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传统创造未来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发展-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心得范本10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心得范本10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心得范本10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心得【篇1】9月1日晚21点,CCTV-1的《开学第一课》如期举行。

这次的主题是“中华骄傲”,节目中展现了一系列的中华传统文化:汉字、京剧、武术、琴棋书画......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汉字是我们的一大代表,连外国人都对这方块字叹为观止。

节目里有一位美国人理查德,他潜心钻研中华汉字迄今已达45年!中华汉字的影响力可见一斑!他花了20年的时间将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形整理好并上传到网上,“我觉得我能改变这些年轻人的生活,哪怕只是一点点。

”可是现在我们的国人却似乎已经抛弃了中华汉字,有些人甚至连一个好看的汉字也不会写,却疯狂地崇洋,学英语,德语,法语......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时尚,彰显走在时代的前端。

一个年近七十岁的外国人都在不断为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而努力奋斗,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保护我们自己的历史文化呢?海外也有许多洋人正在学习汉字,为汉字痴迷,而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否该好好反思呢?在古代,评价一个人是否优秀,都时常以文武双全作为评判的标准。

而现在,中华武术濒临失传,中国的青少年们,课余成天宅在家里,一大批的“豆芽菜”孩子应运而生。

曾经辉煌了两千多年的中华武术,最初就是为了强身健体而生的,而今却几乎要断送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国人应该多多学习中华武术,将其发扬到海外,让所有国家的人都来学习我们的武术!精通“琴棋书画”的人被称之为文人雅客,而学习“琴棋书画”的目的正是为了提高修养,成为一个正人君子。

纵观当今社会,我们做得最好的一点便是“琴”,但只可惜社会上有很多孩子正在学习钢琴,各种钢琴培训机构随处可见,每年的钢琴大赛也数不胜数,但是我们是否已经遗忘了我们的民族乐器,它们现在几乎已经没落于人们崇拜西洋的目光中。

非常令人痛心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民族乐团因为鲜有受众人群而资不抵债,纷纷倒闭。

而且随着一代代老艺人的离世,许多的民族乐器甚至已后继无人。

传统文化现代化(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

传统文化现代化(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

传统文化现代化(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今天给各位分享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什么意思2、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3、怎样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什么意思意思是: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文化的繁荣,而文化的繁荣必须回到历史传统中去寻找文化的根基和动力。

现代化是人们利用现代科技、现代制度、现代法治等手段,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

在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等的建设上,现代化优势尽显,但人们的精神动力、道德慰藉和心灵归属,需要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解决。

扩展资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是全方位的复兴,其中必然包括传统文化的复兴。

如果没有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没有传统文化的提升,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不可能的。

要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一方面必须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必须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中把握中西古今文化的精髓。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

这种突出优势的一个集中表现,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与现代化建设协力共进,并逐步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协力共进,至少有这样四重路径:在观物格物上,以道的宇宙观与器物层面的现代化相互促进;在社会建设上,以安顿人心与制度现代化相得益彰;在国家治理上,以德治精神与法治现代化相辅相成;在对外交往上,以家国情怀与现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相互支撑。

参考资料:人民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协力共进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是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两个环节,既相互衔接又相互矛盾。

传统文化是昨天文化创造活动的积淀,是能影响后人的文化成果。

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怎样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

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怎样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

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怎样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怎样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如何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3、怎样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4、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5、如何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根本途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

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同时,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5.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作的主体,文化创新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吸取营养。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是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明确政府在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职能定位,政府要切实履行好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责任。

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文化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管办分离。

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在深化文化单位内部人事改革、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更好地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关于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于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于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Traditionalculture)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八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1篇: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它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指导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迎难而上。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大学生作为主要的青年代表力量,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跟弘扬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那么,当代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有哪些?1.在课堂上学习传统文化。

大学当中有很多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比如思政课,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等。

这些课程当中都具有传统文化的内容,大学生要发挥课程的作用,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学好传统文化知识。

2.利用图书馆、计算机等资源学习传统文化。

学校当中有很多的免费资源,比如学校的图书馆、计算机房等,这些资源当中都记载着传统文化的内容,大学生闲暇时间多去这些地方转转,自觉主动地学习一些传统文化知识。

3.参加学校的传统文化艺术展。

几乎所有的大学当中都有一些展览活动,比如校园文化艺术节,传统文化艺术展等。

这些活动都是校方精心准备的,大学生要多参加这样的活动,从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4.参加传统文化相关社团。

大学当中有很多文化相关的社团,比如汉服社、文学社等。

这些社团跟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在这些社团当中,不仅能学习到传统文化知识,还能感受一股强大的文化气息。

5.重视传统节日跟习俗。

传统节日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传统节日有很多,比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我们要重视这些节日跟节日文化,做好继承跟弘扬。

第2篇: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大学生应该首先从自身做起,积极在课外汲取传统文化知识,利用图书馆、计算机等资源,增加自身传统文化底蕴;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传统文化不应只是书本上的文字,更应该在应用中继承与发扬。

新时代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新时代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新时代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在新时代,中国正在面临一场文化的转型。

传统文化是否还能够引领中国社会,并成为推动中国发展的强大力量?这是我们所面临的挑战。

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潮流下,正在经历一场现代转化。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化,就需要在尊重文化传承和不断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

历史文化不能被破坏、褒贬失衡,否则会影响文化的健康。

现代社会是一个快速变化、创新不断的社会,传统文化能够与现代社会融合才能使它焕发新的生命力和价值。

伴随国家经济发展和都市化进程的提速,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如何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使它们在现代社会中衍生新的生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在文化转型的背景下,全球化使各种文化传统相互影响和交汇,促进着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化。

在这个大背景下,许多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都需要重新审视,打破其原来的桎梏,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

二、传统文化的现代应用随着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被赋予了新的实用价值。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的禅宗哲学通过现代心理学、心理治疗等学科的研究得到了验证和应用。

传统中国绘画、剪纸等视觉艺术形式也因为数字技术、虚拟现实、计算机图形学等先进技术的发展得到了新的展示与推广。

同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领域也进一步拓展。

传统节日、古代文化遗址、历史建筑、民间艺术等文化遗产得以被纳入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种经济价值的转型可以为文化的传承创造新的资源。

传统文化和互联网的结合更是为文化传承带来了新机遇。

互联网的传播方式,使得传统文化得以更深入地走进人们的生活。

近年来,一些通过网络粉丝文化形成的群体,开始将传统文化作为他们的文化之一,并对其进行大量的创造和传播。

一些传统文化概念和风格的符号,也被用于现代商品设计和广告宣传之中。

三、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应该做到平衡发展新时代下,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需要平衡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才能真正发挥文化的生命力。

传统的重要性

传统的重要性

传统的重要性传统在当今社会同样具有重要性,尽管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下,人们对传统的价值观和文化遗产经常持怀疑态度。

然而,传统承载着一代人的智慧和经验,它们代表着我们的身份和历史,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基石。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传统的重要性。

一、文化传承传统是一种文化遗产,它代表着过去的智慧和美学观念。

无论是民族文化还是地区文化,传统都是这些文化的精髓。

传统的保留和传承,能够让我们记起历史,了解我们的根源,从而培养和传播文化的认同感。

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经典著作、传统节日和礼仪习俗等,它们是中国人民的集体记忆,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二、人类发展的基石传统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和传承传统知识和技能,我们能够建立在前人经验之上的基础,节省时间和精力,并避免重复的错误。

传统技艺、医药知识、农业经验等都是具有实用性的传统知识,它们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

保留和传承传统,不仅是对前人付出的尊重,也是为了给后代提供更好的发展机遇。

三、价值观的指引传统价值观是社会行为和道德规范的重要基础。

传统价值观通过规范个体和社会的行为举止,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伦理原则,如诚信、尊重、责任感等,是人类共同的道德底线,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传统价值观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将这些道德观念融入人们的生活中,让人们具备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

四、身份认同和社会凝聚力传统是一个社区或国家的独特标识,代表着一群人共同的身份认同。

传统的文化符号、习俗和传统活动,能够将人们联系在一起,并增强社会凝聚力。

当人们共享一种传统,尊重并遵循这种传统时,他们会感到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社群中。

五、创新的基础传统不等于守旧和僵化,它可以为创新提供基础和灵感。

传统知识和经验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成为新的技术和艺术的源泉。

许多创新性的产品和创意作品都融合了传统元素,从而赋予了产品和作品更多的深度和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指将古代的思想、价值观和艺术形式传递给后代,并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其独特性和活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得到了传承。

例如,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孝道和社会秩序,这些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思想的传承使得人们更加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得到了传承。

中国的传统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

传统绘画以其独特的笔墨和意境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传统音乐和舞蹈则通过表达情感和传递文化内涵,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仪和道德观念得到了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礼仪和道德,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关爱。

这种传统的礼仪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是指在传承的基础上,通过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和发展,创造出新的文化形式和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融入了新的元素。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时尚等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了新的文化形式。

例如,传统的京剧艺术通过电子音乐和舞台效果的运用,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注重实践和应用。

传统文化的创新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

例如,传统的中医药理论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传统的农耕文化也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强调个性和创造力。

传统文化的创新不仅仅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更加注重个性和创造力的发挥。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解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解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也应该弘扬传统文化,做传统文化的接班人。

传统文化汇聚一起,三锅沸腾的热汤,寒假培训传统文化的老师则像厨师,我们就好比汤的享受者,既体味到了汤的芳香,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统文化只有通过大家共同传播,才会不断使之为世人所知,为大众所爱,所以我们应当做汤的享受者,文化的传播者。

我想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就像是我爱好"之乎者也"的观点一样,就像是我能够感受到陈胜吴广武装起义时所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那种悲痛与反感一样,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古人沿袭至今的文化,就是古人的思想结晶啊!做为华夏儿女的我们,记忆犹新先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速""的谆谆教诲;记忆犹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自我反省;更记忆犹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我愿意搞传统文化的弘扬者,是因为我想要体会这芳香荡漾的传统文化。

我愿做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就好比""我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样的豪情壮志,孔子之师,老聃郯子子的人也不一定比孔子圣贤,孔子依旧为人弟子。

我想要拥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坚忍品质,做任何事无论成功或失败,只要坚持到底便是最大的赢家。

我渴望拥有陶渊明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种恬然自适,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远离城市的喧嚣,感受自然最真实的美。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其实就潜藏于我们的身边,只要悉心观察,你会发现:其实连最基本的遵守纪律都是我们恪守本分的体现,我想做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者,我想要将这充满芳香的鲜花的种子,洒向神州大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的制度环境
• 作为建制的科学是嵌在大社会中的小社 会,以大社会为其生存条件。 • 政治和经济对科学的选择作用,成熟科 学理论允许应用导向,而对于处在成熟 进程中的科学理论则是无效的。 • 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已经产生了科学的新 研究模式,后学院科学的“命令”模式 和“市场”模式。
科学的技术环境
• 作为认识方法的科学以物质技术和社会 技术为环境,它们对思维技术具有选择 作用。 • 科学以其技术产品直接服务社会,而技 术产品又被用于科学发现。 • 现代技术就其本性而言是敌视历史传统 和文化多样性的,科学传统也同样受到 技术的冲击。
文化三大要素的功能
• 技术追求的目标和所企图达到的功能是 “效率”。 • 制度追求的目标和所企图达到的功能是 “公正”。 • 观念追求的目标和所企图达到的功能是 “创意”。
文化三大要素的结构
• 技术可区分为:自然技术(或称物质技 术)、社会技术和思维技术。 • 制度可区分为: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 社团制度。 • 观念可区分为:信仰观念、理性观念和 价值观念。
1-3文化系统中的科学
• 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是一种社会体制, 是一种认识方法。 • 作为知识系统的科学属于观念文化中的 “理性观念” • 作为社会体制的科学属于制度文化中的 “社团制度”。 • 作为认识方法的科学属于技术文化中的 “思维技术”。
科学的观念环境
• 作为理性观念的科学,以信仰和价值为其直接 环境,它们对科学具有进化论意义上的选择作 用。 • 当代社会不仅已经进入观念主导文化的时代, 而且观念文化本身也经历了信仰主导和理性主 导的两个时期,正在向价值主导转变。 • 理性的科学正面临价值论证的考验,科学理性 的要素,除逻辑理性、实验理性和数学理性外, 要增加价值理性。
2.文化异化与观念重建
• 2-1异化和重建的普遍性 • 2-2当代科学的社会危机 • 2-3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
2-1异化和重建的普遍性
• 文化异化指文化对于人类的异化,即人类本为 图生存而创造的文化反而危及其生存。 • 文化的异化亦即社会观念对人的自然感性的偏 离,消解文化异化的途径是克服社会观念对人 的自然感性的偏离。 • 人类已经经历了宗教信仰取代巫术和理性取代 宗教信仰两次观念重建,当前正走向价值规范 理性的观念重建。
论证思路
• 从文化的结构及其演化看文化传统 • 从人类面临的挑战看中国传统文化 • 从改变中国科学落后状况看易学研究
1.文化的结构和演化
• 1-1文化系统的结构 • 1-2文化系统的演化 • 1-3文化系统的科学
1-1文化系统的结构
• 两种文化概念:人类学的和社会学的, 前者包容后者。 • 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包括技术、制度和 观念三大要素。 • 社会学意义上的文化相当于人类学文化 的观念文化。 • 作为文化子系统的技术、制度和观念也 各有其结构。
学者的文化自觉
• 梁漱溟(1893—1988)的《东西文化及 其哲学》(1921) • 张君劢(1887—1969)等人《为中国文 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1949) • 许嘉璐等的《甲申文化宣言》(2019)
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 文化环境的“挑战-应战”表现为不同文 化的冲突和融合。 • 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创造 了工业文明。 • 工业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将产 生科业文明。
社会中轴的转换
• 文化系统的演化还表现为维系社会之主导抽象 力的更替。 • 人类社会是由道德、权势、财富、智慧和情感 五大抽象力维系的。 • 这五种要素的发展和相互作用和往往导致其中 之一其主导作用,成为社会运转的中轴。 • 人类社会已经历了道德到权势和从权势到财富 的两次中轴转换,当代社会已经开始了财富到 智慧的社会中轴转换。
尊重传统,创造未来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发展
董光璧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2019.12.13
基本观点
• 传统的惯性通常是历史的阻力,但在历史转折 的关头传统的遗惠也会成为创造的泉源。 • 中国传统文化的遗惠已成为世界稀有的战略资 源。 • 易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共性并且是传统与 现代和东方与西方的契合点。 • 易学的某些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可能对未来科学 的发展有所启迪。
2-2当代科学的社会危机
• 全球性的环境恶化、高技术评估的困难 和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不平衡已经构 成当代社会的危机。 • 人文学科的落后状态学和科学的不尽人 意之处已被世人关注并且在进行着种种 改进的努力,这些努力会同时改变两者 的面貌。
2-3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
• 有种种迹象表明,科学可能不再沿即定 的方向前进,一些新的整体特征在孕育 之中。 • 在克服当代文化异化的过程中,一些思 想家开始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创造未 来的智慧。 • 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新科学的种 子,向世界提供我们文明中的遗惠,当 是中华复兴的伟大使命。
文化的反自然本性
• 文化本质上是反自然的,即人类以反抗 自然求生存。由于人类兼具自然与文化 的二重性,文化的反自然也必然殃及人 的自然。 • 在20世纪的一百年里,大规模的战乱、 意识形态的对抗、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全球性的环境恶化、地球村的南穷北富、 四处肆虐的恐怖活动。
科学论证和价值规范
• 一方面,科学已经成为文明基础的当代, 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经受着科学论证 的考验,并且其存亡继绝取决于能否为 新文明的诞生做出贡献。 • 另一方面,科学文化的不尽人意要求科 学人性化,未来科学必定要以伦理道德 为最高目标。
1-2文化系统的演化
• 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某个 子系统主导整个文化系统。 • 文化系统已经经历了技术主导和制度主 导两个时期,当代世界正在走向观念主 导的新时期。 • 技术主导、制度主导和观念主导大体分 别对应于”机制
• 自然是人类的生存条件,文化是人类的生存方 式。人类是联结自然和文化的唯一环节,文化 的进化就根源于文化与自然的相互作用。 • 面对不利自然环境或文化环境的挑战,人类以 其潜在的创造力做出应战,文化就在这种“挑 战-应战”中发展。人类不得不在挑战面前发 挥其潜在的创造力作出适当的应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