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农业补贴政策研究综述
农业补贴政策影响及调整方向研究

Pt
,
Lt
=
Ct∗ 1−σ + 1−σ
M
∗ t
/
Pt
1−υ
−
1−υ
L∗ 1+ϕ t
1+ϕ
(11)
其中,
Ct∗
是非农户家庭当期的消费水平;
L∗t
是非农户家庭当期劳动供给水平;
M
∗ t
表示非农户家庭当期
名义货币余额。
因此,非农户家庭预算约束为:
Pt Ct∗
+
Pt
I
∗ t
+= M t∗
Wt∗ L∗t
+
∑ max
E0
∞ t=0
β tU
Ct ,
Mt Pt
, Lt
(1)
代表性家庭的效用函数形式设定为:
( ) U
Ct
,
M Pt
t
, Lt
=
Ct1−σ 1−σ
+
国内农业补贴制度:一个文献综述

第 6期
兰州商学 院学报
J u a f a z o o o r lo n h u C mmeca olg n L rilC l e e
Vo 7 No 6 L2 .
De c.. 011 2
21 年 1 01 2月
国 内 农 业 补 贴 制 度 : 个 文 献 综 述 一
c n e r m ep rp ci eo e r t a e e c n mp r a n l s ,ti r ce s rs u y t ma i a c .F o t e s e t f h o e i l s a h a d e i c l ay i h sa t l o t s h v t c r r i a s i t o s e t - c l h a e td me t e e r h p o r s ,wh c n l d s t e t e r t a a i a d e o o c ef c so al t e l ts o si r s a c r g e s y c ih i cu e h h o e i l b ss n c n mi f t f c e a rc l r ls b ii s h e e a u e f ra rc l r ls p o ,t e e ou i n o g c l rl s b i is g iu t a u s e ,t e l v lme s r o g iu t a u p r h v l t fa r u t a u sde u d u t o i u i si t n, h i r b e n mp o e n f h n S a r u tr ls b i isi si t n,it r a in n tui t o t e man p o lmsa d i r v me t ia’ g c l a u s e n t ui o C i u d t o nen t - o a o a s n a d e p r n e r fr n e o g c l r l u s i ss s m ,t e p l y ef c se s n n lc mp r o n x e e c e e e c fa r u t a b i e y t i i i u s d e h o i f ta s sme ta d c e t e e ce c v l a in o gi u t r l u sd e .T e a il e e a i h h r c e si sa d t n h f in y e au t f rc l a b i is h r c ei t g n r l e t e c a a tr t n r d i o a u s t so z i c e o e d me t e e r h s o g iu t r ls b i y i s t t n,a d t r vd i ci n lt e r u d n e ft o si r s a c e n a r l a u sd n t u i h c c u i o n o p o ie d r t a h o y g i a c e o
粮食补贴政策研究综述

粮食补贴政策研究综述粮食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为了提高国家粮食生产水平,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求,我国推出了粮食补贴政策。
本文将从政策背景、政策目标、政策内容等方面,对粮食补贴政策进行综述研究。
一、政策背景中国的农业形势主要包括生产力水平较低、农村人口流失严重、资源环境问题突出三个方面。
农村人口的流失,导致农业生产力原本薄弱的农村地区更加缺乏劳动力,从而使得粮食生产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政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国内粮食安全,推出了一系列的粮食补贴政策。
二、政策目标促进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政策内容1、直接补贴中国农村直接补贴政策,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补贴对象是广大农村居民。
直接补贴有三种形式:一是人均补贴;二是家庭补贴;三是贫困地区补贴。
直接补贴是对农村居民的全面补助,因此受到居民们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2、销售补贴销售补贴是指政府对农村居民销售粮食的价格进行一定的补贴。
这样的办法可以有效地保证农民在销售粮食时,保证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能够有效地维护社会的利益和民生福祉。
目前,销售补贴在国内已经推行了十多年,效果较为显著。
3、保险补贴保险补贴是指在突发事件或者意外情况出现时,政府会为农民提供一定的保险补贴。
这样的做法可以有效地保护农民的利益,在突发事件时,给予农民一定的救济和帮助,其目的就是为了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得以安心经营和生产。
四、政策效果从政策实施的效果来看,政策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一是农村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二是农村贫困率明显下降;三是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在持续增加。
粮食补贴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经营和生产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有利于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
研究表明,粮食补贴政策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积极和显著的。
粮食补贴政策研究综述

粮食补贴政策研究综述粮食补贴政策是指国家给予农民种植粮食作物的经济补贴的一种政策。
粮食补贴政策的出现主要是为了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经过多年的实施和研究,粮食补贴政策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粮食补贴政策的研究进行综述,从理论、实践和评价等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
第一部分是粮食补贴政策的理论基础。
粮食补贴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农业经济学、粮食安全和农民福利的理论。
农业经济学的贡献是理论上证明了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提供了补贴政策设计和实施的可行性依据。
粮食安全理论则强调了补贴政策在保障粮食供应和稳定农产品价格方面的重要性。
农民福利理论则强调了补贴政策对农民财富和社会福利的正面影响。
第二部分是粮食补贴政策的实践研究。
粮食补贴政策的实践研究主要包括国内外的案例研究和调查分析。
在国外,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粮食补贴政策是研究的热点,这些国家的政策主要以直接补贴形式存在,目的是保护农民利益和促进粮食生产。
在国内,中国的粮食补贴政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效率低下和补贴资源浪费等问题。
一些研究还探讨了粮食补贴政策对粮食生产、农民收入、农村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第三部分是粮食补贴政策的评价和问题分析。
尽管粮食补贴政策在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补贴政策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政府财政压力增加,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补贴政策可能导致产能过剩和市场扭曲,限制了农产品贸易的自由化。
补贴政策可能不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发展。
财政农业补贴的政策效果及其优化研究

《财政农业补贴的政策效果及其优化研究》xx年xx月xx日contents •引言•财政农业补贴政策概述•财政农业补贴政策的政策效果•财政农业补贴政策的优化建议•结论与展望目录01引言财政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补贴政策的环境和条件也发生了变化,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目的探讨财政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其优化路径,为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综述、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法,对财政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研究目的与方法本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引言、文献综述、实证分析、案例研究和结论与建议。
研究内容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明确研究目的和方法;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梳理和评价国内外相关文献;第三部分为实证分析,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探讨财政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第四部分为案例研究,选取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第五部分为结论与建议,总结研究成果,提出优化财政农业补贴政策的建议和措施。
研究结构研究内容与结构02财政农业补贴政策概述定义财政农业补贴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向农业领域提供支持,以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
分类根据补贴对象和目的的不同,财政农业补贴政策可分为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
直接补贴包括对农民的直接收入补贴、农业生产补贴等;间接补贴包括对农业生产的金融支持、对农业科技研发的补贴等。
财政农业补贴政策的定义与分类财政农业补贴政策的总体目标是促进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
具体目标包括: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保障农民基本收益、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保护生态环境等。
目标为实现上述目标,财政农业补贴政策的具体措施包括:制定补贴标准与范围、确定补贴对象与方式、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实施等。
此外,还需加强对补贴政策的监督与评估,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国内农业保险补贴研究综述_杨新华

2010年第3期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总第135期N o .3.2010J o u r n a l o f F u y a n g T e a c h e r s C o l l e g e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u mN o .135国内农业保险补贴研究综述杨新华1,朱剑峰2*(1,2.阜阳师范学院经济与商业学院,安徽阜阳 236041)摘要: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农业保险补贴力度的加大,有关农业保险补贴的研究日渐兴起。
本文针对国内现有研究文献,从农业保险补贴的原因、措施、补贴效果、资金来源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综述,并对进一步的研究做了简要展望。
关键词:农业保险;补贴;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F 84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310(2010)03-0092-03作为现代农业的三大支柱之一,农业保险是各国政府补贴农民最重要的手段,其借助社会化安排使面临农业生产风险的农户通过保险人组织的保险基金获得损失补偿,对分散、转移农户生产风险、增加农户收入、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自2004年以来,我国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六年强调发展农业保险的重要性,各地纷纷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农业保险理论研究也日益活跃,其中对农业保险补贴的研究形成了很多观点。
一、农业保险补贴原因分析学者们对该不该补贴农业保险这一核心问题的认识基本形成了共识,并将其原因归结为农业保险的特殊性质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市场失灵。
郭晓航(1986)在国内首次提出农业保险属于政策性保险,国家应从政策性这一角度考虑给予农业保险适当的支持;刘京生(2000)认为农业保险具有商品和非商品两重属性,不可能完全按照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来经营,再加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是一个弱质产业以及农民的低收入问题,国家采取财政、金融、税收等手段补贴农业保险是国际通行的做法。
庹国柱(2002)认为农业保险是一种介于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之间的准公共物品,必须由政府经营或者国家财政支持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服务于政府给定的经济和社会政策,因此,只能采取政策性保险方式,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对农业保险应该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和财政激励。
农业补贴政策及其实施效果研究综述

农业补贴政策及其实施效果研究综述邓晨;宾幕容【摘要】中央对农业补贴的投入资金呈增长态势,有关农业补贴政策及其实施效果的研究引起了学界的普遍关注.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在界定农业补贴的含义、分类的基础上,对有关农业补贴实施效果的研究发现,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整体效果一般,具体的补贴政策效果比较明显,尤其是粮食直接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这些研究为更深入探讨农业补贴政策及其实施效果的相关内容提供了理论与方法支持,但在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以及深度上尚具有较大的拓展空间.【期刊名称】《经济研究导刊》【年(卷),期】2018(000)031【总页数】3页(P14-16)【关键词】农业补贴;农业补贴政策;实施效果【作者】邓晨;宾幕容【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长沙 410128;湖南农业大学,长沙 4101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0中国的农业补贴政策最早要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但政府早期的农业补贴远远低于对农业剩余的剥夺。
1950—1993年,政府为了发展工业,通过“剪刀差”的方式从农业领域取走上万亿,农业因此长时间处于“负保护”的状态[1]。
1994—2003年,政府实行保护价全面收购农民余粮的政策,出台了“米袋子”省长负责制。
此时,农业补贴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粮食安全[2]。
2004年以来,政府直接补贴的类别逐渐增多,中央也多次通过“一号文件”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3]。
由农业补贴政策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央对农业补贴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提高,投入的资金也呈增长态势。
为确保政府支出的质量和效率,学界对农业补贴实施效果的研究也变得丰富起来。
根据已有文献资料,有关农业补贴的界定、农业补贴政策的划分、农业补贴政策整体以及良种补贴、粮食直补等具体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
本文将从以上方面对农业补贴政策及其实施效果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以期对今后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及其实施效果的研究做出展望。
中国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研究

中国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中国农业直接补贴政策进行深入研究,全面梳理政策的发展历程、现状、问题及改革方向。
中国农业直接补贴政策作为政府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农业稳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农业发展的要求,现有的农业直接补贴政策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因此,本文将对政策进行深入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改革建议,以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本文将回顾中国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的发展历程,梳理政策演变的脉络和逻辑。
通过对现有政策的梳理和评价,分析政策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的成效和不足。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政策存在的问题,如补贴标准不合理、补贴对象不明确、补贴方式单一等。
结合国内外农业补贴政策的经验和教训,提出针对性的改革建议,包括完善补贴标准、明确补贴对象、优化补贴方式等,以期推动中国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的改革和完善。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实证研究等。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国内外农业补贴政策的研究现状和趋势;通过案例分析,深入了解政策在实际运行中的问题和挑战;通过实证研究,分析政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和效果。
本文的研究结果将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为推动中国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文献综述中国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研究是一个涉及经济学、政策学、农学等多个学科的复杂课题。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者对此领域的深入探索,关于中国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的研究逐渐丰富和深化。
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梳理。
中国农业直接补贴政策起源于20世纪末,旨在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和稳定粮食生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补贴政策不断调整和完善,以适应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学者们对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的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补贴政策对农民收入、农业生产、粮食产量、农产品价格等方面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农业补贴政策研究综述作者:冯媛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17期[摘要]农业补贴政策作为政府支持农业的有效手段之一,极具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农业补贴政策的历史沿革、农业补贴政策的理论基础、农业补贴政策的效果、农业补贴政策的国外借鉴、农业补贴政策的问题及建议五个方面,梳理国内前沿文献进行总结归纳,发掘关于农业补贴政策研究的不足之处,藉此为今后研究提供方向性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参考。
[关键词]农业补贴;理论基础;实施效果[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农业补贴政策作为国际上普遍采取的保护和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其作用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的缓解粮食危机、增加农民收入、扶植农业发展。
因此,引起了国内不少学者对农业补贴政策的分析研究,本文通过梳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对其进行分类总结,获得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找到农业补贴政策研究方面的不足之处,以期完善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理论研究。
1 农业补贴政策历史沿革研究1992年我国开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农业国内支持问题迅速成为理论界和决策部门关注的焦点。
关于农业补贴历史阶段的划分问题,国内学者见解不一。
朱应皋(2006)认为我国的农业补贴制度应该追溯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主要补贴形式有:机耕核定亏损补贴、对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补贴、对贷款进行贴息补贴等,将农业补贴制度的历史变迁划分为:粮食收购数量和价格调整时期(1978~1984)、粮食价格双轨制形成期(1985~1990)、粮食统销体制解体粮价全面开放时期(1991~1993)、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的粮食生产流通体制时期(1994~1997)、粮食流通体制的大变革时期(1998~2003)、全面推进“粮食直补”时期(2004年至今)六个时期。
彭慧蓉,钟涨宝(2010)认为农业发展问题决定了农业补贴政策的水平和方向,这三者又共同作为支撑农业补贴政策的理论和现实依据,根据国家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战略方针将农业补贴制度的发展分为以下三个时期:传统时期(1950~1978)、改革时期(1979~2002)和完善时期(2003至今)。
我国农业补贴政策从2004年正式制定并颁布实施,13年来每年出台中央“一号文件”持续聚焦“三农问题”强调加强农业补贴,从颁布实施良种补贴到直接补贴继而扩大补贴范围到农机具购置补贴和综合补贴,现今形成四项补贴为主的农业补贴政策格局。
随着农业补贴政策的推进进程不断加快,补贴政策在对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的同时,其政策效应也在逐年衰减。
2015年,遵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近年来中央1号文件关于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改革农业补贴制度的要求和党中央、国务院统一决策部署,由财政部、农业部提出经国务院同意,决定从2015年开始调整完善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三项补贴政策,将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补贴。
2016年国务院通过新增10个省市对“三项补贴”政策进行推广。
卞瑞鹤(2016)评论“三合一”补贴政策旨在调整农业补贴的意图,由刺激生产变为保护耕地,促进农村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村金融发展。
2 农业补贴政策理论基础研究农业补贴政策的颁布和实施以特定理论基础作为支撑,国内学者对农业补贴政策实施的理论依据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以下四种理论的解释:蛛网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公共经济学理论、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徐全红(2006)用公共经济学理论对农业补贴进行分析认为:农业补贴自身具有公共特征,而且农业市场又兼具市场失灵特性,同时农业产品又具有公共物品的一系列属性,因此政府对于农业进行补贴完全符合公共经济学理论;从福利经济学角度出发,根据庇古的第一定律,通过牺牲农业来促进工业的进步发展,福利总量实现正的增长,体现效率优先的原则;但是我国现阶段处于工业化中期,对农业的剥夺已经不能实现社会总福利的增长,反而造成效率的巨大损失,而此时就应该兼顾公平的原则,对农业进行补贴是理想出路。
鲁礼新(2006)利用蛛网理论对农产品的供需市场进行分析,农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小于供给的价格弹性,形成发散蛛网的模型;农业市场具有强大的市场风险,农业补贴是政府对于发散蛛网模型的修正,实行最低限价,最大限度的降低市场风险。
曾富生,朱启臻(2013)从土地资源价值全面实现论的角度出发,认为土地价值的涵义应该包括土地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农业补贴是农民获得的来自于所有价值方面上的经济性补贴,有利于土地的持续利用以及实现耕地保护;同时由于农业的本身特性,不能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在物质和价值方面得到补偿,因此政府此时应该发挥政府职能,进行转移支付支持农业发展。
3 农业补贴政策实施效果研究3.1 农业补贴政策经济学分析研究对农业补贴的经济学影响作为学者们历年来钻研的重点课题,其成果比较多。
梁謇(2013)认为农业补贴政策应该包括四类并分别进行经济学效应分析:一是价格支持,二是差价补贴,三是收入支持,四是支出支持,通过效应分析得出:增加农业科研和教育支出费用以及提高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额度,将增加农业总产值,提高农业产量,在保持价格一定的条件下,能够提高农民收入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准。
侯玲玲,穆月英,张春晖(2007)对三项农业补贴的实行情况进行分析,运用C-D函数对江西省的农业补贴效果进行分析得出在粮食生产中播种面积和化肥投入量对粮食的作用较大,而农业劳动力却呈现负数,表明我国劳动力存在过剩问题;补贴并没有对粮食的生产起到明显作用,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补贴方式不够合理,其次是补贴额度较少,化肥农药价格上涨抵消了补贴效果,最后是土地资源有限,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有限;提出我国应该积极学习发达国家经验,对补贴结构进行优化升级,并且提高补贴额度的建议。
王超(2013)通过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财政补贴对农民增收的效果,结果显示:财政支出对农民增收具有显著的正面效果,财政支出每增加1%的投入,农民收入提高0.59%;财政补贴的总体效果显示:按照乘数效应分析粮食直补对农业收入的作用显著;他通过建立一元回归模型分析农机具购置补贴。
也有一部分学者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农业补贴的效果不显著。
近年来农业补贴对土地流转问题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引发一系列问题,学者们对该方面也进行了相关研究。
吕悦风,陈会广(2015)通过总结归纳已有的研究成果,得出农业补贴政策与土地流转不协调的原因为:设定政策目标“谁种粮,谁受益”与实践结果“谁有地,谁受益”的现实冲突性,补贴对象错位以及补贴的收入效应叠加导致土地流转不畅以及引发各类土地纠纷,导致政策效率低下问题。
李梁平,赵丽桂(2015)通过研究江西省一具体村户的农用土地流转情况发现:农业补贴政策的“普惠制”,使得从商和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利用手中土地获得补贴,却不从事农业生产,破坏了原先保持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现状,造成土地细碎化现象严重;同时,由于农用资料成本的急剧上涨以及从事农业活动的机会成本较高,原先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倾向于从事非农活动来提高收入,造成该村土地抛荒更为严重,土地流转市场无法协调发展。
除了对总体农业补贴政策的效果进行研究外,很多学者对某一项具体补贴实施的效果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江喜林,陈池波(2013)通过构建最优化模型进行比较静态分析得出:收入补贴不改变农业比较利益,没有生产效应,但有完全的福利效应;农业投入补贴和农产品价格补贴由于提高了农业比较利益,从而改变农户要素配置,同时有促进农业生产和增加农户收入的作用但其生产性的政策效果与非农利润率、农业要素价格有关;按播种面积进行补贴,此补贴使得种粮面积扩大但是农民会减少化肥农药方面的支出,导致单产量不够,但是此项补贴能够起到协调社会均衡的作用。
臧建玲,庞爱莲(2013)分析了农机具购置补贴的作用效果:补贴促进机械化水平提高;缓解了农民购置农机具的资金不足问题;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加快农村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机工业的发展实现农业与工业协同发展的双赢;缓解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现状。
3.2 农业补贴政策效率分析研究陈美球,钟太洋(2014)通过理论分析以及实证分析得出:农业补贴的实施,促进了先进农业技术的使用,提高了机械化水平以及促进低毒农药的使用;但没有提高劳动力投入天数、没有增加农田基础设施投入、种植绿肥面积和施用农家肥数量无变化。
杨林,袁晓燕等(2013)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31个省市自治区农业补贴的制度效率和规模收益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农业补贴的制度效率总体上是有效的,制度有效地区主要分布在粮食主产区;制度有效省市的规模收益不变,也就是说农业补贴在制度有效省市的配置达到最优状态,当然也存在像北京、江苏等地由于自身财力大,地方性财政补贴之外加上国家财政补贴反而导致了无效率,这些地区应该通过制度创新提高补贴资金利用效率。
这就要求国家应该实行因地制宜的办法,对不同地区进行区别对待,使得农业补贴效率最大化。
肖琴(2011)通过对全国农村的抽样性调查,利用顺序logistic计量分析来验证农业补贴政策的有效性得出:农业补贴确实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但是受补贴额度以及粮食价格变动和生产要素价格上涨的影响,农业产量并没有出现大的增长。
另外一点是农户对于补贴持有积极肯定态度,但是额度较小,产生的效果有限。
4 农业补贴政策的国外经验借鉴研究国内学者对国外农业补贴政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研究,其研究思路基本上为分析国外农业补贴政策及其实施效果,针对我国情况总结经验为国内农业补贴政策的制定提供建议。
李万君,李艳军(2014)通过分析美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各个阶段以及相对应的农业补贴政策的特点和实施效果得出结论:虽然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存在负面效应,但是总体上来看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确实对保护支持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起到作用,我国现阶段处在工业反哺农业的关键时期,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借鉴美国的成功范例,我国需要清晰设定具有前瞻性的目标、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积极发展农业保险、以食品安全为导向、扩大补贴广度以及实现效率兼顾公平的措施来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
马晓春(2010)研究韩国通过实行生产者支持和一般性服务支持,尽管补贴目标和形式不断变化,但是农业补贴金额一直呈现增长趋势,韩国在1977年实现了国内稻米的自给自足,稳定住国内农产品的高价,保障农民的收入,对缩小贫富差距起到了重要作用,尽管这样也难以抑制20世纪80年代逐渐扩大的贫富差距。
高玉强,沈坤荣(2014)通过研究欧盟和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得出两者之间的一些共性:充分利用WTO协议多次调整国内农业补贴制度,在国内将农业补贴制度法律化和制度化,减少出口补贴额度,增加收入补贴和直接补贴力度,积极促进粮食生产,同时国内建立了完备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的补贴目标和补贴规范,保障补贴资金的精准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