文》中语云“郁仪奔日之仙,结璘奔月之仙”,谓此说起源甚早。

温庭筠《锦鞋赋》云“耀粲织女之束足,嬿婉嫦娥之结璘”,可见唐代已出现结璘之名。

元代陶宗仪《说郛》指出:“今言月中有嫦娥,大谬,盖月中自有主者乃结璘,非嫦娥也。

”然而结璘究竟为何人,有关记述语焉不详。

明代杨慎《丹铅总录》则认为,嫦娥本是由常仪讹传而来,他考辨说:“月中嫦娥,其说始于《淮南》及张衡《灵宪》,其实因常仪占月而误也。

古者羲和占日,常仪占月,皆官名也,见于《吕氏春秋》。

《春秋左传》有常仪靡,即常仪氏之后也。

后讹为嫦娥,以‘仪’、‘娥’音同耳。

《周礼》注‘仪’、‘义’二字,古皆音俄。

……汉碑凡‘蓼莪’皆作‘蓼仪’,则嫦娥为常仪之误无疑矣。

”陈耀文《正杨》纠正了杨慎的一些疏漏,但基本上也认定嫦娥为常仪之误传。

所谓常仪,又称常羲,即帝喾之妻。

《山海经·大荒西经》云:“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这里的帝俊即帝喾,常羲即常仪。

《世本》记云:“帝喾卜其四妃之子,皆有天下。

……次妃娶訾氏之女,曰常仪,生挚。

”《拾遗记》亦记云:“帝喾高辛氏娶于诹氏女,女生而发与足齐,坠地能言,乃纳于帝。

”这里的诹氏即訾氏,诹氏所生子“挚”即是少昊,而《拾遗记》卷一又云:“少昊以金德王,母曰皇娥。

”由于“仪”字与“羲”字读音近似,皇娥之名中有“娥”字,于是在传说过程中便把常仪作常羲,并进而把常羲作常娥,再转化为嫦娥。

在有的书中,“常仪”或作“尚仪”。

《吕氏春秋·勿躬》有句云“尚仪作占月”,清人毕沅作注说:“尚仪即常仪,古读‘仪’为‘何’(俄),后世遂有嫦娥之鄙言。

”显然,毕沅是沿袭了明代杨慎对于嫦娥传说的质疑。

但是,在今天看来,“仪”与“俄”的读音相差甚远,即使在古韵中两字的读音非常近似,而由常仪到嫦娥的讹误也甚为牵强。

因此,这种说法仅存在于文人学者的考辨文字中,而世间大众对于奔月故事的主角,一直是依据《淮南子》的记述认定为嫦娥。

古代还曾有一种说法,谓月中原有的仙人名为宋无(毋)忌。

《史记·封禅书》有“宋毋忌”之名,唐司马贞“索隐”注云“月中仙人宋无忌”,并且说宋无忌是火仙。

晋人张华《博物志》也曾记云“水石之怪为龙罔象……火之怪为宋毋忌”,这里又对宋无(毋)忌不称仙而称“怪”。

于是,清代王士禛感慨道:“又月中仙名宋无忌,何月中人物之纷纷耶?”关于宋无忌的说法罕为人道,没有对嫦娥故事的流传造成颠覆性的影响。

三、天仙凡人化:伦理意识与人性精神中国古代人们所谓的神仙以及神仙活动的虚幻的神话世界,归根到底是世间凡人的文化创造的产物,因而不能完全脱离人类基本属性以及人世生存秩序的影响。

许多神仙本来都是凡人,而成仙之后也必然具有凡人的思想、性格与情感,其行为则反映着人间的是非标准与道德理念。

仙凡殊途,其道唯一,嫦娥奔月故事的流传与演变正是比较典型地反映了这一普遍规律。

嫦娥在凡人天仙化的同时也在进行着反向的异化,即天仙凡人化。

在历代的民间传说及文士著作中,人们由嫦娥奔月之后的仙界生活引发联想与感慨,突出地表现出人世间的伦理意识和人性精神。

以“三纲五常”为中心内容的儒家伦理道德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伦理意识。

“三纲”中的“夫为妻纲”和“五常”中的夫妇关系,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社会结构——家庭的基础,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或谓“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伦”,这是维护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道德基础。

而在奔月的原生故事中,嫦娥窃药而飞升的行为,对于家庭来说造成夫妇离异、婚姻破裂、子嗣断绝;按照儒家的道德标准来评判,则未免有些无信而无义,因而是有违于伦常的。

在古代的传统观念中,日月本来即是人世间伦常秩序的象征。

嫦娥所奔赴之地——月,则是世间人伦关系中妻子的名位与职份的象征,而窃药奔月的行为本身是和这种观念相违背的。

于是,在奔月故事后来的演变中,人们对嫦娥的夫妻分离深感遗憾,特别希望她和后羿能够夫妇团聚、破镜重圆。

《说郛》记云:“嫦娥奔月之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诣宫求见,曰:‘臣夫人之使也。

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释,明日乃月圆之候,宜用米粉作丸,如月,置室西北方,呼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耳。

’如期果降,复为夫妇如初。

”这里所附会的情节,显然具有民间故事的特点,荒诞的想象中表明了世间人们的一种心理指向,希求从伦常秩序完满的理想期待出发对于原来的故事有所弥补。

有的作品则从后羿的角度生发议论,如明代兰廷瑞《题嫦娥奔月图》诗云:“窃药私奔计已穷,藁砧应恨洞房空。

当时射日弓犹在,何事无能近月中。

”这里以诙谐的语气批评后羿,说他既然能弯弓射落九日,却不能射落月亮夺回嫦娥。

诗中表述后羿失妻而不可复得的无奈,在感性的咏叹中体现了对于伦常失衡的理性思索。

奔月传说故事既然已认定嫦娥入月不能回归,于是在世人的口传及文士的笔下,更多的是对嫦娥在月中的处境表示关切与同情。

人们用凡间正常人的生活体验为之设想,认为嫦娥离开丈夫、单身寡居于广寒宫中,尽管有美轮美奂的宫阙及玉树琼花等宝物,她的生活也一定是非常孤单、冷清、凄苦而不堪忍受的。

李白诗“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杜甫诗云“斟酌嫦娥寡,天寒耐九秋”,宋韩驹词云“桂华疏淡,广寒谁伴幽独”等,都饱含深情地感叹嫦娥之苦。

同时,人们又进一步设想,嫦娥在痛苦的月宫生涯中,她的情绪一定是充满了怨愁和悔恨。

古乐府有《孀娥怨曲》,注云:“汉人因中秋无月而作,所谓孀娥者,指月中嫦娥也。

”罗隐《中秋无月》诗云:“风帘淅淅漏灯痕,一半秋光此夕分。

天为素娥孀怨苦,并教西北起浮云。

”这里都指出了嫦娥的怨,于是嫦娥怨和昭君怨成为古代诗歌中女性之怨的典型。

李商隐的《嫦娥》诗云:“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