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蕴含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当代中国的指导思想,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理论体系。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不断关注,生态文明建设也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为题,探讨其内涵与实践。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人类需要在物质生产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内在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环境保护:保护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避免过度开发和污染,以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类应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避免浪费和过度消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应该善待自然、保护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3.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强调在经济建设中注重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提出了一套路径选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绿色发展:发展应以生态环境为前提,追求绿色发展的道路。

通过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方式,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

2. 环境治理:加强环境治理,改善生态环境。

通过加强环境监管、提高环境保护能力等措施,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3. 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的生态补偿机制,将生态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范畴。

通过对生态受损的区域进行经济补偿,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成果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以下是一些实践案例:1. 生态保护区建设:中国积极推动生态保护区建设,通过划定保护区范围、加强管理等方式,保护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2. 节能减排工作:中国在能源使用和排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通过加强节能减排工作,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体系,可以用来分析和指导社会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关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生产关系则是制约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所要求的。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阶级斗争学说、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等。

其中,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它认为经济基础是整个社会的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各个方面的发展。

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学说则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内在矛盾,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则指导了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过程中的方向和目标。

二、生态文明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联系1. 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指导。

唯物史观认为自然界和社会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要遵循自然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则强调了对历史的辨证分析和对社会现象的全面把握,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思想工具。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生产关系则是制约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环境破坏,进而引发了生态危机。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通过改变生产关系,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3. 阶级斗争与生态公平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剥削压迫现象。

同时,马克思主义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价值理念也延伸到了对自然界的关注。

生态文明建设应该通过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解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的共同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实践中的创新发展,为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形成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形成离不开中国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环境。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辽阔领土和众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空间资源有限、环境压力巨大的挑战。

传统的发展模式使得中国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将生态文明纳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基本原则1.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只有把人民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这需要我们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注重生态系统的维护和修复。

2. 问题导向的发展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指出,在解决发展问题的过程中,要不断解决好环境问题。

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该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

3. 普及生态文明观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认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每个人都应该担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

只有通过普及生态文明观念,增强公民的环境意识,才能够形成全民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局面。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领域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的重点领域。

1. 绿色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认为,绿色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绿色发展要求我们转变发展观念,推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2. 生态保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生态文明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生态文明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生态文明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的重要文献。

其中,生态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核心要素之一,试图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生态文明观进行深入探讨。

一、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思想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思想在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一种可持续的自然资源供应,并要求人们充分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

生态文明观强调,社会发展必须立足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生态文明观中,马克思主义强调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应当合理利用和保护。

人类不能无视自然规律,过度开发资源会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因此,必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推行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战略。

二、生态文明观的实践路径为了实现生态文明观的目标,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系列实践路径和政策措施。

1. 建立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必须将生态优先置于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加强资源的节约利用。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是实现生态文明观的关键步骤。

通过加强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3. 推进环境保护与治理。

马克思主义强调,环境保护是保障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环境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4. 建设生态文明法律体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保护环境需要依法治理。

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环境保护的责任和权利,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三、生态文明观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生态文明观对现代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推动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观提倡绿色发展,即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论析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论析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论析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1]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顺应时代潮流首次提出的重大命题,是我们党发展理念的重大创新。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

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今天,研究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就凸显了其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是庞大的科学理论体系,生态文明观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逻辑起点,以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基本内容,深刻揭示了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人与自然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具有丰富的内涵:首先,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良性体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马克思主义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以及自然界对于人的先在性,并且站在实践论的理论高度来研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给出了科学回答。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指出,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良性体系。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自然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呈现出相互依赖、双向建构的良性状态,人与自然是一种平等相待的关系。

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就站在唯物论的立场,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人具有自然属性,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人对于自然界具有很强的依赖性。

恩格斯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2]在《反杜林论》这部著作中,恩格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有过经典描述,而马克思则把自然界喻为人之身体,据此指出了自然界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看来,劳动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但人类社会财富的取得也同样离不开自然界。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呈现出相互依赖、双向建构的良性状态,人与自然是一种平等相待的关系,人类社会财富的取得离不开自然界,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良性体系,爱护自然就是爱护人类自身,破坏自然无异于毁坏自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建设绿色、可持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重要性等方面探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导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人类社会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其中包括对环境问题、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的思考。

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文明建设是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建立环保法律法规等手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旨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要求统筹兼顾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经济方面,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实现绿色增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在社会方面,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普及,提高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构建和谐社会。

在生态方面,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注重生态保护,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需要不断推进制度创新。

这涉及到政府的职能转变,要强化环境保护责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保障,实现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目标管理机制。

同时,还需要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发展低碳经济,提升环境监测和治理水平,推动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的发展。

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是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体系,它不仅对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研究,还对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观点和理论。

马克思主义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不仅在理论层面上有所突破,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

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下,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平衡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与自然界是密切相关的,人们必须尊重自然的规律,保护生态环境。

这种思想观点为我们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措施提供了指导。

其次,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自然条件则是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因此,为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注重保护自然资源,充分利用和发展生产力,同时要考虑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避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第三,马克思主义倡导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

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社会主义被定义为解放生产力,为全面发展人类提供物质基础的社会形态。

在实践层面上,马克思主义国家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推动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同时,社会主义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通过集中力量办大事、系统治理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态环境问题。

第四,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对自然界进行科学管理的社会形态。

在这种社会中,人与自然不再对立,而是和谐共生。

这种观点指导着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

它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互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重要观点,为我们提供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有力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包含众多理论要点的全面体系,其中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突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基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经济学和生态学理论基础之上提出的。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之上。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观点,在生产、消费、资源分配等方面提供了指导原则。

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涵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包含着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环境保护是核心,它要求人类社会在发展中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资源利用则是指通过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满足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目标,它要求人类社会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发展,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践途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实践途径包括政府的引导和推动、社会的参与和共治,以及科学技术的支撑。

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立法、政策制定和监督等方式来推动环境保护工作。

社会的参与和共治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践的重要方式,它要求公众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来。

科学技术则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支撑,通过科技创新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国际合作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强调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需要国际合作来解决。

各国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同其他国家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

国际合作可以通过联合国、国际组织和双边协议等多种方式展开,共同制定并执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准则。

五、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未来展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未来展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蕴含作者:卢根源来源:《鄱阳湖学刊》2013年第01期[摘要]物质产品的生产,必然产生人与自然、人与人的辩证关系,这种辩证关系就是:利己的逻辑在先,必须通过利他的时间在先来实现。

这种以“利己的逻辑在先,必须通过利他的时间在先来实现”而形成的生命系统和生存状态就是生态文明。

共产主义是这种生态文明的实现,孕育着社会主义科学富裕观。

[关键词]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科学富裕观[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3)01-0027-09[作者简介]卢根源(1963—),男,江西瑞金人,政治学博士,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部研究人员,主要从事政治经济理论与应用对策研究。

(江西南昌 330077)Title: Theoretical Implication of MarxismAuthor: Lu GenyuanAbstract: The production of material products, inevitably generates the dialectic rela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that between man and man. This kind of dialectic relation is, the priority of egocentric logic, is achieved by the priority of altruistic time, life system and survival status out of which is eco-civilization. Communism is the realization of this kind of eco-civilization,which contains socialist scientific concept of prosperity.Key words: eco-civilization; Marxism; socialist scientific concept of prosperity党的十八大报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①该报告还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②为了深入理解党的十八大报告这一精神,笔者认为,必须回到马克思,进一步认识生态文明的深刻内涵。

一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必有其本来应有的法则和应遵循的规律。

人是有生命的个体,生命的活动需要消耗物质和能量,生命的维持需要每天消费各种各样的物质产品,而人本身没有这样的所需要消费的各种各样的物质产品,于是便必须进行所需要消费的各种各样的物质产品的生产。

因此,马克思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

”①于是,人们便必然进行生产劳动,创造财富,追求致富,摆脱贫穷。

因此,马克思便这样说:“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②那么,什么是使用价值呢?马克思说:“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但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

因此,商品体本身,例如铁、小麦、金刚石等等,就是使用价值,或财物。

”③那么,怎样才能生产出财富呢?首先,财富的生产,需要人和自然界的合作。

例如,生产粮食这种物质产品,就需要有生产粮食的土壤和自然气候条件。

只有当粮食生产者先满足了自然界的需要时,粮食生产者的劳动才能获得粮食。

因此,粮食是粮食生产者与自然界共同生产的结果,它表明粮食凝聚着自然的力量和人的力量,是自然的生命和人的生命的外化,是人的知识﹑技术﹑能力和体力的物化。

这充分说明:人的富裕之道必须尊重、顺应、符合自然之道。

这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④由此可知,财富需要劳动创造,但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财富的源泉。

这也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

”⑤由此可见,人为了生存而进行的生存实践,即生产劳动,决定了人必定要与物打交道,并由此形成了人与物的关系。

因此,其“物”便有这样的含义:一是指生产劳动中的自然界,二是指生产劳动从自然界中获取的劳动产品。

正是有了这样的“物”,人才能生存,人的生命才可持续。

由此,笔者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物”,应是指这样的“物”。

其次,财富的生产,需要人和人的合作。

人有消费各种各样的物质产品的需要,而每个人的生产能力有限,不能生产自己所需要消费的全部物质产品,这样便需要人和人的合作,才能生产出丰富的财富。

例如,粮食生产者为了满足自己生存发展的需要,把自已生产的多余的粮食在市场上出售给其他人,这样便满足了其他人的需要,进而又换回了自己所需要的其他物质产品。

粮食会出售给许多人,这许多人在消费粮食的基础上同样会进行各自的物质产品生产,并把自已生产的物质产品出售给其他许多人,而这其他许多人又同样会在消费他人的物质产品基础上,把自已生产的物质产品出售给其他的其他许多人,由此类推,财富的生产不断丰富,人们才不断富裕。

这充分说明,财富的生产不仅处在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不断循环之中,还处在这样的人与人之间的不断循环之中,由此而形成循环经济。

每一种财富的生产,其实都不是某一个人生产出来的;每一种财富的背后,不仅凝聚着人与自然的合作及由此而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还凝聚着人与人的合作及由此而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由此可见,人为了维持生命的存在而产生的生产活动,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产生了相互依存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物的关系必须以人与人的关系为媒介才能得以发生;另一方面,人与人的关系必须通过人与物的关系才能得以维持。

这正如马克思所说:“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

”①那么,这双重关系是以什么方式不可分离地纠缠在一起呢?粮食生产者为了生产出粮食,首先必须满足自然界的需要;粮食生产出来后,粮食生产者为了满足自己生存发展的需要,在市场上把自已生产的多余的粮食卖给其他人,从而满足了其他人的需要,进而又换回了自己所需要的其他物质产品。

这样的过程蕴含着两个要素:一是粮食生产者的需要,二是自然界和他人的需要(自然界其实也是有生命的个体,这样可把“自然界和他人的需要”统称为“他人的需要”)。

那么,这两个要素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粮食生产者为了满足自己生存发展的需要”说明:利己是逻辑在先;“首先必须满足自然界的需要”、“把自已生产的多余的粮食卖给其他人,从而满足了其他人的需要”说明:利他是时间在先;“只有当粮食生产者先满足了自然界的需要时,粮食生产者的劳动才能获得粮食”,“进而又换回了自己所需要的其他物质产品”说明:利己的逻辑在先,必须通过利他的时间在先来实现。

由此可见,正是由于“利己是逻辑在先,利他是时间在先”,才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发生了“利己的逻辑在先,必须通过利他的时间在先来实现”的相互关系。

由此,笔者认为,正是由于人们在对财富的追求而产生的历史中,形成了由“物”产生的辩证关系:利己的逻辑在先,必须通过利他的时间在先来实现。

于是,笔者认为,辩证唯物主义中的“辩证”,就是指这样的辩证关系。

对于这种关系的形成和这种关系,马克思有这样的论述:“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

”②正因为这样,马克思便由此出发,进一步认识人、认识社会,进而认识社会主义。

马克思认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③既然彼此相互制约,就表明自然界对人类具有前提意义,就说明自然界和人具有这样一种相互关系:自然界是人的生命的最终源泉,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与自然界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也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的狭隘的关系。

”①而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②是“建立在人们的现实差别基础上的人与人的统一。

”③因此,人、自然界、社会三者便具有统一性。

于是,马克思说:“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社会也是由人生产的。

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

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

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④由此可知,社会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是:利己的逻辑在先,必须通过利他的时间在先来实现。

这样,“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⑤由此进而可知,社会是由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形成的生命系统,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形成的生存状态,这种以“利已的逻辑在先,必须通过利他的时间在先来实现”而形成的生命系统和生存状态就是生态文明!依据以上研究,我们可以有如下的发现:其一,生态文明,其实质是致富文明。

这种致富文明回答了富裕的基本问题:一是“实现什么样的富裕”,二是“怎样富裕”。

“利己的逻辑在先,必须通过利他的时间在先来实现”清楚地告诉我们:人的致富行为应该是在利人中利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