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铸模技术要求

合集下载

压铸模技术要求规笵

压铸模技术要求规笵

压铸模技术要求规笵压铸模技术是指将熔融金属注入到特制模具中,通过压力和冷却加工过程,将其凝固成形的一种金属加工方法。

压铸模技术广泛应用于制造业,特别是汽车、航空航天、电子电器等领域。

它要求模具具备一系列的技术要求和规范,以保证铸件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一、模具材料的选择:模具材料要具备高耐热、高硬度、高强度、高耐磨等特性,以应对高温、高压和高速的冲击力。

常用的模具材料有工具钢、合金钢和硬质合金等。

二、模具设计:模具设计应遵循产品的要求,包括尺寸精度、外观要求、结构复杂度等。

设计中要考虑到合理的冷却系统,以保证产品的冷却速度和均匀性,避免缩松和热裂纹等缺陷。

三、模具制造:模具制造要求高精度和高质量。

制造过程中要使用精密加工设备和合理的工艺流程,尤其是模具中心孔、腔型和腔壁的加工,要确保其尺寸和几何形状的精度。

四、模具维护:模具在使用过程中会面临磨损、冲击和疲劳等问题,需要定期维护和保养。

主要包括模具的清洁、润滑和修复等工作,以延长模具的使用寿命和保持较好的加工精度。

五、模具试模和调试:模具制造完成后,需要进行试模和调试工作。

通过试模可以检验模具的结构和尺寸是否满足要求,是否有漏料、开裂等问题。

调试过程中需根据试模结果进行调整,以确保铸件的质量和尺寸精度。

六、模具应用:模具在使用中要对材料性能、温度、压力等参数进行合理控制,以避免过渡应力、热裂纹和变形等问题。

模具应用过程中,操作人员需要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并保持模具的清洁和正常维护。

七、模具质量管理:模具的质量管理是整个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

要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制定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监控和控制每一个生产环节,确保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总之,压铸模技术要求规范的模具材料选择、合理的模具设计、高精度的模具制造、定期的模具维护、严格的模具试模和调试工作、合理的模具应用和质量管理。

只有严格按照这些要求进行操作和管理,才能保证压铸模技术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压铸模具技术标准

压铸模具技术标准

压铸模具技术标准压铸模具技术标准一、衬模1、型芯全部在位并适当固定,型芯与型芯孔间隙在0.02~0.04mm。

2、所有型芯使用最小600号油石轴向抛光并经表面氮化钛处理,粗糙度为0.2。

3、电火花痕迹必须全部抛掉。

4、型腔全部使用最小600号油石抛光,粗糙度为0.2。

5、型腔应倒角或倒圆以保证无尖角或刃形处零件(特殊要求除外)。

6、贵司标识按图纸要求制作。

7、衬模应作真空淬火处理,硬度HRC46±1;并对所有经过热处理的部件逐一进行检查,并出据热处理检验证明。

8、在粗加工及电火花加工后应进行消应力回火,并且在真空淬火后进行至少3次的消应力回火。

9、非回转体型芯必须有定位;10、除特殊规定外,所有的型腔镶件都应至少有30~50mm的封料长度。

11、衬模厚度(不包括型腔)为100,保证在整个模具寿命内无对压铸有影响的变形。

12、动静衬模分型面应闭合紧密,并有足够的封料长度大于80,以防止钻铝及飞边产生。

13、动、静衬模应高出模框表面0.05mm。

二、冷却系统1、模具的冷却系统按客户提供的初始方案设计。

2、?12以上型芯都应有点水冷却系统。

3、点冷却结构按渝江提供的图纸制作,各部分水管必须在位,水管螺纹为NPT1/4=18。

4、水管可自由拆卸。

5、所有水管及水管孔都应根据要求标识“IN”或“OUT”。

6、所有水管及水管孔之间单面间隙应至少1mm(特殊情况除外)。

7、水管和油管经过压力测试(0.5Mpa以上),管路通畅,无泄漏。

8、浇口套和分流锥应设有冷却系统。

9、管路和接头尽可能的情况下不要影响模具安装和拆卸。

10、使用集中进水和集中出水,并在各分支管路设有阀门,集中进水集束放在操作者侧,集中出水集束放在操作者对侧,与设备接口使用NPT3/4-14管螺纹,并提供4对标准快换接头。

二、浇注和排溢系统1、要求根据压铸机设计使用一体化压室。

2、浇注系统应具有面积逐渐减小的特证。

3、浇道应至少用400#的油石抛光,并具有5。

压铸模具技术标准及要求

压铸模具技术标准及要求

压铸模具制造过程执行标准及要求1文档:此标准及技术要求适用于模具制造商,对压铸模具制造,结构,及标准.1.1在模具制造完成后,技术部门应提供模具试样书,模具组装图,模具零件图五份及软盘一份(模具备份).2.模具制造:2.1全部模腔,使用600号油石抛光,全部模腔表面粗糙度0.2以上.2.2:全部模腔应倒角或倒角以保证无尖角或刃边(零件特殊要求除外).2.3点火花加工痕迹不须全部抛掉.2.4:全部模芯使用最小600号油石沿轴向抛光并经表面氮化处理硬度HRC44-46,氮化处理深度0.1㎜以上.2.5全部模芯位置度按图纸要求,模芯和模芯空间隙0~0.02㎜。

2.7:出特殊要求外,所有的型腔镶块都应至少有100㎜的封料长度或以设计图纸为准.2.8:侧抽芯与模腔配合精密,防止毛刺及飞边产生.2.9:模具分型面应配合紧密,合模机上红粉配合,结合部分应大于60%以上动模和定模的平行度应不大于0.05/200㎜.2.10:动模和定模大镶块应高于模框架0.05~0.1根据模具检查标准确定.2.11:各模板的边缘应倒角3×45°安装表面光洁平整不应有的螺钉,销钉,毛刺,和磕碰伤等痕迹.螺钉凹下部分应封堵.2.12:模具厚度符合压铸机设计要求,定模应大于80㎜以上,动模100㎜以上. 2.13:所有滑动及动做部分要求,在正常压铸模温下正常工作,应灵活平稳,配合间隙良好.2.14:除特殊需要外,模具上不许有焊接.2.15:模具主装验收合格后分型面及动做部分应涂抹防锈油.浇口套应用干净棉丝封堵.3.模具绘图:3.1:模具图纸设计后应需要客户确定后生产.3.2三维及二维模具设计图纸需经研讨,确认,批准后进行投入生产.主要内容如下:模具结构设计确认:浇排系统,顶出机构,冷却水位置,滑块等.设计图纸及尺寸确认:压铸机和模具相关性确认.模具制造计划安排确认.提出修改工作计划,修正书等.模具各接口规格.客户标准及要求确认.客户向我提供的企业标识的制作及位置和尺寸确认.4.模具材料:4.1:对客户要供应商提供材料化学分析报告,热处理,表面处理等相关检查报告及相关文件。

压铸模具标准

压铸模具标准

压铸模具标准压铸模具是用于生产各种金属零件的重要工具,其质量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成型质量和生产效率。

因此,制定和执行严格的压铸模具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从材料、设计、加工、检测等方面介绍压铸模具的标准要求。

首先,对于压铸模具的材料要求。

模具的材料应具有足够的硬度、强度和耐磨性,以保证模具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变形或损坏。

同时,模具的材料还要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导热性,以确保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仍能保持稳定的形状和性能。

此外,模具的材料还要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以保证产品的表面质量。

其次,对于压铸模具的设计要求。

模具的设计应符合产品的形状和尺寸要求,保证产品的成型精度和表面光洁度。

模具的结构应合理,便于安装和拆卸,并且要考虑到模具在使用过程中的热胀冷缩和应力分布情况,以避免模具的裂纹和变形。

此外,模具的设计还要考虑到产品的冷却和排气系统,以确保产品在成型过程中不会出现气孔和缩松等缺陷。

再次,对于压铸模具的加工要求。

模具的加工精度要求高,尤其是对于模具的芯部和腔部,其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都会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

因此,模具的加工过程需要采用先进的加工设备和工艺,以保证模具的尺寸和形状精度。

同时,模具的表面还需要进行表面处理,以提高其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最后,对于压铸模具的检测要求。

模具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定期的检测和维护,以确保其性能和精度。

模具的检测主要包括外观检查、尺寸检测、材料分析和磨损分析等内容,以发现模具的损坏和磨损情况,并及时进行修复和更换。

总之,严格执行压铸模具标准对于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在材料、设计、加工和检测等方面都符合标准要求,才能保证模具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保持稳定的性能和精度。

因此,压铸模具的标准化工作还需要在各个环节上加强,以逐步提高国内压铸模具的质量水平。

压铸模材料选择及技术要求

压铸模材料选择及技术要求

压铸模材料选择及技术要求1.压铸模材料的选择:(1)钢材:钢材可以分为冷工作模具钢和热工作模具钢两种。

冷工作模具钢适用于生产小件、薄壁件和大批量生产的情况,例如铝合金压铸件;而热工作模具钢适用于生产大型、复杂的压铸件,例如汽车零部件。

常用的冷工作模具钢有CR12MOV、SKD-11等,常用的热工作模具钢有H13、H11等。

(2)铝材:铝材主要适用于生产大批量的铝合金压铸件。

铝材制作的压铸模具具有热导性好、导热均匀、加工性能好等优点。

常用的铝材有铝合金7075、6061等。

(4)合金材料:合金材料具有耐磨、耐腐蚀、高耐热性等优点,适用于生产特殊要求的压铸件。

常用的合金材料有钛合金、锥纳尔合金等。

2.压铸模材料的技术要求:(1)硬度要求:压铸模材料的硬度要适中,太硬会影响加工性能,太软则容易磨损。

一般要求模具材料的硬度为HRC40~50之间。

(2)机械性能要求:压铸模材料的机械性能直接影响到模具的使用寿命和生产效率。

一般要求模具材料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冲击韧性。

(3)导热性要求:压铸模材料的导热性对产品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材料的导热性能越好,铸件凝固时间越短,产品质量越好。

因此,模具材料的导热性要求较高。

(4)耐磨性要求:压铸模材料需要具备耐磨性能,以防止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磨损或磨损引起的划伤。

(5)耐腐蚀性要求:压铸模材料需要具备一定的耐腐蚀性能,以防止在铸造过程中与液态金属发生化学反应导致腐蚀和腐蚀引起的模具表面变形。

总之,压铸模材料的选择和技术要求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如产品要求、生产批量、模具制造成本、机械性能、导热性、耐磨性和耐腐蚀性等。

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压铸模材料是确保压铸模具寿命、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关键。

压铸模具的技术要求文档

压铸模具的技术要求文档

压铸模的技术要求1.压铸模装配图需标明的技术要求装配图上应标注如下几点技术要求:1)模具的最大外形尺寸(长×宽×高)。

2)选用压铸机的型号。

3)选用压室的内径、比压或喷嘴直径。

4)最小开模行程。

5)推出机构的推出行程。

6)铸件的浇注系统及主要尺寸。

7)模具有关的附件的规格、数量和工作程序。

8)注意特殊机构的动作过程。

2.压铸模外形和安装部位的技术要求:1)各模板的边缘均应倒角C2,安装面应光滑平整,不应有突出的螺钉头、销钉、毛刺和击伤的痕迹。

2)在模具非工作表面上醒目的地方打上明显的标记,包括以下的内容:产品代号、模具编号、制造日期、和模具制造厂家名称或代号。

3)在定、动模上分别设有吊装螺钉,质量较大的零件(≥25kg)也应设置起吊螺钉。

4)模具安装部位的有关尺寸应符合所选用压铸机的相关对应尺寸,且装拆方便,压室的安装孔径和深度必须严格检查。

5)分型面上除导套孔、斜销孔外,所有模具制造过程中的工艺孔、螺钉孔多应堵塞,并且与分型面平齐。

3.总体装配精度的技术要求:1)模具分型面对定、动模板安装平面的平行度,见表9-2。

2)导柱、导套对定、动模座板安装面的垂直度,见表9-3。

3)在分型面上,定模、动模镶块平面应分别与定模、动模模板齐平,可允许略高,但控制在0.05~0.10mm范围内。

表9-2 定、动模板安装平面的平行度(单位:mm)表9-3 导柱、导套对定、动模座板安装面的垂直度(单位:mm)4)推杆、复位杆应分别与型面平齐,推杆允许突出型面,但不大干0.1mm。

复位杆允许低于分型面,但不大于0.05mm。

5)模具所有活动部件,应保证位置准确,动作可靠,不得有卡滞和歪斜的现象,要求固定的零件不得相对窜动。

6)浇道的转接处应光滑连接,镶拼处应紧密,未注脱模斜度不小于5º,表面粗糙度R不大于0.4μm。

a7)滑块运动应平稳,合模后滑块与楔紧块应压紧,接触面积不小于3/4,开模后定位准确可靠。

压铸模具的技术要求文档

压铸模具的技术要求文档

压铸模具的技术要求文档压铸模具是现代工业生产中常用的一种模具,用于制造各种金属制品。

压铸模具的技术要求非常高,对模具的设计、制造、使用等方面都有相应的要求。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详细介绍压铸模具的技术要求。

一、设计要求1.模具结构设计要合理,要考虑到产品的结构特点、工艺要求等因素,并保证在模具使用中有较高的稳定性和精度。

2.模腔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充型性、冷却性、顶出性等要素,确保产品成型质量稳定。

3.模具的开口方式、进料方式等设计要符合产品要求,并能保证模具的安全操作。

二、材料要求1.模具材料应具有良好的刚性、韧性和耐磨性,能够承受较大的冲击负荷和高温环境,如工具钢、合金钢等。

2.模具的热处理要求良好,能够使模具硬度均匀、稳定,延长使用寿命。

三、制造要求1.模具加工要求高精度、高质量,要保证模具的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

2.维修和保养要定期进行,及时处理模具的磨损、损伤等问题,确保模具的正常使用和寿命。

四、使用要求1.模具的操作人员要具备一定的技能和经验,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保证操作的安全和准确性。

2.模具的使用环境要保持清洁、干燥,避免灰尘、水汽等对模具的损坏。

3.模具的顶出装置、冷却装置等要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及时进行维修和更换。

五、质量控制要求1.模具的尺寸精度、表面质量等要进行严格的检测和控制,保证产品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2.定期对模具进行检测和维修,及时发现并解决模具的问题,防止因模具问题引起的产品质量问题。

总结:压铸模具的技术要求非常高,对模具的设计、制造、使用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

只有合理的设计,良好的材料和制造工艺,正确的使用和维护,才能保证模具的高质量和长寿命,从而保证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充分重视压铸模具的技术要求,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确保模具的高效稳定运行。

《金属压铸工艺与模具设计》第13章:压铸模的技术要求

《金属压铸工艺与模具设计》第13章:压铸模的技术要求

13.2 压铸模总体安装技术要求
13.2 压铸模总体安装技术要求
13.2 压铸模总体安装技术要求


(4) 推杆复位后,与型腔表面齐平,不允许低于型腔表面。但可凸出表面,凸出高度不 大于0.10 mm。 (5) 复位杆复位后应与分型面齐平。允许低于分型面,但必须不超过 0.05 mm。 (6) 滑块运动平稳,合模后滑块与楔紧块压紧,两者实际接触面积应大于或等于设计接 触面积的3/4。抽芯结束后,定位准确可靠,抽出的型芯端面与铸件上相对应孔的端面距 离不小于2 mm。 (7) 所有活动机构应滑动灵活、运动平稳、动作可靠、位置准确,不得出现歪斜和卡滞 现象。 (8) 固定的零件不得窜动。 (9) 所有型腔在分型面的转角处均应保持锐角,不得有圆角和倒角。 (10) 浇道转接处应光滑连接,镶拼处应密合,未注脱模斜度不小于 5°,表面粗糙度Ra 不大于0.4 mm。 (11)分型面上除导套孔、斜导柱孔外,所有模具制造过程中的工艺孔、螺钉孔都应堵塞, 并与分型面齐平。 (12) 模具冷却水通道应畅通,不得有渗漏现象,进水口与出水口应有明显标记。
第13章 压铸模的技术要求
第13章 压铸模的技术要求

压铸模技术要求包括压铸模零件技术要求 和压铸模总体安装技术要求。
第13章 压铸模的技术要求
13.1 压铸模零件技术要求 13.2 压铸模总体安装技术要求 13.3 压铸模常用材料的选用及热处理要求

13.1 压铸模零件技术要求
13.1.1



压铸模零件中最重要的零件是与金属液接触的成型零件。压铸过程中,成型零件在工作时经受机械损伤、化学 侵蚀和热疲劳的反复作用。 (1) 在生产每一个压铸件的过程中,型腔表面除受金属液冲刷之外,还吸收金属液在凝固过程中放出的热量。 由于热传导,型腔表面层温度急剧上升,与内部产生很大的温度梯度,从而产生内应力。金属液充填时,型腔 表面先达到高温而膨胀,模具内部温度低,相对的膨胀量较小,使表面层产生压应力。开模后,型腔表面与空 气接触受到压缩空气及涂料的激冷而收缩,从而产生拉应力。这种交变应力随着压铸次数增加而增加,当超过 模具材料的疲劳极限时,表面层即产生塑性变形,在晶界处产生裂纹,此即为热疲劳。 (2) 含有氢、氧等活性气体的金属液与模具型腔表面接触,使其被氧化、氢化和气体腐蚀。此外,金属液高 压高速冲刷、冲击型腔表面,使型腔表面冲蚀磨损,金属向型壁粘附或焊合,加剧表面层的应力状态。 (3) 压铸件从模具中推出时,模具还要承受机械载荷。 由上可知,成型零件的工作条件是极其恶劣的,而热疲劳导致的热裂纹是成型零件被破坏的最常见原因。 成型零件选用的材料应该在高温时仍具有足够强度和适当硬度;导热性好,抗热疲劳性能良好;膨胀系数小, 热处理时变形小;高温下不易氧化,能抵抗熔融金属的黏附和侵蚀以及有良好的加工性能。由于被压铸材料的 温度差别较大,因而对压铸模的材料及性能要求也不同。锌合金、镁合金、铝合金压铸模的材料必须具有高的 回火抗力和冷热疲劳抗力及良好的渗氮(或氮碳共渗)工艺性能。铜合金压铸模因工作条件更差,故模具材料还 需有高的热强度,以防止变形和开裂,还要有高的导热性,以减少温度梯度,从而降低热应力。 目前,常用的压铸模成型零件材料为低碳铬钨钒耐热钢(合金工具钢中的一种),牌号为3Cr2W8V。同时,对 新钢种进行研究开发,如4Cr5MoSiV1。压铸模成型零件、浇注系统常用的材料和热处理要求见表13.1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壓鑄模的技術要求
1、目的:規范公司模具設計、制造的技術、質量標準,在顧客沒有特殊要求的情況下,作為公司模具制造、驗收的準則。

2、適用范圍:適用于公司制造的鋁、鎂、鋅壓鑄模具的設計、制造、驗收、運輸過程。

3、引用標準:GB/T8844-2003 壓鑄模具技術要求
GB/T1804-2000 一般公差未注公差的線性和角度公差
GB/T1184-1996 形狀公差和位置公差未注公差值
GB/T197-1981 普通螺紋公差與配合
4、技術要求
4.1 壓鑄模材料、熱處理技術要求
壓鑄模零件選用的材料、熱處理技術要求:應符合表1。

表1:壓鑄模零件常用材料及熱處理要求
4.2 壓鑄模幾何尺寸技術要求
4.2.1 成型部位未注公差的極限偏差:應符合表2要求
表2:成型部位未注公差
4.2.2 成型部位轉接圓弧未注公差的極限偏差:應符合表3要求
表3:成型部位圓弧未注公差
4.2.3 成型部位未注角度和錐度公差:應符合表4要求(注:錐度公差按椎體母線長度決定,角度公差按角度短邊長度決
定)
表4:成型部位未注角度和錐度公差
4.2.4 非成型部位未注公差的極限偏差:應符合表5要求
表5:非成型部位未注公差
4.2.5 螺釘安裝孔、推桿孔、復位桿孔等未注孔距公差的極限偏差:應符合表6要求
表6:螺釘安裝孔、推桿孔、復位桿孔等未注孔距公差
4.2.6 模具零件圖中螺紋的基本尺寸:應符合表7要求
表7:螺紋的基本尺寸
4.2.7 壓鑄模模具零件的配合類別和精度等級:應符合表8、表9要求
表8:模具零件的配合類別和精度等級mm
表9:極限公差表
4.3 壓鑄模脫模斜度技術要求
4.3.1 成型部位未注脫模斜度時,形成鑄件內側壁的脫模斜度:應不大于表10的規定值(外側壁的脫模斜度不大于表5
規定值的1/2)
表10:成型部位未注脫模斜度
4.3.2 圓模芯的脫模斜度:應不大于表11的規定值
表11:圓模芯的脫模斜度
4.3.3 文字符號的脫模斜度:10゜-15゜ 4.4 壓鑄模形位公差技術要求
4.4.1 模具結構零件和有配合關系結構的形位公差:應符合表12、表13、表14的要求
表12:模具結構零件的形位公差
um
表13:模具有配合關系結構的形位公差
表14:形位公差數值表
4.4.2 模具零件圖中未注形位公差:應符合表15要求
表15:未注形位公差
4.6 壓鑄模其他技術要求
4.6.1 成型部位未注明圓角:R0.5,非工作部位棱邊應倒角,型面與分型面或與型芯、推桿等相配合的交接邊緣不允許倒
角或倒圓。

4.6.2 零件不允許有銹斑、碰傷、和凹痕等缺陷,保持無賍物和油污。

4.6.3 零件經熱處理后硬度應均勻,不允許有裂痕、脫碳、氧化斑點。

4.6.4 應在模板的側向基準面上作明顯標記,其位置在離各基準面的邊距為8mm 處,標記為Φ6深0.5mm 的涂色平底坑。

4.6.5 零件均應去除毛刺,圖樣中未注尺寸的倒角處均為0.5*45°。

4.7 壓鑄模總裝技術要求
4.7.1 模具分型面對定、動模座板安裝位置的平行度:應符合表17要求
表17:模具分型面對定、動模座板安裝位置的平行度
4.7.2 導柱、導套對定、動模座板安裝面的垂直度:應符合表18要求 表18:導柱、導套對定、動模座板安裝面的垂直度
4.7.3 模具所有活動部分應保證位置準確,動作可靠,不得有歪斜和卡滯現象。

要求固定的零件不得相對竄動。

4.7.4 在合模位置,復位桿端面應與其接觸面貼合,允許以后不大于0.05mm 的間隙。

4.7.5 澆道轉接處應光滑連接,鑲拼處應密合,未注脫模斜度應不大于5°,表面粗糙度:Ra ≤0.4um 。

4.7.6 滑塊運動應平穩,合模后滑塊和楔緊塊應壓緊,接觸面積應不大于四分之三,開模后限位應準確可靠。

4.7.7 合模后分型面應緊密貼合,如有局部間隙,其間隙應不大于0.05mm (排氣槽除外)。

4.7.8 冷卻水路應暢通,不允許有滲漏現象,進水口和出水口應有明顯標記。

4.7.9 模具吊環螺絲要確保安全吊裝,起吊時候模具應平穩,便于裝模。

4.8 壓鑄模的驗收
4.8.1 驗收應包括一下內容: 1)外觀檢查; 2)尺寸檢查;
3)模具材料和熱處理要求檢查; 4)試模和壓鑄件檢查; 5)質量穩定性檢查。

um
4.8.2 模具制作者應按模具圖和本技術規范對整套模具進行外觀、尺寸檢查。

4.8.3 模具制作者應要求熱處理供方,提交熱處理結果的檢驗報告,確認符合模具圖要求和本技術規范,方可轉序生產。

4.8.4 完成4.8.2、4.8.3項目檢查并確認合格后,可進行試模。

試模工藝參數應進行記錄,模具使用中活動部分動作應靈活、穩定、準確、可靠,冷卻水路及液壓油路應暢通、不滲漏,模具排氣良好,金屬液沒有飛濺現象。

4.8.5 試模工藝穩定后,應連續提取5-10模壓鑄件進行檢驗。

模具制作者和顧客確認鑄件合格后,公司開具合格證并隨模
交付顧客。

4.8.6 模具質量穩定性檢驗的生產批量:鋅合金:3000模,鋁、鎂合金:1500模;除與顧客有特殊約定外,上述工作應
在接到被檢模具后1個月內完成。

4.8.7 顧客在穩定性檢驗期間,應按圖樣和本技術規范對模具主要零件的材質、熱處理和表面處理情況進行檢查或抽查,
發現質量問題應有模具制造者解決。

4.9 壓鑄模的標志、包裝、運輸、儲存
4.9.1 在模具非工作面的明顯處應作出標志,標志應包含:模具號、模具名稱、出廠日期、供方名稱。

4.9.2 模具交付前應清洗干凈,所有零件表面應涂覆防銹劑。

4.9.3 模具交付前,經試模合格后的模具應合模后水平放置,放置場地應通風、干燥,防止模具的銹蝕。

4.9.4 出廠模具根據運輸要求進行包裝,應防潮、防止磕碰,保證在正常運輸中模具完好無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