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答案
高考语文综合试卷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1. 答案:C解析:根据原文第二段,“他看着自己的影子,仿佛看到了自己的一生”,可知作者通过影子来反思自己的一生,因此选C。
2. 答案:B解析:根据原文第三段,“岁月如梭,转眼间,我已迈入了中年”,可知作者已经中年,因此选B。
3. 答案:D解析: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回首过去,我感慨万分,人生如梦,唯有珍惜当下”,可知作者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因此选D。
二、古代诗文阅读1. 答案:A解析:根据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可知诗人通过望月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因此选A。
2. 答案:C解析:根据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可知诗人认为真正的朋友无论相隔多远,都能感受到彼此的温暖,因此选C。
3. 答案:D解析:根据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可知诗人描绘了一幅秋天的美景,因此选D。
三、名句默写1. 答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析:根据题目要求,正确书写名句。
2. 答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解析:根据题目要求,正确书写名句。
3. 答案: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解析:根据题目要求,正确书写名句。
四、作文题目:以“成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答案:成长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回首过去,我感慨万分,成长的道路上充满了酸甜苦辣,也让我逐渐明白了人生的真谛。
小时候,我总是无忧无虑,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那时的我,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向往。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挫折,但也学会了勇敢面对。
记得有一次,我在学校里参加跑步比赛,由于准备不足,跑着跑着就摔倒了。
当时,我感到很痛苦,但我没有放弃,而是勇敢地爬起来,继续向前奔跑。
最终,我虽然成绩不理想,但那种坚持的精神让我感到自豪。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明白了成长的意义。
成长不仅仅是身体的变化,更是心灵上的蜕变。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承担责任。
记得有一次,我生病了,父母都在外地工作,我一个人在家。
中考文言文语文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

中考文言文语文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
幼时殊①无异人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②,人咸易③之。
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不苟同俗,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④,以自畅⑤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
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
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⑥,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
书有弗记者乎?(节选自《郑板桥集·板桥善诵》)【注】①殊:特别。
②寝陋:丑陋。
③易:轻视。
④赴古人之奥区:探求古人高妙的境界。
⑤畅:畅通,昌盛。
⑥匕箸:调羹和筷子。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主人日再食食:________②同舍生皆被绮绣被:________③父母岁有裘葛之遗遗:________④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咸:________(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语文综合试题及答案

语文综合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恣意(zì yì)B. 蹒跚(pán shān)C. 饕餮(tāo tiè)D. 龃龉(jǔ yù)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的出处是:A. 《论语》B. 《孟子》C. 《庄子》D. 《大学》3. 以下哪个成语与“画蛇添足”意思相近?A. 多此一举B. 画龙点睛C. 锦上添花D. 画饼充饥4. 以下哪个字的部首是“火”?A. 照B. 煎C. 煮D. 烹5.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诗的意思是:A. 桃树和李树不言语,但它们下面自然形成了小路B. 桃树和李树不言语,但它们下面自然形成了河流C. 桃树和李树不言语,但它们下面自然形成了桥梁D. 桃树和李树不言语,但它们下面自然形成了房子6.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中的哪一篇?A. 《关雎》B. 《蒹葭》C. 《子衿》D. 《采薇》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B.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C.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D.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8. “江雪”这首诗的作者柳宗元,是哪个朝代的?A. 唐朝B. 宋朝C. 元朝D. 明朝9.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窈窕”一词,其含义是:A. 身材苗条B. 性格温柔C. 行为端庄D. 容貌美丽10.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的是:A. 美丽的女子B. 明亮的月亮C. 清澈的泉水D. 温暖的阳光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1.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的下一句是“________”。
12. “________,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3.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的下一句是“________”。
14. “________,人约黄昏后。
”15.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________。
语文综合练习册及答案

语文综合练习册及答案一、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3题。
文章:《春》朱自清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1. 文章中描述了春天的哪些特点?答案:文章中描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色彩斑斓、气息清新、春雨绵绵等特点。
2. 作者通过哪些手法来表现春天的景象?答案:作者通过拟人、比喻、排比等手法来表现春天的景象。
3. 根据文章内容,你认为作者对春天的感情是怎样的?答案:根据文章内容,可以认为作者对春天充满了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古诗文赏析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4-5题。
古诗:《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5. 诗中的“明月”象征着什么?答案:诗中的“明月”象征着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
三、作文训练题目:请以“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作文要求:1. 描述这本书的内容和特点。
2. 表达你对这本书的喜爱之情。
3. 分析这本书对你的影响。
作文示例:(此处应为学生自己撰写的作文内容,此处省略)注意: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实际的语文综合练习册会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教学要求有所变化。
七年级下册语文综合性学习及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综合性学习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1.汉字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除了具有语言文字的实用价值之外,更具有艺术欣赏价值。
班级开展了“最美汉字书法”主题活动,请你一起参加。
(1)【活动一:我来介绍】请你选择可用材料,写一段文字,向班上同学介绍练习书法的方法。
(限80字以内)材料一:临慕法两个意思,一是临,一是摹。
临是看着帖上的字在另外的纸上临写,摹是在范字上直接摹写,如描红。
材料二:东汉书法家张芝是甘肃酒泉人,有“草圣”之称。
材料三:练习书法最好是临和摹结合起来,各扬其长。
材料四:甘肃成县的《西狭领》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材料五:临容易学到笔画,摹容易学到间架结构。
(2)【活动二:我能表达】李明同学写不好汉字,同学劝他认真练习,可他却说:“现在电脑和智能手机已经很发达了,都有汉字输入功能,以后就用不着笔在纸上书写了,写不好没关系。
”你说:________。
【答案】(1)练习书法有临、摹二法。
临是看着帖上的字在另外的纸上临写,摹是在范字上直接摹写,如描红。
临容易学到笔画,摹容易学到间架结构。
练习书法最好是临和摹结合起来,各扬其长。
(2)李明,你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虽然电脑和智能手机都有汉字输入功能,但生活中还需要用笔书写。
再说,汉字书写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我们应当把它传承下去。
【解析】【分析】(1)题干给出的材料向我们介绍了书法的相关知识,其中材料一,材料三,材料五主要介绍的是练习书法的方法,整合这些信息,语句通顺,逻辑合理即可。
(2)口语交际一定要注意说话的场合,说话人的身份,受众的身份等,另外还要注意说话的针对性和艺术性,尽量使用礼貌的话语委婉达到说话的目的。
这里要注意说服李明,语言要委婉,围绕“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不但生活中还需要用笔书写,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来劝说即可。
故答案为:⑴练习书法有临、摹二法。
临是看着帖上的字在另外的纸上临写,摹是在范字上直接摹写,如描红。
中考文言文语文综合试卷附答案

中考文言文语文综合试卷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颜渊论御马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东野毕御马于台下。
定公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颜渊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①矣。
”定公不悦,以告左右曰:“闻君子不谮人。
君子亦谮人乎?”颜渊退,俄而厩人②以东野毕马佚闻矣。
定公躐③席而起,曰:“趣④驾召颜渊。
”颜渊至,定公曰:“乡寡人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吾子曰:‘善则善矣,然则马将佚矣’。
不识吾子何以知之。
”颜渊曰:“臣以政知之。
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马。
舜不穷其民,造父不极其马。
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也。
今东野毕之御,上车执辔,衔体正矣;周旋步骤,朝礼⑤毕矣;历险致远,马力殚矣。
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其佚也。
”定公曰:“善,可少进乎?”颜渊曰:“兽穷则啮,鸟穷则啄,人穷则诈。
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
诗曰:‘执辔如组⑥,两骖如舞。
’善御之谓也。
”定公曰:“寡人之过矣。
”(节选自《韩诗外传》,有删改)【注】①佚(yì):通“逸”,逃跑。
②厩(jiù)人:马棚的差役。
③躐(liè):超越。
④趣:同“促”。
⑤朝礼:指调服车马的法度。
⑥组:丝带。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昔者舜工于使人工:________②然犹策之不已策:________(2)下列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定公不悦,以告左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定公躐席而起/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C.不识吾子何以知之/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D.舜不穷其民/安陵君其许寡人(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颜渊退,俄而厩人以东野毕马佚闻矣。
②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
(4)这篇文章说明了怎样的道理?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
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
飞曰:“主上宵旰①,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
玠大叹服。
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②,督将士注坡跳壕③,皆铠以习之。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综合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正确的是()A. 纷至沓来(fēn zhi tà lái)B. 碧空如洗(bì kōng rú xǐ)C. 鸿鹄之志(hóng hú zhī zhì)D. 震耳欲聋(zhèn ěr yù lóng)答案:B2.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是()A. 太阳出来了,天空变得格外明亮。
B. 那只小鸟在树上跳来跳去。
C. 小明的成绩像火箭一样飞快地上升。
D. 这个苹果真甜。
答案:C3.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A. 聪明伶俐B. 鸡飞蛋打C. 青丝白发D. 一马平川答案:A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是()A. 月亮升上了天空。
B. 花儿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C. 雨滴像珍珠一样洒落下来。
D. 树叶在秋风中飘舞。
答案:B5. 下列句子中,语序不当的是()A. 我把书包放在桌子上。
B. 桌子上的书包是我的。
C. 我的书包在桌子上。
D. 书包在桌子上放着。
答案:C6. 下列词语中,属于量词的是()A. 本子B. 本子们C. 本子儿D. 本子个答案:C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是()A. 那朵花很美,很美,真的很美。
B. 春天来了,桃花开了,梨花也开了。
C. 小明很聪明,学习成绩很好,人缘也很好。
D. 天空很蓝,很蓝,真的很蓝。
答案:B8. 下列词语中,属于名词的是()A. 看见B. 飞跑C. 雪花D. 静静答案:C9.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是()A. 小明跳得高高的。
B. 那本书厚厚的。
C. 小明跑得快快的。
D. 那朵花美美的。
答案:B10. 下列词语中,属于形容词的是()A. 小明B. 书包C. 高兴D. 美丽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1. 我国古代四大名著分别是《》、《》、《》、《》。
答案:《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12.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
初中语文综合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综合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 明查秋毫B. 再接再励C. 汗流夹背D. 咫尺天涯2.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问我:“你明天有空吗?”B. 他问我,你明天有空吗?C. 他问我:“你明天有空吗”?D. 他问我,你明天有空吗。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认识到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B. 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C.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D. 我们一定要防止火灾事故的发生。
4.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B.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C. 《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D.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5. 下列关于古诗文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出自李白的《春夜喜雨》。
B.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出自杜甫的《静夜思》。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出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D.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出自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6. 请填写下列诗句的上一句或下一句。
(1)“停车坐爱枫林晚,______。
”(2分)(2)“______,草色遥看近却无。
”(2分)(3)“会当凌绝顶,______。
”(2分)(4)“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
”(2分)7. 请填写下列成语的后半部分。
(1)“画龙点睛,______。
”(2分)(2)“锲而不舍,______。
”(2分)(3)“桃李不言,______。
”(2分)(4)“滴水穿石,______。
”(2分)三、阅读理解(共30分)8.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15分)(文章内容略)(1)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3分)(2)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写来表现主题?(4分)(3)文章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2011·1大学语文练习一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孟子》属于( A )经典。
A.儒家B.法家C.道家D.其他2.“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出自( D )。
A.《冯谖客孟尝君》B.《原君》C.《兼爱》D.《齐桓晋文之事》3.“四书是”( A )。
A.《论语》《孟子》《大学》《中庸》B.《墨子》《论语》《大学》《中庸》C.《论语》《孟子》《墨子》《中庸》D.《论语》《孟子》《墨子》《大学》4.“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其中的“我之谓也”的语法结构是( C )。
A.被动句B.双宾语C.宾语前置D.定语后置5.“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句中的“以”是( C )。
A.介词,拿B.连词,因为C.动词,认为D.动词,用6.《秋水》的主旨是阐发( D )。
A.为政以德的道理B.吸纳人才的主张C.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D.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哲理7.庄子《秋水》以“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为论据,是为了论证( D )。
A.孔孟之道的博大精深B.孔孟之道的微不足道C.人的认识是无限的D.人的认识是有限的8.继老子之后最有影响的道家代表人物是( D )。
A.孔子B.孟子C.荀子D.庄子9.胡适留学美国时,受影响最大的是( C )。
A.马克思主义B.尼采的超人哲学C.赫胥黎与杜威思想D.基督教义爱的哲学10.《容忍与自由》一文指出不能容忍的心理根源是(B)。
A.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B.人类的习惯是喜同恶异C.认为自己“不会错”D.承认“绝对之是”二、多项选择题1.《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的名句有( ACE )。
A.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离庖厨也。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D.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E.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庄子散文的特色是( ABCE )。
A.善用寓言B.汪洋恣意C.援譬设喻D.借用历史E.想象丰富3.《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把握主动,迂回前进的论辩技巧表现在( ABC )。
A.避实就虚,弃异求同的话题选择B.缩短双方距离的心理战术C.明知故问,有纵有擒,因势利导,引人入彀(ɡòu)D.摆事实,讲道理E.雄辩的气势4.下列成语语出《秋水》的有( BE )。
A.舍本逐末B.井底之蛙C.祸起萧墙D.功亏一篑E.望洋兴叹5.下列句中带点的“以”字当“凭借”讲的是( ACE )。
A.伯夷辞之以.为名B.以.天下之美尽在己C.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E.吾未尝以.此自多者6.下列各句中采用例证说理的有( DE )。
A.井蛙不可以于海B.夏虫不可以语冰C.曲士不可以于道D.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E.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7.下面属于庄子观点的有( BC D )。
A.提倡节用与节葬B.提倡无为而治,顺其自然C.承认事物的相对性D.否认事物的差别E.主张仁政王道8.胡适是我国现代著名的( ACD )。
A.诗人B.小说家C.文史学者D.思想家E.革命家9.胡适的主要著作有( ABCDE )。
A.《尝试集》B.《白话文学史》C.《中国哲学史大纲》D.《中国章回小说考证》E.《胡适文存》10.《容忍与自由》所指出的错误态度有( ABC )。
A.喜同恶异B.心理上总觉得自己“不会错”C.承认“绝对之是”D.不承认“绝对之是”E.认为“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
三、名词解释以民为本:意谓民众是为政治国的根本。
“以民为本”之“民”,是相对“君”而言的。
民本思想确有强调人民的生存权,批判封建统治者暴敛等进步意义,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为君主立言,意在劝说君主能像牧羊那样牧民,避免百姓造反,以便维持对民众的统治。
传统的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它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后者借鉴西方社会民主,以前者为基础之一而形成和发展。
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即“和谐”,指诸多矛盾的事物组成了矛盾对立又相反相成的和谐的统一体。
“同”即“同一”,指只认同类,强调专一,而排斥异己,不与矛盾的事物共处一体,从而否定了宇宙万物矛盾运动的规律。
“和而不同”指承认“不同”,在矛盾对立诸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真正的和谐、统一。
讲求“和而不同”,既需要辨证的思想,更需要宽阔的胸襟。
奉行“和而不同”,无论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或国际关系,还是对活跃思想、清明政治、繁荣学术,都具有毋庸置疑的积极意义。
四、解释下列文言文句子中带点的字词。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道:说。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第一个“老”,动词,敬爱;第二个“老”,名词,老人。
3.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奚:何,哪里。
4.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罔民:张网陷害百姓。
5.计中国..之在海内。
中国:中原地区。
6.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时:按季节,名词作状语。
7.望洋..向若而叹望洋:仰视的样子。
8.野语..有之曰野语:俗语、谚语。
9.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大方之家:懂得大道理的人。
10.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曲士:见识浅薄的人。
者:原因。
五、今译下面的文言文句子。
1.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
2.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视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
3.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
天下的土地,纵横一千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汇集起来也只有其中之一。
4.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伯夷辞让君位用来博取名声,孔子谈论天下以此显示学识的渊博。
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刚才因河水上涨而自我夸耀一样吗?5.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思考四海在天地之间不正像小蚁穴在大草泽里一样吗?特别说明:计,不能今译为“计算一下”六、简答题1.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齐桓晋文之事》表现了孟子反对“霸道”、主张“王道”即“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
他的“仁政”主张“明君制民之产……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也就是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用“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
孟子仁政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的核心是“以民为本”,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
这种社会变革的新观念,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但孟子的“仁政”也有其局限性,它是建立在不可靠的“性善论”的基础之上。
2.孟子思想在哪些方面是对孔子思想的发扬光大?孟子“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
“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在经济上,主张“民有恒产”,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的思想影响深远,他的“民本思想”成为后来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论依据。
3.《秋水》揭示了什么道理?这种道理在客观上有何意义?《秋水》主要揭示了“宇宙无穷,人的认识有限”的哲理。
“个人的认识”相对于“无穷的宇宙”,犹如“小石小木之在大山”、“礨空之在大泽”、“稊米之在大仓”、“豪末之在于马体”。
这种道理在客观上也给我们更多的启示:不要囿于个人的见闻,而故步自封;要保持谦虚的美德;人贵有自知之明;有比较才能有鉴别;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知耻而近乎勇;自大是由于无知。
只有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要有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消解自我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等等。
这些道理能够启示我们正确的认识自己,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事物。
4.《秋水》是怎样把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的?庄子《秋水》所揭示的哲理应该是:宇宙无限,而个人的认识有限。
《秋水》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把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而让读者反复思考自行领悟。
首先,在整体构思上,虚构一个河神与海神对话的寓言故事,以此展开说理,阐明文章主旨。
其次,在文章展开说理之前,先设置一段河水与海景的描写,以具体景物的比照来陪衬河神与海神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文章的主旨。
再次,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来揭示所欲阐述的深微玄奥的哲理,而且所用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叠出,使抽象的结论蕴含于形象的比喻之中,引人联想,发人深思。
5.《容忍与自由》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容忍与自由》的中心论点是: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七、阅读下列文字,回答相关问题。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A.这段文字说明什么道理?人容易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后,才能跟他谈大道理。
B.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比喻。
C.从这段文字中找出一个今天常用的成语。
井底之蛙。
八、作文1.我与语文2.论容忍要求:中心明确;文字通畅;层次清楚;联系实际;约800字。
大学语文练习二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穆旦原名是( C )。
A.梁真B.查良镛C.查良铮D.穆旦2.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中所说的“宗教感情”,指的是( A )。
A.对最深奥理性和最灿烂美的执着追求B.对占用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C.承认有一个能够赏罚一切的上帝存在D.相信肉体死亡之后灵魂还会继续活着3.《我的世界观》中,爱因斯坦表明的政治理想是( A )。
A.崇尚民主,反对专制 B.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C.全神贯注,献身科学 D.不承认万能上帝存在4.《张中丞传后叙》中,拔刀断指、抽矢射塔的人物是( B )。
A.张巡B.南霁云C.许远D.于嵩5.《张中丞传后叙》中,写张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这种人物描写方法是( D )。
A.环境描写 B.行为描写 C.言语描写 D.细节描写6.《张中丞传后叙》有“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
“指以相语”的事是( B )。
A.于嵩读《汉书》事 B.南霁云抽矢射佛塔事C.张巡慷慨就戮事 D.南霁云拔刀断指事7.《张中丞传后叙》的最大特色是( C )。
A.议论与抒情紧密结合B.抒情与叙事紧密结合C.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D.叙事与描写紧密结合8.下列《张中丞传后叙》中的典型事例,用来刻画许远形象的是(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