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的概念
桥的运动(教案)

桥的运动(完整版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桥的运动原理,掌握桥的设计与建造方法,以及桥在不同环境下的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桥的基本结构、材料和力学原理,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教学目标(1)了解桥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功能;(2)掌握桥的结构组成和材料;(3)理解桥的力学原理和设计方法;(4)学会分析桥在不同环境下的应用和挑战。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第二章:桥的基本概念与分类2.1 桥的基本概念2.1.1 桥的定义桥是一种跨越障碍(如河流、道路、峡谷等)的建筑物,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和通行功能。
2.1.2 桥的组成部分桥通常由桥面、桥墩、桥梁、支座等组成。
2.1.3 桥的类型根据桥的跨度和结构形式,可分为梁桥、拱桥、悬索桥、组合桥等。
2.2 桥的分类2.2.1 按跨度分类(1)小跨度桥:跨度小于15米;(2)中跨度桥:跨度在15米至30米之间;(3)大跨度桥:跨度在30米至100米之间;(4)超大跨度桥:跨度超过100米。
2.2.2 按结构形式分类(1)梁桥:以梁作为主要承重构件的桥;(2)拱桥:以拱作为主要承重构件的桥;(3)悬索桥:以悬索作为主要承重构件的桥;(4)组合桥:由多种桥型组合而成的桥。
2.3 桥的功能与作用桥的功能主要是实现地面交通的畅通,连接两岸或多岸的地域,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桥还具有观赏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等。
本章小结: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桥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功能,为后续学习桥的结构组成、材料和力学原理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桥的结构组成与材料3.1 桥的结构组成3.1.1 桥面桥面是桥上供车辆和行人通行的部分,通常由混凝土、沥青等材料铺成。
3.1.2 桥墩桥墩是桥的支撑结构,位于桥梁两侧,起到承载桥梁和分散荷载的作用。
桥墩可分为实体桥墩、空心桥墩等。
幼儿关于桥的知识

幼儿关于桥的知识桥是人类创造的一种工程结构,用于连接两个地点,使人们能够方便地通过。
桥通常由多个构件组成,包括桥墩、桥梁和桥面。
桥的种类和形状各不相同,根据不同的用途和环境条件,可以设计出各种不同的桥梁。
我们经常看到的桥是公路桥和铁路桥。
公路桥用于连接不同地点的道路,使车辆和行人能够通过。
铁路桥则用于连接铁路线路,使火车能够顺利通过。
除了这两种常见的桥梁类型,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桥,如拱桥、悬索桥和斜拉桥等。
拱桥是一种古老而经典的桥梁形式。
它由一系列的拱形构件组成,通过拱的力学原理来承受重力和承载力。
拱桥的设计需要考虑到拱的形状和大小,以及拱与桥墩之间的距离和角度。
这些因素决定了拱桥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悬索桥是一种以悬索为主要结构的桥梁。
悬索桥的主要特点是中央的主悬索以及连接主悬索和桥面的斜拉索。
悬索桥可以跨越较长的距离,并且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
著名的悬索桥包括美国的金门大桥和中国的杭州湾大桥。
斜拉桥是一种通过斜拉索来支撑桥面的桥梁。
斜拉桥的特点是桥面上有多个斜拉索,这些斜拉索连接到桥墩上,通过张力使桥面保持稳定。
斜拉桥可以跨越较长的距离,同时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
世界上最长的斜拉桥是葡萄牙的维兹奥桥。
桥的建造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如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和使用要求等。
工程师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桥的结构和材料,以确保桥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他们还需要考虑到桥的美观性和环境保护,努力将桥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桥不仅是交通工具,也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桥的建造使人们能够方便地交流和互通,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桥也成为了一种景观,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人们在桥上行走时,可以欣赏到桥下的美景,感受到桥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和快乐。
桥的故事也是人类的故事。
从古代的石拱桥到现代的现代化悬索桥,桥的发展代表了人类智慧和技术的进步。
通过了解桥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些工程奇迹,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保护和维护这些桥梁,为后代留下美丽的遗产。
化学中桥的概念

化学中桥的概念化学中的“桥”通常指的是化学反应中用于连接两个分子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被称为桥连体或桥链。
桥能够引发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改变反应的速率和产物的结构。
桥连体在化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促进分子之间的接触并有效地传递电荷、原子或能量。
桥通常会增强反应的速率和产率,使得反应能够在更温和的条件下进行。
在某些情况下,桥可以在反应物的轨道之间形成电子共享或电子转移,从而形成新的中间体或亚硝基,从而影响反应的方向性。
此外,桥还可以改变反应过渡态的构型,从而影响反应的速率。
化学中的桥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类。
一种常见的分类方法是依据桥连体的性质分类,例如配位桥连体、氢桥、硅氧链桥连体等。
配位桥连体是指通过配位键连接两个配体,从而产生一个桥连物种。
氢桥是指通过氢键连接两个分子的桥连体。
而硅氧链桥连体是通过硅氧链连接两个分子的桥连体。
桥连体还可以根据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方式进行分类。
例如,有些桥连体可以通过控制反应物分子的空间排列来改变反应的速率和选择性。
这种桥连体常常用于手性化学反应,通过形成手性的催化剂,控制反应的进行。
另一方面,有些桥连体可以直接参与反应,形成新的分子。
这些桥连体常常作为中间体存在,能够稳定高能级的反应过渡态,降低反应的能垒。
此外,桥连体还可以根据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控制方式进行分类。
例如,有些桥连体能够通过控制反应物分子的活性位点或配体的选择来调节反应的进行。
这种桥连体常常用于选择性催化反应,选择性催化剂通过控制反应物分子的选择性和活性位点来选择性地生成特定的产物。
另一方面,有些桥连体可以通过调节反应物分子之间的电子云的重叠程度来改变反应的速率和选择性。
这些桥连体常常用于电子转移反应和电荷转移反应,通过调节电子的传递来影响反应的进行。
总之,化学中的桥在反应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连接分子,传递电子和能量,改变反应的速率和选择性。
化学家们通过理解和利用桥连体的性质和作用机制,可以设计出高效、高选择性的催化剂和反应体系,为化学合成和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桥》ppt课件

提高桥梁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新型桥梁结构形式
02
探索拱桥、斜拉桥、悬索桥等新型桥梁结构形式,以满足不同
地形、地质条件下的建设需求。
数字化设计与建造技术
03
利用BIM、3D打印等数字化技术,提高桥梁设计的精度和效率,
降低建设成本。
智能桥梁监测与维护技术
结构健康监测技术
通过安装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等设备,实时监测桥梁的结构状 态和安全性能。
历史文化的见证
许多古老的桥梁都是历史文化的 见证,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文化
和民俗风情。
文学艺术的载体
桥梁经常成为文学家和艺术家创 作的题材,通过桥梁可以表达思
念、离别、重逢等情感。
象征与隐喻
在不同的文化和背景下,桥梁可 以象征连接、沟通、跨越等意义,
具有丰富的象征和隐喻含义。
05
桥的环境影响与生态保护
其转动到设计轴线位置。
桥的施工安全与质量控制
施工安全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加强现场安全管理,确 保施工人员和设备安全。
质量控制
制定详细的质量计划和 检验程序,确保桥梁结 构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
标准。
材料检验
对进场的原材料进行严 格检验,确保材料质量
合格。
过程监控
对施工过程中的关键工 序进行实时监控,确保
桥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
生态影响评估
在桥梁设计和施工前,应对桥梁可能产生的生态影响进行评估,以 便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生态修复
对于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应采取生态修复措施,如恢复植被、 重建栖息地等,以减轻桥梁建设对生态的负面影响。
生态补偿
在桥梁建设中,可以采取一些生态补偿措施,如建设生态公园、绿化 带等,以弥补桥梁建设对生态的破坏。
桥梁重要基础知识点

桥梁重要基础知识点
1. 桥梁的定义和分类:桥梁是用于连接两个不同地点或跨越地形障碍
的结构物。
根据不同的建造原理和功能,桥梁可以分为梁桥、拱桥、
斜拉桥、悬索桥等等。
2. 桥梁材料的选择:桥梁的材料选择直接影响其承载能力和寿命。
常
用的桥梁材料包括钢、混凝土、木材等。
在材料选择时需考虑结构的
负荷情况、环境因素和经济性。
3. 桥梁的结构设计:桥梁设计需要考虑桥梁所处的环境条件、交通流量、地质情况等因素。
常见的结构设计包括桥面板、桥墩、桥台和桥
梁支座等。
4. 桥梁的荷载分析:桥梁在使用过程中要承受各种静态和动态荷载,
如自重、交通荷载、风荷载等。
荷载分析是确保桥梁结构安全可靠的
重要环节。
5. 桥梁的施工技术:桥梁施工包括基础工程、桥墩施工、拱桥拱肋制作、钢结构悬索索吊装等多个环节。
合理的施工技术可以提高施工效
率和质量。
6. 桥梁养护与维修:桥梁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如气候、交通流量等,因此需要进行养护与维修工作。
定期的检查、维护和修
复可以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
以上是桥梁重要基础知识点的简要介绍,对于学习桥梁工程的同学来说,这些知识点是理解桥梁结构和设计的基础。
在实际工程中,还需
结合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和应用。
六年级桥的知识点

六年级桥的知识点六年级的学生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接触到桥这一概念。
桥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结构,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介绍六年级数学中与桥相关的一些知识点。
1. 桥的基本结构和类型桥是一种用于连接两个地点的建筑结构,通常横跨水域、道路、峡谷等。
桥的基本结构包括桥墩、桥面和桥梁。
根据桥的构造方式和形状,可以分为梁桥、拱桥、悬索桥等多种类型。
2. 桥的最大跨度桥的最大跨度是指桥梁两个支点之间的水平距离,也就是桥梁的最长部分。
六年级的学生们可以学习如何计算桥梁的最大跨度,需要了解相关的数学公式和方法。
3. 桥的荷载分析在桥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荷载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荷载分析是指评估桥梁所能承受的最大重量或压力的过程。
六年级的学生们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巧,了解如何进行荷载分析,以确保桥的安全性。
4. 桥的斜率计算桥的斜率是指桥面的坡度或倾斜程度,也是桥面的水平变化与桥面长度的比值。
学生们可以学习如何计算桥面的斜率,以便在实际建造桥梁或使用桥梁时,能够进行正确的判断和应用。
5. 桥的弯曲和挤压力桥梁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力的作用,其中包括弯曲力和挤压力。
学生们可以学习如何计算桥梁的弯曲和挤压力,以了解桥梁结构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6. 桥的施工过程桥的施工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需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相关规范进行操作。
学生们可以通过学习桥的施工过程和相应的数学计算方法,了解桥的建造需要考虑的各个环节,以及如何保证桥的质量和安全。
7. 桥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除了桥的物理和数学知识,学生们也可以了解桥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桥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代表了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通过学习和了解桥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可以培养学生们对桥梁工程的兴趣和热爱。
总结:六年级数学中与桥相关的知识点包括桥的基本结构和类型、桥的最大跨度、桥的荷载分析、桥的斜率计算、桥的弯曲和挤压力、桥的施工过程以及桥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桥梁施工基础知识

桥墩施工
系梁:系梁位于墩柱上,是改善柱子及桩受力的结构,使桩或墩
的整体刚度加强。一般为条状,连接同墩号两根桩,使两根桩或柱子连成
共同受力的整体。
系梁施工
盖梁施工
是比较困难的部分,而且常常需要在水中施工,因而遇到的问题也很复杂。
◎前两个部件是桥跨上部结构,后三个部件是桥跨下部结构。
五小部件
所谓“五小部件”—— 是直接与桥梁服务功能有关的部件,过去总称为桥面 构造。
五小部件:
1)桥面铺装(或称行车道铺装)。 铺装的平整、耐磨性、不翘曲、不渗水是保证行车舒适的关键。特别是 在钢箱梁上铺设沥青路面时,其技术要求甚严。
2020/8/2
17
一、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流程
制作、埋设护筒
2020/8/2
埋 设 护 筒
20
正反循环成孔,现在是在护筒上拉十字线,是使钻机的钻头对准桩的中心线,等钻机 对准后往护筒里放水,采用泥浆护壁进行钻孔源自2020/8/221
钢 筋 笼 制 作 1
2020/8/2
23
2020/8/2
第一章 桥梁基本知识
一.桥梁的概念
• 桥梁是跨越障碍物(河流、沟谷、 其他道路、铁路等)的结构物。
二、桥梁的组成
传统的说法:
桥梁主要由桥跨结构、墩台、基础、附属工程等部分组 成……。 随着大型桥梁的增多、结构先进性和复杂性的增强、对
桥梁使用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提法的局限性逐渐 显露。
现在的提法:
24
起吊
2020/8/2
25
对准孔位
2020/8/2
26
2020/8/2
焊吊筋,防止浇筑 砼时钢筋笼上浮
27
钢筋笼安放就位
桥梁基本知识

桥梁基本知识
桥梁是一种架设在江河湖海上,使车辆行人等能顺利通行的构筑物。
为适应现代高速发展的交通行业,桥梁亦引申为跨越山涧、不良地质或满足其他交通需要而架设的使通行更加便捷的建筑物。
桥梁一般由以下几个主要部分组成:
1.上部结构:这是桥梁支座以上(无铰拱起拱线或框架主梁底线以上)跨越桥孔的总称。
上部结构又称桥跨结构,是跨越障碍的主要结构。
2.下部结构:包括桥台、桥墩和基础。
桥台设在桥梁两端,桥墩则在两桥台之间。
基础是桥缴和桥台底部的奠基部分。
3.支座:设置于墩台顶,用于支承上部结构的传力装置。
4.附属构造物:包括桥头搭板、锥形护坡、护岸、导流工程等。
按照主要承重结构所用的材料来分,有圬工桥(包括砖、石、混凝土桥)、钢筋混凝土桥、预应力混凝土桥、钢桥和木桥等。
按照跨越障碍的性质来分,主要有公路桥、铁路桥、公路铁路两用桥、农用桥、人行桥、运水桥(渡槽)及其他专用桥梁(如通过管路、电缆等)。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查阅专业书籍或者咨询专业桥梁工程师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桥的概念桥是一种架空的人造通道。
由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两部分组成。
上部结构包括桥身和桥面;下部结构包括桥墩、桥台和基础。
它们高悬低卧,形态万千,有的雄踞山岙野岭,古朴雅致;有的跨越岩壑溪间,山川增辉;有的坐落闹市通衢,造型奇巧;有的一桥多用,巧夺天工。
不管风吹雨淋,无论酷暑严冬,它们总是默默无闻地为广大的行人、车马跨江过河,飞津济渡。
建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跨水或者越谷的交通,以便于运输工具或行人在桥上畅通无阻。
若从其最早或者最主要的功用来说,桥应该是专指跨水行空的道路。
故说文解字段玉裁的注释为:“梁之字,用木跨水,今之桥也。
”说明桥的最初含意是指架木于水面上的通道,以后方有引伸为架于悬崖峭壁上的“栈道”和架于楼阁宫殿间的“飞阁”等天桥形式。
现代的桥又在城市交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平地起桥(立交桥),贯通东西南北,不仅有助于缓解交通堵塞,还成为现代化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
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发展于隋…[编辑本段]桥的特点中国山川众多、江河纵横,是个桥梁大国,在古代无论是建桥技术,还是桥梁数量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千百年来,桥梁早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在地理气候、文化习俗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各自立足于自己的实际条件和根据自己的需要,经过长期的时间,遂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桥梁形式,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体说来大致有如下特点:(一)地域性。
我国土地辽阔,南北之间和东西之间的桥梁,受所在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的影响,因地制宜,都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的风格和特色。
如北方中原地区,黄河流域,地势较为平坦,河流水域较少,人们运输物资多赖骡马大车或手推板车。
因此,这里的桥梁多为宽坦雄伟的石拱桥和石梁桥,以便于船只从桥下通过;西北和西南地区,山高水激、谷深崖陡,难以砌筑桥墩,因此,多采用藤条、竹索、圆木等山区材料,建造绳索吊桥或伸臂式木梁桥;岭南闽粤沿海地区,盛产质地坚硬的花岗岩石,所以石桥比比皆是;而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因竹材丰富,便到处可见别具一格的各式竹材桥梁。
从桥梁的风格上看,北方的桥如同北方的人,显得粗犷朴实;南方的桥也同南方的人,显得灵巧轻盈。
当然,这跟自然地理也有极大关系,如北方的河流因水流量欺负变化很大,又有山洪冰块冲击,故桥梁必须厚实稳重;而南方河流水势则较平缓,又要便于通航,故桥梁相对较纤细秀丽。
(二)多种多样性。
我国是个文明古国,地大物博,山河奇秀,南北地质地貌差异较大,因此对建桥的技术要求也高。
大约在汉代时,桥梁的四种基本桥型:梁桥、浮桥、索桥、拱桥便已全部产生了。
这四种桥根据其建筑材料和构造形式的不同,又分别演化出:木桥、石桥、砖桥、竹桥、盐桥、冰桥、藤桥、铁桥、苇桥、石柱桥、石墩桥、漫水桥、伸臂式桥、廊桥、风雨桥、竹板桥、石板桥、开合式桥、溜索桥、三边形拱桥、尖拱桥、圆拱桥、连拱桥、实腹拱桥、坦拱桥、徒拱桥、虹桥、渠道桥、曲桥、纤道桥、十字桥,以及栈道、飞阁等等,几乎应有尽有,什么形式的古桥,在我国都能找到。
(三)多功能性。
我国古代的匠师建桥,很注意发挥桥梁的最大效益,既能考虑到因地制宜、一切从实用出发,又能考虑使桥梁尽量起到多功能的作用。
如江南的拱桥多为两头平坦,中间高拱隆起,使之既产生造型上的弧线美,又利于行舟。
而南方地区广见的廊式桥,则更充分反映了一桥多用的特点。
南方雨多日照强,桥匠便在桥上修建廊屋,这不仅为过往行人提供了躲避风雨日照、便于歇息的场所,而且还增加了桥梁的自重,以免洪水把桥冲掉,并起到保护木梁、铁索不受风雨腐蚀的作用。
特别是很多此类廊桥,因是人员过往要冲,故还利用它兼作集市、住宿和进行商业活动。
如广东潮安县的湘子桥,这座桥全长五百余米,有着“一里长桥一里市”之称,桥中设一段可以开合的浮桥,以利通航;桥上建廊屋、楼后做集市,其间店面栉比,自晨至暮,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以至不闻不见咆哮的潮水和宽阔的江面,故民间流传有“到了湘桥问湘桥”的笑话。
(四)群众公益性。
桥梁自产生始,便以属于民众共有的社会性出现。
我国的传统建筑,一般为私有性,唯有桥梁(除私有的园林中桥梁外),不管是官修私建的,都为社会所公有。
故数千年来,爱桥护路成为一种良好风尚,而“修桥铺路”则是造福大众的慈善行为,被民众所推崇。
因此,修桥或建桥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查看史志,我国历来修桥建桥的方式,大概有四种:一是民建,即由一家一姓独立建桥;二是募捐集资,报经官府支持,协力兴建。
此种最为多见,如著名的赵州桥、泉州洛阳桥等,都是用此方式建成的;三是官倡民修,由地方官倡导,士绅附和认捐,并指派官吏或商绅主持完成。
此多属较大的桥梁;四是全由官府拨款施工兴建的。
所以,我国古桥遍布各地,连穷乡僻壤也多建桥。
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居世界首位。
[编辑本段]桥的产生与发展在人为桥梁之前,自然界由于地壳运动或其他自然现象的影响,形成了不少天然的桥梁形式。
如浙江天台山横跨瀑布上的石梁桥,江西贵溪因自然侵蚀而成的石拱桥(仙人桥)以及小河边因自然倒下的树干而形成的“独木桥”,或两岸藤萝纠结在一起而构成的天生“悬索桥”等等。
人类从这些天然桥中得到启示,便在生存过程中,不断仿效自然。
开始时大概是利用一根木料在小河上,或氏族聚居群周围的壕沟上搭起一些独木桥(桥之所以始称“梁”,也许便是因这种横梁而过的原故),或在窄而浅的溪流中,用石块垫起一个接一个略出水面的石蹬,构成一种简陋的“跳墩子”石梁桥(后园林中多仿此原始桥式,称“汀步桥”、“踏步桥”)。
这些“独木桥”“跳墩子桥”便是人类建筑的最原始的桥梁,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由低级演进为高级,才逐渐产生各种各样的跨空桥梁。
我国的桥梁,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以西周、春秋为主,包括此前的历史时代,这是古桥的创始时期。
此时的桥梁除原始的独木桥和汀步桥外,主要有梁桥和浮桥两种形式。
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多数只能建在地势平坦,河身不宽、水流平缓的地段,桥梁也只能是写木梁式小桥,技术问题较易解决。
而在水面较宽、水流较急的河道上,则多采用浮桥。
第二阶段以秦、汉为主,包括战国和三国,是古代桥梁的创建发展时期。
秦汉是我国建筑史上一个璀璨夺目的发展阶段,这时不仅发明了人造建筑材料的砖,而且还创造了以砖石结构体系为主题的拱券结构,从而为后来拱桥的出现创造了先决条件。
战国时铁器的出现,也促进了建筑方面对石料的多方面利用,从而使桥梁在原木构梁桥的基础上,增添了石柱、石梁、石桥面等新构件。
不仅如此,它的重大意义,还在于由此而使石拱桥应运而生。
石拱桥的创建,在中国古代建桥史上无论是实用方面,还是经济、美观方面都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石梁石拱桥的大发展,不仅减少了维修费用、延长了桥的使用时间,还提高了结构理论和施工技术的科学水平。
因此,秦汉建筑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术的出现,实际上是桥梁建筑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
故从一些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约莫在东汉时,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这四大基本桥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阶段是以唐宋为主,两晋、南北朝和隋、五代为辅的时期,这是古代桥梁发展的鼎盛时期。
隋唐国力较之秦汉更为强盛,唐宋两代又取得了较长时间的安定统一,工商业、运输交通业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等十分发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东晋以后,由于大量汉人贵族官宦南迁,经济中心自黄河流域移往长江流域,使东南水网地区的经济得到大发展,经济和技术的大发展,又反过来刺激桥梁的大发展。
因此,这时创造出许多举世瞩目的桥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创的敞肩式石拱桥--赵州桥,北宋废卒发明的叠梁式木拱桥--虹桥,背诵创建的用筏形基础、植蛎固墩的泉州万安桥,南宋的石梁桥与开合式浮桥相结合的广东潮州的湘子桥等。
这些桥在世界桥梁史上都享有盛誉,尤其是赵州桥,类似的桥在世界别的国家中,晚了七个世纪方才出现。
纵观中国桥梁史,几乎所有的重大发明和成就,以及能争世界第一的桥梁,都是此时创建的。
第四阶段为元、明、清三朝,这是桥梁发展的饱和期,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创造和技术突破。
这时的主要成就是对一些古桥进行了修缮和改造,并留下了许多修建桥梁的施工说明文献,为后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资料。
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万年桥、贵州的盘江桥等艰巨工程。
同时,在川滇地区兴建了不少索桥,索桥建造技术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随着我国第一条铁路的通车,迎来了我国桥梁史上的又一次技术大革命。
[编辑本段]桥的类型与形式按主要材料分木、石、砖、竹、藤、铁、盐、冰、纸桥木桥是最早的桥梁形式,我国秦汉以前的桥几乎都是木桥。
如最早出现的独木桥、木柱梁桥。
约商周时便出现浮桥,战国前后又出现排柱式木梁桥和伸臂式木梁桥。
但因木材本身的特性,如质松易腐以及受材料强度和长度支配等,不仅不易在河面较宽的河流上架设桥梁,而且也难以造出牢固耐久的桥梁来,因此,南北朝始遂为木石混合或石构桥梁所取代。
石桥和砖桥。
一般是指桥面结构也是用石或砖料来做的桥,但纯砖构造的桥极少见,一般是砖木或砖石混合构建,而石桥则较多见。
到春秋战国之际便出现了石墩木梁跨空式桥,西汉进一步发展为石柱式石梁桥,东汉则又出现了单跨石拱桥,隋代创造出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式单孔弧形石拱桥,唐代李昭得造出了船形墩多孔石梁桥。
宋代是大型石桥蓬勃发展的时期,创造出像泉州洛阳桥和平安桥那样的长达数里横跨江海交汇处的石梁桥,以及像北京芦沟桥和苏州宝带桥那样的大型石拱桥。
竹桥和藤桥。
主要见于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区。
一般只用于河面较狭的河流上,或作为临时性架渡之用。
早期的主要是一种索桥,南北朝时称竹质的溜索桥为“笮桥”。
后来出现了竹索桥、竹浮桥和竹板桥等。
铁桥,在古代包括铁索桥和铁柱桥两种。
前者属于索桥类,较多见,约在唐代便出现;后者属于梁桥类,实为木铁混合桥,极少见,在江西见一例。
盐桥和冰桥。
主要见于特殊的自然环境中。
前者主要见于青海盐湖地区,后者主要见于北方寒冷地区。
纸桥是在一些玩具中出现的。
按结构及外观分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这四种基本类型。
梁桥。
又称平桥、跨空梁桥,是以桥墩做水平距离承托,然后架梁并平铺桥面的桥。
这是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桥,在历史上也较其它桥形出现为早。
它有木、石或木石混合等形式。
先秦时梁桥都是用木柱做桥墩,但这种木柱木梁结构,很早就显出其弱点,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
因此,起而代之的是石柱木梁桥,如秦汉时建成的多跨长桥:渭桥、灞桥等。
约在汉代时桩基技术发明,于是出现了石桥墩,标志着木石组合的桥梁能够越跨较宽大的河道能经受住汹涌洪浪的冲击。
但由于石墩上的木梁不耐风雨侵蚀,于是便在桥上建起了桥屋,保护桥身,此桥型(廊桥)后多见于南方,但最早都见于黄河流域。
中小型的石梁或石板桥,构造方便,材料耐久,维修省力,是民间最为喜用的一种桥形,尤其是南宋后,在福建泉州地区十分盛行,创造了许多长大的石梁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