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泻下类

合集下载

泻下药的分类

泻下药的分类

泻下药的分类泻下药,也称为泻药,指的是治疗便秘或改善肠道功能的药物。

根据作用机制和药理特点的不同,泻下药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分类。

1. 温通类泻下药:这类药物通过温热的性质刺激肠道黏膜,促进肠蠕动,增加肠蠕动频率,有助于排除积存的粪便。

代表性的药物有大黄、芒硝等,这些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功能性便秘。

2. 润滑类泻下药:这类药物通过在肠道壁形成润滑膜来缓解便秘。

代表性的药物有润肠通、凡士林等。

润滑类泻下药还可用于治疗肛裂、肛瘘等肛肠疾病。

3. 渗透性泻下药:这类药物通过增加肠腔内的渗透压,吸引大量水分进入肠道,增加粪便的体积和湿度,从而促进肠道蠕动和排便。

代表性的药物有番泻叶、行便康等。

4. 刺激性泻下药:这类药物通过直接刺激肠道黏膜,引起肠道反射和神经兴奋,促进肠蠕动和排便。

代表性的药物有芦荟、大黄等。

但刺激性泻下药应用时需谨慎,因为长期过量使用可能导致肠道黏膜损伤。

5. 盐类泻下药:这类药物通过增加肠腔内的盐浓度,引起肠腔内液体向肠腔内移动,增加粪便的体积,从而促进排便。

代表性的药物有硫酸镁、磺胺合剂等。

6. 双重作用泻下药:这类药物具有温通类和润滑类作用的双重特性,能够同时刺激肠道蠕动和提供润滑效果。

代表性的药物有杏仁、火麻仁等。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不同类型的便秘患者,合理选择适合的泻下药是十分重要的。

选择泻下药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便秘原因、年龄、体质以及可能存在的其他健康问题综合考虑。

在使用泻下药时,还需遵循医生的建议,遵守用药剂量、时间和疗程等要求,以确保安全有效地治疗便秘。

总结起来,泻下药的分类主要包括温通类、润滑类、渗透性、刺激性、盐类和双重作用泻下药。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根据便秘类型和症状选择合适的泻下药进行治疗。

但在使用泻下药时,患者还应注意合理使用,遵循医生的建议,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有效性。

中药泻下剂的分类

中药泻下剂的分类

泻下类中成药是一种中成药,以泻下药为主配伍组成,具有通便、泻热、攻积、逐水等作用,治疗里实证方剂的统称。

分寒下剂、温下剂、润下剂、逐水剂等。

泻剂原理胃肠的主要功能是传化水谷,需要不断地受纳、消化、传导和排泄,以通为用,已降为顺。

如因寒热燥湿等邪气入里,与宿食、糟粕、水饮等实邪相搏结,就会出现大便不通、腹满腹痛、恶心呕吐、水饮停聚等实证表现,治疗上以实者泻之,采用写下的方法。

本类中成药主要是治疗里实证,此外,还可用于食积不化、便秘等。

以泻下药为主要组成,具有通导大便,荡涤实热、排除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可以泻下里实证的一类方剂。

主要治疗胃肠积滞,实热内结,脘腹胀痛,或脏腑有寒凝积滞,或水饮内停引起的严重水肿,胸腹积水体质壮实者,或虚、实便秘。

根据泻下剂的不同作用,可分为寒下剂、温下剂、润下剂、逐水剂和攻补兼施剂(见下表)。

泻下剂用治里实证,若表邪未解,里实已成,须表里双解。

泻下剂除润下外,性均峻烈,故孕妇、妇女经期禁用;年老体弱、产后、病后,以及失血脱水者慎用。

另外,泻下剂易伤胃气,有效即止,均勿过剂。

注意事项泻下剂专治里实便秘。

若表证未解,里实未成者,不可用泻下剂;若表证未解,里实已成,则需要权衡轻重,或先解表,后治里,或表里双解,以免表邪内陷。

泻下剂除润下剂外,均较峻烈,有的还有毒副作用,故年老体弱、孕妇、产后、久病体虚、津伤阴亏、血虚者均应慎用,必要时可根据病情及体质的不同,或先予攻下,后顾其虚,或攻补兼施,虚实兼顾。

泻下剂易伤胃气,奏效即止,不可过服。

凡重症、急症而必须急下者,可加大剂量煎成汤剂服用;若病情较缓,只需缓下者,药量不宜过大,可制成丸剂服用。

服药期间忌食油腻辛辣和不易消化的食物,以防重伤胃气。

通便泻下类中成药

通便泻下类中成药

通便泻下类中成药【主要成分】100克中含卵叶车前草种子52.0克,卵叶车前子果壳2.2克,番泻果实12.4克。

【适应症】用于成人便秘,老年人肌张力降低引起的便秘;及痔疮病人的便秘。

【用法用量】足够多量的水家庭装,不要吞咽。

成人:一次一袋(5克),一日1-2次。

通常情况下,晚餐后服用一袋,例如存有必要,可以在早餐前重服一袋。

【不良反应】治疗初期可有胃肠胀气和膨胀感,继续治疗会自行消失。

【主要成分】何首乌750g,山药500g,赤芍500g,火麻仁500g,桑椹500g。

【适应症】滋阴养血,润肠通便。

用于习惯性便秘,老年性便秘及产后便秘等症。

【用法用量】热水家庭装,一次20g,一日2~3次。

【注意事项】孕妇及舌苔厚腻的病人不宜服用。

苁蓉通便口服液【主要成分】蜂蜜、何首乌、肉苁蓉、枳实。

【适应症】滋阴补肾,润肠通便。

主治中老年人、病后产后等虚性痛经及习惯性痛经。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20ml,一日1次。

睡前或清晨服用。

【适应症】润肠通便。

用作老年体弱多病痛经。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主要成分】何首乌、地黄、山药、麦冬、玄参、枳壳。

【适应症】滋阴补肾,润肠通便。

用于阴虚便秘,症见大便秘结,口干,咽燥,烦热等,以及习惯性、功能性便秘见于上述症状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2g,一日2次,二周为1疗程;或依从医嘱。

【不良反应】偶见上腹部不适或大便难以控制,一般不影响继续治疗。

【不洁】孕妇及糖尿病患者腹满。

【主要成分】大黄、当归、黄柏、黄连、黄芩、龙胆、芦荟、木香、青黛、麝香、栀子。

【适应症】泻火通便。

用作肝胆温热,烦躁不宁,头晕目眩,咳嗽耳聋,胁肋疼痛,脘腹胀痛,大便秘结。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2次。

【不洁】孕妇停止使用。

双仁润肠口服液【主要成分】火麻仁(炒作)、郁李仁、桑葚、蜂蜜。

【适应症】滋阴生津、润肠通便。

适用于阴虚及妇女产后血虚等所致。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20ml。

《药对论》总结

《药对论》总结

《药对论》总结概括:用药要分清药性的四气五味,辛、甘、酸、苦、咸、淡,辛者能散能行,苦着能降能泻,甘者能收能敛,咸者能润能下,能软坚,用药需审质之轻重,质之轻者能升能浮,可以上入心肺,质之重者能沉能降,可以下行肝肾,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为枝者达四肢,为皮者达皮毛,为心为肝者内行脏腑,枯燥者如气分,润泽这入血分,酸碱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

药物分为上中下三种:上药为君药,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中药味臣药,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下药味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药对的组成方式:相须配对;相使配对;相畏配对;相杀配对;相反配对;寒热配对;辛甘配对;辛苦配对;辛酸配对;酸甘配对;气血配对;升降配对;动静配对;补泻配对;调和配对;引经配对;刚柔配对;润燥配对。

药对的基本作用:协同作用;相辅作用;兼治作用;他变作用;相制作用;调节作用;引经作用;其他作用。

常见的要对组成有:第一章:解表类一.祛风散寒: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紫苏-香附;葱白-淡豆豉;麻黄-细辛;麻黄-葱白;白芷-白僵蚕;紫苏叶-生姜;麻黄-葛根;川芎-桂枝;防风-白芷;川芎-细辛;白芷-葛根;川芎-白芷;紫苏-藿香;羌活-麻黄;防风-羌活;麻黄-生姜;桂枝-生姜;独活-细辛;柴胡-桂枝;麻黄-人参;桂枝-石膏;麻黄-附子;辛夷-细辛;苍耳子-辛夷。

二.疏风清热:柴胡-葛根;桑叶-菊花;薄荷-蝉蜕;升麻-葛根;白芷-黄芩;蔓荆子-白蒺藜;蝉蜕-菊花;菊花-薄荷;防风-菊花;桑叶-杏仁;桑叶-石膏;柴胡-大豆卷;蝉蜕-胖大海;牛蒡子-甘草;蝉蜕-凤凰衣;白芷-石膏;细辛-生地;木贼草-苍术;桑叶-桑枝。

第二章:祛寒类一.温脏腑:附子-干姜;附子-肉桂;高良姜-干姜;干姜-甘草;白术-干姜;吴茱萸-党参;附子-白术;高良姜-荜澄茄;花椒-附子;高良姜-五灵脂;花椒-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补骨脂-小茴香。

二.温经络:桂枝-附子;当归-桂枝;细辛-附子;艾草-香附;吴茱萸-当归;小茴香-胡芦巴;白芍-生姜。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

泻下剂1.下列何项为麻子仁丸的配伍特点A.降中寓升B.寓通于补C.攻润相合D.一散一收E.寓温补于攻下答案:C2.下列何方中的大黄与他药配伍苦寒之性被'制,而泻下之功犹存A.大承气汤B.麻子仁丸C.大黄牡丹汤D.凉膈散E.温脾汤答案:E3.下列何方的配伍体现了各有专功,合而用之,攻逐水饮之功甚著A.十枣汤B.五苓散C.苓桂术甘汤D.真武汤E.八正散答案:A4.下列何方的配伍体现了"增水行舟"A.大承气汤B.黄龙汤C.增液承气汤D.十枣汤E.麻子仁丸答案:C5.麻子仁丸由下列何方加味而成A.大承气汤B.调胃承气汤C.小承气汤D.增液汤E.增液承气汤答案:C6.麻子仁丸的组成中含有A.大黄B.苡仁C.枣仁D.芒硝E.郁李仁答案:A7.下列何项与麻子仁丸方义不符A.麻子仁润肠通便B.大黄通便泄热C.芍药养阴和里D.杏仁降气润肠E.枳实、厚朴行气宽中答案:E8.下列何项不是大承气汤的主治范围A.热结旁流B.热厥C.痉病D.发狂E.下利清谷答案:E9.大承气汤的臣药为A.大黄B.厚朴C.枳实D.芒硝E.芒硝、厚朴答案:D10.大黄牡丹汤中的君药为A.大黄、丹皮B.牡丹皮、桃仁C.芒硝、瓜子D.瓜子仁、大黄E.芒硝、牡丹皮答案:A11.麻子仁丸的药物组成为A.小承气汤加麻仁、杏仁、白芍、白蜜B.小承气汤加麻仁、桃仁、白芍、白蜜C.小承气汤加麻仁、柏子仁、白芍、白蜜D.调胃承气汤加麻仁、桃仁、白芍、白蜜E.小承气汤加胡麻仁、柏子仁、白芍、白蜜答案:A12.十枣汤的用法为A.方中所有的药微煎即取液服B.芫花、甘遂、大戟研粉,大枣煎汤送服C.方中甘遂水煎,余药为散D.方中甘遂水煎,余药为丸E.诸药同煎,取汁温服答案:B13.下列何项不是大承气汤的主治证A.阳明腑实B.热结旁流C.里热实证之发狂D.寒积肢厥E.里实热厥答案:D14.下列何项不是大黄牡丹汤之功用A.破瘀B.散结C.散寒D.消肿E.泻热答案:C15.下列何项不是温脾汤的组成A.细辛B.大黄C.附子D.人参E.当归答案:A16.下列何药是麻子仁丸的臣药A.大黄B.枳实C.杏仁D.白芍E.杏仁、白芍答案:E17.下列哪项不是十枣汤的用法A.服药得快利即停服B.甘遂、大戟、芫花三药为散,大枣煎汤送服C.从小剂量开始,清晨空服D.服药得快利后,食麋粥自养E.平旦服答案:A18.十枣汤服用的最佳时间是A.饭后服B.饭前服C.睡前服D.不拘时服E.清晨空腹服答案:E19.下列泻下剂组成中不含有大黄的是A.调胃承气汤B.麻子仁丸C.黄龙汤D.温脾汤E.济川煎答案:E20.黄龙汤的功用是A.泻热通便,滋阴益气B.攻下通便,补气养血C.润肠泻热,行气通便D.温肾益精,润肠通便E.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答案:B21.黄龙汤主治证的病因病机是A.阳明腑实,气阴不足B.阳明腑实,气血不足C.阳明腑实,津液不足D.热结里实,气阴不足E.热结里实,津液不足答案:B22.下列各项,不属于济川煎证临床表现的是A.腰膝酸软B.大便秘结C.小便清长D.舌燥少津E.脉象沉迟答案:D23.下列各项,属于麻子仁丸主治病证的是A.气虚便秘B.血虚便秘C.阴虚便秘D.肾虚便秘E.脾约便秘答案:E24.下列各项,不属于黄龙汤证临床表现的是A.自利清水B.腹痛拒按C.身热口渴D.神疲少气E.脉象沉实答案:E25.三物备急丸的组成药物是A.大黄、附子、细辛B.大黄、干姜、细辛C.大黄、芒硝、附子D.附子、干姜、人参E.大黄、干姜、巴豆答案:E26.黄龙汤与调胃承气汤二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A.生地、玄参B.生地、麦冬C.人参、当归D.人参、甘草E.大黄、芒硝答案:E27.温脾汤的功用是A.温中健脾,行气除满B.攻下寒积,温补脾阳C.温阳健脾,行气利水D.温脾散寒,消食止泻E.温脾暖胃,化湿和中答案:B28.功用为“攻下热结,益气养血”的方剂是A.温脾汤B.黄龙汤C.济川煎D.十枣汤E.麻子仁丸答案:B29.黄龙汤煎时“加桔梗一撮”的主要用意是A.宣肺化痰止咳B.宣肺祛痰利咽C.宣肺利气排脓D.升提以防正脱E.宣肺以助通畅答案:E30.胃肠燥热,津液不足,大便硬而小便数者,治宜选用A.济川煎B.增液汤C.五仁丸D.麻子仁丸E.小承气汤答案:D31.麻子仁丸、济川煎、增液承气汤都具有的功用是A.滋阴B.养血C.行气D.泻热E.润肠答案:E32.大黄附子汤的组成药物中含有A.桂枝B.细辛C.干姜D.炮姜E.甘草答案:B33.济川煎的组成药物中不含A.升麻B.牛膝C.麦冬D.枳壳E.泽泻答案:C34.热结旁流,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干舌燥,脉滑实者,治宜选用A.济川煎B.黄龙汤C.大承气汤D.小承气汤E.调胃承气汤答案:C35.大承气汤用治热结旁流,体现的治法是A.通因通用B.寒因寒用C.热因热用D.塞因塞用E.以泻代清答案:A36.大承气汤用治热厥,体现的治法是A.通因通用B.寒因寒用C.热因热用D.塞因塞用E.以泻代清答案:B37.十枣汤主治证的病机要点是A.寒饮内停B.水热互结C.水气内停D.水饮壅盛E.痰热互结答案:D38.主治脾约证的方剂是A.黄龙汤B.济川煎C.五仁丸D.麻子仁丸E.增液承气汤答案:D39.大承气汤的辨证要点是A.痞、满、实B.痞、满C.满、燥、实D.痞、满、燥、实E.燥、实答案:D40.温脾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A.生姜、附子B.生姜、人参C.干姜、大黄D.干姜、大枣E.生姜、大枣答案:C41.黄龙汤中含有的药物是A.桔梗、枳实B.人参、熟地C.桔梗、枳壳D.大黄、枳壳E.当归、生地答案:A42.大黄牡丹汤的功用是A.泻热逐瘀,散结消肿B.行气活血,清热解毒C.活血祛瘀,滋阴降火D.解毒消痈,活血祛瘀E.清热解毒,攻下积滞答案:A43.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中共有的药物是A.芒硝B.大黄C.枳实D.厚朴E.甘草答案:B44.大承气汤主治A.阳明腑实证B.寒积腹痛C.脾约证D.肾虚便秘E.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45.温脾汤主治A.阳明腑实证B.寒积腹痛C.脾约证D.肾虚便秘E.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答案:B46.麻子仁丸主治A.阳明腑实证B.寒积腹痛C.脾约证D.肾虚便秘E.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答案:C47.大承气汤的功用是A.峻下热结B.轻下热结C.缓下热结D.攻逐水饮E.润肠通便答案:A48.小承气汤的功用是A.峻下热结B.轻下热结C.缓下热结D.攻逐水饮E.润肠通便答案:B49.调胃承气汤的功用是A.峻下热结B.轻下热结C.缓下热结D.攻逐水饮E.润肠通便答案:C50.既可润肠泻热,又可行气通便的方剂是A.温脾汤B.麻子仁丸C.济川煎D.黄龙汤E.增液承气汤答案:B51.既可攻下寒积,又可温补脾阳的方剂是B.麻子仁丸C.济川煎D.黄龙汤E.增液承气汤答案:A52.既可温肾益精,又可润肠通便的方剂是A.温脾汤B.麻子仁丸C.济川煎D.黄龙汤E.增液承气汤答案:C53.治疗"脾约证"的代表方剂是A.大承气汤B.败毒散C.补中益气汤D.桃核承气汤E.麻子仁丸答案:E54.治疗热厥证的代表方剂是A.大承气汤B.败毒散C.补中益气汤D.桃核承气汤E.麻子仁丸答案:A55.治疗痞、满、实之阳明热结轻证,而燥证未具的主方是A.大承气汤B.小承气汤C.调胃承气汤D.复方大承气汤E.桃核承气汤答案:B56.治疗瘀热互结,下焦畜血的主方是A.大承气汤B.小承气汤C.调胃承气汤D.复方大承气汤E.桃核承气汤答案:E57.下利清水,色纯青,腹部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干舌燥,脉滑实,治当选用A.大承气汤B.凉膈散C.调胃承气汤D.黄龙汤E.增液承气汤答案:A58.下利清水,色纯青,腹痛拒按,口干舌燥,身热口渴,神倦少气,舌苔焦黄,脉虚A.大承气汤B.凉膈散C.调胃承气汤D.黄龙汤E.增液承气汤答案:D59.凉膈散的组成中含有A.调胃承气汤B.大承气汤C.小承气汤D.增液承气汤E.桃核承气汤答案:A60.麻子仁丸的组成中含有A.调胃承气汤B.大承气汤C.小承气汤D.增液承气汤E.桃核承气汤答案:C61.左金丸的功用是A.清肝泻火B.清泻肝胆实火C.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D.清泻肝火,降逆止呕E.清肝宁肺,凉血止血答案:D62.泻青丸的功用是A.清肝泻火B.清泻肝胆实火C.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D.清泻肝火,降逆止呕E.清肝宁肺,凉血止血答案:A63.五仁丸中无A.桃仁B.杏仁C.柏子仁D.麻子仁E.陈皮答案:D64.大黄牡丹汤中有A.桃仁B.杏仁C.柏子仁D.麻子仁E.陈皮答案:A65.济川煎的功用是A.攻下冷积,温补脾阳B.温里散寒,通便止痛C.功逐寒积D.温肾益精,润肠通便E.温中散寒,补气健脾答案:D66.温脾汤的功用是A.攻下冷积,温补脾阳B.温里散寒,通便止痛C.功逐寒积D.温肾益精,润肠通便E.温中散寒,补气健脾答案:A67.治疗肾虚便秘,首选的方剂是A.健脾丸B.温脾汤C.济川煎D.黄龙汤E.麻子仁丸答案:C68.治疗脾约便秘,首选的方剂是A.健脾丸B.温脾汤C.济川煎D.黄龙汤E.麻子仁丸答案:E69.大黄牡丹汤的组成中含有药物是A.桃仁、丹皮、芒硝B.赤芍、丹皮、甘草C.大黄、芒硝、赤芍D.大黄、附子、细辛E.大黄、赤芍、丹皮答案:A70.大黄附子汤的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A.桃仁、丹皮、芒硝B.赤芍、丹皮、甘草C.大黄、芒硝、赤芍D.大黄、附子、细辛E.大黄、赤芍、丹皮答案:D71.大黄牡丹汤的功用是A.攻下冷积,温补脾阳B.润肠泄热,行气通便C.温里散寒,通便止痛D.泻热破瘀,散结消肿E.泄热通便,补益气血答案:D72.大黄附子汤的功用是A.攻下冷积,温补脾阳B.润肠泄热,行气通便C.温里散寒,通便止痛D.泻热破瘀,散结消肿E.泄热通便,补益气血答案:C73.十枣汤的功用是A.养血润肠B.温肾通便C.行气泻热D.攻逐水饮E.泄热泻结答案:D74.济川煎的功用是A.养血润肠B.温肾通便C.行气泻热D.攻逐水饮E.泄热泻结答案:B。

排毒误区与泻下类中药的合理应用

排毒误区与泻下类中药的合理应用
层,即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
表皮epidermis
角质形成细胞:多 基底层 棘层 颗粒层 透明层 角质层
非角质形成细胞:少 黑素细胞 朗格汉斯细胞 梅克尔细胞
角质层 透明层 颗粒层
棘层
基底层
表皮角化过程
复层扁平上皮细胞随着角蛋白的逐步合成,细胞渐向表面 移动,最终角化死亡并脱落成皮屑,更新周期为3-4周。
番泻叶
【性味归经】 甘、苦,寒。归大肠经。
【功效主治】 1.泻下通便 2.行水消胀
热结便秘 腹水肿胀
治实热便秘,今 多用于腰部摄片 、腹部手术前清
洁肠道之品。
| 成分:含蒽苷衍生物;大黄酸;芦荟大黄 素;大黄酚等;
| 药理:致泻有效成分是蒽苷,主要是番泻 苷。
番泻叶
【用法用量】 温开水泡服,1.5~3g; 煎服,5~10g,宜后下。
解毒片、黄连上清片大黄液、通便茶、排毒胶囊等等。 5、减肥轻体必利水; 6、养颜是女人的专利。
11
误用排便排毒危害
• 1导致继发性便秘:以大黄和芒硝、芦荟、番泻叶,长期 使用会产生依赖性,导致继发性便秘。
• 2导致药物性肠炎:久服苦寒,通便会降低身体的免疫功 能,导致胃肠道的功能紊乱,加重便秘的程度。
的锻炼。
一类是补气健脾、利尿利湿的。健康的心态、合理的饮食和适量
早衰、感染、色素。。。
示例 黄褐斑
| 黄褐斑也称肝斑,为面部的黄褐色色素沉着。多对称 蝶形分布于颊部。多见于女性。男性患者约占10%, 有研究认为男性发病与遗传有关。
| 病因尚不清楚,其发病与妊娠、长期口服避孕药、月 经紊乱有关。女性生殖系统疾患、结核、癌症、慢性 乙醇中毒、肝病等患者。 此外,一些慢性疾病、精

中成药学-第10章-清热中成药

中成药学-第10章-清热中成药
数。 ➢ 咯血:症见痰黄稠而带血,面赤心烦,发热咳嗽;舌红苔黄,脉弦数;支气管扩
张咯血见上述临床表现者。 ➢ 衄血:症见血色鲜红,鼻燥口臭,口渴喜冷饮,烦躁不安,胃脘灼热,小便短赤,
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洪数。 ➢ 便秘:症见大便干结,腹胀腹痛,面红身热,口干口臭,心烦不安,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 痔血:症见口渴喜饮,唇燥咽干,大便秘结,小便短赤,便血较多,色鲜红,或
10
二、黄连上清胶囊(《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
【处方】黄连8.78g 栀子(姜制)70.23g 连翘70.23g 炒蔓荆子70.23g 防
风35.11g 荆芥穗70.23g 白芷70.23g 黄芩70.23g 菊花140.46g 薄荷35.11g
酒大黄280.92g 黄柏(酒炙)35.11g 桔梗70.23g 川芎35.11g 石膏35.11g
旋覆花17.57g 甘草35.11g
【制法】以上十七味,酒大黄、黄连粉碎成细粉;连翘、荆芥穗、薄荷加
水蒸馏4h,收集挥发油,挥发油用倍他环糊精包合,备用;蒸馏后的水溶
液另器收集,其余栀子等十二味加水煎煮2次,每次2h(第一次煎沸后加
入黄芩),煎液滤过,滤液合并,与蒸馏后的水溶液合并,浓缩,加入酒
大黄和黄连的细粉,制成颗粒,干燥,加入挥发油包合物,混匀,制成
➢ 牙宣:症见牙龈红肿疼痛,出血溢脓,烦渴喜冷饮,多食易饥,胃脘嘈杂, 口干口臭,大便秘结,尿黄;舌红苔黄厚,脉滑数。
➢ 口疮:症见口舌生疮,疮面红肿灼痛,口渴口臭,咽痛或干,大便燥结, 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或腻,脉洪数。弦数。
19
三、一清胶囊
➢ 目赤:症见目赤肿痛,羞明,流泪,眵多;舌红苔黄,脉浮数。 ➢ 吐血:症见脘腹胀闷或作痛,吐血鲜红,口臭口干,大便色黑;舌红苔黄,脉滑

中成药学-第1章-绪论

中成药学-第1章-绪论
优点:便于临床以病索药;有利于现代中药新药开发的方向选 择和新药研发。
缺点:“病”与“证”存在差异,使中成药的使用范围可能缩 小;“证”与“药”很难对应,会出现一药多证的现象。
四、按临床各科分类
按临床各科分类,方便医学临床和患者双方。分为内科、外科、 妇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皮肤科等。
六、以处方来源命名
(一)以处方来源命名 如局方至宝丹
(二)以制剂创始人命名 如史国公药酒、季德胜蛇药、王氏保济丸等
(三)以产地或厂家命名 如云南白药、山东东阿阿胶、都梁丸等
七、中药新药的命名
1.基本原则 无论单味制剂还是复方制剂的命名,一般均应写明剂型的类别。 2.单味制剂 单味制剂(含提取物),一般可采用药材名与剂型名结合。如三七片。 3.复方制剂 复方制剂不应采用主药名加剂型名,避免与单味药制剂混淆。如天麻丸由10 味药组成,苏合香丸由10味药组成,应命名为复方×××丸,古代有个别中 成药与此不符,但为了与古代文献一致,现仍然采用了古代文献记载的名称。 4.不应采用人名、代号命名
二、以主丸、生 脉饮、通宣理肺丸、 补阳还五颗粒
以间接功能命名
如生化颗粒、归脾 丸、逍遥丸、保和 丸
以中成药药效的 相关性而命名
如大、小活络丸, 大、小柴胡颗粒等
三、以主治命名
以主治病症命名
➢ 止咳散主治咳嗽 ➢ 冷哮丸主治寒哮 ➢ 百日咳片主治百日咳 ➢ 迁肝片主治慢性迁延
中成药的发展简史
朝代 宋代
第二个高潮
古籍 《太平圣惠方》 《圣济总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剂型 收载的成方众多,并有膏药、丹剂等的专 篇介绍 第一部由国家刊行的成药药典,载方788 首,如至宝丹、藿香正气散
明、清时期 《本草纲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章泻下类
一、选择题
(一)A型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E五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除哪项外均为大黄的功效?
A.泻下攻积 B.清热泻火 C.凉血解毒
D.逐瘀通经 E.利尿通淋
2.大黄用以攻下通便,应选用:
A.生大黄后下 B.生大黄先煎 C.熟大黄
D.酒炙大黄 E.大黄炭
3.具有泻下软坚、清热功效的药物是:
A.大黄 B.芦荟 C.芒硝
D.番泻叶 E.郁李仁
4.下列除哪项外均为大黄的主治病证?
A.积滞便秘 B.湿热痢疾 C.热毒疮疡
D.痰饮喘咳 E.血热吐衄
5.大黄临床上常用治湿热泻痢,是取其何功?
A.泻下通便 B.清热泻火 C.凉血止血
D.清热解毒 E.逐瘀通经
6.大黄用治湿热黄疸,常与下列何药配伍?
A.生地黄 B.牛蒡子 C.连翘
D.桂枝 E.栀子
7.甘遂内服时,宜:
A.入汤剂 B.入丸散 C.先煎
D.后下 E.另煎
8.甘遂内服时用量宜:
A.0.01g~0.5g B.0.5~1g C.0.5~3g
D.1~3g E.3~10g
9.甘遂、京大戟、芫花均有毒,内服时宜:
A.久煎 B.醋制 C.酒制
D.后下 E.姜汁制
10.甘遂、京大戟、芫花配伍应用时,不宜与下列何药配伍:
A.干姜 B.海藻 C.人参
D.甘草 E.藜芦
11.除泻水逐饮外,又具祛痰止咳作用的药物是:
A.甘遂 B.京大戟 C.芫花
D.商陆 E.巴豆
(二)B型题(A、B、C、D、E是其下两道小题的备选项,每小题只能从中选择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个选项可以被选择一次或两次)
A.热结便秘 B.阳虚便秘 C.大便燥结
D.血虚便秘 E.津亏便秘
1.大黄尤善治:
2.芒硝尤善治:
A.泻下力强 B.泻下力缓 C.偏于活血
D.清上焦火热 E.善止血
3.生大黄:
4.大黄炭:
泻下方习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每题由1个以肯定或否定形式表述的题干和5个备选答案组成,这5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是最佳的或最恰当的,其他4个均为干扰答案)
1.泻下剂属“八法”中的()
A 汗法
B 吐法 C下法 D 温法 E 清法
2.下列除哪项外,均属泻下剂适应范围()
A胃肠积滞B实热内结C大便不通D寒积蓄水E饮食停滞轻证
3.阳明腑实证的基础方是()
A 大承气汤
B 大黄牡丹汤
C 十枣汤
D 温脾汤 E大陷胸汤4.具有峻下热结功用的方剂是()
A大黄牡丹汤B大承气汤C大柴胡汤D三物备急丸E黄龙汤
5.治疗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者,方选()
A 小承气汤 B白虎汤 C定痫丸 D大黄牡丹汤 E大承气汤
6.大承气汤的组成药物中无()
A大黄 B芒硝 C厚朴 D枳实 E甘草
7.方中枳实、厚朴并用的方剂是()
A调胃承气汤B大承气汤C大柴胡汤D枳实导滞丸E增液承气汤8.患者下利清水,色纯清,腹中硬满而痛,口舌干燥,脉滑实。

首选()
A大承气汤B小承气汤C调胃承气汤D葛根芩连汤E增液承气汤9.大承气汤的证治要点是()
A痞、满、实B燥、实C痞、满、燥、实D痞、满E满、燥、实10.大承气汤用治热结旁流,体现的治法是()
A热因热用B寒因寒用C通因通用D塞因塞用E寒因热用
11.与大承气汤主治无关的是()
A热厥证 B阳明腑实证 C里热实证之痉病
D脾约便秘证 E热结旁流证
12.具有润肠泄热,行气通便功用的方剂是()
A五仁丸B济川煎C增液承气汤D麻子仁丸E调胃承气汤
13. 麻子仁丸的功效是()
A 润肠通便,温肾益精
B 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C 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D 攻逐水饮
E 峻下热结
14.麻子仁丸既能润肠泄热,又能()
A行气通便B通便止痛C益精通便D逐瘀通便E增液通便15.麻子仁丸主治脾约证的病机是()
A津枯肠燥B风热血燥C肠胃燥热D热结阴亏E血虚肠燥16.下列方剂中大黄、杏仁并用的是()
A五仁丸B麻子仁丸C黄龙汤D大黄牡丹汤E三物备急丸
17.十枣汤的功效是()
A 峻下热结
B 温下寒积
C 攻逐水饮
D 攻下通便 E泻热破瘀18.十枣汤的最佳服用时间是()
A饭后服B饭前服C睡前服D不拘时服E清晨空腹服
19.下列证候中,哪一项不属于十枣汤的主治()
A咳唾胸胁引痛B日晡潮热C心下痞硬D干呕短气E头痛目眩20.下利那一项不是十枣汤中大枣的作用()
A益气护胃B缓和峻毒C培土制水D补中益气E使下不伤正21.十枣汤的君药是()
A大枣B大戟C甘遂D芫花E牵牛
(四)X型题(每题均由1个题干和5个备选答案组成。

5个备选答案中有2个或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

要求应试者将正确答案准确全部选出,多选或少选均为错误)
1.大承气汤主治症有 ( )( )( )( )( )
A痞 B满 C燥 D实 E利
2.大承气汤的煎服方法有( )( )( )( )( )
A枳实先煎 B厚朴先煎 C大黄后下 D芒硝溶服 E久煎
3.麻子仁丸的组成有( )( )( )( )( )
A 大黄 B芍药 C 枳实 D厚朴 E杏仁
4. 十枣汤的药物组成有( )( )( )( )( )
A大枣 B甘遂 C芫花 D大黄 E大戟
5.下列属于十枣汤服用方法的有( )( )( )( )( )
A服药得快利后,食糜粥以保养脾胃 B 清晨空腹服
C 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
D 温服
E大戟、芫花、甘遂等份为末,以大枣十枚煎汤送服药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