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学0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普通地质学历年考研真题解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普通地质学历年考研真题解析历史比较法(“将今论古”):发生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作用及其结果,与现代正在进行的地质作用及其产物有相似之处。
从研究现代地质作用的过程和产物中总结得出的规律,可用来分析保留在地层及岩石中的各种地质现象,从而推断古代地质作用的过程和古地理环境。
地温梯度:指深度每增加100米时所升高的温度,以℃表示。
软流圈:地下深度为60-250km范围内的地震波速低速层,是一个具软塑性和流动性的层次。
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平均重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
矿物: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解理:矿物晶体受力后沿一定方向的平面破裂的性能称为解理。
断口:矿物受力后形成凹凸不平的破裂面称为断口。
相对地质年代:表示地质事件和各种地质体发生或形成的先后顺序或新老关系,称为相对地质年代。
地层层序律:地层形成时的原始产状一般是水平或近水平的,并且,总是老的地层先形成,位于下部,新的地层后形成,覆于上部。
即原始产状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层序规律,称为地层层序律或称叠置原理。
化石:埋藏在地质历史时期沉积物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和遗迹称为化石。
生物演化律:不同时期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类型的化石,相同时期的地层含有相同的化石及化石组合。
风化作用:在地表或近地表的环境中,由于温度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及生物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使岩石在原地遭受破坏的过程。
差异风化: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由于岩性(矿物组成)的不同导致风化速度不同,使岩石表面出现凹凸不平的现象称为差异风化。
球形风化:在裂隙发育的岩浆岩和厚层砂岩地区,由于风化作用的影响,岩石表面趋于圆化(球状)的现象。
风化壳:指在陆地表面由残积物和土壤构成的一层不连续的、厚薄不均的薄壳。
残积物:陆地表面的岩石经过长期风化作用以后,各种矿物发生不同程度的分解,可迁移的成分从原矿物中迁移出来随流水带走,剩下的物质残留在原地称为残积物。
片流:沿斜坡无固定水道的面状流水。
中国地质构造学研究历史

地洼学说认为,在地壳演化史上,不只活动区可以转化为“稳定” 区,而“稳定”区也可转化为新的活动区。大陆地壳的发展过程, 并非如地槽—地台说认为的那样,直线地仅由地槽阶段发展到地 台阶段,而是多阶段、螺旋式的升进。通过活动区与“稳定”区 之间的互相转化递叠,按照“否定之否定”法则向前发展,这叫 “动、定转化递进律”。它的力源机制在于上地幔软流层的物质 运动,叫散聚交替光在研究中国和东亚 构造的基础上于20世纪40年代创立的一种构造地质 学说。它主要是用力学的观点研究地质构造现象, 研究地壳各部分构造形变的分布及其发生、发展过 程,用来揭示不同构造形变间的内在联系。地质力 学注重构造体系的分析,特别是活动构造的活动规 律和动力来源,以及断层、褶皱等构造形迹形成的 力学机理的分析,也注重研究地应力和地质因素对 岩土工程的力学分析的影响,地质力学对矿产资源 的普查勘探、对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研究有积极 意义。
地质界传统的理论是大陆地壳大发展过程只有两个 阶段:先出现活动区—地槽区,后来变为“稳定” 区—地台区。1956年,陈国达在总结中外地质资料 的基础上提出,中生代中期以来地壳演化进入了新 阶段,经受断裂作用和拱曲作用后所形成的狭长形 或长圆形的凹地或凸起,其大地构造性质既非地台 区,也与地槽区有别,而是一种新型活动区,是大 陆地壳的第三构造单元。因它是地台区向活动区转 化的产物,故取名为活化区;又因其最主要的特征 是区内出现地洼盆地,故称地洼区。
地质力学既研究地壳运动产生的各种形变现象的规律,也 研究由地壳运动产生的物质的变化规律,以及两者的相互 联系。反映地壳运动的一切现象都是它考察研究的对象, 包括构造体系的规律、海洋运动的遗迹、岩浆活动的现象、 变质岩带的发生和矿产的形成等。
地质力学的研究内容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1、构造体系的深入调查研究; 2、全球大地构造体系的特点和分布规律,以及与各种构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杰出的科学家 第3课 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学案 4

第3课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课程标准学习目标了解李四光的主要事迹,认识他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
了解李四光留学归来,报效祖国的事迹.掌握李四光在科学领域的主要成就,认识李四光为中国地质学奠基.分析李四光应用他的科学理论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理解李四光以杰出的成就为中国科学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一、留学归来报效祖国1.留学日本(1)留学学校: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
(2)学习专业:造船专业。
(3)选择造船专业的原因:为祖国造出第一流的兵舰和轮船,建设强大的海军,使中国人不再受外国的侮辱.(4)学成回国:被赐以“工科进士",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批进士之一。
2.留学英国(1)留学学校:英国伯明翰大学。
(2)学习专业:最初学习采矿,后来改学地质。
(3)选择专业理由:学成回国后让中国人开发自己的矿藏,而不受外国人摆布。
3.报效祖国:回国后到北京大学,一面从事科学研究,一面为祖国培养地质人才.[特别提醒] 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后,李四光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不久后当选为实业部部长。
1912年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李四光决定辞官到英国留学。
二、为中国地质力学奠基1.创立地质力学(1)1926年:发表《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提出大块大陆运动的方向性假说.(2)抗日战争时期:发表论著,介绍自己对地壳运动所造成的不同类型构造体系的测定和推论,并在《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地质力学”这一名词。
(3)1948年:在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上,李四光作了题为《新华夏海的起源》的学术报告,地质力学作为新学科正式载入史册。
(4)20世纪60年代:完成《地质力学概论》一书,该书是地质力学研究中的一个里程碑。
2.其他科学领域(1)在古生物学研究方面:李四光通过对大量虫筳化石的研究,创立了虫筳科化石鉴定的10条标准,提高了鉴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在冰川学的研究上:确定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并最终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 第六单元第三课 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课件(共18张)

得知道哪里有矿藏。就说咱们中国,人称地大物博,但地质
科学却十分落后博大的矿藏究竟分布在什么地方,国人心里
大都没有数。如果我们仅仅学会了采矿而不会找矿,到时候
不过是给洋人当矿工,做不了国家的主人啊!所以,我选择
地质学!”
1903
考入武昌高等小学堂
1905
在东京读书时加入同盟会
入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学习造船机械
2009年10月 ,李四光入 选蒙古族十 大杰出科学 家。
2009年9月 14日,李四 光被评为100 位新中国成 立以来感动 中国人物之 一。
地质力学的奠基人
李四光
李四光主要 的成就
䗴科鉴定
方法的十
项标准
指导石油 的勘探和 开发
创立地
质力学
指导铀矿开 采
地震预测、 预报
对中国第 四纪冰川 的研究
不愿屈从袁世凯政府,与汪精卫争执 过,还躲避蒋介石的笼络,差点遭暗杀的 李四光,在接到新政权的邀请后,不惜历 经艰险回到祖国。他为什么要回来?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地质工
作面临哪些压力?
1952年在制第一个五年计划定时,中央发现很多
项目上不了,因为地质情况不明、矿产资源“家底”不
清,拖了后腿。 建国初,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地质专家只有200多人,钻
机只有8部。更关键的是,旧中国地质工作水平很低,
具有工业意义的地质工作几乎没有开展过。
一五计划期间,要求地质部探明十几种矿产资源的储量 。1956年时已探明三十几种,基本保证了煤炭、黑色冶金、 有色冶金的工业建设的需要。 根据李四光地质力学等理论的指导,1955年开始,从新 疆、青海、四川、华北、东北接连探到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流 。此后,胜利油田、大庆油田等价值巨大的油田成功建成。
中国地质学简史

中国地质学简史
中国地质学简史
中国地质学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周朝时期,就有人开始意识到地质变化的存在。
然而,地质学作为一门学科,直到19世纪末才在中国开始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发展。
1900年代初,中国学者王大昕和徐永昌分别在欧洲和日本学习地质学,并将其带回中国。
他们开创了中国地质学的先河,主要研究工作集中在华北和东北地区。
1920年代初期,随着中国地质矿产学会的成立,中国地质学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中国地质学家开始研究地质演化、地质构造和区域地质学等领域,提出了一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术观点,例如“中国大陆架”和“太平洋构造”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地质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中国地质科学院和各地质勘探单位相继成立,一批杰出的地质学家如钱学森、曾庆存等开始涌现。
他们在矿产资源勘探、地质灾害预测和地质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地质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地质科学院等研究机构的改革和发展,地质学研究得到了更多的政府支持和资金投入,地质学家们开始深入探索地球科学的各个领域,如环境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海洋地质学等。
如今,中国地质学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地球科学领域之一。
在地震、火山、矿产资源等方面有很广的应用。
中国地质学会

人才培养
科技奖项
科普教育
学会设立的“中国青年地质科技奖”(即“金锤奖”和“银锤奖”)、“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野外 地质杰出贡献奖”(即金罗盘奖)、“优秀女地质科技工作者奖”和“优秀科普产品奖”,主要表彰在地质工作 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地质科技人才,在行业内外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2020年3月,中国地质学会2019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和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在京揭晓。
会徽由章鸿钊、谢家荣、杨钟健、葛利普设计,张海若书篆,于1937年第13届年会通过。
会歌大哉我中华!大哉我中华!东水西山,南石北土,真足夸。泰山五台国基固,震旦水陆已萌芽,古生一代 沧桑久,矿岩化石富如沙。降及中生代,构造更增加,生物留迹广,湖泊相屡差。地文远溯第三纪,猿人又放文 明花。锤子起处发现到,共同研讨乐无涯。大哉我中华!大哉我中华!?
学术成就
学术交流
学术刊物
中国地质学会每年都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会议30余个,涉及到地学领域的各个分支学科。还承办国际学术团 体委托召开的国际学术讨论会,经常派专家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中国地质学会学术年会是跨部门、跨行业、跨专业的学术交流会议,旨在为地质工作者特别是年轻地质工作 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推动中国地质科技创新,支撑找矿突破实践,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全面发展。
2019年度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分别是: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探明全球最大的变质岩凝析气田、河南省栾川县深 部探明超大型钼多金属矿、鄂尔多斯盆地庆城10亿吨级页岩油田勘探重大突破、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 得重大突破、广东省蕉岭县作壁坑矿区探明超大型铷矿、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3500米以浅探明万亿方页岩 气田、湖北省保康县堰边上矿区发现超大型磷矿、黑龙江省林口县三合村探明超大型石墨矿床、内蒙古巴尔陶勒 盖-复兴屯发现特大型陆相火山岩型铅锌银矿床、安徽省淮南市潘集煤矿外围实现煤炭找矿新突破。
中国百科大辞典(地质学)

中国百科大辞典地质学中国百科大辞典编委会编目录地质学家 (1)普通地质学 (3)冰川地质学 (6)火山地质学 (7)地震地质学 (8)地球物理学 (10)宇宙地质学 (11)陨石学 (12)月球地质学 (12)行星地质学 (12)构造地质学 (12)大地构造学 (14)矿物学 (18)岩石学 (23)地球化学 (26)古生物学 (26)古人类学 (27)地史学.地层学 (28)第四纪地质学 (29)矿床学 (30)煤田地质学 (31)石油地质学 (32)地热地质学 (33)水文地质学 (34)工程地质学 (36)海洋地质学 (39)环境地质学 (39)地质学家(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字存中,杭州钱塘(今属杭州)人. 他精研科学,成果丰硕. 在地质学方面,由雁荡等山的地形,认识了水的侵蚀作用;从太行山岩石中的生物遗迹,推论出冲积平原形成的过程. 以平生见闻,撰有《梦溪笔谈》等著作.(1877—1951)地质学家.字演群,后改爱存.浙江吴兴人. 中国地质事业创始人之一.1913年创办中国第一个培养地质专门人才的地质研究所;1916年创建中国第一个地质调查机构地质调查所.中国地质学会的发起组织人之一.著有《石雅》和《古矿录》等.(1887—1936)地质学家. 字在君,江苏泰兴人.曾任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进行地质矿产调查. 晚年任国民党政府中央研究院总干事.著有《扬子江芜湖以下的地质》等报告20余种.(1889—1971)地质学家. 字仲揆,湖北黄冈人.毕生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创立了用地质力学解释地壳构造及其演化的假说. 运用力学分析的方法,探索地壳运动和矿产分布的规律,创立了地质力学中的基本概念“构造体系”。
在地震地质工作方面,强调在研究地质构造活动性的基础上,观测地应力的变化,开创了一条实现地震预报的途径. 著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中国北部之 ?科》、《中国地质学》、《冰期之庐山》、《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和《天文、地质、古生物》等.(1889—1971)地质学家. 字咏霓,浙江鄞县人.清末在比利时获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参加丁文江等办的地质调查所,并担任主要工作. 首先提出燕山运动在中国的存在及其在中国地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著有《中国矿产志略》、《甘肃地震考》和《椎指集》等.(1898—1929)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 河北蠡县人. 对中国地层和古生物进行研究调查,最先对中国长身贝类化石作系统研究. 著有《中国长身贝化石》等.(1901—1964)古植物学家,浙江诸暨人. 对中国晚古生代和中生代至新生代各纪的植物化石、古植物的分类和演化、地层的划分和比较以及植物的地理分布等均有研究,为中国古生物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02—1943)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 湖南郴县人. 著作有《金陵灰岩之珊瑚和腕足类化石研究》、《四川龙门山地质》等.(GeorgiusAgricola,1494—15)德国矿物学家. 主要著作有《论金属》和《化石的性质》等. 对当时的冶金技术、采矿技术作了详细说明;叙述了有用矿物、矿脉、矿石的生成过程;对已知矿物的完整记载,成为以后进行矿物描述的典范. 因而被称为“冶金学之父”。
中国地质大学专业目录

中国地质大学专业目录
1.地质学: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沉积学、水文学、古生物学、区域地质学
2.勘查技术:勘查工程、工程地质及岩土工程、地质资源、地球科学应用技术
3.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矿物资源勘查技术
4.环境地质工程:环境地质、环境地质工程、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技术
5.核地质工程:核地质工程技术
6.地质勘探技术:矿床地质、油气地质、矿山地质、金属矿床地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7.地球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地磁学、大地测量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动力学
8.地球化学:地球化学、矿物化学、地球化学勘查技术
9.地球生物学:地球生物学、生物地质学、古生物学
10.普查测绘:测绘与遥感、地图制图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件据朱光等2006
(7)新生代深切割阶段( 22.8-9Ma)
• 以走滑作用为主,郯庐断裂切穿莫 霍面直达上地幔,切割深度加深 (70km左右),导致新生代碱性玄武 岩及幔源包体沿断裂喷出 • 火山口沿佳伊断裂规律分布
西尖山火山锥
西小山火山锥中橄榄岩包体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切 穿莫霍面直达上地幔, 切割深度不断加深,导 致新生代碱性玄武岩及 幔源包体沿断裂带展布。 郯庐断裂带是现今地震 活动带。
桦甸县敦 -密断裂 带逆地堑 孙晓猛, (2010)
敦密断裂“逆地堑”
(5)郯庐北段右旋走滑断陷
• 不对称地堑 构造样式,
盆地一侧断层 陡而深,另一 侧断层切割较 浅,说明在断 陷过程中一侧 断层起主要作 用。沿地堑走 向,发生半地 堑构造样式断 超方向左右变 位。
(6)挤压反转阶段
渐新世末期,日本海 盆强烈弧后扩张,并向西 推挤中国东部大陆边缘使 佳伊、敦密地堑发生构造 反转在渤海湾盆地和松辽 盆地中形成广泛的逆冲断 裂,同时形成整个东北地 区以及渤海湾盆地新近系 与古近系之间的区域不整 合。
1.郯庐断裂
• 断裂的成因模式 • 断裂的活动期次、性质 和形成时代 郯庐断裂的形成时代, 大规模左旋走滑活动的 时代 大型逆冲活动的期次和 时代 伸展活动期次及其时代 • 位移量 • 断裂演化对西太平洋板 块运动构造响应 • 郯庐断裂北段研究
对郯庐断裂北段的地理分布的认识。
• 敦-密断裂、依-舒断裂和沈 阳-哈尔滨断裂三个分支(黄 汲清等1977;Wang et al., 1997) • 敦-密断裂、依-舒断裂和鸭 绿江断裂三个分支(张宏等, 1995) • 敦-密断裂和依-舒断裂两个 主要分支(徐家炜等,1992; 朱 光等2002b) • 只有依-舒断裂为北延的主干 断裂(陈丕基,1988;万天丰 ,1996;罗志立等,2005) • 沈阳-哈尔滨断裂是北延的主 要断裂(吉林省区域地质志, 1988) • 只有敦-密断裂才是郯庐断裂 的北延断裂(姚大全,1988; 吴根耀等,2007)
郯庐北段大型右旋走滑逆冲断裂带
• 在佳伊断裂带中大 型走滑-逆冲断褶 带中各种构造形迹 的分布具有明显的 规律性。在东、西 两条边界主干断层 附近,次级断层密 集分布,褶皱构造 以较紧闭的直立褶 曲为主;相反在边 界断层之间,断层 和褶皱稀少,地层 产状平缓,反映了 边界断层是应力较 为集中地段。
复习题
• 简述华北地台盖层演化阶段的主要特征及其原 因。 • 印支运动的分期及其影响 • 燕山运动构造期是如何划分的,划分依据是什 么? • 简述郯庐断裂演化阶段及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 背景 • 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标志、主要时代及其原因 • 中国东部何时从安底斯型大陆边缘转化成岛弧 大陆边缘?简述其特征和成因。
李春昱,1980;Okay,Sengor.1992; Xu J W,1987;王小凤,1998
旋转的缝合线模式
点碰撞经旋转到面碰撞 肖文交,2000;Gilder,1999
嵌入碰撞边界模式Yi A,1993 郯庐断裂带左旋和朝鲜半岛Honam断裂带右 旋活动,两条断裂之间的苏北、胶南- 沃川向北突出嵌入到朝鲜半岛,
140-100Ma 为郯庐断裂带 第二次平移后 的冷却年龄. (朱光,2007 -2009)
(3)郯庐断裂带南、 北段伸展活动的差异?
朱光等:2009;白垩纪
-古近纪期间,岩石圈 上拱减薄, 控制发育了 一系列断陷盆地,郯庐 断裂带呈现为强烈的走
滑-伸展活动,形成了
中国最重要的含油气盆 地带。
华北板块中三叠By the Early Jurassic, south-central Asia had assembled. A wide Tethys ocean separated the northe continents from Gondwana. Though Pangea was intact, the first rumblings of continental break up could be heard.
◆50年代中期长春地质学院崔盛芹、米家榕、张树 业等根据燕山地区侏罗纪与前侏罗纪的构造不协 调等现象,首次提出了华北、东北存在印支运动, 但当时并未引起重视,直到八十年代随着华北东 部三叠纪地层和印支期花岗岩的相继发现,华北 地台印支运动的存在与意义才逐渐为大多数学者 所公认。
朱夏:印支期是中朝板块从 南北分异的构造体制向东西分 异的构造体制(东隆西坳)转 变时期 是构造性质由稳定向活动 转化的过渡时期。 印支运动是中国的变格运动。
平移格局与 断裂带南延 呈现出不协 调性
(1)郯庐断裂中南段断裂成因模式
• 转换断层模式(Xu and Zhu, 1987,1994;朱 光,2004b,2006; Okay and Sengor,1992) • 旋转的缝合线模式(Gilder et al.,1999;肖 文交等,2000) • 嵌入碰撞边界模式(Yin and Nie,1993) • 枢纽断层模式(Chang,1996) • 造山后陆内平移模式(Xu and Zhu,1994) • 撕裂断层模式(Li Z X,1994)
密山县知一镇韧性剪切带(孙晓猛等2010)
密山知一敦密断裂韧性剪切带,发生在晚元古代碱长花岗岩之中
糜 棱 岩 温 度 估 计
黑云母 40Ar/39Ar年龄 161± 3Ma(孙晓 猛;2008)
左旋韧性走滑时代与 完达山地体拼贴时代 基本相同
完达山 地体
取样位置
郯庐断裂带在中、晚侏罗世之交(160Ma),再次发生左行平 移。这是太平洋区大洋板块高速斜向俯冲于东亚大陆下的结 果。郯庐断裂带的这次活动,代表了中国东部由古特提斯/古 亚洲构造体制向滨太平洋体制的转变
• 敦密断裂韧性剪切带中首次获得黒云母40Ar/36Ar- 39Ar/36Ar 等时线年龄为161±2Ma(孙晓猛,2008)
• 这一年代学数据应该准确地代表断裂第二期左旋走滑运动并扩 展到我国东北-俄罗斯的时代。依据是: • ①样品采集在东北,直接反映了北段左旋走滑时代; • ②161Ma的年龄值与完达山地体走滑拼贴到佳木斯地块的时代 十分吻合 • ③Wang Yu(2005)获得了白云母40Ar- 39Ar坪年龄在162- 150Ma之间,印证了郯庐断裂南段和北段都存在这一期左旋走 滑活动,代表了南北贯通的时代。 • ④ 160Ma是古亚洲洋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发生转换的时代。 • 说明东亚大陆边缘大规模斜向快速走滑-拼贴增生事件应该发 生在中侏罗世末期,这一时代也代表了滨太平洋开始活动的时 代
• 撕裂断层模式Li Z X,1994;Sun lin chung,1991 • 先俯冲碰撞,后撕裂平移。
枢 纽 断 层 模 式
陆缘走滑-地体拼贴增 生模式 Maruyama,1985;徐嘉炜 ,1987;朱光,2001
(2)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时代
• 印支期(徐嘉炜;1984;万天丰,1996a; 2004;王小凤等,2000;朱光等,2006a, 2006b ) • 侏罗纪(Wang Y,2006) • 早白垩世(Marayama S,1986,1997;朱光等 ,2001;吴根耀等,2007)等观点为代表 • 也有的学者认为断裂起源于前中生代 • 大型逆冲活动的期次和时代 • 伸展活动的期次及其时代
西部断裂带
东部褶皱带
东部逆冲断裂带
四平佳-伊地堑 西部逆冲断裂
切割了燕山期碎 裂花岗岩
孙晓猛,2010
分支断层走向集中 在5°-30°范围内 ,而断裂东、西边界 断层的走向为北东 45°方向,分支断层 与边界断层呈锐角相 交,分支断层几乎全 部都具有陡倾特征, 倾角在75°—85°范 围内。说明构造变形 带在逆冲的同时还应 该具有走滑分量,属 于走滑-逆冲断裂带 。根据分支断层与主 干边界断层锐角相交 关系,判断断褶带具 有右旋走滑性质。
中-新生代活动构造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掌握哪些内容:
(1) 中国东部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和巨量的岩
浆侵入;(2) 郯庐断裂
(3) 燕山运动;(4)南北向挤压缩距;
(5)东西部沉积构造分异;(6)中国东部中生代裂 谷系的形成;(7)华北克拉通破坏; (8)新生代裂谷盆地和弧后盆地的出现 (9)安底斯型大陆边缘向西太平洋型大陆 边缘的转换
•拉张期:早 白垩世,在沂 沭地区形成了 两堑夹一垒的 构造格局。沿 地堑形成白垩 纪断陷盆地.
郯庐断裂带的 伸展活动开始 于135Ma(早
白垩世)
• 郯庐断裂带北段伸展活动主要发生 在早白垩世(孙晓猛,2010):在 叶赫乡,发现一条出露完好的花状 断裂系。由5条分支断层所组成, 它们均切割了沙河子组。但没有切 割到登楼库组-泉头组,说明营城 期佳伊断裂发生了走滑-伸展作用 。(145Ma)
朱光的工作
大别山东缘郯庐糜棱岩中云母鱼 、多米诺骨牌、旋转残斑
郯庐糜棱岩中 长石书斜构造
郯庐糜棱岩 中旋转残斑、 云母鱼等
对6处张八岭群片岩中15个不同粒级白云母的 40Ar/39Ar定年指示,变形与变质发生在236.2±0.5 Ma—238.0±0.4 Ma之间的中三叠世晚期。
断裂带内部构 造与年代学研究 表明,在华北与 华南板块的陆— 陆碰撞造山期间 ,郯庐断裂带发 生了同俯冲期的 左旋走滑为陆内 左旋转换断层, 三叠纪走滑有没 有延续到东北和 俄罗斯?
郯庐
地壳 岩石圈地幔
郯庐断裂带
出现岩石圈细颈 化现象,为强减 薄带,地幔交代 显著
软流圈
郯庐
郯庐
岩石圈地幔 软流圈
郯庐
(8)郯庐断裂的构造演化
现在一般认为郯庐断裂的构造演化分为7个阶段: 1.郯庐断裂形成阶段,发生在中三叠世,延续到早侏罗世,没 有切割到东北地区。 2.第二次左旋平移,发生在中、晚侏罗世之交。扩展到东北 3.拉张期,发生在早白垩世,在沂沭地区形成了两堑夹一垒的 构造格局,在东北形成断陷盆地. 4.挤压逆冲期, 晚白垩世晚期-末期,形成大型走滑冲断系和 逆地堑 5.右旋平移拉张期,发生在古近纪,形成一系列古近系裂谷盆 地 6.挤压反转期,古近纪末期 7.深切割期(N—Q),以走滑作用为主,郯庐断裂带切穿莫霍 面直达上地幔,导致新生代碱性玄武岩及幔源包体沿断裂带展 布.中南段走滑距离400km左右,东北地区160-170km。