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合集下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导学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目标:1. 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2. 学习掌握一些重要的词语和短语;3.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主题;4. 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导入:1. 谈论一下秋天的景象和秋天给我们带来的感觉。

2. 引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询问学生是否听说过这首古诗。

主体:1. 讲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背景和作者。

背景: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他生活在唐代晚期的贞元年间,这个时候正值安史之乱之后,社会动荡不安,生活困苦。

作者在贬官回家后,过着贫困的生活,与父亲住在一个破旧的茅屋里。

作者运用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景象,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

2. 学习诗歌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和短语,并讨论它们的意义。

- 茅:指茅草,作者住的房屋用茅草覆盖。

- 秋风:象征着寂寥凄凉,也可以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 冷热:形容生活环境的艰苦和贫困。

- 惊闻:意思是在极深的寂静中被突然的声响吓醒。

- 窶然:指窘迫,非常困苦。

- 咨嗟:叹息,表示对生活的不满和感慨。

- 未甞:意为没有尝到过,形容生活非常困苦。

- 赤壁:指红色的石壁,蕴含了诗人的祖国之情。

3.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 通过诗中茅屋破败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困苦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抒发了他崇高的抱负和不屈的精神。

- 诗歌以秋风和离愁为引子,通过茅屋的形而上的境界来抒发个人的积极情绪。

4.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 对比现实生活与诗中的景象,分析作者的感情与诗歌主题的关系。

- 提供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涵(如:诗人为何用“霜风”、“雨雪”来喻解茅屋的气候环境?)。

- 让学生自己感受诗中的情感和意境,谈论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展示:可以请学生朗读这首诗歌,并用适当的语言和表情演绎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延伸:让学生自己写一篇描述秋天中自己家茅屋的作文,表达自己对家的情感和家庭成员的重要性。

延伸:在写作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描写茅屋的外貌和内部情况:茅屋的结构如何?有没有窗户?摆放的家具是什么样的?- 描述茅屋周围的环境:是否有院子?种植了哪些植物?有没有果树或者花草?- 家人在茅屋中的生活:他们是如何度过每一天的?有没有一起做饭、聊天、游戏的时光?- 家人之间的情感和关系:他们相互之间的互动如何?是否有常常给彼此带来温暖和欢乐的时刻?- 茅屋给你带来的感受:茅屋虽然简陋,但你是否感到家的温馨和安全?是否有特别美好的回忆和经历?通过这次写作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体会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_导学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_导学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诵读中熟悉诗文的内容。

2、通过反复吟咏,品味诗歌意境。

理解诗中的细节描写,精当的用词。

3、联系诗人身世处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借助诵读、背诵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本诗所体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对“长夜”的理解;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

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及诗体知识1.作者介绍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任工部校检郎,又被称杜工部。

河南巩县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

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2.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灾,民不聊生。

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到四川。

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自娱。

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

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

3.诗体知识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挂罥.()布衾.()沉塘坳.()突兀.()俄顷.()丧.乱()大庇.()见.此屋()二、自主学习找关键词,拟写各段小标题,思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品味赏析请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赏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四人一组合作交流提示:第一节“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写出风的迅猛,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

换成“吹”,风的力度不够;“掀”表现不了茅草的动态。

四、延伸(2分钟)如果你是国家主席、省长、市长、村长,你准备如何为百姓谋福利?五、诗歌朗读、背诵六、小结(1分钟)七、作业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时间:5月28日班级:二年一班教学目标1、通过揣摩诗歌的语言,体味用词技巧。

2、培养朗读诗歌的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诗歌。

3、通过揣摩语言和朗读,品味诗歌中表现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培养关心国家、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诗歌中表现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培养关心国家、热爱祖国的情怀。

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有《杜工部集》。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他列入“世界文化名人”行列。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

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3.“歌行体”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大家读一读。

能看出对联中所写诗人是谁吗?从哪些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1.扫清障碍怒号挂罥长林梢庇护突兀布衾三重茅沉塘坳飘转俄顷丧乱广厦见此屋2..现在,大家自由朗读全诗,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准诗歌的节奏,读完全诗后,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诗歌中的杜甫。

(1)诗歌中,他是个怎样的人?(2)诗歌中,他过着怎样的生活?(3)他为何会有这样的生活?(结合诗歌下面的注释,关注本诗的写作时代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导学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案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导学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案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导学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简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以抒发离乡之情为主题的五言律诗。

诗中描绘了作者离家到外地生活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古文,学生将能够:1.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2.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3.学会欣赏和鉴赏古文。

学习内容•诗歌文本•诗歌赏析•诗歌词语解析学习活动1. 诵读诗歌让学生轮流诵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诵读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和节奏。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调和感情来朗读诗歌,使其更加生动有力。

2. 分享诗歌理解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理解。

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诗中表达了什么主题?•诗中的句子、词语有哪些可以让你感受到作者的思乡之情?3. 赏析诗歌让学生深入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歌的词句、音韵和意境。

引导学生观察诗歌的结构、节奏和押韵手法,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出诗歌带给他们的感受。

4. 词语解析选取诗歌中的几个重要词语,如“茅屋”、“秋风”等,引导学生逐一解析这些词语的意义和引申义。

让学生思考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学习评价通过学习活动的完成情况和学生的思考回答,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包括:1.是否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2.是否能够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3.是否能够理解诗歌中的词句意义和修辞手法。

总结通过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生不仅能够提高对古文的欣赏能力,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诗歌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品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导学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简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诗歌,它反映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崇高的民主情怀。

本篇导学案旨在通过对这首诗歌的全面解读,让学生了解其抒发的思想和倡导的价值观,并帮助学生掌握文学鉴赏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文本欣赏茅屋为秋风所破兮,黄叶于飞霜之下。

不系马于车之左兮,不负弩以鞠我猎。

往来四百余岁兮,惟守空闺。

病身涂油兮,驱疾就风。

抱朴而长忘兮,不知老之将至。

解读词语解释•茅屋:指简陋的屋子。

•秋风:指秋季的风。

•黄叶:指秋季的落叶。

•不系马于车之左:不准备外出游猎。

•不负弩以鞠我猎:不拿弓箭去打猎。

•四百余岁:表示主人公已经很老了。

•惟守空闺:表示主人公一生未婚。

•病身涂油:涂油来缓解病痛。

•驱疾就风:出门去让风吹病好。

文学鉴赏这首诗歌以茅屋为主题,展现了一个游走于社交之外、富有自由和宁静的生活方式,展现了主人公抱朴守素的文化品质和人生态度。

王之涣在此借用自然景象,表达了他的民主情怀和个性主义精神。

同时,这首诗歌也反映了作者的思想观念和美学理念。

王之涣采用了简洁而明快的语言,通过诗歌生动的描绘,将一个游走于社交之外的人物形象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整首诗告诉我们,这位主人公尽管生活简单,但是内心却保持着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它让我们看到了自由、宁静等平淡的人生境遇中,不屈不挠的人性美。

通过阅读这首诗歌,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的民主和人文主义精神。

主人公寻求自己的精神空间和自由,“茅屋为秋风所破”,就暗喻着主人公与官僚制度的决裂。

在这个世界上,不是金钱和权势可以让人获得内心的安宁和满足,而是自由和宁静。

此外,诗歌也批判了权利和财富的虚伪和虚无,反映了作者强烈的百姓情感和对自由的向往。

在这首诗歌中,这位主人公拒绝世俗的荣华富贵、声名利禄等等,选择了从容不迫地寻求自己的精神自由,它激励着我们人性的本真和精神的自由。

总的来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名篇诗歌,它综合了作者人生经验与人生哲学,体现了文化自信与民族精神,为我们展示了人类精神自由和文化素养的光辉。

25.诗词五首(导学案)

25.诗词五首(导学案)

镇南中学“初中语文课堂问题情境创设与学生有效课堂活动的研究”课题小组第25课诗词五首八年级()班学生姓名:第一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习目标:1.掌握字音、字义。

2.理解诗句意思,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3.能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诗歌。

4.学会赏析诗歌的一般方法。

课前预习:1.积累文体知识。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律诗共八句,分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绝句只有四句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2.走近作者。

杜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因曾居住于长安城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杜少陵,因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人又称他为杜工部,因其诗歌成就,还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歌大多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代表作品有“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他与唐代另一位大诗人李白齐名,并称“李杜”。

3.准确认读下列字词。

怒号.(háo )三重.(chóng )挂罥.(juàn)长.(cháng)林梢布衾.(qīn )塘坳.(ào )何由彻.(châ)见.(xiàn )此屋4.熟读课文,填空。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课堂导学:1.朗读课文,解释字词。

号:吼挂罥:挂住,缠绕忍:狠心向:渐近,靠近俄顷:一会儿彻:彻晓,到天亮足:值得安:如何,怎么;安稳见:同“现”,出现2.朗诵比赛。

(以小组为单位)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小组对抗:一组说原句,另一组说意思,看哪一组说得最好)。

4.赏析诗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2.解题: “……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诗写风卷茅草,雨夜难眠等情景,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歌: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朗读本诗,划出自己认为的生字词,结合工具书解决。并结合注释翻译句子,思考本诗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难点
了解诗歌的意境,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知识点、易错点、关键点、分析问题思想方法等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之家,应进士试,不第,困居长安十年,遂与现实接近,逐步观察到各种社会矛盾,获得丰富的创作题材。后任左拾遗,因故被贬。759年,安史之乱未定,关内又大饥,乃弃官带领全家辗转西行,历尽险阻,备尝艰辛,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之类富有人民性、现实性的史诗。最后抵成都,由亲友帮助,在西郊浣花溪,用两年时间盖上一间茅屋(即今“成都草堂”,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百感交集。诗人由自己的遭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想到千千万万广大人民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内容概括:
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思考从诗中看出作者的生活情况如何?找到主要句子进行具体分析。诗的结尾诗人没有写自己的生活而是笔锋一转,写天下人,能看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句子分析:
主题概括: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一.导入.二.明确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

2.体味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4、能正确流利的朗诵诗歌。

5.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及关于“歌”的体裁三.自主学习;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了解明确体裁:歌行体.古代诗歌的一种。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3、借助工具书完成;(1)、翻译第一段; ( 2)、翻译第二段; (3)、翻译第三段; (4)、翻译第四段;4.赏析各节诗⑴、赏析第一诗节问题①: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有何区别?问题②:“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问题③:后面的动词有哪些?用法有什么好处?问题④: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⑵、赏析第二诗节问题①:让学生描述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作者是什么心情?问题②: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

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问题③:群童为何抱茅?问题④:“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问题⑤: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⑶、赏析第三诗节过渡问题: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问题①: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问题②:看看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⑷、赏析第四诗节问题①:面对“夜雨湿屋”,作者此时的表现是什么?问题②: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问题③: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问题④:由此可见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四.当堂检测1.背诵全诗.2.表明作者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句子是()3、作者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他发出了()的呼喊?4.请写出3句杜甫的爱国诗句.五.合作探究1、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各节大意,再说说前三节和最后一节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诗歌,理解诗的内容。

2.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语言。

3.深刻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体会作者身处困境仍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感情。

【轻松预习】
1.歌,表示诗歌的一种体裁——“歌行体”。

“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多为七言,形式自由,一般多叙事。

2.创作背景。

杜甫终于结束了十余年颠沛流离于战乱的生活,来到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于成都郊区浣花溪旁盖了几间草房,全家暂时安顿下来。

这时安史之乱已经持续了六年。

第二年秋天,辛辛苦苦盖起来的茅屋竟被秋风所破,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歌。

3.课前预习。

①给下列字注音
罥()坳()衾()庇()顷()
②解释加点词语:
挂罥
..()..()沉塘坳.()秋天漠漠
向.()昏黑
自经丧乱
..()少睡眠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朗读。

(学法指导:把握节奏,语句流畅。


2.朗读理解。

思考: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事?说一说作者当时的感受?(学法指导:有效地利用课下注释,正确理解诗歌内容。


二、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概括每一段的故事情节。

(学法指导:抓住诗中写景、叙事、抒情的字词,组合或换用恰当地词语,用一个或几个四字成语理清故事情节。

如秋风卷毛……)
2.结合诗歌内容,体会诗中表现了杜甫怎样的崇高思想?
(学法指导:抓住诗中主要信息概括故事情节;重点理解第四段内容。

)三、交流展示
板书或口述,展示学习成果
四、拓展延伸
五、总结提升
你还知道哪些具有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等崇高思想的古人?试举例说一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