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医家类》辨析三则word精品文档6页
《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医家类文献

医家类文献的历史价值评价
总结了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脉络和重要成就。 反映了古代医学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记录了古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手段。
医家类文献的艺术价值评价
1
体现了古代医学文献的独特风格和艺术成就。
2
表现了古代医学家的文学修养和艺术才华。
3
为研究古代医学文献的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提 供了重要资料。
详细描述
《四库全书总目》中著录的医家类文献的作者涵盖了多个朝代和地区,但明清 时期的医家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反映了当时中医的繁荣和发展。同时,也有 不少作者是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如张仲景、孙思邈等。
医家类文献的出版时间分析
总结词
明清至民国时期为主,但也有早期经典
详细描述
《四库全书总目》中著录的医家类文献的出版时间主要集中在明清至民国时期, 这一时期也是中医发展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有一些早期经典如《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等被收录其中。
远的影响。
学术价值
这些医家类文献成为了后世医学 研究的重要基础,对于医学理论 、治疗方法、药物研究等方面都
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指导实践
很多医家类文献具有指导临床实 践的价值,对于医生诊断、治疗
疾病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
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文化传承
医家类文献不仅仅是医学知识的载体,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库全书总目》对医家类文献的著录原则
尊重原作
对于收录的医家类文献,尽可能 保持原貌,不对原文进行删节或
修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分类编排
根据文献的内容和形式,将医家类 文献分为医经、方论、诊法、本草 、针灸等多个小类,以便于读者查 阅。
《四库全书总目·医家类》研究的开题报告

《四库全书总目·医家类》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四库全书总目·医家类》研究研究背景及意义:《四库全书》是清代皇帝乾隆命令编纂的一部巨著,总计三百二十二部,包含六十四类,被誉为中国古典文献史上的瑰宝,是中国文化的珍贵遗产。
其中,医家类收录了很多中国古代的医学文献,是研究中国古代医学史的重要资料,对于今天的医学研究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然而,由于《四库全书》的篇幅较大,内容繁多,因此,如何对医家类中的各种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对不同时期的医学发展进行分析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医学史、文化史、社会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本研究旨在对《四库全书总目·医家类》进行深入研究,为今后的医史研究提供参考与支撑。
研究内容:1. 医家类的历史背景,介绍医家类的编纂和整理过程,探讨其在医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分类整理医家类中的文献,根据内容特点、作者背景等因素进行分类,逐步深入到每一类文献的研究,探讨各个时期医学理论、临床实践的发展。
3. 对医家类中各个文献进行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分析研究,探寻医学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分类整理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在对医家类中的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后,通过对每一类文献的深入研究,分析其中的医学理论、临床实践等方面的特点,结合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因素,探讨其与医学发展的关系。
研究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可以对《四库全书总目·医家类》中的文献进行深入研究,分类整理,并从医学史、文化史、社会史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索中国古代医学史的发展变化和特点,对于加深我们对古代医学、古代文化、社会制度等多个领域的认识具有一定的意义。
同时,本研究还可为今后医学史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四库全书总目》较《四库全书附存目录》书目增删及原因探析

《四库全书总目》较《四库全书附存目录》书目增删及原因探析陈旭东【摘要】浙本《四库全书总目·存目》与胡虔刻《四库全书附存目录》著录书目相比,《四库全书总目》有而《四库全书附存目录》无者七种,《四库全书总目》无而《四库全书附存目录》有者三十四种。
这差异性反映出《四库全书总目》成书过程某些原始的面貌,包括门类、次序的调整,收录书目的撤出与补人等方面。
分析其原因,大致有:著录改为存目,存目改为著录,重复撤出,违碍撤毁等。
【期刊名称】《山东图书馆学刊》【年(卷),期】2011(000)004【总页数】6页(P97-102)【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附存目录》书目增删【作者】陈旭东【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福建福州35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7《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武英殿本、浙本、库本提要及《四库全书荟要》提要的成书、刊刻与异同,《总目》与《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以下简称《简明目录》)的关系等诸多问题,学者多有研究。
相对而言,《总目》与《四库全书附存目录》(以下简称《四库存目》)的异同,较少见学者进行比较与分析。
乾隆四十七年(1782)七月十九日,《总目》二百卷草成进呈,到乾隆六十年(1795)刊行,这十多年,多经增删润色。
乾隆五十六年(1791)三月,胡虔在武昌节署据以辑刊《四库存目》的《总目》底本,是早期的众多钞本之一,因而与后出的武英殿本、浙本《总目》存在著录的差异。
这种差异性反映出《总目》成书过程某些原始的面貌,包括门类、次序的调整,收录书目的撤出与补入等问题。
调整是否合理?撤出、补入是什么原因?这些都值得探讨。
清嘉、道间,周中孚曾持浙本《总目》比对胡虔刻《四库存目》,发现《总目》有而《四库存目》无者九种,《总目》无而《四库存目》有者三十二种,并开列具体书目,载于《郑堂读书记》① 详见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三十二“《钦定四库全书附存目录十卷(通行小本)》”,《续修四库全书》第924册(据《吴兴丛书》本影印)第371页。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谱录类提要辨正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谱录类提要辨正作者:孙利政来源:《贵州文史丛刊》2020年第04期摘要:《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目录学著作之一,然其中讹误错漏之处不在少数。
本文以中华书局整理本《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为底本,参校各种类型的四库提要,并采用《总目》著录之典籍与提要征引之原文献,对子部谱录类提要存在的舛误之处加以辨正,凡订正讹误十九条。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子部谱录类辨正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20)04-50-57《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代集大成的目录学著作,一直备受学者关注,对其进行考辨校订的专著、论文也层出不穷。
1997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以殿本为底本,以浙、粤二本为校本,同时广泛吸取前人校订成果。
201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魏小虎《四库全书总目汇订》,以浙本为底本,对校殿本,极力搜集2011年底前发表的考校成果,资料颇为完备。
然校书如扫尘,旋扫旋生,《总目》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今以中华书局整理本《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为底本,参校各种类型的四库提要,并采用《总目》著录之典籍与提要征引之原文献,就卷一一五至一一六子部谱录类若干条目提出讨论,凡排印之误及前贤时彦已订正者从略,共校正各类讹误十九条。
一、宣和博古图三十卷其时未有宣和年号,而曰《宣和博古图》者,盖徽宗禁中有宣和殿,以藏古器书画。
后政和八年改元重和,左丞范致虚言犯辽国年号,徽宗不乐,遂以常所处殿名其年,且自号曰“宣和人”,亦见《铁围山丛谈》。
则是书实以殿名,不以年号名。
1按:“左丞”,浙本作“右丞”。
蔡絛《铁围山丛谈》:“政和尽八年……(宋徽宗)乃下赦改十一月冬至朔旦为重和元年。
重和者,谓‘和之又和’也。
改号未几,会左丞范致虚言犯北朝年号。
盖北先有重熙年号,时后主名禧,其国中因避‘重熙’,凡称‘重熙’则为‘重和’,朝廷不乐。
是年三月,遽改重和二年为宣和元年,宣和改,上自以常所处殿名其年,然實欲掩前误也。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医家类书目研究

分十四家。 第一, 第二,
第 三 ,所 谓 礼 乐 刑 ,国之大
柄。
,史 之
,余 以
四 ,而其五为
。 民命之所关, 一 ,
民 命之所关,故 升 他
上
。”+ 因 此 以 看 出 , 着历史的
,一
的 在清
中 时期 了 视 ,
了 的上升。
总目》对 的 类 仍
在 足 ,如 删 掉 了 “房 中 ”、
“神 仙 ”二 家 , 关 治 疗 ”的
,入隋 。
序,
于 见 邈,
生, 年
。
则 邈生于隋 。
邈
子 , 其 ,必 不 。 隋
考,
年,
于 ,年 ,改
,
史 不相 。
年
上推 年 , 为
年,
,
不相
。
上推
年,
年。
,
为
也 。史
,
为
邈于
年 ,年
, 是年上推
,正一 年 。 ”⑤可以看
出 ,提要
丰富的史
料对人物作者的平生进行考证,
从这以看对于学的门户之争观正的场到学的根特的价对于一些籍的问题也不指如中d篇载入不免失于又之往往意指了的hh在时意而对于在医学上的作的评价也十分准确到分到例如在中谈到的影响时写到医无不家一明史?方称之之无过于此矣
丨研 I究I者 丨
■。 夂 学 輔
《四 库 全 书 总 目 》子 部 医 家 类 书 目 研 究
决 问 题 、改 善 生 活 的 “技 艺 ”有了
相 当 的 重 视 ,这 些 “技 艺 ”也作为 独 立的 学科不断发展完善,是历
史发展的一大进步。 二.医家类提要体现的文献价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医家类》补正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医家类》补正
胡露;周录祥
【期刊名称】《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年(卷),期】2007(017)001
【摘要】《四库全书总目》是重要的古典目录学名著,但也存在着若干问题.本文就其子部医家类存目部分的一些讹误及疏漏,进行考辨与补充.
【总页数】3页(P55-57)
【作者】胡露;周录祥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京,210097;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
京,21009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
【相关文献】
1."津人之善医者蒋仪"真伪考——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医家类存目》析疑一则 [J], 谢敬;刘毅
2.《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类杂品之属存目补正 [J], 胡露
3.从《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医家类》看清代学者的治学态度 [J], 曹瑛
4.《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医家类》辨析三则 [J], 杨木锐;谢敬;王鹏
5.《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医家类提要献疑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库全书总目提纲·医家类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家类儒之门户分於宋,医之门户分於金、元。
观元好问《伤寒会要》序,知河间之学与易水之学争。
观戴良作《朱震亨传》,知丹溪之学与宣和局方之学争也。
然儒有定理,而医无定法。
病情万变,难守一宗。
故今所叙录,兼众说焉。
明制,定医院十三科,颇为繁碎。
而诸家所著,往往以一书兼数科,分隶为难。
今通以时代为次。
《汉志》医经、经方二家後有房中、神仙二家,後人误读为一,故服饵导引,歧涂颇杂,今悉删除。
《周礼》有兽医,《隋志》载《治马经》等九家,杂列医书间,今从其例,附录此门,而退置於末简。
贵人贱物之义也。
《太素脉法》,不关治疗,今别收入术数家,兹不著录。
△《黄帝素问》·二十四卷(内府藏本)唐王冰注。
《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篇,无《素问》之名。
後汉张机《伤寒论》引之,始称《素问》。
晋皇甫谧《甲乙经序》,称《针经》九卷,《素问》九卷,皆为《内经》,与《汉志》十八篇之数合,则《素问》之名起於汉、晋间矣。
故《隋书·经籍志》始著录也,然《隋志》所载只八卷,全元起所注已阙其第七。
冰为宝应中人,乃自谓得旧藏之本,补足此卷。
宋林亿等校正,谓天元纪大论以下,卷帙独多,与《素问》馀篇绝不相通,疑即张机《伤寒论》序所称阴阳大论之文,冰取以补所亡之卷,理或然也。
其刺法论、本病论则冰本亦阙,不能复补矣。
冰本颇更其篇次,然每篇之下必注全元起本第几字,犹可考见其旧第。
所注排抉隐奥,多所发明。
其称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
大寒而甚热之不热,是无火也。
无火者不必去水,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无水者不必去火,宜壮水之主以镇阳光。
遂开明代薛已诸人探本命门之一法,其亦深於医理者矣。
冰名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称为京兆府参军。
林亿等引《人物志》,谓冰为太仆令。
未知孰是。
然医家皆称王太仆,习读亿书也。
其名晁公武《读书志》作王 水,《杜甫集》有赠重表侄王 水诗,亦复相合。
然唐、宋志皆作冰,而世传宋椠本亦作冰字。
『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非医类子部书的涉医篇章

『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非医类子部书的涉医篇章医古文里的子部书(二)由于诸子之学或“本乎古学”,“方术”由“道术”分化而来,而医乃古代方术之一,故子部书里包蕴着许多涉医篇章,如《庄子》的《徐无鬼》、《知北游》,《荀子》的《天论》、《王制》,《管子》的《四时》、《幼官》,王充《论衡》的《道虚》、《福虚》等。
只不过在这些涉医文章里医药学的理论还不够完整和系统,处于零散和萌芽的状态,更多的是在哲学的层面上更接近后来的医药学。
即使这样,却不可轻视,因为有的就成为日后医学理论形成的发端,甚至是元命题,如阴阳五行学说、天人合一的思想,自然环境与人的健康关系,淡泊无为、蹈虚守静的养生之道,甚至脏腑疾病,用药、治疗等,你都会在《老子》、《吕览》、《淮南子》、《列子》、《管子》、《荀子》、《山海经》等子部书寻得它们的踪迹。
非医类子部书的涉医篇章在《医古文》教材中收录的多为养生方面的文选,如《吕览·本生》(《医古文》六版)、《尽数》(《医古文》五版)、《淮南子·精神训(节选)》(《医古文》五版),而新世纪两轮《医古文》教材编写则更突出养生文选的学术性,保留并入选了在历史上影响较大且专论养生的嵇康《养生论》,葛洪《极言》,徐大椿《元气存亡论》等,形成了在《医古文》教材里的养生学文选版块。
健康是医学教育的第一要义,是中医学“治未病”的目的。
从古代的导引之术到五禽戏,从服食养生到形神兼备,中国古贤一直探求“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嵇康《养生论》)的长寿秘诀。
从宏观到微观,从妄想到科学,一步步接近开启生命长生久视之秘密。
在非医类子部书里有两部书是习医者不应放过的,那就是《吕览》(原名《吕氏春秋》)和《淮南子》(原名《鸿烈》)。
《吕览》是保留先秦科学文化资料较多的重要典籍,明显受道家思想影响,而又有各家思想的杂家著作。
由于该书作者认为春季是万物滋生的季节,所以在其第一部分“十二纪”的春天三纪中集中安排多与养生内容相关的文章,如《本生》、《重已》、《贵生》、《情欲》、《尽数》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医家类》辨析三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撰写除了论述“各书大旨及著作源流”外,还要“列作者之爵里”。
“爵里”本指官爵和乡里,纵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于作者爵里的介绍实际包含了姓名、字号、官职及事迹等内容。
来新夏在《古典目录学浅说》中论及:“了解和熟悉图书的撰者是有利于了解图书的性质和判定图书价值的。
”由此可知对于作者相关信息的正确把握是治学的一个重要信息点。
笔者对《四库全书总目》卷一零三、子部医家类共计九十七部医书提要进行研读、梳理,提取“作者爵里”的相关描述,发现多处程度不同的失误,今举三处略为考辨。
本文举例首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描述,其次列文渊阁《四库全书》之记载,再列历代史志或书目著录、别书称引,末附作者之考辨。
1《褚氏遗书》撰者表字记载之误
1.1 褚澄表字记载史料梳理
《四库全书总目》载:旧本题南齐褚澄撰。
澄,字彦?m(适),阳翟人。
褚渊弟也。
商宋文帝女庐江公主,拜驸马都尉。
入齐为吴郡太守。
官至左民尚书。
事迹具《南齐书?本传》[1]858。
此为观点一:褚澄,字彦适。
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五、医家类《褚氏遗书》提要载:澄,字彦道,阳翟人[2]。
《百川书志》卷十、房中载:《褚氏遗书》一卷,南齐褚澄彦道著[3]。
丁介《褚氏遗书跋》载:澄,字彦道,河南阳翟人,宋武帝之甥,尚
书左仆射湛之子,庐江公主之夫,齐太宰侍中录尚书公渊之弟[2]。
此为观点二:褚澄,字彦道。
《医说》卷一载:褚澄,齐尚书,吴郡太守,字彦通,雅有才量,博好经方善医术[4]。
此为观点三:褚澄,字彦通。
1.2 考辨
1.2.1 字义及字形考证。
“?m”简体字为“适”,查《康熙字典》,“?m”的几个含义如下:
(1)之也、往也、至也。
如:《诗?郑风》适子之馆兮。
意为到你的家里。
(2)乐也、自得也。
如:《庄子?大宗师》适人之适,不自适其适。
意为安然于他人的安适,而不能使自己得到安适。
(3)从也。
《书?多士》惟我事不二适。
意为此心当一于其所往,而不会有其他的想法。
(4)其他含义如:偶然也、善也。
不再一一列举。
由此可见:“适”从含义上不通于“道”及“通”,不涉及因义通假,因音通假就更说不通了。
1.2.2 成书年代及出处考证。
《南齐书》是萧子显于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完成,南齐初年,萧道成(南齐高帝)设置史官,命檀超、江淹等人编集国史。
萧子显的《南齐书》多取材于檀超、江淹等的书稿,而他们的稿子没有传下来。
在梁代,沈约著有《齐纪》,吴均著有《齐春秋》,然而沈约、吴均的著作约在十一世纪以后也散失了。
关于南齐的记
述最早只有《南齐书》可考。
考《南齐书》卷二十三、列传第四,褚渊传载:“渊弟澄,澄,字彦道。
”这是关于褚澄的最早记载。
褚氏遗书跋文落款题有“云嘉泰元年日南至甘泉寄士丁介跋”推及
该书成于1201年,《褚氏遗书》首次刊刻发行,关于褚澄的记载,当取自南齐史料之记载。
《百川书志》成书于嘉靖十九年(1540);考《百川书志》卷十、子志四、医家类房中载:《褚氏遗书》一卷,南齐褚澄彦道著(注:《百川书志》为叶德辉《观古堂书目丛刻本》)。
《医说》为南宋张杲所撰,1189年这部著作的初稿完成,经过36年的增补修订,于1224年定稿并刊刻,翻检此书,该记载引自《南史?本传》。
按:《总目》关于褚澄的记载出自《南齐书?本传》,据以上考证可知“彦道”抄录误笔为“彦?m”,形近混用为此。
丁介所作跋文及高儒书志记载当承《南齐书?本传》之记载。
《南史》乃以《宋书》、《南齐书》、《梁书》及《陈书》为本,删繁就简,重新编纂而成,由此可知,南史与南齐书之记载应相同。
查《南史?本传》二十八卷、列传第十八记载如下:“澄字,彦道,彦回弟也。
初湛之尚始安公主,薨,纳侧室郭氏,生彦回。
后尚吴郡主,生澄。
澄尚宋文帝女庐江公主,拜驸马都尉。
历官清显,善医术。
”[5]
可见,有关褚澄表字的若干记载,字彦?m(适)及字彦通,均为彦道之讹。
2《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撰者桑梓记载之误
2.1 陈言桑梓记载史料梳理
《四库全书总目》载:宋陈言撰。
言,字无择,莆田人[1]866。
此为观点一:陈言为莆田人。
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五、医家类《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提要载:宋陈言撰。
言,字无择,青田人[2]。
《郑堂读书记》载:《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十八卷,写本。
宋陈言撰。
言,字无择,号鹤溪,青田人[6]。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序曰:青田鹤溪陈言无择序[2]。
此为观点二:陈言为青田人。
2.2 考辨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有如下记载:
青田:唐析括苍县地置。
明清皆属浙江处州府。
今属浙江瓯海道。
莆田:隋置。
废。
唐复置。
故城在今福建莆田县东南。
宋徙今治。
明清皆为福建兴化府治。
今属福建厦门道[7]。
按:明清时期,青田是处州府的一个辖区,隶属于浙江省;而莆田属兴化府所管辖,兴化府为当时福建省的布政使司。
可见二者在明清时期乃分属两个省的两个县,并非一地,也没有任何隶属关系。
查《处州府志》载:陈言,字无择,青田人。
敏悟绝人,长于方脉,治病立效,此为其一[6]。
其二,《总目》所收的另一著作《产育宝庆方》提要有如下记载:“盖括苍陈言撰《三因方》,尝取其方论各评得失。
”另,宋陈振孙著《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三《三因极一方》六卷记载:“括苍陈言无择撰。
”青田为唐析括苍县地置,括苍指括苍山,且此山在青田,可证陈言为青田人。
由此可知,馆臣误浙江为福建,“青”“莆”形近,《总目》所记之失,馆臣抄写所致。
3《仁端录》删定者桑梓记载之误
3.1 陈葵桑梓记载史料梳理
《四库全书总目》载:明徐谦撰。
其门人陈葵删定。
谦,字仲光,嘉兴人。
葵,字荩夫,武水人[1]873。
此为观点一:陈葵为武水人。
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五、医家类《仁端录》提要载:葵,字荩夫,嘉善人[2]。
此为观点二:陈葵为嘉善人。
《中国医籍考》所引《四库书目提要》曰:葵,字荩夫,秀水人[7]。
此为观点三:陈葵为秀水人。
3.2 考辨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如下:
嘉善:汉,由拳县地。
三国吴以后为嘉兴县地。
明析置嘉善县。
属浙江嘉兴府。
清因之。
民国初属浙江钱塘道。
沪杭甬铁路经之。
武水[县]:汉,阳平县地。
隋析置武水县。
以县北有武水沟而名。
五代周,河决圯废。
故城在今山东聊城县西南五十里。
秀水:在浙江嘉兴县北。
即南湖之下流。
北入运河。
相传水浮五色。
见着获庆。
亦称绣水。
明置,秀水县。
其名因此[8]。
按:武水在五代时期遭大水漫,不复存在,宋朝改成沙镇,位于今山东省;陈葵为明代人,《总目》所记“葵字,荩夫,武水人”有明显之失。
嘉善与秀水均为明朝时期析嘉兴而置,隶属嘉兴府。
《中国医籍考》引四库提要,或察“武水”记载上的地域之疏误,以所属嘉兴的秀水改之。
秀水隶属嘉兴,以丹波元胤之博闻广见,当有所本,非为秀水乃郡望之臆断。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3条:
1、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
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乃万世传家之宝训也。
2、积德为产业,强胜于美宅良田。
3、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