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古文整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必备古诗文

文言文部分(八年级上册)1.《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与朱元思书》* 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5.《孟子》二章(1)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文及释义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文及释义
本篇文档将介绍八年级语文上册所涉及到的古文及其释义。
课文《岳阳楼记》
1. 锦江:古时九江与湘江交汇之处,现今之江州(即今天的九
江市)
2.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洞庭湖岸边,又名满月楼。
3. 明月:比喻公正、明亮、高悬的品质。
课文《滕王阁序》
1. 滕王阁:位于今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是一座明代建筑。
2. 白云:比喻德行高尚、气质高超的人。
3. 青霄:比喻地位崇高的人。
4. 猗猗:形容威严、壮丽。
课文《梁山伯与祝英台》
1. 泪如雨下:形容悲痛万分的样子。
2. 比翼双飞:祝英台和梁山伯化作两只鸟,一起飞向蓝天,比翼双飞的比喻情人相依相伴、相互携手。
3. 化蝶:比喻魂灵得到永生。
4. 盼君安归:期望心爱的人平安回家。
课文《晋书·谢安传》节选
1. 不觉:不自觉地。
2. 爵位:古代的一种官职和荣誉称号。
3. 置之森然:把事情极力放下。
以上为本文对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文所涉及到的古文及其释义的介绍,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摘抄大全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摘抄大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在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课程中,学生将接触到许多古代诗文,这些经典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美感,也为学生们提供了理解中华文化的窗口。
下面将为大家整理一些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中的古诗文摘抄,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之作。
1.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一个人在夜晚观月时的心情,表达了思乡之情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2.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感慨和对远方的向往,也表达了对追求进步和不懈奋斗的精神。
3. 《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首诗以饮酒为载体,抒发了诗人对生命短暂和时光流逝的感慨,表现了诗人豁达、豪放的性格。
4.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别别家中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通过描绘离别场景,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情的眷恋,展现了人情深厚的一面。
5. 《早发白帝城》——杜牧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以白帝城的壮丽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壮美自然的赞美,展现了对远方旅途的向往和探索的精神。
第二篇示例: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八年级上册的语文学习中,古诗文摘抄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摘抄古诗文,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整理一份关于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摘抄的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文,领略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一、《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表现了春天清晨的宁静美好,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和生生不息。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原文译文01 野望(王绩)【原文】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黄昏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互不相识,相对无言,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02 黄鹤楼(崔颢)【原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个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千万年来只有白云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03 使至塞上(王维)【原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此句有两解)。
我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到燕然。
04 渡荆门送别(李白)【原文】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05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原文】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湖堤持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
l八年级上册册语文所有必背古诗词文言文

l八年级上册册语文所有必背古诗词文言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包含的必背古诗词和文言文较多,以下是部分内容的摘录,供参考:
1. 《诗经》选篇:
- 《关雎》
- 《蒹葭》
2. 《楚辞》选篇:
- 《离骚》(节选)
3. 唐诗:
- 李白《望庐山瀑布》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琵琶行》(节选)
4. 宋词: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5. 元曲:
- 关汉卿《窦娥冤》(节选)
6. 明清小说:
- 《三国演义》(节选)
- 《水浒传》(节选)
- 《西游记》(节选)
- 《红楼梦》(节选)
7. 文言文:
- 《岳阳楼记》
- 《醉翁亭记》
- 《出师表》
- 《桃花源记》
8. 其他古文:
- 《论语》选段
- 《孟子》选段
请注意,这些只是部分内容,具体需要背诵的篇目和段落请参照您所在地区或学校的具体教学大纲。
同时,由于教材版本可能存在差异,具体内容以实际教材为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古文及译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古文及译文
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档将介绍《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所包含的文言文古文及其译文。
古文1:《论语·学而》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研究并时常温它,难道不让人开心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让人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难道不是君子吗?
古文2:《诗经·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译文:漂亮的雎鸠在河洲上喧哗。
腼腆的女子,君子善媒。
古文3:《庄子·齐物论》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译文:北冥之中有一种鱼,名叫鲲。
鲲的体型之大,千里之外也不可知。
古文4:《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王肃之妻有罪,怒而杀之。
试以王之法视之说之,王怒,曰:“夫命也,不得不行。
”译文:王肃的妻子犯了罪,他生气后将其杀了。
有人用王的法律来视察并说情,王发怒说:“命令一出,就不能不执行。
”
古文5:《孙子兵法·谋攻》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谋始于使人,成于不失其机。
译文:所以用兵的方法,对方力量是自己的十倍就围困之,五倍就进攻之,对方力量超过自己的二倍就分割之。
计谋从派人开始,成功在于不失去战机。
以上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的古文及其译文,通过学习这些文言文古文,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希望这份文档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完整版)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完整版)下面是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完整版):一、古诗1.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 《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5. 《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二、古文言文1. 《论语·卫灵公》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草衣;郑家亡其国封事,国将焉取予?”2. 《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则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天可汗之神也。
鱼肠乎?其背若山邑巨阜。
惜乎!使千载之后,有知者存焉。
尝有矜名学浅薄之徒者挟于阿房之下者数百人,其舍乎?山川之穷哉!譬上为宫观,下为市井。
譬前为德义士,后为不肖夫。
譬左为良友,右为剥钱之憎。
譬功名利禄乎?写赞盖世之功,表慷慨之心。
隐退乎?非人情豪杰之举,而胜世摈诸侯之所为者。
彼道也者,何道也?庖也。
庖也者,《周易》之道也。
百家之言备矣,吾尝试写之。
试见其如何!。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核心考点归纳(附答案)

《三峡》核心考点【原文】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①在七百里长的三峡当中,两岸群山连绵,完全没有空缺的地方。
重重叠叠的岩石和山峰,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②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顺流和逆流的船只都被阻断了。
有时候皇帝有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乘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相隔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船行得快。
③在春季和冬季,就有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高处的泉水和瀑布在柏树间飞流冲荡。
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④每逢雨后初晴和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一片清冷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
空旷的山谷传来回音,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渔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作家作品】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水经注》详细介绍了我国境内一千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
《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
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浑厚的文笔,精美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祖国的壮丽山川,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
【核心考点】考点一文言实词的积累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A.略无阙.处(同“缺”,空隙、缺口);素湍.绿潭(急流)。
B.飞漱.其间(冲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正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1、晏子使楚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①齐之习.辞者也(善于)②今方.来(正要)③何坐.(犯罪)④缚者曷.为者也(同“何”,什么)⑤齐人固.善盗乎(本来)⑥非所与熙.也(同“嬉”,开玩笑)2、翻译文中画浪线的句子:①吏二缚一人诣王。
[译]两个小官吏捆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
②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译]两者只是叶子相似,它(果实)味道是不同的。
3、楚国君臣采用了怎样的计谋来侮辱晏子的?(用自己的话回答)[答]预先安排抓住齐人偷盗的情境,当晏子到来时,故意带到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齐人都善偷,从而戏弄晏子。
4、对楚王的无理,晏子本可以据理力争,慷慨陈词,进行反击,可他为什么不那么做?[答]正面陈述不如反唇相讥有力,而且有智慧。
5、如果是你,你还有更好的回答方法吗?如果没有,请说说晏子的回答好在哪里?[答]没有。
晏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运用比喻、类比等反驳方式反击了楚王的无礼和无理。
6、结合你所了解的知识,说说“橘生准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道理。
[答]植物的生长受环境(温度、土壤等)的制约和影响。
【译文】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
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身边的侍臣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正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当他来的时候,请让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
大王(就)问:‘(他)是干什么的?’(我就)回答说:‘(他)是齐国人。
’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回答说:‘(他)犯了偷窃罪。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公差两名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
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公差)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了席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权树,只是叶相像罢了,果实的味道却不同。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
现在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他喜欢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找倒霉了。
‛﹡2、人琴俱亡◇刘义庆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
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人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作者刘义庆,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的文学家。
2、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
3、翻译下列句子。
①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译]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②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译]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
③因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译]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
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4、说说成语“人琴俱亡”的含义。
[答]睹物思人,悼念死者。
5、说出几个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
[答]一往情深口若悬河望梅止渴等。
6、如何理解子猷的“了不悲”,“都不哭”?[答]自知自己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
对子敬的死,子猷早已有准备,因为“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7、找出文中子猷的语言并分析其表达作用?[答]“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表现了对弟弟的关心和痛1失弟弟的悲伤。
8、文中表现子猷一心挂系弟弟的三个动词索、径、掷。
9、课文开头写子猷“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答]子猷先前之所以“不悲”“不哭”是因为他自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又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
但后来发现琴因主人亡而音调不调了,琴随人亡了,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内心的悲痛无法排解,所以才“掷琴”并“恸绝良久”。
10、课文写了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独特在哪里?[答]“不悲”“不哭”,“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11、收集写手足之情的诗句和谚语: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谚语:酒肉面前知己假,患难之中兄弟真。
千金难买兄弟情。
【译文】王子猷、王子敬都病重了,子敬先去世了。
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说话时脸上看不出一点悲伤的样子。
就要来轿子去奔丧,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向来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的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
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
3、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名词用作状语,往西]行百二十步,隔篁[丛生的竹子]竹,闻水声,如鸣佩[佩玉]环[玉环],心乐之[音节助词,无义]。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特别]清冽[清凉]。
全石以[连词,相当于“而”]为[作为]底,近岸,卷石底以[连词,相当于“而”,来。
]出,为坻[水中高地],为屿,为嵁[长短不平的岩石],为岩。
青树翠蔓[藤蔓],蒙[覆盖]络[缠绕]摇缀[连接],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披拂[随风飘荡]。
潭中鱼可[副词,大约]百许[表示数量的约略估计,左右]头,皆[都]若[好像]空游[飘游]无所依[依托]。
日光下澈[射透],影布石上,佁然[愣住的样子]不动;俶尔[忽然]远逝,往来翕忽[迅速之状],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望,斗[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折蛇[名词用作状语,像蛇一样]行,明灭[或隐或现]可见。
其岸势犬牙[名词用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互相交错],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像环一样]合,寂[寂静]寥[高远空旷]无人,凄[使动用法,使……凄凉]神寒骨,悄[qiǎo。
寂静]怆[忧伤]幽邃深]。
以[介词,表原因,因为]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停留],乃[于是,就]记之[代词,指小石潭的景象]而[连词,表顺承]去[离开]。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跟随,随同]而[连词,表并列]从者,崔氏二小生[长辈对年轻人的称谓]:曰恕己,曰奉壹。
1.作者从游鱼、日光、鱼影三个方面方面描写了潭水清的特点。
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心情的话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理解填空。
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
如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②远近交错。
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⑧动静结合。
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俶尔远逝”是动。
④虚实相生。
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鱼,实为写水,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3.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4.一切景语皆情语。
透过观鱼时和游览到最后所描写的景物可看出作者的心情发生了变化,你认为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可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理解分析)[答]被贬心中愤懑凄苦,只好寄情山水,获得暂时的快乐,一经环境的触发,又忧伤悲凉。
5.文中提到“乐”字,这跟全文的情调协调吗?说说你的理解。
[答]作者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政治上失意的抑郁心情,因此当他听到水声时,当他看到鱼儿“往来翕忽”的游态时,他感到自然间的乐趣,心情也变得欢快起来,成为作者当时心情的反衬,跟全文的忧伤凄苦的基调形成了对立的统一,从而更有力地揭示了痛苦的深度。
6.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哪句?[答]潭中鱼可百许头……往来翕忽。
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8.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著述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
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9.永州之贬,一贬就是10年,这是柳宗元人生的一大转折。
而这转折却造就了他辉煌的文学成就和成熟的哲学思想,他的永州奇文也为永州这座历史名城增光添彩。
由此,你感悟到什么?请把你的感想写下来。
[答]“祸兮,福之所倚。
”困顿之时,仍不懈的探索,书写性灵,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自会留下瑰丽的一页。
2【译文】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
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4、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宋神宗的年号]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上],解衣欲睡,月色入户[窗],欣[愉快]然起行。
念[考虑、想到。
]无与[介词,同、和、跟。
后面省略了宾语“吾”。
]乐[名词用作动词,享受快乐。
]者,遂[于是]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字梦得,苏轼的好友。
]。
怀民亦未寝[睡觉],相与[和……一起]步于[介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