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中庸思想及其评述
中庸的思想要点

中庸的思想要点中庸,又称《中庸》篇,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著作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
中庸强调的是"中"的思想,即不偏不倚,遵循中道,保持平衡的态度。
下面将介绍中庸思想的要点。
一、人的本性与修养中庸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但也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影响;人应该通过修养和后天的教育来使本性得以充分发展。
人的修养包括道德品质的培养,如仁、义、礼、智等,以及修身养性,成就人格完善。
二、追求中和平衡中庸主张追求中和平衡的状态,在各种事物中保持适度与谦和的态度,避免过分偏激或极端的行为。
"一至于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一至于喜怒哀乐之已发,谓之和",这体现了中庸思想对情感的调节和情绪的平衡。
三、道德的重要性中庸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
在中庸的观念中,人应该具备仁心、宽容、孝顺和正直的品质,力求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共处,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
四、治国理政的原则中庸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原则,如"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味着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性。
同时,还提倡君主应具备德才兼备的品质,能够以身作则,引领百姓,实现政治的稳定与繁荣。
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即个人修身、家庭和睦、国家治理和天下安宁是相辅相成的。
个人修身可以清心寡欲,保持内心的宁静;家庭和谐可以培养孝悌之情;国家治理要以贤明的领导为基础;而天下安宁需要各个方面的和谐共处。
六、智慧的追求中庸提倡智慧的追求,认为人应该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增长智慧,以遵循中道、保持平衡。
智慧使人具备深刻的洞察力和辨析能力,能够正确地对待事物和处理问题,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总之,中庸思想强调的是追求中和平衡、道德的重要性、治国理政的原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智慧的追求。
这些要点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理解和应用中庸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提高自身修养,并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浅论孔子的中庸思想及其处世原则(作者:张维)

浅论孔子的中庸思想及其处世原则(作者:张维)中庸亦被称为中行、中道,它源自于上古的尚中思想,经孔子成为儒家思想重要思想概念,至《中庸》已经形成一套精细完备的思想体系。
中庸思想要求人们以礼和义为原则,在待人处事等方面时时处处坚持适度原则,把握分寸,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
但真正能做到中庸之道的人少之又少,在得不到中行者相交时,我们也绝对不能像乡愿之流那样无原则的生活,至少要如狂者和狷者那样有原则的处世。
孔子的中庸思想对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如何把握过与不及的尺度,孔子并没有明说。
他只是告诉我们中庸是至德,能达到的人很少。
他只是告诉我们什么是过,什么是不及。
中庸到底具有怎样的涵义?一、中庸本义中庸一词最早见于《论语·雍也》第二十九章:“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这里,孔子视中庸为最高的道德,并感叹这一至德在人群中已久久不见了。
孔子揭示了中庸的至德性,但是对什么是中庸存而不论,这就给后人留下了广阔的解释空间。
《说文》:“中,正也;庸,用也,从用,从庚;庚,更事也。
”正是指恰当、妥当、合乎的意思;庸即更事,就是指经历事物。
据此,可以说中庸即正确妥当的处理事情。
程颐说:“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
”朱熹则说:“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
”(均见《中庸章句》)按程朱的解释,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叫做“中”;始终如一,保持经常叫做“庸”。
二、中庸的本质特征孔子的中庸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和《中庸》这两本书中。
在《论语》中中庸一词仅出现过一次,孔子对中庸思想论述得也不是很全面。
战国时期,子思作《中庸》对孔子的中庸思想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中庸》直接提出了中庸的本质即时中。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中庸第二章》)这里的意思是:孔子说:“君子言行常守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而小人的言行则背离中庸之道。
君子守中庸,随时能实现中庸之道,做到恰到好处;而小人违反中庸,无所畏惧而胡作非为。
《中庸》简述

《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
这部作品精辟阐述了儒家哲学的重要观念——“中庸”,它是一种价值观,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中庸”二字,“中”寓意中正、中和,“庸”则意指常行、平常,二者合起来就是指行为中正、心态平和。
其中,“中”强调不偏不倚,“庸”强调持之以恒。
这种平衡既需要考虑到个人的情感和理性,也需要考虑到他人和社会的需求和期待。
《中庸》的核心思想是“中庸”,它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妥协”或“平庸”,而是强调在行为和决策中寻求适度和平衡。
这种平衡的实现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过程,包括“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同时,《中庸》也强调“诚”的重要性,认为“诚”是实现个人品德和社会和谐的关键。
《中庸》的成书时间存在争议,但一般认为它成书于宋代,由孔子的后代孔伋加以整理并进一步发展。
在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主要注本有程颢《中庸义》、程颐《中庸解义》、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传注》、戴震《中庸补注》、康有为《中庸注》、马其昶《中庸谊诂》和胡怀琛《中庸浅说》等。
中庸的简介介绍

中庸的简介介绍《中庸》是《礼记》的篇目之一,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相传为战国时孔子之孙子思所作。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中庸的简介介绍,希望你喜欢。
中庸总述儒家把“中庸”看成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
中庸之道亦被称为中道或中和之道。
《中庸》是人生的大道,是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意义。
第一层意义:中不偏,庸不易。
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意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
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引自月牙山人《中华心法》 .《中庸》写于济宁。
而中庸中的“中”字,在济宁方言中为可以、行的意思,如“饭好吗?”“中”。
而中庸中的“庸”字,则由两部分组成,一个变庚的“庚”和一个“用”。
意为,变化...为...所用。
例如,企业的老板变化员工为自己所用,则使企业兴盛起来;而企业的员工变化自己为老板所用,也使企业兴盛起来。
则“中庸”的意思可解释为,变化...为...所用而达到可以、行的结果,是一个人做人的标准、方法。
“庸”古代同“用”,所以中庸有中用的本意;而“庸”字还可以组成另外一个词,庸俗。
“俗”字分为一个单立人和一个“谷”,“谷”的意思为粮食、稻谷。
所以,“庸俗”的意思可解释为变化...为...所用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成了庸俗。
中庸书目提要《中庸》本为《礼记》之篇目,相传为战国时孔子之孙述圣子思所做,宋代,朱熹将其与《大学》、《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中庸》主张处理事情不偏不倚,认为过犹不及,是儒家核心伦理观之一。
孔子对中庸的解释

孔子对中庸的解释
孔子对中庸的解释是以"中"为重要概念,意味着避免极端和过度。
他认为"中庸"是一种行为准则,即追求平衡、适度和节制,遵循天理和道德原则的理想状态。
孔子强调,在所有方面都应追求中庸,包括个人品德、政治治理、社会交往等等。
他认为,只有通过保持中庸的状态,才能实现和谐、稳定和良好的个人、家庭和社会发展。
中庸提倡的是具备道德良知和正确判断力的行为方式,既不偏离道德准则,又不过于刻板和僵化。
最终,中庸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的社会进步。
孔子中庸之道思想解释

孔子中庸之道思想解释中庸是孔子思想范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自始至终贯穿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
抽去了中庸精神,孔子的仁、礼等思想、学说,都将陷入僵死和片面。
尽管它如此重要,孔子还是感到“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因而很少提及中庸。
本文试对孔子的中庸思想进行初步探讨。
一孔子的中庸思想来源于他的天道宇宙观,是将其宇宙观应用于人类社会中所衍生出的“不偏不倚”、“时中”、“合宜”的方法和准则。
换句话说,中庸思想是孔子天道观在人道中的应用。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尧曰:‘咨,尔舜。
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厥中。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尧曰”的一段话明确地将“天”与“中”联系起来,也可以说是将天道观与中庸观联系起来。
尧所法则、所遵循的就是“天道尚中”的特质。
一方面,孔子看到了天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并注意到它有其内在规律,这个规律就是“时中”。
孔子认为自然界中万事万物包括日月运行、四时更迭、百物化生等都是“时中”的,即“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正是神化了“天道尚中”的自然规律,深谙“应乎天而时行”的道理,孔子才特别强调“畏天命,”把天命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另一方面,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巨匠深刻地认识到“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 ,敏锐地提出要把天道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将“天道尚中”作为为社会定典的标准和范式。
由此可知,孔子之所以推崇尧舜,就在于尧舜能比较成功地将天道应用于人道中,“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达到天人合一。
尤为可贵的是,孔子在把天道应用于人道的过程中,自觉地扬弃了天道中的神秘和超验的一面,把“执两用中”,“多闻多见”作为达到“时中”、“中正”的手段。
孔子的中庸之道(精选5篇)

孔子的中庸之道(精选5篇)第一篇:孔子的中庸之道《孔子的中庸之道》一、中庸的起源“中庸”的看法起源于上古的时代。
我们看《尚书》的《周书》里面,周武王向殷代的遗臣箕子请教国事,箕子提出九条大法,“洪范九畴”,其中就有所谓的“中道”的思想。
“皇极”它是讲正直为主要,有刚有柔,相互调剂的中正的思想,“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尚书·洪范》)讲这样一个中平的、中正的中庸之道,正直的政治哲学。
所谓的“极”,它就是一个大房子中间的一个大梁,房屋中间的最高、最中、最重、最正的东西,它引申为一个中正平直的一个标准。
春秋末期,孔老夫子对“中庸”的思想大大地加以推进。
乡下上梁的时候要举行一个非常隆重的仪式。
梁就是房屋的最正、最中、最重、最大、最主要的物件,它也是一个标准,老百姓家都非常看重这一点。
你如果坐在直升飞机上看北京的古城,你看从天坛到紫禁城到皇陵,它是在一条中轴线上,古城是一个中庸、平和的、是对称的,这是一个建筑美学,是城市规划的美学,实际上很多有名的城市都是这样。
大家可能也看到一些考古资料,辽阳的辽河流域,有一个古代四千多年前的红山文化的遗址,那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祭祀上天,他有一个遗存,他有祭坛,相当于北京的天坛。
可见我们这个民族,它的审美,它对世界、宇宙的看法,它认为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一定是非常对称、非常中正。
有一条主轴,有对称性的这样一个结构,这可能是最稳定的结构,也是最美的一个结构。
这就是所谓的中庸。
二、孔子对中庸的解释孔子主张中庸,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中庸是一个“其至矣乎”,是一个非常高的道德修养的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但也是可及的。
中庸的第二意思,它是一个方法。
其实我们都有这样的智慧和方法,处理各种事务的一个方法,或者叫方法学。
中庸的“中”就是中正的“中”。
中庸的“庸”字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意思:平凡,很平常;第二个意思:庸者不易也,庸是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变化的一个原则;第三个意思:庸就是下面的第一部分叫做用,所以中庸也可以颠倒过来说庸中,叫使用中道的方法,叫庸中。
孔子中庸思想方法及其历史影响

孔子中庸思想方法及其历史影响孔子的中庸思想方法及其历史影响是一个深远且复杂的话题。
中庸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代表了一种平衡、和谐和适度的生活方式。
在孔子的观念中,中庸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人生的理想状态,同时也是一种卓越的思考方式。
首先,让我们探讨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内容。
中庸思想主张在处理人际关系和道德问题时,应当寻求恰当的平衡点,避免走向极端。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保持这种善良。
因此,中庸思想强调了人的自我修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孔子主张以“仁”为基础,即对待他人要真诚、宽容和关爱。
在处理道德问题时,孔子主张遵循“礼”的原则,即尊重传统、遵守礼仪,同时也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其次,让我们看看中庸思想的历史影响。
孔子的中庸思想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影响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中庸思想强调平衡和谐,这在中国社会中被广泛接受和应用。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中国人注重和谐、适度,避免过度冲突。
在道德问题上,中国人注重礼仪、传统和道德规范,这些都是中庸思想的具体体现。
其次,中庸思想对中国的教育也有重要影响。
孔子主张教育应当平衡知识的学习和道德的修养,这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得到了体现。
中国的教育体系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也包括道德和情感的培育。
最后,中庸思想也对中国的政治文化产生了影响。
在中国政治中,平衡和谐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这得益于孔子的中庸思想。
在处理政治问题时,中国政治家们注重平衡各方利益,避免过度偏袒一方,这也体现了中庸思想的精髓。
然而,孔子的中庸思想也并非无懈可击。
有批评者指出,中庸思想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人们缺乏决断力或者在面对挑战时回避问题。
此外,也有人认为中庸思想可能导致过分关注妥协和折衷方案,而忽视了原则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孔子的中庸思想以其独特的视角提供了理解和处理人际关系、道德和政治问题的重要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0-
孔子中庸思想及其评述
□张焱兵
摘要:孔子提出的执两用中、持中致和的中庸理念,数千年来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
孔子的中庸思想主张为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持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
关键词:孔子;中庸;现代误读;批判性地继承
(中南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一、孔子执两用中、持中致和的中庸思想基本阐析孔子的中庸思想是理性智慧和思辨哲学的集中体现,在孔子看来,中庸不仅是最高的道德范畴,而且是对事物本质与发展规律的认识以
及决策的态度和方法。
(一)、人与人--和而不同
在处理人与人群体关系方面,中庸要求和而不同。
在《论语》中,有许多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言论,主要表现在无过无不及及和而不同两个方面。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用否定的"不争、不党、不猛"规定作为人们行为的极限或度,以保持社会统一体的稳定发展,其中包含着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
贫而乐、富而好礼、温而厉、恭而安,将矛盾双方的对立和差异相互融合、渗透,各以对方作为自己的补充,双方互相地加以限定或修正,这样使社会统一体呈现出一种完美的标准状态,其中包含着和而不同的中庸思想。
李泽厚认为,君子和而不同与君子群而不党、君子周而不比意思相同,即保持个体的特殊性和独立性才有社会和人际的和谐。
和的前提是承认、赞成、允许彼此有差异、有区别、有分歧,然后来调整、配置、处理到某种适当的地位、情况、结构中,于是各得其所,而后整体便有和谐与发展。
在孔子看来,与人相处时,应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既能与人和睦相处,又能保持独立思想和不同的见解。
和而不同不是取消不同,归于同一,而是在于尊重不同意见的人,与其相互切磋、相互支持、相互激励、共同完善,更不是表面迎合附和,背后搞阴谋分裂的同而不和。
任何人要有良好的群体关系,就不能偏执于一端,一切言行举止均以适度为宜,否则就容易走入极端。
过分的恭敬,会使人劳累;过分的谨慎,让人觉得畏缩;过分的勇敢,显得鲁莽;过分的直率,又显得尖刻,令人难以忍受。
所以说和而不同的人际关系是通向真正的和谐之路。
(二)、人与自然--致中和
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中庸要求致中和。
中庸不仅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孔子从高山流水感叹岁月流逝,将其比喻为奔腾而去的流水,但他从湍急的流水中感到的是自然、社会、人的和谐一致而不是对立僵化,从中可以推测到孔子把自己融入自然,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孔子还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他把人的道德品性与自然对象联系起来,把人和自然的和谐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他十分赞赏其弟子曾皙所勾画出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的和平宁静的生活。
可见,他向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首先要让自然能够和谐发展,也就是《礼记·中庸》中所讲的"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下位焉,万物育焉。
"孔子关于维护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和自然生态平衡的论述,为我们今天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当今社会,经济竞争的加剧使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骤然变得异常严峻,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物种锐减、森林资源稀缺、淡水供应不足等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人类不仅要承认人的价值和权利,而且要承认其它一切自然物的价值
和权利;人类不应该凌驾于大自然之上,剥夺其它生物的需求和生存权利,而是应该在保持人与自然平等地位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为依存。
在中庸理念中,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就是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关系。
二、孔子中庸思想的现代误读及更正
在孔子的思想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要数中庸思想了。
然而现代社会中,孔子的中庸思想却屡遭非议和攻击。
人们常将中庸看作无原则、和稀泥,将这种人贬称为和事佬、老好人。
从而在哲学上将其判定为折衷主义和矛盾调和主义。
这不能不说是对中庸思想的一种现代误读。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孔子的中庸思想呢?一方面,孔子讲究度,反对过火行为,并不是主张取消一切斗争。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论语·卫灵公》)另一方面,孔子主张人际关系的和谐平衡,并不是和稀泥,更不是一种保守思想。
从孔子的一生可以看出,孔子有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的胸襟,也有着不舍昼夜的积极进取精神。
更为可贵的是,孔子不但不搞折衷主义,反而十分痛恨搞折衷主义的人。
孔子把那种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人叫做乡愿。
在孔子看来,把中庸庸俗化了,也就成了乡愿,失去了中庸执两用中的根本精神。
孔子对这种人极其鄙视,在《论语·阳货》篇中,他说:"乡愿,德之贼也。
"同时,我们可以从孔子与当权者的一些对话记录中看出,孔子在重大问题上是反对折衷和无原则的态度的。
在《论语·颜渊》篇中,记载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一事,季康子当时是鲁国最有权力的人。
他对孔子很尊重,经常向孔子求教,而且从孔门弟子中选用人才,并在生活上关心孔子,曾送药给孔子。
但孔子既不畏权贵,也不徇私情,将社会上窃贼增多的原因归于季康子的贪欲,认为民众中的无道行为来自为政者品德的影响。
这种对当权者毫不留情地指责的勇气是十分可贵的。
在《论语·雍也》篇中,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他反对以德报怨而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在《论语·宪问》篇中,他坚持道不同不相为谋。
在《论语·子罕》篇中,他更是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由此可见,孔子做人是很有骨气和风度的,这与没有是非的折衷主义和矛盾调和论者是有天渊之别的。
三、批判性地继承孔子的中庸思想
作为一种思维方法,中庸其实就是叩其两端。
在孔子看来,这里的两端即矛盾的对立双方,即对立双方的统一、协调、均衡的交叉点。
因此,儒家认为,要执中,就必须反对过和不及两种错误倾向。
孔子的中庸思想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份宝贵遗产,它有着丰富的内涵。
批判性地继承其精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必将大大丰富我国社会主义人文科学的内容,从而更有益于社会整体和谐进步,使之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但是,我们同时也应看到,孔子的中庸思想也存在消极因素。
正如匡亚明先生在其《孔子评传》一书中写道:"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仁政德治,各安其分,各得其所,事取其中,希望在和平中改良,惧怕革命,因此在方法论上只强调矛盾的统一、调和,不谈矛盾的斗争、转化。
这是他的学说的严重缺陷。
"由于他把平衡的地位和作用过分夸大,以至达到否认、阻止矛盾转化的境地,因而窒息了自己的合理成分。
其流弊所及,就是一切生活领域中的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和阻碍变化现象的不时发生与普遍存在。
因此,我们应该明白,在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今天,过分强调中庸,就不利于实现这一伟业。
我们应该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看待它,舍弃其糟粕而吸取它的精华。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
[2]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三联书店,2004.
[3]匡亚明.孔子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张焱兵(1985-),男,汉族,湖北蕲春人,中南民族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学习和研究中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