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电影化生存之思——以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为例
民族电影详细内容分析论文

民族电影详细内容分析论文随着人们生活条件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影已经成为人们娱乐方式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电影也在不断提高着自身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
而民族电影则是其中一种拥有着独特地位的电影类型。
本文将从影片类型、制作技艺方面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来详细分析民族电影。
一、影片类型民族电影可以大致分为历史战争类、民族风情类、生活现实题材类、革命传统题材类、爱情题材等多种类型。
这些类型大部分以中国历史及伟大文化、文艺名著、民俗风情、乡村生活、社会问题、革命斗争、抗日战争等题材为素材,并力图用中国式的语言、视觉表现形式以及富有中国特色的审美价值观来实现对当代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历史战争类是一种比较重视忠实性和真实性的影片类型,这类影片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还原力非常强,常常以抗战、解放等事件为主题。
例如《晋阳城》、《血战台儿庄》等影片,都是以当时的历史事件为蓝本。
民族风情类是一种描绘人文风情的影片类型,这类影片关注的是中国民族本身的特殊性和独特性,通常会选取中国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名胜和民俗风情等元素,旨在展示中国文化的美感和独特性。
例如《卧虎藏龙》、《大话西游》等影片,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神话故事中的各种角色和情节。
生活现实题材类是以社会问题为基础,纪实地反映当代社会的生存现状和人们的情感、品格等。
例如《海洋天堂》、《太阳照常升起》等影片,通过剪影和纪实拍摄等手法,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类需要社会关怀和幸福生活的愿望。
革命传统题材类是一种通过革命战争题材将精神建立在国家民族意识上,表现出意志力和节爱精神等价值观,警示现代人要时时牢记祖国的恢复和发展的艰难历程。
例如《智取威虎山》、《巴黎的中国女儿》等影片,都是以革命战争题材为蓝本。
二、制作技艺方面制作技术是电影的骨架,决定了电影是否成功,制作技术水平也是判断一部电影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
民族电影无疑也是被多方面认为是技术难度高的电影类型之一,其拥有的高难度制作技术主要包括运用30度角度的拍摄技术、变焦镜头技术以及走向现实和复杂情节拍摄技巧等。
从“歌颂式”到“嬉闹式”:云南少数民族题材喜剧电影的叙事转向

从“歌颂式”到“嬉闹式”:云南少数民族题材喜剧电影的叙事转向作者:崔颖孙刚来源:《电影评介》2021年第12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电影创作中,少数民族电影以其独特的民族艺术特性成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各少数民族地区中,地处西南边疆的云南以其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成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的重镇。
从家喻户晓的《五朵金花》《阿诗玛》到新时期的艺术探索之作《青春祭》《云南故事》再到21世纪风格各异的《花腰新娘》《碧罗雪山》《米花之味》等影片,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而在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中,以《五朵金花》为代表的喜剧电影无疑是其最具影响力的电影类型。
如果说20世纪50年代的《五朵金花》开创了我国电影“歌颂式”喜剧电影的先河,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情侣的奇遇》和21世纪初的《花腰新娘》则以“嬉闹式”喜剧电影的样貌试图探索出一种云南特色的少数民族题材喜剧电影叙事模式。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喜剧电影也因此实现了从“歌颂式”到“嬉闹式”的叙事转向。
一、《五朵金花》:歌颂式喜剧电影范式的确立喜剧电影是电影剧情片中最为常见的电影类型,是“以产生笑的效果为特征的故事片”。
[1]喜剧电影与戏剧和文学中的喜剧渊源颇深。
美国文学理论家艾布拉姆斯把喜剧分为爱情喜剧、讽刺喜剧、风俗喜剧和闹剧。
[2]我国戏剧理论家董健将喜剧归为两类:讽刺喜剧和幽默喜剧。
认为“众多类型的喜剧基本上不出这两大类的范畴。
例如,所谓闹剧即讽刺喜剧的低俗化与夸张化;所谓风俗喜剧也就是温和而文雅一些的讽刺喜剧”。
[3]总的来说,讽刺喜剧和幽默喜剧是传统喜剧的两大基本类型。
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喜剧电影也大致可以分为这两大类(如《劳工之爱情》属于幽默喜剧,《假凤虚凰》则是讽刺喜剧)。
新中国成立后,“摆在中国喜剧文艺工作者面前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选择适应新的时代与社会的喜剧观念。
毕竟,经典的喜剧观念以及从中国电影有史以来便形成的喜剧影片传统,都是以‘讽刺’作为喜剧的基本要义的。
文化遗产与文化经济时代的少数民族电影

在1 9 8 0年 代 因应现 代化 ( 实 际上 即是 以西 方 文化 为 目标 的现代 性 追 求 ) 对 本 土 文化 冲击 的 背
景下 , 寻根 文 化思潮 兴起 。电影 史上所 说 第 四代 、
际保 护 与开发 的诸 般举 措 。正是 在 这样宏 观 的背 景之 下 , 少数 民族 题 材 电影 的 创 作 有 了一 个 明确 的转 型
后 的事 , 尤其是 以 2 0 0 3年联合 国教 科文 组织 通 过 的《 保护 非 物 质文 化遗 产 公 约》 和2 0 0 6年 中 国非
物质 文 化 遗 产 元 年 为 标 志 。【 1 ] ( P P . 3 6~ 7 5 ) 文 化 遗产 在这 种全 球性 的人 类共 识 中被经 验性 地划 分
一
、
文 化 遗 产 与新 经 济 时 代 的展 示 价 值
少 数 民族 的服 饰 、 建筑 、 音 乐、 歌舞 、 仪轨 、 工 艺、 技术等 , 作 为 迥异 于主 体 民族 的外 显 物象 , 在 2 0世纪 中期 的 中 国 电影 中就 作 为 颇 具 独 特 性 的 他者 文 化 要 素 鲜 明地 表 现 出 来 。 新 中 国 “ 十 七 年” 时期 大 量 少 数 民族 题 材 电 影 的 人 物 设 置 、 叙
第 五代导 演 , 赖 以成 名 的往 往 就 是 颇 具 “ 世 界 主 义” 色 彩 的 文 化 探 讨 和 吁 求 。而 少 数 民 族 的 风 俗、 信仰 乃至 宇宙 观 、 认 识论 的方式就 有 可能成 为 叙 事本 身 的主体 , 主创 者 试 图在 这 种 边缘 或 底 层
的文化 因素 中寻找 到 对 于 现 代 化诉 求 而言 , 具 有
分析电影中的文化遗产

分析电影中的文化遗产电影是一种表达文化的重要媒介之一,其中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和遗产。
本文将分析电影中的文化遗产,探讨电影如何传承和展示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一、电影中的历史文化遗产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许多电影作品通过再现历史场景、展现传统文化活动等方式,融入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例如,中国电影《甲午风云》通过再现甲午战争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向观众展示了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节点,传达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同时,电影还通过复原历史细节,展示了当时的服饰、建筑、习俗等,让观众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魅力。
二、电影中的传统文化遗产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有的文化资源,而电影作为一种传媒方式,能够将传统文化传递给更广大的受众。
以印度电影为例,印度传统文化非常丰富多样,包括宗教、语言、服饰等方面。
印度电影在创作中广泛地融入这些传统元素,节日庆典、民俗习惯等都可以在电影中看到。
比如《巴霍巴利王》这部史诗巨制,不仅再现了古代印度王国的壮丽景象,还表现了印度人民坚韧不拔、顽强向上的精神。
三、电影中的地方文化遗产电影作品往往以特定的地域为背景,展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独特的地方文化遗产。
比如法国电影《阿黛尔的生活》通过对法国南部阿城市的描绘,展示了当地丰富的美食文化、建筑风格和艺术氛围。
观众通过电影,可以领略到法国南部地区的独特魅力,了解当地的文化特点。
四、电影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非物质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资源,如传统舞蹈、古老乐器、传统戏曲等。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动地再现出来。
例如,中国电影《卧虎藏龙》通过展现中国武术的精髓,将中国古老的武术文化传递给了全球观众。
电影中的武打场面、演员的表演方式等都体现了中国武术的独特风格,让观众了解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总结:电影作为一个强大的媒介方式,将文化遗产融入其中,传递和展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再现历史、传承传统、表现地域、展示非物质文化等方式,电影向观众呈现了一个个独特的文化画卷。
云南映像[优质文档]
![云南映像[优质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fe4e6b5504a1b0717ed5dd48.png)
云南映像[优质文档]《云南映像》观后感在毛老师课上看的《云南映像》是我第一次真正接触杨丽萍的舞蹈,以前只是知道她是以跳孔雀舞著名的舞蹈家。
那次真正看过之后深深地被她灵动的舞姿震撼了,同时被震撼的还有她不惜金钱、时间、精力去传承云南民族文化的精神。
从片头的《混沌初开》到尾声《雀之灵》,都弥漫着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那种粗犷、朴实的味道,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茂密的原始深林中。
更令我惊奇的是,百分之七十的演员都来自云南各地甚至田间地头的少数民族,他们中大多数是纯朴的农民,穿着自己缝制的衣服,跳着自己的舞蹈,唱着自己的语言,也许正是这样才造就了这部原生态史诗。
《太阳》、《土地》、《家园》、《火祭》及《朝圣》五个篇章共同构成了《云南映象》。
序——混沌初开:在神秘的击打声中拉开了舞剧的序幕:“天地混沌的时候没有太阳,没有月亮,四周漆黑一片;敲一下,东边亮了;再敲一下,西边亮了”,天地一片混沌,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
盘古抡起劈天大斧,从此开天辟地。
在浑厚的唱词中,太阳出来了。
一、太阳一轮红日缓缓从东方升起,照亮了这个新生的世界,击鼓声、银铃声、吆喝声、击掌声配合地浑然一体,此刻我感受到的是云南大山里的少数民族在阳光下狂放不羁的舞蹈、歌唱、击打。
这部分将云南各地少数民族的象征凝聚起来,几十人仅仅是用鼓点相呼应着,和谐统一。
此时的震撼,使人只能屏住呼吸,接受无与伦比的冲击。
二、土地月亮: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篇章。
在缓缓的优美的葫芦丝声中,杨丽萍随着节奏翩翩起舞,看着她摇曳的舞姿,结合着韵律十足的音乐,心想舞蹈真的能够触动人的心灵。
女人就如同月光一样有形和无形,她用抽象和变形的肢体语言表现了她的情感和月光的圣洁,描绘了夜晚降临是大自然悄无声息的状态。
花腰歌舞:这章最著名的就属海菜腔了。
在看的之前毛老师简单介绍了一下海菜腔,它是石屏县彝族的一种原生态歌唱方式,音域宽广,昂扬激越,优美动听、旋律起伏连贯,婉转悠扬。
花腰傣们嘹亮高亢的海菜腔,久久回响在舞台上。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路径的思考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路径的思考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作为中国电影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认可。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路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转变。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制作形式、主题倾向等方面进行思考,探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路径。
一、历史背景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在中华大地上有着悠久而灿烂的文化传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民族地区的发展也得到了极大的重视。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就在这一背景下逐渐兴起。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玛依拉》到近年来的《马达加斯加》、《英雄本色2018》等,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中不断发展壮大。
二、制作形式从早期的单调片面的居民生活描写,到全面多角度的少数民族文化呈现,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制作形式逐渐发生了改变。
电影中不再单纯描述少数民族的生存状态,它还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和精神层面。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电影拍摄上充分利用了高科技手段,例如使用无人机拍摄风光,用虚拟现实技术呈现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制作形式的改变也使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受众范围逐渐扩大。
三、主题倾向以往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多以传统文化、民族风情、民族历史为主要内容。
而现在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逐渐走向了现代化与多元化。
电影中不再只是一个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民俗,也会体现现代少数民族与外界的交融与冲突,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例如2019年上映的电影《中国女排》就是一个优秀的例子,它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女排的奋斗历程,同时也描绘了中国少数民族运动员在全国运动员中的艰辛。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历程研究的开题报告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历程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人民生活习俗、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具有浓厚的少数民族特色。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云南的电影产业不断发展,也涌现出大量以云南少数民族为题材的电影作品。
这些电影通过影像的方式展现了少数民族的生活、民俗、文化等方面,不仅为推广云南文化、宣传云南旅游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民族意识的强化、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推广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然而,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历程尚未系统地进行过研究。
随着时代的变迁,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不断涌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因此,研究其发展历程对于丰富云南电影发展史话以及少数民族文化得到更好记录和传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的调研和梳理,探讨其发展的脉络和特点,总结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以及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推广的贡献。
2. 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历程、制作背景、拍摄地点、拍摄人员、影片类型和主题等信息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为深入探究其发展历程和意义提供数据支持。
(2)访谈法:通过对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导演、编剧、演员等相关人员的访谈,深入了解其对电影拍摄的看法和经验,为后续研究提供实证数据。
(3)理论分析法:对所收集的研究材料进行分类整理与理论归纳,采用文化理论、影视艺术理论等方法,对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制作的文化内涵和意义进行分析和解读。
三、研究预期成果1. 形成一份全面、客观、准确的关于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历程的研究成果,为云南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持;2. 从文化角度解析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制作特点、文化内涵和影响,从而丰富少数民族文化的意义和价值;3. 通过访谈等方法,收集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制作的经验和视角,为电影从业者、学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浅析少数民族电影

浅析少数民族电影第一节艺术创新与对娱乐价值的彰显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特定的时代语境下,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承担的主要是培养各个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的政治职能,突出的是电影的政治属性。
因此,从总体上来讲,这一时期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艺术性方面尚有不足,娱乐性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但有些电影,尤其是以《五朵金花》和《阿诗玛》为代表的一批爱情电影,在艺术形态和艺术创作手法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创新,彰显了较强的娱乐性,凸显出较高的艺术价值,在中国民族电影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艺术形态的全新尝试,《五朵金花》是我国第一部喜剧歌舞的民族题材爱情片,《阿诗玛》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
这些艺术形态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中国电影中很少见的。
20世纪的50-60年代,人们对于喜剧元素在电影中的运用并不是十分认同,喜剧因素往往会被贬斥为某种低级趣味。
然而,《五朵金花》不仅是我国第一部喜剧歌舞的民族题材爱情片,而且,影片还开创了歌颂型喜剧①这一电影形态的全新尝试。
1956年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新中国的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促进了电影的多元化发展。
这种多元化突出地就体现在喜剧电影的创作当中,多种类型的喜剧电影纷纷出现,包括生活讽刺型喜剧、歌颂型喜剧和生活型喜剧。
其中,歌颂型喜剧是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时期中的一个全新尝试。
这种状况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是十分罕见的。
50年代以前,轻松幽默的喜剧电影并不多见,尽管也出现过一些较为成功的讽刺喜剧电影,但大多都是就一些严肃的社会问题进行正剧式的讽刺。
而电影《五朵金花》打破了“没有矛盾就没有戏剧冲突”的定律,将影片的主题聚焦于歌颂社会主义、塑造正面人物、展现真善美,通过一系列误会和巧合的设置来不断地推动剧情的发展。
“喜剧大体上是偶然的、插曲式的和伦理的,它所表达的是社会具有的,以每个人为实例的那种极其旺盛的生命力连续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密 协作 , 才 有 助 于少 数 民族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保 护 和 利 用 。
关键词 : 少数 民族 题材 电影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电影化 ; 保 护和 利用
中 图分 类 号 : G1 1 2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6 6 2 7 ( 2 0 1 3 ) 0 2— 0 0 6 6— 0 6
2 0 1 3年 第 2期 总第 1 1 0期
北方 民族 大 学学报 ( 哲学社 会 科 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B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
N0 2. 2 01 3
影视 艺术和民族文化传播研 究。
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 云南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在全 国也处于领先地位。这一方 面归功于政策与制度的保 障, 以及政府相关部门与文化 、 民族工作各部 门之间的密切协作 , 还有一 点不容小觑 的是 , 以云南少数 民族为表现区间和主要 内容的“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 如《 五朵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 “ 被各群体、 团体 , 有 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 的各种 社 会 实 践 、 表演 、 表 现形 式 、 知 识 和 技 能及 其 相关 的工 具 、 实物、 手 工 艺 品 和 文化 场 所 ” …。 以此类推 , 有研究者将“ 少数 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看做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分支 , 认为它是指 “ 各个 少数 民族 人 民世代 相 承 、 与少数 民族群 众生 活 密 切相 关 的 、 具有 民族 特 色 的各 种传 统 文 化 实
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民族研究所与八一电影制片厂 、 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等单位合作 , 于1 9 5 7— 1 9 6 6年间拍摄了 2 2 部“ 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片” ( 后又被称为“ 民族志 电影 ” ) ①。 这批 民族志电影 中, 以云南少数 民族为主要表现对象的有七部 : 《 佧佤族》 《 苦聪人》 《 独龙族》 《 景
大众传播媒介 , 实现 了其在 当代 社会 的广泛传播 , 同时, 电影也 在不 同程度 上参 与 了少 数 民族 非物质 文 化遗产 的保 护和利用。但 电影 的文化 消费属性和奇观 审美性 追求 , 又极 易破 坏少 数 民族 非物 质文化 遗
产 的活态性和原生性。 因此 , 只有 电影工作者 与民族 文化工作者、 文化遗产传 承人三者 的深入交流和 紧
Ge n .No .1 1 0
对少数 民族非物质 文化遗产 的电影化 生存之 思
— —
以云 南少 数 民族 题 材 电影 为例
李 淼
( 云 南 师范 大学 传媒 学 院 , 云 南 昆明 6 5 0 0 9 2 )
摘 要: 在大众传媒 日益渗透人 类社会生活 的今天 , 少数 民族 非物质 文化遗 产凭借 电影这 一主要 的
花》 《 阿诗玛》 《 青春祭》 《 孔雀公主》 《 媾玛的十七岁》 《 花腰新娘》 《 碧 罗雪 山》 等, 不仅呈现 出独具 特色 的少数 民族 形象 和边 疆生 活风 貌 , 通过 电影 重 塑 了对 云南 少 数 民族 的文 化 想象 , 更 重 要 的是 ,
这些影片还折射 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 少数 民族题材 电影 在不 同程度上参与了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1— 2 3
基金项 目: 教 育部人 文社 会科学研 究西部和 边疆地 区青年基金项 目: “ 边疆 少数 民族影像 传播及 其社会 文化建
构” ( 1 0 X J C Z H 0 0 3 )
作者简介: 李淼( 1 9 7 8 一) , 女, 云南昆明人 ,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讲师,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博士生, 主要从事
主要从民族文化传播的角度 , 以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为切人点 , 就电影这一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参 与少 数 民族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 的保 护和利 用 的相 关 问题展 开 讨论 。
一
、
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电影化生存方式
云南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 少数 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中
云南少 数 民族非 物质 文化 遗产 的保 护 和利用 。如 果按 照 电影 的类 别 加 以区分 , 少 数 民族 题 材 电影 参 与云 南少 数 民族非 物质 文化 遗产 的保 护和 利用 主要 有两 种形 式 。
( 一) 非虚构 型
非 虚构 型又 可称 为纪 实 型 , 即以非虚 构 的手段 进 行拍摄 , 将 云南 少数 民族 非物 质文化 遗产 直接 呈 现在 影片 中 。早在新 中 国成立 之 初 , 为 了满足 当时 政 治需 要 , 调 查 各 民族 的 社会 历 史 状 况 , 由原
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 首先 , 它主要是指以电影为媒介保存下来 的那些活态遗产项 目, 是各地进行非 物质 文化 遗产 确认 、 保 护 与传播 的重要 手段 。其 次 , 它还 指那 些 以少 数 民族非 物质 文化 遗产 元素 为
创作 要素 的 电影作 品 , 它们 也 在不 同程 度上 参 与 了少 数 民族 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 的保 护 和 利 用 。本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