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

合集下载

论傈僳族服饰的文化意蕴

论傈僳族服饰的文化意蕴

清代 余庆远 《 维西 见 闻纪》 对清代 傈僳 人服饰 记载 最详 : 原始 崇拜的痕迹。 “ 栗粟 , 近城 四山, 普、 康 弓笼 , 子栏 皆有之。男挽 髻戴簪 , 奔 编 麦草为缪络 , 于发 问, 缀 黄铜勒束额 , 带铜环 , 耳 优人衣 旧, 则改
结 语
“ 服饰作 为重要的 民族 文化 载体, 了承载着 礼仪 教化 、 除 记
清光绪十一年《 昌府志》 五十七《 永 卷 种人》 “ 栗 j粟, 留” 载: 。 尾饰在原始服饰 中很普遍 , 图腾崇拜 中动物 崇拜 的典型 是
表 现。 后汉书》 《 记载 : 织绩木皮 , 以草实, 五色衣服 , “ 染 好 制裁
天, 傈僳族还保 留着穿麻 、 种麻 、 纺麻 的传 统。
唐代樊绰所著 的《 蛮书 ・ 类第四》 名 一书 中记载 :栗粟两姓 “
带的腾冲傈僳族服饰色彩灿烂 、 斑斓 , 山上 的朵朵杜 鹃花 , 像
蛮, 雷蛮 、 蛮 皆在 邛部 台登城 , 西散居 , 梦 东 皆乌蛮 、 白蛮之种 美 丽大 方 。 据 说 傈 僳 族 男 女 佩 戴 的 项 圈上 的 各 色 绒 球 就 是 仿 族 。 丈 夫 妇 人 以 黑 缯 为 衣 , 长 曳地 。 又 东 有 白 蛮 , 其 丈夫 妇 人 照 山 间 的朵 朵 杜 鹃设 计 的 。 傈 僳 族 服 饰 是 傈 僳 族 人 民在 长 期

用 。傈僳 族服装 的形制 、 色彩 、 式的选 择也 与其 生活环境 有 样 着 密切 的关 系, 如傈僳 族男子服饰 中的青布包头就是在长期 的 打猎生活 中, 了防止 头发 被树枝挂 扯。另外生活在高黎贡 山 为


历史 文献 中的傈 僳族 服饰
有关傈僳族服饰文化的文献记载 , 散见于文化典籍之 中。

关于傈傈族服饰介绍

关于傈傈族服饰介绍

傈僳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丽江、保山、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县和四川的西昌、盐源、木里、德昌等县。

傈僳族渊源于南迁的古氐羌人,与彝族同属一个族源,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

傈僳族妇女的服饰非常美观大方。

样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上着短衫,下穿裙子,裙片及脚踝,裙褶很多;另一种上穿短衫,下着裤子,裤子外面前后系小围裙。

妇女的短衫傈僳语称“皮度”,短衫长及腰间,对襟,满圆平领,无钮扣,平素衣襟敞开,天冷则用手掩,或用项珠、贝、蚌等压住。

有的袖口以黑布镶边,衣为白色,黑白相配,对比强烈。

建国前,由于各地傈僳族所穿麻布颜色的差异,就分黑、白、花傈僳三种。

傈僳族男子都穿麻布长衫或短衫,裤长及膝。

有的以青布包头,有的喜蓄发辫缠于脑后。

头人或个别富裕之家的男子,左耳戴一串大红珊瑚,以示在社会上享有荣誉和尊严。

所有成年男子都喜欢左边佩砍刀,右边挂箭包,箭包多以动物皮缝制,腰系一长带子。

维西傈僳族男性有的头戴羊毛毡帽,形状有船形和圆顶宽帽糖两种。

青年穿白底黑纹大襟短衣,老年穿大襟长衣,或夏着短衫、冬着长衫,中间系麻织花腰带。

傈僳族妇女的服饰按颜色的不同,分为白傈僳、黑傈僳、花傈僳三种。

聚居在云南怒江州一带的白、黑傈僳妇女普遍穿右衽上衣,麻布长裙,已婚者耳戴大铜环或银饰,长可垂肩;泸水县一带的黑傈僳妇女则不穿长裙,上衣右衽,腰间系一小围裙,长裤,青布包头,耳戴小珊瑚一类的饰品永胜、德宏一带的花傈僳服饰则最为鲜艳美观,她们均喜在上衣及长裙上镶绣许多花边,头缠花布头巾,耳附大铜环或银环,裙长及地,行走时随风摆动,宛如春天里的杨柳,荡人心魄。

傈僳族女性服饰文化研究

傈僳族女性服饰文化研究

知识文库 第22期9傈僳族女性服饰文化研究王玉璀少数民族服饰在丰富造型语言的背后,隐藏着厚重的民族历史文化,服饰既是视觉的,又是文化的。

本文主要是对傈僳族女性服饰文化的研究,从服饰纹样所具有的自然特征以及女性配饰的分类,来探索服饰文化中的独特内涵,从而使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继续传承和发展。

一、傈僳族历史服饰概况傈僳族是一个有着悠久传统和历史的少数民族,从大分散、小聚居的族群分布结构形成中,其先民为了躲避灾害、祸乱,经历了四次较大规模的迁徙活动。

从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辗转迁徙到了温暖的缅北地区和湿润的怒江流域,其族人主要分布在怒山、云岭、高黎贡山一带。

傈僳族具备独特、发达的民俗文化,这种文化凝结在本民族的服饰之中并得以世代相传。

按女子服饰的色彩差异,具体可划分为黑傈僳、白傈僳、花傈僳三个支脉。

1、傈僳族历史服饰简介一个民族的最固有、最直接的身份象征也是这个民族最外在的文化征象的就是服饰艺术。

傈僳族服饰的特点就是材料简朴、形制大方、色彩美观。

傈僳族服饰在形象创作过程之中尚有远古先民勤劳、得体的影子,在服饰形制样式中有对生存环境的崇拜依附心理,这种心理导致在不断的审美追求中又能积极透视到时代风尚的浓缩精华。

傈僳族长期服饰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所有的这些都以传统的、古老的、固定的样式、用色和形状继承下来,稳定地体现着傈僳族独有的服饰文化特征。

2、傈僳族服饰自然审美傈僳族固有传统服饰的材料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大自然的事物,而且服饰的制作与加工也一直沿袭古老的方法,所以服饰的色泽、肌理与质地始终都保持着固有的特点。

傈僳族人把对材料的认识与理解包含在了傈僳族传统服饰材料的搜集和制作中,因此傈僳族人凭借精美服饰制作过程中对材质的精准而娴熟的把握,使得材料的自然形态与主观的完美意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这种质朴的风格反映傈僳族人民人格、心理特征,是傈僳族人民独特的恒久魅力和审美取向之所在。

二、傈僳族服饰文化研究现状综述服饰作为人类文明积极进步、成熟的标志之一,从服饰的形制、用色及其材料到装饰语言,无处不表现出深厚、积极的符号学意义。

云南少数民族服装的特点概述yangok

云南少数民族服装的特点概述yangok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特点一、傣族服饰的特点云南傣族因分布区域不同,服饰也有区域性的不同,但男性的传统服饰保存已不多,传统服饰的特点主要还是通过妇女的穿着打扮来体现。

主要可以划分为西双版纳类型、德宏类型、元江-新平类型、元阳-红河-金平类型等四种类型。

西双版纳傣族妇女上着白色、绯色的无袖吊带对襟紧身内衣,外穿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紧身短衣。

下身是黑色或花色裹身长统裙,用整块布幅联缀两头便成上下贯通的“桶”状,宽余部分折至腰,用银腰带系紧。

这种统裙腰臀处比较贴身,而脚摆处则宽松自如,不妨碍行走,利于通风透热和频繁的洗濯。

发式则不论老幼皆盘发成髻,饰以发梳和发簪,或是清香的花朵、鲜艳的绢花。

外出时喜挎自织的筒帕,撑传统的平骨花伞。

这种端庄而不失活泼的装饰与上短下长的紧身服饰使傣族女子显得高挑修长。

如今随着各色艳丽轻柔衣料的进入,妇女服饰更显缤纷,特别是在泼水节时,盛装的妇女犹如会场上的鲜花,一簇簇,一丛丛,让人目不暇接。

男子服饰为白色对襟圆领长袖上衣,戴淡青或白色、红色包头,并在末端饰以彩色丝线,垂于耳旁。

受邻国缅甸边民的影响,男子也有穿着上下贯通的裙裾的,但不系腰带,而是将宽余部分拉朝腹前系结,俗称“笼基”。

德宏盈江、陇川、梁河一带傣族妇女婚前上穿浅绯色大襟短衫,下着长裤,腰系绣花围腰,梳发辫盘于头顶。

婚后则收发易装,改穿对襟黑色或白色短衫和黑色统裙,束发于顶,外裹毛巾。

进入中年后则戴用黑布缠制成的高筒帽。

而瑞丽江畔的妇女服饰与西双版纳类型大同小异。

元江、新平傣族支系众多,主要有元江的傣仲、傣拉、傣掌和傣勒支系,新平的傣雅和傣洒支系。

各支系服饰各具特色,或华丽多彩,或淡雅清秀,但颜色都以黑、红为主调,喜带包头,头饰极为多彩艳丽,除傣拉支系着长及小腿的宽大裤子、长及膝盖的蓝色右衽圆领衣外,其余支系皆穿黑色短统裙,外出打绑腿,喜用五彩刺绣和花布装饰领、袖、襟摆、包头及裙、绑腿。

上衣都分内外两件,内衣圆领或竖领,斜襟,领部饰有银泡或鱼形饰物,外衣有长有短,无纽无扣窄袖,新平的傣雅支系还在衣襟、腹、背处和前额包头处缀满闪亮的小银泡和鱼形银器,手指、耳孔、手腕皆佩银饰,一旦走动,满身银饰叮当作响,平添无限生机与富贵,又以彩带束裙,故也称之为花腰傣。

傈僳族服饰原创设计理念

傈僳族服饰原创设计理念

傈僳族服饰原创设计理念
傈僳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生活在云南省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傈僳族的服饰在中国民族服饰中独具特色,以其原创设计理念而闻名。

傈僳族服饰的设计理念源于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的追求。

傈僳族的服饰以色彩斑斓、图案繁复而著称,他们善于利用大自然的色彩和图案来装饰自己的服饰。

比如,他们会用鲜艳的红色和绿色来点缀自己的服饰,以表达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同时,傈僳族的服饰上常常绣有各种花草和动物的图案,这些图案不仅美观,更是对自然界的赞美和祝福。

傈僳族的服饰设计理念还体现在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上。

他们会在服饰上加入传统的手工艺元素,比如刺绣、编织等,以传承和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

同时,他们还会在服饰上加入一些传统的符号和图案,以表达对祖先和传统文化的敬意。

这些传统元素的加入使得傈僳族的服饰更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历史感。

总的来说,傈僳族服饰的原创设计理念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美的追求。

他们以自己的服饰作为表达自己的方式,将自己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的追求融入到每一件服饰中。

傈僳族的服饰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对生活、对自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赞美。

云南的特色少数民族服饰有哪些

云南的特色少数民族服饰有哪些

云南的特色少数民族服饰有哪些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拥有 25 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而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

这些服饰不仅是民族身份的象征,更是民族历史、文化和审美观念的生动体现。

彝族的服饰风格多样,色彩斑斓。

女子通常头戴鸡冠帽,帽上绣有精美的花纹。

上身着绣花衣,领口、袖口和衣襟处都镶有彩色的花边。

下身穿百褶裙,裙长及地,裙摆上绣满了各种图案,如花朵、鸟兽等。

裙子的颜色以红、黑、黄为主,对比强烈,十分醒目。

男子则多穿黑色或蓝色的对襟衣,外套羊皮褂,下身着宽裤脚的长裤。

白族的服饰以白色为主色调,体现了白族人崇尚纯洁、素雅的审美观念。

女子的头饰独具特色,被称为“风花雪月”。

垂下的白色穗子代表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象征上关的花,弯弯的帽顶代表苍山的雪,弯弯的造型如同洱海的月。

她们身着白色上衣,外罩蓝色或黑色的坎肩,腰系绣花围裙,下着蓝色或黑色的长裤,裤脚绣有花边。

男子则头戴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外穿黑色或蓝色的褂子,下身着白色或蓝色的长裤。

哈尼族的服饰反映了他们的农耕生活和宗教信仰。

女子的服饰多以黑色为底色,配以红色、蓝色、白色等鲜艳的色彩。

上身穿着紧身的短衣,领口和袖口绣有彩色的花纹,下身穿长裤或长裙。

腰间系着彩色的腰带,上面绣有精美的图案。

头饰通常是用彩色的布条和银饰装饰而成。

男子的服饰相对简单,多穿黑色或蓝色的对襟衣,下身着长裤。

傣族的服饰轻盈、秀丽。

女子通常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

筒裙的颜色和图案多种多样,有的以花卉为主题,有的则是抽象的几何图案。

她们还会佩戴各种金银首饰,如耳环、项链、手镯等。

男子则多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身着长裤,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

傈僳族的服饰富有特色。

女子头戴“俄勒”,用珊瑚、料珠、海贝等装饰而成。

上身着短衣,外罩坎肩,下身穿长裙,裙摆绣有花纹。

男子多穿长衫,腰间系腰带,头戴包头。

纳西族的服饰简洁大方。

女子上身着宽袖的上衣,外套坎肩,下身穿长裤,系围裙。

傈僳族服饰

傈僳族服饰

论云南傈僳族服饰艺术摘要丰富多彩的傈僳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傈僳族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和艺术,服饰作为傈僳族文化的一种载体,一种符号,不仅体现了地域特征,而且体现了一定的等级特点,它完整体现了傈僳族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美学、宗教、政治、哲学等方面的传统观念,蕴涵着傈傈族人民在文化结构深层的心理积淀。

它不仅体现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整合,以及审美主体内心炽热情感的外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透视出我国特定社会文化结构下的特定民族生活习俗和民族审美理念,高度艺术化地概括反映了民族服饰文化的本质特征,从而体现出我国民族服饰语言从审美意象到具体化艺术符号情和意的整合构筑与传达。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神奇美丽的滇西北,以其独特豪放和宽广的胸怀孕育了滇西北丰富的民族文化,其间傈僳族服饰文化以其独有的民族风格在云南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新的历史时期,认真挖掘研究傈僳族服饰文化,对继承与革新民族文化,推动民族文化和经济的繁荣,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服饰的种类、对色彩的应用、形式美的应用、审美观等四个方面揭示其服饰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傈僳族;服饰艺术;审美观;形式美;色彩;By Yunnan Lisu national minority clothing artAbstract: the richly colorful Lisu national minority clothing, has the glorious history and the bright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is one unique culture which and art the Lisu national minority creates, the clothing takes the Lisu national minority culture one kind of carrier, one kind of mark, not only has manifested the region characteristic, and has manifested certain rank characteristic, it has manifested aspect the completely and so on esthetics which, religion, politics, philosophy Lisu national minority people a lot of years form traditional ideas, contains the Lisu nationality Lisu nationality race people to accumulate in the cultural structure in-depth psychology. As the saying goes, a side water and soil raises a side person, north mysterious beautiful Dianxi, it has bred north Dianxi by unique bold and the broad mind the rich national culture, during the Lisu national minority clothing culture the national style which is in sole possession of by it holds the important status in the Yunnan national culture. In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 unearths earnestly studies the Lisu national minority clothing culture, to inherits with the innovation national culture, impels the national culture and economical prosperous, the promotion national unity construction harmonious society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without doubt. This article attempts from the clothing culture source and course, the type, the manifestation as well as Lisu national minority's black worship view and so on five aspects promulgates its clothing culture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key words: Lisu; apparel arts; aesthetics; formal beauty; color;目录引言 (1)文献综述 (1)研究方法 (2)讨论与分析 (2)一、傈僳服饰的种类 (4)二、傈僳族服饰艺术的特色 (5)1.傈僳族服饰中对色彩的应用 (5)2.傈僳族服饰对形式美的应用 (7)3.傈僳族服饰再现了自然形象的审美观 (9)结论 (10)参考文献 (11)引言服饰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物质资料,由于它的不可缺少的实用价值和与之俱来的审美价值使其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教材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教材
在历史进程中,傈僳族溶进了不少其它民族的血缘
傈僳族少女
举行文艺晚会
傈僳族舞蹈
因地区不同而异,怒江流域的民间舞蹈只舞不歌,完全以竖笛(与羌笛相
似)、横笛、琵琶、二弦等与北民族乐器和自制的弹拨乐器“达比亚”为舞蹈
伴奏。舞蹈名称一般以舞步动作为名,更多的随乐曲名称而定。每逢节日、播 种和收获后,人们都要跳被称为“迷依刮克哦”的自娱性《生产舞》。这个舞 蹈据说产生于17 世纪,当时的傈僳人还处于以狩猎和采集野果为生的时代,舞 蹈只能以模拟各种动物为主。在后来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傈僳人学会了务农, 渐渐把模拟动物的原始舞蹈改进成为表现农务的《生产舞》。在圆圈舞蹈中, 人们以各种模拟姿态细致地表现人们挖地、种玉米、锄草、收获归仓等内容。
而且至今在舞蹈中还保留了一段模拟动物的“打猴子舞”,为舞蹈增添风趣。
这个舞蹈没有任何的伴奏与伴唱,完全以舞者全脚掌跺地作舞的声音为舞蹈节
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北民族乐器和自制的弹拨乐器“达比亚”为舞蹈伴奏。 舞蹈名称一般以舞步动作为名,更多的随乐曲名称而定。每逢节日、播种和收 获后,人们都要跳被称为“迷依刮克哦”的自娱性《生产舞》。这个舞蹈据说 产生于17 世纪,当时的傈僳人还处于以狩猎和采集野果为生的时代,舞蹈只 能以模拟各种动物为主。在后来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傈僳人学会了务农,渐渐 把模拟动物的原始舞蹈改进成为表现农务的《生产舞》。在圆圈舞蹈中,人们 以各种模拟姿态细致地表现人们挖地、种玉米、锄草、收获归仓等内容。而且 至今在舞蹈中还保留了一段模拟动物的“打猴子舞”,为舞蹈增添风趣。这个 舞蹈没有任何的伴奏与伴唱,完全以舞者全脚掌跺地作舞的声音为舞蹈节拍, 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少数居住在河谷地区的则以大米为主食,以苞谷、洋芋一类杂粮为辅。芋头 是傈僳族人比较喜欢吃的一种食物,又加上可以兼作粮食,所以,家家户户都栽 种芋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 白、黑傈僳族妇女,穿右衽上衣,麻布或黑丝绒长裙。已婚妇女戴大 铜耳环,头上以珊瑚、料珠串缝为帽,胸前戴玛瑙、海贝或银币。花 傈僳服饰鲜艳,妇女头戴花布头巾,耳坠大铜环或银环,穿及地的长 裙。各地傈僳族男子喜用青、黑、蓝、白色布作包头,穿自织的麻布 长衫或短衫和及膝的裤子。成年男子左佩砍刀,右挎弩弓和用熊皮或 猴皮做成的箭包。 • 傈僳族年轻姑娘喜欢用缀有小白贝的红线系辫,已婚妇女则多喜 欢头戴珠帽“额勒”。“额勒”是用珊瑚、料珠、海贝、小铜珠编织 而成的精美头饰。制作方法是:先选十几个直径约2厘米的白色海贝 片,把它们钻出小孔,用线平穿成一个能套住后脑的圆套。海贝圈上 半部分的贝片下面系上一个小铜珠,然后再将小铜珠横穿成串。这样 便构成了一个以脑后海贝串、额前铜珠串为上下两边,以红白两色珊 瑚、料珠串为中心的帘式、半月形珠帽,戴在头上正好能将头颅和两 侧耳鬓罩住。妇女们戴上“额勒”,头顶上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片海贝如同银月高悬 在上,下面的串珠,宛如众星捧月。最下端的铜珠,嵌在前额,金光 闪闪,给人一种华美、尊贵之感。这是傈僳族妇女必不可少的心爱之 物。
重要节日 傈僳族群众过去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相信万物有灵, 有巫师。20世纪初,一些西方传教士进入德宏、怒江地区,传 入基督教和天主教。 1950 年以前,傈僳族人民行用自然历,借助花开、鸟叫, 将一年划分为花开月、鸟叫月、烧火山月、饥饿月、采集月、 收获月、煮酒月、狩猎月、过年月、盖房月10个季节月。主要 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腾 冲僳僳族群众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日过'刀杆节”。分两天活动, 第一天“下火海”,用栗柴烧成一大堆火炭,表演开始,五个 人赤脚围着火炭跳出跳进,然后“打火滚”,即在火炭上翻滚; “洗火脸”,即捧起火炭洗脸;最后把在火炭里烧烫了的铁链 子拿在手里传来传去,叫“拉火链”,表演完毕群众一起跳舞。 第二天“上刀山”,把32把磨得锋利的长刀,横绑在两根高四 丈的粗栗木杆上成梯子形,顶端有红旗、鞭炮,在一片鞭炮锣 鼓声中开始表演。
傈僳族
傈僳族 (英文名称Lisu Li-Su Lisaw)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发源于青康藏高原 北部,是中国、缅甸、印度和泰国的一个跨国性质的少数民族,主要 分布中心在中国原来的西康省(即现今云南省、四川省、西藏之间的 州县)和古代云南腾越州的坎底地区、江心坡地区(即现今缅北克钦 邦的葡萄县,为中国传统线和英国麦克马洪线东段之间的未定界领土 于1960年归属缅甸邦联而设立的)。
《傈僳族舞蹈》
陈玉先 绘
食俗 傈僳族主要聚居在中国南部云南省。绝大部分人居住在怒江两岸山上,粮食 只能种在很陡的山坡上。没有平坝,所以,很少有水田,只有在怒江两边稍平的 地方才能开梯田,种植水稻。山地只适合栽种苞谷、荞麦以及少量的鸡脚稗。 正因为这种地理条件,小麦产量极低,成本也很高,一般家庭很少吃上大米。 即使家庭生活比较富裕的人家,也只是逢年过节、或者招待客人时才能吃上一点。 少数居住在河谷地区的则以大米为主食,以苞谷、洋芋一类杂粮为辅。芋头 是傈僳族人比较喜欢吃的一种食物,又加上可以兼作粮食,所以,家家户户都栽 种芋头。 傈僳族普遍日食三餐。仍然习惯于饭菜一锅煮的烹制方法,即在做饭时,先 把米放入锅内熬煮,中间更换两次水,待米快熟时,放进青菜、白菜直至菜烂。 平时很少单做菜,饭菜合一的粥煮熟后,全家围着火塘就餐。用作煮粥的米通常 有玉米和荞麦。因大米种植较少,只有在节日或接待客人时才用大米做粥。 居住在丽江的傈僳族喜食阴玉米饭,所谓阴玉米是指秋天刚熟的玉米包,去 包叶后放入沸水中煮一下,然后阴干储存。食用时将玉米粒搓下,用木难舂去表 皮,加上四季豆、猪头或猪排微火煮食,作为佳馔。大部分傈僳族都喜食玉米爆 成的玉米花。 傈僳族的肉食来源有家庭饲养的猪、牛、羊、鸡肉和捕猎的麂子、岩羊、山 驴、野牛、野兔、野鸡和河里的鱼,肉类的食用方法大都采用把肉抹上盐,放入 火塘中烧烤后食用。
歌舞音乐
流行于怒江地区的民间舞蹈,只舞不歌, 用 多种乐器伴奏 不同的舞蹈内容有不同的舞曲 如反映 爱情生活的有《双人琵琶舞曲》、《阿哥阿妹情意投 》 等,反映劳动生活的有《撒麻种》 《种包谷调》、 《找 菜歌》等,模拟飞禽走兽的有《乌鸦喝水》、《 红嘴雀 吃山果》、《马踢架》等。有些舞蹈是按舞步 或动作而 取名,例如《一步曲》、《二步曲》、《翻 身舞曲》、 《踢脚舞曲》等,多用五声音阶羽、宫调 式。流传于保 山、德宏地区的民间歌舞跳戛和小三弦 舞,则是载歌载 舞的形式 舞曲欢快跳跃,多用五声音 阶商、徵调式。跳 戛一般不用乐器伴奏,小三弦舞常 用其布厄、举列、达 提吐等乐器伴奏。
历史由来
傈僳族渊源于南迁的古氏羌人,与彝族同一个个族源。 傈僳族的名称最早见于唐代著述。唐代史籍称“栗粟两姓蛮”或“栗蛮”及“施蛮”、“顺 蛮”,均属“乌蛮”,分布在今川、滇雅碧江、金沙江、澜沧江两岸等广阔地带;元明时多受 丽江诸地纳西族封建领主等的统治。16世纪中叶,因不堪纳西族木氏土司的奴役和战争的威胁, 大批傈僳族在头人括木必帕的率领下,向滇西北怒江等地区迁徙。在17-19世纪,该族人在起义 失败后又曾多次迁徙,一部份进入缅甸;一些人迁到老掴、泰国等。直至清代迁徙还在继续。 在历史进程中,傈僳族溶进了不少其它民族的血缘
烧烤肉食品是傈僳族人传统的吃法。不论是猪肉、牛肉和小鸡、鱼类都能烧食。 这种吃法味道鲜美香脆。这是由于这个民族长期以狩猎、采掘为生形 成的饮食特点。但是傈僳族不吃水牛、狗、猫、马肉。 常见的蔬菜有青菜、白菜、萝卜、芋头和各种瓜菜、薯类,辅以 橘子、桃、梨、等多种水果。因当地盛产漆油,所有菜肴均用漆油烹 制。如漆油炒鸡、漆油炖鸡、漆油煮甜酒蛋等。漆油煮甜酒被认为是 产妇补虚的上等食品。 傈僳族家家都养蜂,少则4、5群,多则十几群,每年秋季,家家 都酿酒,所用原料除玉米、高梁外,还喜用稗子,并以稗子酒最好。 酿酒时,先将原料捣碎,蒸煮后放酒药装坛封存,10天后即可启封冲 饮,度数不高,淡而醇,有解渴提神之功效。 傈僳族喜饮一种麻籽茶。制作麻籽茶时,先将麻籽入锅用微火焙 黄,然后捣碎投入沸水中煮6-7分钟,取出沥渣,汤仍入锅放盐或糖煮 沸即可饮用。麻籽茶洁白,多饮也像饮酒一样能够醉人。在贡山一带 的傈僳族,受当地藏族生活方式的影响,也有喝酥油茶的习惯。
五分镍币左右大的五十枚贝币可换一头猪,八十枚可换一头牛,十枚可换一升 粮。二分镍币左右大的一枚可换一碗凉粉,十枚可换一只鸡。五公分左右大的最值钱, 一串可换一头牛。贝币多少也是傈僳族人家贫富的象征。
在怒江大峡谷,贝币开始是没有串在一起的。由于在那黑暗野蛮的年代,外敌 入侵和民族氏族间的械斗不断,还要遭受强盗的抢劫,自然灾害引起的迁徙,贝币保 管十分不方便,聪明的傈僳族妇女便把它钻个孔串起来,戴在头上,挎在身上,防止 丢失。 斗转星移,贝币便成了点缀傈僳族妇女的装饰品,成了傈僳族妇女爱美的象征。 傈僳族妇女把贝币视为传家之宝,当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当姑娘长到 十六、七岁,做父母的就会精心为女儿准备一串海螺贝。不管家境如何困难,这串贝 币是非给不可的。母亲不幸去世,她们留给女儿最珍贵的东西也是贝币。
傈僳族少女
举行文艺晚会
傈僳族舞蹈
因地区不同而异,怒江流域的民间舞蹈只舞不歌,完全以竖笛(与羌笛相 似)、横笛、琵琶、二弦等与北民族乐器和自制的弹拨乐器“达比亚”为舞蹈 伴奏。舞蹈名称一般以舞步动作为名,更多的随乐曲名称而定。每逢节日、播 种和收获后,人们都要跳被称为“迷依刮克哦”的自娱性《生产舞》。这个舞 蹈据说产生于17 世纪,当时的傈僳人还处于以狩猎和采集野果为生的时代,舞 蹈只能以模拟各种动物为主。在后来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傈僳人学会了务农, 渐渐把模拟动物的原始舞蹈改进成为表现农务的《生产舞》。在圆圈舞蹈中, 人们以各种模拟姿态细致地表现人们挖地、种玉米、锄草、收获归仓等内容。 而且至今在舞蹈中还保留了一段模拟动物的“打猴子舞”,为舞蹈增添风趣。 这个舞蹈没有任何的伴奏与伴唱,完全以舞者全脚掌跺地作舞的声音为舞蹈节 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北民族乐器和自制的弹拨乐器“达比亚”为舞蹈伴奏。
器乐
傈僳族的民间乐器有:其布厄(即傈僳族琵 琶, 亦称小三弦)、很自(弓弦乐器,二弦)、举列(即 笛子)、笛里吐(小竖笛)、葫芦笙、玛果(即口 簧)、 阿其诀列、达提吐、唢呐、玛拉(大号)以及大 锣、大 镲、大鼓等。器乐曲多为歌舞伴奏的舞曲,纯 器乐曲较 少,如其布厄演奏的《传情调》、《划船调 》、《对门 蜜蜂嗡嗡叫》,很自演奏的《约玩调》等。 流行于保山 地区的达提吐、阿其诀列是双管吹奏乐器, 主管奏旋律, 副管奏持续音。达提吐的乐曲多源于情 歌和舞曲,阿其 诀列装有铜质簧片,多吹奏抒情性乐 曲。以树叶吹奏的 《阿爸阿妈呀》、《隔山隔水的人 呀》都是傈僳族的传 统乐曲。
民族服饰
关于傈僳族妇女的“欧勒”帽头饰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很久以前,人间遭 遇干旱,饥饿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有一对失去双亲的青年男女,带着仅 有的一把长刀、两升米和一只大公鸡,跋山涉水去寻找能生存的土地。他 们来到了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安了家。姑娘为了给小伙子织一套舒适合体 的衣服,跑遍群山,采来荨麻纺成麻线,终于织成了一件横纹长衫,送给 了小伙子。在姑娘辛劳的日日夜夜,小伙子也在悄悄地为心上人物色着礼 物。当他看到美丽的姑娘在劳动时,山风常常吹乱她的长发遮住双眼,发 丝刺得姑娘的眼睛不停地流泪,便有了主意。夜里当他看见明月高悬,那 么的美丽,便决定用像月亮那样洁白光滑的东西做成一顶能拢住姑娘长发 的帽子。小伙子听说唐古拉山下有像月亮一样洁白的砗磲壳,人们常用它 来做装饰品,于是下决心去找它。历尽艰辛,他终于得到了美丽的砗磲壳, 他就不分白天黑夜地打磨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磨出了一大堆又白 又亮的砗磲片。小伙子从山上采回了五光十色的树果子,用姑娘搓出的麻 线,把这些砗磲片和果子分别穿成串,美丽的“欧勒”帽终于完工了。在 一个明月当空的夜晚,小伙子捧出它戴在心爱姑娘的头上。从此“欧勒” 帽便成了傈僳族小伙子们赠送给心上人的定情物,一直流传至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