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mjt-高考语文复习:诗词鉴赏对策(五)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方法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方法高考语文古诗歌鉴赏复习有一定的方法技巧,大家在高考冲刺复习的时候掌握这些古诗词方法对考试是很有帮助,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方法_高考古诗词赏析技巧及方法,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方法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
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
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
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最新高考语文复习攻略诗词鉴赏对策

最新高考语文复习攻略诗词鉴赏对策(一)阅读鉴赏诗词十法高考《考试说明》在“古代诗文阅读·鉴赏评价”能力中提出了两点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两点要求虽然也涉及到古代散文阅读,但主要是针对诗词鉴赏而言的。
由此可见,古代诗词鉴赏主要考查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应该包含在思想内容中。
这四个方面也是诗词鉴赏的主要命题方向。
虽然知道了这些,但还不够。
要想作好诗词鉴赏题,首要的是阅读理解。
只有阅读理解了一首诗或一首词曲,才能有针对性地作出答案。
因此,诗词鉴赏的关键是阅读理解。
那么,怎样去阅读理解、分析鉴赏诗词呢?下面作一下简单阐述。
一、诗词阅读十口诀:从题目抓住题材,从关系分析技巧,从褒贬辨别倾向,从辞色把握风格,从冷暖体味悲喜,从细节解读形象,从转换弄清思路,从背景联想意图,从尾句了解主旨,从整体品评意境。
二、解说:1、从题目抓住题材:题材即写的是什么。
主要有:爱国爱民,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思亲怀人,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思慕田园,隐逸山水,行役戍边,参禅说理,人民疾苦,劳动生活。
……有不少诗词——当然,词需有题目,不能仅看词牌——题目反映出诗词的题材。
如:张敬忠的《边词》:“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这首诗的题目是“边词”,应属边塞诗,行役戍边之作。
诗歌首句是全篇总冒,以下三句即对春色之来迟进行具体描绘。
第二句用本该桃红柳绿,春光烂漫的二月,而边地的垂柳却仍在凛烈的寒风中摇曳着光秃秃的枝条这一典型景象,表现五原的荒寒景象。
三四两句仍紧扣“迟”字,通过五原与长安不同景物的对照,进一步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
再从辞色上看,全诗充满了冷色调的词语。
这样,进一步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不难发现,全诗虽然没有写到人,但在这样荒凉寒冷的环境中,戍边的将士会怎样呢?所以,它寓含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怀念。
高考诗歌鉴赏备考措施

高考诗歌鉴赏备考措施引言高考是每个学生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次考试,而语文科目中的诗歌鉴赏题是高考中的一大难点。
为了帮助同学们有效备考和提高解题能力,特总结了以下一些备考措施,供大家参考。
1. 理解基本概念在备考诗歌鉴赏前,首先需要理解一些基本概念,如诗歌的韵律、修辞手法、意象等。
这些基本概念是理解和分析诗歌的基础,也是解题的关键。
1.1 韵律韵律是诗歌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了解韵律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节奏和韵脚形式。
可以通过阅读不同韵律的诗歌来进行学习和练习。
1.2 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段。
例如,拟人、比喻、夸张等。
熟悉并理解这些修辞手法对于鉴赏和分析诗歌非常重要。
1.3 意象意象是诗歌中用来表达意思和感情的形象。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以及作品的主题。
2. 掌握常见题型在备考中,要熟悉并掌握高考中常见的诗歌鉴赏题型,以便在考试中有针对性地解答。
一般来说,常见的题型包括:2.1 诗歌鉴赏理解题这种题型要求考生理解并概括诗歌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对于这种题型,要注意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和意象,从而准确把握诗歌的意义。
2.2 诗歌鉴赏比较题这种题型要求考生以一定的角度和立场,比较两首或多首诗歌的特点、风格或表达方式。
在备考时,可以多阅读一些不同类型的诗歌,进行比较分析。
2.3 诗歌鉴赏赏析题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意象、韵律等,并解释它们在诗歌中的作用。
在备考时,可以通过模拟习题和解析来练习这种题型。
3. 阅读大量诗歌作品在备考过程中,大量阅读优秀的诗歌作品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积累诗歌鉴赏的经验,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此外,还可以关注一些当代诗歌,并多了解一些诗人的背景和创作思路。
4. 制定备考计划在备考诗歌鉴赏时,我们可以制定一个详细的备考计划。
这个计划可以包括每天阅读一定数量的诗歌作品、分析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以及解答模拟试题等。
高考备考中的诗词鉴赏技巧

高考备考中的诗词鉴赏技巧高考备考是每位高中生都会经历的一段重要时期,而语文科目中的诗词鉴赏是一项需要掌握的重要技巧。
在高考中,诗词鉴赏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因此,在备考阶段,学生需要掌握一些诗词鉴赏的技巧,以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效率。
下面,将从背景知识的了解、诗词形式的分析和诗意表达的理解三方面介绍高考备考中的诗词鉴赏技巧。
一、背景知识的了解在备考阶段,了解诗词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作家的生平背景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背景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作品的内涵,并在鉴赏时能更加准确地把握住作品的核心意义。
此外,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和背后的文化背景,也能够帮助学生在做题时更好地捕捉到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二、诗词形式的分析诗词作品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等。
在备考中,学生需要通过对诗词形式的分析,了解每种形式的特点和规律。
比如,五言绝句通常以四句为一首,每句五个字,而五言律诗则是根据韵律要求,以八句或十句为一首。
对于这些形式的掌握,可以让学生在做题时更加准确地判断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三、诗意表达的理解在诗词鉴赏中,最重要的还是理解诗意表达。
每首诗词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学生需要通过仔细阅读和细致思考,准确捕捉到其中所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在备考过程中,可以通过大量阅读和思考,培养自己对不同主题和情感的敏感度,并学会分析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只有理解了诗意的核心,学生才能够在作答时准确回应问题,避免对作者意图的误解。
综上所述,高考备考中的诗词鉴赏技巧涉及到背景知识的了解、诗词形式的分析和诗意表达的理解。
在备考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多阅读和思考来培养自己的鉴赏能力。
同时,备考阶段还要注重做题的训练,通过对真题的分析和模拟答题,提高自己的答题准确性和效率。
只有全面掌握了鉴赏技巧,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因此,学生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刻苦备考,不断提高自己的诗词鉴赏能力,为高考取得好成绩做好充分准备。
如何备考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如何备考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1.基础积累:
-熟读并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尤其是经典篇目和历年高考试题中出现过的诗词。
-学习诗词的基本知识,包括格律、韵脚、词牌等基础知识,以及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
2.内容理解与鉴赏技巧:
-把握诗词的主题思想,分析诗词的形象、意境和情感,学会通过词语、意象解读诗人的情感寄托和社会意义。
-分析诗词的语言特色,如炼字炼句、修辞手法(比喻、象征、拟人、借代等)及其表达效果。
-掌握诗词的结构布局、篇章组织和表达技巧,比如起承转合、虚实相生等。
3.答题策略:
-明确高考诗歌鉴赏题型特点,针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各种题型制定不同的解题策略。
-结合理论知识,找准题目设问的得分点,按照“点—析—结”的结构进行答题,即先明确指出诗歌某一方面的特点或作用,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最后总结该特点在全诗中的作用或价值。
4.真题演练与反思:
-大量做历年的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尤其关注新高考改革后的新题型和出题趋势。
-对比标准答案,了解评分标准,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答题思路和表述方式。
-反思错题,找出知识盲点和答题误区,并针对性地强化训练。
5.拓展阅读与深度思考:
-拓展阅读不同风格和流派的古代诗词,培养对诗词艺术的敏感度和审美能力。
-鼓励独立思考,形成个人见解,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敢于创新性解读。
6.教师指导与课堂互动:
-积极参与老师的专题讲座和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利用老师的经验和资源提升鉴赏水平。
-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交流观点,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高考诗词鉴赏题应对策略

高考诗词鉴赏题应对策略【摘要】诗词鉴赏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比重,也是高考语文试题的必考内容之一。
诗词鉴赏试题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多种多样,主要是以填空和判断为主,作答时具体步骤方法可从读懂题目、了解作者生平际遇和艺术风格、初步了解诗词的表层意思、找出文中写景、叙事、抒情、议论句子,分析情感所在、中心所指、结合诗词下的注解,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个别字词的特殊含义、在表现手法的分析上,要使用专业术语、在分析题上,要注意试题问点,同时根据试题分值确定答题字数的多少,采用总――分或分――总结构顺序作答、解题时所用语言不要脱离本诗词内容,可用原诗句中的字词作简单分析。
【关键词】诗词鉴赏应对策略诗词鉴赏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比重,也是高考语文试题的必考内容之一,但是在教学活动和试题解答过程中,师生都感到棘手。
特别是对平时检测和高考考试题,有些学生往往感到茫然,难以应对,甚至放弃。
那么如何有效地解答这类试题呢?笔者就高考诗词鉴赏题的应对策略简述拙见。
一、诗词鉴赏试题的考查内容诗词鉴赏试题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多种多样,前几年主要是以填空和判断为主,诸如填诗词中的“思想感情”、“诗词主旨”、“描写角度”、“诗眼”、“表现手法”或对名句名联思想意境、内容及情感的判断等。
这样的试题,学生在阅读理解时的随意性、巧合性机率较大,不能真正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分析、更不能体现学生的评价表达能力。
这几年对这类试题的改革,虽降低了难度,减少了学生阅读理解的随意性,但对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综合能力却有了进一步的要求。
虽然考查内容较多,但考试时只有两小道题,且分值仅为8分,占全卷的5.3,占基础知识的8.8。
所以许多学生宁肯在选择题和作文上下功夫,也不愿在这类题上费时间,细钻研,而丢失分数。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自如地应对这类试题呢?二、解题的步骤及方法诗歌鉴赏题不是简单地一问一答式,而是文学知识、文化常识、审美能力、联想想象、语言表述等诸多方面的文字再现,往往审题、思考、信息梳理、整合的时间要大于文字写作。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总结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总结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总结想答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就要会用正确的答题技巧和了解诗歌鉴赏用到的常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及必备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仅供参考。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1:知人论世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现代诗歌,作品常常会渗透作者的经历以及思想感情。
所以欣赏诗歌之前,首先要对作者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和思想感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就拿赏读李白和杜甫的诗歌来说,一个是经历盛唐的辉煌,一个是目睹了唐朝由盛而衰。
这两种不同的经历,造就了富有不同情感气质的诗人:豪放飘逸、浪漫不羁的李白,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杜甫。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2:了解诗歌的各种题材写景抒情的田园诗歌。
代表人物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还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王维。
这类诗歌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怀古咏史诗歌。
这类诗歌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如杜牧的《泊秦淮》,又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托物言志诗歌。
刘熙载在《艺概》中曾说过“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这类诗歌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
羁旅行役诗。
用诗歌的形式反映客居异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并引发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归,对自我人生如寄处境的感慨等内容的诗歌。
张继的《枫桥夜泊》,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都是此类诗歌。
闺怨诗歌。
闺怨诗以女性心态为描写对象,有浓重的感伤色调,细腻的心理描写。
从创作特色上说,闺怨诗从整体而言,都呈现出一种婉约缠绵幽怨感伤之美,悠长含蓄,有无尽之味。
如王昌龄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就属于此类。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3:熟悉诗歌的意象,了解诗歌的意境中国古典诗歌强调意象和意境。
意象就是出现在诗歌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
高考古诗词曲鉴赏复习对策

高考古诗词曲鉴赏复习对策一、考点聚焦《高考考试说明(语文科)》对诗歌考点的表述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下含两点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下面我们分要点对此进行解读。
1、诗歌的形象相对诗歌而言,偏重叙事的诗歌主要指人物形象,偏重写景的诗歌偏向于意象,而偏重抒情的诗歌则多指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人物形象: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因此,人物形象是我们阅读诗歌时必须要把握的。
当然,有些时候,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原因,或者是作者为了使诗意含蓄些,其诗中的形象不以“人”的形式出现,而代之以“物”,但这里的“物”又不同于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借物写人,而这里的形象却是写“物”即写“人”,表面写“物”,实际写“人”,如罗隐的《蜜蜂》:不论平地或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里明写“蜜蜂”这一动物故事,实为写“人”喻“人”。
意象:“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诗人的感情一旦被激活,他们触目所见,均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在他们所摄取的景物中,很少有纯自然的景物。
因为“国破”,即使“城春”,他们也会看到春花因伤时而迸射出泪水,失群的春鸟因恨别而惊悸地发出哀鸣。
诗人触景生情,移情于物,虽不直接言情,情已充溢其间。
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为了表达某种较强烈的感情,往往让自己进入到诗中,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憎、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因此,抒情主人公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2、诗歌的语言这部分涉及的考项有炼字、平仄、音韵、格律(押韵、对仗等)、繁简、用典等。
在这里我们把炼字以外的内容称之为炼篇。
先说炼字。
诗歌是一门高度凝练的艺术,因此,古往今来无数的诗家都非常重视炼字,杜甫阐述自己的创作主张时,就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句。
贾岛与卢延让也分别写出了“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和“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苦吟经历,贾岛更是留下了“推敲”的佳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复习:诗词鉴赏对策(五)体悟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诗词中会运用各种各样的表达技巧,但表达技巧是形式,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而内容就是诗词的思想感情。
诗词思想感情的鉴赏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题材。
即写的是什么。
主要有爱国爱民,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思亲怀人,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思慕田园,隐逸山水,行役戍边,参禅说理,人民疾苦,劳动生活。
……如唐朝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此诗是干谒诗,属表达自己心怀壮志、想建功立业之作。
首联、颔联写景,把洞庭湖写得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澎湃动荡,充满活力。
颈联、尾联抒情。
诗人面对浩浩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
于是他向张丞相发出呼吁: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
这几句话,诗人用比喻,又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不露痕迹,把那种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求援引,出来做一番事业的心情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
二、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第一句中“中断”一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成为东西两山。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有了巨大生命力,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又如郎士元的《柏林寺南望》:“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唐代诗中有画之作为数甚多,而这首小诗别具风味。
特别是第四句,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峥嵘的山峰犹如“画出”。
不用“衬”字而用“画”字,别有情趣。
言“衬”,则表明峰之固有,平平无奇;说“画”,则似言峰之本无,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其色泽鲜润,犹有刚脱笔砚之感。
这就不但写出峰的美妙,而且传出“望”者的惊奇与愉悦。
三、诗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但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李白总是关心现实,他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
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
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情十分沉痛。
“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作者把历史典故、眼前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对词语、诗句的含义理解,一定要注意分析它们是否使用了“双关”,如果使用了双关,一定要分析出它们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如白居易的《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这首诗用双关,表面写的是白云泉,实则寄托的是自己的一种愿望。
白云悠悠,随风飘荡,泉水潺潺,自由流淌。
泉水何必急急忙忙地奔泻下山,更加给纷扰多事的人世间增添波澜呢?这无疑是作者想过悠闲自得的生活、不愿在人间招惹是非的心理写照。
四、思想感情。
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 把握题目,即从题目看题材,也就是看诗词写的是什么。
(二)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
(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明确与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
(五)体味诗词的感情色彩。
如北宋黄庭坚的《诉衷情》:“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钓丝。
金鳞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
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
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
”这首词没有题目。
但黄庭坚的生平却给人们透露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和老师苏轼一样,他一生缕遭贬谪。
词写渔父生活。
孤舟上一个蓑笠翁,垂钓于寒江之上,钩入水动。
为了钓得深水中的“金鳞”,他不惜垂丝千尺。
但仿佛感觉那鱼儿吞饵又吐饵,迟迟不上钩。
这何尝不是作者对官场政治的怀疑?下阙后三句辞色清朗,写满目青山,一船明月,景象澄静淡远。
可见,渔父志不在鱼,而在享受这种置身江天、脱离尘滓的逍遥生活。
这是作者几遭贬斥,有感于人生的坎坷,在心中幻想出的一个逍遥超脱的境界,所谓“渔父家风”是也。
五、感情倾向。
把握感情倾向从以下方面入手:(一)词语的感情色彩。
具体为:1.从褒贬触摸作者态度;2. 从冷暖感悟作者的悲喜。
(二)从题材分析一首诗具体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感。
(三)从写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
(四)从诗句内容的转换把握整首诗词的思想感情脉络。
:如唐朝岑参的《山房春事》:“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尽去,春来还发旧时花。
”这首诗辞色偏冷,用以表现“梁园”的荒凉。
用拟人,说“庭树不知”,将“人尽去”和“庭树”“还发旧时花”对比,抒发了憎恨战乱的思想感情。
作者久在边塞,对战争的危害感触颇深,写来更加真切。
又如袁正真的《长相思》:“南高峰,北高峰,南北高峰云淡浓。
湖山图画中。
采芙蓉,赏芙蓉,小小红船西复东。
相思无路通。
”词人袁正真,本为南宋宫女。
1276年,元军破临安,谢太后乞降。
不久帝后三宫三千多人北迁元都。
当时身为琴师的词人汪元真三次上书,求为道士而返回江南。
在其辞别元都将要南行之际,南宋旧宫人为之饯行,并赋诗相送。
袁正真这首词即作于此时。
这首词从题材、风格,乃至语言辞色,都很像一首描写男女相思的情诗。
但从生平背景看,男女相思只不过是作者租用的一种形式而已,其深意在于表达作者的亡国之恨和思国之苦。
从上阙对“湖山图画”的描写中,也能揣摩其意图。
作者起笔自然,结笔高明,写景写事,娓娓道来。
双关妙语,亮出心曲。
多用比喻,委婉曲折地表达出家国之恨,故土之思。
六、思想内容鉴赏题组织答案思路。
思想内容鉴赏题作题时,应从三个方面去组织答案:(一)定性。
即用解释性语言来阐释某一词语或某一诗句的含义,或者用概括性语言简述诗词的思想感情。
(二)写作方法及修辞方法。
因为思想感情涉及到形式,所以要答出使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及修辞方法。
(三)分析。
对诗词中某一词语或某一诗句相关的内容加以解说,或者具体分析诗词是如何表现思想感情的,并要分析写作方法及或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如南宋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如果题干这样要求:同是对“江楼月”,词中主人公既“恨君不似”,又“恨君却似”,对此该怎样理解?请作具体描述。
“参考答案”可为:词中主人公希望对方像月亮,不论在天空哪个方向,都能与自己相随相伴;同时又不愿对方像月亮,因为月亮总是亏缺,只有暂时的团圆。
这里用比喻,以“江楼月”作同一个喻体,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设喻,表达思念对方、渴望团圆的同一种感情。
思想感情鉴赏主要就是以上六个方面内容。
它常常和语言、表达技巧等紧密结合在一起考查。
当然,作题的关键是对诗词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如果能够认真阅读,正确把握住诗词的思想感情,并掌握了解题思路,那么,作题时一定会妙笔生花。
七、举例阅读赏析:酬张少府(唐)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诗歌描写了哪些内容?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怀?【参考答案】内容:首联写自己晚年“万事不关心”的情况,中间两联写自己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情景,尾联含蓄的指出,人生穷通的道理,还是渔父有心得呀。
思想情怀:此诗借对官场的失望和山林生活的陶醉,充分表现出作者晚年恬静淡泊、乐山乐水的情怀。
孤雁(唐)崔涂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渡,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简析诗歌的寓意。
【参考答案】这是一首咏孤雁的诗,作者借此以喻自己孤栖忧虑的羁旅之情。
一联写同伴归尽,唯尔独去,写“离群”切题。
二联写孤雁神态,先写失群原因,再写失群后的仓皇。
三联写失群之苦楚。
尽管振羽奋飞,仍然是只影无依,凄凉寂寞。
四联写疑虑受箭丧生,表达诗人的良好愿望和矛盾心情。
山中(唐)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赏析诗歌中的情与景是如何交融的。
【参考答案】首句“长江悲已滞”,是即景起兴。
诗人在蜀中山上望见长江逶迤东去,触动了长期滞留异乡的悲思。
境界便很悲凉浑壮。
末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红叶飞”。
勾画出一幅秋风萧瑟、千山万岭黄叶纷飞的画面,渗透了诗人飘零旅况、萧瑟心境,对诗的意境起到了深化作用。
浪淘沙令(北宋)王安石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
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
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怎样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王安石作此诗时正处在推行自己变法主张的时刻,他迫切希望得到君王的支持,以便“风虎云龙”,完成变法大业。
这首咏史之作,王安石通过回忆商汤、周武慧眼识贤人的故事,表达他希望赵宋君王知人善任,支持变法的心愿,对伊尹、吕尚晚年幸遇明主而建立功业,给予了高度地赞赏。
清平乐(北宋)王安国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
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怀?【参考答案】景象:上片绘声绘色地描写晚春雨后的凄凉图景。
下片词人被琵琶声勾起无限情思,表示自己不愿住在“画堂朱户”,而愿像“杨花”一样随“春风”飞向“天涯”。
思想情怀:作者以杨花自喻,表示他厌弃画堂朱户、高官厚禄,立志要像杨花那样自由自在地生活。
鹦鹉(唐)罗隐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这首诗作者借鹦鹉揭露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参考答案】作者托物言志,借劝鹦鹉没必要把话说得太过明白,明白的话反而难以出口的情景,揭露当时连说话的自由都没有的社会现实。
菩萨蛮(北宋)李清照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沉水,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