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楼寻踪说
北京湖广会馆:老戏台谱写京剧魅力新故事

北京湖广会馆:老戏台谱写京剧魅力新故事【点睛】北京湖广会馆,在中国近代史上可以说是赫赫有名。
它因低调的性格及小众偏爱的京味属性,并不在大多数人的注目之中。
但,“她可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女同学”。
北京湖广会馆历史上这里不止汇聚梨园精英,还有各方京城名流,孙中山就是在这里成立了国民党……现如今,湖广会馆还是那个湖广会馆,但在这处有近200年历史的戏台上,唱的是传统的京剧,说的是德云社的相声;而台下,依旧是鼓掌喝彩的观众。
从戏楼茶座的桌面上,清晰可见一个叠一个的茶杯印子,就能看出现在的湖广会馆依然承袭着旧时的精彩。
北京湖广会馆的前世今生清嘉庆年间,在北京虎坊桥,建起了湖广会馆。
初建时为私宅,后在道光十年(1830年)集资重修,升其殿宇,建筑戏楼,添设穿廊,增置亭榭,园中种竹木花草,堆假山、太湖石,逐渐成为前清时名流学士宴会唱酬的地方,也成为宣南胜地。
后来,在京任职和经商的“两湖”人士在名流召集下,集资翻修这处宅子,用以招待湖南、湖北进京参加会试的举人,湖广会馆的名字也就这样被流传了下来(元代的时候湖南、湖北统为湖广省)。
这个会馆后来也跟湖广一代渊源很深,包括曾国藩这样有名望的人也经常光顾;两湖旅京人士也定时在此聚会、礼神和祭祀乡贤(形式上有点像现在的驻京办事处)。
再后来,孙中山在这里成立了国民党,中国近代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如今,北京湖广会馆周围都建起了现代感十足的大楼,嘈杂的人声和汽车奔跑的声音,让这座老建筑在玻璃幕墙的反衬下,显得沧桑内敛,虽然默不作声却又韵味十足。
推开吱呀作响的红漆门,一脚迈入其中,碧瓦朱甍,假山亭榭,长廊回转。
戏楼的舞台为方形开放式,正中挂有黑底金字“霓裳同咏”的匾额,两侧对联是:“魏阙共朝宗,气象万千,宛在洞庭云梦;康衢偕舞蹈,宫商一片,依然白雪阳春。
”舞台台沿有矮栏,坐南朝北,台前为露天平地(后改为室内戏楼),三面各有两层看台;戏台天幕为黄色金丝缎绣制的五彩龙凤戏珠、牡丹、蝙蝠、如意吉祥图案。
细品园林之二十一·厅堂篇无戏不元宵

细品园林之二十一·厅堂篇无戏不元宵其实还在正月里,但大家都说:年味淡了、年味淡了,还是小时候过年有气氛,还是古书里的年有味道。
尤其是元宵节,堪称中国的狂欢节,吃大餐、放鞭炮、看花灯、猜灯谜……对了,还有——看戏,简直是无戏不元宵——文/晓洋摄影/葛雷中国昆曲博物馆中的“剧场版”戏台【勾栏版】其实,古人也不是一直都有戏听,即使有,也多在达官贵人家,百姓看戏也不过是这几百年的事儿。
宋词、元曲、元杂剧,从唱曲到有情节故事的戏便在此时兴起了。
宋元之际,还有了“勾栏”这类专业演出场所。
如今一说“勾栏”,大家都觉得暧昧香艳得紧,其实“勾栏”的本意就是公共表演场所。
《东京梦华录》中记述“上有箱无盖,箱如构栏而平。
”是个封闭的木结构场地,只有一个门可以进出观众。
宋代的“勾栏”又多跟瓦市有关。
瓦市,又叫瓦肆,是城市中娱乐场所集中的所在,所以我们常常会听到“勾栏瓦肆”的说法。
不过因为是娱乐表演场所,加之“勾栏”身处闹市,周边经营复杂,因此到了明代,曾经很“正经”的“勾栏”渐渐变成了妓院的代称,才有了我们如今对“勾栏”香艳的印象。
虽然“勾栏”变味了。
但明代却是戏曲大盛的时期,尤其是苏州地区,此时正是昆曲兴起繁盛之时,除了勾栏瓦肆外,行宫官署、园亭山庄、会馆公所、第宅厅堂、神祠庙宇、茶肆戏园、船舫田头无不有大戏小戏开锣。
据说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光苏州一地的戏班就多达上千个。
要知道2015年全国的昆剧院团也不过8个。
就算清代的戏班规模小,但上千的数量还是让人咂舌不已。
梨园子弟甚至成为文人汪琬夸耀的苏州“土产”之一。
所以才会有《红楼梦》中挑选家班唱戏的女孩子,都要特意跑到苏州采买的情节。
【厅堂版】代替“勾栏”的是戏台、戏楼、戏园。
苏州还有种特别的——船台,明末清初在虎丘山塘特别流行,选比较大的捲梢船,船头作戏台,船舱为戏房,看戏的人在岸上或者坐在对面的船上。
康熙年间,吴三桂的女婿王永宁就曾将十个巨舫连成一个大歌台,在石湖的行春桥附近演出;康熙南巡时随驾官员还特意慕名跑到阊门的船上看《会真记》;乾隆南巡时,船台逆水而行演出,御舟顺行正面看戏,好大的排场。
仙庾岭:远古散落荷塘的奇异“珍珠”

仙庾岭:远古散落荷塘的奇异“珍珠”仙庾岭:远古散落荷塘的奇异“珍珠”【核心提示】风景秀丽的仙庾岭,自古以来,墨客骚人,多会于此;兵家谋士,帷幄其中;猎人樵夫,醉卧松荫;香客游客,络绎不绝。
近年,仙庾风景区品牌渐响,农家乐、仙庾庙、文昌阁、大戏台、仙女湖、蝴蝶亭声誉日隆。
每至周末,市民呼朋引伴,尝农家小菜,览古迹名胜;长沙、湘潭,甚至江西的游客亦多有来此消闲。
“旅游升温战”打响,荷塘区又启动了荷塘月色项目规划,拟将仙庾片区建设成为长株潭独具特色、四季多元的城乡统筹样板示范区、乡村旅游文化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及省“两型”社会示范区。
【寻踪揽胜】珍珠丽影·黑衣道人·樟枫奇树《春怨》是三十二集台湾电视连续剧《珍珠传奇》的片尾曲,婉转得令人惆怅。
剧中的沈珍珠,便是后来“仙庾娘娘”的一生传奇。
3月24日,进入仙庾主景区,一眼的绿色过后,有沁人的香火味飘过来,还有若有若无的乐声,那是道教的“澄清韵”。
濛濛细雨中,仙庾庙便呈现在我们面前。
仙庾娘娘金塑像前,不断有香客跪拜。
袅袅青烟,让人恍离尘俗。
“道家讲求清净无为,清心寡欲……”说话的是寺庙中一身着黑衣的李姓道人,登山贯耳的那首空灵“澄清韵”,便是他的笛音。
道教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派生,即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
李道士来自常德,10岁便开始研习道教,后跟随师父谢道长来到株洲仙庾庙。
“今年多大了?”年轻的面孔令我们好奇。
他淡然说:“修道之人不讲年纪。
”“为何研习道教?”“那是我的世界。
”黑色道袍之下,是神秘。
李道士来到仙庾庙已经有十余年时间。
在他眼里,仙庾岭是座名山、灵山,“站在山上,人有心旷神怡之感,容易悟道。
”他说,每年农历初七、十七、二十七,都有人来跪拜仙庾娘娘;九九重阳的时候,更是庙里香火盛极时期……”最奇的是仙庾庙内并列参天的枫树和樟树:枫树明明长的是枫树叶,而树的躯干却和樟树一摸一样;而樟树,长着樟叶,躯干却是枫树。
天津古文化街

天津古文化街民俗风情天津古文化街于一九八六年元旦建成开业,整体建筑为仿清民间式建筑风格,天后宫(妈祖庙)位于全街的中心。
全街近百家店堂,有经营天津地方特色的杨柳青年画的杨柳青画社,经营泥人彩塑的泥人张彩塑工艺品经营部,有经营文房四宝,名人字画的四宝堂,春在堂,有经营文物古玩的文物公司萃文斋门市部,还有经营全国各地的景泰蓝,双面绣,牙玉雕,艺术陶瓷,中西乐器金银饰品等上万种名优工艺品的几十家店堂,各种商品货真价实,物美价廉,商家以质量和信誉吸引中外游客。
古文化街坚持“中国味,天津味,文化味,古味”经营特色,辛苦经营12年,总营业额累计6.9亿元,创利税5800万元,共接待中外游客1200万人次,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先后来这里参观视察,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古文化街时说:“古文化街很有特色,对外国人一定有吸引力。
”古文化街以浓郁的民俗风情,热情周道的优质服务欢迎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参观,购物,同时也希望走出国门,去世界各地参加各种商品展销,参观交流.天津古文化街“皇会”古文化街的“皇会”,也是一个遐迩闻名的传统活动。
“皇会”最初叫“娘娘会”。
相传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天后宫”海神娘娘的生日。
清代康熙年间开始,在海神娘娘诞辰之前出会4天。
每逢此时,民间的法鼓会、大乐会、鹤龄会、重阁会、中幡会、高跷会等,沿街表演各种技艺,呈现一番盛况。
古文化街修复以后,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又恢复了“皇会”。
在这一天,以龙灯、高跷、旱船、秧歌、法鼓、中幡、狮子舞和武术等表演为主,街头熙熙攘攘,热闹异常,成为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盛举。
不可不留“市井相连”的古文化街,尽管来自祖国四面八方和天津的各种工艺品,应有尽有。
其中具有浓厚天津地方特色的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和“风筝魏”风筝等,最为著名。
2007年5月8日,天津古文化街旅游区(津门故里)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乔香阁的对联游津门故里,乔香纳福,八方来客同飨宴。
描写天津津湾广场的优美句子

描写天津津湾广场的优美句子1.天津津湾广场的夜景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充满诗意与梦幻,置身其中,仿佛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
2.漫步在津湾广场的夜色中,感受城市的脉搏,这里的灯光与水波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浪漫而惬意的氛围。
3.津湾广场的夜景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示着城市的繁华与活力,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故事。
4.在这个城市的中心,一个宽阔的广场以它的夜景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天津津湾广场的夜晚充满了魅力和活力。
5.天津津湾广场的夜景令人陶醉,华灯初上,繁星点点,如诗如画。
6.津湾广场的夜晚充满了生动活泼的气氛,灯火辉煌,楼影斜立,如同一幅灵动的画面。
7.在津湾广场的夜景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城市的独特魅力,它是一个集娱乐、休闲、购物于一体的地方,让人流连忘返。
8.津湾广场的夜晚仿佛被打翻的调色盘,五光十色,各种色彩在夜空中交织,让人流连忘返。
9.那里是一个可以与家人朋友放松身心的地方,享受夜晚的津湾广场的美丽,漫步于悠闲和惬意之中。
10.津湾广场:这里是天津的新地标之一,有着美丽的海河夜景和充满活力的文化活动。
您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天津的现代气息和活力。
11.这里的夜景拥有一种独特的魔力,让人们无法抗拒它的魅力,繁华而不失宁静,让人心旷神怡。
12.天津之眼,带你俯瞰城市风光来天津,一定要体验一下世界上最大的摩天轮——天津之眼。
坐在摩天轮上,俯瞰这座美丽的城市,感受它的独特魅力。
你会被这里的建筑风格、大河风光和繁华都市所震撼。
13.广场上彩旗飘扬,五彩缤纷的灯都亮了,广场上的人也渐渐多起来了。
14.天津卫,一座融历史与现代为一体的城市,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与风光。
15.星海广场,一座城市的核心地带,呈现出独特的现代城市风光。
当夜幕降临,广场的千万盏霓虹灯熠熠生辉,犹如银河洒落人间。
16.广场四周都是花坛,每到夏季广场就变成了花的世界。
广场正南方摆放着一台很大的液晶电视,每到黄昏以后人们都个个洋溢着笑脸,纷纷来到广张消除一天的劳累。
中国戏曲史(清代戏曲)【精编】

中国戏曲史(清代戏曲)【精编】中国戏曲史清代戏曲明王朱朝从魏忠贤擅权的天启年间开始,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残酷的剥削和掠夺,中央和地方政治机构的长期腐败与涣散,边患的严重威胁,再加上连年天灾饥荒,导致民穷财尽,内外交困,终于酿成了崇祯年间全国规模的农民战争。
1644年3月,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大军推翻了明王朝的北京中央政权,紧接着就是吴三桂降清和清王朝入关。
一场旷日持久的民族征服的战争一直到清康熙二十年代才算平静下来。
这三四十年是山河振荡的年代。
作为昆曲创作主体的中国士人,在天崩地陷般的震撼和长时间的馀震中,很多人心灵深处经受了难忍的绞痛,多数人的生活道路经历过痛苦的选择,在昆腔的柔婉笛声中也传达出烽烟与血腥揉成的特殊的旋律。
第一节明清之际的昆曲传奇一、战火烽烟中的笛声明末清初,传奇的创作和演出依然相当活跃。
这种活跃气象是和昆曲艺术联结在一起的。
自从昆曲改革的成功,和晚明传奇创作高潮的涌现,昆曲不仅成了士大夫阶层的宠儿,而且也成了广大城乡民众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明朝末年,尽管朱明王朝已经民穷财尽,政治混乱,时局动荡,但是由于敬神和宴客两大民俗传统的不可动摇的传承性,昆曲依然维持着相当的稳定气象。
明朝末年,灾荒与瘟疫摧毁了苏州地区的经济,城市不再像从前那样繁荣,但是昆曲艺人的身价与戏价反而“升值”。
文献记载,万历年间,苏州演戏一出,戏价一两零八分,明朝末年提高到三四两、五六两,甚至十二两。
这种不正常现象的出现,其原因不外有两点:一是士大夫阶层见政治已不可为,转而享受生活之侈靡,借歌筵以释放其末世的情感;一是设筵观剧早已成为社会风俗和社交礼节。
礼仪习俗和信仰习俗的稳定性,使昆曲成为“不敢不用”和“世俗必不能废”的特殊文化品种。
吴江人陆文衡《啬庵随笔》这样描述:我苏民力竭矣~而俗靡如故。
每至四五月间~高搭台厂~迎神演剧~必妙选梨园~聚观者通国若狂。
妇女亦靓妆袨服~相携而集~前挤后拥~台倾伤折手足。
老北京谈 市井百态(8)(专辑)

老北京谈市井百态(8)(专辑)目录(1)北京的门神--司马长空(2)民国时期北平绿化(3)隆福寺书肆--陈文良(4)忆北京过去的几家市场--金云臻(5)遛斋--李春方(6)老北京商品的包装--崔普权(7)老北京的“小市”与“当铺”--京鲁(8)明代北京的书市(9)老北京的戏园子男女分区而坐(10)老北京钓鱼:钓鱼与钓鱼台--山佳盛超(11)三九冰床遍京城(12)冰橇--煦子(13)1910年满清政府大举拯救股市始末--雪珥(14)北京的上马石、下马碑和拴马桩--王铭珍(1)北京的门神--司马长空春节快到了,今天跟大家聊聊老北京过年时常贴的门神。
要说起我国的门神,那历史可就长了,古书《山海经》中,就有关于门神的记载,一名神荼,一名郁垒,可见门神距今已经至少有2400多年的历史了。
后世门神不知为何成了白脸的秦琼和黑脸的尉迟敬德等武将形象和刘海戏金蟾、招财童子小财神等祈福形象,其原因已经不可考。
要说全国各地武将门神的讲究,那可多了,一般来说,河南人所供奉的门神多为三国时期蜀国的赵云和马超;河北人最常供奉的门神是马超、马岱哥俩,但冀西北则多供薛仁贵和盖苏;陕西很多人供奉孙膑和庞涓,黄三太和杨香武,而汉中一带张贴的多是孟良、焦赞这两条莽汉子。
老北京人最常供奉的门神是秦琼与尉迟恭,也杂有其他形象。
秦琼与尉迟恭的形象有坐式,有立式,有披袍式,有贯甲式,有步战,有骑马,有舞单鞭双锏,有执金爪,但绝无手持弓箭之像。
持弓箭的门神只有大唐开国元勋神箭手谢映登和金兰之友温侯后裔王伯当,元末明初,又出现梁山好汉小温侯吕方和赛仁贵郭盛。
老北京民间常用的祈福门神形象,则有刘海戏金蟾、招财童子小财神、富禄寿星等,专为祈福而用。
不但民间贴门神,清朝宫廷中也贴门神。
每年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之后,负责管理宫中事务的内务府便把门神对联悬挂在宫苑各处门上,直到农历二月初三才摘下收起。
清宫门神并不像民间那样只是一张纸,而是在纸、绢或布上画好后装裱到木框上,框顶安有铜挂环,挂在门扇上,用后摘下妥善保管,只要不污旧破损,仍可继续使用。
北京恭王府景点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
恭亲王府原是“千古第一贪”的和珅的家,后被嘉庆帝立下二十四条罪状,抄了他的家充公。因最后一任主人是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讠斤,所以称为恭亲王府。
北京城两龙脉,一是京城中轴线,二是护城河。故宫就坐落在中轴线的头上。而恭亲王府就坐落在两龙脉相交之处。和珅曾大言不惭说:“皇上坐龙头,我坐龙尾。龙头虽掌大局,却还要龙尾行大事。”听听,和珅野心之勃勃,真不愧“千古第一贪”!
现在就请您跟随我们的讲解,游览一下这历尽苍桑、重现世人的恭王府吧。
门外院落
首先给您介绍一下王府主体院落之外的部分。在府邸大门外并列有东西两组院落。
西侧一组院落在三间正门两侧开有两座罩子门通向东、西两路院落,门的前方纵列着四排房屋,每排房屋当中各有一座阿思门,东边的阿思门外有一座影壁。
西侧院落南边沿围墙有两排倒座房,是王府的办事机构用房:前排东侧为回事处、随侍处,中间为管事处,西侧为佐领处、档子房、管领处、庄园处、置办处等,后排为粮仓房;两排倒座之间有东房一排,为裁房、厨房、水屋等。
我们顺着福池潺潺流水走,便来一扇门前。这是一扇精美绝伦的西洋门,色彩鲜艳,做工精细。据说这也是他二十四条罪状之一。因为这一扇西洋门是仿造皇家园林——万寿园里的西洋门造的。
进了西洋门,绕过“送子观音”石雕,便是和珅家的戏园了。戏园前是一片花园,修剪整齐的灌木丛中开着些许花儿。《环珠格格》中“香妃戏蝶”这出戏就是在这里拍摄的。全北京城只有两处是满地青砖,一是故宫的太和殿,二便是和珅家的戏台了。因为青砖的扩音效果十分好,所以在戏台上唱戏不需要任何扩音工具,偌大的戏场人人都能听到音乐,能站在遍地青砖的戏台上为和珅等权贵大臣唱戏也是一种殊荣了。
只可惜传到乾隆手中,就被别人偷出了皇宫。这个人就是和珅。现在这块福石就在我们正殿脚下,只露出写有“福”的一面。这个“福”便是恭亲王府的第一万个福,寓意“万福”。和珅还神气地说:“皇上是‘万岁’,我是‘万福’!”后来,嘉庆帝抄他家时,本想把福石搬回皇宫,可还是没有搬成。和珅太狡猾了,他用石块砌了一座形似蝙蝠的福山,在“福”左右各砌了一条龙,寓意“龙坐江山”,嘉庆帝不想自毁“江山”,便把福石留了下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楼寻踪说“川剧”林永蔚戏曲是中华传统优良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的“川剧”更是与巴渝文化大系血肉相连,密不可分。
透析“川剧”前世今生的方方面面,对于认识巴渝文化是不无裨益的。
“天地大舞台,舞台小天地”。
我家祖上几代人都爱看戏,所以我从小也就镀上了戏瘾。
当时除了寄情于舞台上“生旦净未丑”的抑扬褒贬,悲欢离合外,对戏楼两侧常有的这付楹联也是体会犹深。
一、二圣轶事戏楼寻踪笔者祖上由湖广迁来巴县二圣乡(现重庆巴南区二圣镇),二圣乡以神庙“二圣殿”得名。
作为家乡人,自然对二圣殿戏楼情有独钟。
二圣过去是南川到巴县城路旁的一个“幺店子”。
晚清时代,随着对外商贸的发展,这里逐渐形成集镇,“二圣殿”香火日盛,一些富户大姓也与日俱增。
听老人说,早在庚子年后,二圣场的“绅粮”们就酝酿着要集资修建戏楼。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戏楼终于建成,这年恰又逢二圣籍“乡董”黄襄国六十大寿(后为宣统二年县参议)。
知县段荣嘉素来礼贤三老,早传谕要亲临黄府致贺。
黄氏家人和一些地方贤达听说后,认为这是光耀门楣的大喜事,于是提前三个月就派人去延请渝中戏班名伶来乡,借机让“二圣殿”也风光风光。
清代巴县各场镇或过街楼口,或庙宇殿堂,甚至大户豪门里都修得有戏楼,但二圣戏楼在周围场镇中比起算是上乘之作。
戏楼造型独特,全木穿逗,中间是主楼,正台两旁分别有一耳楼。
楼台飞翘的四角上分别塑着四只螯鱼。
房顶正中央有一个大肚罗汉,顺着檐脊下来,一边还有一个文官木雕。
戏楼建在坎边,看台就是与舞台基本平行的大庙山门石梯,因此,看戏的人不用抬头;而舞台的台面边沿,装饰了雕刻着一排戏剧人物的彩绘木雕。
夏历乙已年八月十二日是黄襄国老先生寿诞正酒,戏班提前二天就从朝天门乘船经木洞到了二圣,头一天午后申时刚过,张灯结彩的戏楼上就响起了闹台锣鼓。
相传这次来二圣演戏楼开光贺寿戏的是“戏圣”康芷林带班、贾培芝、唐荫甫、曹黑娃、傅三乾等川中名伶阵容济济,尽皆粉墨登场,让乡民们大开了眼界。
开锣后免不了唱几出诸如《跳加官》、《庆升平》、《麻姑上寿》、《醉八仙》等应景吉利的喜庆戏。
旧时乡里演戏是敞开看不收票的,主人家请了戏班,巴心不得台下观众越多越吉利。
堂会大都是演通宵,乡里人一年累到头,几无文化活动,难得有这机会凑热闹、看稀奇,那些个童叟妇姑,硬是兴致勃勃,聚精会神地过足了戏瘾,直看到鸡呜五更,朝霞满天。
二圣戏楼这场开光贺寿戏足足演了三天,依次演了《哪吒闹海》、《蟠桃会》和一些“列国、三国”戏,其中“戏圣”康芷林“传枪”、“踢开慧眼”等绝技让乡里人叹为观止,直到几十年后,许多老人说起都还兴味盎然。
以前巴县乡镇戏楼演出的大多是川剧,这是那时社会底层地方自治中的一项公益文化活动。
早期的演出团队大都是由当地的地主乡绅、袍哥大爷、外地同乡会会首等斥资,从外请来的江湖班子,老百姓免费看戏。
戏楼演戏的时间除富户旺族红白喜事外,避开农忙季节,主要集中在正月、腊月,或者清明、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期间。
宋元时期,各地歌舞唱曲场地大都在“勾栏书院”。
戏楼是城市文化发展的产物,明代中期,勾栏衰败,戏楼开始成为城乡演戏的固定场所。
巴渝地区的戏楼敞开三面,一面留作后台,舞台台面空间简单,但外延空间较大,许多戏楼的空间处理具有空灵通透的特点。
戏楼建筑自成体系,有其独特的建筑特征,其中的广场、厅堂、厢房、回廊等都可以融入观演空间。
以《易经》为据,在我国传统习俗中北是正位,南为下位。
历代娼优均被社会视为“下九流”,所以主戏楼建筑都是避开正位而建造,大多坐南朝北,或居东向西。
由于建造年代和地形等因素,在处理方式上也有不同。
戏楼在建筑上还有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它的细部装饰,且不说戏台前立柱上的对联,单是建筑上屋脊、壁柱、梁枋、门窗、屏风及其它细小构件上运用的雕刻、彩绘、装饰等都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其装饰内容丰富多彩,彩绘多运用青绿彩、土朱单彩,雕刻则有浮雕、透雕等,这些都和彩绘结合,甚至贴金,洒银,无不追求一种鲜艳夺目的整体效果。
早期戏楼上的歌舞杂技表演场门作用较为单一,只是登场、退场。
有故事的杂剧产生后它的作用就扩大了,名称也复杂起来。
宋代苏轼说戏楼是“搬演古人事,出入鬼门道。
”“鬼门道”就是“上下场门”,也称“古道门”、“古门”、“古道”。
上下场门有时间和空间的意义,随剧情的展开而变化。
上下场门上挂锦缎绣花门帘,与大帐呼应,称“门帘台账”,也叫“守旧”。
上场门绣“出将”,下场门绣“入相”。
巴县戏楼种类繁多,清季以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样式、特点、建造规模。
从最原始的演出场所,到庙宇乐楼、瓦市勾栏、宅第府邸、会馆戏楼、酒楼茶楼、戏园及近代改良剧场和众多的流动戏台,不一而足,蔚为大观。
一座座戏楼如同一座座博物馆,记录着川戏的兴衰沉浮,是往日辉煌演剧活动的凝固华章,是当年风光占尽,舞台人生的无言诉说,当然也是古代能工巧匠尽展聪明才智的用武之地。
“戏楼”是我们先人的喜乐教化之所,形态各异的戏楼提供了巴渝川剧的演出空间,形成了我们特有的戏楼文化。
巴歌渝舞从来极盛,文化艺术自古发达,早有“本是风流地”的美誉。
在老巴县境内渝中以外的集市中,除二圣场外,白市、走马、龙隐、木洞、鱼洞、丰盛、界石等地的戏楼都十分可观。
总之,大凡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几乎都建有或大或小、或今或古、或繁或简的戏楼。
上世纪初,重庆开埠至陪都时代,城中戏楼渐至衍变成天天上演的“戏院”。
巴渝人叫戏院为“戏园子”,此时戏楼从公益演出走向商业化,好多班子一天早、午、晚三场都排满了剧目,竟自成为城市文化娱乐业的中心。
民国年间重庆城内有大小戏院十余家,著名的戏院如章华戏院、又新戏院、得胜戏院、一川戏院、更生戏院等。
上述戏院主要是唱川戏,后来建成的国泰大戏院、抗建堂始以演话剧为主,那又别是一番风光了。
二、戏曲教化川剧滥觞竖看历史,礼乐教化一直是我国历朝历代上至朝庭显贵、下至士绅百姓特别推崇的重要驭人之术。
中国戏曲曾被文人雅士们称作"高台教化",它作为礼乐教化的基本载体,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戏曲具有寓教于乐、雅俗共赏、劝善惩恶的特点,起到劝人为善、化民成俗的社会功能,戏曲中宣讲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成为了古代民众生活的核心价值观。
教化是一个熏陶、浸渍的过程,是启发人的善心,诱使人们的内心行为趋于道德化。
古代的教化思想影响了后世的道德教育,也影响着戏曲的教化思想。
戏曲中所蕴含的伦理道德资源,如《柴市节》剧中的“忠”、《清风亭》剧中的“孝”、《御碑亭》剧中的“节”、《四杰村》剧中的“义”等主旨思想,有助于变革社会风俗、稳定社会秩序,从中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和人们的价值取向。
通过各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艺术形式,历代统治者将教化思想潜移默化的渗入民众的心灵深处。
明清以后的许多剧目在传统的道德教化中举足轻重,扮演了自己独特的角色。
古代戏曲教化的思想、方式等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对当前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亦蕴含着巨大的社会能动性。
川剧是中国戏曲百花园里的一枝艳丽奇葩,巴县是重要的川剧发祥和繁盛之地。
川剧有“三气”、“六特性”。
“三气”即“人气、仙气、猴气”;“六特性”就是剧目的丰富性、剧本的文学性、表演的精湛性、声腔的多样性、锣鼓的独创性、特技的人物性。
它与川酒、川菜并列为“三大川粹”。
从川剧的唱做念打中,透析出了巴渝人的坚忍与乐观,辛辣与圆转,其丰富的感情与极其个性化的艺术特色,活灵活现地展现出了巴山渝水间透析出的千古神韵。
川剧的历史仅仅才两百年余年。
它的形成,植根于巴地传统神巫文化的深厚积淀,得益于清初移民文化的剧烈碰撞。
清代康乾以后,巴渝地区幸而少有战乱和瘟疫饥荒,这百多年的长治久安,不仅为相继入川的戏曲诸腔剧种提供了扎根落户的土壤,同时也为其“地方性”的转换以及向四川新时空的“地方化”衍变以致最后形成川剧,提供了比较优越的条件。
与中国东南沿海、沿江地区相比较,川内半殖民化半封建化的“西洋化”进程迟缓了三四十年,政治经济方面的变化相对滞后,思想文化方面的变革相对落伍。
可是,作为民间艺术的四川戏曲,却因此而不仅获得了持续繁荣兴盛的机会,并日渐呈现出愈加活跃的势头。
在移民高潮迭起的乾嘉时期,巴渝人民基本处于五方杂处、各尚其俗、错用乡语而各演其家乡戏的生存状态。
道光以后,巴渝人口、政治、经济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不仅为传统封建文化的传播与衍生提供了肥沃土壤,同时也为在此基础上落户繁衍的诸腔剧种提供了“川化”的衍变条件。
140余年“移民填川”,让诸如“皮黄、梆子”这些较成熟而驰名全国的戏曲声腔汇入巴蜀。
它们通过与巴渝原生的庆坛、阳戏、愿戏、端公戏、师道戏、踩堂戏等艺术杂交后,渐而与中国东部戏曲的发展进程接轨,从根本上更新了巴蜀土俗演艺的内容和形式,迈上了“川剧戏曲化”的新台阶。
光绪年间,巴渝川戏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引领下,已呈现出商业化、城市化、同一化的走势。
戏班为了自身的发展,已不再局限于农村乡镇的节日庆典或庙会祭祀等娱演活动,班主为了盈利,不能不高价招录名伶、添置服装道具以扩充实力,把目光投向大、中城市那些更加广阔、更加集中的文化市场。
伶人为了生存,也不能不打破家班、师承、声腔、行当等种种传统关系的限制,渐而通过社会化的“两合班”、“三合班”的组班方式及“两下锅”、“三下锅”的声腔兼唱形式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据典籍所载,清雍正后巴渝戏班日渐兴盛起来,咸丰、同治年间已蔚为大观,知名戏班先后竟有30余个。
在光绪年间,巴渝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化社会,这时戏班不仅数量大增,而且商业化、城市化、同一化的趋势也很明显。
从整个四川来看,道光以后的川戏班巳遍布省内各地。
一般是以中、小城市为中心,巡回演出于周边乡镇的节日庆典、神会庙会、集市贸易等活动之中。
这种衍变态势,已突破乾嘉时期各省会馆、庙堂的演出范围,具有了更加社会化、市场化的时代特征。
当时的四川人,既不以“声腔”来区分戏班,也不以“剧种”来区分戏班,而是按戏班流行地域、常演剧目、主唱声腔、表演风格等方面的不同,习惯地将川戏统分为川西坝、资阳河、川北河、下川东“四条河道”。
川剧兼容了昆、高、胡、弹、灯、吹等六种声腔。
这些声腔几乎囊括了戏曲声腔音乐的所有腔系,是“移民填川”高潮的乾嘉时期诸腔杂呈、花雅争胜的一个缩影。
川西坝、资阳河、川北河、下川东“四条河道”的形成及其流变态势,既体现了川戏总体“大一统”主体精神及追求和谐、整一审美理想的普遍性,又显示出川戏因主体、因时间、因地域相对不同而异彩纷呈的特殊性。
可以说兼容昆、高、胡、弹、灯、吹几种声腔而形成的“川戏”,也就是中国近代戏曲“全国化”与“地方化”辩证统一演进的一个缩影。
而19、20世纪之交,四川滞后的政治经济、落伍的思想文化、活跃的戏曲戏班等背景条件,就是孕育“川剧”生命的内在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