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疝
狐疝(腹股沟斜疝)证型及症候分析

狐疝(腹股沟斜疝)证型及症候分析
1、气虚下陷:患者年幼,蹦跳玩耍过度,劳则气耗(患者年老体衰,气血生化不足),故气虚下陷,而见腹股沟可复性包块,阴囊肿胀偏痛;气虚不能统御,遇劳气虚更甚,则肿块增大,中气下陷,故少腹部有下坠感,气虚乏力面白,动则汗出、气短,舌淡,苔白,脉微弱,均为气虚下陷之象。
四诊合参,纵观舌、脉、症,本病当属中医狐疝,气虚下陷辨病辩证范畴。
2、寒湿内盛:患者受冷受潮,寒邪侵袭,卫阳损寒,不能温煦,故见喜暖畏寒,寒则加重,寒湿郁滞,结在少腹,故胀痛,痛引睾丸;寒湿属阴,故阴囊肿硬而冷,苔黄白腻,脉弦紧,属寒湿郁阻之象。
3、肝郁气滞:患者平素易怒,情绪不得宣泄,日久肝气失于条达,结郁少腹,阻滞脉络不通,故见少腹及阴囊胀坠偏痛,结滞不舒,情绪不安,或情绪抑郁;胸闷胁胀,善太息,舌质红,苔薄白,脉弦,均为肝郁气滞之象。
中医鉴别诊断:
1、与腹痛相鉴别:腹痛的部位是在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常伴有便秘、泄泻等肠道症状,病变范围较广,以此为鉴。
2、于交通性水疝鉴别:两者都可能出现时大时小,或随体位改变而时有时无的肿块,但狐疝的肿物透光试验阴性,肿块部在咳嗽时有冲击感,有时可听到肠蠕动音,故可鉴别。
狐疝中医护理方案

狐疝中医护理方案文档编号:XYZ-12345主题:狐疝中医护理方案日期:[日期]⒈前言此文档旨在提供狐疝中医护理方案的详细介绍,并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狐疝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中医护理方案结合了传统中医理论与实践经验,能够有效缓解症状和促进康复。
本文档将介绍狐疝中医护理方案的各个方面。
⒉病因与发病机制⑴病因(详细介绍狐疝的病因,包括内外因素等)⑵发病机制(详细介绍狐疝的发病机制,包括脓毒入侵、虚损等)⒊中医诊断与辨证⑴中医诊断(详细介绍狐疝的中医诊断标准)⑵中医辨证(详细介绍狐疝的中医辨证方法与结果)⒋中医护理方案⑴医疗原则(详细介绍中医护理方案的医疗原则)⑵药物治疗(详细介绍中医护理方案中使用的药物及其作用)⑶食疗调理(详细介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食疗调理方法)⑷推拿按摩(详细介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推拿按摩方法)⑸针灸疗法(详细介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针灸疗法)⑹瑜伽与气功(详细介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瑜伽与气功练习)⒌注意事项⑴饮食禁忌(详细介绍狐疝患者应避免的食物)⑵生活习惯(详细介绍狐疝患者应调整的生活习惯)⒍附件本文档所涉及的附件详见附件列表。
附件列表:⒈狐疝中医护理方案数据统计表⒎法律名词及注释⑴法律名词(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⑵注释(为每个法律名词提供简要注释)⒏结束语本文档为狐疝中医护理方案的最新最全版本。
请按照文档中的指导进行护理工作,并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调整。
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更多信息,请随时与相关部门联系。
狐疝(腹股沟疝)健康教育

5.体位与活动:传统手术方式:根据麻醉及手术方式可酌情切口压迫沙 袋或盐袋, 膝下垫枕,术后卧床休息一周;腹腔镜手术:应在医师的指导下 术后第一天可适当下床活动。
术后注意事项
6.饮食指导:一般术后第一日进食,由流质→半流质→普食。
情志护理:1.您应该保持情绪稳定,气机调畅,主动配合治疗,促进早日康复。 2.您应该多了解手术的术式及预后效果,解除心中的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健康指导:1.术后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3个月内不参加重体力劳动及剧烈运动,如提重物、抬重 物及持久站立等。
2.多食粗纤维食物,如芹菜、菠菜、韭菜等,适量饮水,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3.禁烟,避免受凉感冒,防治慢性咳嗽、前列腺肥大等疾病,防止咳嗽、打喷嚏致腹压升高而导致疝复发。 4.应尽量避免和减少咳嗽和便秘。 5.注意休息,坠下时,可用手按摩,并推入腹腔。
祝您早日康复
爱心护士,天使风采
谢谢观看
2.疝块较大者减少活动,多卧床休息。 3.若出现明显腹痛,伴疝块突然增大、紧张、发硬、触痛明显、 若 不能回纳腹腔,要高度警惕嵌顿疝发生的可能,应立即报告医护人员。 4.术前有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等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应相应处理, 控制症状后再手术。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多饮水、多吃蔬菜 等粗纤维食物,保持排便通畅。 5.吸烟者应在术前2周戒烟,练习深呼吸,咳嗽和排痰的方法。 6.请准备睡衣、便盆、尿壶、毛巾、肥皂、洗脸盆、纸巾、黄瓜、 隔尿垫、盐袋以备术后使用。
• 腹内压增加
2
•
生理:妊娠、啼哭
•
病理:腹腔肿瘤、腹水、病理性咳嗽
•
狐疝(腹股沟斜疝)诊疗方案2013

狐疝(腹股沟斜疝)诊疗方案(2013年)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本病是因寒湿邪气侵袭厥阴肝经,以致寒凝湿滞,气因寒聚而发本病;或情志抑郁,或暴怒号哭,气机失于疏泄,气滞不通,筋脉利而成;或因强力举重,远行辛苦,以致气虚下陷,窜于少腹而成;或小儿先天不足,妇女生育过多,老年肝肾虚弱,筋脉松弛,失于固摄;或因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升提失职而发。
其特点为阴囊一侧有肿物突出,卧则肿物消失,站立、行走或咳嗽等腹压增加时,则肿物出少腹而下坠阴囊,并时有胀痛小肠坠入阴囊,时上时下,平卧或用手推时肿物可缩入腹腔,站立时又坠入於阴囊,如狐之出入无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第7版外科学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ICD10:K40.2/K40.9)(1)症状:腹股沟管外环处出现可复性肿块是最重要的临床表现。
最初在长期站立、行走或咳嗽时肿块沿腹股沟管斜行突向外环口。
以后,肿块逐渐增大并延伸进入阴囊。
肿块上端狭小,下端宽大,形状似梨,并似有一柄笠形伸入腹股沟管。
肿块突出时有下坠或轻度酸胀感。
(2)查体:取平卧位,患侧髋部屈曲、内收,松弛腹股沟部。
顺腹股沟管向外上方向轻按肿块即可回纳。
如再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2cm处按压内环,并令病人站立咳嗽,可阻止肿块突出,移去按压手指,肿块即复出。
如为不完全性斜疝,疝内容物未突出外环,可用手指伸入外环口,令病人咳嗽即有冲击感。
透光试验呈阴性。
(二)证候诊断1.气虚下陷证:肿块因站立、劳动或咳嗽而出现,劳累时肿块增大,胀坠不适,休息或平卧后可以缩小或回纳。
可伴有食少纳差,面色自光白,神疲乏力,动则气短,脉微或涩。
2.寒湿内盛证:结块在阴囊,肿硬而冷,少腹胀痛,痛引睾丸,喜暖畏寒,寒则加重。
舌苔白腻,脉弦紧。
3.肝郁气滞证:肿块突出,少腹及阴囊胀坠偏痛,结滞不舒,缓急无时。
伴有情绪不安,忿怒或哭号,或情绪抑郁,胸闷胁胀。
狐疝

疝气因先天肾精不足,后天脾胃失养,久咳,便秘,强力负重,腹壁外伤,久病衰老等原因造成脾失健运,肌肉失养,肝不濡筋,筋脉驰纵,脏器通过腹壁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而成。
病位多在腹股沟。
一、护理评估1、疝块的大小,质地,有无压痛,能否回纳,有无肠梗阻征象。
2、心理社会状况。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执行。
(2)观察疝块是否可回纳,如出现明显腹痛,疝块增大不能回纳,及时报告医生。
(3)手术患者术后去枕平卧6小时,切口沙袋加压,可于膝下垫一软枕,使髋关节微屈,以减轻伤口张力和减少腹腔压力,利于减轻伤口疼痛,促进伤口愈合。
阴囊托起以防水肿。
2、临证护理(1)消除腹内压升高的因素除紧急手术外,术前有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等腹内压升高因素者,待症状控制后再手术,吸烟者术前2周戒烟。
(2)嵌顿性及绞窄性疝需行紧急手术。
应于禁食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抗感染治疗。
3、用药护理口服中药以疏肝理气,健脾益气,服药期间保持心情舒畅。
4、饮食护理(1)紧急手术者暂禁食。
(2)术后6小时无恶心呕吐者可进流质,逐步过渡到半流质,普食。
(3)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纤维素,以保持大便通畅。
5、情志护理介绍病情,安慰患者,使之情绪稳定,配合治疗。
6、并发症护理(1)切口感染定期更换切口敷料,配合神灯照射,遵医嘱应用抗菌药,加强营养。
(2)尿潴留让患者听流水声或用温水冲洗会阴部以诱导排尿,若无效遵医嘱予留置导尿。
三、健康指导1、使用疝补片的患者术后24小时可下床活动。
2、注意劳逸结合,术后3个月内不宜参加体力劳动,不可负重。
3、避免增加负压的因素:咳嗽,打喷嚏,排尿困难,便秘提重物。
忌久站,久蹲。
畅情志,避风寒,防感冒;多饮水,多吃水果蔬菜。
4、吸烟者应戒烟。
5、若疝复发,及时治疗。
狐疝中医诊疗方案

狐疝(腹股沟斜疝)中医诊疗方案狐疝一般根据腹股沟部或阴囊部肿块的可复性,咳嗽时有膨胀性冲击感,透光试验阴性等特点,做出诱断并不困难,但须注意斜疝与直疝的鉴别。
斜疝由内环突出,沿腹股沟管斜行向下内,出外环,进入阴囊,呈梨形;直疝由腹股沟三角区突出,位于精索后,不进入阴囊,呈半球形。
在疝回纳后,用手指在腹壁处紧压内环,让病人赵立咳嗽,如果是直疝,仍然有肿块出现;如果是斜疝,即无肿块出现。
此外,斜疝易发生嵌顿,出现急性疼痛;直疝极少发生嵌顿。
一、病名中医病名:狐疝 ICD编码 BWV012西医病名:腹股沟疝 ICD编码 K40.902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小肠坠入阴囊,时上时下,平卧或用手推时肿物可缩入腹腔,站立时又坠入於阴囊,如狐之出入无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第7版外科学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腹股沟管外环处出现可复性肿块是最重要的临床表现。
最初在长期站立、行走或咳嗽时肿块沿腹股沟管斜行突向外环口。
以后,肿块逐渐增大并延伸进入阴囊。
肿块上端狭小,下端宽大,形状似梨,并似有一柄笠形伸入腹股沟管。
肿块突出时有下坠或轻度酸胀感。
2)查体:取平卧位,患侧髋部屈曲、内收,松弛腹股沟部。
顺腹股沟管向外上方向轻按肿块即可回纳。
如再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2cm处按压内环,并令病人站立咳嗽,可阻止肿块突出,移去按压手指,肿块即复出。
如为不完全性斜疝,疝内容物未突出外环,可用手指伸入外环口,令病人咳嗽即有冲击感。
(二)证候诊断1.气虚下陷证:肿块因站立、劳动或咳嗽而出现,劳累时肿块增大,胀坠不适,休息或平卧后可以缩小或回纳。
可伴有食少纳差,面色自光白,神疲乏力,动则气短,脉微或涩。
2.寒湿内盛证:结块在阴囊,肿硬而冷,少腹胀痛,痛引睾丸,喜暖畏寒,寒则加重。
舌苔白腻,脉弦紧。
3.肝郁气滞证:肿块突出,少腹及阴囊胀坠偏痛,结滞不舒,缓急无时。
狐疝(腹股沟斜疝)诊疗方案

狐疝(腹股沟斜疝)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小肠坠入阴囊,时上时下,平卧或用手推时肿物可缩入腹腔,站立时又坠入於阴囊,如狐之出入无常 。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第7版外科学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腹股沟管外环处出现可复性肿块是最重要的临床表现。
最初在长期站立、行走或咳嗽时肿块沿腹股沟管斜行突向外环口。
以后,肿块逐渐增大并延伸进入阴囊。
肿块上端狭小,下端宽大,形状似梨,并似有一柄笠形伸入腹股沟管。
肿块突出时有下坠或轻度酸胀感。
2)查体:取平卧位,患侧髋部屈曲、内收,松弛腹股沟部。
顺腹股沟管向外上方向轻按肿块即可回纳。
如再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2cm 处按压内环,并令病人站立咳嗽,可阻止肿块突出 ,移去按压手指,肿块即复出。
如为不完全性斜疝,疝内容物未突出外环,可用手指伸入外环口,令病人咳嗽即有冲击感。
(二)证候诊断1.气虚下陷证:肿块因站立、劳动或咳嗽而出现,劳累时肿块增大,胀坠不适,休息或平卧后可以缩小或回纳。
可伴有食少纳差,面色自光白,神疲乏力,动则气短,脉微或涩。
2.寒湿内盛证:结块在阴囊,肿硬而冷,少腹胀痛,痛引睾丸,喜暖畏寒,寒则加重。
舌苔白腻,脉弦紧。
3.肝郁气滞证:肿块突出,少腹及阴囊胀坠偏痛,结滞不舒,缓急无时。
伴有情绪不安,忿怒或哭号,或情绪抑郁,胸闷胁胀。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二、治疗方案(一)一般治疗1.婴儿在长大过程中,腹肌逐渐强壮,部分有自愈可能。
2.对于年老体弱或伴其它严重疾病不宜手术者,可配用疝带。
3.嵌顿性疝手法复位法。
(二)、中医辩证论治1.气虚下陷证治法:补气升提。
方药:补中益气汤黄芪、焦白术、党参、当归、升麻、柴胡、大枣、炙甘草。
2.寒湿内盛证治法:散寒化湿,行气散结。
方药:天台乌药散天台乌药、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姜、槟榔、川楝子。
3.肝郁气滞证治法:疏肝理气,散结止痛。
狐疝中医护理方案试题

狐疝中医护理方案试题
狐疝是一种中医疾病名词,也称为腹股沟疝。
根据中医理论,狐疝的护理方案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考虑。
首先,中医认为疝气多因脾虚失运、肾气不固、肝郁气滞等因素引起,因此在护理方案中应该重视调理脾胃、固肾健脾、疏肝理气。
饮食方面,建议患者多食用易于消化的清淡食物,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
同时,适当进行一些中医推荐的运动,如太极、气功等,有助于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
其次,中医护理方案还包括针灸、拔罐、艾灸等中医疗法。
针灸可以调理经络,促进气血畅通,拔罐和艾灸则可以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有助于改善疝气的症状。
此外,中医护理方案还强调患者的心理调适。
狐疝患者常常伴有情绪不稳定、郁闷等症状,因此需要通过心理疏导、情绪调节等方式,帮助患者保持心情舒畅,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总之,中医护理狐疝的方案是一个综合的调理过程,需要从调
理脾胃、固肾健脾、疏肝理气、针灸、拔罐、艾灸以及心理调适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实施。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您更全面地了解狐疝的中医护理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狐疝中医诊疗方案
一、中西医命名:
中医病名:狐疝
西医病名:腹股沟斜疝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小肠坠入阴囊,时上时下,平卧或用手推时肿物可缩入腹腔,站立时又坠入於阴囊,如狐之出入无常。
2.西医诊断标准:
1)症状:腹股沟管外环处出现可复性肿块是最重要的临床表现。
最初在长期站立、行走或咳嗽时肿块沿腹股沟管斜行突向外环口。
以后,肿块逐渐增大并延伸进入阴囊。
肿块上端狭小,下端宽大,形状似梨,并似有一柄笠形伸入腹股沟管。
肿块突出时有下坠或轻度酸胀感。
2)查体:取平卧位,患侧髋部屈曲、内收,松弛腹股沟部。
顺腹股沟管向外上方向轻按肿块即可回纳。
如再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2cm处按压内环,并令病人站立咳嗽,可阻止肿块突出,移去按压手指,肿块即复出。
如为不完全性斜疝,疝内容物未突出外环,可用手指伸入外环口,令病人咳嗽即有冲击感。
(二)证候诊断
1.气虚下陷证:肿块因站立、劳动或咳嗽而出现,劳累时肿块增大,胀坠不适,休息或平卧后可以缩小或回纳。
可伴有食少纳差,面色自光白,神疲乏力,动则气短,脉微或涩。
2.寒湿内盛证:结块在阴囊,肿硬而冷,少腹胀痛,痛引睾丸,喜暖畏寒,寒则加重。
舌苔白腻,脉弦紧。
3.肝郁气滞证:肿块突出,少腹及阴囊胀坠偏痛,结滞不舒,缓急无时。
伴有情绪不安,忿怒或哭号,或情绪抑郁,胸闷胁胀。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三、治疗方案:
(一)一般治疗
1.婴儿在长大过程中,腹肌逐渐强壮,部分有自愈可能。
2.对于年老体弱或伴其它严重疾病不宜手术者,可配用疝带。
3.嵌顿性疝手法复位法。
(二)、中医辩证论治
1.气虚下陷证
治法:补气升提。
方药:黄芪、焦白术、党参、当归、升麻、柴胡、大枣、炙甘草。
2.寒湿内盛证
治法:散寒化湿,行气散结。
方药:天台乌药、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姜、槟榔、川楝子。
3.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散结止痛。
方药:橘核、海藻、昆布、海带、川楝子、桃仁、厚朴、木通、枳实、延胡索、桂心、木香。
(三)手术治疗:术前如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秘、腹水、妊娠等腹内压增加情况,应先予处理,否则,手术治疗易复发。
斜疝的手术方法很多,但可归为高位结扎术、疝修补术和疝成形术三类。
1.检查:ECG;胸透;血常规,血型;尿液分析;血凝常规;乙肝系列;肝肾功电解质。
2.手术:
(1)手术指征:能耐受手术的腹外疝患者
(2)麻醉方式:全麻或硬膜外
(3)手术方式:a.1-12岁:疝囊高位结扎术。
b.>12岁:疝修补术。
传统手术或无张力疝修补术(进口材料)
(4)术后:卧床4-5天,3天换药,7天拆线3.药物:(1)术前:阿托品,鲁米那钠(2)术后:抗生素(3-5天),止血药(3天)。
四、难点分析:
狐疝(腹股沟斜疝)中医治疗比较局限,起病比较急,轻重不一,部分病人证型相差明显,中医疗效需要时间,治疗比较缓慢。
五、疗效评定:
治愈:局部肿物消失。
生命体征正常,未见其他并发症。
好转:局部肿块缩小。
未愈:局部肿物无变化或症状,体征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