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全新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是指在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转型发展和实践。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绿色发展和构建节约型社会出发,实行“绿色发展”的发展战略,通过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积极落实资源与环境政策法规,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中国也在改革开放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如生态环境保护、人类生态环境健康、生态文化建设等。
首先,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
这个思想的核心是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既要保障生态环境质量,又要协调经济社会发展。
这也反映出了中国绿色发展的战略和愿景。
其次,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注重绿色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和应用。
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出发,积极推广生态产品和服务,致力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节能减排。
这也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之一。
再次,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还注重了监督和评估机制的完善。
一方面,加强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监督,通过加强执法力度和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体系等手段,强化环境治理。
另一方面,建立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这也反映出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最后,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也强调文化和价值观的转换。
在发展中注重生态文化的建设,弘扬“尊重自然、崇尚生命、绿色发展、科学创新”的生态文化,加强公民道德教育、环保意识教育和绿色消费教育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培养公民绿色意识和生态责任感。
总之,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正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提出和实现的。
这种实践路径在中国发展中得到了深入推广,成为中国走向绿色发展的重要道路和示范。
李宏伟~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宏伟主讲人简介:宏伟中共中央党校马列教研部教授十八大会议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中的重要组成,因此当下首先应该明确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怎样的特点?此前我国提出过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也一直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出过生态文明,那么从“十七大”到“十八大”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我党对此问题的认识进行了怎样的深化?如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落实?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在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有怎样的实践路径。
从时间这一纵向的角度看,文明起源于农耕文明,在对大自然进行改造的同时人类也获得了更多的物质财富,靠耕作维持人类生存,在此基础上也产生了各个国家,包括中华文明的诞生。
中华文明的传承在世界上是一个奇迹,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没有发生断裂,与同时诞生的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相比我们感到自豪。
正是由于中华儿女对文明的贡献使得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近代以来进入的工业文明时期,更让我们感到振奋,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升。
不再是简单的农耕生产方式,而是机器化的大规模生产,享受更多的物质文明财富。
然而,伴随着工业化大生产所伴生的环境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工业文明赖以存在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被大规模开采,它们的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污染,人类实现了巨大的转型,然而这种转型是黑色的转型,所以人们迫切的期待绿色转型,把人类带入生态文明时代。
我们依赖的能源将不再是不可再生能源,取而代之的是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也会发生巨大变革,以实现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愿景。
但这种顺应人类文明进程的必然要求,对于每一个国家来说,并不是轻易、自觉地实现。
我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的党的理论自觉和把握,但更多地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也面临很多挑战。
所以也是一种倒逼,一种迫不得已采取的措施。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民族优秀生态文化传统的重要实践,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框架下,以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实施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
在理论创新方面,首先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
要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优先发展,可持续发展,人与人共同富裕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生态先行,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的发展理念。
其次,要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阐释,构建生态文明观、自然观、人与人的和谐观等方面的理论体系,深入研究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要义。
理论创新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情,要真正能指导实践,促进实践的不断深入和提升。
在实践方面,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要深入实施生态保护和建设,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计划,强化环境经济政策,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环境监管,推动实现绿色发展。
其次,要注重生态环境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环保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
通过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生态文明村镇等实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
再次,要强化生态文明保护和维护机制,加强生态保护的投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面临许多困难挑战。
比如,一些地方在发展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够,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不到位,环境污染等问题依然存在。
因此,在实践中,需要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投入,努力实现经济健康发展和环境保护和谐共生。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作者:王青梅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20年第05期摘要本文主要是以建设我国特色生态文明为主,从其指导思想、本质以及其基本的含义这几个方面入手讨论我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思想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主要内容、如何创新,并且还以经济、文化、政治这几个角度出发考虑如何实践我国特色生态文明。
关键词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在如今,社会各地的环境受到污染的现象也是愈发严重,生态的平衡被打破,同时还对人们生存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无论是平衡生态环境还是发展经济这两者之间始终都存在无法被避免的矛盾,同时两者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经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该问题更为突出。
1大力打造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大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主要是还是根据我国目前的发展已经长远持续发展的需求所制定的,建设我特色生态文明不仅能够实现我国目前的发展目标,还能够为我国长远持续性发展创造出有利的发展条件,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必须正确对待的一个问题。
因此,展开特色生态文明的建设工作对实现我国长远可持续性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1.1回答了发展经济与资源环境问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之中,相关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实践阶段积累的宝贵经验,形成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性思想。
而党在十七大之中就已经将建设生态文明这一战略思想列入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之中并做出了战略性的安排。
强调坚持生活富裕、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环境良好、节约资源型社会,实现结构质量与速度相互统一、协调人口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让我国人民能够在一个优良生态环境中生活与生产,实现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可行性。
同时建设生态文明进一步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经济与资源平衡发展明确了发展路径。
在建设生态文明这一战略性思想的引导下,推进了我国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和生态建设工作。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十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十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作者:郇庆治来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摘要:“十八大”报告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不仅是一种崭新的生态文明观、绿色的科学发展观,更是面向全体党员干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政治与社会动员。
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个巨大挑战或机遇是,以发展的话语与实践来逐渐吸纳、消解生态环境难题,也就是使发展最终演进成为一种绿色可持续发展,以最有限的自然资源耗费和最小幅度的生态系统冲击,来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合理物质文化需要。
这种发展不仅将大大缓解我们目前由于高投入、高产出、高耗费、高排放所必然带来的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而且将从根本上绿化或重铸我们的经济、社会与文化体制。
“十八大”报告和三中全会《决定》阐述的“生态文明观”及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丰富与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整体的理论认识,同时提高了对科学发展观及其践行总要求的理论认识。
可以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坚持科学发展观“长期性指导思想地位”的重要体现。
当然,就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一开创性实践来说,我们还面临着大量的挑战性问题亟待回答。
基于此,本文将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十个突出问题做简要讨论。
一、生态文明的性质、目标和表征任何一种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性界定,都会包含或呈现对于生态文明的性质、目标与表征的某种理解或愿景。
而无论如何具体定义,生态文明都意味着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一种生态化扬弃或超越,从而凝聚为能够充分考虑并尊重自然生态规律及其客观要求的人类文明性(社会化)生存及其各种样态(成果),集中体现为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平、和谐与共生。
比如,生态文明是指用生态学指导建设的文明,指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进化的文明,具体包括器物、技术、制度、风俗、艺术、理念和语言七个维度或层面[1];再比如,生态文明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生态文明是高标准的,不是简单的保护、简单的禁止,而是要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基础上、在发展的动态中实现更高的形态;二是生态文明要靠建设,当代人要努力实现先天的自然美与后天的建设美相统一;三是人民群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2]。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理论与实践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理论与实践(采矿工程,罗翔,2012000450)摘要: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美丽中国”这一美好建设蓝图,为全体中国人民描绘了一幅“美丽中国”的未来景象。
十八大中还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并系统性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
将生态文明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绘就出一幅中国通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诗意蓝图。
关键词:十八大报告美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小康社会十八大报告原文中提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其内涵是对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的继承和发展。
一、十八大报告: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并系统性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
与十七大报告相比,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第一,强调统筹各种生态文明的实现形式的共同推进。
第二,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
第三,强调采用市场手段实现生态文明。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他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我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同时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从十七大到十八大的5年间,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工作稳步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修订稿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摘要:善待地球,科学发展,就是要正确对待地球自然系统。
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问题。
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的教训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珍惜地球母亲赐予我们的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
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
所以说,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完全符合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潮流。
关键词: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当前,我国资源环境的总态势是:资源总量大国,人均资源短缺,资源供给难以满足较高经济增长速度的需要,资源降耗困难重重,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的环境污染已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形成威胁,生态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扭转,各类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在下降,生态恶化的范围不断扩大,危害程度加剧,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减弱。
显然,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
在新世纪的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和主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的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第38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月 Vol.38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Jan. 2016──────────基金项目:郑州轻工业学院博士基金项目(2014BSJJ010),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5-QN-252) 收稿日期:2015-10-27作者简介:刘吟霄(1984-),男,回族,安徽蚌埠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24-政治学法学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刘吟霄(郑州轻工业学院 思政部,河南 郑州 450000)摘 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需要。
“建设美丽中国”应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通过树立科学理念,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6)01-0124-04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6.01.034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LIU Yin-xiao(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ffairs,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Zhengzhou 450000, China)Abstract: The Party led the Chinese people to explore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realistic need to develop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uilding a beautiful China" put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a prominent position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scientific ideas, to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erve resources and energy, transform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path, lea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Key word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circular economy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文明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李宏伟主讲人简介:李宏伟中共中央党校马列教研部教授十八大会议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中的重要组成,因此当下首先应该明确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怎样的特点?此前我国提出过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也一直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出过生态文明,那么从“十七大”到“十八大”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我党对此问题的认识进行了怎样的深化?如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落实?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在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有怎样的实践路径。
从时间这一纵向的角度看,文明起源于农耕文明,在对大自然进行改造的同时人类也获得了更多的物质财富,靠耕作维持人类生存,在此基础上也产生了各个国家,包括中华文明的诞生。
中华文明的传承在世界上是一个奇迹,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没有发生断裂,与同时诞生的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相比我们感到自豪。
正是由于中华儿女对文明的贡献使得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近代以来进入的工业文明时期,更让我们感到振奋,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升。
不再是简单的农耕生产方式,而是机器化的大规模生产,享受更多的物质文明财富。
然而,伴随着工业化大生产所伴生的环境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工业文明赖以存在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被大规模开采,它们的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污染,人类实现了巨大的转型,然而这种转型是黑色的转型,所以人们迫切的期待绿色转型,把人类带入生态文明时代。
我们依赖的能源将不再是不可再生能源,取而代之的是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也会发生巨大变革,以实现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愿景。
但这种顺应人类文明进程的必然要求,对于每一个国家来说,并不是轻易、自觉地实现。
我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的党的理论自觉和把握,但更多地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也面临很多挑战。
所以也是一种倒逼,一种迫不得已采取的措施。
生态文明到底是什么?是一种依靠自然、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新的文明形态,同时是对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一种超越。
这种超越强调人类要尊重自然并和自然和平相处。
理解它的内涵需要把握以下几个特点,生态文明既不是绝对超越工业文明而不进行,也不是返回到友好的农耕时代。
我们所说的生态文明有一个前提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力;另外我们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过去更多强调的是人的发展,对自然是征服的态度,自然被过多的掠夺和剥夺,自然与人类息息相关,自然一旦被剥夺,人的发展就受到限制。
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是人类发展的同时带动自然发展,实现共生,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改善、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后达成人与自然永续发展的目标。
从要素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又一种提法。
从五位一体的角度分析,经济建设提供的是物质文明成果,政治建设使我们享受更好地政治文明,文化建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而生态文明的建设更加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善。
在文明体系当中,以上几大文明先后被提出,在五大建设中还有一项社会建设,许多学者认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都可以归纳为社会文明的范畴,此外还包括民生建设。
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各行各业都要积极参与的实践,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当中”,说明它们存在必然联系,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先导,社会建设是归宿,生态文明建设是前提。
只有把前提工作做好,才能有效的促进其他方面的建设。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特点用一句话概括,即在积极推动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这与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国家所提出的“后工业化社会”“低碳经济”,有所不同。
有人质疑,工业文明尚未达到,就提出生态文明是否有些超前?是否应该在实现了工业化之后再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否沿袭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所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十七大中已经提出过生态文明建设,当时有不少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现阶段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有些超前。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虽然我们已经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但并未给予高度重视,反而生态在持续恶化。
如果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遥远的将来,那文明的进程也许会被阻断。
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的问题非常突出,因此在关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也应该关注生态文明建设。
如果前提太弱,会阻碍其它的建设。
通过现代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国家文明程度提升,但是由于环境问题越来越凸显,生态退化使人类的生存受到压迫,这种情况下,美丽中国的梦想可能难以实现。
既然污染如此严峻,又有人提出质疑,我们把污染的企业关停,或者转移到其他国家,看似捷径的办法,但实际上不适用。
比如河北钢厂是国家产量最多的地区,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比如雾霾严重的十个城市河北占七个,那么有人建议由于河北钢厂产能过剩,何不关停部分钢铁厂?然而钢铁是河北省的产业支柱,对于全国来讲,我们城市化的过程当中也仍然需要钢铁,高铁、高速、房屋无处不需要,怎一个“关”字能解决的。
又有人建议进口,而我国钢铁生产总量世界第一,占到全球总产量的80%,如果关停了本国的钢厂,我们的进口又来自何方呢?如何支撑城市化进程中生产需求呢?因此,关停是不现实的,然而河北的钢厂确实面临产能过剩,需要结构调整的问题。
既然不能全部转移,我们又需要发展,因此要立足自己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我们不能像发达国家一样,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把污染行业转移出去,中国不能复制这样的道路,因为我们的需求太大,我们仍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与此同时,我们还承担着全球化过程中转移过来的制造业和加工业,我们为别国提供了净化的产品,却把污染排放留在了自己的国土。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立足本国实际,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达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目标。
我们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首先在理念上奉行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生产过程中实现以生产技术为支撑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上推行以低碳为基础的绿色消费。
生态伦理——从哲学的本体论上考察,到底是自然跟人类相比谁更具有可观的优先地位呢?答案是自然。
自然在人类诞生之前运行良好,而人类的生存却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界,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提出:“自然界是人类的无机的身体,人类的衣食住行都要不断地跟自然界进行交换。
即我们离不开自然界而存在。
”以往我们更多地是从对人类的有用性去考虑自然的价值,煤可以供人类取暖发电,仅仅这样看待未免狭隘,因为自然本身进行生态系统维护的价值就不能小觑。
自然为我们提供的氧气和生存空间,这些价值可能很难定性地去衡量,但就审美价值来看也不可低估。
过去对于湿地,我们会进行填埋造田,而今作为地球之肺的湿地为我们净化水,提供更好的氧气。
因此,随着人类的觉醒和人与自然的交流,人类正在由浅入深地逐步意识到自然地价值。
如果我们无视自然的价值,人类的价值也难以真正实现。
我们一直关注人类自身价值的实现,这种误解会使我们陷入对自然的征服当中,进而遭受到自然界的报复。
恩格斯曾有一段论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成了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聚积中心和储藏库……”这便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因此我们要顺应自然、善待自然、把握自然规律,建立伙伴关系,这是方法论上我们应该遵循的。
十八大报告提出“我们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而要把这种理念深入人心、落实到行动绝非易事。
从决策者制度的制定到每个人的行为,我们是否真正有这样的意识?现实是悲观的。
以土地资源的利用为例,我们更多地是把它作为商品,决策者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实现最大的土地附加值,这样的使用从经济学角度看,无可厚非——效益最大化。
但是,成块的土地被消耗之后,粮食安全问题就凸显了,土地肥力差异并不是置换就能解决的。
土地的利用面临很大的挑战,十八大提出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后,对土地的管理需要强化,有些甚至要上升到法律。
仅仅把土地视为商品肯定是不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
美国有学者认为“只有把土地看作是我们属于的共同体,我们才有可能怀着敬爱来使用它、珍惜它、保护它、尊重它。
”生产过程中我们需要各行各业的创新生态技术来支撑绿色生产,当然技术的进步我们已经看到,食品安全、绿色消费等等。
生态文明跟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跟我们的健康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而在现代化的生活中,似乎我们每个人都被圈到了牢笼中。
比如说每天上班,大部门人不得不选择用车,这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我们走路、骑车这样锻炼的机会,这使我们很容易陷入现代化的陷阱中。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人类来说是一个可怕的归宿,也给我们提出了警告。
我国在推进生态文明的进程中,经历了如下的演变过程。
改革开放之初,工业化刚刚起步,在大力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资源环境的问题也慢慢出现,20世纪80年代,我们就提出了将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的要求,1979年颁布了《环境保护法》。
但是实际上,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并没有达到基本国策的高度(当时国内更关注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大部分地区都比较到位),而环境保护并没有切实有效的贯彻落实。
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十四大之后,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经济增长以年10%以上的增长率推进。
这个过程依靠的便是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环境却越来越恶化。
由此,我国陆续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以及将环保局提高至环保总局最后成为环境保护部,看似重视,然而有效、及时地治理却远远没有实现。
所以矛盾逐渐突出,渗透至其他方面。
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工业化的推进过程中,也有类似的矛盾。
西方的工业文明进程也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伦敦水污染、伦敦烟雾)。
1873-1965年,伦敦发了12起大的烟雾事件,其中最严重的一起,非正常死亡人数达到4000人,同样在美国多诺拉也发生过烟雾事件,当时的多诺拉是美国的化工重镇,一半以上的人因此患上了呼吸道感染,许多人相继死亡。
在日本,北九州上方,飘荡着彩色的烟雾,并一度认为是工业繁荣的象征,然而为了治理这彩色的烟雾,他们却花费了8千亿日元,耗费了20多年的时间,代价沉重。
诸如此类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在上世纪30~60年代,出现了举世闻名的“八大公害”事件。
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将环境污染转移到其他国家,而从全球的角度看,污染并没有得到治理,有些地区仍在持续的恶化。
“千山鸟飞绝”被用来描述当今很多国家的状况,而明天对于人类是否会出现“万径人踪灭”呢?我们的未来到底如何?美国电影《后天》中的情景会不会一步步向人类逼近呢?我们不禁担忧。
有人说这未免杞人忧天,人类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避免灾难的发生,而科学技术又会带来其他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