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紫陶的“残帖”装饰艺术
浅析建水紫陶装饰工艺的艺术特点

浅析建水紫陶装饰工艺的艺术特点建水紫陶,是云南省建水县特有的传统手工艺品,因其独特的装饰工艺、雅致的造型,被誉为“陶器中的翡翠”。
下面将从建水紫陶的器形、纹饰、釉彩三个方面,浅析其装饰工艺的艺术特点。
一、器形建水紫陶器形优美、稳重、古朴,常见的包括盘、碗、罐、壶、瓶等。
其中的壶、瓶、罐等器型,常常是从皮质、革质、竹质等自然形态中演变而来,极具天然美感与野趣,尤其是该厂家生产的一种叫“香盒”的器型更是引人注目。
二、纹饰建水紫陶纹饰华丽、精致、细腻,非常注重装饰的艺术效果与视觉冲击力,给人以魅力非凡的视觉印象。
在纹饰的选择和运用中,建水紫陶技艺能手们善于运用古代的文化遗产、优秀的艺术资源,从而汲取意蕴丰富、形象鲜明、富于变化和巧妙的意境元素,使得建水紫陶纹饰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得到了极大地拓展和深化。
建水紫陶纹饰的大多数是以荷花、牡丹、莲花、梅花、桃花为主题,或以乌龟、鹰、马、蛇等动物图案为主,以及一些花草虫鱼等生活图案。
纹饰的排布多以连续构成的曲线、贴近、转弯和内里外巡、盘旋往复为主,给人一种绵长、推敲、追寻的错觉。
纹饰采用鲜艳、雅致的色彩,对比鲜明,呈现出浓郁的生命力和激情。
三、釉彩建水紫陶的釉彩一般是通过复杂的烧制过程实现的。
在釉彩的施加中,建水紫陶工艺师,往往会在不同的部位采用不同的色彩渲染,让器物在不同角度下,呈现出不一样的美感。
然而这种变化又使整件器物看起来很自然。
在运用釉彩时,建水紫陶着重表现黑色和紫色,因此建水紫陶又被称作“天地之玄冥,沅水之紫陶”。
总之,建水紫陶的装饰工艺,在艺术上自成一派,给人以非同一般的视觉享受。
通过纵览建水紫陶的历史、文化和制作工艺,我们不难发现,这种装饰工艺的艺术特点得以成就,正是源自于传统文化、采用强烈的色彩应用、融会贯通的纹饰工艺,以及极为讲究的制作工艺等多个方面的综合体现,这些都为建水紫陶的艺术价值,赋予了非凡的艺术内涵和历史文化价值。
建水紫陶:中国陶艺奇葩

建水紫陶:中国陶艺奇葩郑伟林【摘要】Jianshui purple pottery is one of the four most famous ceramic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d it is one of Chin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Jianshui region has a long history of making ceramics. Jianshui purple pottery production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six big processes including material, pug, hand shaping, decoration, fire, and grinding. With its unique technology, Jianshui purple pottery has become a handicraft with extremely high aesthetic value and collection value.%建水紫陶是当代中国四大名陶之一,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陶艺奇葩.建水地区的制陶历史悠久,可谓源远流长."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 建水紫陶的制作大致可概括为选料、练泥、拉坯、装饰、烧制、打磨等六大工序.建水紫陶以其独特的工艺,成为了具有极高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工艺品.【期刊名称】《红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13)006【总页数】3页(P13-15)【关键词】建水;紫陶;陶艺;奇葩【作者】郑伟林【作者单位】红河学院,云南蒙自 6611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3.9滇南名城建水,在现代工艺美术史中,因其紫陶工艺而声名远扬。
浅析建水紫陶装饰工艺的艺术特点

天工|2019.12文 王家明浅析建水紫陶装饰工艺的艺术特点我国民间向来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瓷,清有紫陶”的说法,而这也是我国陶器艺术的最高总结,其中的紫陶就不得不说建水紫陶,建水紫陶于1953年被列为我国四大名陶之一,素有“文人陶”之称。
建水紫陶不同于一般的民间工艺品,它装饰技法独特,选材多书画,并由此延伸出“断简残贴”的装饰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写实手法,建水紫陶的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并且它的审美趣味也十分特立独行。
艺人以陶面为画纸,手中刻刀为笔,勾画出了一大批饰陶名家。
文人书画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瑰宝,而建水紫陶则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文人陶,其艺术特色被大家广为追捧。
建水虽为边陲之地,但自古都是文献名邦。
建水紫陶受文人影响颇深,诗书画印装饰在陶坯上,又以其独步天下的阴刻阳填工艺使装饰画面永久镶嵌,为紫陶增添了儒雅之气。
建水紫陶将自然美与人的精神美有机融合,一般情况下,建水紫陶以“梅、兰、竹、菊”作为其主要的家宅一景,同时还有很多的书法篆刻来显示其艺术氛围,建水紫陶的“工”“艺”结合巧妙,素以精品著称。
所以,本文就在此基础上,从“工”“色”“艺”三方面浅析建水紫陶装饰工艺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特点。
一、“工”不施华彩,本色天然建水紫陶是精选当地“七色泥土”来作为材料,一件完美的紫陶最少要经过八大道工序,它和一般制陶工艺的显著区别就是“无釉磨光”,也就是制陶人通过粗砂石、鹅卵石来打磨陶面,不上釉就有哑光、亮光,这样紫陶就可以达到光可鉴人的效果。
当然这样的一遍遍打磨,也是建水紫陶最显著的工序,可以使泥土表现出本无的光亮效果,这也深深地体现出建水紫陶那种追求本色天然的、无上的艺术追求。
我国传统的陶艺多上釉,色彩感也较多,像古彩、粉彩、青花等都是当时流行的陶瓷上色彩绘艺术。
强烈的视觉效果以及装饰作用就是这些艺人无上的追求。
就如“瓷胎画珐琅”,设色明艳,足显富贵堂皇之资。
而建水紫陶则是与这些陶器完全的背道而驰,其采用的是“无釉磨光”工艺,不以人工附加来显示陶器的亮色,而是通过自身的工艺来挖掘泥土的亮色。
建水紫陶“残贴”的艺术表现及发展路径研究

建水紫陶是中国传统陶瓷的一种,其“残贴”技法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建水紫陶“残贴”技法是指在制作过程中,将陶器分成若干个部分,然后再将它们粘合在一起。
这种技法可以使陶器的形态更加复杂,同时也可以增加陶器的装饰性。
在“残贴”过程中,陶器的每个部分都需要经过精细的雕刻和打磨,以保证它们的质量和形态的一致性。
下面将从发展路径和艺术表现两个方面对建水紫陶“残贴”进行探究。
建水紫陶“残贴”是指在制作紫陶器时,由于陶土的特性和制作工艺的复杂性,往往会出现一些表面裂纹或破损,为了修补这些破损,陶匠们会使用一些陶片进行修补,这些陶片就是“残贴”。
它的发展路径可以追溯到建水紫陶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也就是清朝末年时期开始出现“残贴”的装饰手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水紫陶“残贴”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陶匠们开始将“残贴”作为一种装饰元素,将其巧妙地融入到陶器的设计中。
在修补时,他们会选择形状和颜色相似的陶片进行修补,使修补后的陶器看起来更加自然和完整。
在现代,建水紫陶“残贴”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品,备受人们的喜爱。
陶匠们不仅在制作陶器时使用“残贴”,还会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进行创作。
他们会将不同形状、大小和颜色的陶片拼贴在一起,创造出各种形态各异的艺术品,如花瓶、餐具、装饰品等。
建水紫陶“残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修补型: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指在修补陶器时使用的陶片。
陶匠们会选择形状和颜色相似的陶片进行修补,使修补后的陶器看起来更加自然和完整。
拼贴型:这种形式是将不同形状、大小和颜色的陶片拼贴在一起,创造出各种形态各异的艺术品。
陶匠们会根据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将陶片拼贴成各种图案和形状,如花瓶、餐具、装饰品等。
镶嵌型:这种形式是将陶片嵌入到陶器的表面,形成一种镶嵌的效果。
陶匠们会在陶器表面开凿出一些凹槽,然后将陶片嵌入其中,形成一种独特的装饰效果。
立体型:这种形式是将陶片拼贴成立体的形状,如动物、植物等。
论建水紫陶的工艺特征

21论建水紫陶的工艺特征陈绍康与世界其它陶比较,建水紫陶的工艺特征更为突出,其他陶瓷或以型取胜、以工取胜、以釉色及烧成方式取胜,而建水紫陶则以文为魂,以字画水平和文化内涵深度来确定作品的价值。
这一特征虽然源于满足建水紫陶的刻填工艺,却成就了其独特的人文语式。
结合建水紫陶的历史传统与近年的发展情况,严格地讲,建水紫陶学名应称为:“建水五彩陶”,有黑、红、紫、黄、白等多种色彩,是建水陶中的骄子,归为日用陶类,也有部分艺术陶。
起源于清朝中晚期,以烟斗及汽锅为大家所熟知,六十年代初以紫色陶居多,九十年代以前一直被国家轻工部称之为“建水红陶”、“建水紫砂陶”,近二十年发展为以黑红紫黄白为主要色彩的建水五彩陶,建水人则习惯称之为“紫陶”,我在建水工艺美术陶厂当厂长的时候,为了区别于宜兴紫砂陶,开始称其为紫陶。
建水紫陶的工艺特色主要是:“高温无釉细陶、湿坯刻填装饰、天然无釉磨光、多彩文雅蕴鈾。
”.具体论之,则有以下几个工艺步骤。
一、镇浆制泥建水紫陶的原料取自建水境内。
传统的制泥方法是:将粘土原料分别捣成粉粒状,按制陶要求把不同成分含量的粉粒状原料进行配比,放入池内加水制成浆状搅拌淘洗,待含砂浆泥沉落池底,便只勺取上面的浆泥倒入另外的池内作再次淘洗。
如此反复五、六次之后,让泥浆在封闭状态下自然凝干成膏状。
用这样的方法制成的泥料无丝毫砂粒半点暴性,细腻犹如膏脂。
二、拉坯制型由于泥料细腻,在湿润状态下的可塑性相对较弱,因此,建水紫陶不适宜用灌浆或注模的方式制成器型,而沿用数千年以前古人发明的轮制成型手工拉坯的方式拉制器型。
由于拉坯艺人存在水平技能、艺术风格、文化构成等方面的个性,同样的器型在不同艺人的手中,会呈现不同的风格流派,形成建水紫陶作品典型的个性化特征。
三、湿坯装饰建水紫陶的刻填工艺要求在陶坯湿润状态下完成,才能保证填泥与坯体充分吻合,因此,陶坯器表的墨稿装饰亦必须在湿润状下用手绘完成。
到目前为止,对建水紫陶的装饰尚无一种可以替代手绘装饰的办法,也因此成就了建水紫陶独特的人文语式,以陶为纸,既要保留笔墨表现物象的神形俱备,又要兼顾陶坯的不同孤面和湿润状态下的柔糯特性,物象的外形神态及质感气度全在线条的方圆粗细疏密涩疾的变化中表现出来。
转:浅议建水紫陶作品的鉴赏

转:浅议建水紫陶作品的鉴赏摘要:建水紫陶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在造型、色泽、装饰等方面具有高超的工艺水平,也具有极高的美学鉴赏价值。
可以说建水紫陶已经具有了建水地方色彩的观念性、情感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制陶艺术家审美情趣的表达已经成为了建水紫陶创作的灵魂。
文章将从建水紫陶制作者的角度具体分析建水紫陶在造型、色泽、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及几种创造趋势。
这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并发展现代建水紫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建水紫陶作品鉴赏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
人们把粘土加水混和后,制成各种器物,干燥后经火焙烧,产生质的变化,形成陶器。
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具有重大的划时代的意义。
陶器的出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端。
陶器的发明,也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在人类发展史上开辟了新纪元。
一、建水紫陶的现状虽然很多人知道中原陶器的大名,却不知道在云南同样有驰名中外的建水紫陶。
建水早在距今有3500多年前便出现了原始的陶器,历史上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的说法,建水紫陶自清代出现发展至今可以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属传统的名优产品。
1953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建水紫陶与江苏宜兴陶、广东石湾陶、四川荣昌陶一同被列为我国四大名陶之一。
沿着前人的足迹,现代建水紫陶人不断刻苦钻研、革新工艺,将建水紫陶又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建水紫陶多次在大型博览会及比赛中获奖,特别是2008年11月,在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上,在博览会组织的全国工艺美术类最高级别“百花杯”奖的评选中,建水紫陶获金奖一件(作者向炳丞、作品:彩泥绞填红河梯田飞蝶瓶)、银奖四件(作者杨春丽和田波、作品分别是:直璧白陶画插、残贴文具套件)、优秀奖两件;2008年6月7日,建水紫陶传统制作工艺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9月,“建水紫陶工业园区”被正式批准立项。
浅析建水紫陶装饰工艺的艺术特点

浅析建水紫陶装饰工艺的艺术特点
建水紫陶是中国陶瓷工艺中的一种传统工艺,流传于云南建水县一带。
建水紫陶装饰
工艺是其中的一种,其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色彩鲜明
建水紫陶装饰工艺以著名的紫色为主色调。
紫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有代表性的颜
色之一。
在建水紫陶的工艺中,紫色真正的代表了奢华和尊贵。
此外,建水紫陶还常常搭
配其他颜色,使整体装饰更加丰富多彩。
二、形式优美
建水紫陶装饰工艺的形式多样,包括器物、雕塑、壁画等。
无论是哪种形式,建水紫
陶都以优美的线条和精致的细节著称。
此外,在雕塑和器物上,建水紫陶的艺术家通常会
采用各种形式的浮雕和镂空等手法,增强整个作品的立体感。
三、纹饰丰富
四、制作考究
建水紫陶装饰工艺在制作过程中十分考究。
在制陶方面,建水紫陶通常采用优质的紫
陶粘土一次成型,而在装饰方面,建水紫陶的艺术家往往会用刷子和针等工具精细地绘制。
此外,在烧制这一环节,建水紫陶的工艺师还会对火候和温度进行严格控制,以确保成品
的质量。
总之,建水紫陶装饰工艺以色彩鲜明、形式优美、纹饰丰富和制作考究为主要特点。
这些特点既是建水紫陶的独特之处,也是其在中国文化艺术中的重要地位所在。
浅析建水紫陶装饰工艺的艺术特点

浅析建水紫陶装饰工艺的艺术特点建水紫陶是中国传统的古陶瓷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
建水紫陶以其独特的装饰工艺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本文将从建水紫陶的历史渊源、工艺特点和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建水紫陶的魅力。
建水紫陶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宋代,而其鼎盛时期则是明清时期。
据史料记载,明代著名文学家徐渭曾赞誉建水紫陶为“吴越间第一溪”。
在明清时期,建水紫陶曾远销东南亚和日本等地,成为中国出口陶瓷的一大特色。
建水紫陶以其独特的紫色釉和精湛的工艺而备受赞誉,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建水紫陶的工艺特点主要表现在釉色、造型和装饰等方面。
建水紫陶的釉色以紫色为主,这是它的独特之处。
这种紫色釉料来源于当地矿石,经过精心处理和烧制而成,具有独特的光泽和透明度,给人一种高贵典雅的感觉。
建水紫陶的造型多样丰富,既有盆、碗、壶等日常生活用品,也有人物、动植物等各种形态。
无论是简约典雅的器型还是艺术性极强的造型,都展现了建水紫陶的工艺魅力。
建水紫陶的装饰工艺更是其独特之处。
其装饰手法主要有刻花、雕刻、浮雕等,这些工艺手法既注重线条的流畅和刚柔并济,又注重图案的精细和立体感,使作品更具艺术魅力。
建水紫陶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其独特的造型和精致的装饰上。
建水紫陶以其别具一格的造型和款式而著称。
在制作过程中,陶工们常常将自然界的景物融入到器物之中,如山水、花鸟等,使作品更富有生命力和审美感。
建水紫陶的装饰手法精湛细腻,常常运用镂空、透雕等工艺,使作品更加立体和精美。
在图案上,建水紫陶常以花鸟、山水、人物等为题材,通过细腻的刻画和精湛的工艺,展现出鲜明的艺术特色。
建水紫陶还常常搭配其他工艺手法,如绘画、彩绘等,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建水紫陶以其独特的釉色、多样丰富的造型和精湛细腻的装饰工艺而著称,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瑰丽,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并重视建水紫陶这一传统工艺,让其独特的魅力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发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水紫陶的“残帖”装饰艺术作者:李朝春来源:《收藏界》2013年第07期清末民国初期出现的云南建水紫陶“残帖”装饰艺术,构思精妙绝伦,手法新颖独特,是建水紫陶别具特色的装饰艺术图案。
它是建水陶艺师在继承祖国传统文化与书法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大胆吸取国画“锦灰堆”艺术精华,借鉴景德镇瓷器“八破纹”装饰艺术风格而发展起来的紫陶装饰图案,体现了传统审美中的“残缺美”艺术境界。
一、建水紫陶“残帖”装饰溯源从传世品看,建水紫陶“残帖”装饰最早出现在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研究者多据地方志关于王永清“好作…断简残篇‟得翻卷残破之势,摹篆隶真草于其上,无不逼肖,所谓补衮图也。
初作小品扇面,人争宝之,后乃专施于陶器,遂相沿成风”(见民国《建水志稿·人物》)的记载,认为“残帖”是王永清发明的。
其实,关于王永清“独创”“开创”或者“发明”“残帖”的说法都是值得商榷的。
“残帖”是传统审美艺术在建水紫陶装饰中的继承和发展。
残缺美属于美学范畴中的一种特殊形态,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用“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来表达“残缺之美”。
老子甚至主张“大成若缺”,即缺处就是美处。
传统书法、绘画中的“布白”,篆刻中的“残边”,“马一角”、“夏半边”的“不全之全”,唐诗宋词的残句,造型艺术中的断桥残雪,以及“锦灰堆”、“八破纹”等等,无一不体现着对“残缺美”的追求。
建水紫陶装饰中的“残帖”,正是传统文化中“大成若缺”、“形残神存”、“未尽之美”的体现,是对陶器装饰中“残缺美”审美价值的继承与发扬。
那层层迭压的色区和色区上不同的书体,以及由残缺不全的金石铭文、诗词、名句内容构成的断简残篇般的“烂简书”,强烈要求欣赏者调动自己的常识、情绪、思想等去联想、去填充迭压部分的内容,以最终得出自己对作品的完整认识,在联想和想象中体会到残缺美的意境和魅力。
“残帖”之美,在于“残”,是以“残”“缺”元素为表现手法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这种形式不仅自古有之,而且早在元代就形成了中国画的一大流派,即“锦灰堆”。
“锦灰堆”一词最早出自元代钱选(1239-1301年)的《锦灰堆》图卷(见《石渠宝笈初编》、《吴越所见书画录》),题曰:“世间弃物,余所不弃,笔之于图,消引日月。
”图中所画乃螯钤、虾尾、鸡翎、蚌壳、笋箨、莲房等物,皆食余剥胜、无用当弃之物,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是独具三维视觉艺术特点的写实画法。
清末“锦灰堆”画风盛行,不论旧书、残帖、公文或私札、废契、短简等,都可临摹成画。
“锦灰堆”发展成为颇受欢迎的文人画派,先后出现袁德甫、陈二指、郑达甫、赵松涛、孙丽川、姜正武及朱石渠、朱荣等著名的“锦灰堆”画家。
而王永清所作“补衮图”,在建水古建筑装饰图中仍能找到其踪影,如建水县城曾彬宅院板壁上,至今保留有王永清“残贴”画(图1)。
由此看来,王永清在运用“残贴”装饰紫陶之前,不仅是善作“翻卷残破之势”小品扇面的“锦灰堆”画家,而且精于书法,擅于制印饰陶,因此,他将“锦灰堆”和“八破纹”的三维视觉艺术施于紫陶之上,使之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也在情理之中。
从表现题材来看,“锦灰堆”以螯、钤、虾尾、鸡翎、蚌壳、笋箨、莲房、字帖、画稿、旧书、旧扇、碑拓、信札、册页等残损实物片段为表现素材,在锦绣残落间隐隐地透出岁月留痕的残缺美,因而,俗称“残画”。
为突出“残”这一特征,建水紫陶舍弃“锦灰堆”中残损实物片段均可入画的做法,吸取了“锦灰堆”、特别是“八破图”题材中的金石铭文、碑拓、书法名帖、诗词、名言绝句等精华,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文人装饰艺术形式——“断简残篇”,是对“锦灰堆”“八破图”绘画手法的继承和创新。
从艺术形式来看,“锦灰堆”采用色块堆帖、覆盖、迭压的方法,将破裂、翻卷、堆栈、玷污、撕裂、火烧和烟熏等古旧样貌加以重构,构成残章断简的古朴典雅、趣味横生,呈现“非书胜于书、非画胜于画”的艺术效果,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故又名“八破图”“八段锦”“打翻字纸箩”等。
清末,“八破”题材大量出现在浅绛彩瓷盘、笔筒、帽筒、碗、壶等物件上(图2),成为具有文人色彩的装饰性图案“残帖”继承了“锦灰堆”、“八破图”艺术中色块重复叠加、素材残缺不全的表现手法,并采用建水紫陶独特的刊刻填彩、无釉磨光工艺而制成的具有断简残篇般古拙苍劲、斑驳残缺的装饰图案,成为紫陶独具特色的装饰艺术和标志性图案。
“残帖”以传统书法体为装饰主题,在未干的陶坯表面使用白、蓝、黄、红、橙、紫等天然陶土色泥,分色区按顺序镶嵌入陶坯装饰区域,再分别运用书法中楷、行、草、隶、篆等书体形式,把我国历代著名的金石铭文、碑帖、诗赋、词曲、格言、古语等内容装饰于色区上,不同书体内容适配不同色区,按顺序第一色区内容有部分被第二色区覆盖,第二色区内容有部分被第三色区覆盖,以此类推,色区与书体内容之间反复交替,多次覆盖,层层迭压,之后再经过写、刻、填、涂、迭、刮、戳、擦、磨等陶上技法的综合处理,形成类似“断简残篇”的表象特征(图3),为古老的残缺艺术形式增添了斑驳古拙的金石韵味和深遂的文化内涵。
可见,“残帖”装饰艺术并非建水紫陶独创,也非王永清发明,“残帖”与古老的“锦灰堆”绘画艺术和景德镇瓷器“八破纹”装饰一脉相承,它是在借鉴“锦灰堆”绘画艺术中的“残缺”理念和堆帖迭压手法,吸取“八破纹”装饰艺术中的碑帖、书法等精华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装饰艺术,是祖国优秀陶瓷装饰艺术在建水紫陶装饰中的继承、运用和发扬光大。
二、建水紫陶“残帖”装饰艺术名家最早运用“残帖”装饰紫陶的就是王永清。
王永清,字定一,号老农,清代贡生,是建水著名的书画家,其“书法出入王虚舟,又学虞永兴,草书学《十七帖》,小篆学李阳冰,隶书似桂未谷,画仿白石山人,生平精竭思沉,潜于镌石制陶。
每制一印章必聚精会神期于美善,而讨论刀法无微不致,以泥入窑烧成磨之不坏,是其手创”(民国《建水志稿·人物》)。
王永清吸取传统书画艺术精髓,借鉴景德镇陶瓷装饰的技艺,将“残帖”装饰运用到紫陶上,开创了紫陶装饰的新局面。
最早装饰“残帖”的当是烟斗。
如王永清制“残帖”烟斗(图4),直径7厘米,胎色为紫色,经无釉磨光,表面细腻如玉。
装饰内容为中国书法。
此斗运用了红、白、青、紫、橙五种陶土色泥和楷、行、草、隶、篆等多体书法进行工艺装饰,斗面色彩层次丰富,构思精妙,立意独特,手法新颖,装饰区域中大小不一的各体书法文字在内容上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残缺,极似现实中看到的“断简残篇”。
落款“定一老农”和“王”印,为民国时期王永清作品。
收藏于红河州博物馆的残帖大花瓶(图5)也是王永清的作品。
瓶通高45厘米,口径19.7厘米,腹径25厘米,底径16.5厘米。
一面写篆书宋朱熹《诗经集传》:“能文能武,方是男子汉。
”“乐只君子,邦家之光。
”“能文能武、则万邦以之为法矣。
”笔势飞舞,姿态优美,具有雄阔严整、舒畅灵动的美。
另一面装饰有用真、草、隶、篆、行五种书法体和印制成的“残帖”,内容分别临自行书《淳化帖》:“淳熙己亥中夏廿九日……朱熹仲晦父书。
”草书《淮南子修务训》:“立度,可以为法则,穷道本末,究事之情,立是废非,明示后人,死有遗业,生有荣名。
”隶书宋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
录《昼锦堂》。
”落“定一”“老农”等篆书印和“补衮图”。
结构严谨,不落俗套,为经典之作。
从行书款“民国戌午冬建水王定一王永清造并书”、“黄武毅公祠成立纪念,马为麟制赠”和底款“建水王定一制造”来看,此瓶是1918年黄毓英生前战友马为麟为黄武毅公祠成立时定制、由建水紫陶名家王永清装饰和烧制的纪念品,记载了云南人民对革命先烈“黄武毅公”(即辛亥英烈黄毓英)深深的缅怀之情。
清末民国初期的张桂生,曾于宣统年间开办“玉堂记”作坊,专门生产“玉堂记”烟斗,也大量采用“残帖”装饰斗面,赋予了烟斗独特的文化内涵。
如“残帖”纹烟斗(图6),直径7.2厘米,厚3厘米,瓜菱六瓣形,斗面起台,台沿饰白色弦纹一圈,正面分别用深灰、灰、浅灰、白泥等,刻填出重复叠加在一起的色块,色块上分别刻填有楷、行、草、隶、篆等书体,构成古拙苍桑的残帖纹样。
落款“文谷书”“己未年夏月”,底面行书“夜静灯为伴”和“句町造”,钤“张记”“玉堂”“建阳”三枚印章。
造型精美,装饰古朴,磨制精细,光可镜人,为己未年(1919年)文谷绘、张桂生制作的“残帖”精品。
另一位“残帖”装饰名家是王式稷。
王式稷,民国时期建水著名书法家,工唐隶、行、楷,尤以金文和隶书见长,金文雄健宏伟,隶书体势稳健,张弛有度,富于变化,其“残帖”装饰的紫陶作品古拙苍劲,盎然成趣。
如图7“残帖”纹汽锅,通高15.5厘米,口径20.8厘米,足径11.8厘米。
宝珠钮覆盖,子母口,短颈鼓腹,腹部两端对称处贴一对狮头耳,底内凹呈喇叭形汽孔,直达内部。
盖面隶书“松风蕉雨”四字,并使用白、蓝、黄、红、橙、紫等天然陶土色泥,分色区按先后顺序镶嵌入陶坯装饰区域,再分别运用书法中楷、行、草、隶、篆等书体组成的残帖图案,可辨字体有“清风明月”、“石头”等。
腹部隶书“荷芷汀兰”四字和残帖图案,落款行书“滇南建水式稷书”。
器形规整,装饰古朴,光润典雅,极具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向逢春是继王永清之后又一位“残帖”装饰大师,其“残帖”多与梅、兰、竹、菊图案和款印搭配,相得益彰,装饰于器物腹部。
如紫陶“残帖”美女瓶(图8,向逢春制作的紫陶花瓶,长颈削肩,端庄秀丽,如二八佳人,婀娜多姿,婷婷玉立,俗称美女瓶),通高56厘米,口径17.5厘米,足径16.5厘米。
侈口折沿,细长颈,瘦削肩,典雅别致。
瓶一面饰用真、草、隶、篆、行五种书体构成的残帖图案,古意盎然。
另一面饰草书《十七帖》,龙飞凤舞,潇洒飘逸。
通体打磨精细,抛光细腻,光可鉴人。
从“民国八年岁次己未末建水逢春向发宗造并书”落款得知,此瓶为1919年向逢春24岁时的作品。
从装饰风格看,青年时代的向逢春的“残帖”讲求的是大色区面与面的层迭组合,“残帖”面积大,装饰文字和印章较多,作品气势磅礴,但色区覆盖层次少,明显受到王永清装饰风格的影响。
中年以后向逢春的“残帖”装饰不再强调作品的大气,而是更加强调装饰的精细与规整,色区覆盖层次明显增多,色彩对比强烈,图案精细,特别是注重与器形、绘画和书法的完美结合,作品讲究书体的谐调美与装饰的工艺美,形成鲜明的风格。
如“残帖”山水纹瓶(图9),通高37.9厘米,口径8.9厘米,腹径14.6厘米,底径10.3厘米。
瓶细直颈,平口,鼓腹,平足。
腹部分别用篆、草、隶、行体等书法形式,和“向氏”、“逢春”印、菊石纹等构成残帖图案。
此瓶器型规整,莹润周正,特别是在紫红色坯体上,装饰以黄、桔黄、桔红等色彩的碑帖、图案,凸显出紫陶特有的古拙苍凉、断简残缺之美。
另一面刻填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