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雁门太守行》教案2

《雁门太守行》教案2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雁门太守行》全文。

(2)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抒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

(2)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的分析。

(3)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2.2 教学难点(1)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2)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3)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和意象。

3.2 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3 解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意象,解释生僻词语的含义。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4 应用拓展(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注重团队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4.2 诗歌理解与鉴赏(1)通过问答或测试,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2)评价学生对诗歌意象、节奏和韵律的把握能力。

4.3 学生创作与表达能力(1)评价学生创作的同类型诗歌,关注其表达能力和发展空间。

(2)鼓励学生提出独特的观点和见解,评估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雁门太守行》说课稿

《雁门太守行》说课稿

《雁门太守行》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雁门太守行》。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的诗作,这首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了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在单元编排中,本诗所在单元以“唐诗群星闪耀时”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领略唐诗的魅力,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和艺术表现力。

《雁门太守行》作为其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诗歌知识,具备了初步的诗歌鉴赏能力。

但对于李贺这种风格独特、想象丰富、意境奇诡的诗作,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关键词句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关键词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体会诗人的情感。

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独特的意象和意境,体会李贺诗歌的风格特点。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2、学法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诗歌中的疑难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雁门太守行教学反思(精选6篇)

雁门太守行教学反思(精选6篇)

雁门太守行教学反思(精选6篇)雁门太守行教学反思(精选6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雁门太守行教学反思(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

雁门太守行教学反思(精选6篇)1这是一首乐府旧题。

1.诗的内容理解难度大,必需依靠老师的讲解。

学生诗歌的基础差,对这样的古诗没有什么兴趣,完全靠老师的引导和启发。

2.学生对灵活性较强的问题,理解很差。

3.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比我预期的要好。

改进措施:多指导学生阅读诗歌,让他们掌握阅读诗歌的方法与技巧。

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他们的听课效果。

给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朗读、思考和相互交流雁门太守行教学反思(精选6篇)2一、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这节课我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朗读:第一次是学生听范读。

学生动笔画出自己认为容易错的字,加深第一印象;第二次是学生自读,放开声音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通读顺。

然后小组组员间互读,纠正错误;第三次是让学生示范朗读,并自由点评;第四次是学生齐读,确定声音响亮,节奏整齐,读出气势。

最后让学生根据提示自由背诵,集体背诵。

在教学中,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而且背诵、理解的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在教学中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他们不同的要求。

当教师的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评价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发挥的天地。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赏析诗句时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整体布置任务,而是让学生任选角度,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赏析。

对学生的不同理解,给予了充分的认同和尊重,允许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不同看法。

三、精心制作,合理利用课件。

把一些需要学生了解并且内容较多的知识点用课件展示出来如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把提问的要点出示在大屏幕上,有助于学生有条理的讨论,交流。

初中语文_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诗中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体会诗中感情。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品味,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学习内容与过程:一、导入新课春云夏雨秋夜月,唐诗晋字汉文章。

每一个季节有每一个季节的风景,每一个朝代有每一个朝代的文学。

唐朝是诗歌的鼎盛时期,今天就让我们登上唐诗的艺术殿堂,去领略它独特的美!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千年的诗篇熠熠生辉。

在唐朝涌现出许许多多优秀的诗人,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诗佛王维……今天让我们走近诗鬼李贺。

二、走近李贺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因仕途失意,专心写诗。

他的诗继承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的语言,创造出一种新奇的境界,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

他被称为“鬼才”“诗鬼”,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

据说,李贺写诗十分勤奋,在他短暂的27年中,给我们留下了240多首诗。

有一次李贺带着诗卷求见韩愈,韩愈当时刚送走客人,准备休息,门人把李贺的诗卷呈送给韩愈,韩愈也就随手翻翻而已。

不翻则已,一翻就拍案叫绝。

原来诗卷的第一首诗就是《雁门太守行》,当时李贺才17岁。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拜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看看这首诗究竟凭什么让韩愈拍案叫绝的?三、学习诗歌(一)书声琅琅1.展示诗歌内容,倾听朗读。

注意语气、语速和语调的变化。

2.自由朗读。

诗歌朗读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4.补充诗歌背景。

唐代中期,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不服从朝廷。

于是朝廷派兵征讨,亦不能制止。

河北诸镇为祸尤烈。

河北易水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39年之久。

此诗写的便是爱国将领李光颜和河北藩镇之间的战争状况。

5.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那个惊心动魄而又悲壮的古战场。

初中语文(八上)《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教学反思(共四篇)

初中语文(八上)《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教学反思(共四篇)

初中语文(八上)《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教学反思(一)《雁门太守行》这首诗是有着“鬼才”之称的李贺的代表作。

这首诗描述了边塞紧张的战斗氛围,突出了将士们浴血奋战的勇武形象,歌颂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决心。

在我国古代反映边塞战争的诗篇中,这是一首壮烈雄奇、影响较大的佳作。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

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表现刻苦练;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

我国的诗词源远流长,但由于古今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历史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情感上的距离,诗歌创作时的社会时代背景,诗派诗风的多样性,等等,都造成了学生与古诗词的距离,或是理解上的困难,或是情绪上的排斥。

八年级的学生在以前学习过诗词作品,对诗词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认识,诗词方面也有一定的积累;大多数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往往过多的重视老师们讲的方法、技巧等,形而上学地学习古诗文,而真正对诗词最根本的文本内容感知感悟力比较弱,往往只依靠拆字的原始办法;现在学生少经苦难,往往感情淡薄,情商比较低,不加引导,很难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对古诗词,尤其是古诗文的答案语言组织,缺乏系统的模板和标准的答题语言作为支撑。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主要是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诗歌的语言美,通过品读、批注和合作交流,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总体来说,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有所提升。

在这堂课中。

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通过朗诵和品析,学生对诗歌的领悟逐渐加深,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他们对诗歌学习的兴趣也更加浓厚。

在以往的课堂上,通常对学生的要求都是整齐划一的,这样一来阻止了学生个性的发挥。

在教学中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他们不同的要求。

学生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不仅表现在学生的个体之间的差异,也表现在其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兴趣特长,当教师的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评价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发挥的天地。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通用10篇)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通用10篇)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通用10篇)《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雁门太守行》是唐朝诗人李贺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学情分析】本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大多数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意识,语文能力普遍不强。

尤其对诗歌不感兴趣。

因此,引导他们认识诗歌的魅力,感受诗歌的丰富内容与情感,激发他们热爱的诗歌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1.以读激趣,感知内容。

2.以品感悟,领会诗情。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教学难点】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讲述李贺以诗求见韩愈的故事。

内容如下: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当时的小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韩愈。

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

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

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

而这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2.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测预习:1.请两名学生上台默写。

2.在强调字形、读音的基础上,初步读通古诗。

三、整体感知:1.读注释,弄清古诗内容。

重点交流“夜紫”“易水”“金鳞”等词意思。

2.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战争场景,请根据诗歌内容找出战事的季节、时间、地点以及简要归作战的经过。

明确:季节——秋天时间——向日、夜紫(傍晚)、霜重(半夜)地点——塞上、易水经过——黑云压城(兵临城下)、甲光向日(严阵以待)、半卷红旗(夜袭敌营)3.提问:除了描写战事的具体内容外,诗人还在诗中写了什么内容?明确:环境——角色满天、燕脂夜紫、霜重鼓寒感受——报君黄金、玉龙为死4.师生交流后,老师擦去黑板上多余的字。

具体如下:黑云压城、甲光向日、角声满天、燕脂夜紫、半卷红旗、霜重鼓寒、报君黄金、玉龙为死四、感悟情感:1.提问:这里的“玉龙为死”,你能体会到什么?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2.师生交流时,明确:死——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翻译诗句。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抒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学会珍惜和平,关注社会民生。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与背诵。

2. 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翻译。

3. 诗中意象和意境的分析,作者表达技巧的领会。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难点词语的理解和翻译。

2. 诗文意境的感悟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3.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案例分析法,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和已学习的古诗词知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李贺及《雁门太守行》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诗文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表达技巧。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眼静听,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练习:(1)翻译诗句,巩固所学知识。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精品3篇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精品3篇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领悟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歌。

2.采用点拨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着重讲一两个可以提挚全诗的词,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上课开始,我们先玩一个抢答游戏。

请听题:①唐代②年少早逝③诗鬼”请根据提示猜一人物名。

(李贺)二、作者与背景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

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

有“诗鬼”之称。

—生抑郁,27岁病逝。

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死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代表作《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表现爱国之情。

作此诗李贺仅17岁。

三、初读,体味韵律美。

1、请同学朗读,注意朗读节奏;点评2、教师范读,生自由朗读。

3、齐读。

四、精读,感受意境美1、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

诗中写了三个时间段,请你找出来?——白天——傍晚——夜里。

2、诗人分别描写了哪三个画面,请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来。

白天——首联: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傍晚——颔联:激战后的惨烈;夜里——颈联:官军夜袭敌军阵地。

3、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局势的危急。

首句渲染了怎样的气氛?“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

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雁门太守行
讲课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行”的文体特点。

(2)探究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相关资料理解诗歌。

(2)运用赏析的方法描述诗歌呈现出来的战争画面,领略作者诗歌风格。

学会抓诗眼分析句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认识战争的残酷和危害。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神圣的使命感、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趣味小练习,导入新课:
诗仙——
诗圣——
诗佛——
诗鬼——
二、新授过程:
【任务一】朗读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解题。

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

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遂有“歌行”一体。

【任务二】
导读: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激烈战斗;一个在半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思考:分别是哪些诗句表现的?
小组讨论交流-课堂交流
【任务三】出示背景链接,辅助理解诗意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

李贺当时仅17岁。

【任务四】说一说诗句呈现的画面:
示例: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

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交流归纳:“黑云压城城欲摧”,点明了战争的危急形势敌人兵临城下,大军压境,有如乌云重重压下想要把城墙摧垮。

极力渲染了大军压境的紧张气氛。

说一说其他诗句向我们呈现了怎样的战争画面?是怎样呈现的?
【小结】
1、2句:写景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3、4句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5、6句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

7、8句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任务五】相似联想评战争,导出:拒绝战争,维护和平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歌》
醉卧疆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陇西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兵车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蒿里行》
【任务六】:厉害了,我的国!(配图欣赏)
中国天眼北斗导航量子研究的超级中心
教师寄语:
我们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
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我们才有力量做到维护和平!
所以,努力求知,我们责无旁贷!
布置作业,结束本课学习
【学情分析】
雁门太守行
上学年的学习学生掌握部分阅读诗歌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记诵能力,但鉴于诗歌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性。

学生在解读的过程中还是费力的。

尤其是对于农村孩子而言,基础薄弱,不善表述,所以教师在引导上要下苦功夫。

通过一个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因此,这就需要老师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用自己已掌握的分析方法来思考问题,能够教师合理的提示引导下大胆地说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理解。

这也是诗歌学习中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此外,如何有效横向扩展,从知识层面向精神层面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是语文教学的又一重要任务,任何一个语文老师都应做出尝试和努力!
【效果分析】
雁门太守行
本节课是一节新授课,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学生能通过已有的诗歌知识学会初步分析节奏、押韵等,教学难点对诗歌的意境理解、情感理解还需教师步步引导。

本节课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体,参与到课堂的各个环节中去,但显得费力,教师讲授相应过多。

不足之处: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与参与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教材分析】
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
场面的诗歌。

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诗人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

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

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

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评测练习】
雁门太守行
1、你知道下列称谓指那些诗人吗?
诗仙——
诗圣——
诗佛——
诗鬼——
2、为诗句划节奏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从觉和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惨烈和悲壮。

4、“霜重鼓寒声不起”中的“起”字能否改为“响”?试具体分析用哪个更好。

不能。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一联,表现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声音低回沉重。

“响”字着重强调声音的大小,而“起”字更具有动态,鼓声不起,声音就沉重低回。

5、这首诗描写色彩的词语有:(黑云、甲光、金鳞、燕脂、夜紫、红旗、玉龙,)
【课后反思】
雁门太守行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流程是:趣味小练习——朗读——导读粗划诗歌画面——背景链接理解诗意——赏析诗歌——小结——拓展评价战争——认识祖国的强大(目的在于导出只有用知识武装头脑才有能力维护世界和平)——提出学习要求。

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既学习了诗歌内容,掌握了赏析诗歌的方法,又使学生能从一首诗中走出来,积累诗句,更从中认识到战争的危害,明白世界和平对于人类意义的重大,树立起维护世界和平的意识。

坚定自己追求知识的决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节诗文分析课如果能够激发学生心中无限的兴致和崇高的
爱国情怀,就已经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既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又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才是语文学习的意义。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共同思考、交流经验和理解认知,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达到共识、共享,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但是由于表达的欠缺,学生参与度不足,教师陈述还是多了些。

教学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

【课标分析】
雁门太守行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行”的文体特点。

(2)探究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相关资料理解诗歌。

(2)运用赏析的方法描述诗歌呈现出来的战争画面,领略作者诗歌风格。

学会抓诗眼分析句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认识战争的残酷和危害。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神圣的使命感、责任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