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测试卷(解析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测试卷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时间 :45 分钟满分:10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Cl 35.5Ca 40一、单项选择 ( 每题 4 分 , 共 32 分)1.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 , 还陪同着能量的变化 , 以下反应发生时吸取热量的是 ()2 2A.C+O COB.Mg+2HClMgCl2+H2↑C.CaO+H2O Ca(OH)2D.CO+C 2CO22. “低碳生活”众望所归。
提议“低碳生活”的主要目的是( )A. 控制臭氧层破坏B. 控制酸雨发生C.控制温室效应D. 控制土地沙漠化3. 以下做法与“创办卫生城市, 建设水绿盐城”不切合的是( )A. 植树种草B. 就地燃烧垃圾C.节能减排D. 公共场所禁止吸烟4. 以下办理事故的方法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A. 炒菜时油锅着火, 用锅盖盖灭B. 家用电器着火 , 用水扑灭C.图书、档案着火, 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D.厨房天然气管道着火 , 马上关闭阀门并轻轻开窗通风5. 对以下词语的有关化学原理讲解不合理的是()A.火上加油—间隔空气B.风助火威—为燃料供应足够的氧气C.釜底抽薪—燃烧需要可燃物D.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6. 以下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时, 用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烧杯内壁没有水珠出现的是()7.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 , 它主要本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 大气中 PM2.5含量高易以致雾霾天气。
以下燃料燃烧时, 不会引起大气中PM2.5增加的是 ()A. 氢气B. 煤炭C. 汽油D. 柴油8. 某同学设计了以下实考据明可燃物燃烧与氧气、温度有关, 其中证明可燃物燃烧必定达到必然温度的实验是 ()编实验①实验②实验③实验④号装置现白磷不燃白磷不燃白磷不燃白磷燃烧象烧烧烧A. ①②B. ②③C.②④D. ③④二、积累运用 ( 共 22 分 )9.(8分)济南市公交系统适应形势发展, 实履行用节能减排的双燃料公交车, 这种公交车是以天然气为主要燃料。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综合测试卷(附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综合测试卷(附答案)(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可携带的物品是()A.纸巾B.鞭炮C.汽油D.酒精2、下列标志属于中国节能标志的是()A.B.C.D.3、能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和民生的动力,也是持续发展不竭的源泉。
在多样化的能源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A.煤B.风能C.天然气D.石油4、火灾救援离不开化学知识,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在大火蔓延路线前清理出一片隔离带,大火会逐渐熄灭。
该灭火方法的原埋是()A.隔绝氧气B.隔离可燃物C.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D.以上都有5、“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
下列发电方式可能造成空气污染的是()A.太阳能发电B.风力发电C.潮汐力发电D.燃煤发电6、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下列燃料中最理想的是()A.氢气B.煤气C.酒精D.汽油7、由燃烧的条件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外界条件足够,所有物质都能燃烧B.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C.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D.用玻璃杯罩住点燃的蜡烛,火焰熄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8、下列有关燃烧或灭火的叙述正确的是()A.可燃物遇到氧气就能燃烧B.可燃物燃烧一定会发生爆炸C.油锅着火立即用水浇灭D.森林着火后应快速建立隔离带9、为了节能,燃烧前常将汽油(含C8H18等)喷成雾状,目的是()A.减少O2消耗量B.增大汽油与空气的接触C.降低汽油着火点D.升高汽油着火点10、下列化学变化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的是()A.镁与盐酸的反应 B.高温下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C.白磷在空气中缓慢氧化 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11、下列做法不符合“节能降耗、保护环境”这一主题的是()A.合理和综合利用煤和石油B.研制太阳能电池、海洋电池等C.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提高粮食产量D.推广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12、可燃冰被认为是21世纪的一种高效清洁能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一册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测试题含答案及解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一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1.(2021湖南株洲中考)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变化之一,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的含量越高,爆炸的可能性就越大B.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炭粒、尘粒等排放到空气中会形成浮尘C.做饭时,燃气灶火焰呈现出黄色或橙色,锅底出现黑色,此时应减小灶具的进风口D.甲烷与乙醇的燃烧产物均为水和二氧化碳,说明两者均为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答案:B2.(2021江苏盐城中考改编)我国建成了全球首套千吨级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装置,其原理是:①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②电解水获得H2,③H2与CO2反应合成绿色液态燃料CH3OH。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太阳能是不可再生能源B.H2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C.电解水反应属于分解反应D.该装置能捕获并资源化利用CO2答案:A3.(2020海南中考)将棉手帕放入60%左右的酒精中浸湿,用坩埚钳夹住点燃,待火焰熄灭后,棉手帕依然完好。
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棉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B.棉手帕接触不到氧气,不能燃烧C.被酒精浸湿后,棉手帕的着火点升高了D.酒精中的水蒸发使温度达不到棉手帕的着火点答案:D4.(2019成都中考)下列熄灭蜡烛的方法,其对应原理错误的是()A.扇灭隔绝氧气B.剪掉烛芯隔离可燃物C.湿抹布盖灭隔绝氧气D.水浇灭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答案:A5.(2019北京中考)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升温至60 ℃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60 ℃的过程中,仅③燃烧。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B.对比①③,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C.对比②③,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D.④未燃烧,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答案:D6.(2020四川攀枝花中考)“化学链燃烧”是燃料不直接与空气接触的燃烧,是以载氧体在两个反应器之间的循环来实现燃料在较低温度下燃烧的过程。
该过程具有无火焰、低污染、高效率等特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测试卷(带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测试卷(带答案)(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2022·山东淄博·二模)森林火灾现场救援的方法有:飞机投水、砍出隔离带、人工扑打等,其中“砍出隔离带”采用的灭火原理是()A.隔绝氧气B.降低着火点C.隔离可燃物D.降低至着火点以下2.(2022·山东·潍坊市坊子区尚文初级中学模拟预测)加油站应张贴的标志是()A.B.C.D.【答案】D3.(2022·新疆·沙湾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九年级期末)打火机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如图所示是普通电子打火机的实物照片。
图中符合燃烧条件能打着火的组合是()A.①③④B.①③⑤C.①②③D.①②④4.(2022·湖北·云梦县实验外国语学校九年级期末)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不合理的是()A.家用燃气着火时关闭阀门——隔离可燃物B.用水浇灭民宅火灾——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用扇子扇煤炉,炉火越扇越旺——提供充足的氧气D.用液态二氧化碳扑灭档案室火灾——隔绝氧气和降低温度5.(2022·广西·南宁市武鸣区教育局教研室一模)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实验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这一结论B.该实验使用了相同的可燃物C.该实验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不燃烧,红磷燃烧D.该实验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6.(2022·四川成都·一模)不属于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的是()A.火力发电B.风力发电C.氢燃料客车D.太阳能电池路灯7.(2022·山东东营·中考真题)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电动车应利用充电桩充电,以免引发火灾B.不因好奇点燃杨絮柳絮,以免发生危险C.高层楼房发生火灾时,立即乘电梯逃生D.避免将燃着的烟头等物品扔进下水道,以免引起爆炸8.(2022·四川绵阳·中考真题)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测试题(含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利用如图1装置探究氧气的体积分数(即氧气的浓度)对燃烧的影响。
点燃蜡烛后立即塞紧橡皮塞,待蜡烛熄灭后,将滴管中的水全部滴入集气瓶中(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热),铝盒中的白磷立即燃烧。
如图2是瓶中①二氧化碳和②氧气的含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开始至t1时间段氧气含量的变化是因为白磷燃烧消耗氧气B.在t1至t2时间段内蜡烛已熄灭,而白磷还没有开始燃烧C.整个实验过程中集气瓶中物质的种类和总质量均不变D.t3时反应结束,集气瓶中的气体只有二氧化碳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B.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C.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3.下列各组说法正确的是A B(1)用肥皂水可以区分蒸馏水和硬水(2)用澄清石灰水可区分二氧化碳与氧气(1)花香四溢,说明微粒在不停地运动(2)热胀冷缩,说明微粒大小发生改变C D(1)乘坐车船时可以随身携带大量易燃品(2)火灾现场逃生时常用湿毛巾捂住口鼻(1)氧气可做燃料(2)木炭用作吸附剂A.A B.B C.C D.D4.鉴别一氧化碳、氧气、二氧化碳、甲烷四种气体,现有一盒火柴,还必须用到的是A.装有蒸馏水的烧杯B.装有紫色石蕊的水C.冷而干燥的烧杯D.内壁有石灰水的烧杯5.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
现有下列类推:①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18个族②离子是带电的粒子,但是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③电解水产生的氢气与氧气的质量比是2:1④无论是吸入的空气还是呼出的气体中含量最多的气体都是氮气;⑤点燃可燃性气体前需验纯⑥金刚石是由原子构成的,硫酸铜是由离子构成的。
其中你认为合理的有A.3个B.4个C.5个D.6个6.小杰同学在实验室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制取气体,通过查资料得知氢气是一种密度小于空气,不溶于水的气体,硫化氢是一种密度大于空气,可溶于水的气体,则他的下列制取方案可以用这套装置制取的是()(1)用硫化氢固体和稀硫酸溶液常温下制取硫化氢气体;(2)铁锈固体和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3)二氧化锰固体和氯酸钾制取氧气;(4)锌片和稀硫酸制取氢气。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检测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防火、灭火、自救等安全知识是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的生活常识。
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携带酒精 B.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C.液化气着火,首先迅速关闭液化气罐阀门D.火场逃生时在有烟雾的地方匍匐前进2.下图为汽车尾气净化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B.图中单质的化学式为N2C.反应后分子总数减少 D.该装置可净化汽车尾气3.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A.煤 B.石油 C.天然气 D.乙醇4.掌握一些安全知识和紧急灭火措施,能减少或避免火灾,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电器着火,迅速切断电源 B.沼气池清理作业前进行灯火试验C.室内起火,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D.夜间发现液化气泄漏,开灯进行检查5.下列做法或说法中错误的是( )A.回收废旧电池,既可节约金属资源又可减少环境污染B.用灼烧的方法区别棉花和羊毛C.“低碳生活”倡导大量使用化石燃料,鼓励人们多开汽车出行D.使用可降解塑料代替传统塑料,有利于减轻“白色污染”6.煤炉越扇越旺,蜡烛一扇就灭,以下对该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A.扇蜡烛会隔绝空气 B.扇蜡烛会降低石蜡着火点C.扇煤炉会增大空气进入量 D.扇煤炉会增加新的易燃物7.燃料的不充分燃烧所引起的主要后果有()①产生温室效应②能源的浪费③环境污染④锅炉爆炸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8.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现象①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B.现象②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C.现象①②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D.现象②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9.当代社会几乎离不开化石燃料,关于人类使用化石燃料的“利”与“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利”而无“弊”,因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根本就离不开化石燃料,也离不开以化石燃料为原料生产的塑料、橡胶、纤维、药物、化肥、农药等B.只有“弊”而无“利”,因为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许多有害物质,导致气候变暖、酸雨、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含量急剧上升C.“弊”大于“利”,虽然化石燃料为人类提供了能源和物质,但使用化石燃料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D.“利”大于“弊”,虽然使用化石燃料带来了一定的环境问题,但化石燃料是当今社会重要的能源和物质资源,只要合理利用,就可以趋利避害1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溶液中溶剂不一定都是水 B.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一定会燃烧C.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 D.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11.今年一季度,我市因治霾成效显著获得省治霾奖励。
1079_人教版初中化学试卷:九年级上册 单元复习07 燃料及其利用(解析版)_0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每小题2分,共40分)1.(2022年新疆中考)下列不属于化石能源的是()A.煤B.风能C.石油D.天然气【答案】B【解析】A、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故煤属于化石燃料,不符合题意;B、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故风能不属于化石燃料,符合题意;C、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故石油属于化石燃料,不符合题意;D、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故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不符合题意;答案为:B。
2.(2022年盘锦市中考)“可燃冰”开采中,如果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会引起的环境问题是()A.臭氧空洞B.酸雨C.温室效应增强D.白色污染【答案】C【解析】A、臭氧空洞是冰箱制冷剂泄漏导致的,选项错误;B、酸雨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到空气中形成的,选项错误;C、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会引起的环境问题是温室效应增强,选项正确;D、白色污染是废弃塑料形成的,选项错误;故选C。
3.(2022广西来宾)如图所示的图标表示()A.禁止吸烟B.禁止燃放鞭炮C.禁止烟火D.禁止堆放易燃物【答案】C【解析】如图所示的图标表示禁止烟火。
故选:C。
4.(2022·山东青岛·中考真题)小明在做化学实验时用灯帽盖灭酒精灯,这样操作依据的灭火原理是()A.移走可燃物B.隔绝氧气C.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D.以上原理都有【答案】B【解析】灭火的原理有:移走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做化学实验时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是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的目的。
故选B。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B.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C.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答案】C【解析】A、化学变化过程中既有放热现象,同时也有吸热现象,比如大部分的分解反应,碳和二氧化碳反应都是吸热反应,错误;B、在化学反应中放出热量的不仅仅是燃烧反应,比如金属与水或酸反应,酸碱中和反应,大部分的化合反应等也会放热,错误;C、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还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经常表现为热能、光能和电能的放出或吸收,炸药、石油、煤炭、蓄电池等储存的能量,都是靠化学反应释放出来的,所以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正确;D、水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不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错误。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测试题(解析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要一个正确答案)1.以下事故的处置方法错误的选项是〔〕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刻盖上锅盖B.图书室内文字资料起火,立刻用泡沫灭火器灭火C.发作一氧化碳中毒,立刻转移到通风的中央救治D.假设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先用少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2.以下图为汽车尾气污染装置中发作反响的微观表示图,有关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该反响是置换反响B.图中单质的化学式为N2C.反响后分子总数增加D.该装置可污染汽车尾气3.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熄灭更充沛B.室内着火需求自救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接近空中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C.面粉、煤粉等粉尘遇到明火能够发作爆炸D.〝釜底抽薪〞是应用了隔绝空气的灭火原理4.实验桌上因酒精灯打被翻而着火时,最复杂、最好的扑灭方法是〔〕A.用嘴吹灭B.用水冲灭C.用湿抹布盖灭D.用灭火器扑灭5.建造生态文明、谐和开展的美丽毕节,需求全市人民共同努力。
以下做法不契合可继续开展要求的是〔〕A.鼎力开发运用化石动力B.迷信合理运用化肥、农药C.鼎力植树造林,保固水土D.对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停止规范化处置,增加污染物的排放6.燃料的不充沛熄灭所惹起的主要结果有〔〕①发生温室效应①动力的糜费①环境污染①锅炉爆炸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7.控制城市汽车尾气对空气形成的污染的方法是(填序号) 〔〕①开发氢动力;①植树造林;①带呼吸面具;①运用电动车.A. 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①8.不属于新动力开发和应用的是〔〕A.火力发电B.风力发电C.氢燃料客车D.太阳能电池路灯9.用湿抹布扑盖实验桌上熄灭的酒精,其主要灭火原理是〔〕A.清楚可燃物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隔绝空气D.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10.以下做法或说法中错误的选项是( )A.回收废旧电池,既可浪费金属资源又可增加环境污染B.用灼烧的方法区别棉花和羊毛C.〝低碳生活〞倡议少量运用化石燃料,鼓舞人们多开汽车出行D.运用可降解塑料替代传统塑料,有利于减轻〝白色污染〞11.用以下图所示装置探求熄灭的条件,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该实验只能得出熄灭需求氧气这一结论B.该实验运用了相反的可燃物C.该实验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不熄灭,红磷熄灭D.该实验说明熄灭需求到达可燃物的着火点12.掌握一些平安知识和紧急灭火措施,能增加或防止火灾,以下做法正确的选项是〔〕A.电器着火,迅速切断电源B.沼气池清算作业行停止灯火实验C.室内起火,迅速翻开一切门窗通风D.夜间发现液化气走漏,开灯停止反省13.2021年6月5日是第44个〝世界环境日〞,我国提出的主题是〝践行绿色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测试卷一、单选题(共15小题)1.下列有关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水灭火,目的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白磷在冷水中,通入空气后也能燃烧C.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是为了使其燃烧更充分D.天然气、乙醇均是可再生能源2.煤的大量燃烧,不仅浪费能源而且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下列各项可能是因为煤的大量燃烧而产生的后果是()(1)温室效应(2)二氧化硫气体产生的酸雨(3)碳氢化合物的排放(4)臭氧空洞.A.(1)(2)B.(1)(2)(3)C.(1)(2)(4)D.(1)(2)(3)(4)3.2015年5月25日,河南鲁山县老年公寓发生特大火灾,着火房屋的墙体均为由泡沫塑料填充的铁皮夹层,俗称“铁皮泡沫屋”。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泡沫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但不属于易燃物B.火灾发生后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119C.只要达到着火点,可燃物一定会燃烧D.可燃物燃烧的同时一定还会发生爆炸4.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都会用到水,其中做法不合理的是()A.楼房失火,用高压水枪灭火B.燃着的酒精不慎被碰倒着火,立即用湿布盖灭C.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立即用水浇灭D.少量浓硫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稀碳酸氢钠溶液5.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A.煤B.石油C.天然气D.乙醇6.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乙醇、沼气和氢气都是可再生能源B. “温室效应”加剧主要原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含量升高引起的C.加速石油的开采,可以快速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D.为了防止水污染,农业上要合理使用化肥、农药7.采取正确的措施,能够避免火灾发生或减少灾害损失,下列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A.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B.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盖灭C.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D.汽车油箱着火——用水浇灭8.下列用化学知识解释“火上浇油”的说法合理的是()A.增加易燃物,可以使燃烧更旺B.增大氧气浓度,可以使燃烧更旺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达到灭火的目的D.清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9.下列有关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叙述错误的是()A.燃烧都是放热的反应B.条件是高温的化学反应都是吸热反应C.电解水的过程是吸收能量的D.有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不是很明显10.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现象①①说明物质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B.现象①①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C.现象①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D.现象①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11.下列做法不利于减轻环境污染的是()A.燃料脱硫以减少酸雨的产生B.随意丢弃废旧电池C.农药化肥的合理施用D.开发利用清洁能源12.下列有关资源、能源的叙述错误的是()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单质是氮气B.按目前测定,海水中含有的化学元素有80多种C.煤、石油、沼气、风能等都是可再生能源D.防止金属腐蚀是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13.下列过程需要吸收热量的是()A.甲烷在空气中燃烧B.碳酸钙受热分解C.镁条溶于盐酸D.浓硫酸与水混合14.下列能量的转化过程中,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是()A.蓄电池放电B.风力发电C.水力发电D.太阳能发电15.2015年6月5日是第44个“世界环境日”,我国提出的主题是“践行绿色生活”。
以下做法不符合主题的是()A.提倡使用私家车B.使用太阳能路灯照明C.绿化先行,富美漳州D.拆除九龙江两岸养殖场二、填空题(共3小题)16.现有下列变化:①镁加入到氯化铜溶液中;①双氧水中加入二氧化锰;①给水通直流电;①植物的光合作用;①用电热水壶给水加热。
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上述变化中,属于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化学能的是(填序号);(2)现有下列选项:a.原子的数目;b.元素的种类;c.分子的种类;d.分子的数目;e.元素的化合价。
在变化①中,不变的是(填序号)。
17.为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目前在燃料使用和汽车制造技术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1)有些城市的部分汽车改用压缩天然气(CNG),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2)氢化镁(化学式:MgH2)固体可作为氢动力汽车的能源提供剂,提供能源时氢化镁与水反应生成一种碱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选用氢气作为能源的一个优点是。
18.如图所示,将白磷和红磷分装于Y形试管的2个支管中,管口系牢小气球,将2个支管同时伸入相同深度的热水中。
(1)能燃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该处燃着的磷会很快熄灭,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温度降低 B.氧气耗尽 C.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2)管口的小气球可防止____________(填化学式)进入空气,从而使该实验绿色化。
答案解析1.【答案】C【解析】A.用水灭火,目的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A是错误的;B.白磷在冷水中,温度达不到着火点,通入空气后也不会燃烧,B错误;C.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是为了使其燃烧更充分,是正确的;D.乙醇是可再生能源,天然气不是可再生能源,错误。
2.【答案】A【解析】煤燃烧能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气体,二氧化碳能够引起温室效应,二氧化硫气体是形成酸雨的重要物质。
碳氢化合物的排放是汽油等燃烧的不完全造成。
碳氢化合物的排放与煤的大量燃烧无关,臭氧空洞的形成也与煤的燃烧无关。
3.【答案】B【解析】A.泡沫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具有可燃性,故错误;B.为避免烟雾呛鼻和毒气的吸入,所以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故正确;C.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并且可燃物必须与氧气接触,二者缺一不可,故错误;D.要发生爆炸需要可燃性气体或粉尘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发生爆炸,故错误。
4.【答案】C【解析】A.楼房失火,用高压水枪灭火,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正确;B.燃着的酒精不慎被碰倒着火,立即用湿布盖灭,隔绝空气而熄灭,正确;C.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用水浇灭,油的密度小于水,也会浮在水面上继续燃烧,不正确;D.少量浓硫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稀碳酸氢钠溶液,正确。
5.【答案】D【解析】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是不可再生的,而乙醇是通过化学工艺由果实或种子发酵酿制的,不属于化石燃料。
6.【答案】C【解析】乙醇可由植物种子或果实酿制,沼气可由植物发酵沤制,氢气可由水分解制得,它们都属于可再生能源,A正确;“温室效应”加剧主要原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含量升高引起的,B 正确;石油属于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加速开采不符合持续发展的要求,C错误;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是防止水污染的有效措施之一,D正确。
7.【答案】D【解析】汽油的密度比水小,浇水,汽油也会在浮在水面上继续燃烧。
8.【答案】A【解析】A.“火上浇油”的化学意思是向燃烧的物质中增加可燃物——油,可以使燃烧更旺,合理;B.氧气的浓度能够促进燃烧,但是与“浇油”无关,不合理;C.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不合理;D.清除可燃物,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但是与“火上浇油”的说法相反,不合理。
9.【答案】B【解析】A.燃烧都是放热的反应,正确;B.条件是高温的化学反应都是吸热反应,不一定,也有可能是放热的,如铝与氧化铁高温下反应,这个反应用来金属焊接;C.电解水需要消耗电能,是吸收能量的,正确;D.有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不是很明显,是正确的。
10.【答案】C【解析】A.现象①①说明物质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所以A是错误的;B.现象①①都不燃烧,不能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C.由现象①①可得出白磷比红磷更易燃烧,即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D.现象①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不能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11.【答案】B【解析】煤中含有少量的硫元素,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硫导致酸雨,A是正确的;随意丢弃废旧电池会导致水和土壤的污染,不利于减轻环境污染,B是错误的;C.农药化肥的合理施用会减轻水的污染,正确;D.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正确。
12.【答案】C【解析】煤、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沼气、风能是可再生能源。
13.【答案】B【解析】A.燃烧是可燃物与空气中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所以甲烷在空气中燃烧,是放热反应;B.碳酸钙受热分解需要吸收热量;C.镁条溶于盐酸,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D.浓硫酸稀释时会放出大量的热,故选B。
14.【答案】A【解析】蓄电池就是将化学能转化电能的装置。
风力发电是将风的动能转化为电能,水力发电是将水的势能转化为电能,太阳能发电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15.【答案】A【解析】所谓的绿色生活,就是指消耗较少的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或者不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一种健康生活方式。
植树造林、利用太阳能、拆除养殖场,都符合绿色生活的标准。
提倡使用私家车会增加含碳燃烧的使用量,不低碳、不绿色,A错误。
16.【答案】(1)①① (2)a b【解析】(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①给水通直流电,是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①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故选①①;(2)变化①是一个化学变化,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故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质量也不变,故不变的是a 、b。
17.【答案】(1)CH4+2O2CO2+2H2O (2)MgH2+H2O=Mg(OH)2+H2↑ ,携带方便,使用安全【解析】①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①氢化镁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氢气,由于氢化镁是固体,相对于气体氢气来说,具有的优点是携带方便,使用安全。
18.【答案】(1)a B (2)P2O5【解析】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确定只有Y形试管的白磷才能满足条件燃烧,燃烧会消耗氧气,氧气没有了就会停止燃烧,磷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白烟P2O5会污染空气,所以小气球防止白烟进入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