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产业结构:产业间水平分工与替代关系 - 北方工业大学
产业经济学名词解释(精简)

产业经济学马歇尔冲突:大规模生产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但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必然会导致垄断的发展,而垄断将破坏价格机制,扼杀竞争,使市场经济丧失活力,损害资源配置的效率。
产业经济学:是以“产业”为对象,研究产业之间关系结构、产业内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应用经济学科。
产业:具有某种共同特性的、彼此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的集合。
产业结构:产业间的相互联系和联系方式。
产业关联: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结构关系。
产业组织:同一产业内各企业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结构。
产业布局:指生产力诸要素在区域空间上的组合而形成的各产业在区域范围内的分布。
主导产业:指对一个产业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性引导作用的产业。
支柱产业:指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重,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在一定时期内能支持社会发展的产业。
幼稚产业:指工业后发国家的产业体系中,相对于工业先行国家成熟产业而言,处于幼小阶段的产业。
衰退产业:指某一产业由于技术进步或需求变化等因素致使市场需求减少,生产能力过剩且无增长潜力的产业。
产业结构优化: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相适应的过程。
产业结构合理化:指产业之间协调能力和关联水平的提高。
产业结构高级化:指产业不断从低级向高级转变的过程。
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集中成片,形成结构完整的有机体系。
前向关联:一产业通过提供供给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
后向关联:一产业通过需求吸收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
投入产出法:通过建立投入产出模型,研究经济系统各个部分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
投入产出表:是反映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来源及其产品去向的一种表。
直接消耗系数:又称投入系数,指生产单位某产品对另一产品的直接消耗量。
完全消耗系数:指生产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对各部门的产品或服务的直接和间接消耗数量之和。
产业结构与产业经济

产业结构与产业经济一、产业结构的定义与重要性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包含的各个产业部门的组成和相互关系。
不同的产业结构会影响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竞争实力。
产业结构的构成主要由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部门组成。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优化产业结构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和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
二、农业部门与产业结构农业部门是产业结构中的基础部门,它为国家提供了粮食、棉花、石油等原始经济产品。
农业部门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但其重要性仍不可忽视。
发展农业可以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科技水平,还可以带动农村地区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
三、工业部门与产业结构工业部门是产业结构中的重要支柱,它为国家提供了工业品和制造业产品。
工业部门的发展直接影响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发展工业可以提高国家的制造业水平,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
四、服务业部门与产业结构服务业部门是产业结构中的新增长点,它为国家提供了各种服务和消费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发展服务业可以提供就业机会,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需要不断进行转型和升级。
这需要通过推动科技创新,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培育新兴产业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六、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产业结构,这决定了不同地区的经济特点和发展潜力。
有些地区具有农业优势,有些地区具有工业优势,有些地区具有服务业优势。
合理利用和调整产业结构,可以实现区域经济的互补和协调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稳定。
七、产业结构与国际竞争力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和竞争力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发达国家通常拥有更高水平和更多元化的产业结构,他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什么是产业结构、产业分类及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什么是产业结构、产业分类及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一、什么是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分工越来越细,因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生产部门。
这些不同的生产部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会在增长速度、就业人数、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因此,在一个经济实体当中(一般以国家和地区为单位),在每个具体的经济发展阶段、发展时点上,组成国民经济的产业部门是大不一样的。
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
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
二、产业分类在经济研究和经济管理中,经常使用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两大领域、两大部类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资源密集度分类法和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一)两大领域、两大部类分类法。
这种分类法就是按生产活动的性质及其产品属性对产业进行分类。
按生产活动性质,把产业部门分为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和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两大领域,前者指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并创造物质产品的部门,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等;后者指不从事物质资料生产而只提供非物质性服务的部门,包括科学、文化、教育、卫生、金融、保险、咨询等部门。
(二)三次产业分类法。
这种分类法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
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这种分类方法成为世界上较为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方法。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
具体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7 产业结构:产业间水平分工与替代关系 - 北方工业大学

S AB =
i =1 n i =1
∑X
Ai
X Bi
2 Bi 1 2
(∑ X X )
2 Ai
相似系数法
中国与美、 中国与美、德、英、法、日五国的就业相似度分析
年代 相似系数
1870年 0.999
1920年 0.786
1980年 0.514
以上数据反映出我国1993 年的就业结构与五 以上数据反映出我国 1993年的就业结构与五 个发达国家总体结构的19 世纪70 年代水平相似, 个发达国家总体结构的 19世纪 70年代水平相似 , 即我国落后了120多年。 即我国落后了120多年。
0.9718
0.9486
0.9419 0.938
1990年 1990年 劳动力结构 0.9757
0.9595
0.9731
0.8552 0.6847
1994年 1994年 劳动力结构 0.9919
0.9829
0.9912
0.9041 0.7547
复习思考题
配第-克拉克定律;霍夫曼定律; 主导产业的特征与作用;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关系?
金字塔型
鼓型
哑铃型
倒金字塔型
7.1.2 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化
7.1.3 工业结构的演化
马克思的两大部类:第一部类优先发展 重工业化规律:农轻重产业结构演变 霍夫曼定律:霍夫曼系数不断下降
7.1.3 工业结构的演化
工业化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 中占有统治地位,资本资料工业的生产是不 发达的; 第二阶段,与消费资料工业相比,资本资 料工业获得较快的发展,但消费资料工业的 规模,显然还比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大得多; 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 的规模达到大致相等状况; 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将大于消 费资料工业的规模。
产业分工与产业转移的关系

产业分工与产业转移的关系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产业分工与产业转移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使得全球的经济发展更加均衡和稳定。
产业分工是产业转移的基础和前提。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全球的产业分工越来越细致,不同国家根据自身的资源、技术、市场等条件,承担产业链中的某一环节或某一零部件的生产。
这种细致的分工使得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高,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为产业转移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同时,产业分工使得不同国家在产业链中找到自身的位置,发挥自身的优势,进一步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产业转移是产业分工的必然结果。
由于不同国家在资源、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差异,其在产业链中所承担的角色也各不相同。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原先的分工格局可能已经不再适应新的形势,需要进行调整。
此时,产业转移成为必然的选择。
一些国家可能会将不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至其他国家,而自身则专注于发展更具比较优势的产业。
这种转移使得全球的产业分工得以优化和升级,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产业分工与产业转移之间还存在互动关系。
一方面,产业分工的细致化使得生产效率得到提高,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为产业转移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使得全球的产业分工得以优化和升级,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这种互动关系使得全球经济得以更加均衡和稳定的发展。
产业分工与产业转移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产业分工是产业转移的基础和前提,而产业转移则是产业分工的必然结果和优化手段。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国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积极参与全球的产业分工与转移,以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同时,各国也应该注重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产业经济学》考博考研名词解释必背

1.产业:生产经营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或劳务(即同一类产品或劳务)的所有企业所组成的集合体。
2.产业结构:指一定经济体系内产业的组成结构、产业之间的联系、各产业与总体经济的联系。
3.产业组织:指同一产业内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是企业市场关系的总和。
4.产业关联:指在经济活动中,产业之间存在的广泛的、复杂的和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
5.产业政策:是一个国家的政府为了实现其全局和长远的利益,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加快产业结构转换步伐和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规范产业内企业间的竞争与垄断关系而采取的一系列扶持、保护、限制等措施的总和。
6.主导产业:指对一个产业结构系统的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性引导作用的产业。
7.幼稚产业:指在工业后发国家的产业结构体系中,相对于工业先行国家乘数的同行产业而言,处于“幼小稚嫩”阶段的产业。
8.支柱产业: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产业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它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是相对于其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较大的产业。
9.衰退产业:指在正常情况下,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一产业处于产业自身生命周期的衰退期,由于技术进步或需求变化等因素致使市场需求减少,生产能力过剩且无增长潜力,同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趋于下降的产业。
10.产业结构优化:指通过产业调整,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
11.产业结构合理化:指产业结构由不合理向合理发展的过程。
即要求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理顺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12.产业结构高度化:指资源利用水平应随着经济技术的进步不断突破原有界限,从而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中朝阳产业的成长。
其标志是代表产业技术水平的高效率产业部门比重不断增加,经济系统内部显示出巨大的持续创新能力。
13.感应度:描述一个产业受到其他产业影响的程度,具体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某产业增加的产出量。
产业结构变迁与社会分工

产业结构变迁与社会分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在不断演变,并对社会分工产生了深远影响。
产业结构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分配其经济资源和生产能力的方式和方式。
社会分工则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不同人员或组织之间的职责和角色分配。
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依赖。
本文将探讨产业结构变迁对社会分工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其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产业结构的变迁对社会分工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机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被技术密集型产业取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人们的职责和角色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在过去,大部分工人从事体力劳动,而现在很多人更多从事脑力劳动。
这种产业结构变迁不仅对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人们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技能来适应新的产业结构,从而在社会分工中找到新的定位。
其次,产业结构变迁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一方面,一些传统产业会面临淘汰和转型的风险。
当一个产业结构发生变动时,很多时候,一些企业和行业可能无法适应新的环境,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例如,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许多传统实体店面临倒闭的风险。
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变迁也可能导致一些新的社会问题的出现。
一些未能及时适应新的产业结构的人群可能会失去工作机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失业问题。
因此,在产业结构变迁的过程中,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失业人群提供再就业的机会和培训项目,以平稳过渡产业结构的变化。
最后,产业结构变迁也为社会分工带来了新的机遇。
随着新的产业的兴起和创新的发展,社会分工变得更加多样化。
人们在职责和角色分配上拥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例如,当以前没有电子商务的时候,人们只能通过传统的销售渠道去购买商品。
而现在,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购物,甚至可以自己开展电商业务。
这种多样化的社会分工为个人和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同时也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产业结构与社会分工

产业结构与社会分工在现代社会,产业结构和社会分工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
产业结构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产业之间的比重和组成,而社会分工则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根据不同的能力和专长所承担的不同角色和责任。
产业结构和社会分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对于经济稳定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产业结构的优化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其经济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历史上,一些国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转型。
例如,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逐渐从农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这不仅推动了经济的飞速增长,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同样地,德国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使其成为全球制造业强国,拥有出色的技术和高质量的产品,带动了整个国家的繁荣。
其次,社会分工的合理安排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社会分工是基于个人的特长和专业技能来进行的,使每个人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充分发挥才能,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益。
例如,在医疗行业中,医生负责诊断和治疗疾病,护士负责照顾病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药剂师负责提供药品和咨询。
他们各司其职,在医疗服务中形成了高效的合作体系,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医疗质量和病人的满意度。
类似地,教师、工程师、农民等在各专业领域发挥各自的专长,为社会做出贡献。
然而,产业结构和社会分工的不合理安排也会带来一些问题。
一方面,过度依赖某一特定产业可能会存在风险。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大部分产业集中于某一领域时,一旦该行业面临困境或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整个经济都会面临巨大的冲击。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金融行业的崩溃导致了全球经济的衰退和失业的增加。
另一方面,社会分工的过于细化可能会导致某些岗位过于单一和僵化,人们缺乏多元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当这些岗位发生变化或失去需求时,从业者很难转行或重新就业。
因此,优化产业结构和合理安排社会分工,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1)赫希曼标准:产业关联度高 (2)筱原三代平的二基准: 生产率上升基准 需求收入弹性基准 (3)罗斯托:扩散效应基准 回顾效应 前瞻效应 旁侧效应
n
S AB =
i =1 n i =1
∑X
Ai
X Bi
2 Bi 1 2
(∑ X X )
2 Ai
相似系数法
中国与美、 中国与美、德、英、法、日五国的就业相似度分析
年代 相似系数
1870年 0.999
1920年 0.786
1980年 0.514
以上数据反映出我国1993 年的就业结构与五 以上数据反映出我国 1993年的就业结构与五 个发达国家总体结构的19 世纪70 年代水平相似, 个发达国家总体结构的 19世纪 70年代水平相似 , 即我国落后了120多年。 即我国落后了120多年。
相似系数法
中国与日本产业结构相似度
日本 1930年 1930年 中国 1940年 1940年 1950年 1950年 1960年 1970年 1960年 1970年
1990年 1990年 产值结构
0.8228
0.9829
0.9685
0.9429 0.9092
1994年 1994年 产值结构
0.8742
工业化阶 霍夫曼系 段 数(H) 第一阶段 5(±1) 2.5 (±1) 第三阶段 1 (±0.5) 第四阶段 1以下 第二阶段
7.1.3 工业结构的演化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变 工业化的一般规律:工业化的阶段 早期:轻工业为主的结构 中期:重工业为主的结构 后期:高附加值与深加工产业为主
7.1.4 主导产业的更替
含义: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使产业结构整 体素质和效率向更高层次不断演进的趋势和过 程。 内容 三次产业的高级化 工业结构的高级化 要素密集结构高级化
7.2.3 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判别方法 1 标准结构法:库兹涅兹;钱纳里;塞尔奎因 2 相似系数法: 3 指标体系法
标准结构法
钱纳里— 钱纳里—赛尔奎因模式 (产值结构) 产值结构) 单位:% 单位:
0.9718
0.9486
0.9419 0.938
1990年 1990年 劳动力结构 0.9757
0.9595
0.9731
01994年 劳动力结构 0.9919
0.9829
0.9912
0.9041 0.7547
复习思考题
配第-克拉克定律;霍夫曼定律; 主导产业的特征与作用;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关系?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基准水平(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基准水平(1980年) 年
300美元 300美元 500美元 1000美 300美元 300美元 500美元 1000美 以下 元 第一次 产业% 产业 第二次 产业% 产业 第三次 产业% 产业
2000美 2000美 元
4000美 4000美 元
46.3
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其他基准 环境基准 就业基准 发展中国家基准: 替代弹性基准 增长后劲基准 瓶颈效应基准
7.2.2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含义:产业间存在比较协调的关系、产业间关 联度和产业关联效益较高、产业间处于相对均 衡、有利于发挥产业的整体效应的状态。 条件: 能够满足需求; 发挥整体效益 资源配置和利用 利用和创新技术 保护资源与环境
7.1.5 要素密集产业结构的演化
资源依赖型 劳动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 技术密集型
7.2 产业结构的优化
产业结构优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使各产业实 产业结构优化 现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
途径 主导产业选择与发展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 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提升
7.2.1 主导产业的选择
7.1.2 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化
配第-克拉克定律:劳动力比重 库兹涅兹的产业结构演化:劳动力与国民收入 的比重以及相对比重 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劳动力与国民收入比 重 第四产业;第五产业? 信息产业、环保产业
7.1.2 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化
三次产业构成不同的类型
3 2 1 3 2 1 3 2 1 3 2 1 3 2 1 3 2 1
阶 段 主导产业部门 主导产业群体或综合体
第一阶段
棉纺工业
纺织工业、冶炼工业、采煤工业、 纺织工业、冶炼工业、采煤工业、早 期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 钢铁工业、采煤工业、造船工业、 钢铁工业、采煤工业、造船工业、纺 织工业、机械制造、铁路运输业、 织工业、机械制造、铁路运输业、轮 船运输业及其他工业 电力工业、电器工业、机械制造业、 电力工业、电器工业、机械制造业、 化学工业、 化学工业、汽车工业以及第二个主导 产业群各产业 耐用消费品工业、宇航工业、 耐用消费品工业、宇航工业、计算机 工业、原子能工业、 工业、原子能工业、合成材料工业以 及第三个主导产业群各产业 新材料工业、新能源工业、生物工程、 新材料工业、新能源工业、生物工程、 宇航工业等新兴产业以及第四个主导 产业群各产业
第7章 产业结构
7.1 产业结构的演化 7.2 产业结构的优化
产业结构:经济活动中形成的产业间 的技术经济联系,以及由此表现出来 的一些比例关系。
7.1 产业结构的演化
7.1.1 产业结构演化的动因 需求:经济发展、消费需求;投资需求 供给: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供给 资金供给、相关商品供应 国际: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 政策:产业政策
2000美 2000美 元 38.1
4000美 4000美 元 24.2
7
9
13.2
19.2
25.6
32.6
12
15.9
21.7
29.1
36.3
43.2
相似性系数法
将本国某个反映产业结构状况的经济指标( 将本国某个反映产业结构状况的经济指标(劳动力结构 或产值结构)与参照国的同类产业结构指标相比较, 或产值结构)与参照国的同类产业结构指标相比较,以 确定本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程度。 确定本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程度。
金字塔型
鼓型
哑铃型
倒金字塔型
7.1.2 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化
7.1.3 工业结构的演化
马克思的两大部类:第一部类优先发展 重工业化规律:农轻重产业结构演变 霍夫曼定律:霍夫曼系数不断下降
7.1.3 工业结构的演化
工业化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 中占有统治地位,资本资料工业的生产是不 发达的; 第二阶段,与消费资料工业相比,资本资 料工业获得较快的发展,但消费资料工业的 规模,显然还比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大得多; 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 的规模达到大致相等状况; 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将大于消 费资料工业的规模。
罗斯托经济成长六阶段: 传统社会:农业为主 起飞前提阶段:工业化 起飞阶段:主导产业出现 成熟挺进阶段:新兴产业 高额民众消费阶段:耐用消费品与服务部门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文教、医疗、娱乐、旅游 非耐用消费品——原材料——耐用消费品 基本生存需求——中间需求——享受型需求
主导产业发展的五个历史阶段
第二阶段
钢铁工业、 钢铁工业、铁路修建业
第三阶段
电力、汽车、化工和钢 铁工业
第四阶段
汽车、石油、钢铁和耐 用消费品工业
第五阶段
信息产业
7.1.4 主导产业的更替
主导产业的历史进程
(1)农业为主导的阶段 (2)轻纺工业为主导的阶段 (3)原料和燃料动力等重化工业阶段 (4)低度加工组装型等重化工业阶段 (5)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的阶段 (6)第三产业为主导的阶段 (7)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阶段
36
30.4
26.7
21.8
18.6
13.5
19.6
23.1
25.5
29.0
31.4
40.1
44.4
46.5
47.8
49.2
50
标准结构法
钱纳里— 钱纳里—赛尔奎因模式 (劳动力结构) 单位:% 劳动力结构) 单位: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基准水平(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基准水平(1980年) 年
300美元 300美元 500美元 1000美 300美元 300美元 500美元 1000美 以下 元 第一次 产业% 产业 第二次 产业% 产业 第三次 产业% 产业 81 74.9 65.1 51.7
7.2.2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内容 地位是否协调 关联是否协调 效率是否协调 供求是否协调 标准 标准结构:是否符合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 市场标准:是否符合市场需求 均衡标准: 比例是否均衡
7.2.2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调整 市场自发调整机制 政府自主调整机制 两者结合调整机制
7.2.3 产业结构的高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