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态思想
谈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谈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是他综合归纳各个领域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从而提出了一种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和方法。
他认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而不是人类对自然的统治与掠夺。
他的生态思想对于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他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脱离自然单独存在。
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必须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不能违背自然的本质和法则。
马克思指出,人类的物质生活离不开自然的供给,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是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维系,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共生,而不是以自己作为中心去剥削和破坏自然。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揭示了资本主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他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使得生产过程变成了对自然资源的剥削和破坏过程。
资本主义追求无限的利润,无限地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平衡。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的根本原因,只有通过消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改变对自然的剥削和破坏,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对于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必须重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认识到人类离不开自然,不能以经济利益为先,而忽视对自然的保护和修复。
必须承认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需要加强规划和管理,保护自然资源,建立生态文明。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还暗示了生态公平的重要性。
他认为,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消耗程度是不平衡的。
为了实现生态平衡,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作和协调,实现生态公平与合作。
各国应共同努力,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保护地球家园。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启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一种关注自然资本与社会生产力相互关系的理论体系。
它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与危害,并探讨了如何实现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路径。
以下是该思想的几个核心要点和对环保工作的启示。
1. 人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认为,人类不仅生存于自然环境中,而且也创造了自己的环境。
人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人类通过生产的方式改造和利用自然界资源,同时也将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环境中。
这样的过程会给自然界带来负面影响,要求我们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还要寻求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的平衡。
启示:环境保护不应该与经济发展相对立,而应该更加注重平衡。
我们应该建立环境与经济的协同管理机制,通过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科技支撑体系,推动环保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了环境破坏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原则是追求更高的利润、更快的增长和更广泛的市场。
这种生产方式不顾环境和社会的成本,以高度开发和消耗资源为代价,让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于是马克思主义提出“生态破坏是资本积累的逻辑结果”的观点。
启示:我们应该采取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不断优化和开发新的节约型、环保型技术,从而实现经济、环保和社会发展的共赢。
3. 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按照马克思的思想,环境问题不只是一个国别问题,而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因此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协作。
各国应该共同合作,共同解决环境问题。
启示:环保工作的动机和目标应该跨越国界,不局限于单个国家。
我们应该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共同面对环境问题,推动建立全球性的生态文明。
4. 绿色发展是第一要务为了避免过度开采自然资源和不可持续的生产模式,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呼吁实施绿色发展战略。
绿色发展是指通过保护和合理开发自然环境,实现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方式。
启示:我们应该致力于推动和实施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探索绿色发展的道路。
马克思的生态观思想

马克思的生态观思想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生态问题不是一种孤立性的问题,而是无法割裂地与社会发展、生产和生活相互联系的。
因此,马克思的生态观思想,是需要从他关于人类历史和社会变革的理论出发,去重新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需要从当代生态学的角度去审视和回应马克思的思想。
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和自然是相互关联的。
在马克思看来,自然是人类的物质条件和资源,它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以保证人类生存和发展。
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和改造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但是,这种人类和自然的相互关系,并不是平等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对自然的掌控和利用是建立在对自然的破坏、污染和破坏之上的。
这种对自然的掌控和利用是以剥夺和压迫自然为代价的,给人类和自然都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二、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态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态问题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环境和自然的破坏所引起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利润为主导,追求经济效益和生产力的最大化为目的,而这个过程容易忽视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
在资本主义的竞争压力下,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往往将污染物排放到河流和空气中,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这导致了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并改变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已经使得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土地沙漠化等生态危机日益加剧。
三、从社会主义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出发,反思和解决生态问题对于生态问题的解决,马克思主义认为需要从两个方面出发: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
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就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因素。
因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模式是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强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长远性和可持续性。
社会主义经济也在寻求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节约能源,减少污染,通过劳动人民的参与和社会监督,也能保障环境的改善。
此外,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中,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应当得到再次审视和表述。
首先,我们不能仅仅只关注于自然对人类的价值,而应该将人类和自然的价值相互融合,使得在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
马克思的生态观思想

马克思的生态观思想马克思是时代的急先锋和时代的大师。
马克思的思想体系是从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等方面展开的,但他也对生态问题作出了广泛的思考。
在马克思看来,生态问题也是作为社会问题的一个方面,这也是他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原因之一。
马克思认为,自然是无私无欲的,人类应该尽量利用自然。
但是,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性采取了一种疯狂的方式,这导致了生态危机的出现。
在马克思的眼里,资本主义制度拓宽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对劳动者的剥削。
在资本主义体制下,压缩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因为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而不顾大自然的承受能力,这导致了环境问题的恶化,这些环境问题提醒我们,必须转变当前的发展模式。
马克思认为,自然是人类的赖以生存的根基,是最广泛的家,而人类过于掠夺自然资源时,一定会破坏这个自然环境,也必然会带来不良的环境后果。
马克思在他的经典著作《资本论》中指出,"资本是使自然中的生产规律到一定制度下的生产方式下自然服从于由人的需要规定的生产规律的强制力"。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制度和方法以及面对争夺和剥削更加竞争的个体和集团,造成了一系列影响和影响。
最明显的影响就是社会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使经济成为主要的我中心的。
因此,马克思提出了共产主义思想,这意味着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的制度,才能破除掉毒瘤,建立起新的社会制度。
在这种社会中,社会和自然是有机整体的,外在的压迫形式消失,人们可以更好的适应自然规律。
总之,马克思的生态观认为,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必须明智、谨慎而不应过度剥夺。
长远考虑,优化和发展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浅析马克思的生态思想

开 自然界。马克思在《 8 年经 济学哲学 手稿》 14 中就 明确 指出 : 所谓
第三个层面是人类社会与 自然界之间的 物质 变换并受自然生态规 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 同自然界相联 系 , 外是说 自然界 同自身相 律制约 。马克思就曾这样批判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 不 它一方面聚集着 联系 , 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 这就是说 , ” 人类社会 的物质文明和精 社会的历史动力 , 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 间的物质交换 , 也就是 神文明是 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表现出来的属人的高级形式 。 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 土地的组成 部分不 能回到土地 , 从而破 坏土地 o - 最后 , 马克思认为实践 是人类与 自然 界相 统一 的中介 。人作 为人 持 久 肥 力 的 永 恒 的 自 然 条 件 。 - 马 克 思 进 一 步 提 出 只 有 实 现 共 产 主
浅析马克 思的 生态思想
马克 思 主 义 与科 学 发 展 观
浅 析 马 克 思 的生 态 思想
朱 章 果
( 合肥 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 安徽合肥
( 摘
20 0 ) 3 0 9
要J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主要体现在 : 马克思对于人与 自然的辩证 关系的理解上 , 并从劳动的角度进一 步分析人与 自然的关 系。马
1 马克 思 对 于 自然 和人 的理 解 、
马克思把自然划 分为第一 自然和第二自然。马克思认 为第一自然 又叫原始 自然 、 自在自然 , 是指人类 尚未认识到 的那部 分自然 ; 第二自 然又称人化自然 , 指已经进入人类视野、 即将或者正在 已经 被人类的实
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 很明显 , 马克思把对劳动作 为手段 的理解建 立在人与 自然一 定的 践活动所改造的那部分 自然。 马克思从历史唯物 主义的角度阐释 了 人 ” 具有双 重属性 : 自然性 物质变换的概 念基础之上 , 基于劳动 是人和 自然 之间物质 变换 得以实 和社会性 。所谓自然性 , 就是指人类与地球上所有生命物种 一样 , 都是 现的事实 , 马克思 用物质变换概念来描述人类同自然之 间的物质关系。 三 、 质 变 换 概念 的提 出和 马 克 思 的 物 质 变 换概 念 内涵 物 自然界长期不断进化的结果 ; 所谓 社会性 , 就是 指人与人 之间 的关系 ,
马克思的生态观思想

马克思的生态观思想马克思是十九世纪著名的思想家、经济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生态观思想对现代社会和人类生存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马克思主张社会和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他关注生产方式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并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
在他的思想中,生态问题与社会问题是密不可分的,他呼吁人们要重视和保护自然环境,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本文将重点探讨马克思的生态观思想,分析其对现代社会和环境保护的启示和影响。
马克思的生态观思想强调生产方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生产活动不仅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与自然直接联系的活动。
他指出,人类通过劳动改造和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的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需要。
他也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追求利润为主导,忽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可持续性,过度开发和浪费自然资源,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启示我们,要从根本上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产与生活模式,保护和维护自然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马克思的生态观思想关注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和扩张不仅剥削了劳动者的劳动力,也破坏了自然环境,导致了社会和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他强调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生产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呼吁人们要关注社会和自然的整体利益,消除社会内部的不平等和冲突,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对我们指出了,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实现全社会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社会, 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
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 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
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容,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 意义与实践意义, 它对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远 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 统筹人与自然的关 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打造生态责任政府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完善各种
政策和法规。环保政策和法规是依法保护环境、治理环境的准绳, 只有建立
一整套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才能为环境保护奠定基础。第二,建立资源 有偿使用的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等机制,在全社会树立 一种生态有价、资源有偿的理念, 这样, 全民就会树立起爱护自然、保护环 境的生态环保意识。第三,加强环境监督管理力度。第四,广泛开展环境宣传
中保护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资源开发与节约,依法严
格保护环境与生态,我们不能像发达国家一样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 不能把生态危机转嫁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去。我们要把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 建设结合在一起, 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道路。
3、打造生态责任政府, 为经济社会发展 保驾护航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就指出, 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
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和
谐发展的作用十分重大。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经了多年的曲折发展取得 了很大的成绩, 然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能源资源短缺的形势十分严峻, 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载体, 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社会中要求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将无从谈起,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 发展将无从谈起,没有人与自然地和谐,人类的健康和安全更将无从谈起。
马克思的生态观思想

马克思的生态观思想马克思的生态观思想马克思是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其著作对当代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他的生态观思想也是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
马克思的生态观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生态学理论,并且在当代的生态学研究中也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本文将就马克思的生态观思想进行分析和探讨。
1. 生态观的形成和基本概念马克思的生态观是在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形成的。
在当时,工业革命迅速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马克思对这种情况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他认为生态环境的恶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
他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同时也导致了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压迫。
这种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害,使得土地贫瘠、水源枯竭、空气污染等问题愈发严重。
马克思对生态观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然界的尊重和保护,二是对人类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思考。
在他的著作中,他强调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对生态平衡的维护。
他主张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同时也应当将生产方式由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的问题。
他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 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马克思指出,生产方式是决定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因素。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方式以盈利和竞争为目的,导致了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资源。
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生产方式将以满足人民的需要和自然保护为目标,这将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根本改善。
马克思还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他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
而且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也是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灾难的原因之一。
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企业为了追求最大利润往往会无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导致了大量的环境问题。
马克思认为,只有摒弃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转变为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马克思生态思想的致思路径[摘要]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简单地“绿化”为一种生态理论,或者否定马克思主义包含的生态学思想及其价值,都没有全面、准确地把准马克思主义独特的思维方式,忽视了从方法论的角度反思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致思路径,包括由实践思维方式支配的哲学观、在生成着的过程中把握的存在论、主客体统一和互动中的历史辩证法等,而这些恰恰是理解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关键。
[关键词] 马克思;生态思想;致思路径;当前学者们或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简单地“绿化”为一种生态理论,或者否定马克思主义包含的生态学思想及其价值。
其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忽视从方法论的角度反思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致思路径,没有把准马克思主义独特的思维方式,因而难以明了马克思主义在解决当代生态危机问题中究竟有何指导作用。
本文以马克思本人的文本为对象,理解马克思生态思想所贯穿的思想方法和致思路径,阐述这一思想对环境治理的意义。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研究,重新发现和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生态学思想,包括关于人与自然统一的思想、劳动作为物质变换过程的思想、生态危机与社会危机理论结合的思想、社会变革与环境治理统一的思想等。
不过,也有一些人缺乏对马克思思维方式和致思路径的学术自觉,而重在对马克思主义做过度的生态学诠释,把马克思主义“绿化”为一种生态学思想,暴露出不少问题。
第一,把马克思的哲学存在论理解为当代意义上的生态学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过度诠释。
不错,马克思的确说过:“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1](P105、56)但这里是一种哲学存在论,它是把握马克思生态观的切人点。
第二,把关于自然条件是生产劳动的现实基础之思想,简单等同于生态环境问题,也失之于浅薄。
马克思认为,离开自然条件人就无法进行生产。
他说:“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
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
”[2](P42)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
不过,把这类思想解释成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未免牵强。
这里马克思强调:单纯的活的劳动并不能构成现实的生产,物质的自然界是劳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这是政治经济学问题,而不是生态学问题。
它回答的是生产劳动何以可能、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如何结合的问题,而不是包括人在内的生物链、生态系统如何共生共荣的问题。
二理解马克思生态思想的致思路径的前提是理解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
与旧唯物主义不同,马克思理解的感性自然界,不是有着既定质并且外在于人的自然界,“自在的”自然是抽象的。
现实的自然界是以主体实践为中介的对象性自然,亦即“人化自然”。
所以马克思说:“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
”[3](P178)只有“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
[3](P128) 马克思自然观更深刻的意义是,现实的自然是作为对象的自然。
“自然是怎样的”,实际上是“自然界向我们显现为怎样的”,而后者取决于我们与自然界的交往方式,即生产、实践的具体形式。
具体历史的实践活动本身即是自然作为存在的必要环节。
反过来,人作为现实的存在,也是自然的、物质的。
所以马克思说:“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
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4](P58)当然,马克思不是把人等同于自然万物。
同对象性自然是生产实践的结果一样,人自身,人的需要、能力和品质,也是生产劳动的产物。
“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是为了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
他必须既在自己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识中确证并表现自身。
”[3](P169)人是“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的。
“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白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己看作类存在物”。
[2](P47、46)。
三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反复把人与自然作为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看待。
这不是偶然的,而是他的世界观及其思维方式使然——人与自然互相规定、互相“成为”、互相深化。
人与自然的统一是指:经由具体历史的实践,人和自然双方获得自身的本质规定性,成为其所是。
这里包含三重意思。
第一,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是一个历史过程。
在马克思看来,我们周围的感性世界,是工业和实践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
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
由于生产特别是大工业,它成了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尽管是以异化的形式存在的。
马克思一方面在历史进步的意义上肯定资本主义大工业使人从自然崇拜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又从人道主义和生态学的角度对大工业的破坏性、否定性进行批判,这是历史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以前的一切社会阶段都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
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不过是人的对象,不过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认为是自为的力量;而对自然界的独立规律的理论认识本身不过表现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服从于人的需要。
”[5](P393)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还具体探讨了现代城市和大工业对土地和农村的破坏,中断了传统社会的物质循环的链条:“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
”[6](P579-580)“破环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归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
[7](P579)“大工业和按工业方式经营的大农业一起发生作用。
更直接地滥用和破坏土地的自然力。
那么,在以后的发展进程中,二者会携手并进。
”。
[8](P917)第二,主体及其历史实践是人与自然、环境统一的基础。
马克思主张人与自然的统一,并且这种统一是以人们的社会实践为基础。
马克思指出,人改变环境,环境也改变人。
环境与人的这种双向互动,是以实践为媒介的。
实践的这种基础性意义还体现在马克思对劳动的理解上。
在他看来,“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9](P201-202)第三,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具体历史性,决定了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是在具体历史发展中实现的。
马克思的理想是实现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统一,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
也就是把自然问题的解决与人的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
按照马克思的意思,人类从崇拜和敬畏自然,到资本主义大工业对自然的掠夺、破坏,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不可避免的。
而人类要完成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解,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必须依赖资本主义大工业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扬弃它的社会结合方式,实现人的自由状态。
四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同样是与经济、社会问题的解决联系在一起的,也是在历史的实践中实现的。
马克思环境治理思路的基本原则:“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自我的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
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闻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然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3](P120)对这段话我们可以做如下阐发:——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
实现人道主义,必须以物质社会条件的改善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方式即劳动的改善为前提。
“真正的人”的状态不是建立在物质贫乏、生产力落后、自然对人的陌生性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条件上的,是以人对自然规律掌握和运用为前提的。
实现人相对于自然的自由,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
作为对象的自然界要完成自身,不是作为外在于人、对人来说完全陌生的自然界,而是属人的自然界、自为的自然界,更不是排斥人、敌视人的自然界,而是在深层次上向人展示其本质是自然界。
这样的自然界本身就是属人的,对人亲近的,带着感性的光辉向人微笑的自然界,也是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所需要的自然界。
——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
人原本是自觉自由的主体,按照美的规律生产,按照自由本性生存。
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使人异化、物化,也激发了人向自然疯狂掠夺的欲望,带来了灾难性后果。
真正的人道主义就是让人按照“人”的本性生活,在两种尺度统一下进行生产,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生产,以自由联合的“集体”组织生产等等。
而人能做到这点的话,这样的生产就必然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持人对自然的心理应、伦理正义、审美情趣,甚至宗教的虔诚。
人以这样的自觉自由姿态立足于自然界,这本身就是一种自然主义。
——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解。
解决好人跟自然间物质变换关系,反思和改善人的自然生存方式,消除异化劳动和异化消费,有助于建立合理的劳动关系、经济关系、交往方式,亦即有助于人和人的和解;反过来,要达到上述目的,前提是建立真正自由人的联合体,建立公平、正义、自由的社会状态,人们之间按照“真正人”的方式结合,并按“真正人”的方式与自然结合,人就会理性地、有序地、智慧地对待自然,处理人与万物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
这两方面作为整体,就是马克思生态观的理想。
On the Path of Thinking of Marx’S Ecologic Ideas[Abstract]Having Marxist philosophy simplified to a type of ecological theory or denying the ecological thought and its value included in Marxism means failure to precisely understand Marxist unique way of thinking.It also means neglect of reflecting on the path of thinking of Marxist ecological id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hodology.The path of thinking of Marxist ecological idea includes the concept of philosophy governed by the practical way of thinking,ontology in the generation process,unity of the subject and object,and interactional historical dialectics.All these aspects are the key to understand Marx’s ecological idea.[Key words]Marx;ecologic ideas;Source of ideas;参考文献:[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